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50岁学什么教育好一点(五十岁学啥最好)

2023-02-24 17:24:01 技术常识4 粉丝交流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8035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1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人过五十,不管多有本事,都要学会这几种持家之道,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布衣粗食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50岁学什么教育好1

01

贾平凹五十岁的时候,在文章中写道:“我终于晓得了,我就是强者,强者是温柔的,于是我很幸福地过我的日子。”

匆匆走过半生,不管有没有混出名堂,总有一些功劳和苦劳,令人欣慰。可是,所有的成绩,都代表过去。我们要直面未来,要做一个明白人,别停留在某一刻,洋洋自得。

认真想一想,五十岁过后,职场到了天花板,就得慢慢回落;身体也在下坡,赚钱也比以前难一些了。唯有回归家庭,才是最真实的幸福。

因此,我们要摆正心态,学会以下几种持家之道,别让幸福从身边溜走了。

02

第一,孝顺父母,厚养,薄葬。

商朝末年,周文王励精图治,是岐山一代的“王者”。

有段时间,他的父亲季厉的坟墓被水冲毁了,棺椁露出来了。他说:“可能是先人想看一看老百姓吧。”说完之后,安排人重新把棺椁安葬好。

孔子评价周文王:“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

不难发现,从古至今,贤明的人对于已故的父母的安排,是要顺其自然的,不能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不能和自然的力量对抗。

现如今,总有一些人,在父母过世的时候,轰轰烈烈地操办,耗费好几万元。但是父母生前,一年的赡养费,只有几千元,甚至更少。这样的做法,显然是“走秀”。

当我们五十岁的时候,父母已经七八十岁了,他们还健在,这就是家庭的福气。作为儿女,应该在精神、身体、食物等方面,好好照顾。不要把孝顺当成“走秀”,做样子给外人看。

03

第二,关爱儿女,重情,轻钱。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在家里写了一副对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

一边鼓励儿女读书,一边拉着儿女下地干活。作为父母,真的是用心良苦。在实践中成长的儿女,比单纯的书呆子要好很多。

当儿女学有所成的时候,曾麟书说:“守吾之拙而已。”对于自己的成绩,不要骄傲,要学会隐藏,未来的路还很长,要默默前行。

西汉经学家刘向说过:“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教育儿女,要深谋远虑。当你五十岁的时候,手里有了一些积蓄,甚至有了几套房子。但是你不能让儿女坐享其成,要逼着他们去谋生。

作为父母,把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告诉儿女,帮助他们走上正道,就足够了。至于金钱方面的问题,应该让儿女自己去想办法。

对于儿女的“傲慢、炫耀”,要当头棒喝,把“大智若愚、财不露白”的大道理,融入到平时的生活中去。

04

第三,陪伴爱人,念旧,忘仇。

知乎里,有人问:“妻子不讲理爱唠叨翻旧账,丈夫都快被逼疯了,该怎么办?”

热心网友“redhappy”说,她和丈夫是在大学时认识的。谈恋爱的时候,丈夫就移情别恋,因此两个人分手了。

后来,丈夫求复合,她勉为其难地答应了。

两个人在相处的时候,她总是拿“移情别恋”的事情来取笑丈夫。丈夫忍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忍不住就开启了吵架模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孩子也上学了。她忽然意识到,吵吵闹闹没有用,每天好好赚钱,指望丈夫去接送孩子,才有用。

显然,人是要“活在当下”的,而不是把过去的伤疤,反反复复揭开。既然选择了原谅,那就既往不咎;如果无法原谅,那就分道扬镳。

两个人像刺猬一样,互相伤害,余生就没有幸福可言。古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找一个老伴,是用来过日子的,而不是吵架的。

我们要念及旧情,而不是记住旧时的仇恨。

一个人的后半生,儿女去远方创业、工作,家里只有老夫老妻。只要夫妻和睦,儿女才能放心,自己才能安心。该忘的忘,夫妻相处就轻松了。

05

第四,追逐钱财,抠门,省心。

古人说:“成由俭败由奢。”

