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云浮有故事的女人们

2023-03-12 06:18:01 技术常识4 详细解答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603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2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历史记忆‖云浮农妇陈火带与游击队员“芬姐”的终生牵挂,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云浮发布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云浮有故事的女人们1

“儿子呀,你一定要找到游击队员芬姐!”这是广东云浮富林镇庙山村委下围村农妇陈火带的临终嘱咐。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在富林开展游击战争时,与一农户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以致农妇临终时也念念不忘这名女游击队员。大暑时节,一个酷热的下午,记者根据热心读者陈先生的报料,前往富林镇庙山村委下围村,寻访陈火带的后人及相关知情者,了解到71年前这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今年83岁的邱章来是陈火带的大儿子,一位退休回乡定居的老干部。邱章来讲述了当年父亲得 到游击队免费治疗,后来母亲机智掩护一名女游击队员脱险,免遭敌人搜捕的故事。

敌人进村搜捕 农妇冒险相救

1947年6月,中共香港分局决定组建挺进队开辟“三罗”游击根据地。随后,20 多名游击队员进入云雾山区,曾潜伏庙山 老屋寨驻训,游击队员分别住进庙山的老 屋寨、罗屋、上围、下围等村庄,与当地百 姓同食同住同劳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48年春的一个上午,下围村农妇陈 火带和丈夫邱木呈在田地劳作,邱木呈突 然剧烈胃痛,只好放下农具在田头捂着肚 子大声呻吟。陈火带见丈夫如此痛楚一时也手足无措。正在此时,一名叫“芬姐” 的女游击队员因事路过,问明缘由,马上与陈火带一起扶着邱木呈回家。随后,“芬姐”给邱木呈施药治疗,且分文不收,邱木呈的病情很快得到缓解,渐渐恢复常态。邱木呈夫妇留“芬姐”吃午餐,当然只 有番薯、白粥等简单的食材。“芬姐”与陈 火带年纪相仿,双方越聊越投缘,于是彼此约定以姐妹相称。

从此之后,“芬姐”经常来串门,偶尔还带上其他游击队员,宣传革命道理,争 取群众支持共产党游击队工作。陈火带长子邱章来时年 11 岁,现在仍清晰记得 当年父母与游击队员时有来往的情景,有时父亲外出“办事”还带上邱章来。

1948年春,富林战斗打响了三罗人民 解放战争第一枪。随后,国民党反动武装 对共产党游击队进行大规模“清剿”。

1948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 节,几乎家家户户都买猪肉、磨豆腐。正当人们忙着过端午节时,全村气氛突然紧张起来,国民党反动武装荷枪实弹将全村包围了。不一会儿,化装成农妇的“芬姐” 跌跌撞撞找到陈火带。陈火带知道敌人要来抓捕“芬姐”,而“芬姐”正在生病难以逃走。陈火带二话不说,立刻带“芬姐”到 屋后面靠近山边的一个柴房,移开中间的一捆木柴,掏出一个窝,让“芬姐”躲进里面,再在外面放上几把柴草遮盖起来,然后将柴门锁好。之后,陈火带若无其事地回到自己的房子“坐月子”。

不多久,敌人果然来搜查陈火带家。 陈火带丈夫邱木呈大声说:“我老婆正在坐月子,不能进去!”根据当地习俗,认为 进了坐月子的妇人房子不吉利,所以敌人也不敢贸然闯进去,只好从房门和窗户向里面张望。敌人确认陈火带房子没有游 击队员藏身后,又叫邱木呈、陈火带夫妇 打开后面的柴房门进行搜查。陈火带抢先说:“柴房是晚婶梁五姐的,她不在家, 我们都没有锁匙!”邱章来回忆说,即使敌人强硬打开柴房门进去,也只能看见一大堆柴草。敌人翻箱倒柜,仍然一无所获,气得踢翻了邱家的豆腐。这个难忘的端 午节,给小小年纪的邱章来留下深刻的印记,以至事隔 71年后,邱章来仍记忆犹 新。

