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有哪些平民宰相的故事书(有哪些平民宰相的故事)

2023-03-14 00:58:01 技术常识4 运营教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6687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7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史上最委屈的三个宰相:他呕心沥血辅佐皇帝,皇帝长大后抄了他家,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鸿儒知天下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哪些平民宰相的故事1

历史上功高震主最终被杀的权臣非常多,在古代社会,皇权至上的思想充斥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从西汉开始,皇帝的身份就被赋予了神话色彩,比如汉高祖刘邦,在未登基建国之前,只是一介草民,谁也瞧不起他,连他的父亲都时常打骂他,但是当上皇帝之后,刘邦却变成了蛟龙的儿子,成为了上天之子,西汉之后的很多朝代,都将皇帝奉若神灵,但是到了宋元明清时期,皇帝的神话色彩不攻自破,因为长期的战乱已经让所有人都明白皇帝并非是什么天子,只不过是兵强马壮者当之,因此后世的叛乱也非常的多,久而久之,皇权便遭到了严重的挑战,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的就是我国历史上最委屈的三个宰相,其中有一位呕心沥血辅佐皇帝,皇帝长大之后却抄了他家!

第一位:北宋王安石

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相信大家在童年的时候都曾经背诵过王安石的诗歌,王安石在文坛上的地位也非常高,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一位胸有奇谋的政治家,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非常的著名,王安石少年时就天资聪颖,非常具有天赋,后来入朝为官,政绩斐然,得到了很多大咖的举荐,比如欧阳修、周敦颐等等,和王安石的关系都非常的好,王安石后来平步青云,因为力主变法革新受到了宋神宗的欣赏,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召见王安石。王安石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

神宗认同王安石的相关主张,要求其尽心辅佐,共同完成这一任务。王安石变法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虽然变法主张非常好,但是当政策实行到地方却变了味,很多官员甚至利用变法的机会大肆敛财,所以受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严厉抨击,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第二位:张居正

张居正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张居正的形象在现在的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张居正出生的时候相传他爷爷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了一只浑身纯白的乌龟,因此给张居正起名叫张白圭,这或许也就预示着张居正一生的不平凡,张居正5岁识字,7岁能够通晓六经的大概意思,12岁就考中了秀才,13岁就参加了乡试,16岁考中了举人,这份人生简历堪称完美,比曾国藩、左宗棠同志强多了,张居正考中进士的时候仅仅23岁,后来张居正在政治上平步青云,成为了内阁首辅,值得一提的是张居正一生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推行一条鞭法,当时万历皇帝年纪还非常小,加上李太后对张居正非常信任,因此张居正便独揽大权,甚至有时候对小皇帝都声色俱厉。小皇帝读书读错一个字都会惹得他勃然大怒,显然是将皇帝当儿子训

满朝文武大臣在张居正当政期间噤若寒蝉,而张居正虽然嚣张跋扈,但是却拼命干活,一度使大明王朝出现了复兴的迹象,无论军事还是经济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让张居正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一辈子都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却没想到自己死后,自己的家族竟然遭到了灭顶之灾,万历皇帝亲政之后,对张居正开始了全盘清算,连家都被抄了,很多人受到了牵连,张家人大部分被逼自杀,有一些还被流放,而张居正的尸骨还被万历皇帝挖了出来,鞭打侮辱,可怜一代名相,一生政绩辉煌,最终却落得如此地步,实在是可悲可叹。

第三位:张廷玉

张廷玉是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三朝老臣,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对张廷玉非常的信任,张廷玉不仅公文写的好,而且非常善于察言观色,康熙皇帝每次出去巡游的时候,必须带上张居正,随时给自己草拟诏书,所以张廷玉年纪轻轻就进入了权力中心,这也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雍正皇帝对张廷玉也是非常善待,张廷玉在为雍正皇帝推行新政的过程中出了不少力,因此非常受雍正皇帝的信任,雍正皇帝认为张廷玉做事认真,十分勤勉,连他自己都比不了,所以雍正活着的时候就下旨让张廷玉配享太庙,但是令张廷玉没有想到的是乾隆皇帝对张廷玉非常讨厌,认为张廷玉没有尺寸之功而窃取高位,因此对张廷玉不冷不热。

