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学素描看什么书籍好一点(学素描看什么书籍好)

2023-02-25 14:52:01 技术常识4 感悟分享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6841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8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速写方法论-一本让人相见恨晚的速写教科书,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锅包又啊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学素描看什么书籍好1

周末去书城,广场有很多画人像的街头艺人,驻足一会儿,亲眼见着椅子上可爱的小朋友被笔尖挪到了纸面上,栩栩如生。

心生感叹,要是我也会画画就好了。

然后,我被书城里的一本书吸引住了。

《速写方法论》作者李佳男,职业是自由插画师,从事美术培训五年,开设了原画基础,速写等多门绘画课程。本书借速写这一绘画形式对绘画的基础框架做了简单的搭建,包含了完整系统的学习方法,循环深入的学习路径,不仅是绘画爱好者的参考书籍,也是初级爱好者能看懂,能轻松上手的书籍。

书中有四百多页理论与步骤的要点讲解,将近六百幅作品展示与示意图。以人物速写为核心,对人体比例,人体结构,五官等基础造型知识做了详细的讲解。再通过线条表现,光影与固有色表现,点,线,面的运用,动态绘制等绘画技巧,让读者在画面表现力上迅速提升,最后再通过动物速写等对书中所讲加以综合运用。

此外,这本书不光是速写技巧以及临摹素材的参考工具书,也包含了一些审美建议,有助于提升绘画思维和绘画审美,是一本让人相见恨晚的书。

全书一共13章,包含了速写的基础问题,数码绘画的基础认识,比例的基础认识等方面,让绘画小白的我看完之后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

以前试图画画,总是对人体的比例以及五官结构等方面做到次次失手,画出来的人物不是比例严重不搭就是五官别扭到像是来自不同的人,强行拼凑到了一起。而这本书在第三章正式进入绘画环节,在这一章中,着重讲了比例的基础概念,人体比例的相对关系以及比例与结构的关系三个方面。并以“站七坐五蹲三”这种浅显好记的顺口溜形式列出知识点,让人在落笔的瞬间就能对比例有了大概规划,不至于画着画着发现纸不够长了或者剩了大半张纸。

面部虽然在全身像中占比很小,但是却关乎着视觉效果。正所谓看人先看脸,如果面部五官和表情画不好,那整张画作就没法让人产生兴趣。在第七章五官的结构暗示与表情的基础认识中,作者对于各个细节,例如鼻子,嘴巴,眼睛,耳朵甚至头发的细节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同时,这也是我们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单独练习的部分。

在书的最后,作者还对绘画的心态,职业规划和作品等方面给出了不少建议。例如他说小时候只要画画就开心,长大后变成必须画好才开心,学画后成了必须画得比别人好。一旦产生这种心态,那在画画的路上,就难以再找到快乐了。画无止境,初心不改,才能乐在其中。

学素描看什么书籍好2

编者按:

《欧美观画记》是一本纪实、学术、讨论艺术史的鉴定书,内容复杂。几位书评人从中获得的信息,也是作者未曾料到的。现在我们打破常规,将施之昊、杨贵思、俞丰精读与思考后撰写的书评,汇编再发一次,供读者参考。

读《欧美观画记》悟得“经史子集”

施之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是别人讲的。“一家之言”是自己说的,属于“自谦”。就像“大放厥词”是别人讲的,“抛砖引玉”是自谦一样。九洲兄寄来新作《欧美观画记》,我花了两天时间读完。写几段一家之言,也算是抛砖引玉。

一周前我刚刚读完傅申先生的《书画鉴定研究》,那是他和王妙莲女史在一九六九年到一九七二年间用英文完成的。上海书画出版社今年七月出版了中译本。三天前,我正着手阅读何惠鉴先生的《万象自心出——中国古书画研究》,这是他生前用英文写的十八篇研究文字,上海书画出版社今年九月出了中译本。还未继续读下去,九洲兄的大作寄到,我理所当然地给了他“优先权”,将何著朝后推了。

