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30岁学编剧(40岁学什么编剧好)

2023-03-16 14:50:01 技术常识4 知识分享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1185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8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影视编剧转行剧本杀,终于能站着赚钱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博客天下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40岁学什么编剧好1

“这里比较公平,只要你东西写得够好,玩家自然会被吸引。一是作品立刻能出名,二是作者立刻能有钱,三是立刻有人给你反馈。”

作者 | 郭贴

编辑 | 孤鸽

寒冬中的热潮

这是一次绝地求生的经历。

2017年,林先生在北京成立了编剧工作室。时机不好,他先是迎头赶上“税改”下的影视寒冬,继而遭遇疫情暴击。到了2020年下半年,合作的甲方影视公司破产,他手头揣着几部已写了两年多的剧本,无处可卖,血本无归。

听朋友说剧本杀很火,他便去了一次剧本杀展会。两件事令他印象深刻,一是供需不平衡,店家为了剧本抢破头;二是网剧《成化十四年》改编的剧本杀在展会上大卖。

“我手上的影视剧本,能不能也改成剧本杀?”他想。

没有退路了。在两个星期里,他将一部探案剧的部分内容改成剧本杀《金陵长恨歌》,再用两个星期内测,根据玩家反馈改剧本。2020年10月,这部作品在大连展会上以2000元/本的城限价卖出200多本,一下子收回40多万元。

从此,他的编剧工作室转型做剧本杀,告别影视冻土,汇入这股新兴的热潮。

剧本杀起源于欧美派对游戏,以剧本为核心,几位玩家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在DM(主持人)推动下完成最终目的。该形式随着《明星大侦探》等节目的热播走入大众视野,以其悬疑推理、角色扮演、社交互动等属性,逐渐吸引了大批年轻受众。

2018年影视寒冬来临之际,剧本杀市场规模仅65.3亿元,为同年电影票房十分之一。而到了2020年底,数千家影视公司倒闭,剧本杀市场规模一路狂飙至117亿元,直追疫情后暴跌至204亿元的中国电影票房。

“为什么2019年剧本杀大爆发?因为太多人闲了。”这是马心羽的理解。

影视寒冬来临之时,她手头有个200多万的都市情感剧项目。项目暂停,整个工作室的编剧们都没事干。她趁空闲拉着同事天天去打剧本杀消磨时光,越玩越入迷。当时许多玩家都在业余写剧本杀,她和同事反正闲着,便在2019年11月尝试创作了首部剧本杀作品《海妖之泪》,在贵阳展会上爆火。

同样是在2019年,金金开始了“没项目做”时期。在玩剧本杀打发时间的过程中,店长听说她是编剧,便问她要不要试试写剧本杀,吐槽剧本不够用,“全国几千家剧本杀店,只有2000个剧本。”在2019年短短一年内,全剧本杀门店数量从2400家暴涨至12000家,由此逐渐引发了巨大的供需不平衡。

截然不同于影视的萧条图景,急速扩张中的剧本杀市场正疯狂渴求更多剧本。由于每个玩家之于剧本都是一次性消费,故各家剧本杀店需要高频率更新剧本、并高价购买独家本、城限本(每个城市仅3家店拥有该本)来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

如今,全国剧本杀门店已有近4万家。昔日“高莱坞”高碑店如今已是“500米,12家店”的剧本杀聚集地,白热化的竞争催生了巨大的剧本缺口。对于影视寒冬中失业的编剧们来说,这无疑是一条有吸引力的“出路”。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剧本杀创作周期短、成本低、变现快的特点,也让编剧们敢于踏出第一步。

在正式踏入剧本杀市场之前,林先生算过一笔“最悲观”的账:创作一个剧本杀需要两个月左右时间,如果自己做发行,那么印刷加上全国各地参展的费用最多10万。哪怕最后一个本都卖不出去,最坏结果不过损失两个月时间、十万块钱。

比起他在影视寒冬中经历的一系列项目夭折悲剧,这点损失太小了。

金金自己开始创作剧本杀作品,并观察到周围越来越多的编剧踏入了剧本杀行业,包括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在内的不少院校也都开办了剧本杀编剧选修课、兴趣小组,“让学生有更多就业机会”。

一件有趣的争论也因此发生。她曾跟某资深编剧朋友聊起,学校的教授带学生学习写剧本杀。该编剧虽然自己正在创作剧本杀,却并不认同,“科班的孩子们还是得好好写话剧、影视剧本,不能因为赚快钱走歪了,会变得浮躁。”

而她觉得,“不是快钱问题,是生计问题。”在她看来,“写部电影100万、写一集剧二三十万”的资深编剧,自然没必要涉足剧本杀;但对于许多资历浅的新人编剧来说,影视创作周期长、署名难拿、稿费拖欠都是客观存在的生计问题。

今年3月,她与编剧帮创始人杜红军商量,先是试着办了一期沙龙,发现“来得人还挺多”,便决意成立剧本杀创作联盟,方便北京地区资源互助。5月14日,编剧帮正式宣布,牵头成立剧本杀创作联盟,并创办了剧本杀编剧实战训练营,旨在“尽快地为想要跨界和入行的作者提供帮助”。如今,该联盟已有400多名成员。

“有公平,有钱赚”

林先生的工作室在半年内推出了三部剧本杀作品,又有了稳定现金流。招聘剧本杀编剧时,他在BOSS直聘上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影视编剧优先。我们也是从影视跨行进入剧本杀领域,并且取得了成绩,相信我们,剧本杀比影视更加公平,现实上而言它能养起电影梦想。”

在接受《博客天下》采访时,他坚信剧本杀市场是一片红海,值得更多影视编剧入场:“这里有公平,有钱赚。”提到“公平”时,他加重了语气。

刺激他尝试剧本杀创作的《成化十四年》IP,更为大众所熟知的是它引起的舆论纠纷。该剧播出后不久,青年编剧方怡发文称自己作为初稿编剧,工作一年仅得4万元稿酬,且剧本被改得面目全非、失去署名权,一时激起关于编剧地位的探讨。

