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胡曾的故事有哪些

2023-03-20 08:38:01 技术常识4 内部分享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8353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1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灵渠,究竟是一条怎样的渠,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胡曾的故事有哪些1

灵渠,究竟是一条怎样的渠

——来自“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计亚男

开凿于秦始皇时期的广西灵渠,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并称为先秦三大水利工程,素有“世界奇观”之美誉,一直受到中外历史学者的关注。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翦伯赞在1963年游览灵渠时,题诗赞道:“灵渠胜似银河水,流入人间灌稻粱。”

不久前,“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桂林市召开,开幕式的六个主题报告中,就有两位学者谈到他们对灵渠的最新研究成果。

灵渠究竟是一条怎样的河渠?为何历久弥新,至今仍是学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一条贯通湘漓的天道

“凿开山岭引湘波,上去昭回不较多。无限鹊临桥畔立,适来天道过天河。”这是唐代诗人胡曾写下的诗句,他把贯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比喻为“天道”,如同跨越天河的鹊桥一般壮观奇丽。

距离桂林东北方向50多公里的兴安县,地处自古就被视为楚越要津的湘桂走廊,有两条著名的河流发源于此。一条是湖湘儿女的母亲河湘江,另一条是旖旎风光甲天下的漓江。湘江是长江的支流,向北流去;而漓江是珠江的支流,向南流去。

灵渠全长约37公里,自兴安县城边向北、向西,贯通湘漓两江。

据资料记载,当年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后,把目光投向岭南地区。因为秦朝的疆域以南,还有很多盛产翡翠、犀角的宝地,并没有纳入版图。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令主帅屠雎率领50万大军,兵分五路出征岭南地区,对南方百越部落进行征服战争,史称“秦戍五岭”。

但是,素来战无不胜的秦军,这场仗打得十分艰难。因为百越部落西瓯人非常熟悉山高林密、河谷交错的复杂地形,善于跋山涉水反击秦军,加上秦军又受到粮草供给困难的牵制,数十万秦军一时进退两难。

公元前218年,负责军需的监御史禄修建了一条人工运河,大约四经寒暑,至公元前214年,终于凿渠成功,史禄成为开凿灵渠第一人。灵渠的成功开凿,打通了湘江和漓江,船只从长江进入湘江,再通过灵渠到达漓江,可以将粮草运到前线,借此秦军最终战胜了西瓯部落,岭南和中南半岛的北部正式划入了秦朝版图。

行走在灵渠南陡边的鲤鱼洲,在状元桥桥头的凉亭里,立有一块高3.2米、宽1.07米的古大理石碑,刻有郭沫若先生游览灵渠后,亲笔题写的《满江红·灵渠》:

北自长城,南来至,灵渠岸上。亲眼见,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

湘漓接,通汉壮,将军墓,三人葬。听民间传说,目空君相。史禄开疆难复忆,猪龙作孽忘其妄。说猪龙,其实即祖龙,能开创。

一九六三年三月二十八日,天气晴明,往兴安观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史禄所凿灵渠。斩山通道,连接长江、珠江水系,两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郭沫若将灵渠与长城相提并论。从此,“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的说法流传至今。

经过历代的维护和修缮,灵渠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军事和经济功能。经过晚唐李渤、鱼孟威先后修浚,灵渠的通航功能已十分完善,“虽百斛大舸、一夫可涉”,灵渠不仅可以运输军需物资,还成为中原与海外诸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系主任江田祥认为,在北宋以前,南方地区变乱较多,灵渠主要发挥着军事运输功能,为前方提供粮草等后勤保障;宋朝以后,经济贸易的主要功能逐渐凸显出来了。

1939年,桂黄公路和湘桂铁路相继开通,从此灵渠的航运量渐渐减少,直至停运。“如今,灵渠的航运功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它的灌溉农田、排泄洪水功能还在延续,灵渠两岸的四万多亩农田,都是利用渠水灌溉的。”江田祥说。

一道名传千古的奇观

历史上往来灵渠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章,把灵渠吟唱。据资料记载,可查的古诗词就有400余首,散文、历史文献和碑记500余篇,还有一些对联、题刻等。

清代诗人袁枚,来到灵渠留下《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一诗,形象地描绘了灵渠沿岸的风光: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这首诗很有画面感,清晰又生动地描绘了灵渠的山水本色,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灵渠流传最广的一首千古绝唱。

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1986年10月来到灵渠游览后,写有《秦渠奇迹》:“灵渠奇迹两千载,堪与长城共壮怀。振我十亿腾飞翅,马嘶万里催人来。”全诗气势磅礴、激情飞扬,令人昂扬向上。

南陡阁是后人在渠首修建的一座观景台。登阁极目远眺,灵渠的工程主体包括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秦堤、陡门等美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令人不由地赞叹其设计科学、建造精巧,它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融为一体,巧夺天工。