《欧美观画记》虽然是用中文撰写,但是其中的行文倒有些像英文,与我之前读的傅申、苏利文、方闻等英文翻译过来的文字很像,要是把《欧美观画记》翻译成英文,其难度应该远远低于之前几本书的英译中。

书中提到本书研究方法,重视散落在世界各大博物馆的“自带信息不完备的绘画”(Paintings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将这些绘画与艺术史系统构成“可检验”(verifiable)的联系。这一理论方法和《宋画史稿》(2020年10月,浙江大学出版社)一脉相承。作者认为,一旦我们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即便仔细观察书画,也无力将观察到的细节安置在知识体系中。

他认为,传世古画“分布”(distribution)不同,有群聚者(allied case)、有孤立者(solitary case),如何研究“群聚”者,以往艺术史家颇有经验,但如何分析“孤立”者,以往考证、寻线索的方法,其实不大对路,误解或者无知的症结在此。

佚名绘画的断代与“”要求研究者摆脱印鉴、著录等资料,从图像出发“自主”判断。有人问作者是怎么学艺术史的,他回答是在等扫描图时候学到的。看到电脑里一点一点显示古画的时候,看多了,就懂了。由局部而到整体来看画,比起一开始看整张画的学习,尤其对初学者而言,会更有帮助。我举一个自己的例子,我起初看博物馆的时间很长,一起看画的老师总是比我快就看完了。大概是我在初学的时候专注于细节,而他们在掌握了一些信息后看看整体就行了。十几年后,我看博物馆的速度也相对快了不少。

宋画包括之前的绘画,看起来比较累。在读《欧美观画记》临近尾声的时候,一来是出于宋画本身的属性,二来也是九洲兄的文字,使我有了下面的结论。读宋画像读经,元代文人画流行之后,读画像读史,后来吴门画派、四王、四僧以至于再后面的某某画派就渐渐像读集部了。到了海上画派近代绘画,就更像是在读“说部”了。我这样比喻并不是要突出所谓的“鄙视链”,而是突出宋画以及这本书的某些特征。读经令人振奋,令人沉醉。我之前有这样的感觉是读钱宾四先生的《国史大纲》,虽然是历史,但是写出经的味道。

《欧美观画记》批评古书画鉴定的“不可知论”,认为学术界最大的耻辱不在抄袭,而在搞“不可知论”,作为知识分子,如果借口搞不可知论,如同士兵在战场上不放一枪而投降。“不可知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作者几本著作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即看到一件作品和南宋有差异,但是没有想到这是北宋的,于是“往后推”就成了元代的。这种思路,作者认为,不仅搞错了一些绘画的断代,也搞错了一些艺术史的逻辑。遇到问题就往后推,这样的思路还会带来另外一些错误。

众所周知,因为历史原因,经学的研究分成“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前者重考据,后者重义理,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汉学”和“宋学”。原来的书画鉴定或美术史研究者,把书画看成“古董”,当然重在“考据”。而九洲兄的侧重点以及文字更像是“宋学”的研究,即把古书画作为美术史学科建设的一块块砖,字里行间特别重视“义理”,读来甚至有读哲学书一样的感觉。

说一本书像“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读书的时候会写好多批注,这些批注不是名词解释而是点评,类似“会注”、“会校”、“会评”里的“会评”。我在读《欧美观画记》的时候几乎每页都会写好多批注,把自己放到书中,隔空和作者“对话”。

再讲讲美术史本身,我觉得这也是作者最看重的地方,如何使美术史成为一门“学”?在传统中国是不大流行这么思考的。美术史的研究对象是“图像”,在高居翰的几本书里我读到了这条重要的信息。图像首先涉及的是“审美”问题,至于以著录为代表的文字的重要性远远不及图像。

《欧美观画记》中几乎没有怎么提到过著录,笔者所见两处。第一个地方还把著录作为“反面教员”。顾复《平生壮观》也算著录中的“名著”,其中顾氏引用自己父亲所言,未曾见过董其昌动笔作画。就像有老师告诉我,梅兰芳没有教过学生一句唱一样。第二处则是结合图像把著录作锦上添花的功能。米芾《画史》上提到了李公麟家藏《韩马》且“破裂四足,如涉水中。皆南唐文房物”。因为在《照夜白图》上马蹄线条非常弱,与马鬃的画法显然不在一个水准上。曾有学者指出,马蹄线条是后补的。