编剧话语权低下,是中国影视圈的沉疴痼疾。而这份隐痛,刺激着编剧们掉头走向另一份天地。

2019年,资深编剧马心羽带着整个编剧工作室转向剧本杀,其中主要原因是更喜欢剧本杀的创作环境——“作者话语权很高”。

她有过十余年的话剧编剧经验,改编过《维罗妮卡的房间》等多部知名悬疑话剧作品,曾任上海戏剧学院编剧教授。但她在做影视剧编剧时,不知剧本最后将是何面貌,“像开盲盒一样”。

影视剧本创作过程中,编剧是被动的,需不断接受各方需求。曾有甲方让她写一部“年轻人爱看的蒸汽朋克”剧,她写完了,对方改了主意,体贴提出修改意见:“什么都不用改,只要把架空科幻部分,改成现实主义民国剧。”她只能带着“想死”的心情重写,如此反复。

而剧本定稿后,拍摄变动更是未知数。马心羽跟过两次剧组,天天收到奇葩修改要求。某演员突然有了关系,她得每集多加几分钟戏份;男一男二打架,她得把后续对手戏删了,防止两人再起冲突;也有不需要她改的——男主角自带编剧入组,女主角见了不甘示弱也叫个编剧来改自己戏份,“等他们改完,故事内在逻辑都乱了”。

后来她看到观众要“给编剧寄刀片”,心生疲惫:“很多时候都是有苦说不出,高光点被导演和演员拿走了,乱改的锅由编剧来背。”

这是许多编剧的痛点。影视行业中,编剧与观众间隔着“二度创作”“三度创作”,既难以给观众深刻印象,还可能为他人的胡编乱改“背锅”。

而在剧本杀游戏中,剧本是最直观的。曾任《唐人街探案》编剧的北辰就曾在采访中感叹:“剧本杀是直接到玩家手里,玩家说好就是好,不会夹杂着资本方对这个事情的看法。”

玩家阅读剧本、代入角色、几个小时沉浸于另一段人生,出来后跟朋友口口相传:“这个本子好,去玩!”推动店家购买剧本。即便是说“踩雷了,千万别去”,也是对编剧的直接反馈。这种评价体系的核心位置,令编剧在剧本杀中有更高的地位和话语权。

“在北京,有二三十万人管自己叫编剧,但有名有姓的没几个,大多数都是‘没作品’的底层编剧。他们好多年一直在写剧本,但写了不见得拍,拍了不见得播,播了不见得有署名。到了三十岁,啥也没有,很多人都抑郁了。”林先生说。

而在野蛮生长的新兴行业里,新人更容易出头。“不需要什么关系。”林先生感觉,“(剧本杀)这里比较公平,只要你东西写得够好,玩家自然会被吸引。一是作品立刻能出名,二是作者立刻能有钱,三是立刻有人给你反馈。”

林先生的编剧工作室,曾写过一个“没有凶案”的剧本杀《极夜》,讲述南极考察队在严酷自然环境下的人性抉择。展会上开本,从凌晨三点开到早上八点,满屋子人都哭了,口碑当即发酵,以2000元一本的城限价卖出600多套。代表作、现金流、受众认可,一夜间纷至沓来。

创作的自由度与多样化,是另一种吸引力。

曾有影视编剧打算转型写剧本杀,想问金金要个“标准的剧本杀剧本”作参考。她告知对方,“剧本杀它没有标准,每个本子都不一样。”这也是最吸引她的部分,现阶段剧本杀创作处于一个非常自由的环境,“什么都能写,你可以做各种尝试。”

由此,剧本杀也唤醒了一个几乎沉睡多年的梦想:用好故事能征服受众,继而征服市场,以剧本树立IP。

在“泪”系列取得成功后,马心羽于2020年初写了一部哥特风硬核恐怖本《黑羊公馆》。这个本具有先锋实验性质——构建了庞大的变革世界观、需要店家提供好几个房间供玩家在画中世界切换。

由于她之前都在写“哭哭本”,该作品完全不符合各方预期。发行让她改名《风铃院神社》,她不愿意就换了家发行。后来上了展会,该作品只卖出23本,还有店家反馈:“看不懂”想退货。但随后半年时间里,这个剧本随着玩家口碑逐渐发酵,积累起了几万个黑羊粉丝,不少剧本杀店的周末场开始能排到2021年,连话剧圈同事都找过来,想要将其改编成话剧。

到了2020年底,她宣布将推出《黑羊公馆》续作《白鸦公馆》,仅用故事大纲便向全国各家店预售出400多本城限本。由于想好好打磨,她直到2021年7月才正式发售。期间大半年时间,前作粉丝不断去敲店家:“《白鸦公馆》怎么还不上?作者究竟什么时候写完?”

如今,她的谜羽工作室有美工、校对、宣发、销售,“是成熟配套的剧本杀发行工作室”。

逐浪而行

影视编剧能否顺利转型剧本杀,是另一个问题。

金金估算在剧本杀编剧实战训练营的学员中,“有一半人可以上手”。她认为影视编剧有人物塑造、故事架构等基本功方面的优势,问题则在于“玩得少”。

和许多成功转型剧本杀的编剧一样,她自己本就爱好剧本杀,但如果是不愿玩、只想套用过往创作经验依葫芦画瓢的编剧,那么难免会有“水土不服”之败。毕竟,这是在一方新版图。

影视创作注重故事、注重人物,剧本杀则首要考虑玩法。影视创作需要人物主次分明,剧本杀则切忌有边缘角色,最好每个玩家都感觉“我拿的角色是C位”。如何让玩家能够快速沉浸角色、形成互动、通过多视角完成故事拼图,需要与影视截然不同的创作逻辑。

