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哪个故事主要强调了实证精神(实证精神的故事有哪些)

2023-03-05 22:18:01 技术常识4 大佬讲解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9437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4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实证是最可贵的材料丨陈嘉映与项飙对话实录(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單讀Reading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实证精神的故事有哪些1

今天,我们继续分享《把自己作为方法》新书圆桌论坛的最后一场对话——陈嘉映 x 项飙:如何获得思考的力量。在下半场对话中,面对直播听众提出的问题,两位老师共同做出了回答。

如何获得思考的力量(下)

对谈:陈嘉映、项飙

主持:许楠

项飙:我经常被问一个问题,很多青年同学想去做实地调查,但是他们好像有一种社交恐惧症,见了人就很紧张,不知道怎么说话,其实我自己也有一点。有一个有趣的研究,是关于中国人在非洲的实地调查,当地人对华人有一个很大的负面印象,是华人不打招呼,你跟他打招呼,他不太知道怎么去回应你。好像我们不是很善于做那种看起来非常自发的、街头的聊天,那种有一搭没一搭开始讲,表达自己当时的一些想法,然后听听别人怎么样,不一定形成结论,就是一种社会互动方式、交流方式。我的理解是大家在脑子里面有一张非常清晰的地图,觉得自己有很多任务要完成,所以就不习惯那种有一搭没一搭的比较轻松的聊天。

但是现在好像变得比以前更严重,青年同学想去做调查,但是不太知道怎么样去做,这肯定跟他的社会化过程,跟他的心理上是有关系的。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牵涉到所谓的世界观,是不是把世界想象成一个单维度的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说已经被等级划好的一些途径,所以就很难在非常具体场景下和别人发生一种很自然的交流。或者说是他的某一种自我意识过强,所以发生这种交流变得很困难。我不知道在哲学上有没有这样的思考,能给那些青年同学们一点启发?

项飙,1972 年生于浙江温州,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斯 · 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目前已出版的中文著作包括《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

陈嘉映:首先我想说一般情况下,我是不太懂得从哲学的角度怎么看这段话的意思。我不是在抬杠,我的意思是,比如说问到社会学和人类学有什么区别,或者物理学和生理学有什么区别,某一个学科的确代表了看待世界的一个特定的角度,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特定的角度叫做哲学的角度,我不认为有,这是我的观点。所以不管我说什么,我都不是从哲学的角度,而是个人的观察。

我个人的观察也谈不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首先我还到不了社交恐惧症的程度,我们讲一个东西它是症、是病,可能就是用常理解答不了他的问题。如果我这个人好偷东西,一般不是因为我有偷盗症,而是说我父母没教好我,或者说家里比较穷。偷窃症就是说按道理我不可能去偷窃,我蛮有钱的,但是我老去偷打火机,偷丝袜,那么我就是有病,生理的病或者心理的病。

我讲一两句我的观察,如果跟你的观察不一样,请你纠正我。我觉得在社交恐惧症这方面男生要比女生严重,而且要严重很多,不是一般的严重。所以我怀疑,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因为男性本来就有社会角色,男性的社会角色意识从来都很强。我们以前的文学作品,讲打破社会阶级界线的,一定讲的是个女孩,圣女贞德或者什么人。男人就不太容易打破这个社会界线。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能跟你说的自我意识有关,但是这个自我意识不是单个人的自我意识,是整体男性的男性意识,而且男性意识又跟男性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有关。以前男性在社会上占优势,但是现在不一定,在生活中已经看不到男性对社会地位的规定作用了,但是有可能男性仍然有社会和历史的沉积。

项飙:我补充一下,陈老师的观察我完全同意,而且有很多实证研究支持这个观察。刚才提到移民群体,一般都是女性能够发展出很多的朋友关系,男性很多就受不了海外生活,因为他不能够跟当地人交流,不知道怎么样摆自己的位置,很麻烦。此外,比方说老龄化程度,日本人退休之后,男性的健康下降程度非常快,而女性能够有一定的朋友圈。再一个是非常经典的工人阶级群体的兴起,很重要一部分是女性家属在工人居住区里面形成自己的一个网络,但是女性的贡献完全不被显示。最后一个例子是我自己在浙江村的调查,两兄弟之间的合作,成功的不太多,更普遍的合作是两姨襟,就是一个女性的丈夫和这个女性的兄弟之间的合作,要比两兄弟之间的合作要普遍得多,原因就是因为有个女性在中间担当调停的工作。这在性别研究中很有意思,为什么女性会扮演这样的角色?可能又要说回到平等性,就是角色定义上来,正是因为女性被相对的边缘化,所以她一方面在个体行为上可以比较自由,倒过来她又做了很多牺牲来维持这种以男性为主的体系。就像陈老师讲的,男性这么长时间一直在接受优越的位置,现在突然现实变化了以后,你不知道自己怎么样摆位置,所以出现很多的心理紧张。

