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人性的故事有哪些书名和作者(人性的故事有哪些书名)

2023-03-14 00:48:01 技术常识4 生活窍门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8230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1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豆瓣评分9.1分的“神书”,《失明症漫记》到底讲了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蟋蟀世界史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人性的故事有哪些书名1

一个生活在失明社会当中的正常人,是怎样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身边的人们保持人性的

一谈到失明,大家似乎都会有些共鸣。例如被称为残疾人的盲人群体,他们有的先天失明,有的后天失明,虽然失明的经历和原因都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无法看到近在眼前的物体。

而失明除了这种普通的解释外,还存在着另一层含义,就是视而不见。当我们看到路边摔倒的老人而不敢去帮助时,我们会进行选择性失明,从他的旁边绕开,这种失明是社会性的,比前一种失明更加恐怖。

而《失明症漫记》就是作者萨拉马戈,用隐喻手法,讲述了全体人类在面对失明症时的反应,和一群失明的平民在一个健康人的引领下保持人性的故事。

《失明症漫记》的书名,很容易想到的是一个盲人在社会中漫游。

实则不然,失明的人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在书中,让人莫名其妙失明的眼疾变成了传染病,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先后感染了这种古怪的眼疾,而一个从始至终的都眼睛完好的健康人在这群失明人当中漫游,帮助他们建立原来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这本书的作者若泽·萨拉马戈是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葡萄牙作家,1947年,他的第一部小说出版,萨拉马戈从焊工一跃成为文学杂志记者。

在接下去的18年中,他除了作为一名记者出版零星的作品外,主要的精力花在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与当权41年的独裁者的斗争上。

1982年小说《修道院纪事》的出版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1996年初,萨拉马戈从巴西总统手中接过了1995年度葡萄牙语文学创作最高等级奖项——卡蒙斯文学奖。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销售超过350万册。

全文以一个在失明群体当中的健康人的观察为引,讲述了在失明症社会下,一群受制于眼疾的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了丧失人性的深渊的,而这名健康人又是引领在她周围的人,重新找回属于人性的道德的。

本书将以医生失明,隔离所斗争和逃出隔离所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书中的重点。

第一个重点是:一个医生在诊治了一个奇怪的失明病例后,他也被传染上了这种眼疾。

第二个重点是:医生和妻子被关入隔离所,这时一个携带着手枪的病人被关了进来。

第三个重点是:全社会的人都被白色眼疾感染,她们逃出了隔离所。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重点内容:

一个眼科医生在诊治了一个奇怪的失明病例后,他也被传染上了这种眼疾,他向当局汇报了这种具有传染性的失明眼病,当局却把接触过病例的人关进了隔离所。

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眼科医生的妻子。她的丈夫是一个眼科博士,在眼睛医学上有着很高的造诣。这一天,她的丈夫接诊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眼病患者。

这个患者是一个司机,他在开车的途中双眼突然失明,跟普通的盲人不同,他的眼前不是一片黑暗而是一片雪白,就像是被牛奶蒙住了眼睛。

而当时,他就在自己家的楼下,却因为失明而无法回家,一个路过的小偷看到了他,出于善心,他帮助了这个患者回到了家中。但当他从他的家里出来后,这个小偷却又习惯性地偷走了那人的车。

医生对这个司机的症状很是困惑,他对他做了全面的检查,却没有发现任何眼部的问题,于是就让司机先回到家等候消息。

医生认为也许只是脑部神经造成的短暂性失明。但几个小时后,当这个医生回到家和妻子一起上床睡觉时,他的眼睛也失明了。他发现自己的症状跟那位患者描述的一样,眼前也充满了白蒙蒙的雾气。

他的妻子,也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发现了这点,她哭了起来。医生却粗暴地把她推开了,因为医生害怕传染给她。但妻子并不担心这点,她宁愿跟医生一起死。医生在妻子的帮助下,向医疗部的主任打电话,汇报了这一情况。而医疗部的主任则把他们和跟他们接触过的尚未失明的人群关进了一所废弃的精神病院,并把这座精神病院称为隔离所。

隔离所分成了两部分,一个关押着还未失明,但跟他们有接触的人,一个则关押着已经失明的人。它们之间只有一条通道相连,以便让发病的人转移到病患那里去。医生的妻子虽然眼睛正常,但是她为了陪伴医生,也谎称自己失明了,并陪同医生走了进来。