关于审美,在书中几乎没有提到过“笔墨”二字。笔者所见的“笔墨”二字也是专门提到仇英与“苏州片”的时候用过一次。“笔墨”真的是很晚才有的概念,对于宋代及以前的绘画的研究和鉴定的意义不大。按照我的理解,作者突出的一个观点是,不能用画得好不好,也就是笔墨“到不到位”作为鉴定的依据,因为那时没有这种说法。这是一个很有“冲击力”的鉴定方法,之前一种同样有“冲击力”的观点就是,一张画不像宋画,很多人会定为明初,作者则不排除是宋以前。现在看来作者这两个最令人费解的观点,原因可能是一样的。

书中的观点和方法我有不少是赞同的。以下这段内容与其说是专门写给我看的,不如说就是我自己想写的。作者说,人们学习艺术史的目的,还是想看到一张画就知道是谁画的,而不是寄希望于通过印章、题跋、著录等外部信息知道谁画的。若依靠后者,那么艺术史就成了文献研究室了,图像的地位完全丧失了。这样的、不是依赖历史痕迹,而是靠几枚印章就判定是不是真迹,这个办法,在艺术史草创时代,这些旁证对确定“代表性群体”有帮助,此后它们的重要性应该逐渐降低。

作者说,艺术史的主要工作过程是观察、描述、推测艺术特征的演变,不断加深对艺术品特征的掌握。我借用谢稚柳先生的话说,就是“看画、读画、背画”。三步就是逐渐加深认识的过程。之后就是学以致用。

作者书中很少用明清书画的案例,因为的确它们的研究方法与唐宋早期绘画殊异。在提到石涛绘画时,他也不忘重复之前的观点,认为石涛的绘画尤其是一批水墨淋漓的作品发挥不太稳定,有些好差,这批东西“已经到了不好用艺术质量来衡量真伪的地步,只好依靠画家习惯去判断”。几天前,在龙美术馆见到石涛一套册页,就是这个情况。他说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鉴定古画不能完全依靠艺术水准下判断的案例”。要是没有阅读大量原件,我想他是不会妄下论断的。

作者提到了“判断力”,就是当你看到远离正常值范围书画的时候,能否下正确判断。要学会看“意外的东西”,这有助于提高判断力。美术史学习主要重在同,而到了鉴定的时候,你会发现几乎每件作品总有“异”,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全书虽然重在宋画,但是作者也不忘提到董其昌。我们喜欢董其昌是习惯将其作为一个起点,这样的确对理解清代三百年画坛有所裨益。在书中,作者提到董其昌《画稿册》(波士顿美术馆)的时候,令我们觉得单单把董其昌视为起点是不全面的,我也隐约感受到,这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对董其昌作品的把握。诚然,这种“不全面”的把握也是一种“把握”,这样基本不会把假的董其昌定为真,但是极有可能漏掉了“真董”。我们比较突出董其昌的“主语地位”,即他是怎么影响别人的。《欧美观画记》中则站在美术史的全局上,把董其昌放到了“宾语”的位置,看看他受到哪些人的影响,显然这种做法更像是“研究”。比如他提到董其昌书法受到苏东坡的影响,包括黄庭坚都认真学过苏字“但又不大愿意声张”。

上面提到的“研究”,作者在分析倪瓒《筠石乔柯》(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的时候也提到过。他认为这样一件作品还会被人质疑,因为“未亲自动手分析倪云林的绘画特点”。这件绘画曾到上海博物馆展出,印象中是和另外一件同样题材的倪瓒画相邻的。查阅自己的读画笔记,这样写到,“13、倪瓒《筠石乔柯》(克利夫兰博物馆藏):从题字上看应为早年作品。未见一水两岸布局,未见折带皴,风格更不似云林,与其他作品气韵不和。石头淡墨,小竹叶浓墨。有“棠村”印。可以与台北故宫藏《容膝斋》比较。14、倪瓒《江渚风林》(大都会博物馆藏):书法近晚(1363年)为其63岁作品。可与上海博物馆藏其64岁作品《溪山图》比较。项子京、高江村藏,入《江村消夏录》。仍与其他作品有异。”作者似乎是在为我辅导,分析了我当时这么记录的原因是“不自觉将真迹标准无限拔高”。