提出假设是学者对话的未来

许楠:有一位听众提问,他说现在很多平台上的对话有年轻化的趋势,话题讨论者可能缺乏实际生活经验,有时候有极端化情绪的倾向,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常常不用单一的理论来定义问题,想请问老师,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如何在互联网中相互理解并同质化,项老师,您来回答这个问题好吗?

项飙:我可以先说两句,但是我觉得陈老师也能够做出很好的回应。在思考方式上,你怎么样去把握跟自己经验没有直接关系的那些问题,间接上是会有很多关系,但经验和认知必然会有一个距离。

我对刚才这位听众的回应就是要回到把自己作为方法,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尽量地往下想,今天我们很多讨论都是从范畴出发,你要解构,解构是很重要的。范畴是怎么来的,在所感知的生活环境里面,把它先降下来,降到你能够比较从容把握的那个程度,然后再去讲,讲得激烈一点,也不会引起那种无谓的争吵,因为大家一下子就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刚才陈老师也讲到,自己作为方法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理解,什么叫懂、什么叫理解,所谓懂和理解,就是你能够把对方说的东西和你自己的感知建立一种联系,虽然你没有经历过,但你建立起感知上的联系,这样一下子沟通性就出来了。从我的角度来讲,这是思考的习惯。当然如果你要做研究写作的话,也是非常重要的写作和研究习惯。就是不要放弃大的东西,但同时一定要有降解的能力,要帮别人想清楚,在他观察的世界当中,这些东西意味着什么。

陈嘉映:我不知道提问的这位朋友是什么背景,比如说他听到的这些他觉得不太满意的网上的讲座或者对话,是来自一些学者还是谁。我觉得可能跟这些人年轻不年轻关系不是太大,就像项老师刚刚说的,一个人的经验不是说你真的活到多大年纪,我这把年纪了也没啥生活经验。现在大学里面各种各样的项目,中外都是如此,可能欧美的学校稍微好一点,但是不管怎么说大致差不多,就是弄一大堆理论,说什么理论优先,经验要往理论里套,不是要经验来修正理论。

以前我们做文学批评,讲作品总是优先的,不管批评什么,我们都是在说作品。现在你看我们的文学理论,都是在说理论。在学院里,你如果不是从理论说起,那不就成了一个普通的谈小说、谈诗歌了吗?就成了聊天了,是吧?所以他要讲理论。最后理论透视之后,透视出的作品是这样的东西,可是我读了好多年,我都不知道这个作品是这样的东西。理论跟现实差不多也是这个关系,理论透视完,我有多少经验都没用了,因为我从来没经验过理论透视出的那些东西。

陈嘉映,1952 年生,先后任教北京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著有《何为良好生活》《走出唯一真理观》等,译著包括《存在与时间》《哲学研究》等。

具体事实的一般性判断是危险的

许楠:我们接下来再问第二个问题,对话可以作为一种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方法,但是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对话?现在许多学者好像不再倾向于对社会问题发表看法,想问老师们,在当下社会,知识分子该是怎样的?以学术为置业的知识分子是否已经不合时宜?

项飙:学者应该是怎么样的,我个人倾向于学者是一种职业。学者为我们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记录,精确地记录和分析现在发生的情况,然后提出一些警示。比如说你觉得这个事情要再这样搞下去,可能会有一些危险,或者有一些我们预想不到的东西,而你可以在那之前先把这个事情怎么发生的描述清楚,这可能是从实证科学来讲的学者的功能。打一个很大的比方,启蒙、道德上的判断,你作为公民当然有自己的判断,那不是学者的专利,任何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而且很多人对那个情况比学者更熟悉,他做的判断其实比学者要好得多。学者能做而别人一般做不了的,就是你有那么多的时间,你可以比较系统地把这个事情讲清楚,然后让关心这个事情的人比较快地了解究竟这是怎么回事,所以它的精确性、系统性是我们主要的工作。