后来张廷玉可能也看出了乾隆皇帝自己的态度,因此就主动想要辞官,回家去,结果乾隆皇帝将张廷玉的折子驳回了,后来张廷玉与乾隆皇帝之间在配享太庙的问题上发生冲突,张居正要乾隆皇帝给自己写一个凭证,乾隆皇帝忍着火写了,但是当旨意传达的时候,张居正居然只派了一个儿子前去谢恩,这让乾隆皇帝更加恼火,于是剥夺张廷玉的官爵,罢去配享太庙的优容,还下令削去他的伯爵。

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不久,张廷玉再次请求归乡,激怒了乾隆帝,于是命以太庙配享诸臣名示张廷玉,命其自审应否配享。乾隆帝用大学士九卿议,罢配享,免治罪。随后归去。后来又因四川学政编修朱筌坐罪,命张廷玉尽缴颁赐诸物。[2] 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廷玉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死后葬于龙眠山,乾隆帝最终仍遵清世宗遗诏,命配享太庙。

有哪些平民宰相的故事2

秦国为什么会成为那么多惊世骇俗的人才,向往之地?

上一篇文章,我们讲到百里奚在50多岁的时候,终于在贵人的举荐下,回到虞国做了官。

但是百里奚做官的这个时机不好,不久,虞国就被晋国给灭了,虞国的国君成了俘虏,其他的大臣都走了,只有百里奚留下继续跟着虞国国君,以一个奴隶的身份,服侍他。

1、真君子百里奚

虞国国君很奇怪,就问百里奚:当初你为什么不劝我呢?我干出那样的糊涂事的时候,你怎么不劝我?

(虞国国君因为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玉璧,中了晋国的假途灭虢之计,导致自己国家被灭)

百里奚说:当时大臣们都在劝,我觉得他们都比我在你心里有分量,他们的话你都不听,我说了也没用,与其那个时候我得罪你,我还不如留着自己的有用之身,以后服侍你,你看现在我的机会不就来了吗?他们都走了,我愿意继续服侍你。

咱们普通人,都愿意干锦上添花的事情,我们似乎都没有耐心去给人雪中送炭,国君高高在上的时候,大家都可以为他尽忠,甚至可以为国君去死,但其实这都是锦上添花;

当有一天,这个国君变成阶下囚,树倒猢狲散,肯继续跟在国君身边雪中送炭的人,太少了,百里奚,就是这样的人,这是真君子。

真君子百里奚

2、宁死不去秦

百里奚在晋国作了奴隶,然后被当作与秦国通婚的陪嫁,算作一个物品,送给秦国,这是他人生的最低谷,以前百里奚不管说有多穷,但起码是个自由民,而现在百里奚变成了一个陪嫁的老奴,更悲惨是要陪嫁到秦国去。

百里奚是怎么看待秦国的呢?

他宁肯死都不去,百里奚在路上逃跑了。

当时奴隶逃跑,是死罪,不仅仅是奴隶的主人要杀他,所有贵族在抓住他的时候都会杀了他,为什么?