作者认为,董其昌的山水是在画一些概念,而且是反吴门传统的,因此不能用传统山水画理念去解释。他说四王是不懂董其昌的,八大山人最懂董其昌。董其昌的山水“生拙”往往不符合一般审美。之后他专门提到上博和台北故宫藏的两卷《烟江叠嶂图》。

书法上,作者提到董其昌和何绍基(称两人是明清两代最好的书法家)两人的书法不被准确辨认,高水平就代表有“超越常理之处”,就会不入俗人眼。他认为已经不是鉴定上的问题,而是个别专家在艺术史的认知上的“重大缺陷”。这些问题就像是电影看到最后,观众就知道有下一部,二或者三。

政治学的研究经历了制度主义到行为主义的转捩,哲学而言,欧洲大陆重视现象学,英美则重视语言哲学。现在若还有人鼓吹系统论、控制论,则会贻笑大方。作者说看钱选画从《山居图》入门与从《来禽栀子图》入门,效果是大相径庭。我要说,学美术史或书画鉴定,从谢、徐、杨等人的书入门和从这本书入门结果也大相径庭。不过,最好像我一样,前辈专家的文章看过之后再来看这本书,大概才能全部看懂。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于鱼砖室

使内心不再摇摆——《欧美观画记》读后

杨贵思

两年前,偶然看了一次刘九洲的在艺直播,之后便一直关注他的学术研究动态。最近他的新作《欧美观画记》付梓出版,我也一睹为快。

《欧美观画记》是刘九洲自2002年起,到2017、2018年左右,共十几年间、在欧美二十余家博物馆观览中国书画后的研究笔记。

既然是“观画记”,自然是以书画作为介绍的主体。但一般人可能以为,这是一本对各大博物馆所藏名家名迹进行导览的鉴赏类书籍。其实,这是一本专业的鉴定札记。该书中提到的书画藏品,名家名作约占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是大画家的非代表作、以往艺术史误判的作品和艺术史上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的作品。

这些书画,都有他自己的新观察、新思索、新发现、新判断,没有人云亦云的。所以对读者来说,是一次美妙的、神奇的书画之旅。这本书的文字,如行云流水一般,尤其擅用生动的比喻,明快、畅达又隽永。所以书的可读性强,阅览起来很愉悦。但掩卷之后,给人的思考和启发却是深入而长久的。

首先,是作者基于数据库、范式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对任何一门学科来说,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能提出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对学科的贡献无疑是重大的。

作者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时,比如《照夜白图》、丁云鹏的《罗汉图卷》、巨然的《溪山兰若图》、荆浩(传)的《雪山行旅图》,以及写到“密西根大学与安娜堡的学者们”时,都穿插提到他的研究主张,即范式的研究工具,依托于艺术史研究的数据库的建立。

他认为“旧学”所采用的“线索学”的研究方法,只知道简单积累线索,貌似很有逻辑和学问,但其实是在讲述局部信息,而不知道局部和全局之间的关系。而社会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已经有条件和必要建立数据库,整合新的学术平台,让一幅作品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在特定的平台上,彰显其价值。有经验的鉴定家,看一眼即下判断的过程,其实主要靠的是数据库,并不靠眼。

刘九洲之前所著的《宋画史稿》,就是对宋画的信息平台和理论框架进行了建构。需要说明的是,数据库的建立,需要学者自己观察、描述、推测艺术的特征。“自己拼合、组建出来的知识体系,才是好用的,完全学书本的、别人的知识,其实不太容易用得上。”这些艺术特征包括笔法、结构、范式、习惯等。