有作者一个剧本杀作品分账过百万,也有作者一个本只能卖8000块,甚至有作者反复改了十几万字,作品压根卖不掉。

马心羽对此深有体会,转行后,感觉“单位时间内收入”反而降了,因为创作难度提高:“我写一个电视剧其实很轻松,因为是单一视角推进剧情,演员跟着我的思路走。但剧本杀不一样,它是完全要散开来,你无法控制场上的玩家想要干嘛。这完全是两条思路,所以很多影视剧编剧转过来都失败了。”在她决意转型剧本杀工作室后,原来做影视编剧的同事相继离职。

关于转行剧本杀后能否赚钱的问题,金金觉得,“在任何行业里都是二八定理。”但风口上的行业、蓬勃扩张中的市场总会容纳更多的饭碗。金金用“百花齐放”一词来形容,“各种类型的剧本杀作品,都有人喜欢。”

剧本杀很早便不再局限于凶案推理。在剧本杀圈子里,各类玩家的口味本就大相径庭,主流分类便有硬核本、情感本、阵营本、机制本、欢乐本、跑团本等,还有更多新颖形式不断冒头。

图/视觉中国

在受访者中,有悬疑编剧,正好写自己喜欢的硬核推理本;有情感故事编剧,只写“哭哭”情感本;还有热爱历史的编剧,专写阵营本,弘扬家国情怀,也卖得不错。总之,在剧本杀疯狂扩张的风口上,内容端需求大,受众多元、审美多元、各类型都有饭吃。

然而,在一片红火背后,也隐藏着混乱。

天偌曾是资深影视人,后来在高碑店附近开了一家小澜友剧本杀店。在购买剧本的过程中,他不断看到“连200字梗概都写不好”的本子,更感受到抄袭现象。他觉得问题出在发行环节:“比如作者抄了一个比较小众的外国故事,发行很多都是外行,没有观影基础,缺乏审核能力,发现不了问题。”

他承认包括自己在内,许多店家都是“盲买”剧本——只要看到销量高就下单。代笔、骗稿、抄袭融梗、层层盘剥、缺乏版权保护……昔日令影视编剧们决意转行的痛点,在这个似乎“剧本为王”的新兴市场中依旧浮现了出来。

“比如你的整体故事不太好,但有些点还不错,发行便会告诉你,这个本子不行不要了,然后找成熟写手来改你的故事。”天偌说。而除此之外,发行花八千买断版权,然后转手三四十万卖给另一家发行公司,这种中间商赚差价的事也屡见不鲜。

至于剧本的盗版问题,更是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以至于不少作者故意在剧本中留下不同错别字,以辨别网络上的盗版从哪家店泄露出去,之后“永不合作”。

关于剧本杀行业的前景,一种乐观的态度认为,剧本杀市场仍在快速扩张中,目前仍是内容方市场,对剧本的“刚需”旺盛。而另一种悲观的态度也源于野蛮生长中市场的不稳定性,随着资本下场,业内生态的天平会倒向何方,是一个未知数。

“剧本杀才这么几年,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呢?”这是一种共同的忧虑。经历过影视寒冬的编剧们,更明白浪潮起落的速度有多快。高碑店的影视公司们改头换面成剧本杀店,没人知道接下来又会换成什么招牌。

今年年初,爆款剧本杀《年轮》宣告将改编成互动网剧。虽然IP改编作品的口碑往往褒贬不一,但毫无疑问的是,壁垒正在打破。天偌感觉如今的剧本杀就像当年的网文:“只要这个本子已经被这个市场认可了,大家都觉得这个本子是好的,就会有影视公司来买版权。”

总有些东西是浪潮带不走的。在观众对于好故事的渴求下,市场会以各种形式,将受认可的内容搬到更广阔的舞台上。无论潮起潮落,好故事会留下来。

40岁学什么编剧好2

好久没写文章了,因为国庆前忙了一段时间,国庆中玩了一段时间,国庆后休整了几天。

有时在朋友圈里分享正在看的书的片段,总有朋友问什么书这么有趣,让我分享书单。

一直也没分享,因为这几年主要精力都在带小孩,没有成块儿的完整时间,看着正起劲随时被打断,着实影响读书的心情,所以干脆不读。咱又不能像男人一样读书的时候可以把老婆孩子当空气,是吧?

一直觉得读书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每个人有自己的喜好,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成人也需要分级阅读。

不同的年龄看不同的书,甚至不同的年龄看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收获与感悟。

有些书会一读再读,小时候读、青年时读、中年再读,以前想不通的情节突然想通了,以前理解不了的观点突然顿悟了,以前觉得“好奇葩,怎么这样啊?”的事有可能就在自己身上或身边人身上来了一个现实版。

今天一古脑把最近几年读的比较好的书集中推荐一波,有些第一次读,有些读了好几次。排名不分先后。

1《乔布斯传》

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

上大学的时候从图书馆借过一些传记,只能用马屁垃圾文来形容,导致此后多年我极度排斥名人传记。

作为曾经的果粉,乔布斯是神一样的存在。

乔布斯传记有好几个版本,中信出版社的这个版本是史蒂夫·乔布斯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

这本因他生病去世提前面市的传记,第一时间买来,却直到现在才读,实是被500多页吓坏了。

这几天打开看,果然引人入胜。

乔布斯是个极端自恋又自负的人,但他承诺对传记作者艾萨克森不干涉其自传内容,鼓励他说实话。艾萨克森撰写的近600页文字也为外界展示了一个尽可能真实的乔布斯。

这个对产品极度完美的人,对消费者来说像个天使,对身边的人来说他就是恶魔。

挑剔、敏感、时不时大吼大叫痛哭流涕、对员工极尽恶言毒语、对朋友不够意思、对家长也不怎么样……在他眼里,人只分两种,一种是天才,其余的都是白痴。

在他眼里,对产品的极致追求远大于对消费者欲望的满足。所以他才能不计成本生产出完美的产品,让全世界那么多人对苹果产品趋之若鹜。

2《三体》

作者:刘慈欣

无论看没看过《三体》,大家都知道三体。大刘创造了中国科幻的新时代。

小学的时候我也爱看科幻,什么时空旅行,什么时空折叠,在此处又在彼处。只要速度足够快,你可以追上时间。只要光速足够慢,你可以一眼万年。

小时候对这些问题非常着迷,现在再看,累得我够呛,光换算个光速,累得脑壳疼。

从《地球往事》到《黑暗森林》再到《死神永生》,看完三部曲,用了整整半个月,差点把自己也困在低光速里。

里面关于技术方面的内容大部分看不懂,但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看不懂技术部分并不影响理解艺术的部分。