这并不意味着学者的工作好像就是一个非常技术性的记录,在这里对话又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对一个事情怎么样叫做精确的描述,为什么需要对事情精确的描述?我们在实践过程当中,往往自己的眼光会被某一种固定的视角所限制,所以我们看到的东西就是一个特殊的面,这个面并不是错误的,但是你看不到其他的面,看不到这个面和其它的面是什么关系。这个时候学术圈内部的对话就很重要,它督促你不断地去看别的面,这样就不断会有新的问题。比如说你又看到别的面,它和刚才那个面有矛盾,你要把这个矛盾解释清楚,必须要想得更深,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所以今天如果说学者不太愿意发表他自己的观点,我个人倒是不太担心,因为学者的观点并不比其他人的观点更加有价值。但是我也同意好像现在我们对话交流做的比较少,大家都有一点封闭,都是赶快完成任务,好像谈话聊天都是浪费时间。所以我觉得下一步不是说去发表观点,而是分享假设,多提一些具体操作过程当中的假设,然后跟别人分享,这个可能是学者对话的一种未来。

陈嘉映:我补充几句,整个态度上我和项飙是差不多的,但我还是可以从我的角度讲几句。现在发表意见也不是太容易,你让他发表意见,发表意见之后你也得替人家想一想。进一步来说,首先就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知识人本身的角色已经在变化,可能越变越好,也可能越变越坏,但是你不要把任何时代的那个角色当做是固定、稳定不变的。不要把自己想象成宋朝的士大夫,也不要想象成 80 年代所谓知识分子或者知识人。角色在变,变来变去,这个大题目我也讲不了,我就讲最后这一条,刚才项飙讲一个知识分子或者一个学者,他有意见、有观点,但是这个观点就一定特别有价值吗?特别价值在哪儿呢?我们会说一个知识人是知识人,他就有知识,但这个知识一般来说并不是社会知识,不是怎么烹调,怎么打鱼,知识人的知识的优点,在于知识的系统性。

一般来说,我们并不知道事实是怎样的,所以需要知识人去通过研究调查来告诉我们。而我们要是真正知道了事情是怎么样的,我们差不多也就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了。

项飙:非常同意,就是说没有超出对事实理解之外的抽象的判断,应该怎么办、应该怎么做,都是嵌入到你对这个事实本身的利益上面。刚才陈老师讲到,现在知识人没有对怎么打鱼、怎么种田这方面知识,这里我想补充一点,就是葛兰西那种有机知识分子。最早的有机知识分子就是工厂里面的技工,他们是最重要的有机知识分子。因为他们非常熟悉机器怎么运转,工人怎么围绕机器工作。这一套知识是他对整个社会分工、对整个制度进行分析的一个基础。我觉得今后我们还看不到太多的例子,我不太知道现在互联网经济当中会不会兴起这样的一些新的知识分子,因为今天互联网技术性程度很高,对究竟大数据是怎么玩的,或者说种子基因改造,可能像我和陈老师对这方面其实不是特别懂。具体事实的一般性判断是比较危险的,所有有价值的判断还是要嵌入到具体事实当中。

互联网不是新的“附近”

许楠:下一个问题,和项老师书中提到“附近”相比,互联网是不是创造了另一种“附近”?

项飙:我个人的感觉是互联网上的交流,不是一种新的附近,也不是对附近的替代。因为附近真正的意思就是你很难去选择,也很难被选择,你跟邻里街头巷尾碰上了,你也逃不了,他也逃不了,不管尴尬不尴尬你就得面对,就得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一会讲这个事,一会讲那个事,这就是立体感,立体感就出来。这是附近的最原初的意思。

有很多互联网上的小组是事先选择的,是单维的,用陈老师的话讲它是切片的。从对话里面,你学到的知识是一个身体性的知识。这个身体不是说肉身,而是说这个人,像我说到陈老师,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通过他自己的思考、经验,然后用非常具体的方式表达出来的那一套知识,所以我可以把陈老师当做一个很具体的榜样。但是如果没有榜样的话,可能就没有所谓道德标准,没有看到慷慨的人,没有看到温和的人,你不知道什么叫慷慨,什么叫温和。在这个意义上,肉身化是个体化的,是一个人的生命经历凝结好之后再传达出来的知识和理解,这不能被虚拟的交流所替代。

陈嘉映:刚刚你讲到身体与对话,我突然就想起一句话,是说两个人说话的时候不能离太近,因为离太近的话,呼吸就会打扰对话。对话本身是立体的,从眼神一直到气息都在里面,我们把它写成书,隔着音频在听,这都是不得已的事情。我小时候读歌德的书,我说如果我要是跟歌德住邻居,我何必读书呢,是吧?

