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鄂州民间故事(鄂州有什么有名的故事)

2023-03-08 15:12:01 技术常识4 详解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6202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6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鄂州“西洋畈”里无名烈士的抗日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取经的兵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鄂州有什么有名的故事1

蜿蜒的小路在稻田间穿过,路边,一块凸起的草地上有一座庙,门匾上写着“宴公庙”,透过虚掩的门可以看到供奉着的宴公。宴公庙的不远处有两座供休息的亭子,一条小水渠环绕着这块草地,在青青禾杆、金黄稻穗的映衬下,这块凸起的草地显得格外惹眼。

曾经的宴公庙散落地住着十几户人家,宴公庙周围是满满的湖水,一道筑得不高的堤像弯弯的镰刀,护卫着堤内的田地,青青的麦苗、金黄的稻子、雪白的棉花,丰富成乡村四季的美景。湖里,长着青翠如滴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花,每当清风掠过,便送来了满湖的荷香。夏日脆嫩的莲子,冬日长长的莲藕,是被称作西洋畈的特产,农忙时,乡民种田,农闲时,捞鱼摸虾。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乡民过着自给自足平静的'生活。

  1938年8月28日,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声打破了天空的宁静,随之而来他们投掷炸弹的轰炸声不绝于耳,10月鄂城全境沦陷。入境的日寇烧杀掠抢、无恶不作。1939年夏天,一队日本兵流窜到西洋畈,放哨的乡民及时通知村里人,老老少少的村民门跑出村子躲藏起来。进村的日寇撵猪捉鸡,把整个村子弄得鸡飞狗跳,然后他们放一把火烧了房子。日军抬着杀死的猪,捉到的鸡鸭返回据点,突然,他们隐约听到有孩子的哭声,仔细辨认后,发现哭声来自于湖中。几个日寇兴奋地跑到湖边,孩子的哭声停了,只见有一个荷叶晃动了一下。日寇叽里咕噜地说了一通,他们端起枪,瞄准着一个个荷叶扣动扳机,几十声枪响后,湖水刹那间变成了血水,一阵风吹过,飘来浓浓的血腥味,那些日寇兴奋异常,他们将一梭梭子的子弹扫向湖中。顿时,孩子的哭喊声,妇女的求救声混在一起,哪里有声音,鬼子的机枪就扫向哪里。良久,湖中的声音渐渐弱下去,直至平静,鬼子们又朝湖中打了一阵乱枪,这才离开了。

  没有资料记载这次究竟死了多少人,躲在湖中荷叶下的多是妇女和孩子,他们在岸边的浅水区,脚踏着湖中的泥地,会潜水、踩水、凫水的大都潜到湖中间,躲过了这场灾难。他当时也躲在湖中荷叶之中,会潜水的他几乎潜到了对岸,听见枪响又潜了回来,混乱中他从幸存的妇女手上接过孩子,送到停在湖中心的船上。当鬼子走后,他噙着泪水和乡民们一起打捞尸体。

  父母早逝,没有妻子儿女,四十多岁的他在村头有一间茅草房,种着几块薄田,闲事打鱼捞虾、采莲挖藕到樊口卖掉,换点盐钱。他也常常给别人帮工,给饭吃就行,不要工钱。单身的他常常接济村子里那些孩子多,揭不开锅的人家。孩子们都喜欢他,与他在稻草垛里捉迷藏,或是在月光下听他讲妖狐鬼怪的故事,人们似乎忘记了他的名字,只叫他光棍杆,孩子们则叫他光棍叔。光棍杆识字,晚上点着蓖麻油灯读书,大多是红楼梦、聊斋之类的,他给孩子们讲的故事是从这些书上读到的。因为他人缘好,每年大年初一当他打开门,总有新鞋子、新袜子和新衣服放在他的门槛上,他知道那是乡亲们送的,感激中来年更是尽心尽力地帮助乡亲。