铧嘴,是一座长达70米的砌石导水堤,位于灵渠大坝的最前端,它与紧接其后的大、小天平两座分流石坝,共同组成拦江分流的大坝,把湘江三成的水流引到南渠、汇入漓江,七成的水流通过北渠,回归湘江主航道。

拦河大坝既可阻水,又可泄洪,还能分水。为了建造一个牢固的坝体,秦人将松木纵横交错排叉式地夯实,插放在坝底,在其四围又铺上用铸铁件铆住的巨型条石,使大坝成为一个整体,任凭洪水冲刷,始终巍然屹立,创造了“水浸松木千年在”的世界水利奇观。

枯水期间,坝面没有被河水覆盖,可以清晰地看到坝基的一块块石头,像一片片鱼鳞,连接着清澈的江水,在阳光照耀下,江面和油光的石头交相辉映,闪烁着光芒,炫目的色彩,熠熠生辉。

通航,是开凿灵渠的主要目的。

因为修建大小天平的石坝抬高了湘江的水位,北渠如果是一条直道,势必水流过快,来往的船只容易发生碰撞。因此,古人顺着当地的地理环境,将北渠的航道修建成弯弯曲曲的形状,使渠道逐渐降低到原来河道的高度,减缓了江流的速度,这和盘山公路减缓坡度是一个原理。当地人称之为“弯道代闸”。

南渠解决通航的办法,是修建了一道道陡门,这成为灵渠的又一个奇观。南渠的一些地段滩陡、流急、水浅,航行困难。于是,古人便沿着渠道装上若干陡门即水闸,主要的作用是调节水位,以便船只通航,如同现代的分级船闸。

船舶上行时,进入陡门之后,关闭陡门,等水流高度达到航行标准时,则船舶进入第二座陡门,再将第二座陡门关闭蓄水,以此类推,逐级前进。船舶下行时,在到达陡门之前,先堵塞陡门,蓄水达到要求之后,即打开陡门,船随着陡门所涌出的大量水流,顺势而下。即使在枯水季节,也能满足航运的需要。

秦朝修建灵渠时,是否建有陡门,已无法考证,据鱼孟威《桂州重修灵渠记》一文,明确记载了晚唐李渤与鱼孟威修建的陡门,北宋以后又陆续修建,最多时有陡门36座,因此灵渠又有“陡河”之称。其中,南渠入口处的第一座陡门,被誉为“天下第一陡”。1986年,来自世界各国的30多位专家到灵渠考察,称赞“灵渠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陡门是世界船闸之父”,证实灵渠的陡门比巴拿马的电动船闸早了一千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

有河就有桥。灵渠的古桥,同样有着别具一格的魅力。据记载,绵延的灵渠先后建有几十座桥,每一座桥都有自己的故事。

例如万里桥,相传是李渤当年维修灵渠时一并修建的,因为从兴安水路行船距唐都长安远达万里之遥,“登临桥头回首望,距京已有万里遥”,遂有万里桥之名。

再如马嘶桥,民间传说东汉开国名将马援南征至此,本欲骑马过桥,无奈桥已朽坏,战马嘶鸣不前,于是马援便卖马重建此桥,由此得名马嘶桥,为灵渠现存最早的古桥。

灵渠人说,一座桥,就是一段历史的剪影。

置身于灵渠青山绿野之间,无论漫步渠畔,还是行舟渠中,最令人惊羡赞叹、心旷神怡的,还是那顺着渠道流淌不息的清澈渠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漓江,就起源于兴安县猫儿山的河水,与流过灵渠的湘江之水融汇而成,多少精华尽在其中,多少美景聚在这里。

一段永留史册的传奇

始建于秦朝的灵渠,当时并未留下多少文字记载。

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记录灵渠的史书是《史记》,秦始皇在派大将蒙恬率兵北击匈奴的同时,“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这句话虽然只是简单提到秦军向南攻击百越,监禄即史禄为其开凿灵渠运粮援军的史实,但为灵渠的由来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正史记载。

灵渠建成后,历代在使用和维护渠道的同时,也为之增添了更多历史记述,这使灵渠的传奇随着渠水的流淌而不断延伸和丰富起来。

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唐兆民(1906—1984)历经四十余年潜心编撰的《灵渠文献粹编》一书,其中摘录从汉代到民国历代文献有关灵渠的文史资料397条,涉及的典籍既有经典史书、地方志、类书等,也有游记、诗集、辞典及各类杂记、地理志、水经,还有地图、绘画、摩崖石刻和碑刻拓本等,提供了研究灵渠的宝贵史料。

此后,经过诸多学人的持续努力,又陆续出版了《灵渠》(郑连第、刘建新著),《灵渠》(刘仲桂、刘建新、蒋官员等编著),《灵渠志》(兴安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灵渠历史文化价值与文化战略思考》(崔润民著),《灵渠轶事》(兴安县灵渠申遗办公室编)等一批著作,促进了灵渠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

今后研究灵渠的路径是什么?