我从来不相信系统技术对人类来说只是一个工具。我刚才提到,互联网不止是表达的一个渠道,它在塑造我们的表达,改变甚至生成我们的表达,这是一个稍微有点深度的话题,我在这儿就不多讲了。我现在要讲的是另外一方面,虽然我们对这个世界可做的不多,比如像互联网这样巨大的现实存在,我能干什么呢?首先我改变不了它,第二我还不能拒绝它。就像那时候开始使用电话,我就是不用电话,我到别人家去串门,事先也不打个电话,去了就敲门。头一年还行,十年之后人家就会说我这个人太没教养了,不打个招呼就来敲门,是吧?所以我觉得一个有反思精神的或者对自己有要求的年轻人,就是在明知刚才所有这些情况下,还是尽量挖掘技术能够对你产生的正面的作用,尽量去避免负面的作用。

比如说我本来喜欢东西伯利亚的一种音乐,但是我很难找到这种音乐,也根本没有人能跟我聊,结果网络上成立了一个小组,专门交流东西伯利亚的音乐,二十几个人,他们谈得来,互相传递发现。虽然不要轻易地以为它只是工具,但是它当然驱动了很多很多好的东西。

直播间连线现场

实证是最可贵的材料

许楠:最后一个来自听众的问题。想问一下两位老师,目前国内大学里面各门学科似乎都在排斥思想,认为实证高于思辨,于是出现了大批符合实证标准但是缺乏思想的研究,请问两位老师是怎么样看这种现象的?

陈嘉映:他用了思想和思辨两个词,指的意思好像有点一样,我很同意这位朋友,但是在项飙那儿可能是不一样的。项飙认为实证非常非常重要,因为他就是做实证的,但是他并不认为思想不重要。实证是跟什么东西对的呢?在某种意义上可能跟思辨对着,我不知道,我现在接着让项飙回答。

项飙:感谢陈老师刚才非常简短的一句话,划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三角关系,就是思想、思辨和实证。我理解刚才那个朋友提问的意思,如果你要看今天的学刊上发表各种各样的文章,里面有不少图表,不少数据,现在数据不难拿,特别是当你不太在意数据的可靠性的话。你读完了这些文章之后,印象模模糊糊,或者说并没有触动你什么东西,不能够形成新的理解,我估计大概这位朋友是这个意思。

是不是因为实证过分,而思想或者思辨不足呢?从我的角度来看,可能是相反的,我觉得首先是因为他的实证不足,就是他所谓的实证不过是把材料放在一起,然后写一篇文章,把材料放成一个比较平滑的、比较容易读的样式,用一种文章的方式发表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文本整理工作。这个跟实证不是一回事,实证是说我真的去发现材料背后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会在今天发生这个情况。如果事情都是合理的,为什么不早一点发生,为什么不在别的国家发生,然后你看里面这些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是什么样的背景、性别、地域,他具体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怎么向别人解释,又怎么向自己解释,用的是什么样的语言等等。这样扒下去的话,他就会打动你的心灵。所以实证跟材料不是一回事。

其次就是思想和思辨之间确实有比较大的关系,思辨是用一种逻辑主导的方式来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一种有序化的工作,就是你的材料其实就这么多了,你也不想再多拿了,你怎么样把这些材料整合到一个比较自圆其说的样式里面,就像是在一个逻辑上构造出的筐子,把葡萄、桃子和苹果三个不一样的东西放在一块。好,那我就先放苹果,然后再放桃子,然后再放葡萄,为什么?因为它们有一个大小的序列,大、中、小,看起来是比较平滑的结构,但是你根本体会不到苹果的香味,桃子毛茸茸的表面,葡萄多汁的感觉。这种操作可以认为是一种思辨的操作,当然思辨操作本身是重要的,作为一个工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没有新的材料的情况下,思辨让你在逻辑上不断地验证你这些说法的严密性。

思想总是跟问题联系在一起,最大的思想就是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就是说我们看到的生活好像都是挺自然的。思想让你发现世界和生活不一定是这样,完全有另外一种可能,把这个可能讲清楚,我觉得这就是思想。为什么我们把思想定义成这样呢?因为它会给你一个新的光亮、新的刺激。在这个意义上,思想和思辨可以说是对立的,因为思辨是要平滑化,一个篮子装三个水果,思想是说为什么苹果跟葡萄是不一样的,有没有可能种出带葡萄味道的苹果。