要用他,来警告自己的奴隶:你们敢逃跑,那就是死路一条。

所以百里奚的逃跑,这背后的意思是:宁死都不去秦国。

由此可见当时的秦国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整个春秋,秦国都是个很偏远,很边疆的国家,无论是从它的贵族身份,它的资历,还是从它的国家实力来说,秦国很穷很落后。

周天子东迁洛阳,秦国为了抢夺关中之地,长年和西戎战争,把西周原来的天府之国--关中,打的民生凋敝,鸡犬不相闻。

关中是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咱们现在说天府之国都是说四川,但实际上在以前天府之国这4个字是用来形容陕西的,关中就是指陕西的大部分地区。

西周的时候关中是周天子的封地,物产丰盈,但是到了春秋的时候,周天子东迁洛阳,关中的人,但凡是有办法的,谁也不会留下来等死,都搬走了。

关中,虽然天地广阔,但是天下的人才根本就不肯去,对于中原贵族来说,就算你给出高薪,你给再多的钱,大爷我丢不起那个人,春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去秦国工作不体面,宁可饿死在中原,也不去秦国。

百里奚也是这样想的,百里奚原来宁愿在齐国沿街乞讨,都不愿意去秦国,现在冒着被杀的危险逃走,也不去秦国。

3、楚国放牛

百里奚逃跑以后,他无法跑到中原国家去,到那些国家他也活不了,中原诸侯一家亲,谁抓住他都会杀死他,所以百里奚很聪明,他是逃往楚国。

楚国是南方国家,被中原诸侯视为南蛮,楚国和中原国家没有外交关系,不友好,不存在引渡条约。

但是一个奴隶跑到了楚国,就是自由民吗?天下诸侯一般黑,百里奚被楚国人抓住了。

楚国抓住这种逃亡的奴隶,就跟捡了钱包似的,主要看内容,要看看这个奴隶有没有利用的价值,要是没有利用价值,一样会被丢弃的,也会杀了奴隶,省得喂饭浪费粮食,作为一个奴隶,没有使用价值,在春秋,你就不配活着。

还好百里奚有一技之长,养牛是一绝,于是百里奚在楚国养牛。

百里奚放牛图

4、五羊大夫百里奚

这件事就让秦国人知道了,于是派人找到了百里奚现在的主人,秦国人说:我要买百里奚,因为他是我们秦国逃跑的奴隶,我们要买回去当着其他奴隶的面,杀了他,以儆效尤。

楚国人其实心里有点舍不得百里奚,但是最后不得不放,因为奴隶逃跑这件事在当时可是一件大事,你要是不放,你自己的奴隶就会有样学样的逃跑。

于是楚国贵族按照当时奴隶的价格,把百里奚卖给了秦国人。

卖了多少钱呢?5张羊皮。

羊皮

秦国用5张羊皮换回百里奚,据说现在2张羊皮可以做一个一般的皮夹克,5张羊皮能做一个上好的皮衣。

所以5张羊皮,在当时的价格,就相当于今天的1000块钱左右,在那个时候这就是一个奴隶的价格。

听说百里奚要被秦国人拉走了,和他一块放牛的伙伴对他的遭遇非常难过,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一去必死无疑,所以很多人就都哭了,但是百里奚很坦然,他只说了一句话:终于还是躲不过去秦国呀。

他们没有看到百里奚的悲伤,一个要死的人怎么会一点都不难过呢?

百里奚被装在囚车里从楚国带走了,一到秦国边界,百里奚就被解开了,有一辆政府派来的豪华马车正在那等着,百里奚就上了这辆马车,直接就去见秦穆公。

原来这一切早就有安排,从百里奚被晋国俘虏,秦国就关注着百里奚的人生,当得知晋献公没有起用百里奚,秦国就贿赂了晋国的官员,把百里奚加入到婚礼的名单中。

秦国本来都策划好了,可没想到半路上,百里奚自己跑了,但是秦国竟然能在楚国找到他,这很有意思,那么大的楚国,秦国竟然能在那里找到一个逃跑的奴隶。

这意味着什么?这说明秦国的情报能力极强,秦国的耳朵特别长,秦国知道晋国有个百里奚,秦国还知道百里奚到楚国去放牛,然后不动声色的用5张羊皮换来一个时代的强秦。

后来,百里奚被称为五羊大夫,其实就是因为这个价格。

5、秦王求才

秦国是一个人才极度短缺的国家,它人口少,又地处偏远,远离文化中心,所以历代秦王,都特别重视网罗天下人才,春秋时期,对人才的评价是有标准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要长得好看,看颜值,不只是今天,在古代也一样。