隔离所里面分成了无数隔间,每个隔间都有几个上下床铺。在这里,那个司机和偷了他的车的小偷遇见了,一并来的还有一个戴眼镜的姑娘和一个老人,他们都是在医生的诊所里看过病的。这下,眼疾传染的事实被彻底确定了,他们被关押在了一起,不能外出,每天有三餐定时送来的食物,他们一旦跨出病区就会被周围防卫的士兵击毙。

他们摸索着适应失明后的生活,分配着房间和食物,小偷和司机也在不停地争吵。第一餐很快送到了,当他们排队领餐时,小偷偷偷摸了姑娘的胸,而姑娘则用高跟鞋插进了小偷的大腿,在医生和医生妻子的安慰下,一群失明的人暂时安静下来。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人性的邪恶和冷酷的一面。在医生通报了这种眼疾后,当局没有给他良好的医疗条件,反而把他们隔离了起来,还用士兵看管,为的是不让他们传染其他人。可以说,当局把他们当作一个威胁而不是人来看待。

而同时,即便是他们之间,也丝毫没有因为同病而产生的同情,他们因为分配房间而争吵,偷车的人即便在失明的情况下也在痛骂小偷,而小偷则说是司机把这种眼病传染给了他,偷走了他的车是活该。姑娘则面对猥亵的人,在没有药品的情况下,用高跟鞋插进了那人的大腿。

我们看出,在人和人之间,只要没有遇到相同的威胁生命的困难前,是绝不会容忍别人一丝一毫的,他人对自己来说便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地狱,里面存在着各种可能的威胁。上文中的人物即便都已经失明却也没有对他人产生同情,还在为了自己的利益或欲望进行争夺。正如书中所说,我们是这样的生物,一半冷漠无情,一半卑鄙邪恶。

说完这个,咱们接下来说第二个重点:

医生和妻子被关入隔离所后,由于人数不多,一些矛盾也得以解决,但这时一个携带着手枪的病人被关了进来,和他一起进来的还有一大批盲人。

当盲人很少的时候,只需要说两三个字,陌生人就能成为难友,再说两三个字就能原谅一切过失。而当另一批盲人涌入后,由于人数过多,人性中邪恶的一面开始渐渐涌现。

一些盲人开始随地大小便,从偶尔渐渐变成了习惯,走廊很快就布满了污秽之物。当发放食物的时刻来临时,盲人们拥挤在走廊,一个拿着手枪的盲人歹徒威胁了围绕在医生和医生妻子那批先进来的盲人,他说现在需要用钱来买饭,每个人都要交出自己所有的财产。

大家只抗议了一会,就无可奈何地同意了,毕竟在这里,自己的首饰手表以及其他的财物并没有任何用处。

于是,第一天的饭,就轮流通过递交财物的方式换取了,盲人歹徒又派了一个人来站岗。

而当第二天时,他们的要求变本加厉,他们要求医生盲人群体,上交所有女性,让她们用身体换取吃的。

经过抗议后,传达话的人小心翼翼地询问,有哪些女性自愿去那里。一个女人带头去了哪里,她说自己凭借身体挣来的食物,要自己吃。

而其他女性则开始默默地跟上了她,为了给自己的丈夫,男朋友,或者同宿舍的人换来食物。但医生的妻子这次并没有去。

很快,女孩们经过兽欲的发泄后,每个人都体力不支,她们扭开水龙头,开始冲洗自己的身体,大家含泪咽下了食物,愤怒之情开始在人群之中萌发。

第二天,轮到医生的妻子去服侍盲人歹徒了,她带上了一把剪刀,并趁着持枪的盲人歹徒猥亵自己的时候,一下用剪刀刺穿了他的喉咙。盲人歹徒团体开始大乱,保管枪的盲人开始胡乱开枪,但并没有打中人。