挖掘和利用新史料,需要进一步收集灵渠的文献资料。“一方面,要更加全面地收集海外材料,如报告、游记和记录等,包括越南入华使臣的汉文燕行文献,他们在往返路程中写下了不少有关灵渠的诗文,可体现灵渠在沟通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中的历史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考古器物、简牍史料的爬梳整理,现在尚有一些没有弄清楚的地方。”江田祥说。

比如,有关灵渠开凿之初的工程构造和形态这一问题,需要借助考古材料进行复原。近年来,国内发掘出版了长沙五一广场简牍、乌程汉简等新材料,记载了早期岭南地区与湖南长沙、郴州一带的交通、贸易等问题。

江田祥认为,灵渠的深厚历史文化资源,要从水运、水利和水文化等方面去着手,挖掘和整合灵渠的文化资源、文化景观、名人足迹、地域文化,像陡军家族、漓江渔火、桂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丰富灵渠的内涵。

这是研究灵渠历史学者面临的后续课题。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3日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胡曾的故事有哪些2

三家咏史诗十首

咏史诗不是一种特定形式的诗,而是一种特定题材的诗。凡是歌咏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实的诗,都是咏史诗。《文选》第二十一卷有《咏史》一类,选王粲《咏史》诗一首至虞羲《咏霍将军北伐》诗一首,共九家,诗二十一首。其中惟王粲、左思、张协、鲍照四人的诗题作《咏史》,此外,曹植称《三良诗》,卢谌称《览古诗》,谢瞻称《张子房诗》,颜延年称《秋胡诗》、《五君咏》。可知虽不以“咏史”为题,只要题材是历史人物或历史事实,都属于咏史诗一类。这是咏史诗的先决条件。

我曾在讲陈子昂诗的时候提到过咏史诗。我说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中有一部分是咏史诗,也是根据那些诗的题材内容来区分的。从陈子昂以后,许多诗人都做过咏史诗,不过很少以“咏史”为题目。例如杜甫的《武侯庙》、《八阵图》是咏史诗,但《咏怀古迹》八首却是“怀古”诗,而不是咏史诗了。这里就牵涉到另一个条件,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实为题材的,也可能不是咏史诗。借历史人物或事实来抒发自己身世之感的,属于咏怀。游览古迹而触发感慨的,属于怀古。只有客观地赋咏历史人物或事实,或加以评论,或给前人的史论提出翻案意见,这才是本色的咏史诗。但这样的咏史诗,也还很难与咏怀或怀古分清界线。诗人笔下总有感情,绝对客观的咏史诗,毫无意义,恐怕许多诗人都不屑下笔。

但是,晚唐时期,咏史诗似乎时行起来,先后出现了三位咏史诗作者:胡曾、汪遵、周昙。

胡曾的传记,以《唐才子传》所载为较详,现在全抄在这里:

胡曾,长沙人也。咸通中进士。初,再三下第,有诗云:“翰苑几时休嫁女,文章早晚罢生儿。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闲人折一枝。”曾天分高爽,意度不凡,视人间富贵,亦悠悠。遨历四方,马迹穷岁月。所在必公卿馆縠。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奇士也。尝为汉南节度从事。作咏史诗。皆题古君臣、争战、废兴尘迹。经览形胜、关山、亭障、江海深阻,一一可赏。人事虽非,风景犹昨。每感辄赋,俱能使人奋飞。至今庸夫孺子,亦知专诵。后有拟效者,不逮矣。至于近体律绝等,哀怨清楚,曲尽幽情,擢居中品,不过也。惜其才茂而身未颖脱,痛哉!今《咏史诗》一卷,有咸通中人陈盖注。及《安定集》十卷行世。

这篇传记虽然对胡曾的生平出处没有详细记录,但可知其人品相当高尚。他的咏史诗在当时已普遍为人传诵。他的《安定集》诗十卷,今已亡佚,《全唐诗》中收录了他的杂律绝诗十二首,亦未见有哀怨幽情之作。《咏史诗》,《全唐诗》说原有三卷,今并作一卷。《唐诗纪事》说胡曾“有咏史诗百篇行于世”。现在《全唐诗》中共存一百五十首,都是七言绝句。所咏以历史古迹为多,没有时代次序,似乎随感随作。现在选录四首,以见一斑:

居廷

漠漠平沙际碧天,问人云此是居延。

停骖一顾犹魂断,苏武争禁十九年。

垓下

拔山力尽霸图隳,倚剑空歌不逝骓。

明月满营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

华亭

陆机西没洛阳城,吴国春风草又青。

惆怅月中千岁鹤,夜来犹为唳华亭。

姑苏台

吴王恃霸弃雄才,贪向姑苏醉绿醅。

不觉钱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来。

这四首,都有些象咏怀古迹,但没有诗人的感慨。除了第一首结句可以说是作者感怀以外,其他三首都只是概括了一个历史事实。第一首咏苏武被匈奴王扣留了十九年,现在我来到居延,如此荒凉的沙漠地,驻马一看也都要心惊魂断,想到苏武在这个地方住了十九年,怎么受得了。这首诗不坏,可惜不是胡曾的创作,他是剽窃了杜牧的诗:

边上闻胡笳

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

第二首写项羽兵败别虞姬的故事,第三首写陆机的故事。陆机在洛阳被杀时叹息道:“从此不能再听到华亭鹤唳了。”陆机是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这地方海滨常有白鹤来栖息。第四首写吴王夫差耽于酒色,杀戮英雄,以致被越兵所灭。这三首诗都没有作者的意见。既无所感,又无评论。它们只是一个历史故事的歌诀,读了这个歌诀,就记起这个故事。正如《幼学琼林》、《龙文鞭影》这些通俗书一样,以一个四字句概括一个典故,给小学生念,帮助他们的记忆。胡曾的咏史诗,到明代还是农村蒙馆先生教小学生的历史课本。此外,我们又在《宣和遗事》中看到许多胡曾的咏史诗,被引用来作为“有诗为证”的唱词,可知这些诗曾为说唱史书的评弹家所利用,讲到有关的历史故事,就弹唱一首胡曾的诗。这又是咏史诗的第二个作用。由以上所举两个情况看来,这一类的咏史诗之所以在晚唐时候忽然有许多人大量的写作,一写就是一百多首,可知它们是当时的大众文学。

《唐诗纪事》记载了一段胡曾咏史诗的轶事:据说五代时蜀王衍也是个好色酗酒的荒国君,有一次在宴饮席上,他自己高唱一首韩琮的《柳枝词》,诗云:“梁苑隋堤事已空,万条犹舞旧春风。何如思想千年事,谁见杨花入汉宫。”这是一首借咏杨柳来悼惜隋炀帝亡国的诗。当下有一个宦官就唱了胡曾的一首“吴王恃霸弃雄才”诗。蜀王听了便发怒罢宴。这件事也反映了胡曾咏史诗在当时的普遍流行。

汪遵是宣州泾县(今安徽宣城)人。幼年即为县中小吏。勤学苦读,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登进士第。与胡曾是同时同辈。《全唐诗》中收录他的咏史诗五十九首,也都是七言绝句,风格与胡曾的诗一样。这里也选抄四首为例:

梁寺

立国从来为战功,一朝何事却谈空。

台城兵匝无人敌,闲卧高僧满梵宫。

燕台

礼士招贤万古名,高台依旧对燕城。

如今寂寞无人上,春去秋来草自生。

陈宫

椒宫荒宴竟无疑,倏忽山河尽入隋。

留得后庭亡国曲,至今犹与酒家吹。

白头吟

失却青丝素髮生,合欢罗带意全轻。

古今人事皆如此,不独文君与马卿。

第一首咏梁武帝佞佛,被侯景围困,饿死台城事。第二首咏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聘贤士事。第三首咏陈后主荒宴亡国,留下“玉树后庭花”歌曲至今犹为酒家妓女吹唱。这二句显然是用杜牧《泊秦淮》诗意。第四首咏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

周昙的生平,我们所知更少。《全唐诗》小传只说他是唐末人,官为守国子直讲,有咏史诗八卷。现在《全唐诗》中改编为二卷,计诗一百九十首,不知是否全帙。但诗的数量已比胡曾和汪遵多了。

周昙的咏史诗是有组织有计划写作的,它按历史朝代分为十门,计唐虞门诗四首,三代门十六首,春秋战国门九十三首,秦门六首,前汉门十六首,后汉门十七首,三国门五首,晋门十一首,六朝门十九首,隋门四首,共一百八十八首。每首诗都以帝王将相为题,不象胡曾、汪遵那样用许多地名古迹为题,近似怀古诗。卷前还有二首序诗,题作《吟叙》及《闲吟》。《吟叙》云:

历代兴亡亿万心,圣人观古贵知今。

古今成败无多事,月殿花台幸一吟。

这是说明他作这些诗,虽然是在月殿花台闲暇之时偶然吟咏,目的还是提供读者观古知今,为历史的借鉴。但诗却做得不好,很有些道学气,观点也有些迂儒气,似乎比不上胡曾。今抄录二首供比较:

项籍

九垓垂定弃谋臣,一阵无功便杀身。

壮土诚知轻性命,不思辜负八千人。

颜回

陋巷箪瓢困有年,是时端木饫腥膻。

宣尼行教何形迹,不肯分甘救子渊。

第一首咏项籍垓下一败便轻生自杀,未免对不起八千子弟。第二首咏颜回,怪孔子教育门生太拘于形迹,为什么不教富有的子贡拿出钱来救济贫困多年的颜回?这样的史论,岂不很迂气?