  这次日寇欠下的血债让西洋畈的民众更加痛恨侵略者,很多人加入到抗日队伍中来。当得知梁湖抗日大队在樊湖、东沟、六十口一带活动时,光棍杆曾找去过,想参加抗日游击队。但是,当时游击队是很隐蔽的,光棍杆没有找到游击队,他回到了村中。为了防备日寇的突然袭击,村民门在隐秘的地方挖地窖藏身,比如在草垛的旁边,村后的树林、竹林等,窖口用稻草或其他杂物盖住,光棍杆帮助很多户人家挖地窖,还给许多地窖挖了隐秘的出口,便于逃生。1940年8月,日寇3000余人分12路进犯鄂城,其中一队人马进攻西洋畈。住在村头放哨的光棍杆得知日寇来了,敲响了铜锣,乡亲们携老扶幼赶快躲藏起来。日寇听到铜锣的响声,加快了前进的脚步。为了拖延日军,给乡亲们争取逃生的时间,光棍杆拿着铜锣边敲边往湖边跑。他想,游击队经常撑着船在湖中借助荷叶隐蔽,寻找机会歼灭日寇,我若把日寇引到湖边,说不定真能让游击队消灭他们。想到这里光棍杆敲击锣声更急了,果然日军循着铜锣的声音追去,跑到湖边,他丢下铜锣,将鞋子整齐地摆在水边,他猛地潜下水再游到不远处上岸,他要回到村子中查看藏身的乡亲们是否将窖口的遮盖物放好。树林里、竹林里、草垛旁,他逐一查看。在一牛棚里,他看到村民藏身地窖上的木板没有盖好,他迅速盖好,还将一堆牛粪盖在木板上。看到乡亲们都藏身好了,他放下心来,穿过寂静的村庄,想跑到他挖的地窖里藏身,不料一带队的汉奸发现了他,大声喊着“这里有人”。很快日军包围了光棍杆,用刺刀抵着他,一日军长官问:“有没有水?”光棍杆回答:“有,有!”日军长官头一摆,汉奸说:“长官让你带路”。光棍杆将日军带到湖边,指着水说:“这里是水,有很多水。”,日军长官气得叽里咕噜说一大通,汉奸走上前,打了光棍杆两耳光:“长官问的是匪,不是水。”一日军走上前踢了光棍杆一脚,带队的长官扬起了军刀,朝光棍杆拦腰砍去,倒在地上的光棍杆怒目圆睁,几个日本兵一阵乱枪将他打成了筛子眼。忽然一阵密集的枪声从荷叶中射出来,毫无防备的日军顿时成了惊弓之鸟,丢下被击中的日军和汉奸忙朝后撤退,他们不敢再进村庄,迅速逃回据点。原来地方游击队得知日军侵犯西洋畈,他们乘船走水路来保护百姓,并寻找机会袭击日军。

  

乡亲们含着眼泪安葬了光棍杆,坟墓在他房子边的一个高坡上。

  那一年我还没启蒙,外婆含着眼泪给我讲了光棍杆的故事。  她说那天住在晏家庙的她和几户乡亲看到了余家畈扯起的标(标是在村子里最高的一棵树上绑上竹竿,杆子前扎上草把坨子,没有情况时,竹竿放下,有情况时,用绳子扯起竹竿,竹竿高出树很多,远远地就可以看到,通过此种方式传递信息)。她忙带一双儿女和乡亲们往湖汊跑,那里藏着他们逃生的船,只要上了船就安全了,他们会将船撑进荷叶中隐蔽起来。那年我外婆35岁,舅舅14岁,母亲7岁,外公在外做生意。外婆说我母亲训导得跑着摔伤了也不吭声。外婆缠过的小脚跑不快,没办法背她年幼的女儿。“跑反”可不是闹着玩的,特别是小孩子要训导,否则一出声就灾祸降临,还要殃及他人,外婆说。