《草木子·谈薮》里记载,忽必烈坐上皇帝位置之后,想起创业的艰难,于是让王公大臣们去祖先创业的地方采集青草,并种在宫殿的台阶上,取名为“誓俭草”。

每天,大臣们上朝,就能接受到“勤俭节约”的教育。

我们五十岁的时候,管理家庭,有一个很关键的环境,就是“管钱、添财”。人生已经到了顶峰,钱财也显现出来了,这是好事。但是我们别掉以轻心,一个人只要过了奢靡的生活,迅速就会变穷。

如果我们赚钱的本事小了,或者只能靠养老金过日子,那么节俭就是致富。

把生活的开支降低到最少,粗茶淡饭、粗布衣,看起来很寒酸,其实是返璞归真。有钱在口袋里,日子才从容。

06

孔子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每个人都希望活成大富大贵的样子,但是很多人都以为脸上贴金,让儿女有花不完的钱,给父母做巨大的坟墓,夫妻穿金戴银,就是富贵。

很喜欢这样一段话:“日子还是平平常常着好,春到了看花开,秋来了扫落叶,冬来了升起火炉。”

生活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幸福的生活,一定是简单的;富贵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是富贵的人家,都是和气的。

上半生波涛汹涌,下半生细水长流。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50岁学什么教育好2

看点 在育儿上颇具心得的父母,究竟为何会在教育之路上走得从容不迫?常言道,成功难以复制,原因或许正在于“画皮画虎难画骨”——积极的教育观追根溯源,是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文中的妈妈年过半百,仍在探索生命更多可能,不鸡娃、零说教,身体力行给娃做榜样……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柯察金 编丨Leon

在当下,“松弛感”显得格外珍稀,一眼让人羡慕。听三个孩子的妈妈张玫女士侃侃而谈,便轻易能嗅到一股松弛与平和——固然,“妈妈”只是她众多身份中的一个,重大但不唯一。

她还是哈佛商学院校友会董事,是荣登美国旅行杂志A+榜单的"中国专家",是环游世界的资深背包客,亦是拥有15块国际马拉松奖牌的长跑爱好者……

张玫

不久前,她又重返校园继续念博士,就读于加州伯克利分校。50岁的年纪了,旁人好奇,图什么呢,上有老下有小又有事业的?

张玫笑着回应,能不能反过来想这个问题——Why Not,为什么不去做?

一句反问,浓缩了她的人生态度,也适时地提醒:一个人怎样处理与周围、与世界的关系,便也怎样处理与孩子的关系,对教育的态度。

前几天,外滩君听张玫分享了她的求学经历、作为家长的感悟,以及对教育的思考。好些话语知性而深刻,比如她说,教育是长线投资,父母能给孩子最大的帮助就是让孩子看到,人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从小镇到哈佛

张玫是90年代的大学生,说起来,她自己的教育经历便很有些传奇。

生在云南,普通家庭,父母是水电工人。小时候,张玫就住在西洱河边山坡上的工棚里。

在大理念完小学三年级,此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10多年间,一直在昆明受教育。毕业于云南大学英文和法律专业。用今天的话来讲,起点是小镇做题家。

于云南大山

每每回忆,生命中最早的良师是父亲——尽管他只有小学文凭,13岁便步入工作。

所谓言传身教,并不一定来自书香豪门。父亲一辈子以工人的身份骄傲,文化程度不高,求知欲却非常强。乡里图书馆的书,几乎被读尽。而且那时候便有眼光,鼓励女儿学好英文,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方向指得恰到好处。

父亲虽然没有能力辅导功课,但总是不吝啬支持与陪伴孩子。有次,张玫不小心弄丢自行车,那是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想不到如何回家面对他。然而父亲不打不骂,只说身外之物丢了就算了。这种自在和豁达,令她至今都觉得感动和受益。

1994年,张玫被哈佛商学院录取。这事也奇——哈佛MBA录取的学生,往往在商界有过多年积淀,而她当年仅23岁,是同届中最年轻之一。她说,那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契机,拿到录取通知前,没想过自己的命运能与哈佛交集。