以上唐末三家咏史诗,看来还是胡曾写的较为高明,所以还有单行本流传着,其馀二家都未见专集。但即使胡曾所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还说:“其诗兴寄颇浅,格调亦卑。惟其追求兴亡,意存劝戒,大旨不悖于风人耳。”

咏史诗虽然并非开始于胡曾、汪遵,但大量结集,多至一百首的咏史专著,则是开始于晚唐的胡曾、汪遵。这就为后世文人开辟了一条著作道路。南宋诗人刘屏山作《汴京纪事诗》,专咏北宋汴都史事;清代诗人厉鹗作《南宋杂事诗》,专咏南宋史事,这一类的诗集,可以说都是晚唐三家咏史诗的苗裔。

胡曾的故事有哪些3

二虞山与虞姑娘娘庙 舜,相传为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也是传说的三皇五帝中之第五帝。舜之先祖封于虞(故城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南)。舜继承尧位后,被称为虞舜。在其封地内有一座山叫吴山,他曾在吴山一带教民稼穑,使民富裕起来,这里的黎民为了感恩戴德,将吴山改称为虞山。今绥德县城西3里有个村叫张家砭村,村南有大理河流过,河南岸有座大山叫二虞山,山麓有座庙叫虞姑娘娘庙。虞姑娘娘,名叫敤首,是舜之女弟(即妹妹)。那么,此地何来的二虞山和虞姑娘娘庙呢?这就引出了一段传说。 虞舜为了发展生产,使天下广大黎民都能过上好日子,便带了手下五位大臣及妃子娥皇、女英和妹妹敤首,出外广施教化,传授农桑。一日,他们来到此地(今张家砭村),见这里有山有川有水,草木茂盛,牛壮羊肥,可惜却不生五谷,居民主要以畜牧、狩猎和采集野生果实为生。他们认为这里的自然条件很好,适宜发展农桑,便在山麓凿穴为室,居住下来。从此,舜便与他的大臣、妃子、妹妹向这里的居民传授农稼技术,并和他们一起耕种收获,而敤首则与两位嫂子还教民种桑养蚕,种麻织布。当这里的居民学会农桑技术后,虞舜一行人便准备离开此地到别处去传授农桑。临走时,虞舜告诫这里的居民,要他们把农桑技术也向四周的黎民传授,让大家都来做好这件事情。说完后,便带着大臣和妃子离去了,而惟有敤首不舍离开这里的黎民和这块土地,便自动留了下来。 虞舜走后,这里的人们为了思念他,将他们曾居住过的这座山命名为二虞山(针对山西虞山而言),后闻虞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后,又在二虞山山麓建庙一座,名虞山庙,以表纪念。敤首则一直和这里的居民生活劳动在一起,最后老死此地,人们对其终生相处、朝夕相伴、同甘共苦、教民致富的情谊深感敬佩,便改虞山庙为虞姑娘娘庙,祭奠这位恩泽于民的敤首姑娘。周围数十里的黎民百姓都来焚香祭奠,真个是人流不断,香烟不绝。 该庙历经沧桑变迁,数度毁、修,至今遗址尚存。近年来,这里的群众在逭址上进行了简单的修复,择定月日,定期开展庙会活动,以表达对虞舜等尤其是敤首传授农桑的思念之情。 呜咽泉 秦始皇长子扶苏,因谏父皇焚书坑儒而被贬往北疆上郡监蒙恬军。后始皇出巡,归途染疾,日重一日,便降诏召扶苏速返京都。不料诏书被中车府令赵高私下扣押未发。没多久,始皇崩于归途。少子胡亥与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合谋,欲篡皇位。他们一面对始皇死讯严加保密,另一面假传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却捏造扶苏、蒙恬诸多罪行,并赐其死。 扶苏接到诏令,见父皇所指斥之罪行均属乌有,知是听了奸佞小人谗言。但父皇之令,不敢违抗。自己死不打紧,朝中小人弄权却是关乎秦室江山的大事啊!他越想心情越悲痛,便上马出城,任马信步而行。正行之间,马突然停步不前,扶苏抬头一看,面前石壁高耸,挡住去路。观之,乃城东五里卢家湾之石壁。细思之,石壁挡道,难道是“逼”我自尽不成?看来天意如此,我扶苏也只好认命了!