在今天的情况下,我觉得下一步的工作还是多问题化,实证是我们最可贵的材料,用马克思的话讲我们的生产工具是价值的来源,所以实证不能丢。然后是要避免过度思辨化,在实证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思想。

《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

现已在单向空间首发现货上市

一本我们时代的对话录

《走出孤岛:水手计划特辑(单读 24)》

现已上市

走出狭隘,走出孤岛

实证精神的故事有哪些2

01

《人性的弱点》

《人性的弱点》作为卡耐基最成功的励志经典,荟萃了卡耐基思想理论最精华的部分。该书在1937年首次出版,刚一上市就风靡全球,几十年间被翻译成全世界几乎所有的主要语言,全球总销量已达1.5亿余册,被视为社交心理和沟通技巧的“圣经”。它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命运。发明之王爱迪生、相对论鼻祖爱因斯坦、印度圣雄甘地、“米老鼠”的父亲华特•迪士尼、建筑业奇迹的创造者里维父子、旅馆业巨子希尔顿、白手起家的台湾塑料大王王永庆、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洛克等等,都深受卡内基思想和观点的激励和影响。

02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一书取自叔本华的封笔之作《附录与补遗》,并独立成书。本书以简洁优雅、充满哲思的文笔,探讨了生活的本质以及人生应遵循的原则,并教导人们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叔本华在书中深入阐述了自己对人生诸问题的思考,并旁征博引近百位人物的相关思想和作品。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幸福主要取决于人自身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正直的品格、良好的智力和健康的体魄。这些深刻的哲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当代人的现实生活仍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03

中秋·教师节

《自私的基因》于1976年首次出版之后便畅销全球,是20世纪百大经典名著之一,是一部不仅在基因领域更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作品。

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自私的基因》以充满想象力的叙述回答了这些重要命题。道金斯在本书中提出大胆创见:我们生来是自私的,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机器。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认知科学,复制、变异和淘汰这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大千世界所有生命现象的林林总总。

《自私的基因》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道金斯在书中将进化论从基因层面升华至文化层面,创造了“觅母”(meme,即文化基因)这一新型的复制因子名词,特指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文化进化,并提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因子的暴政。

04《洞察》

观看莫奈的《睡莲》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数百万资金?

注意到人们的鞋袜能阻止一场恐怖袭击?

选择正确的形容词来沟通,可以让你在争吵中获胜、让孩子不再吵闹,甚至成功抓住小偷?

这些不可思议的方法,来自美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艾美•赫曼的“洞察艺术”,她在世界范围内教授人们如何用艺术的方式锻炼洞察力。她告诉医生,要注意观察病人而不是单纯看图表和仪器;她提醒警务人员,在调查罪犯时要将事实从意见中提取出来……美国国防部称她讲授的东西是“无价”的,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称她的课程“激发了创新思维”,美国联邦调查局等众多部门的员工发现,她讲授的技巧能帮助他们更迅速、更准确地破案。她的“洞察艺术”TED演讲点击量突破3000万次。

在这本书中,艾美・赫曼通过多幅著名的艺术作品和大量生动的案例,指导我们更精确地观察、更有效地沟通,从而深度开发我们的五官潜能,重新审视身边貌似熟悉的事物,觉察原本可能错漏的信息和机遇,甚至及时躲避可能存在的危机。

05《读心》

瑞典知名的沟通专家亨利克·费克萨斯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我们在人际沟通中大多是以非言语的方式进行的。而且,当我们思考时,身体必然会发生相应的生理反应,我们的每一个念头也会影响到这些生理反应。因此,只要你能够深入训练自己的观察力,就能发现你之前无法察觉的各种行为细节。

读心就是让我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身体反应和面部变化,来了解对方的心理反应过程。在沟通中,通过关注并正确诠释对方无意中表现出的非言语信号,同时关注并引导自己的无意识沟通,正确运用非言语沟通,这样就可以影响到周围的人,让他们拥有和自己一致的方向及目标。

06《新情商》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专注内心的声音,不被恐惧、愤怒等情绪掌控?

如何用科学方法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甚至持续改变自我?