那时候,富林还没解放,如果给敌人知道有谁胆敢私藏共产党游击队员,随时 都有被杀头抄家的危险。邱木呈的晚婶 梁五姐的丈夫总共有五兄弟,只有其中一个生得一个男丁,就是邱木呈。梁五姐为了保护自己的亲侄子一家不受伤害,事后就将保护过游击队员的事揽到自己身上,以致解放后仍有部分村民误以为是梁五姐将游击队员“芬姐”隐藏在柴房中。 翻开当地的邱氏族谱,里面有“炮楼后面有一排三间泥砖屋,居中一间,游击 活动时曾保护女游击队员霍静宽同志”的 记载。现炮楼及柴房等均已拆除不复存在,建起了漂亮的楼房。

临终叮嘱儿子 希望找到“芬姐”

云浮解放后,由于交通和通讯不便等原因,陈火带和“芬姐”未能再见面。

1956 年初,由于组织上考虑到邱木 呈、陈火带夫妇具有支持游击工作和保护过游击队员等功劳,其大儿子邱章来被择优推荐到广东省农业技术学校培训,当时 云浮全县也只有几个幸运儿被推荐。1956年底,邱章来被分配到肇庆市德庆县 农业科,从事科学育种等工作。

1957年,邱木呈病逝,终年52岁。当时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陈火带家生活相当困苦,病逝的邱木呈处于无钱殡葬的境地。幸亏由担任高级社会计的内弟出面, 向乡干部、游击队员欧锦说明情况。欧锦对于当年邱木呈夫妇冒着生命危险帮助 游击队员,也是知情者,遂帮助解决薄棺一副及人民币3元作为殡葬费,个中情景令人唏嘘不已。

1961年,陈火带患了重病,自知时日不多,特地托人写信给在德庆工作的大儿 子邱章来,已婚的邱章来夫妇回来陪伴病危中的母亲。陈火带临终前立下两个遗 愿:一是照顾好两个年幼的妹妹,二是一 定要想办法找到“芬姐”。过了几天,陈火带病逝,终年52岁。

陈火带去世后,其大儿子邱章来在外地工作,二儿子因“苗正根红”也参加了解放军(转业后在广州当干部),家中只剩下两个年幼的女儿无人照顾。邱章来办完 母亲后事后,即带着两个年幼的妹妹到德 庆工作生活,从此家中人去屋空。晚叔婆 梁五姐遂成为邱章来家的“留守老人”,由她打理家中的事务。

邱章来在德庆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好两个妹妹,使她们各自成家立业,幸福美 满,完成了母亲的第一个遗愿。 对于母亲的第二个遗愿,邱章来想尽了各种办法,包括写信给当年的粤中纵队领导和游击队员,但统统石沉大海,音信全无。

正当绝望之际,德庆老干局的彭英明(音)告诉邱章来:郁南人民医院有个叫陈芬的女游击队员,看看是不是你要寻找的 “芬姐”!邱章来兴冲冲赶到郁南县,结果又失望了,陈芬1949年秋才参加游击队,并非其母亲陈火带掩护过的“芬姐”。但失望之余还是有收获的,陈芬告诉邱章来,他苦苦寻找的“芬姐”可能就是读音相近的“欢姐”,应该在珠三角地区工作。邱章来马上又写信到东莞、中山等地,请求协助查找“欢姐”,但仍然没有找到。

“芬姐”正是“欢姐” 她也在寻找“妹妹”

就在邱章来苦苦寻找欢姐之际,欢姐也在苦苦寻找他们一家。

“欢姐”的真名叫霍静欢(宽),因粤语 “宽”与“欢”同音,以致《中国人民解放军 粤中纵队第四支队史》对她的名字也有两 种写法,有时写作“霍静欢”,有时写作“霍静宽”,很多战友都不知道她的全名,只知道她叫“欢姐”。因富林当地的涯子话 “芬”与“欢”近音,难怪目不识丁的陈火带一直误以为是“芬姐”。一字之差,导致其 儿子邱章来数十年来苦寻“芬姐”均“查无此人”。