  那些矮子种真不是东西,外婆愈痛恨日本人,就愈加痛惜光棍杆被日寇杀害。

  本来光棍杆要和成了寡妇的表妹结婚,表妹住在百子畈。1938年日寇入侵的第三天,光棍杆的表妹被日本人糟蹋了,孩子也被日本兵用刺刀挑死了。光棍杆的表妹要去救孩子,结果也被日本兵用刺刀刺死,一家人老小一个活口都没留下。

  

日本人投降后,村里的人在光棍杆坟上烧了纸钱,后来每年清明都有村民上香焚纸钱,直到光棍杆的坟被平了做路。因为没有后人,尸骨也没有人收,唉!外婆给我讲到这里,重重地叹了口气。

  很多年后,有人回到西洋畈,试图从上一辈人那里打听有关光棍杆的事,可是很多人摇摇头,都表示说没听过。就更无从知道光棍杆的大名。

  或许只有这一湖碧澄的水、一湖碧绿的荷见证了光棍杆的故事,也只有这水,这荷记得他的大名。光棍杆,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他没有拿起枪和日寇明枪实弹地战斗,也没有参加游击队偷袭敌人。他,只是用他的实际行动,一位国民最本质的爱国情怀为抗日作出贡献,甚至奉献生命。

  这一场抗日战争,有多少如光棍杆这样的无名英雄,他们的爱国民族精神就如一粒粒莲子沉入湖泥之中,来年又开成满湖的荷叶、满湖的莲子。放眼望去,这满眼的碧绿不正是蓬勃的民族精神么?

鄂州有什么有名的故事2

□ 王义文

  鄂州民谚云:“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意思是指除夕之夜家家的炉灶要红红火火,越烧越旺。十五(元宵)之夜,户户的门前要灯火辉煌,吉星高照。据说,这样可保新的一年明明亮亮、平安吉祥。

  据史料记载,“元宵节”始于西汉平定“诸吕之乱”汉文帝登基之时,盛于东汉明帝颁令正月十五“放灯”,以示佛法大明。我国农历正月又称元月,汉语“夜”又称“宵”,故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有上元节、花灯节、正月半的说法。

  在鄂州市元宵节古已有之,特色鲜明,地方民谣十分有味。清《武昌县志》卷三载:“十三日张灯,曰试灯,至元夕而止。是日舂糯米为团,曰元宵……上元前后数夕,剡木蒙纸如龙状,置灯其中,曰龙灯。其各肖禽兽台阁形者,曰散灯……”可谓集元宵节民间习俗之大成。

  回味儿时元宵节的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美景,至今仍令人如梦如幻,沉浸其中,“炸春卷、煮汤圆、椿芽炒蛋”,香气扑鼻。元宵节当天,扶老携幼,踏青郊游的人络绎不绝。

  这天,城里戏园内和城外广场上必演的大戏是《薛刚大闹花灯》。樊口、临江等地的小孩,最爱玩边敲葫芦瓢,边口念“葫芦瓢,敲敲敲,敲死老鼠保米粮”的儿戏。燕矶、花湖、杨叶一带的人家,还会摔破瓦罐一个,而且边摔边念:“正月半、摔瓦罐,不得病痛降妖怪。”谓之驱邪免灾。夕阳西下,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男人们都要到祖坟上点一支蜡烛,名为“送亮”。这天,已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回娘家看灯的。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鼓乐喧天。龙灯狮子、火把高跷、抬阁秋千、蚌壳彩船,还有塘角头的“活码子”、葛店的虾灯,纷纷走上街头巡游四方,家家户户、茶楼商铺更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人人脸上乐开花。

  从正月十三“试灯”,十五“玩灯”,十六“落灯”,到十八“化灯”,整个元宵节期间,龙灯巡游到哪儿,那里就要摆香案接灯,并敬献赏礼。龙灯的司仪会以贺词“喝彩”,诸如贺学子:“黄龙到此喜洋洋,贵府出了俊贤郎。学业上等成大器,又获博士又留洋。”“彩头”显得十分幽默风趣。