在《新情商》中,丹尼尔·戈尔曼和理查德·戴维森两位《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公布了他们的多年研究成果:有效的思维方法可以改变大脑,重塑性格,它对于人类的意义远超我们的想象。

在这本书中,他们指出了常见的错误观念和一些伪神经科学,用实例和研究证明,科学的精神训练除了令人感到愉悦之外,更大的益处在于给大脑和思维带来持久的改变,进而影响生活和工作方式,包括缓解焦虑、提升专注力、增强同理心和洞察力、营造良好人际关系、减少坏情绪的影响等。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模式,提供了一系列新的思维训练方法,帮助读者实现最大程度的自我重塑。

这是一部能够在深层次上改变我们的著作。大脑值得探索,心智可以提升。利用这本书中提供的方法,我们将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更好地与人连接,拥有更多面对世界的能量。

07《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这本书,是一群误入歧途的天才的故事,也是一群入院治疗的疯子的故事。这本书,是作者高铭耗时4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等神秘机构,和数百名“非常态人类”直接接触后,以访谈形式记录了生活在社会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的所思所想。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谈访录。在与精神病患对话的内容里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表现出精神病患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对生命提出的深刻观点,闻所未闻却又论证严谨。

08

《深度共情》

你能把从别人那里听到的内容,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另一个人吗?其实准确率出乎意料的底,许多人因此变得没有自信,怕自己说错干脆不说。话多不等于会说话,不爱说并不代表不能说。性格懦弱的人也可以谈判。内向人古板人也有沟通达人,而且人际关系超好。本书作者用37堂课帮助读者了解到如何说话说到位,做事瞬间抓住重点,提高成事效率,从而摆脱以往不会沟通、说话讲不到重点,无法与他人产生良性互动等给他人留下的刻板印象。

09《可复制的领导力》

互联网时代,每一位知识工作者,都是管理者。领导力已不再是某些人的专属能力,而成为每一个人生存、发展所需的硬技能。

领导力不是天生的基因带来的能力,而是一系列可操作、可模仿、可践行的工具:沟通视窗、目标管理、倾听反馈……如果你想在这个时代抢占先机,活得体面而富有尊严,那么:

领导力便是你的人生必修课!

10

《好好说话》

一直以来,我们以“听话”的方式被教育,却又以“说话”的方式被考核,这很尴尬。我们所学的东西无不以“表达”为指向,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也几乎都以“表达”为依据,可是作为最直接表达方式的“说话”,却始终处于极其边缘的地位,这也很尴尬。

尴尬之所在,正是机会所在。况且,在成功所需要的一切因素里,相较于出身、机遇、精力、智力、意志品质,我们最能控制的,其实就是“说话”这件小事。

现代社会高度竞争的复杂人际关系,快节奏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要求我们有更加智慧、更有锐气、更强调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好好说话”之道。

所以,本书抛开常见的教授套路,通过新鲜、有趣的说话技巧,达到修正读者三观、激发读者思维、传输使用技巧的目的,从而综合提升说话之道。

11

《幸福的方法》

本书以充满智慧的语言风格,将幸福的秘密如沐春风般地带入到你的心灵深处。

作者认为,人生的不幸福状态分为三种类型:牺牲眼前快乐,只着眼于未来目标的忙碌奔波型;放纵自己、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对一切都失望,无所作为的虚无主义。通过本书,读者将深刻理解到幸福的终极目标不是名利财富,而是尊重生命的核心价值,找到自己的真正使命并努力发掘出自己的潜力,全然地投入到生活中去。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同时,幸福也是一个需要永不间断追求的过程。幸福的人生态度不但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也需要享受当下的每时每刻。每一位读者若能按书中的方法去思考人生并坚持练习,便能够踏上持久快乐、幸福和满足感的旅程。

12

《因为这是你的人生》

为什么我们说爱一个人,有功力高下之别?为什么我们说某某人是一个很糟糕的爱人,而某某人甚至根本就不懂爱? 为什么在人际关系里,你的付出常常换不来你所期待的回报? 如何应对父母对你的情感勒索?一直听父母的话,就对吗? 如何吸引有趣的陌生人,让他成为你的朋友、甚至视你为知音? 我与人之间,设置什么样的界线,能令我平静、自在、舒服? 请人帮忙,不但不会被讨厌,还会成为对方的好朋友? 如何借助别人的力量,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为什么交朋友要越来越挑剔? 你要做情绪的主人,还是被情绪牵着走?