他之前曾强调,老一辈专家们(如张珩先生、徐邦达先生等)把书画的笔墨特征看成是第一位的,而我们在总结艺术特征的时候,可以不限于笔墨。比如,书中16件重要古代作品的研究方法,就从是否合规、风格比较、使用工具、墨色铺地、落墨法、山水结构、元素分析、艺术史顺序、艺术史特点等方面进行的。

其次,是强调艺术史学习时图像的重要性。很多院校艺术史专业指定的书目,都是很宽泛的,一些中外哲学、美学的书都列入其内,让人望而却步。没有人说,你要把某本画册看懂看透。我也一直以为,有着深厚的文学、哲学、美学基础,才能研究好艺术史。其实这是很片面的。

艺术史不是只学习基本的资料、基本文献。艾瑞慈教授说,绘画史一定是要依靠看画本身,而不是其他。刘九洲说:“艺术史的学习……尤其是多看图像,并且逐步建立起图像互相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别的倒也没有什么特殊学习法,看多了图像,自然会找到互相之间的关联,就会进步。”他说,他自己的艺术史学习,就是在密西根大学一页一页扫描《中国绘画全集》时,“看到电脑屏幕上古画的图像一点一点显示出来,看多了,就懂了。”而且,进行断代分析,寻找相关绘画,看图像之间的联系性,也是重要的分析工具。

当然,观察书画本身,还要能把特征用语言描述出来。这二者是互相促进的——为了描述特征,你才会更加仔细地观察比较;而只有看懂了,才能描述出来。不经过这样的锤炼阶段,你对书画就可能一直是似懂非懂的。当一幅作品摆在面前让你鉴定,你会看着像亦不像,左右摇摆,拿捏不准,彻底懵掉。

另外,作为一本鉴定为主的书,作者的艺术判断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我以前不曾留意和知晓的。比如,作者断定弗利尔美术馆藏的《半幅江南》是五代或者北宋早期的江南画,董其昌山水画的很多细节完全来源于此;历史上真正理解并回应董其昌的只有八大山人,四王的画法其实是与董其昌背道而驰的。对于前一句,而我之前的理解,董其昌的确自称“以北苑为师”,并特别注意收藏董源的画。其《画旨》中记有:“吾家有董源《溪山图》”“吾家有董源《溪山行旅图》”“吾家有董源《龙宿郊民图》”,“董北苑《蜀江图》《潇湘图》,皆在吾家……又所藏北苑画数幅,无复同者,可称画中龙。”“余家所藏北苑画,有《潇湘图》、《商人图》、《秋山行旅图》,又二图……”。

但董其昌的山水画的细节从哪里来,我从来没有仔细观察过,也必定下不了这样的判断。而对于董其昌的继承者,我一直以来的印象都是四王传其衣钵,八大的画风简洁洗练、荒寒孤寂,他和石涛等,是作为革新派出现的,与四王相径庭,与董的面貌相差较大。刘九洲则说,不能用传统的山水画的理念去理解董其昌,要用他的革命的理念——用这个标准去看,才能知道比较懂得董其昌的是八大山人。这些地方,是需要读者反复深入地玩味和体会的。

再比如,书中说钱选花鸟画的特长,并非是笔法,而是设色。设色是“钱选远胜于其他画家的优势项目,一眼可知高下。”这个观点也提醒了我。钱选作为元代强调“隶意”、“士气”的文人画代表,其花鸟画以工丽清逸见长。其雅淡的设色风格,让人以为和杨无咎的墨画技法更为接近。其实他师法赵昌,设色神妙。但是大胆论断,说钱选的特点在“设色”,真是发前人所未发。

书中体现出来的作者深入的思考和观察能力,令人叹服。比如《照夜白图》,作者为了判断马蹄是否为后补,用纸张挡住了马蹄子,只看马的腿部以上部分,这样就去掉了干扰的因素,发现了画面的奇异神采。比如弗利尔美术馆的米家山水《云起楼图》,作者从2003年第一次看到图片,到2012年夏第一次在库房看到真迹,2013年4月再次认真留意裱边上的董其昌书法,再到某日偶然看见搬运中的特殊角度下的该画,以及第二日细细观察其质地、物象和题字。可以说作者在一次次的念兹在兹、目视神遇中,完成了对作品的解读。