大刘通过宇宙社会学揭示了人人身边最普遍的人性。

黑暗森林法则并不稀奇,哲学上叫他人即地狱,人类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love&peace永远只是响亮的口号与美好的向往。

对书中几个果断的人物印象深刻:

叶文洁手起刀落切断绳索,让包括丈夫在内的两个人命丧悬崖。没有一丝挣扎,因为再也没有机会了。

丁仪摸了一下水滴,大喊“傻孩子们,快跑啊!”

章北海启动攻击晚了几秒,坦然一笑:“没关系,都一样。”

罗辑确实有逻辑,让他活二百多岁对得起读者。

程心的存在简直就是成心捣乱。但是大刘通过成心揭示了一条人类历史屡试不爽的规律,那些让人民失望的人类代表都是人民自己选出来的。

我最害怕的结局就是程心和深情的云天明有情人终成眷属,还好最后大刘把云天晚安排给了可爱的艾AA。

书中的结局是乐观的,但大刘曾在与读者交流时说过,他心中的结局并非书中的结局。程心留下了五公斤,让回归运动失败,她又一次亲手葬送了所有文明。

程心不是圣母,而是死神。

3《遥远的救世主》+《天幕红尘》

作者:豆豆

看豆豆的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既猜不中开头也猜不到结局。但看完了又觉得合情合理。

先看的《遥远的救世主》,记住了“道法自然”;后看的《天幕红尘》,记住了“见路不走”。

作者豆豆是个神秘的作家,几部小说都达到很深的思想高度,讨论了关于文化、经济、政治与哲学的问题。

好的小说,都是对人性的剖析。《遥远的救世主》中揭示了不同的人认知的局限,用句目前流行的话说就是,一个人永远赚不到自己认知之外的钱。

王庙村的脱贫致富的神话故事掀开了关于弱势群体得救之道的讨论,我相信只要看过这部小说或者电视剧,看到书中几位主人公的最后的结果,心中都会五味杂陈。贵人就在眼前,却因为自己的认知不够,而让机会擦身而过,本来可以翻身做主当老板,结果还是打工人。

这部小说拍了电视剧《天道》,由王志文和左小青主演,后来成了禁片。

看书的时候脑海中自动代入王志文的小眼睛和坏笑,就像看电视剧一样生动。

《天幕红尘》涉及了更多政治内容,从苏联解体开始写起,用一环离奇的舆论战碰了几个敏感国家的政治、经济、新闻、党派问题,这些敏感的我就不提了。

提点不敏感的。

这本里面的主人公也《遥远的救世主》里面一样的,都可以为了自己的态度和原则(价值观)舍掉生命。

我也是个理想主义者了,但层次远远没有达到这个境界。

我的层次最多为了坚持价值观少赚点钱,真到了要命的份上,感觉我应该可以扭曲自己的价值观。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等我有了足够的钱境界就高了,所以还是先把赚钱的事搞好。

4《台北女孩看大陆》

作者:郭雪筠

这是一本来自豆瓣博主的书,所以注定读起来很轻松。

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博主的身份,一个在北京读传播专业研究生的台北女孩。

其实以我的思政专业敏锐性,看到她的介绍时就忍不住笑了起来,台湾人在大陆读传播?毕业后到哪儿找工作?

后来书中描述的事实跟我预测的差不多,她找工作时处处因为身份问题碰壁。不过还好,我们有广大而活跃的市场,所以还可以有别的用武之地。

郭雪筠以她第一人称的真实视角,记录下台湾与大陆的不同,双方本应互相理解却一直互相误解。台湾人来大陆的一切不适应,以及慢慢适应后对台湾现状的反思。

没有谁对谁错,全是一家之言的亲身经历,不拔高不定性不评判,这正是个人博主比公知和专家们更可爱更接地气的地方。

5《小飞机,欧洲行》

作者:毕淑敏

毕淑敏的大名敬仰已久,然而她的作品却从来没有读过。这竟然是读的她的第1本书,所以没有什么刻板印象。

这是毕淑敏接受一家公司邀请,乘坐私人小飞机环游欧洲的游记。语言平实,记录了很多个人心得,还有大量的相关知识介绍。很涨知识。

其中详细介绍了人智学和华德福教育,看得我想把孩子送去家旁边的华德福幼儿园。

还介绍了欧洲几个国家流行的自然耕种,让我们反思“无为而治”的自然相处之道。

我印象最深的他们去真正的英国贵族家里做客,跟老贵族聊起他的生活,问及他如何进入牛津大学当教授以及事业上的各种成功。

本来都以为后面会是个关于贵族如何自律、如果严格要求自己、如何睡硬板床刻苦学习、比别人上更过家教课等等的励志奋斗故事,谁知道那个贵族轻描淡写的讲述:以往欧洲贵族都是在农村生活,平日的生活就是骑马猎狐。后来马越来越少,狐狸也越来越少,实在没有办法,他就去牛津大学当了教授。呃,我只想静静。

毕淑敏的欧洲行是充实的,令人兴奋的,也是疲劳的。很佩服她年龄那么大,还能飞来飞去。

最近无论我看什么书,最后的感慨最大的一个都是要好好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活得久一点好一点。

以防万一等我70岁的时候有人请我环游世界,去月球火星之类,我却没有力气答应。

6《真相凶猛》

作者:[日本]北野武

如果问我日本最帅的人是谁?我的回答一定是北野武。

看过他的多部电影,每一部都印象深刻。无论是导还是演,有他在,就决定了这部电影的水准,比高更高。

北野武还是个编剧和作家,不过没读过他的书。

之前买过他的《小酒馆》,买回来还没看就找不到了。

最近逛书店看到他的新书《真相凶猛》,马上买回来看。看得特别过瘾,书里的内容本来只是平时的碎碎念。写的多了,跟编辑商量,要不出本书吧?