秦国以后的几个著名人才,一个一个的都是歪瓜劣枣,百里奚是个50多岁的放牛老头,长的很有特色,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个要饭的。

影视剧中的百里奚

商鞅是一个道德上有缺陷的人,范睢更是长的尖嘴猴腮,貌相丑陋,秦国网罗的这些人才,一个一个,其实都是中原诸侯不要的,中原诸侯都是外貌协会的。

范睢

秦国是求贤若渴,用人之长,不管长的怎么样,百里奚被秦穆公拜为丞相。

6、夫妻团聚

秦国来了一个五羊大夫,这样传奇的人生故事,很快就传遍了街头巷尾,秦国人民都知道了,百里奚的老婆这时候也已经跑到秦国去了,以前咱们讲过百里奚的老婆为了支持百里奚出去做官,和小孩留在老家虞国,但是后来真的就活不下去了,只得逃难,就跑到了秦国。

百里奚的老婆有一回在街上就看见了这个五羊大夫,认出了是自己老公,但是一个平民老妇,想靠近丞相的车架,那是不可能的。

你说你跑到丞相府前,告诉看门的说你是丞相的老婆?看门的肯定以为你是神经病,定然是将你乱棍打出,侯门深似海,普通百姓是没有机会靠近的。

百里奚的老婆,眼看着老公近在眼前,就是没办法相认,平民和贵族之间的距离就这么远。

百里奚的老婆,就为了见百里奚,跑到丞相府当洗衣女工,但是就这样,还是仍然见不到百里奚,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秦国的国相府真是庭院深深。

百里奚家里有乐队,你说这丞相的生活有多好吧?!而且这还是在贫穷的秦国,那中原贵族的生活又得奢华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想象不到。

后来是机缘巧合,百里奚的老婆会弹琴,她有一回就弹了一个曲子,结果把乐工们给惊着了,说:弹得太好了,你会不会唱?我们现在遇到一个大问题,咱们这五羊大夫,他不喜欢我们唱的秦腔,他爱听晋曲,可我们都是吼秦腔的,晋曲我们唱不了。

百里奚的老婆一听,心想机会来了,立马就说:我会唱晋曲。

乐工说:那太好,你来唱一曲吧,我去请咱们五羊大夫。

就这样,百里奚这才听到了他老婆唱的那个曲子:百里奚,五羊皮,今富贵,可记得,家中妻?灶下没柴火,劈了门栓顿母鸡。

乐工演唱,不是说站在丞相面前的,你没那个资格,都是远远的站在大殿外面演唱,百里奚一开始根本就没看见唱曲的人,这一听曲子的内容,再仔细辨认一下声音,立马跑出大殿,夫妇两人是抱头痛哭,20多年过去了,可找着你了。

戏曲百里奚认妻

哭了一会儿,百里奚壮着胆子问媳妇:咱儿子呢?

媳妇说:儿子好着呢,现在是一个猎户。

秦穆公听说了这件事,重用了百里奚的儿子,这就是秦国以后的三将军之一。

7、士大夫的崛起

百里奚这就用心辅佐秦穆公,秦穆公后来的官员团队,多数都是百里奚来了以后组建的,百里奚之后,从各国来了不少人才,这就组成了以百里奚为核心的秦国士大夫团队,就是这个团队造就了秦穆公的霸业。

秦穆公

春秋五霸,我们记住的都是这些大王,但是这些大王称霸背后都是有一个强大能干的士大夫团队,齐桓公的强大背后是管仲的团队,晋文公背后是赵衰的团队,春秋五霸,背后都是士大夫的崛起。

这是百里奚的人生,一个平民的逆袭,但是从百里奚的人生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春秋时期,为什么贵族制度会灭亡?士大夫会崛起?