康永哥亲自拆解令人如沐春风的秘密,将“人际关系之道”用26个幽默小故事表达出来,教你如何积极引导、主动塑造你想要的人际关系,强势自我表达的同时,仍能进行简洁、愉悦而高效的沟通,用不造成伤害的温柔手法化解人际冲突,疗愈原生家庭留下的痛楚童年回忆,在亲密关系中获得成长,成为懂得爱人、更能轻易获得别人青睐的情商高手。

13

《不妥协的谈判》

妥协,是避免沟通激化为争执或冲突,而做出的一种退让行为。在谈判中,妥协意味着丧失有利条件,满足对方要求,接受严苛条款等结果。所有人都希望在谈判中避免妥协,赢得谈判。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哈佛国际谈判项目创始人丹尼尔·夏皮罗教授认为,谈判中之所以存在“妥协”,是因为人们将谈判对手视为“对立面”,把谈判理解为“捍卫己方利益、要求对方做出牺牲”的零和博弈。这种谈判方式,是一种以损害长期利益为代价的短视行为。通过毕生研究,夏皮罗教授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谈判技巧,并将其扩充为易于理解和实践的“不妥协的谈判”理论。这一理论通过理解导致僵局的五大障碍、重塑谈判双方角色等方式,运用心理学技巧打破对立身份,使双方共同提出并优化解决方案,把对立谈判变为协同合作,无需妥协就能实现共赢。

运用这一理论,夏皮罗教授促成了“巴以冲突”后的和平谈判;完成了波黑战争中看似不可能的冲突管理工作,并帮助达沃斯经济论坛和多国元首化解谈判僵局、实现共赢,完成不妥协的谈判。

14

《故事力》

故事力是用故事思维去看待世界、与世界沟通的能力,也是帮助我们决胜于未来的一种重要思维能力。它体现了人类的高度智慧,是凝聚了情商,沟通力,领导力、战略性思维等的综合能力。人工智能时代,这种能力在职场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高度重视和认可。

两位作者拥有共40年的世界500强管理和咨询实战经验以及工商管理博士的扎实理论基础,常年为包括大众汽车、施耐德、红杉资本等在内的世界500强企业和互联网企业高管、高潜人才提供培训和教练,也是清华MBA、北大MBA颇受欢迎的客座讲师。他们建立了一套完善、专业、实用、有趣的故事力思维训练方法,打造了非常受欢迎的线上课程,成功帮助数万名学员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力。

作为一本实战型而非理论型的书,本书运用大量实例阐述讲故事的重要性,以及讲好故事的3大标准和6大要素,并总结出6个人人都需要的故事模型,落实到8大职场应用场景,用故事力帮你决胜人生关键时刻。当带着故事思维,用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理解世界的时候,你定会发现另一个能在平凡之中创造不平凡的全新自己。

15

《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与泛泛之交有什么区别;大丈夫与小女子真的般配吗;吸引力的秘密是什么;男人与女人真的是不同的动物吗;同性恋真的是由基因决定的吗;单亲家庭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离婚吗……什么是爱情?由什么构成?能持续多久?两性在发生及选择终身伴侣上有什么差异?爱情和性欲是由不同的脑区控制吗?亲密关系美满的秘诀是什么?有什么方法能让婚姻持续一生?米勒教授在《亲密关系》中回答了这些问题,尤其澄清了通俗心理学所宣扬的经验之谈,甚至某些错误观点。

《亲密关系》汲取了社会心理学、沟通研究、家庭研究、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演化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及家政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研究实践和理论建构并重,学术标准与大众兴趣兼备。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生动、启发思考,既通俗易懂,读来轻松愉快,又科学权威,崇尚实证精神。本书遵循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论述了亲密关系的基础、活动形态、类型、矛盾和修复等内容,读完本书,你将对人际吸引、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沟通、、依恋、择偶、嫉妒、出轨、家暴等亲密关系的方方面面有全新的认识。

亲密关系是人类经验的核心,处理得好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处理得不好则会造成重大创伤,因此科学地认识亲密关系,攸关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本书既适合研究亲密关系的专业人士,能给他们带来启发与灵感,也适合每个想爱情甜蜜、婚姻长久、人生幸福的普通读者。