双方盲人群体开始打斗,但持枪的盲人射杀了两个人后,医生盲人群体再次安静了下来。盲人歹徒群体决定报复他们,宣布他们以后再也得不到任何饭食。

大家商讨着下一步的计划,但是似乎没有人愿意再去送死。

而这时候,一个被强奸过的女人在半夜拿着打火机走到了歹徒宿舍的门口,他们正在欢庆胜利。她悄悄点燃了门口死去的人的衣服,但也不小心点燃了自己的头发。

她害怕他们冲出来报复,便又点燃了他们的被褥,但这也让她自己没办法从里面出来。只留着一个出口的宿舍瞬间大乱,盲人歹徒群体在大火中丧生。

火点燃了整个精神病院,医生和他的妻子带着身边的盲人向外冲去。那个被高跟鞋扎中腿的小偷,不幸留在了火里。

这时医生的妻子发现,外面已经没有士兵站岗了,原来他们都已经失明了,他们重新获得了自由。

由上述内容,我们发现,在这个盲人当中,同样也存在着邪恶和正义。人性的本质,并不会随着他们身体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变好,反而,当一种绝症遍布到周围每个人时,他的邪恶反而会成倍地扩大。

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他们都是盲人,又被关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他们是绝不会任由他仅凭借十几颗子弹就控制如此多的人的。

而在手枪下,人们的反应却各不相同。开始的时候,人们觉得放弃一些自己用不到的财产,可以换来食物,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没人把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当回事,所有人都在出卖自己,来维持所谓的短暂和平。

但善良和纵容绝不会填满邪恶的肚子,反而会让它更加胃口大开。果然,盲人歹徒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这很像世界历史上的绥靖政策,他们纵容德国侵吞慕尼黑,以为德国纳粹会满足,但很快,德国用闪电战打进了波兰,他的力量进一步的增长了。

回到本书,如果盲人们从刚开始便制止他的要求,那么会不会接下来强奸妇女的事就不会发生呢?也许正对应了那句话,权利都是一步步失去的。

而在这其中,榜样的力量也凸现了出来,第一个坏的榜样是那个愿意用身体换取食物的女孩,她像极了二战时期的汉奸,她用对尊严的蔑视鼓励了女孩们利用自己的身体来换取食物,同时也暂时压制了男人们的反抗心理。

从这我们能看出,汉奸一类的人,对群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坏的榜样起到的坏作用,远比一个普通的坏人要大得多。

而医生的妻子则代表了能看清世间乱像的人,她忍辱负重,受着盲人歹徒的猥亵,出手干掉了盲人歹徒,也鼓动了盲人们反抗的心。

但是我们发现,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想要没有牺牲是不可能成功的,如果不是女人用生命点燃了他们的床铺,他们绝不会获救,或许还在盲人歹徒的威下过活,他们也绝不会发现士兵已经离开了这一事实。

第三个重点内容:

当她们逃出了隔离所后,医生的妻子发现全社会的人都被失明眼疾感染。他们忙着找寻自己的家,并在医生妻子的帮助下,逐渐恢复了人性。

在逃离了隔离所之后,医生的妻子不再隐瞒自己尚未失明的事实,而当初在她身边的那些盲人也并不震惊,因为他们根据平时妻子的表现已经猜出了个大概,只是在等她亲口承认而已。

妻子找到了地图,一行人走回了市里。当走回市里后,他们纷纷表示要回到自己的家,医生和医生的妻子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即使家里已经没有人,也没有食物了。他们回答道,只有在那里,他们的心才能安静下来。

但找到家并不容易,他们大多数不记得门牌号和街道名称。但那个把小偷扎破了腿的姑娘还记得,她还记得自己忘了锁门。

当一行人找到她的家以后,却发现,里面有一个年迈的老太太,她把这家的东西全部都吃光了,当他们来到后,她并没有觉得占据别人的家,偷吃别人的食物是羞耻的事情,反而向他们再次索要食物。

而医生和医生的妻子却没有怒斥她,他们知道,在这种情况下,维持所谓的文明,其实是一种残忍的行为,这个老人流浪在这一带,当灾难发生时,她所做的只有挣扎求生,她能活下来已经是上帝的恩赐,还能祈求别的什么呢?