编辑说,只要他抽的版税不多就出呗。

然后就有了这本老愤青之书。

在书中,他着墨最多的地方竟然是教育。日本的教育虽然比咱们好很多,也存在很多问题。

还有国际竞争,老龄化等等。一个优秀的堪称伟大的导演和演员,一定是对社会、人生和人性有着比常人更深刻的理解。

他在书中说: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竞争,可是迟缓的一方获胜的竞争一个都没有。如果死是人生目的地的话,我总觉得可以不拖沓地抵达的那些人才是胜利者。

做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干干脆脆去死的人不是最优秀的吗?我从来没有想过长命百岁,对我来说最好的事情,不过是努力活过,干不动活儿了,就找个法子,让自己做着美梦死去。”

特别喜欢这种人生态度,他一直是这么活的。

我也想。

7《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作者:[日本]村上春树

一个无趣透顶的人怎么当上了小说家?

跟许许多多经历丰富的作家相比,村上春树这个人可以算得上是无趣到透顶了。

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人生经历,没有让人惋惜到心痛的苦难,也没有让人惊掉下巴的奢华生活,履历平淡到跟你我差不多,即便成为全球最有名的畅销书作家之一,声名鹊起之后,仍然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

几乎没有任何八卦消息,作品改编成电影,也没有跟哪个女明星传出绯闻,几乎从不在公共媒体露面,即使他坐在我们身边喝咖啡,也极少有人能认出他。

网络上对他有很多猜测,很多评论。不管对的错的,他也不出来回应。

我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作品。对他个人的了解来自于他一本又一本的随笔集,从随笔集里知道这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跟我们普通人一样的小心思。

比如作为自由职业者,会被银行贷款的人歧视。在闲时去逛超市,里面的老人家和收银员都会投来异样的目光。在家做好饭,却接到妻子不回家吃饭的电话,一肚子的怨气。上学的时候不求第一,甚至不爱上学。很自我,不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很享受自己一个人的生活,跑步、散步、喝啤酒、听唱片、看书、写作,完全不知道孤独是什么。

这本《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算是村上的自传性随笔。里面谈到了他从事写作到后来成为专职作家的经历。写的认真、走心、详细,仔细读的话,里面有一步一步进行写作的心路历程、身体准备和写作的步骤。可以说是很难得的系统自我解剖。

我也是一个文字工作者,也曾写过书。能深刻的理解“写作是个艰苦的体力劳动”这回事。

以前听说的好多关于写作的事都是天才少年天才作家的桥段,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些勤奋写作的人无一不是长期坚持大量的阅读,常年坚持笔耕不辍,输入与输出都不能荒废。

文字工作看起来轻松,但实际上有多累,只有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才会知道。所以我们经常感叹,说到底,所有的工作拼到最后都是体力活啊。

反正写作是这样的。

为了保持长久的好体力,村上坚持了多年无聊的生活。什么夜夜笙歌,熬夜喝酒抽烟都与他没有关系。

早睡早起,跑步运动一小时,写作五六小时(大约4000字),阅读。这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

当我们发个朋友圈都费劲的时候,能想象一个人每天写4000字有多么难。

无趣的生活造就了成功的作家。这大概与多数人的想象有偏差。然而事实就是如此。

村上总结自己的作家之路,无非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听从内心的召唤,不以取悦别人为目的地坚持自我,长期的笔耕不辍,勇敢的果断决绝,适度适时地推销自己。

看上去每个都不难,做起来每个都不容易。

这是一本关于职业作家的指导书,也是一本关于人生怎样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的指导书。不管是否从事写作都值得看一看,都可能会有所启发。

另外,村上春树的作品,感觉施小炜翻译版本和林少华翻译版本有很大差别。

据说施小炜翻译的更准确,村上本人也倾向于准确的翻译。但我读起来觉得有点儿生涩。

个人更喜欢林少华翻译的版本,读起来更流畅,语言更美。

不过,看到村上春树这样的大艺术家都过着这么无聊的生活,本来准备当作家的你是否打消了当作家的念头?

8《林间最后的小孩》

作者:[美]理查德·洛夫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小猪佩奇,他们都想像小猪佩奇一样可以随时跳泥坑里玩一玩。

但是在城市里生活的孩子,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的。

我带孩子去泰国清迈的大象保护中心,有一个环节就是帮大象洗泥巴浴。这是梦寐以求的跳泥坑的机会。本以为孩子们会欢呼雀跃地冲进泥巴里。

万万没想到,几个孩子全都躲在旁边的棚子里,嫌大象和泥巴太脏了。倒是几个爸爸找到了儿时玩泥巴的感觉,在泥坑里面跟大象玩的不亦乐乎。

看着躲在棚子里的孩子们,我脑中出现的一个词叫叶公好龙。

泥巴、沙土、河里的水、树枝、落叶、昆虫……这些大自然里的东西,在孩子们眼里都是脏的。

说来也不怪他们,他们这个脏的概念也是大人灌输给他们的。

还有一次在东北镜泊湖,孩子在车上打游戏打的欢,到了目的地就是不下车。从而错过了冰天雪地里吊水楼瀑布的瀑布跳水。后来他问我为什么不带他去,我说我带你去了,可是你在打游戏,错过了最精彩的瞬间。