因为这个贵族制度,让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像百里奚一样的平民,毫无出路,生活困顿,妻离子散,这样的制度怎么可能长久?

谁会心甘情愿做入秦以前的百里奚?

8、天下兴亡

秦国不是一个发达的国家,这个国家在当时的春秋非常愚昧落后,当中原这些先进的国家都在讨论着祭祀天地,祭祀日月,祭祀祖先的时候,秦国还在靠抽签决定未来,靠占卜决定命运,但是秦国这样文化落后,土地贫瘠,环境恶劣的国家最终成为一块热土,吸引着百里奚们选择秦国作为他们的家园,为什么?

百里奚在入秦以前过的是啥日子?放牛,当乞丐,做奴隶,家里穷的连做饭的柴火都没有,把门栓劈了当柴火。

百里奚入秦以后过的是什么生活?锦衣玉食,车架随行,官拜丞相,家中有乐队,儿子都当了将军。

你是百里奚,你会不爱秦国吗?

秦国军队

一个平民,在那样一个贵族的世界里,生存太艰难。

后来的商鞅、张仪、范睢、白起,这些不世出的大才为什么一个个的都愿意为秦国效命呢?

为什么他们都选择为这个当初为贵族所不齿的国家服务?

因为这些人才,在中原诸侯国没有出路,中原诸侯们没有给他们出路,而秦国给了他们出路。

天下兴亡是有规律的,不是偶然的,像百里奚这样的平民是当时社会的绝大多数,天下最终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社会的走向取决于在像百里奚这样大多数人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最终秦国会变成无比强大,最终成为统一天下的那个国家。

有哪些平民宰相的故事3

对话,跨越两千年;邂逅,司马迁密码。

北宋司马光撰写了《训俭示康》家训,教育儿子司马康及后代继承发扬俭朴家风,永不奢侈腐化。其中“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便是取自《史记》,也是成语“公孙布被”的来源。“公孙”是指汉武帝的第六任丞相公孙弘。

公孙弘被称为“布衣丞相”,“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公孙弘因为精通《春秋》而受到武帝赏识从平民被提拔做官,最后做到丞相封侯。由此,天下学士莫不心驰神往,潜心钻研儒学成了社会风气。

这的确是一位传奇人物:四十多岁才研读《春秋》;六十岁应召为博士;因为出使而被免职,十年后再次被推荐应召;七十多岁升迁为百官之首,而且开创了汉朝“丞相封侯”的先例……

当然,争议也一直伴随着这位传奇人物,无论当时,还是后世。除了《史记》第112卷为公孙弘列传,其他也有不少篇章涉及公孙弘,跟随@七品草民一起看看司马迁如何记述公孙弘的。

公孙弘简介。

“丞相公孙弘者,齐淄川(淄博潍坊之间)国薛(滕县南)县人也,字季”。“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年轻的公孙弘曾经是薛县管理监狱的小吏,因触犯法律而被免职。“家贫,牧豕海上”,没有了工作,家中又无积蓄,公孙弘只好在海边放猪维持生计。

“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四十多岁的公孙弘重拾书卷,于不惑之年开始研习《春秋》杂说。

“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建元元年(即前140年)公孙弘六十岁,以此推算四十多岁时为汉文帝后元四年(前160年)。

根据《儒林列传》的记录,“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惠、吕后时,做官的都有军功在身。也就是说崇尚武力不重视文化。

“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汉文帝虽然略微起用了一些儒生,但汉文帝骨子里只爱刑名学说。儒家子弟仍然不受重视,此时晁错虽奉命学习《尚书》,仍属刑名学子弟。

“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等到汉景帝当政时,不用儒生,而窦太后又喜好黄老学说,太常下属的众多博士空有官名等待咨询,实际上没有一个被重用的。