一行人在姑娘的家中喝了一些水,等待这个群体中唯一的健康人——医生的妻子去寻找食物。

医生的妻子出去了,她同样又累又渴,同时,她对自己杀了人这件事仍然耿耿于怀,她害怕自己提不动那么多的东西,又找不到路。

她开始寻找便利商店,可她发现,所有在街道两旁的便利店里,都储存着无数的尸体,有些没有尸体的便利店,已经变成了空壳。

街道上到处都是污秽之物,一些躺在路边的人听到妻子走过来的脚步声,还向她询问是否有食物。妻子寻找了很久,终于发现了一个储存食物的仓库,她走下去,拿了很多的食物。

很多天的饥饿让她看见香肠后便吃了起来,但风把食物的味道散发了出去,一些盲人开始寻找食物的来源,她飞快地跑了出去。

食物很重,她拿回去用了不少的时间,但是他们仍然很感激她。由于姑娘的屋子太小,他们决定赶往医生和他妻子的屋子。

虽然老妇人要求他们把她带上,并威胁他们,如果不带,她就把食物的来源和医生妻子仍然健康地秘密散播出去。但是他们实在没有余力再带上一个多病体弱的妇人了,于是,他给他们留了一些食物,便走了。

他们很快到了医生的家,妻子恢复了体力,决定再去取一些食物。但当她再次走到那个仓库时,她发现,无数盲人为了抢夺食物,都死在了仓库里。

她非常的后悔,如果不是自己着急吃香肠,或许他们不会发现这个仓库,也就不会死了。

妻子回到了家,她向他们报告了这一切,他们安慰她不是他们的错。妻子拿出衣服给他们换上,并给他们洗了个澡,他们又重新变得像正常社会里的人了。

这时候,姑娘痛哭了起来,她突然发现,自己可以看见周围的一切了。而医生在惊讶下,也复明了,他们按照失明的先后顺序依次复明了,这时候站在窗外的妻子看向一片狼藉的街道,人类即将要复明了,将来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本书到这里就结束了,在逃出隔离所后,医生和医生妻子一行人对待老妇人的行动,可谓耐人寻味。

他们发现了闯进家门,偷吃食物的老妇人时,他们并没有震惊和愤怒。因为他们知道,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任何人干出任何事都不足以让他们震惊了,相比他们在隔离所中做出的杀人,出卖朋友,这个老妇人已经很仁慈了。

而在他们发现了食物后,他们也没有选择把老妇人带上,只是留给了她一些食物。我们可以看出,当巨大的灾难来临后,每个人都会变得自私自利,活下来才是每个人的终极目标,对这个目标的一点微小的负担,都会被坦然抛弃。虽然,读者会觉得这一行人对待老妇人的办法有些无情,但在面对这种情况下,恐怕我们也不能保证比他们做的更好。

当他们整理好衣服,吃着加工过的食品后,他们才觉得自己像一个人了。由此可以看出,在现代社会,决定人的性质首先是物质,其次才是良好的教育,没有充裕的物质条件,是没办法让人的品德变得完美的。

在本书结尾,作者留下了悬念,在复明后,那些人会怎样对待自己在失明时做出的行为呢?他们是否会得到相应的惩罚,或者是当地政府决定既往不咎呢?也许这些问题永远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因为人性永远是捉摸不透的。

推荐阅读:《失明症漫记》

作者:[葡] 若泽·萨拉马戈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读客文化

人性的故事有哪些书名2

朋友推荐我读毛姆的《人性的枷锁》。其实对毛姆已经很熟悉了,早些时候看过他不少的中短篇小说,说实话,没有铭心刻骨的印象,都还给毛姆了。

在外国作家中,我喜欢的中短篇,首选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朋友说她从《人性的枷锁》一书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不仅感同身受,而且感觉“点亮了自己的心灯。那的确是火炬般的存在,久违了!”

我麻溜儿买来一本。

其实一开始,我对《人性的枷锁》这个书名是排斥的。怎么会把“人性”这么大的词,放在书名里。好比我要出版一本集子,当然不可能把书名叫作《关于人性的故事》,或者是《人性的千姿百态》之类。

朋友说,嘿嘿,你也不是毛姆啊。

我立马面红耳赤起来。这叫什么话。难道毛姆一开始写作,就知道以后会成为人中龙凤的毛姆么。

我这个人英文不好,因此看外国文学,特讲究版本。毛姆的这本《人性的枷锁》让我犯了难。因为目前没有权威版本。不像傅雷翻译的法国文学,草婴翻译托尔斯泰,以及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