上世纪80年代,在省卫生厅工作的老游击队员罗炳带着霍静欢(欢姐)专程 前往下围村陈火带家,无奈斯人已故,其后人也不知踪迹。甚至知道实情的“留守老人”梁五姐也在1982年去世了。欢姐带着无限惆怅离开已人去屋空的陈火带 家,继续在村中打听陈火带子女的下落, 希望能找到陈火带的后人。有些人实在不知道她儿女的去向,仅仅知道陈火带去世后,她的大儿子带着两个妹妹离开了下围村,二儿子去当兵而已。

后来,邱章来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富林,在镇政府巧遇老游击队员罗炳。罗炳 将欢姐如何从江门专程来庙山寻找他们,原原本本、详详细细地告诉邱章来。原 来,欢姐曾先后三次回到富林庙山寻找陈火带的后人,但三次都失望而回。欢姐最后一次来寻找邱家就是罗炳亲自带路的, 可惜当时罗炳也不知道邱章来去向。

据老游击队员罗炳介绍,女游击队员霍静欢,解放后到江门水产局工作,上世 纪70年代末离休,几年前已去世。

欢姐为了报恩,邱章来为完成母亲遗愿,双方多年来一直苦苦寻找对方。可惜 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两个女主角相继去世,也没能与对方及后人相见。邱章来母 亲的遗愿也因霍静欢离开人世最终划上句号。

后记

有的资料记载梁五姐是当年掩护女游击队员 霍静欢的人,是堡垒户。邱章来说出实情:其实堡 垒户是指父母邱木呈、陈火带和叔婆梁五姐合在一 起的大户,梁五姐没有子孙,历来把我当亲孙子看 待,情同一家。当年与游击队交往,除了邱木呈、陈 火带外,叔婆梁五姐应该共同参与。因为邱木呈、 陈火带早已去世,梁五姐则活到1982年才去世,还 是邱章来回来帮忙料理她的后事,现在每年也是他 为梁五姐上坟扫墓。梁五姐当年为了保护侄子家 人不受伤害,承认是她掩护过霍静欢,导致后来有 人上门收集资料时,因邱章来兄弟姐妹长期在外, 梁五姐顺其自然地成为陈火带的“代言人”。梁五 姐的女儿邱桂芳外嫁到云利村,今年75岁,仍健在, 她相信邱章来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更加符合历 史。 邱章来坦言,他几十年来苦苦寻找“芬姐”,只 是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还原这段真实的历史,对 组织从来没有任何要求。


云浮融媒中心

记者:廖荣波

通讯员:陈月继

责编:赖秀梅

值班主任:赵军鳗

值班总编:卢利文

投稿邮箱:yunffb@qq.com

云浮有故事的女人们2

云浮日报讯 (见习记者 何玮珊 通讯员 黄伟强 黄美莲)在云安区镇安镇石坳村乡道旁,有一栋颇有历史气息的两层房子,它那造型别致的装饰、带有少许西式风格的门窗和护栏,无不彰显出房子主人过去的显赫,更埋藏了一段传奇故事。石坳村支书苏其民告诉记者,这是该村名人苏杰文的故居,他和他的妻子曾仲华一生有着传奇般的故事,但又历尽坎坷……

曾赴日留学任云中第15任校长

记者一行穿越农田、绕过大山,经过几十里的路程来到石坳村。故事似乎和这里的道路一样的曲折,不容易被发现却又值得探究。苏其民说,知道苏杰文一家事情的人已随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少。记者了解到,苏杰文的父亲是一名生意人,是村中的经商大户,家境富裕。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下,加上苏杰文的聪慧,使得他从读书到工作的经历都不那么平凡。

苏杰文出生于1908年,云浮县红豆乡(今云安区镇安镇)石坳村人。青少年时期,苏杰文先后就读于镇安超明高级小学、云浮中学(1928年)。1932年7月于省立七中(今肇庆中学)高中毕业。1932年9月考进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历史地理学系,1936年5月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东渡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留学两年。1938年回国,到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报到,被分配到江津编译馆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苏杰文回到云浮,曾担任过云浮县红豆乡乡长、县参议员等职。1947年2月至7月,任云浮中学第15任校长;1947年9月,任中国国民党云浮县党部监察委员;1948年冬赴香港任教,直至1955年在港病逝。