公孙弘勤奋读书。

从以上来看,汉初的统治者所选择无论是军功爵制,还是刑名、“无为”的治国思想,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而儒家学说在汉武帝之前颇受冷落。公孙弘年过不惑却选择了“冷门”专业——儒家学说。

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寻常之处。

“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齐地解说《春秋》的人大多受教于胡毋生,公孙弘也曾受过胡毋生的教诲。

“胡毋生,齐人也,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胡毋生是齐国人,汉景帝时被提拔为博士,因为年老归故里讲授《春秋》。当然,胡毋生虽精通《春秋》,文帝时代受冷落,景帝时代也未受重用。

“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讲授《诗经》在鲁地申培公,在齐地就是辕固生。《儒林列传》记述了当时的学术源流,“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

文帝时,伏生研究《尚书》最出名,“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于是晁错被太常选派公费留学。晁错学成归来,从太子家令,到中大夫,再到御史大夫,步步高升颇受重用,然而削藩导致七国之乱,最终却被砍了头。

汉文帝画像。

晁错虽然受教《尚书》于伏生处,然而司马迁仍未将其归于儒生,“晁错者,颖川人也。学申商邢名于轵张恢所,与洛阳宋孟及刘礼同师”。

《礼》、《易》学术源流大师高堂生、田生应该晚于公孙弘学习时。而研究《春秋》和《诗经》的大师,在齐地均有名声显赫的胡毋生、辕固生,公孙弘为何选择了《春秋》,而不是《诗经》呢?

除了《春秋》“辞微而指博”(言辞精微而旨意博大)之外,可能与辕固生杀猪有关。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家人”是指农耕之家,这里用来表示平常人。辕固生回答窦太后说《老子》不过是平常人的言论罢了。

辕固生的直言快语回答,一方面表现了辕固生的性格耿直;另一方面又是文人相轻的体现,更重要的一点是不识时务,不善于阿谀奉承,从而触怒了窦太后。

“乃使固入圈刺豕”,窦太后不能容忍奉为圭臬的《老子》被蔑视,让辕固生进入猪圈杀猪。类似于角斗场,只不过辕固生面对的是猪而非狮虎。当时的猪应该野性十足,还没有完全驯化。

“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幸亏汉景帝深明大义,知道辕固生直言不讳而触怒窦太后,但是辕固生并没有什么罪责,于是给了他一把锋利的刀。

汉景帝画像。

“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单看辕固生的这段细节描写,以为他是个“一剑封喉”的屠夫或者猎人。辕固生进入猪圈,挺刀刺猪,正中猪心,只是一刀,手到刀进猪命归西。

“窦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窦太后无语,只得作罢。“默然”的震撼并非来自眼睛,而是感觉。“居倾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辕固生病休回到齐地,以传授《诗经》为业。

司马迁对辕固生杀猪细节的描写以及窦太后的反应到底想要说明什么呢?@七品草民百思不得其解。

公孙弘选择胡毋生而非辕固生为授业恩师,也存在两人免官回归齐地先后的可能。虽然辕固生不是老师,但公孙弘依然尊敬和崇拜他,在一同应召入朝廷时“侧目而视固”,表现出恭敬谦卑的态度。

“养后母孝谨”,司马迁强调此事再次体现公孙弘的不寻常。即使做官之后,“后母死,服丧三年”,后母去世之后,公孙弘坚持守孝三年。

公孙弘七十老翁“状貌甚丽”。

“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汉高祖本纪》),刘邦朝见父亲,见刘太公在门口跪迎皇上,刘邦大为吃惊,赶紧下车搀扶老爹。于是,刘邦下诏令封太公为太上皇;

“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袁盎列传》),薄太后生病,汉文帝三年服侍床前,亲尝汤药成为“二十四孝”典范……

秦朝暴亡说明了靠“暴政”、“酷刑”并不能维持统治,而贾谊的《过秦论》则认识到了德治的重要性,“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无疑统治者宣扬“孝亲尊老”成为推行德治的重要抓手,而后来逐渐演变成朝廷选拔官吏的制度——“孝廉”。

后母向来是尖刻的,凶神恶煞的形象。这种文化现象并非几千年来的偏见。公孙弘恭谦谨慎地孝顺后母,究竟是政治嗅觉敏锐,还是本性使然?