再比如对《掷杖成龙图》做出是元代早期佳作的判断,源于作者能联想到南京博物院所藏《松溪临屋图》、故宫博物院所藏《秋景山水图》以及作者本人所藏的《小幅松溪林屋图》,几件画作的范式一致。

书中有一段话,给我的印象深刻:“在学术界,最大的耻辱,还不是抄袭,而是搞不可知论。作为知识分子,如果找借口搞不可知论,类似于士兵在战场上一枪不放就投降,同时嚷着要实现和平。这不是士兵要做的事情。”这里,显示出一个真正的艺术史学者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但同时,他也给了读者以莫大的鼓舞和坚实的力量:按照书中的艺术史观和研究方法,一定能找到学习、鉴别书画的门径。

《欧美观画记》,是研究艺术史的津梁。

我读了两个通宵——《欧美观画记》读后

俞丰

九洲兄赐下《欧美观画记》,前几日得暇便翻几页,几天前临睡读一次,结果就读到通宵;昨晚把剩余的近百页读完,又是凌晨四点!也就是说,这书我差不多是用了两个通宵一口气读完的。

我与九洲兄不能算很熟,但也颇有几年的交往渊源。他们这一群朋友,都是年富力强、才学卓越、功力勤深的中青年学术达人,主攻书画鉴定和考释,弄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叫“武英书画”。这是一个很小众也很有点野心的号,其野心在于对中国传统书画的鉴定和考证,有相当的自信挑战权威,以及紧跟时代的理论系统构建的自觉。可以说,在专业圈内,有相当的辐射和影响力。

这帮朋友中,我认识最早是赵华,从《大报帖》考证开始,我对他的考证堪称五体投地,我们时常交流,去年我去成都,还约他和王家葵兄喝了一顿小酒。第二位是吴斌,因为几年前审读《书法》杂志的关系,有一次为工作原因加了他的微信,但吴斌兄在微信圈几乎完全沉默,很少见他发言,《武英书画》中每发他的文章,我便浏览一下。还有一位李跃林先生,我至今无缘请教。

至于九洲兄,说来有趣,有一年国庆,他们那个号突然一早推出个印章识别的有奖竞猜小活动,大概是九洲收了一件古画,上面有一方没有任何著录的古印,悬赏释读,奖品是他的一本新著,最先释出者有奖。记得那天早上九点左右醒来,看到《武英书画》的推送,略一斟酌,感觉凭我一点微末的印学知识应该可以释出来,于是靠着枕头在手机上搜了点资料,在十点左右就把印文释出来,发在他们那个公号的留言栏内。未曾想,第二天公布最终答案,我的释文一字不差,夺得头魁!不久就收到了九洲寄来的奖品:他的大著《重现》——那快乐大概跟幼儿园里收到了老师发的五角星差不多。

后来我又上网买了他的著作《王维<著色山水图>研究》。再后来是去年,我在上图观展,与仲威兄在展厅角落里闲聊,他过来与仲威打招呼,我凭过去见过的照片感觉应该是他,但彼此都戴着口罩,我也没好意思就当场拜见。没几天,我和好友朱茜一起在森兰吃午饭,席间朱茜接到一个电话,聊了几分钟,听出来是他打来的,而且他们竟然是同学,我便趁着酒兴跟他在电话里聊了几句话,从此就加了微信。所以这次九洲兄能赐我《欧美观画记》供我学习,真是诚惶诚恐!