张玫曾在一家泰国银行兼职,为该行的行长做翻译,工作表现不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某日,这个行长石破天惊地说,要“赠云南人民一个礼物”,给这个小姑娘一笔奖学金出国深造。

张玫欣喜而难以置信,她表示想学人类学,但行长怕她“吃不饱饭”,便更进一步地推荐了MBA。于是,她申请了当时自己听说过的为数不多的几所美国大学,最终被哈佛录取。

于秘鲁安第斯山脉

至于录取的原因,当时恍惚,现在回过头看,申请文书中似乎透露着蛛丝马迹。

给哈佛写的申请信仍历历在目,因为实在难写。题目是“用亲身经历说明商业道德理念”——张玫苦笑,当时一个小毛娃刚毕业,哪里懂什么商业,遑论什么商业道德?搜肠刮肚,她最后写了有限工作经历中的一个数字、一件小事:

有次,公司要购入一台手提电脑,交由张玫负责。那时候电脑还是稀罕物。找到购买渠道后,她交付一万多块钱,买好电脑拿好收据准备回去,没成想被塞了1600块的回扣。

想还回去,但对方不收,说是账已经走完了。当时张玫一个月的工资刚好160元,可以想见这打“回扣”的份量;而且钱来的容易,拿了也不会有人知道。就在这种情况下,她最后还是骑车把这笔钱送到公司的财务处,因为觉得没法在心理上过得去。

这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么?飞来之财也好,“天上掉”的机会也罢,可能人生真的有馅饼吧——但机遇,不会抛向毫无准备的人。

母校的3个根基,

打开视野与格局

就在今年夏天,张玫重回了趟哈佛,参加商学院25周年的毕业纪念庆典。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母校仍能带给她惊喜——没有炫富侃大山,也没有过多的仪式感,只是让学校里最受欢迎的教授,来跟大家重新上课。两天的行程虽说简单朴素,却被安排得很充实、很舒适。

重听哈佛著名的“幸福课”

“真的佩服哈佛的教授,不管什么时候,他们都仍有无限的增值能带给你。”而谈起哈佛对于自己的影响,以张玫的话来说便是“烙印终生”。

长久以来,藤校的吸引力大多被等同于名校光环,仿佛哈佛两个字就是金字招牌。然而张玫觉得,这些外在的东西是其次的,甚至包括商学院所教授的知识本身也是其次的。

“最重要的,是哈佛给了我一个完全不同的看待问题的视角。不仅对经商,对以后做人、做选择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张玫看来,母校给了她三个根基:

其一,强调商业道德

如果只是想让学生获得专门技术,那么选择职业学校即可。但哈佛反复明确地重申道德,甚至将之直接提示在选拔过程里;

其二,强调利他精神

有人也许会感到奇怪,商学应该是从别人口袋拿钱,怎么还重视利他?

其实很关键的在于:任何一门生意要存在,一定是要为人服务的,一定是要解决某个问题。也就是说,商人不是挣钱的人,而是解决问题的人。

“而且得把这个问题解决得特别好,如果只是为了赚钱而赚钱,往往挣的都是小钱,是暂时的,永远不会做得很大。”

其三,强调长线思维

哈佛从理论到实践,无时不刻都告诉学生:“你们是要做大事的,要从长计议,考虑任何事情,都得从长线出发”。不要小打小闹,不要想着赚快钱。

张玫笑道,来美国留学之前,自己哪里会这样思考问题,那时候觉得商学院不就是学习怎么赚钱么?可来到哈佛以后,眼界、格局一下子打开了。

从哈佛毕业后,她越来越能自如地遵循自己的理念和想法,并将这些理念转化为行动,开启不设限的人生。

先是就职麦肯锡公司,但似乎没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辞职,又背上行囊做起背包客周游世界,经历过很多难忘的历险,曾在冈仁波齐神山走到体力的极限,被尼泊尔人的帐篷所搭救……