确实值得琢磨深思。当然,@七品草民倾向于政治嗅觉敏锐和政治作秀,毕竟从司马迁对公孙弘为人记述来看值得如此认定。

“为人意忌,外宽内深”,公孙弘猜疑忌妒心重,表面宽宏大量,内心深不可测。这么有城府的一个人怎么会恭谦谨慎地孝顺后母呢?“诸尝与弘有隙者,虽佯与善,阴报其祸”,那些与他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表面上和他们相交很好,但是却暗中加祸于人来报复。

不过,正是由于公孙弘孝顺后母,所以在郡国小有名声,故而淄川国能够一而再地推荐。为而后母守孝与盖布被均涉嫌沽名钓誉,此事下回再议。

“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刚即位,全国范围选拔贤良方正、正直劝谏之士。辕固生又被征召回到了朝廷,“复以贤良征固”,公孙弘也在被征召之列,“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

当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被征召后任命为博士,而辕固生当时已经九十多岁了,“时固已九十余矣”。所以,“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那些喜欢阿谀逢迎的儒生多因嫉妒而诋毁辕固生,“年纪太大了”。因此,辕固生被罢官遣归。

“公孙子,务正学义言,无曲学以阿世”!辕固生临别赠言公孙弘,一定要端正儒学来发表意见,而不要歪曲儒学而迎合世俗。辕固生称呼“公孙子”,是对公孙弘的敬称,类似“老子”、“孔子”,而不是“小子”。

由此来看,辕固生临别赠言对公孙弘光大儒学寄予了厚望。当时,应召的儒生人数不少,为何辕固生唯独嘱托公孙弘呢?况且,当时“博士”不过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小官,偶尔充任皇帝的顾问。

“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汉武帝派遣公孙弘出使匈奴,因复命之言不合汉武帝的心意,汉武帝认为公孙弘没有才能。“弘乃病免归”,公孙弘因此称病,被免官后回到家乡。

“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淄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元光五年(即前130年),汉武帝又下诏要求郡国举荐贤良文学之士,淄川国再一次推荐公孙弘赴京。“弘让谢国人曰:‘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公孙弘推辞说:“我曾经西入函谷关应天子之命,因为无才能而被罢官回家。希望大家推选别人吧!”

“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淄川国人坚持推荐公孙弘,公孙弘只好再次入京,到长安后在太常官所待命。“太常”为九卿之一,掌管宗庙礼仪,兼负责选试博士。

“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对策,百余人,弘第居下”。“对策”是指应考者回答有关治国方略,“第”为名次的意思。太常评定一百余位应考贤良儒生的对策,公孙弘排名为下等。

“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对策文章呈奏御览,汉武帝选拔公孙弘的文章为第一。“召入见,状貌甚丽,拜为博士”,汉武帝下诏公孙弘觐见,公孙弘虽年迈却一表人才,公孙弘再次成为博士。

失败是成功之母。

狱吏犯法被免,博士被认为无能,此前的失败经历为积累了经验教训,公孙弘再次入朝便官运亨通了。“二岁中,至左内史”,“元朔三年(前126年),张欧免,以弘为御史大夫”,元朔五年(前124年),丞相薛泽被免,御史大夫公孙弘升为丞相。

从平民到丞相已是少有,六年之内三级跳更是少见,“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位居丞相又被封侯开创了汉朝先河。#洞见#

公孙弘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且听@七品草民下回分解~~

互动讨论,请关注@七品草民。码字不易,谢绝抄袭。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4日 星期二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有哪些平民宰相的故事书(有哪些平民宰相的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8083.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