于是他下了马,跪在石壁前,禁不住悲从心来,放声痛哭。他越哭越悲,直哭了三日三夜,泪干而泣血,声竭而呜咽。忽然石壁上淌出数股泪滴般的泉水,滴流而下,其声似呜咽。扶苏见状,知天地山川也为我悲伤,便不再迟疑,当即拔剑自刎而死。 扶苏死后,葬于城内疏属山顶,后人建祠敬奉。卢家湾石壁之泉水则长年滴流,泉声呜咽不绝,人们遂名之曰“呜咽泉”。后代文人墨客对此多有题咏,其中唐代胡曾有《杀子谷》一首,曰:“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戍边时。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当年恨李斯!”建国后因炸石取料,泉毁水绝。 蒙恬造笔 秦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逐匈奴,筑长城,与监军扶苏一起驻军上郡。一日闲暇,蒙恬与侍卫出外围猎,见一只狐狸和一只黄鼠狼从一座古庙中逃出,便招呼侍卫四周围住,自己张弓搭箭欲射之。狐狸和黄鼠狼见四周刀枪剑戟,无处逃生,又见马上将军张弓欲射,便不再逃窜,伏地求饶,泪如雨下。蒙恬见状,顿生恻隐之心,便收回弓箭,并示意侍卫放它们逃生。 几天后,蒙恬忽然接到始皇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太子,并指斥扶苏与他诸多莫须有罪名,赐他二人自尽。蒙恬知是朝中小人弄权,欲置自己和扶苏于死地。他为自己遭诬陷而悲愤,更为秦室江山不稳而悲痛。沉思中,竟迷糊入梦,见两位少女跪在面前,说道:“我俩就是前次将军围猎时放生的狐狸与黄鼠狼。今始皇已崩,胡亥与李斯、赵高合谋篡位,假传始皇遗诏赐将军与公子扶苏死。我等知将军忠厚仁慈,不会有异举,必欲以死报君恩,故不敢强求万一。只是受将军活命之恩,却不能救将军于危难之中,愿以一死相报!”说完一起撞壁而死,死后显出原形,果是上次放生之狐与狼。蒙恬救之不及,猛地惊醒,见一狐一狼尚躺在壁下,已是死去,不禁赞叹不已! 蒙恬得此显化,又得公子蚨苏自尽之讯,便决定以死报君。但他惦念秦室江山,便想在尽忠之前再上书一封,谏胡亥珍惜秦皇统一大业,纳良避奸,继承遗业。想到此便欲起草奏章,但身边无一侍卫,亦无刀笔,只有已死之狐与狼。他叹息一声,不由用手抚摸狐、狼周身,竟觉得狐尾狼毫柔而坚韧,心里一动,便分别揪下一撮狐尾狼毫,捆束在木杆上,蘸唾液在地上一画,竟显出字迹。于是他撕下袍袖,咬破手指,饱蘸热血,痛心疾首地草写了一篇奏章,而后自刎身亡! 蒙恬死后,部下将士将其葬于城西大理河西岸,数万将士用战袍兜土成墓,状似小山。部下还效仿他写奏章所用之毛笔制作了许多,从此毛笔便逐渐流传开来。清人阎秉庚曾题诗曰:“春草离离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千枝笔,难写孤臣一片心。” 韩世忠降野马 南宋民族英雄韩世忠,籍贯今绥德县崔家湾镇纸房沟村人。因家境十分贫穷,其父母不得已离乡背井,流落到州城南二里许的砭上雕山村,在一个破砖窑里栖身。世忠就出生在这个破砖窑里,因排行第五,故取了个乳名叫五儿,人称韩五。韩五从小蛮悍,不事正业,专好舞枪弄棒,与人打斗。稍长,长得健壮魁梧,练得一身好功夫,且更加放荡不羁,每于街道饭馆酒家吃喝,有钱则付,无钱便赊欠,主人畏其蛮悍,不敢强索,任其自主。久之,便得了个诨名“泼皮韩五”。 世忠十八岁那年,绥德州城南十里的一步岩山上出了一匹野马。一步岩乃南北通衢之咽喉要地,行旅颇多,此马出没岩口,凶悍异常,来往行蕨多受其害,不久便弄得路断人稀。官府派役擒拿,且被它伤了几人,不得已,挂榜悬赏,募士降马。世忠闻讯,便揭了榜文。 次日,世忠酒足饭饱,便拿了辔头,提了哨棒,不带一兵一卒,只身上山去了。官府捕役及百姓人等皆涌至山下守候。 不多时,山上传来马嘶人喊之声,并见尘烟飞扬,似有千军万马厮杀一般。山下守候之人,虽知韩五骠勇,但也惧野马凶悍,二强相斗,结果实难预料,只是提着一颗心上下翻腾。 