  除了游月半、品美食、闹花灯、猜灯谜等活动外,徜徉在不眠之夜欢乐海洋里的青年男女,也如鱼得水有了花好月圆的天赐良机。“小河边,柳树下,咱俩说说悄悄话”,顺理成章就成了必然。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婚姻法,废除了封建包办婚姻制度,敞开了自由恋爱自主择偶的幸福之门。于是,元宵节又多了一曲旋律轻快的新民谣:“梳个油头把花戴,正月十五游月半。看罢龙灯手牵手,男伢女伢谈恋爱。”这些充满温馨祥和喜庆气氛的昔日画面,体现了地域风情乡土文化和难以忘怀的悠悠乡愁。

本文作者王义文,现年77岁,湖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会员、鄂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鄂州市吴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等多家文艺社团成员。王义文长期从事地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人文历史文化研究。2021年获得鄂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王义文"民间文艺守望者"荣誉称号,先后参与编辑《洋澜湖志》、《鄂城区地名志》、《吴山楚水话鄂城》、《鄂州市图书馆志》、《鄂州市姓氏文化专刊》。作品先后荣获鄂州市方言永久存档、鄂州市抗战七十周年征文活动一等奖。其作品收录于《三国文化研究论文集》、《观音阁》、《西山寻梅》、《八屋塆》、《精彩鄂州》等书刊。

鄂州有什么有名的故事3

《八屋塆》一书出版后,通过多家媒体的推介,引起了鄂州市文学界专家的广泛关注,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如今又第二次印刷发行,足见其影响力之大。笔者作为一个文史爱好者,在品读《八屋塆》后,感到十分震撼---葛店居然有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塆子。《葛店地名故事》之《八屋塆的故事》,敬请列位看官,来分享这一自然村落的优秀传统文化。

开篇先讲讲关于八屋塆始祖的故事。

元末明初,严氏信甫公举家卜居武昌神山乡。相传信甫公携家眷乘坐一条载着瓦罐的民船到达梁湖的一条北汊口时,已近黄昏,便将一根撑船的竹竿插入湖岸边系船歇息。第二天解缆开船时,发现竹竿上长出了一蓬竹叶,于是便认定这里是一块有灵气的宝地,即举家就此安家落户,在大湖东岸一片茂盛的树林前搭建了八栋房屋,始命名“八屋”,并将门前的这片北汊湖起名为“灵湖”。

“八屋的传说”告诉我们,严氏一世祖信甫公迁武昌神山始居地为“八屋”(今八屋塆)。然而,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因种种原因,严氏一世祖信甫公迁武昌神山时在哪里开基建塆,并没有文字的记载,族人中众说不一。因此,仅凭“八屋的传说”不能足以印证严氏一世祖信甫公迁武昌神山时在“八屋”(今八屋塆)开基建塆。更何况武昌神山《严氏宗谱》有明确记载:八屋之祖为十世光龙公”。问题来了,八屋始祖是严氏一世祖信甫公,还是十世祖光龙公呢?

故事要讲清楚明白,还需在信甫公一族的"史实"中细找深挖。研究信甫公一族一世至十世族人迁居、生活的情形,方能知晓其家族繁衍脉络。

故事中的故事容我慢慢道来:

话说信甫公一族定居武昌神山乡,繁衍到六世时,可谓枝繁叶茂,人丁兴旺。之后族人开始散居在灵湖(今严家湖)东西两岸。武昌神山《严氏宗谱》记载:“矧我严氏之族党滋多,半居灵湖之东,半居灵湖之西,相处十数里 ”“总皆我先祖信甫公一脉所分注也”。到第七、八世时,族人居所,尚未形成人口集中居住的塆子,即使是当时的族长,七世祖密公,也是“单门独户”而居。故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创修武昌神山严氏宗谱时,没有严氏一族各塆之祖的记载。到第十世,严氏各分支居住地的塆子基本形成,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续修大成宗谱,其谱谍均以各分支所在塆子为单位,将其各塆之祖记载于武昌神山《严氏宗谱》。作为长房的八屋塆,一世祖信甫公迁武昌神山乡的始居地,无疑是严氏一族中唯一最早形成一定规模的塆子,《严氏宗谱》关于从六世开始到十世之前,人丁陆续从“八屋”迁出,各肇一方和十世之前没有人丁迁入“八屋”的记载足以印证这一结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续修大成宗谱时记载的八屋之祖光龙公,生于八屋、留居八屋,是唯一承祖先信甫公没有外迁,一直居住在八屋的这一支人之祖,也就是说,第十世光龙公之后八屋塆历代人都是光龙公的后代子孙。

历经650余年的八屋塆,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了一个闻名遐迩的书香之塆,商贸之地,在这里有着很多地灵人杰的故事:

八屋塆的地脉好,风水好!其地形北高南低,大塆林、中塆林和小塆林连成一片,树木葱笼,那百年的古树,苍翠欲滴,从东北至西南像一条翠绿的缎带,将整个塆子环抱其中。塆子坐北朝南,左青龙右白虎,地陇干爽,视野广阔。那绕塆的十六口水塘清澈如镜,宛若颗颗明珠,镶嵌在塆子周围约0.5平方公里的沃土上。塆前的冲田岗地阡陌如画,好似一幅精美的江南田园图。八屋塆,环境优美,实为宜居上佳之地。

八屋塆位于国家级鄂州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南,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已成为开发区政治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塆子坐落于武九高铁、武汉地铁和城际公路的交汇点;武九高铁南站、武汉地铁11号线葛店站,在塆子的北边,双站并峙;武鄂同城的高新大道与连江通湖的创业大道,在塆子的北东面,纵横交错,成为了翘首一方的交通要道。

八屋塆世代贤达荟萃,人文鼎盛,英才辈出,灿若星辰。书香门第好家风,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众多的乡绅村贤,秀才贡生,博士贤达,行政栋梁,兴业良才,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留下了史诗般的篇章。

---六世祖思海公以身殉湖,为严氏族人赢得了湖产基业!

---十世祖光龙公扶贫济困、兴办塾学,开启了“书香之塆”的大门!

--- 十一世祖国正、朝正俩兄弟在水井头塆创造了 “积万金者,指不胜屈”的豪富辉煌!

---十五世祖珠美公经三级闱考,傲登金銮宝殿,获巅峰功名,高列进士皇榜,何等荣耀!

---十九世炳奎公是汉剧表演大师,被誉为“十杂”名角!

---二十世家起公,白色恐怖时期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二十世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生严家仕,在北伐战争中英勇献身!

---二十一世严燮开,武功名扬江城,亦为葛店地区久负盛名“三个半”武林高手之一!

---武汉市人大代表严家桂,在武昌东湖宾馆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全国粮食系统劳动模范严家鳌,先后见到了毛主席和受到华国锋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副院长、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早英,其学历、职位、职称位于44名教师、353名学子之首!

---正师级女军官严育兰,博爱仁心、救死扶伤、被誉为武汉精神实践者!

---鄂州市原市委常委、副市长、正厅级巡视员严囯本,武汉市江汉区原政协主席(正厅级)严国运是当代青年人中的杰出代表,也是八屋塆人的骄傲!

---高级工程师、水利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专家督查组组长严囯璋和高级工程师、湖北省评标专家总库专家严毅然,以其科研成果和学术地位领衔于数十位科学技术人物!

---河北钢铁集团石家庄钢铁公司副总经理严囯安,作为厅官,年近花甲时到国外创办实业,业务扩大到非洲,是数十位经商达人中的突出人物!

---中校军官严囯洪和侦察连长胡正刚,在对越反击战中,勇立战功!

---严家来和严虹,分别就读全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身怀多项技艺的严全开和车钳铆焊样样精通的严旭开,是65名能工巧匠中的佼佼者!