苏杰文在担任云中校长期间,从本县和外地延聘了十多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校任教。如叶钧才先生,他辞去西区中学校长之职来云中就任教务主任兼初三乙班导师,还有英语老师徐维瀚(南盛北村人)、吕开文(番禺人)、宋学藻(鹤山人)。当时云浮中学高、初中一共才9个班,可算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中亦不乏具有思想进步者,如毕业于桂林艺专的彭玉琛老师(广西平南人),他组织应届高、初中毕业班学生课余排练曹禺先生名著、大型话剧《雷雨》。他们在一区公所(今烈士纪念馆)和马坪民众讲台一连演了许多天,观者如潮,云城及四乡都被轰动。苏杰文虽未直接参加演出,然其力排纷扰,为筹借服装、道具,联系演出场地而各方奔走,使演出得以顺利进行。然此举为国民党云浮当局所忌,苏杰文仅任一学期即去职,或与此事有关。

苏杰文生前擅长摄影,也许正因为这个爱好,才得以把当时他和他爱人的宝贵回忆封存在照片里。他爱人曾仲华是个有着传奇经历的才华女子,与苏杰文的结合,可谓是才子佳人的组合。

坎坷一生的才华女子

苏杰文的家境不差,他的妻子曾仲华背景更是非同一般。曾仲华出生于1912年,江西九江人,她的母亲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陈果夫的佣人。由于曾仲华自幼聪明伶俐,深得陈果夫喜爱,于是便收她为义女,并加以悉心栽培,供书教学。曾仲华在陈府逐渐长大,出落得楚楚动人,颇有大家闺秀风范。

暨南大学为曾仲华老人补办的毕业证书

1932年至1936年间,曾仲华就读于上海国立暨南大学文学院教育学系本科(1986年暨南大学给予曾仲华补发毕业证书,时任校长梁灵光),是暨南大学首批女子排球队员,与苏杰文是大学同学。曾仲华与苏杰文的凄美爱情故事也正是从这里慢慢展开。

曾仲华、苏杰文的婚礼据说十分热烈隆重,曾轰动一时。抗战胜利后,曾仲华随丈夫苏杰文回到了故乡云浮,1947年至1949年在云浮中学任教。苏杰文出任云浮中学校长前后,曾仲华在该校任教员,主要教英语。那一段时光是曾仲华一生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光,他们夫唱妇随,教书育人。可惜,美好的时光却非常短暂,1948年冬,在云浮工作仅仅两年的苏杰文受朋友所邀赴香港任教,年轻的曾仲华只好带着年幼的孩子留在云浮。丈夫去香港后,曾仲华开始了坎坷不平的人生。

苏杰文于1955年在香港病逝,终年46岁。上世纪50年代的“土改”运动的斗地主,让知书识礼的曾仲华饱受批斗之苦。所幸的是因她一向与人为善,才在批斗后得以活命。年轻守寡,孩子尚幼,被划为“地主婆”,曾仲华的人生跌至低谷。她带着儿子回到了石坳村居住。从此,昔日的才女,身家显赫的陈果夫义女,那些曾经的光环统统被“地主婆”所代替。无数个夜晚,曾仲华偷偷拿出她和苏杰文的照片凝视,委屈的泪水夺眶而出。生离死别,天涯孤苦她都尝遍,她只有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抚养成人。

在石坳村苏杰文故居旁,是一间名为“定安商店”的小卖部,定安是他们儿子的名字,村中人对曾仲华的认识更多是存留在这部分。曾仲华曾资助过名为阿星的村民,当年阿星考上云浮中学读书时,每次从家里回学校,路经小卖部,曾仲华老人总会往他手里塞些钱,让他买学习用品及用作生活开支,可见曾仲华不但是一名才华女子,更是个慈祥和蔼的老人。

“文化大革命”后的上世纪70年代,云浮中学邀请曾仲华回校教英语,但此时她已无法站上讲台授课,弯腰驼背的她,站着也感到极其痛苦。命运对曾仲华这个美丽女子如此不公,幸而却给了她平静幸福的晚年,她儿子在村里开了间小卖部,她含饴弄孙,操持家务,一家人虽然不算大富大贵,却也和睦融洽。