旅行中遇摩梭族人,摄影/张老聪

最后兜兜转转,竟又回到故土。时隔多年,再次以客观的眼光看家乡,她突然意识到云南资源的丰富程度,与世界最顶级的风景名胜相比毫不逊色,只是在国际上知名度还不高。

没有人来开发,哈佛的学生不会等着别人来做。2000年,张玫创立WildChina(碧山),以故乡为起点,把中国的好山好水以她独特的方式介绍给全世界。

听上去是做旅行,但张玫从一开始就不打算按照“传统”的路子走,创业的标签也不是做旅行,而是做文化。

中国很美,但“打卡”式的旅游永远只识冰山一角。消费主义所造就的景观,正使得城市与城市、地区与地区之间,越来越形同复制、大同小异。一如德国哲学家韩炳哲所说:“人们踏遍千山,却未总结任何经验;人们纵览万物,却未形成任何洞见。”

在张玫看来,旅行与读书类似。当她试以人类学的视角、环境学的关照,切身拥抱自然、贴近人文,在旅行中总会有难以忘怀的深度体验。于是招导游时,她告诉他们完全不必背什么导游词,反而要讲自己在当地长大的故事,奶奶是怎么做饭,爷爷是如何收割。

比如云南大理的梅子很出名,就让导游带着去他家乡看看,梅子怎么采,蜜饯如何做,梅子酒又是怎样酿成的……以及重要的,当地的日常生活、人间烟火是什么样的。

行走丽江,摄影/张老聪

右为《国家地理》探险家Paul Salopek

如此建立旅行者和目的地间深层次的人文链接,开辟了中国品质旅行服务之先河。WildChina后来被美国《国家地理》,评为“全球最佳探险旅游公司”之一。

即便如此,张玫犹觉学无止境,前一阵子,她又去追20多岁时的志趣,想继续在人类学领域深耕,到加州伯克利分校研究茶马古道。她觉得,自己还正年轻。

培养孩子,

重在长线投资

和从小待在云南的张玫相比,她3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已大为不同。跟着父母在中美之间搬过好多次家,上的学校也是类型五花八门,有公立有私立。身份上,一时半会儿说不清究竟属于哪。

哪种成长经历更好呢?张玫直言,时间线不够长,还看不出来,“他们肯定有一部分的缺失,但另一方面,又得到了一种对于世界的自如——去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更轻松地融入进去。”

去读博的第一天,张玫差不多是与孩子们一起开学。她说:“我觉得父母能给孩子最大的帮助,可能就是让孩子看到,人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加州伯克利分校读博第一天

辩证看待中美教育

这决定做得似乎挺“美式”——不是将父母的角色,全然围绕着孩子。但张玫也不觉得自己的教育观全都是美式的。

“一开始做父母的时候,总免不了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做参照物”,在很长时间里,她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踏踏实实方能前进,努力争取才有收获——非常传统的中国人的理念。

在努力这事儿上,直到今天张玫也觉得,中美教育须得辩证看待:

比方说中国孩子学中文,一笔一划一撇一捺,字里行间都是刻苦的功夫,没有一定程度的坚持、对于细节的注重,很难学到很高的水平;

数学也是如此,美国人对数字的不敏感程度,常常让她吓一跳。说白了,就是基础教育不扎实。

一个单词体现美国教育?

当然了,单纯的强硬手段到了美国,也会水土不服。张玫注意到,美国的学校常会用到“Agency”这个词,比如说孩子应该“have agency”。

该“agency”,指的不是中介,而是主观能动性。“这个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美国教育的特点。”

张玫在孩子的养育方面,赞同这一理念,也很重视agency。比如,小朋友偶尔会特别想要一件东西,很常见——但这事儿在她家有讲究,也很有意思:

有次,女儿想再养一条狗,张玫表示不行,因为家里已经有一只,养一只的活儿已经很重了,怎么还能再养(抛出理由)。这时候,小朋友要么开始哭闹,要么就此打住。

但张玫的女儿琢磨琢磨,居然一口气写了份9页的PPT,详细地阐述了再养条狗的好处,甚至是新狗如何与旧犬友好相处的可能性——简直像一份迷你的企业方案。

孩子做的PPT

一家人就这么坐在一块儿,正经八百开了个会。张玫也不生气,只是暗暗发笑:“这孩子就是有agency”。

亲子间,“渠道”畅通是底线

中国语境里的耳提面命,或许够直接,但往往无效。随着孩子成长,张玫逐渐意识到,教育中最忌讳的,是做父母的,把跟孩子的沟通渠道完全堵住。亲子间的信任,而且是长期达成的信任,太重要了!

“如果当孩子第一次跟你透露一点消息,就立刻采取打压的方式,那么好,下次他什么也不会再说了,交流彻底堵死——所以我把重点放在,让沟通渠道保持通畅。”

这种通畅,还表现在家里平等的气氛上。张玫家经常会来往社会各界的很多朋友,只要不是非常正式的场合,不管来什么样的客人,孩子也都是坐在成人的桌上,想问什么问题都可以问。这其实就是刻意地以对等的方式,给孩子跟成年人交流的机会。

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张玫表示,她的教育其实就三个点:给孩子指清一个大致的方向,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再就是陪伴和支持。

藤校不是必须品

为人父母固然有期待,但方向只能是潜移默化地给,而不是下放指标。父母出身哈佛,孩子也一定要进藤校么?张玫明确地跟孩子们说,没有这个必要,按自己的想法走就好。

她觉得,当孩子对某些东西想明白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再去逼他。至于最后是去大家都崇拜的斯坦福、哈佛,还是国内比较少听说的文理学院,区别其实不大。

如果是在勉强的情况下,孩子得到一些东西,也必然会失去一些东西。张玫认为,孩子在生活方面失去的,与藤校所带来的增值是不对等的——“如果孩子最后身上的活力、激情、爱好、身体都给磨没了,这才叫得不偿失。”

她清醒意识到,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藤校,“像我家三个,我就知道他们有的适合,有的不适合,没有必要拿同一个模子去套”——虽说仨孩子都不算天才,但学业不落下、成绩还不错,又有体育和兴趣方面的爱好,这就足够。

比如女儿迷上裁裁剪剪,经常会在二手店里买很多衣服回来重新做。张玫不觉得这是“不务正业”,反倒很支持。现在,女儿甚至拥有自己的网站,销售自己翻新和设计的衣服。“环保”二字不必刻意再教。

女儿喜欢动手改造二手衣服

宽容不等同于放纵

话说回来,鼓励支持与任由放纵是一回事儿么?张玫继续说了个故事:

有段时间,她带孩子去练网球,开车来回要5个小时的车程。结果孩子总是在球场上打得漫不经心,很不认真。一两个礼拜后,张玫跟孩子坐下开了个小会,平静但认真地说:

“不是想让你感到内疚,但如果你继续这么吊儿郎当地练习,我觉得,我没受到足够的尊重,也没有必要花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陪着你。”

然后她给孩子提供了两个选择:要么,在练习场上打起精神来;要么,在家附近找地方自己随便玩玩。

她强调,的确是要给孩子选择的空间,但也一定教会他们什么是尊重,美国的教育也并不是说“任尔东西南北风”。

经过这次开会后,孩子选择了继续坚持,在球场上打得格外认真努力,跟大人也没闹别扭——道理说明白了,进退都在自己手上。

教育亦是长线投资

说到底,张玫觉得培养孩子,跟哈佛商学院的理念其实是一样的,要做长线投资。做生意不要紧盯着赚小钱,做教育也不要紧盯着从98分到100分。

正因此,张玫不但自己爱旅行,也经常喜欢带孩子出去。旅行是最好的长线投资之一:不但锻炼身体、拓展见闻,也增进关系……其实早在二十多年前,她便提出了游学的概念,与国内的众多学校合作,将游与学紧密结合。

“我最舍得投资的,就是带孩子一起出行。”