《林间最后的小孩》书中提到,插座一代的孩子们普遍患有“自然缺失症”。

他们离不开插座,离不开电视、电脑和手机游戏。能让孩子们迅速安静下来的最快方式是给他们一部手机,能让打的不可开交的孩子们不计前嫌迅速团结在一起,只需要一个好玩的手机游戏,他们就会把小脑袋凑在一起共同分享一块8种大的屏幕。

无论是在蓝宝石般的羊卓雍湖畔,还是在长白山的冰天雪地里,亦或是其他国家的异国情调里,每当我的孩子捧着手机如痴如醉,我都心生愠怒,我们跑这么远来看大美河山,他却只低着头看手机。

像他这样的孩子有很多很多。

现在的孩子经常会说自己无聊。我回想了一下我们小时候什么都没有,却从来不感觉到无聊,路边的石子、树下的树枝、硕大的树叶、残破的瓦片都有可能成为我们新开发的玩具,可是新一代的小孩好像完全丢掉了我们小时候那些天生的技能。

《林间最后的小孩》的作者不仅提出了问题,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如何治疗儿童的自然缺失症,需要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

应该拉近生活与自然的距离,修复儿童与自然的连接,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里学习,包括种植、园艺之类的传统方式,也包括户外活动、散步、露营、钓鱼和野外观赏等等。

这几年我一直在从事亲子旅行和研学教育,就是希望能把孩子们从手机、电视和传统课堂里拉出来,让他们去触摸花花草草,去呼吸和着动物粪便的泥土芬芳,在荷塘里摸鱼,在麦地里打滚。

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9《清单革命》

作者:[美]阿图·葛文德

几年前,女神久久晶光顾我跟好友合办的幼托中心,推荐给我一本书《清单革命》,立马买来翻了几页后书就不知去向。

后来某段时间,鬼使神差,在忙到焦头烂额的时期我莫名其妙加入了百日读书计划,想起这部一直悬在心里的书。

作为一个灵魂写手,我一向对清单之类的工作方式嗤之以鼻,认为那都是脑子不好使和形式主义才会干的事。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清单只是用来糊弄检查的,一个大活人完全没必要理什么清单。

然而认知总会发生变化。在独立操作一些项目的时候,才发现把一个大项目按照内在逻辑整理出轻重缓急不同的详细工作流程并标明细节和注意事项,然后把工作分配给合适的人,无论这个人是否有经验,哪怕是个零工作经验的实习生,只需按照清单做好自己的那一部分事情,就足以对完成整个项目达到最终结果有极大的裨益。

清单是让你把事情做正确的必要方式。乍看之下,清单并不算高科技,但绝非多此一举。

清单的本质在于沟通,它的实施离不开划定角色,遵照流程。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遵守清单,就是检视那些微小且漫不经心的小bug——它们看似无关全局,却会给人致命一击。

清单帮我们克服惰性,避开认知局限,弥补记忆力不完整或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失误。

学会分解清单,学会找合适的资源寻求帮助,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

清单并不是僵化的教条,它看起来很蠢,却足够有用,能够预防绝大多数失误的发生。

10《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作者:[美] 加里•凯勒

近几年流行的说法是斜杠青年,U盘人生,随插随用,“U盘化生存”总结起来,就是十六个字:“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上班工作,下班接活儿。一人可以分饰多角。当对现状不满又不敢完全放弃现状的时候,这是一种相对平衡的解决方案,白天六便士,晚上看月亮。物质与精神都兼顾,现实与理想皆平衡。

我也一直以自己的多面手自豪。我可以白天出去采访,晚上回来带孩子,孩子睡了之后,把稿子写完。

移动互联网之后,我可以一边带着孩子一边处理很多工作。我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处理工作,也可以有同时有很多份工作,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云同事”。

看起来是平衡了家庭和工作,既能陪孩子,又能赚钱。

但是另一面,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之后,我发现其实我好像什么都没有做好。陪孩子的时候,因为要处理工作,所以陪伴质量不够高。

因为要照顾家庭和孩子,很多工作只能选择放弃,做不到在某一领域特别精深。

我一直想成为一个专业的人,但目前来看,我离专业越来越远。这也是我想看这本书的初衷。

日本的一位企业家曾经说过,所有的工作流程最标准的动作只有一个。要想提高生产效率,你只要找到那个最标准的动作。

这本书里阐述的理论,也是同样的道理。当你专注于最重要的那一件事,长期的努力肯定会有成效。收获的成就一定比你分散时间和精力去做很多事情要来的好。

然而,从我的人生经验来看,“找到那件最重要的事”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人生面临着很多选择,很少有人知道诸多选择中哪一个才会更重要?是听家人的劝告,还是跟从自己的内心,或是社会价值的评判,其实很难很难。

选择是有成本的,时间、金钱、精力甚至生命。

我们常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在我看来其实“如何找到那件最重要的事”,才是“最重要的事”。

我说明白了吗?

除此之外,还看了《哈利波特》、《绿山墙的安妮》,这两本适合孩子看。

《孩子到底在想什么》、《蔡康永说话之道》这些书随便翻翻还是挺开心的。

重读了《小王子》和《夏洛的网》。现在发现《小王子》是一本给大人看的童话,里面遇到的每个人都能在身边找到原型,或者自己就是原型。小王子的仪式感已经让很多人成为追随着,让这一天这一时这一刻与其他时间都不同,具备特定的意义,是很重要的。

40岁学什么编剧好3

澎湃新闻记者 杨偲婷

经纪人这一职业,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并不陌生,但“编剧经纪”,近年来在快速发展的影视行业中无声兴起的职业,却少有大众了解。

编剧经纪,顾名思义是为编剧承担经纪业务工作的专业人士,比如为编剧对接、筛选、匹配影视项目,负责与剧方谈判签约等流程。可能在许多人看来,编剧这样的幕后工种好像并不需要经纪人,在和制片人、编剧经纪人小冬(化名)聊之前,记者也是这样认为的。