约有一个多时辰,山上马嘶人喊之声渐止。不一会,忽见一步岩山口处出现一骑马,在尘埃中飞奔而下。山下众人惊愕不已,那马已至半坡,但见马上一人好似韩五,一手紧握缰绳,一手举着半截哨棒。再看那马,浑似一团烈火,如神驹下凡,一霎时便来到山下。马上之人左手缰绳一紧,“吁——”的一声勒住马,停在众人面前。众人犹自惊愕未定,片刻,方惊喜若狂!再看那韩五,衣着不整,浑身上下汗水湿透,混杂着泥浆污垢,但却透着凛凛威风。那马高有八尺,长过一丈,红鬃披颈,长尾扫地,口大如盆,两眼闪着凶焰,只是此刻已是汗水透体,微有战栗,想来经过一番厮斗,被马上之人制伏,甘愿俯首听令似的。 世忠是如何降服野马的呢? 原来世忠上得山后,不见野马,却见山梁上有一棵两丈多高桶样粗的大树。他急忙来到树下,运足底气,亮开喉咙,大喊了三声,招引那野马。这三声大喊,声如洪钟,响彻四山。不一会,后山沟爆起一声长嘶,震得山摇地动,余音未息,对面山梁上已出现一匹野马,如一团燃烧的火焰。世忠一见不免吃了一惊,但他随即镇定下来,鼓足一口气,向那马又连喊三声。那马闻声见人,便又一声长嘶,直冲过来,距世忠尚有二三丈远近,便张开血盆大口,前蹄腾空,后蹄一蹬,从半空中扑来。世忠见它来势凶猛,哪敢怠慢,忙一纵身向右侧跃开丈许,只见那马呼的一声,掠空而过。世忠虽躲过了野马的一扑,可也吃惊不小,他见那马异常凶猛,如稍有不慎,便可能被其所伤,不如先避其锋芒为要。思念及此,他便连忙将棍头就地一点,一纵身回到树根底下,手抓脚蹬,三把两把便爬上了大树。那马一扑落空,此刻已转过身来,正待再次扑上,却见世忠上了大树,也便四蹄一蹬,一声长嘶,跳起丈余,张开大口想咬世忠。哪知树高两丈余,那马跳起丈余,昂起首也还距世忠有二三尺,咬不到世忠。世忠见状,方始放下心来。那马一跳未能咬着世忠,落地后再次跳将起来,但还是未能够咬着世忠。而世忠趁那马二次跳起时,便抡起哨棒,照准马首,狠狠地砸将下去。但他猛地心念一动,此棒下去,必伤马首,此马世间少有,如能降服,日后大有用处。心念及此,便猛地抽回哨棒,两腿一使劲,稳住了身体。那马二次未能咬着世忠,似也觉出了不可能伤及于他,便也不再跳动,只是昂首张口瞪视着世忠,并不时发出嘶鸣之声。世忠哪能让它喘息,不住地撩逗于它,并将哨棒折为两节,再将一节折为数小节,用小节向马背马臀掷去。那马被撩得性起,便又跳跃起来。就这样,三回五次,那马已累得直喘粗气,似乎再也跳不动了。世忠眼看时机已到,便大喊一声,乘那马呆得一呆,便从树上向马背跃去,不偏不倚,正好落在马背上。那马见世忠骑在背上,顿时野性爆发,一声长嘶,前蹄腾空,后蹄直立,想把世忠甩下马背,同时转过血盆大口向世忠吞来。世忠早有准备,用出平生力气,两腿紧紧夹住马胸,一双手纂住马头长鬃,不让马转头。那马见甩不下世忠,头又被纂住,便狂跳起来,想把世忠颠下马背。哪知世忠平时就练就了骑光身马的本领,这时又拼了性命,将一口气用于两手两腿,死死卡住那马不敢松劲,任其狂蹦乱跳,却似粘在马背上一样。那马见颠不下世忠,狂嘶一声,撒开四蹄,在山梁上飞奔起来,丈许沟壑一跃而过。霎时只见满山遍洼尘土飞扬,天昏地暗。世忠只听得耳边风声呼呼,尘土扑面,只得闭了双目,手脚却丝毫不敢松劲。约莫过了顿饭时辰,那马渐渐地浑身出汗,鼻息如雷。世忠也衣裤湿透,筋骨隐隐作痛,但他见那马已似力乏,便咬咬牙,用左手纂紧马鬃,空出右手,举起碗口大的拳头,向马的颈项狠狠砸下。“咚咚咚”三拳,只打得那马一声长嘶,浑身一颤,奔跑渐渐缓慢下来。世忠接着又是三拳,那马浑身颤抖不已,骤然停步,喘息不定。世忠此刻也是精疲力竭,见那马威力尽失,便瘫伏在马背上,用右手在马颈上缓缓搔动。约一盏茶功夫,那马转过头来,看看背上之人,摇动尾巴,缓缓走动。世忠见野马已被降服,心里一高兴,顿时精神振作,跳下马来,从腰里解下辔头,给马套上,然后用手在马的浑身缓缓搔了两遍。那马看着世忠,不住摇头摆尾,如见主人一般,一片驯从之情。世忠大喜,在马颈上又是一阵搔摸,然后飞身上马,到大树底下拾了那半截哨棒,策马下山去了! 有人说这是天赐龙驹予世忠。