不必坐大巴跟团,不必上豪华邮轮,有时甚至没有什么花费,只是陪孩子在户外徒步几公里。

在华盛顿的家附近徒步

家里三个孩子,她最喜欢的方式是一个个单独带出门,“这样,可以不把时间都花在管后勤、吵架或者赶飞机这些事情上。就是放慢脚步,妈妈和孩子两个人一起走,可以有一些共同的记忆。”

旅行中,有时候是大人看着小朋友,有时候是小朋友“逼着”大人。四月的地中海,张玫觉得这个季节太冷了,但孩子坚持要下水。没有办法,她就陪着一起下去,游了一会儿身体热起来了,又觉得底下是个小天堂。就这样,大人和孩子互相“逼”一把,张玫说,都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一点点,收获都很大。

另外,旅行经常能让孩子书中的东西“活过来”。“孩子在课堂上研究过希腊的政治经济,看到olive oil、葡萄酒等,没有多少体会”,但当张玫真正带着孩子到希腊,看到漫山遍野的橄榄树,课本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生动了。

游学希腊

一边游,一边学。她把朋友找来,做孩子的导游,一边登希腊的山坡,一边讲述荷马笔下伟大的史诗。伴随着扑面而来的远眺的风景,孩子听得是意犹未尽,主动说:“妈妈,回家以后我们再把《奥德赛》重新读一遍。”

内驱力的魔力,可见一斑。伟大的经典常常让人望而生畏,但一旦激发起孩子的兴味,同他们的切身体验融合,经典也便不再遥远。

旅途中所见,也是最好的美学教育。徒步时见到的那些美景,跟看到毕加索的画,莫奈的画,听到贝多芬的音乐,不遑多让。

张玫会对孩子说:“你记住现在的这个景色有多漂亮,以后生活里头遇到再大困难的时候,你也可以想一想,世界上还有其它更多的美好等着你……”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50岁学什么教育好3

记住,首先是因为相信

成尚荣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有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更有一次又一次的鼓舞,鼓舞终归赢得了挑战。鼓舞也来自阅读的力量。我们会记住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馈赠给我们的“100本书”,要知道,这100本书又会衍生出200本、300本……感谢读书周刊,感谢由阅读生成的美好与智慧。

记住,首先是因为相信;因为相信,才倍觉价值之重。我们相信阅读。有人把书籍比作车轮上那一根根的辐条,它让车轮滚动向前,驶向地球以至宇宙的任何一个地方。阅读可以锻造教师的专业品格,在文化的进步中迈向自由、创造的境界。也许,书籍正是诗人艾青所描述的“纯金的三轮马车”,读他的诗,仿佛在听“纯金的三轮马车”在生活的旷野上驰骋的声音。

有人把书籍比作枕头,比如智利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波拉尼奥。他说:“我为那些头下夹着本书睡觉的年轻人所感动。书是世界上最好的枕头。”书是生活的必需品,阅读是教师的第一必修课。爱书吧,老师们;读书吧,这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有人把书比作栏杆,比如尼采。他说:“我是那河边的栏杆,请能扶我,便扶我吧!我不是你们的拐杖。”虽然,他没有明说书是栏杆,但尼采是书、是哲学的化身。扶栏杆的人是主动阅读者,他不会跌入河中,而会和尼采一样成为“晨曦的儿子”。

书是最好的礼品。最近听说一个关于送礼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实验小学。学校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大凡老师出差,一定要去当地的书店,买几本书,当作礼物送给同事。校长对老师们说了三句话:买书不求全读;读书不求全懂;藏书不求现在就有用。学校还规定教师的藏书量:一般教师每人500本以上,学校领导、教学带头人每人1000本以上。1998年到2016年,这所学校18年间培养出12位省特级教师。我不敢说,这全是阅读的功劳,但我敢说,读书给了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阅读之于教师发展的又一生动演绎:相信源于热爱。

“中国教育报2022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特刊,是一份珍贵的礼物,请收下,并请接受下面这句古贤的话:“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这说的是中国文本接受的一种独特方式,对我们的启发是:用心去阅读、去接受、去领会,因为这样会生成丰富的意象。