实证精神的故事有哪些3

哲学家孔德说:“实证”这个词有四个内涵:真实、有用、肯定和精确。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实证主义哲学创始人,孔德的哲学家思想。前面我们分享了孔德把人类认识演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孔德对神学和形而上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批判形而上学夸大了思辨的能力,而忽视了观察和分析的作用,并通过纯粹理性的推理探求万物的本原和世界本质,这种思想方式还保留着神学体系的基本原则,希望把万物归于某种简单的解释,这种思想和一神教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那什么才是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呢?孔德提出了人类认知的第三个阶段:实证主义。实证哲学是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尤其是对西方自古希腊到中世纪以来的形而上学的终结。孔德指出,实证哲学并不是刚刚形成的趋势,他是在两股力量的推动下的必然趋势,一是来自开普勒和伽利略的科学推动,一是来自培根和笛卡尔的哲学推动。

实证哲学力求对一切存在物进行系统的评价,并放弃探求其最早来源和终极目的的幻想。孔德说,我们应该把关注点转移到分析和研究事物本身上,而不应该去过度追问事物的来源和本质这些问题。

孔德说,人类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根本无法认识一切真实存在的可能性,甚至我们都没办法掌握真实存在的主要部分。就像一个人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器官就根本感觉不到一类自然现象一样,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人类的感知能力是有限的,即便我们设想主要动物的各种不同感官都集中到人类身上,我们就可以全面探索外部世界,但这种设想并没根据,甚至是滑稽可笑的。

就像后来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我们可以说清的,但世界为什么存在我们无法得知。我们可以研究光的各种性质和作用,但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光为什么存在。

因此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对于无法言说之事,我们应该保持沉默。

孔德提出,我们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能够实证的方向,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充分估量每一个具体对象的真正结构,而不是用纯粹理论,去表达一直探索的外部世界。我们应该培养实证精神,不仅仅是观察,同时还要加上合理的预测,以求不断发现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找到它们的规律。真正的实证精神,不是为了观察而观察,而主要在于为了预测而观察,并根据自然规律不变的普遍信条,研究现状以便推断未来。这是实证哲学的基本原则。

为什么自然规律不变是普遍信条呢?在孔德的年代,西方自然科学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物理学和天文学获得了巨大的进步,比如开普勒和伽利略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牛顿也提出了经典力学理论,甚至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机械论、决定论思想影响了当时一大批科学家和哲学家。

决定论认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机械论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是一种唯物主义理论,是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机械论指出,世界就像机械钟表一样精确地运行着,世界存在着客观的、普遍的规律。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信奉,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孔德说“自然规律不变性原则”这是一种普遍的信条。

孔德指出,实证哲学的目的是发现自然规律,并把规律应用于社会生活,满足我们自身的需求。知识中有各种不同的事实,但却不包含规律,只有事实的堆砌,不足以指导我们的行动。所以,实证哲学的目的是让知识服务于人的需求,能对人的行动带来实际的指导性作用。在思辨生活与实际生活之间直接建立全面协调关系。

马克思说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同时,孔德还指出,在初级的实证哲学阶段,我们不应该追求某种统一的规律,而应该从具体的对象入手,发现其客观规律,进而一步步看清自然世界的全貌,最后,孔德说:“实证”这个词有四个内涵。

第一,实证是指真实,与虚幻相反,实证哲学注重研究我们的智慧真正能及的事物,而不是虚幻神秘的事物。

第二,实证是指有用,与无用相反,一切健全的思辨的必然使命,都是为了改善我们个体和集体的现实状况,而不仅仅是满足好奇心。

第三,实证是指肯定,与犹豫相反,实证哲学是建立合乎逻辑的和谐,在整个群体中达成精神的一致,而不会引起无穷的疑惑和无尽的争论。

第四,实证是指精确,与模糊相反,精确的含义是真正哲学精神的恒久倾向,也就是要获得与现象的性质相协调,并符合我们真正的需求的精确度。

最后,孔德还指出,实证哲学的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致力于“组织”而不是“破坏”。

关于这一点,其实正在马克思和孔德的观点分歧,在实证的研究方法上,其实马克思和孔德是一致的,他们都倡导实证的研究方法,但在“实证”的目的上,他们却完全不同。

马克思认为,实证的目的是“建设”还是“破坏”,存在本质不同,孔德的实证哲学对打破现有社会秩序持消极态度,并力图维持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现状,这遭到了马克思的激烈批判。

马克思曾说,孔德在政治方面是帝国制度的代言人;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是资本家统治的代言人;在人类活动的所有范围内,甚至在科学范围内是等级制度的代言人。但不管怎么样,马克思的思想其实是受到了孔德实证思想的影响,只是他们在“实证”的最终目的上产生了分歧。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哪个故事主要强调了实证精神(实证精神的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2974.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