地灵人杰的八屋塆,当然还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恕不一一枚举。

八屋塆,自古文风昌盛,是葛店地区久负盛名的书香之塆,重视教育,兴办学堂成为八屋塆人矢志苦读的优良传统。

话说到了明末清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那时八屋塆重教好读的真实写照。在十世祖光龙公的主理下,利用公产田地的租银,创办了一所私塾,与此同时,对贫困户的学生酌情减、免学费。那个时代,八屋塆的孩子大多都能进学堂,这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到了十四世,富户景量公出资兴办了一所学生能住读的学堂。讲到这里,很有必要介绍那个年代办塾学的三个层次:规模小的、走读的、启蒙的学堂,是普通型私塾,也有称为塾私,学制一般是1至5年。若想继续深造,就上高等级的塾学,称之为塾馆,也称爨(音占)馆。最高级别的塾学就是书院。八屋塆早在清代雍正初年,开办高等级塾学之先河,办学水平和档次得到了全面提升。“张七屋,严八屋”成为葛店地区兴办高等级学堂的标杆,在全县也很有名气。

到清代中晚期,八屋塆兴办教育,空前鼎盛,“书香塆”、“秀才塆”的盛名,水到渠成,实至名归,闻名邑地。

八屋塆从明末至晚清废除科举,约300年间,自光龙公起,祖孙连续十代,儒士成林,世代书香,共有50人入泮,其中,痒生40人;国学生1人;囯子监2人;贡生4人;举人2名;进士1人;共有25人获授官职;更值得一提的是,有24家父子皆为儒士,11户兄弟同获功名。全塆共有塾师14人。

新中国建立后,八屋塆人分享着国家兴办教育的资源,一个中等规模的塆子,全塆有学子353名,为“书香塆”、“秀才塆”续写了新的篇章!

全塆有正教授、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职称、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大学讲师40余人;教师44人,仅武汉大学就有3位教授或副教授是八屋塆人;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出国深造者30多人;本科生112人;专科生109人;高中和中专生106人。

八屋塆是富裕的传统商贸之塆,具有深厚的儒商底蕴。早在明末清初,八屋塆先后形成了多种传统商贸业,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精明的商贸达人,将塆子带进富裕之门。

塆里“一正两横带天井”的高大房屋一重连一重,镌刻着富裕之塆的荣耀。

最为突出的是十三世瑶生公,所建造的“洪发院”,院落占地5亩左右,高大的房子一进三重,由三个天井分隔,屋基面积达560平方米,厅堂错落,雕梁画栋,粉墙黛瓦,高大的马头墙尤为醒目,尽显古朴庄严、大气恢宏的徽派风格。院内桃红李白,菊黄梅香,芳草萋萋,泉流潺潺,曲径通幽。如果综合考量“洪发院”在葛店的历史上的社会地位,很有可能仅次于葛店街的“陈家衙里”。

考承公的染铺,传承几代,闻名十里八乡;嫁货铺的招牌,声名远播;“长发园”的鱼丸,至今有口皆碑;还有严全开、严国齐的糟坊;严水清、严钜开的磨坊;严幼山、严少阳的豆腐坊;严焱承的酱园;严厚安的中药店等店铺作坊,各具特色。全塆从事传统手工业涉及的行当有厨师、裁缝、锔匠、鞋匠、皮匠、木匠、蔑匠、箍匠、泥瓦匠、铜匠、照相、纺线织布业以及走村串巷的货郎担、净花贩、布贩,还有挑牛痘、唱道士、算命、扎纸草等非商贸行当。

走出本土本乡,到外地创业务工的人也不少,有20多人在万里长江上驾船把舵,更多人在大汉口、大上海等地的帽子铺、瓷器店、布店、裁缝店、鞋店和餐馆当学徒。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86年出生的錧承公,16岁时来到武汉一家帽子铺当学徒,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板墙缝隙中偷学到了师傅的绝活,事发后被逐出师门。当了六年学徒后,含泪独自创业。于是,“庆生祥”号帽子铺在汉正街应运而生。