世忠此后骑着此马从戎抗金,驰骋疆场,立下了赫赫战功,死后又被谥封为韩蕲王。家乡父老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在一步岩山口建祠筑庙,岁时祭奠,至今香烟不断。 康熙皇帝私访绥德州二事 某年,清朝康熙皇帝乔装成商人,带着伙计(侍卫),到陕北私访。一日,路过绥德州的一个村庄,见道旁有一口水井,便牵着马去井边饮水。正好有一个小孩子在井台汲水,康熙皇帝便拿起小孩的水担横放在井口当中,向小孩说:“你认得这是个什么字吗?”小孩不假思索地当即回答道:“仲字!”康熙皇帝摇了摇头说不对,小孩说对。康熙皇帝说:“口中一竖应该是个‘中’字,怎么能是个‘仲’字呢!‘仲’字不是多出了一个立人吗?”小孩用手指了一下自己,笑着说:“你这人好糊涂,难道我站在井口旁不是个立人吗!”康熙皇帝听了一时竟无言以对,他万没有想到,一个小孩子会有如此高的智慧,这使他十分惊奇,便问小孩说:“你姓什么?这个村庄叫什么名字?”小孩说:“姓贝,这个村子叫贝家庄。”康熙皇帝暗暗记在心里。 次日中午,康熙皇帝行至另一个村庄,见几个小孩子正在路中间用小石片垒城池玩耍。他故意大声吆喝道:“快快让道,皇帝老子过来了!”不料那几个孩子毫不理睬,照样玩耍。康熙皇帝有点气恼,又连喊了三声。只见那几个孩子站了起来,看了看他,说道:“你这个人氆太不懂道理了,就是皇帝老子到此,也应该是人躲城,不该城躲人,你看不见这里有我们的一座城吗!”康熙皇帝听了,心里暗暗吃惊,怎么这里的孩子都如此聪颖!他急忙问道:“你们都姓什么?”孩子们齐声回答:“姓贝!”康熙皇帝又吃了一惊,又是姓贝,贝姓人了不得。他只好策马绕城而过。 事后,康熙皇帝对贝姓人不仅没有好感,反而产生了无限嫉恨。他是从家天下的私利出发去考虑问题的,惟恐贝姓人的高超才智会对他的大清江山不利,所以便利用他手中的权力,下了一道圣旨,令全国贝姓人一律改姓贺,违者处斩。康熙皇帝为何改贝为贺呢?原来他是这样考虑的:贺者,贝上戴加,加谐音枷,束缚之意也!从此,天下贝姓皆改成了贺姓。 又有一天,康熙皇帝路过一个村庄,正值一户人家娶媳妇办喜事。康熙皇帝因见陕北农村的婚嫁很有意思,也想借贺喜之名凑一凑热闹,并显示一下自己的才华,便想了一想,在贺喜帖子上写了一句话,让伙计送进去,看事主家如何处置。 事主家见是一位过路客人来贺喜,十分高兴地接过喜帖,一看,却见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三个铜钱贺喜,不收嫌少,收者爱钱。”事主家看过后,觉得这位客人是在故意刁难,一时竟不知应该怎么办为好。其他办事人见事主家拿着喜帖子呆在那里半晌不语,不知为着何事,便一齐凑上去看那帖子。众人看过后,一位年轻人当即说道:“这有什么难处,让我也给他回上一句话。”说着拿来笔墨纸张,写了这么一句话:“两间草屋待客,不来嫌弃,来者好吃。”随即交于那个伙计,让他送交主人。康熙皇帝接过字条一看,顿时惊呆了,山野村夫竟敢对自己如此不敬,本想发作,但一想自己目前的身份,觉得不妥,还是暂且走开为好,于是招呼伙计急忙离去。 (故事讲述者:霍忠岱、霍友仁、马益山、郝玉亮、党康成、宋德亮、马世厚、李强国等)

关于有信心成功的故事有哪些(关于有信心成功的故事)

有哪些植入广告的故事书(有哪些植入广告的故事)

刘波的故事有哪些名字(刘波的故事有哪些)

林聪有哪些故事的视频在线观看(林聪有哪些故事的视频)

结尾有彩蛋的小故事有哪些(结尾有彩蛋的小故事)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20日 星期一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胡曾的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92202.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