编剧和剧方的痛点

90后的小冬此前做过编剧,后来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编剧工作室,签下几位年轻编剧,自己逐渐转型为这些编剧的经纪人。对于为何转轨到编剧经纪这一工作中,小冬表示,是因为看到了“编剧和剧方的痛点”。

2017年前后,小冬加入了一个影视行业微信群,群主将一些刚入行的编剧加到群里,时不时在群里发一些项目的编剧需求,有兴趣的编剧看到了,就联系他,他再筛选后将编剧资料送给甲方,如果合作谈成了,从编剧酬劳中抽成百分之十到十五。

“其实他发到这个群里的项目都是很小的,什么小成本网大,公司宣传片,广告,短视频,单个项目费用很低,几千到几万的样子,百分之十的抽成赚得不多。”但这种中介般的形式,让小冬印象深刻。“像是房屋中介,卖一套房子拿一笔佣金。”但小冬意识到,其实这已经是编剧经纪业务的一部分。

小冬认为,影视行业中项目夭折率很高,不同于项目中后期进入的导演演员服化道等工种,作为项目前期便要进入的编剧来说,投入许多心血的项目无功而返是家常便饭,能否合作到一个稳定有实力的剧方对于减少这种“白忙一场”的情况,尤为关键。

再由于编剧工作的特殊性,很多编剧都以单打独斗或者小团队的形态工作,而这样的青年独立编剧和小编剧团队,大多缺乏大型影视公司签约编剧那样的稳定项目来源。对于这些独立编剧来说,不论是售卖自己的原创作品,还是接洽影视公司或播出平台的定制、改编剧本项目,都存在人脉资源上的限制。

即使手上不缺项目写,也并不代表青年编剧们能凭借他们的创作能力衣食无忧。编剧何小桂(化名)入行五年,目前有三到四个网文大IP改编大热影视剧的联合署名,他跟记者聊到了年轻编剧在收入上的一些情况。

“一般新人编剧入行三种方式,一是大编剧带徒弟,二是进影视公司当坐班编剧,一般来说,坐班编剧入行的月工资在5000到8000左右。还有一种是枪手编剧入行,帮人代笔写剧本,一集2000到5000。但这三种方式,署名都是最难的门槛,拿到署名,才算是真正入了编剧这一行。”

何小桂透露,拿到署名之后,中小成本网剧中(平台项目评级A到B)可以报价2万到5万一集。听上去,有过署名的年轻编剧收入绝对不低,但何小桂表示,实际年轻编剧拿到的报酬,比行业正常报价低。“即使有署名,除非你上一个项目大爆,否则你在一茬又一茬的小编剧里,依然没有什么存在感。”

何小桂指出,近年来,市场上的剧集以IP改编为主流,手握IP和资本的播出平台是有话语权的甲方,而被“委托创作”的编剧则大多是随时可以被替换的乙方。“所以,编剧报酬的议价权在剧方和平台那边,再加上编剧工作周期长,报酬分阶段结算,影视项目流产、换人的比例很高,实际编剧能拿到的收入远低于这个数字。”

年轻编剧在项目结束后,拿不到尾款的现象也十分普遍。何小桂补充道,“尾款要看剧方良心,拖你个半年一年,属于正常情况。”

2019年末,华语国际编剧节联合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凡影·画外hoWide等行业和媒体机构共同发起青年编剧生态调查,并于2020年4月发布《2019-2020中国青年编剧生态调查报告》。此次调研中的“青年编剧”年龄在20-40岁之间,且至少拥有一部完整署名作品。这些青年编剧的收入,上一年的税后年收入在2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比例超过七成。

在这样的行业大环境下,除了实打实的创作能力,年轻编剧很需要在商务谈判上的沟通与议价能力。但对于资历尚浅、经验尚少、脸皮尚薄的多数年轻编剧们来说,跟剧方或者平台进行有效的商务谈判,保障自己的合理应得利益,比写剧本难多了。

“我认识的很多编剧,都喜欢闷头写东西,跟人交流的能力不算高,尤其是商务谈判的能力,其实很多人都比较欠缺。”小冬这样说道。在他看来,编剧,尤其是缺乏行业经验、人脉资源的年轻编剧要么是举目不识平台和剧方,要么是在跟平台或者片方谈商务条件时非常被动,因此,这些编剧基本上都处于“被压榨”和“主动被压榨”的状况。

据《2019-2020中国青年编剧生态调查报告》显示,受访青年编剧中有75%遇到过剧本被采用但无署名,或被盗用创意大纲或核心情节等情况,且近半数是入行不到三年的新手编剧。而“被骗稿”经历的年轻人中,近七成是独立编剧。由于维权难加上时间成本,多半只能自认倒霉。

而从剧方的角度来说,编剧入门门槛低,大量行业底部和腰部的编剧创作经验和能力参差不齐,导致片方和剧方找编剧,尤其是中小型项目,往往一次对接到合适的编剧非常困难,一个项目推进过程中反复换编剧,是常有的事,这对于项目的完整性和进度来说,都是问题。

小冬还提到,尤其国内近些年来,网络播出平台崛起,平台在IP热时代挥金如土购入大量文学IP,眼看着平台自制剧成为大势所趋,这些网络平台也急需将手上攒的IP消化成影视项目。“他们需要大量活好手快的编剧来做这件事情,但其实网络平台在影视行业中始终算入局晚的,他们很多新制片人不像台播剧时代那些老一代的制片人:要么三大校科班出身,手上大把母校同行人脉资源;要么深耕行业几十年,大把成熟编剧朋友资源。”小冬说,“一般需要编剧经纪的剧方和平台,应该是制片人电话本不够厚。”

“而编剧经纪,就可以在编剧和剧方中间,做那个牵线搭桥的人。”小冬说。对于剧方来说,编剧经纪可以根据项目需求、项目体量,推荐适配的编剧;对于编剧来说,编剧经纪也能为其甄别和牵线靠谱的影视项目,并帮助编剧进行商务洽谈。

但小冬也坦言,对于行业中成熟有作品的知名编剧来说,编剧经纪并非一个必要角色,“据我所知,很多知名编剧会有负责经纪事务的工作人员,但基本都是他们的团队内部成员,相当于是他花钱聘请为他服务的。”而对于刚入行和上升期的编剧来说,缺乏行业人脉资源,缺乏口碑作品,便需要有专业人士为他们去解决经纪事务。

一个容易被取代的职业?