八十高龄仍翩若惊鸿

记者翻看苏杰文与曾仲华昔日的美好照片,甜蜜美满的结婚照、其乐融融的家庭照、气宇轩昂的毕业照……还有曾仲华昔日与闺蜜的游玩记录,尽管岁月风蚀了年轮,但也磨灭不了曾仲华的端庄美。

1997年春天,随文史委到石坳村搜集苏杰文史料的黄美莲,曾与当时80多岁的曾仲华有过一次深入的交谈。在她的文章中,是这样描述的:80多岁的曾仲华看上去思维清晰,她端庄美丽的脸庞写着慈祥与豁达。她平静地向我们说起她的经历,儿子因为家庭成份问题40多岁才结婚。尽管我们都带着笔和记录本,曾仲华却执意亲手写下了自己与丈夫的姓名、出生年月,以及读书、工作单位和工作时间。她拆开一个旧利是封,在里面的白纸上一笔一画地写着,尽管眼花手抖,她还是坚持写完了。也许她在写那些字时,往事电影般闪过脑海。她有点激动。我们最为诧异的是她写的最后一句话是“……屈了我一生”,笔迹有力,似乎要把内心的委屈穿透纸张。也许,她一生中会设想过许多,也许会有许多“假如”。假如她选择的不是苏杰文,假如他们留在四川,假如丈夫不去香港,假如她在丈夫去世后携子投靠娘家的亲人……太多的“假如”,让我们不由得想到“红颜薄命”这个词。

1997年8月6日,曾仲华在云浮病逝,享年86岁。

曾仲华的爱情故事随着她的逝去将渐渐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曾经的繁华若梦,曾经的悲欢离合,生死两茫都化作黄土。只是,那个美丽女子,她用她的坚守,她对爱情的忠贞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纵然相隔万水千山,也会天涯变咫尺;真正的爱情,是可以灵魂相守,此生不变;真正的爱情,每一刻,都值得用一辈子时光去回味。

云浮有故事的女人们3

2020年5月11日,广州市花都区救助管理站接收了一位中年女子。

据救助站工作人员回忆,女子是在花都区的紫薇路上被发现的,在之后的沟通中,女子告诉了救助站工作人员她姓陈,但当救助站工作人员想询问陈大姐她更加详细的身份信息时,她又有些恍惚,说不清楚。

2020年5月14日,由于陈大姐迟迟没有找到家属,救助站将她的信息整理发送给了有着合作关系的今日头条寻人公益项目组,想要通过网络的力量帮助她找到家属。收到信息后,头条发布了名为《广州花都区救助站:中年女子被救助,自称叫陈某》的寻亲启事。

幸运的是,在这条寻亲启事发布后没多久,合肥的热心民警陈警官看到了信息,通过比对查询,确定了受助者的身份,原来她并不姓陈,而是姓刘,家在云浮罗定市。

之后,这些信息也通过头条转给了广州市救助站,经过核实,现在女子已被安全送回了家中。

这是今日头条寻人公益项目自成立以来,成功寻找到的第13163名走失者;也是头条寻人与各地救助站合作后,联手帮助找到家人的第9975个救助站受助者。也是和警方合作找到的第2423名成功案例。

头条寻人是一项面向全国的免费公益项目,致力于帮助各类家庭寻找走失者,其原理为在走失者失踪地点附近弹窗寻人信息,借助头条庞大用户,极大提升可能目击者帮助寻人的几率。过往成功案例已经证实,头条寻人的精准地域弹窗对短期内走失的老人、精神障碍患者等移动能力较低的人群,有较高的寻人成功率。邮箱:xunren@toutiao.com

【头条寻人防诈骗提醒:】

郑重声明:头条寻人是一项面向全国的免费公益项目,我们提供的寻人服务不会收取任何费用。请不要相信任何陌生人通过电话、短信要求您汇款、转账,或者付费进行寻人的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2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云浮有故事的女人们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6904.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