最终,我果断放弃了黄水乞、陈海伦和张柏然的译本,也放弃了这两年很火的张乐小姐的版本,选择了台湾翻译家林步升的,因为他成功翻译了毛姆的另一本著作《刀锋》。

可能我脑子里存在着太多先入为主的概念,比如毛姆是讲故事的高手,然而直至我读到该书的近百页,仍没找到引人入胜的故事。而且行文极其平淡,像记流水帐一样,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完全感觉不到惊心动魄。

然而这本近八百页的书,在读到345页时,就像挠痒痒一样,在写到菲利普和米尔德里德(以下简称“米小姐”)相遇时,似乎挠着我了。一直挠到书的结尾。也就从此时开始,毛姆写出了我极为期待的部分。

在书里,毛姆不停地借用菲利普的人生经历,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比如“似乎人生中最后一重枷锁已经从他身上卸掉,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彻底的自由。他的卑微成为他的力量,他忽然觉得自己可以和迫害他许久的残酷命运来场勇敢的对峙。如果生命没有意义,这世间也就没有什么残忍可言了”。

的确。我们之所以感觉有枷锁,是因为我们想要自由,身心的自由;我们之所以觉得世间残酷,是因为我们渴望意义,不断推动身心向前的那个模糊又诱惑力无穷的东西。而且紧紧包裹着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这两观还在不断地调整中。

嗯,人真是个复杂的东西。

如果人生无所谓自由,那么人性也就无所谓枷锁;如果人生无所谓意义,那么世间也就无所谓痛苦和虚无。哈,我们连矫情的把手儿都没有。

可能我把全书的面目缩小了,我尤其着迷书中菲利普和米小姐的四次相遇。

我常常真的以为毛姆本人就是那个敏感、个性、懦弱、百折不挠的菲利普,而他和米小姐的机遇,多半是有亲身经历的,纯靠杜撰,不会如此真实和凛冽。

他们的第一次相遇,菲利普爱上了米小姐,米小姐不要他,和另一个男的结婚了。后来菲利普和诺拉在一起,诺拉很迎合,但得到的,是菲利普的“可有可无”,像大年三十儿晚上捡个兔子,有你过年,无你过年。

菲利普和米小姐的第二次相遇,米小姐正怀着孕,被抛弃了,于是菲利普抛弃诺拉,趁虚而入,供米小姐吃喝玩乐,还帮她付孩子的抚养费。可生完孩子后的米小姐,马上转眼又跟他朋友好上了。爱情的惯性是个要命的东西,菲利普还出钱让他俩去巴黎游玩,并认为米小姐会回来,还仍然是他的。可米小姐直接走了。

看来谁和谁在一起,只有此时此刻是唯一,过后,都会启动遗忘功能,而最好的遗忘和疗伤,是再找新的。谁也别高估自己。有些高估,是纯自恋罢了。

他们的第三次相遇,米小姐被人抛弃并沦为娼妓。菲利普以为对方身上又出现了爱的缺口,直接把她接回家提供食宿。不过拒绝与其发生关系,我想这是本能吧,不嫌弃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还爱着。

其实说到底,菲利普从未真正走进米小姐的心里,或者是时机不对,或者压根儿就不是米小姐要的菜,因此,在菲利普最需要爱的当口儿,米小姐绝对将他漏下去,让他失望至极,同时对他构成致命打击,而菲利普每每又能自圆其说,继而接着爱对方。

我从来不认为菲利普爱上米小姐,是有自虐倾向。我反而认同李银河说的,“当迷恋发生时,像醉酒,像在雾中,对象的本质被虚构,被歪曲,被美化,被遮蔽。一旦清醒过来,一旦来到光天化日之下,对象的真实状况显现,迷恋就结束了。如果继续沉溺,必定有故意的成分

爱需要完美,至少在想象之中,所以就有了故意忽略对象缺点和不完美之处的倾向,从而进入非理性状态,甚至进入福柯爱研究的‘谵妄’状态。人生的大多数时间,理性占据统治地位,但是也不妨让非理性偶尔放纵一下,也就是说,偶尔的疯狂能够使得生命比较容易忍受。如果人一直清醒,清醒到死,也是很乏味的”。

菲利普和米小姐的第四次相遇,是米小姐的求助信。米小姐真的把菲利普当作“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但身在其中的人,菲利普迷恋的那个劲儿还没过去,他出不来,这时候劝他清醒,只会更强化他。