“庆生祥”制作的帽子品种繁多:青年人喜爱的羊剪绒帽;适合中、老年人的礼帽;女士喜欢的针织帽、多姿多彩的儿童帽等,形成系列品牌。尔后主导当时非常流行的礼帽和瓜皮帽,其制作工艺复杂到有50多道制作工序。“庆生祥”号帽子铺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门庭若市,顾客盈门,誉满武汉三镇,红极一时。

“庆生祥”帽子铺到底赚了多少银子,恐怕是一个谜。但錧承公在35岁时回塆所建的房屋,可窥富豪一斑:上下两殿、走马转楼,上设天井,下铺青石条,柱子雕龙刻凤,门上绣刻精湛,四壁彩绘。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八屋塆业余剧团在楼上唱戏,楼下可容百余人观看。

八屋塆人创造了属于这个时代也属于自己的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伟大祖国改革开放,给地处汉鄂交通要道上的八屋塆,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打工经济”使塆民生活时尚现代,与时俱进。八屋塆厚重的商贾传统得以传承与创新,涌现出一大批搏击商海的弄潮儿。

---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工程师严囯矜,创办、收购、兼并共四家企业,在武汉市同行业中颇具影响;

---严玖开的家俱生意闻名鄂州、黄冈;

---高级烹饪师胡正山烹饪技艺享誉鄂东南;

---严国法的粮油生意可圈可点;

---电气自动化工程师严凯,在深圳开办工厂,实现了二次飞跃,为中国电子元器件的生产,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严国雷、严国鸣俩兄弟,则是咸宁市区不绣钢铝合金制作行业和葛店地区农机修理行业的突出人物;

---胡正武的三次创业,成为葛店地区建筑行业的后起之秀;

---严仲文是鄂州城区出租车营运行业中的佼佼者;

---最为突出的是钢铁明星严囯安,境外创业第一人。

1977年恢复高考,21岁的严国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钢铁学院,本科毕业进入石家庄钢铁厂,其后获得河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和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经多年的一线打磨,严国安成为一名钢铁战线的技术专家,退休后自办公司并兼任多家大型钢铁公司总经理或技术顾问。

严国安自跨进钢铁行业,一路凯歌。在石家庄钢铁公司先后任科长、处长、炼钢厂厂长、技术中心主任、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和党委委员;在湖北新冶钢任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在河北钢铁集团石家庄钢铁公司任副总经理和党委委员;在天津荣程钢铁联合公司任总经理。官至厅级。

2015年,年近退休的严国安,老当益壮,凭着积淀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走出国门,在柬埔寨兴办了高棉凤凰钢管厂。2018年7月18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华人世界---筑梦一带一路》栏目,推出专访,深度聚焦了他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八屋塆团结和善,重教循礼,诚信守法,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夫妻恩爱、勤俭持家、崇尚知识、教子有方、忠厚传家等祖训、宗规作为塆民的行为规范,并发扬光大,丰富了内涵,形成了良好的塆风家德。

---十四世景量公概慷解囊、兴办塾学;

---14位老孺人苦节持家、侍奉公婆、良教子女受到旌表;

---严初开甘于谦让、和睦乡里、平息事端、促进邻塆团结;

---严国璋、严耀端筹资修路、乐于奉献、造福桑梓;

---邻里之间从未出现恶性打架斗殴事件;

---从未发生与邻塆以及其他塆群体械斗事件;

---从来没有一人一户毁林做屋;

---邻里和睦,扶贫帮困,一家有难,全塆相助。

笔者感动之余,也邯郸学步作一副对联,权作为八屋塆优秀传统文化点赞!

上联:六百年岁披锦绣

下联;数千族人奏高歌

横批: 高尚家德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8日 星期三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鄂州民间故事(鄂州有什么有名的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4727.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