正如作者所言,在他的计划中,这本《欧美观画记》是一本很轻松的书,也正因为轻松,可以更没有顾忌地表达。本书是一本欧美博物馆观画的指南,凡海外藏中国古代书画名品,基本都有所绍介,这一点让我艳羡不已。依我的个性和生活习惯,恐怕以后也很难有机会去领略九洲兄曾经饱览的这些海外藏画之美,那就用他的大著作一番卧游,聊以自宽吧。

其次,因为是随笔性质的文章,不需要顾忌宏大叙述的严谨和全面,完全可以凭着作者的兴趣点信马由缰,于是这种状态恰好可以让我很轻松把握作者的学术兴趣点、思维方式、个人创见、甚至是引为自豪的重大发现。读此一卷,就知道在《宋画全集》《元画全集》十多年的编辑过程中,他作为副主编内心深处的思考和心得。这一点,是我一个半专业的爱好者读这本书深感精神愉悦的地方。

我说,以九洲兄为成员和代表的这帮新时代崛起的鉴定家,是有眼界、功力和野心的,从对传统考证、资料索隐型的鉴定,到他们所提出的“范式”研究、“笔迹”研究的转换,带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意义和中西结合的科学研究的特征。我很钦佩他们的思考深度,在快速赏读的过程中,常常与作者一样感受苦苦求索、豁然开朗、惊心动魄、拍案叫绝等等的心路历程。不知道这算不算有一点“凡尔赛”,反正这种学术散文式的著作,与我这样的爱好者或许是量身定制的,所以才能两个通宵孜孜有味地一口气读完。他书中所提出的许多术语,如“范式”“代表作群体”“数据库”“线索学”“群聚”“孤立”“一点真即真”“一点假即假”等等,这种鉴定理论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的深度,令我深深敬服。也因此,今早一读完此书,我立刻在京东下单买了他去年的学术大著《宋画史稿》。看物流,此刻已经在路上了,真让我翘首期盼不已。

以我极其微末的书画鉴赏知识而言,读此书也并非没有遗憾,比如,以总量和精品而言,书中涉及的作品毕竟还是少了点,若能扩充一倍以上的篇幅,甚至收入日本等地的藏画,那分量就更重了。其次,在这种以“读万卷画,行万里路”而带来的自信背后,让我现在就全盘接受其理论系统和全部结论,还是略有点犹豫。

我个人的感觉,或许是受制于篇幅所限,若能在鉴真的过程中,用一定的篇幅谈谈作假,尤其是对清代民国的系统性作假规律的总结和举例,那么给人的收获可能会更大。从世俗的角度来说,大众免不了有猎奇的心理,他们对“作假”的关心可能超过“鉴真”;也只有在“辨伪”的烘托下,也可以更有力地证明“鉴真”的可贵和力度。至少现在读完书给我的错觉是,海外收藏的中国古代书画,好像都是精品——这显然不是事实。

这本书的特点是聚焦海外藏中国书画,以国内北京、上海、沈阳、台北动辄十数万藏品的规模而言,海外的藏品因数量相对较少,以及尤其重要的是海外博物馆的制度更为开放的原因,使得九洲兄得以“涸泽而渔”式地欣赏和研究。因此也更让我感到悲哀的是——国内各大博物馆所收藏的规模更大更精彩的民族文化瑰宝,什么时候可以让国内的研究者们,像这样畅快地纵横遨游呢?

新书上架

刘九洲 新著:《欧美观画记》

少量签名本

售价138元

大陆顺丰包邮

《欧美观画记》

签名钤印本

购书码(138元)

《欧美观画记》

购书码(128元)

第360期 | 余辉:读书犹如解渴——为《欧美观画记》作序

第362期 | 施之昊:读《欧美观画记》悟得“经史子集”

第363期 | 杨贵思:使内心不再摇摆——《欧美观画记》读后

第364期 | 俞丰:我读了两个通宵——《欧美观画记》读后

武 英 书 情

武英书架

学素描看什么书籍好3

这要看学什么画。如果要是学油画。那肯定不容易。因为油画是一种西方的画种。是很科学的讲究的外在的视觉冲击力。学油画不仅要有对色彩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客观物体结构的分析能力。还有学油画要从素描开始。无论是看美术书籍和美术视频对老年人来讲都不占优势

而中国画讲究的是传统文化,天人而一的道家思想。内敛,含蓄是囯画的特点。老年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有对社会的评论和看法很容易有感而发的。所以老年朋友适合学囯画。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学素描看什么书籍好一点(学素描看什么书籍好)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7788.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