这个时候的菲利普其实需要鼓励。他心里一定是这么想的。

菲利普发现米小姐得了性病,想拯救她,可米小姐依然从事小姐职业,可能从事了小姐职业的人,一般干不了别的职业了,脾气也古怪得可怕。最后二人不得不分手。我想,他们之所以分开了,菲利普一定觉得,你不爱我没关系,但你继续为娼,是对我的极大不尊重,甚至是羞辱。这样二人的关系就维系不下去了,菲利普无力找到一个和娼妇继续交往的动力和理由。心时灰灰的,凉凉的,感觉很无聊。

我觉得毛姆写得最绝的,是菲利普准备和萨利结婚时,仍幻想会和米小姐在街头相遇。这一点,一定是毛姆的亲身经历。菲利普已经从内心深处接受了米小姐至始至终没掏出心给他,但他希望可以一直居高临下地去看米小姐,至少内心是这么说服自己的,伴随着要命的挣扎和无奈。

所以有时我想,伟大的作家不是靠想像和编造故事就能出现的,就像王菲一样,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就写自己,做自己,至于是否成名,只有在不断地努力中等待。而往往取得巨大成就的作家,从头到尾,别人也是不容易看出来的,自己也是浑然不觉的。

只有像农夫一样,日复一日地耕耘,期待、等待、善待。能否成名,你是说了不算的。

其实伟大的作品,都是在读者的心头挠痒痒。没有力度,则不能挠到痒处,太过用力,读者又会喊痛,喊痛不是作家想要的,因为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毛姆这种“漫不经心”的写作,几乎看不出什么激情,都埋在饭里,只是时不时的给你一下,确实好难做到。

文中有一段话,很有意思,被人抄了无数遍,我也抄一遍吧。这段话显示了毛姆之所以是毛姆的文学功底。

“地毯的编织工把地毯的格局编的错综复杂,并非出自某种目的,不过是满足其美感的乐趣罢了。正如地毯织工那样,一个人也是这样度过其一生的。倘若一个人不得不相信其行动是不由自主的,那么,他也可以以同样的观点来看待其人生。人生也不过是格局而已,生活既无意义,也无必要,生活只不过是满足一个人的乐趣而已。从生活,行为,情感和思想的五花八门的事件中剪辑些材料,他完全可能设计出一种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图案,一种错综复杂的图案,或一种色彩缤纷的漂亮的图案。虽说这兴许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他认为自己可以自由选择的幻想,虽说这兴许总是一种荒诞不经的幻想与缕缕月光混杂在一起的戏法而已,但这一切都无关紧要,生活看上去就是如此”。

悲观吗?我觉得一点不悲观。但是否要人到中年,或更晚一点,才能读出其中的况味。其实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职业什么工作,每天在忙碌什么,获得感只是路杖般的存在,进而去抵达意义,才是人不轻易说出口的心里话;而正是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意义,反过来,又像动力一样驱使我们去挣脱各种枷锁。

在这种循环往复中,希望你不要萎顿、麻木和厌烦,你要勇敢地投入到生活之中,沉下去,沉到谷底,并从容地去面对它的起伏和它偶尔开的玩笑。

写到此,我突然想起作家刘震云在《故乡面和花朵》一书中的开篇语:“为什么我的眼里充满泪水,是因为你的玩笑开得太过分”。

人性的故事有哪些书名3

作者:书房君

孕育生命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本能和天性,从一颗小小的胚胎到呱呱坠地的婴儿,是每一位母亲用血肉和灵魂孕育而成的宝贵生命,它本应是神圣而美好的。然而人类社会又是错综复杂的,很多时候,生育繁衍这件事又变得世俗而荒唐。

书名“蛙”音同“娃”,形状如胎儿。此书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近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形象描述了中国几十年来跌宕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正如作者莫言所言——本书献给:经历过计划生育年代和在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千万万万读者。

《蛙》这部作品在2011年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这是中国文学界最高的奖项。

可以说,《蛙》是莫言文学创作中的一座孤峰,一座意义非凡的里程碑。

作者余华说:“从文学的标准来看,莫言起码可以拿十次茅盾文学奖了。”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曾说关注人的痛苦和命运总是能最集中地展现人性,总是更能让人物丰富立体。