(作者系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2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TOP10

1.《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人类未来细思量:科学与人文百题》

卞毓麟 / 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中国文化精神(彩图新校本)》

张岱年 程宜山 /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4.《先生之德风》

檀传宝 /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走向实证——给教师的教科研建议》

黄建初 /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国际学习科学手册》

[德]弗兰克·费舍尔 [美]辛迪·赫梅洛-西尔弗

[美]苏珊·戈德曼 [澳]彼得·赖曼 / 主编

赵建华 尚俊杰 蒋银健 任友群 等 /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教育为人生:变革教育宣言》

[法]埃德加·莫兰 / 著 刘敏 / 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教育者的心灵诗学》

金生鈜 /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9.《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

温儒敏 / 著

商务印书馆

10.《慈航:近世中国的儿童与童年》

熊秉真 / 著 周慧梅 /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名单按书名首字母笔画排序)

90佳

1.《0—12岁儿童的正面引导:给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学建议》

[美]达拉·费里斯·米勒/著

刘晶波 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从北到南看建筑》

刘天华/著

天天出版社

3.《从课堂到课程:教师专业成长12讲》

张祖庆/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当代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丛》

朱自强 徐德荣/主编

明天出版社

5.《对话中国教育:未来教育创新的建议》

顾明远 等/著 滕珺 等/整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儿童自然法则》

[法]塞利娜·阿尔瓦雷斯/著

蔡宏宁/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7.《二十四节气儿歌》

薛卫民/著 赵光宇/绘

接力出版社

8.《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徐立京/著 徐冬冬/绘

中信出版集团

9.《高校治理现代化研究丛书》(6册)

钟秉林 周海涛/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

10.《高质量作业赏析(国际样本)》

胡庆芳 杨翠蓉 李爱军 季磊/编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11.《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

王新/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2.《给新孩子的中华优秀传统故事》(全18册)

朱永新/主编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13.《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

潘向黎/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4.《哈桑的岛屿》

索南才让/著

天天出版社

15.《汉字再发现:从旧识到新知》

葛亮/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16.《好用的小学数学课例——来自教学现场的50条经验》

朱向阳/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17.《侯会给孩子讲古典文学名著》

侯会/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8.《花朵小史》

[英]卡西亚·波比/著

杨春丽/译

文汇出版社

19.《桦皮船》

薛涛/著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荒野上的大师:中国考古百年纪》

张泉/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1.《绘本是亲子感情的脐带》

[日]松居直/著 唐亚明/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2.《绘本中的儿童哲学课》

汪琼/著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3.《家常课对谈》

管建刚 等/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4.《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高闰青/著

郑州大学出版社

25.《教师成长力:专业素养发展图谱》

郝晓东/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6.《教师的书桌:从阅读抵达教学》

周春梅/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7.《教师写作:从经验到专业》

宁彦锋/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8.《教师阅读那些事儿》

常生龙/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29.《教育教学的辩证之道》

任勇/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30.《进击的病毒》

史钧/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1.《开窗放入大江来——刘跃进讲演录》

刘跃进/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32.《课程的超越:学校课程系统设计》

王凯/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3.《李叔同传:从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

汪兆骞 /著

现代出版社

34.《林徽音先生年谱》

曹汛/著

文津出版社

35.《零碳中国》

陈楸帆/著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36.《刘晓蕾〈红楼梦〉十二讲》

刘晓蕾/著

译林出版社

37.《鲁迅的七堂语文课》

邹一斌/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8.《勐宝小象》

湘女/著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39.《面向“双减”的教育》

汤勇/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40.《面向未来的育人之道》

王殿军/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41.《倪文尖语文课》

倪文尖/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42.《评课到底评什么:王小庆评析名师课堂》

王小庆/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43.《千里江山图》

孙甘露/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44.《钱理群新编鲁迅作品选读》

钱理群/著

当代世界出版社

45.《亲爱的,你好,晚安》

萧萍/著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46.《琴声飞过旷野》

徐贵祥/著

明天出版社

47.《全国名班主任风采录》

陶继新/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48.《三江源的扎西德勒》

杨志军/著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49.《“三研究”,幼儿园园本教研新图景》

李晓静 曾伟杰/编著

北京出版社

50.《散文中的北京》

张莉/主编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51.《“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