姜姜(化名)在某以古偶剧起家的大型影视公司做过影视策划工作,后来因为几次帮朋友“客串”编剧经纪的经验,如今已经转行从事编剧经纪。他透露,在他近几年的工作观察中,许多年轻编剧都有“经纪人”,“感觉编剧还是个新人,也没有很成熟的作品,但都配了个‘经纪人’,这种角色也有编剧和编剧工作室签约后匹配的经纪人,但我接触的大多数编剧,是找朋友来担任这类角色,来解决编剧不擅长谈商务的短板。他们之间可能并没有正规的签约关系。”

据了解,虽然目前行业中,有不少编剧工作室也签约编剧提供编剧经纪的服务,甚至有云莱坞这样的网络平台开辟编剧经纪服务,但总的来说,目前行业中依然缺少专业的编剧经纪团队。

“目前看来,行业中很多编剧经纪的工作,职业价值太低了,可替换性太高了。”小冬这样说道。他拿自己亲身经历举例,几年前,他得到一个电视剧找编剧的消息,朋友告知他这部剧将在央视播出,30集的剧本目前还有24集要写,急需找一个年轻编剧进入团队。小冬牵线了自己工作室签约的一位编剧,这位编剧接完这个活后,拿到了编剧署名,认识了几个制片人,随后离开小冬的工作室单干了。“他觉得我们工作室啥都没干,也就牵了个线,就拿了一笔抽成的钱,凭什么?”

小冬开始觉得,签编剧全约这种事情是“不靠谱”的,“我工作室跟编剧签约,一个月怎么算工资呢?还要给他们买五险一金吧?而且我签这个约就是为了拿下编剧所有项目的经纪工作,不希望他们绕过我在外面做项目,对吧?但人家想绕开你,就能绕开你,你约束不了。”

如果编剧经纪提供的只是“人脉价值”,那每一次为编剧牵线,都是在消耗自己的人脉资源。“一旦编剧通过编剧经纪接触到甲方了,合作得还比较愉快,那他下一次完全可以甩开编剧经纪。就跟租房子一样,如果你跟房东合作愉快,下次也不会再找房屋中介,直接就签了。”小冬直言,编剧经纪要想具备不可替换性,还需要更深层次的能力。

他有向朋友了解过国外剧本经纪人的情况,“他们可能以前做剧本评估或者剧本医生,全程能够参与项目并给出意见,他们不是只是商务能力,他们也有业务能力。”但是这样的编剧经纪,在国内非常欠缺。“而且在国内,你说这样的编剧经纪,与其在目前不成熟的业态中费力不讨好,他们不如直接自己做编剧。”

小冬认为,提升编剧经纪人的职业素养,是这个新兴职业良性发展的关键,而编剧经纪的工作价值,目前在行业内,还是被大大低估了。仅就商务部分来看,“其实经纪人不但可以提供项目资源,帮助编剧谈价格之外,好的经纪人还能为编剧提供一些审看合同、注册版权之类的法务帮助,并且能帮助编剧打理和维护与剧方和平台的关系。如果这个编剧经纪足够懂内容、懂编剧,他还能帮助新编剧规划发展方向、明确创作优劣势。甚至,在这个流量时代,编剧经纪人也可以为编剧提供个人形象方面的宣传策划,比如各种论坛活动、媒体曝光,编剧虽然是幕后工种,但是被更多人看到你的个人能力,就意味着更多、更可选择的工作机会,编剧也是需要包装的。”

然而,仅就小冬这段话来看,一个优秀的编剧经纪,就需要具备懂内容、懂法律、懂营销、懂媒体,高情商且擅表达等多种优势,这样的人才,在任何行业都是稀缺资源,更需要专业的培训学习和大量的工作实践。一方面,国内目前尚无高等院校针对性培养专业的编剧经纪;另一方面,正如小冬所说,具备这样职业优势的人才,在行业中可选的发展方向很多,以目前编剧经纪的收益来看,并非其最佳选择。

但即使如此,小冬依然认为,编剧经纪这一职业在国内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市场的需求,编剧的需求,剧方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那这项服务就有其存在的价值。”他说起曾经让他很有些“心酸”的一件事,几年前,在一个编剧微信群里,他看到一位年轻编剧,在群里兜售自己写完的原创电视剧剧本,无人问津,价格一降再降,“30集,要价10万块。一集一两万字,3000多块钱,就这么廉价,也很难有人买。IP时代,要让人为你的原创剧本买单,要么是你已经是行业成熟有作品的编剧了,要么是你的原创内容在项目初期已经对接好平台或者制作方。自己生写个30集,拿出来在微信群里吆喝着廉价售卖,这真的是新人编剧的无奈之举。如果能有编剧经纪这样的专业人士帮助,也许这些籍籍无名又心怀梦想的年轻人,付出的心血不会完全白费。”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张亮亮

想做编剧考研考什么专业(什么专业学编剧好考研)

中戏编剧学什么专业好就业(中戏编剧学什么专业好)

编剧表达的故事有哪些类型(编剧表达的故事有哪些)

做电影编剧学什么专业(从事影视行业 应该考什么专业)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6日 星期四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30岁学编剧(40岁学什么编剧好)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9781.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