接下来,就让我们翻开这本尘封的往事,细细体会人性之下的是非善恶。

1 至真至善,救人于危难之间

姑姑名叫万心,父亲是抗日时期的军医,后来英勇牺牲。1953年,十七岁的姑姑容貌出类拔萃,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代,自打从卫校毕业后,她更是将满腔青春热情投入到乡村医务工作中。

由于那个年代农村以“老娘婆”这种不科学的传统方式接生,好多产妇都因这种陋习处理不当而一尸两命,撒手人寰。所以姑姑立志要打开局面,革除旧法接生,解救徘徊在危难关口的孕产妇。

那是姑姑的第一次接生任务:她得到艾莲临盆难产的消息,收拾装备,马不停蹄地从乡卫生所飞驰到她家。

她推门而入,只见村里的“老娘婆”田桂花正骑跨在艾莲的身上,卖力地挤压她高高隆起的腹部,产妇杀猪般的嚎叫声,听起来恐怖而悲壮。

姑姑见此情景火冒三丈,她扔下药箱,一个箭步冲上去将老婆子甩在了炕下。随机立马戴上橡胶手套,镇定而严肃地对爱莲说:“你哭嚎无济于事,你这是胎位不正,又是高龄产妇,如果想活,就听我的命令。”

姑姑虽然年轻,却沉着冷静有大将风范,她是天才的妇产科医生,当姑姑的手在爱莲肚皮上一摸,爱莲就感受到一种力量,之后她就听着姑姑的命令,配合着姑姑的动作,把婴儿生了出来,母子平安。

自那以后,青年姑姑的口碑变传遍开来,“老娘婆”不复存在。1953年至1957年,国家繁荣发展,国民吃饱穿暖,出生率有了较快的提升,姑姑也迎来了工作的黄金时期,这也是她人生最为快乐和真实的一段时光,高密东北乡的十里八村上千名的新生儿,都是她亲手接生的,而且婴儿的存活率连创新高。

姑姑被村民尊称为“活菩萨”,“送子娘娘”。

“人之初,性本善”,出生的婴儿纯洁而美好,寄托着希望和未来,所以古人才说他是善的。正如同正直率真的姑姑,怀揣着普世救人的初衷,在那单纯朴实的年代, 奔走于乡间野外,救人于危难之间。

书房君认为,善良,是为人初始的本真,是生而为人自带的火光,只要光亮一直存在,就能在温暖别人的同时,也照亮自己。人生在世,多为各种局势所困,坚守内心的本真,保有一份善心,真诚待人,同时,也要珍惜身边善良的人,只要这样,自己才会活的温暖踏实,人与人之间才会和谐共生。

2 人性渐恶:“送子娘娘”变成“活阎王”

1966年,面临急剧增长的人口压力,新中国提出了第一个计划生育政策,同时面向广大乡村地区大力宣传节育知识,批判重男轻女思想。这项新政策与当时农民心中固有的传统观念相违背,在政策的具体执行措施当中,比如女人上环,男人结扎,这在他们心中引起了极大的反感,执行的反馈结果也是收效甚微。

1980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从严收紧,姑姑作为政策坚定的执行者,带领着计划生育工作队,对违反政策、计划外超生的孕妇进行围追堵截,拉她们去做流产手术,其中一些性情刚烈的孕妇甚至投河自尽,以命相抵。姑姑的这种粗暴残忍的工作作风导致了与村民经常发生极为血腥暴力的激烈冲突。

而“我”当时是部队的一名军官,和妻子已育有一女,姑姑逼迫那时已暗自怀胎5个月的妻子去做引产,结果手术失败,妻子最终惨死在手术台上,留下了年仅2岁的女儿和一个残败不堪的家。

有人说:“每一个私人史都可以成为家史,成为国史,成为时代的多面镜像”。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蛙》是写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姑姑万心在书中是国家意志的代表。

但在基层执行计划生育层面的工作展开却是举步维艰的,因为重男轻女、多子多福、延续香火、养儿防老,这些根植于农民心中几千年的传统思想是不可能短时间消除的。

在政策与民众之间,中年姑姑是坚定的政策拥护者和执行者,她思想觉悟高,深知利害关系:人口膨胀,衣食紧缺,娃娃们上不起学,重复着父辈贫穷的命运,人口质量不提高,国家难富强。只要一想到这些,她就如同谁动了她的蛋糕一般,可谓“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在姑姑执法过程中,方式方法极不合乎情理,手段残忍冷酷,毁在她手下的婴儿就有两千之多,更留下众多支离破碎的家庭和失去母亲的孩子,人间悲剧此起彼伏地上演着,令人扼腕。