王枬 李政涛/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52.《时常有风吹过我心头》

孙犁/著 卫建民/编

中央编译出版社

53.《时间熊,镜子虎和看不见的小猫》

范晔/著 顾湘/绘

上海人民出版社

54.《素养时代的教师专业成长》

汪瑞林/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5.《天宫筑梦》

庞之浩/主编 王燕/文/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56.《图说鲸类百科》

[美]安娜丽莎·贝尔塔/著

李松海 薛天飞/译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57.《推开幸福教育之门》

高峰/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8.《伟大的小心灵:和孩子们聊聊哲学思辨》

[美]玛丽埃塔·麦卡蒂/著 凌春秀/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9.《为了更好的教育》

李镇西/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

60.《温和而坚定的教养:激发孩子的学习活力》

罗敏畅/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61.《文明的比较》

[英]艾伦·麦克法兰/著 荀晓雅/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62.《文学的个人史——鲁迅传述和〈朝花夕拾〉》

吴俊/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3.《我的百科人生》

吴良镛/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64.《向山而行》

杨筱艳/著

中国和平出版社

65.《小孩童大观念:基于绘本的儿童哲学教育》

[美]托马斯·E.沃顿伯格/著 柯婷 韦彩云/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6.《小石匠:云冈的故事》

郑岩/著 李星明/绘

海豚出版社

67.《校长的超越》

童喜喜/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68.《新方案·新课标·新征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读》

吴刚平 安桂清 周文叶/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9.《许倬云十日谈》

许倬云/讲授 冯俊文/整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

70.《学科作业体系设计指引》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高质量基础性作业体系建设项目组/编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71.《学习的进化》

倪闽景/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72.《学习理论的日常教学应用》

[英]卡萝尔·汤普森 莉迪娅·斯彭斯利/著

郭晓娜/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

73.《雪豹梅朵》

刘炎林/文 李赞谦/图

贵州人民出版社

74.《养育的觉醒》

张贵勇/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75.《一代文宗欧阳修十讲》

洪本健/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7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案例式解读丛书》

李铁安 杨九诠/总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7.《有且仅有》

于是 林晓桦/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78.《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通向幸福的教育之道》

胡华/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79.《幼儿为本 师幼同行——幼儿园课程实践与创新的多种样态》

苏婧等/编著

地质出版社

80.《幼儿园里的学习力衔接课》

赵微/主编

中国纺织出版社

81.《与世界对话》(第二辑)

傅国涌/编著

晨光出版社

82.《在家读诗》

薛瑞萍/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

83.《知心书(第五辑)》(5册)

[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丽贝卡·尚克兰、阿兰·布拉克尼耶、洛朗·施米特、马克-安德烈·迪富尔/著

欧瑜 张之简 周行/译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84.《“中国的文化”系列》(12册)

亲近母语/策划 朱爱朝 孔晓艳 冷玉斌等/编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85.《中国儿童百科全书》(第三版)

本书编委会/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86.《中国绘画简史》

陈师曾/著

中国画报出版社

87.《中国教育的百年记忆》

翟博/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88.《中国美术五千年》

杨琪/著

中信出版集团

89.《中国诗词曲史略》

张伯伟/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90.《朱永新谈读书》

朱永新/著

商务印书馆

(“90佳”书单按书名音序排列)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30日第5版

50岁学什么长拳好一点(50岁学什么长拳好)

50岁失业学什么好找工作(50岁失业学什么好)

50岁女学什么乐器好(50女学什么乐器好)

50岁女人学点什么好(50岁妇女学什么好)

50岁学什么美术好一点(50岁学什么美术好)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50岁学什么教育好一点(五十岁学啥最好)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7203.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