于是,《蛙》的故事一直向着最悲惨的结局发展。

书房君认为,人性渐恶,良心不在,是外在环境影响的结果。本心是善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不掌握客观规律,不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情,就会出现好心做错事的现象,结果变成了恶的。

3 善恶之间,人性的忏悔与救赎

多年后退休的姑姑整夜失眠,对于晚上的蛙鸣声极度恐惧,她仿佛听到成千上万婴儿的啼哭声,在向她伸冤索命。姑姑近些年经常忏悔,虽然自己接生过上千名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但也将上千名婴儿送进了地狱,她说她的手上沾了两种血:一种是芳香的血,而另一种是腥臭的血。

后来,她把寄托放在了一个个泥娃娃身上,她描绘出每个娃娃的样貌和名字,清楚的记得他们的父母和家世,然后她的丈夫据此帮她捏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泥娃娃,她将一个一个她曾经亲手毁掉的娃娃供奉在香堂之上,虔诚祷告,向他们赎罪。

也正因为如此,姑姑最终从计生员变成妇产科医生,就是莫言在用故事中人性的挣扎,诠释他对悲悯的理解。

姑姑说,一个有罪的人不能也没有权利去死,她必须活着,经受折磨,煎熬,像煎鱼一样翻来覆去地煎,像熬药一样咕嘟咕嘟地熬,用这样的方式来赎自己的罪,罪赎完了,才能一身轻松地死去。

讲到这里,书房君想说,其实人性本身就是“善”与“恶”的结合体,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善与恶会互相转换:

比如将姑姑上升为国家机器,因为无数个“她”那样的人所从事的事业:适当的人口规模,国家经济飞跃式发展,吃穿无忧,人人都能得到生存与发展的资源;

但将姑姑置于那个时代的芸芸众生之中,她所做的就是大恶:她泯灭良知, 罔顾人伦,残害生命,十恶不赦,丧尽天良,她是农民百姓口中咒骂的大恶人。

人类的繁衍生息是人天性使然,它符合生命存在与发展的规律,这是善,若想强行阻断中止这个规律,它就是反人性的,这是恶;

而人类过渡且劣质的繁衍从群体角度讲,是不符合国家生存和发展规律的,这就是恶。如若采取干预措施,适度进行控制和优化,那么群体和国家都将收益,这就是善。

善与恶,是与非,需要站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维度,和不同的标准来衡量。

4 他人有罪,我亦有罪

《蛙》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几十年来乡村生育史,讲述了以乡村妇科医生姑姑为代表的政策基层执行者与农村百姓之间的所经历的往事。撕开了那一段历史的伤疤,窥探人性的善恶,反省时代之痛。

当个人的意志裹挟于时代的洪流之中,早已无法将人性的善恶分得那么清楚。困于人口压力的国家前途,抱有朴实而落后的生育观念的农村百姓,行为过激的政策执行者,良心不安的煎熬者,到底谁是受害者,谁是加害者,也或许是都有罪过的。

艺术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现实中的莫言,在很多场合下坦言,自己当年承受不了压力而迫使老婆打胎,永远失去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

当你读懂了莫言,就读懂了中国人的人性,就会更懂得这个世界。

莫言曾说:“《蛙》是裹在皮袍里的小我。《蛙》的这部小说也是我自己对人生几十年的回顾,在很多冠冕堂皇的借口之下掩藏着很多个人的私念和私心。《蛙》有一个重要的意义,这个重要意义是面对自我,是面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挖掘,是一种自我批评的精神。”

时代的潮流奔涌而袭,冲刷出斑驳岁月的痕迹。现实种种,理想百般,都是基于人的存在,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带着反思,审视当下,筹谋未来。

点击下图,马上拥有▼

《蛙》(手绘彩插纪念典藏版)

【版权声明】*作者:书房君。本文系书房记(ID:fangji2013)原创首发;书房,读书人的精神家园。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文,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 近期好书 好物 推荐 ~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4日 星期二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人性的故事有哪些书名和作者(人性的故事有哪些书名)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8079.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