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殡仪类学什么教材好一点(殡仪类学什么教材好)

2023-03-12 06:04:01 技术常识4 内部转载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7950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0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民政部公布《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殡仪类学什么教材好1

新华网北京9月7日电(韩家慧)9月7日,民政部网站公布《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条例对殡葬设施、殡葬服务、丧事活动等作出细化规定。

条例拟规定在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实行火葬;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火葬的地区,允许土葬。实行火葬和允许土葬的地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报国务院民政部门备案。

条例提出禁止在耕地,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区,水库及河流堤坝附近和水源保护区,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建造坟墓。这些区域内现有的坟墓,除受国家保护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墓地予以保留外,应当限期迁移或者深埋、不留坟头。

同时,条例拟规定安葬骨灰的独立墓位占地面积不得超过0.5平方米,合葬墓位的占地面积不得超过0.8平方米。安葬遗体的墓位(含合葬墓位),占地面积不得超过4平方米。墓碑高度不得超过地面0.8米。

此外,条例拟规定,姓名不详、身份不明的遗体,殡仪馆可以凭死亡证明、移交遗体的公安机关同意火化确认书,按相关礼仪和程序火化遗体,并留存相关影像资料。

殡仪类学什么教材好2

1、《人生四季之美》

作 者:日野原重明(日)

译 者:高淑玲

ISBN:9787108012395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1999-01

目录:

第一章 揭开生命的面纱

第二章 初尝幸福的滋味

第三章 活出健康的身心

第四章 过个充实的晚年

第五章 开创自由的人生

对于生,我们无权选择,对于出生后的每一个日子,我们可以努力、累积,呈现生命的美丽。作者一生行医、德高望重,在75岁时,将个人的体悟与对众生的观照融合,写下这本充满生命智慧的好书,改变了我们看待生死的态度。书中故事温馨动人,扣人心弦;引证圣贤语录,处处充满哲思,读完之后令人豁然开朗,从而珍惜生命、经营人生!

▶ 孔夫子网上有此本旧书。

2、《天使走过人间》(台湾版本)/《天使之轮》

作 者: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原版名称:The Wheel of Life

译 者 范颖

ISBN:978-7-229-06683-3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ubler-Ross, M.D.) 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也是国际知名的生死学大师。她多年从事临终关怀工作的经验,以及《论生死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等相继推出的著作,协助许多濒死病患安详的面对死亡,更抚 慰无数临终病患亲属的心,帮助他们克服失去挚爱的伤痛,晚年更致力于艾滋病感染儿的关怀与照料。

这本书她在生命的余晖中回顾自己一生的真情告白。如今,面对自己的死亡,七十一岁的她,娓娓道来自己的一生,并阐述了她心中不变的真理──死亡并不存在。生命给人生最大的启示,是提醒我们:珍惜“生命”当下的美好,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爱”。

本书共分为四部分,分别纪录她少年、壮年、中年及老年的多采人生。阅读她独特、坚韧、充满争议但又充满启发的生命故事,就像经历一场丰富的心灵之旅。

▶亚马逊有Kindle的电子版,需付费。

作者: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 大卫·凯思乐 (David Kessler)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与生死学大师的最后对话

原作名: On grief and grieving : finding the meaning of grief through the five stages of loss

译者: 张美惠

出版年: 2008-1-1

ISBN: 9787561439302

据原书2005年英文版译出。

本书为国际级生死学大师伊莉萨白•库伯勒•罗斯临终前写就的最后一本书。伊莉萨白在她生命的最后九年为身体瘫痪所苦,她曾多次说到自己已做好死亡的准备,并一直勇敢地活着。她曾在《论死亡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一书中,提出临终的五个阶段: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帮助人们学会接受死亡。

本书进一步指出此观点可以帮助我们走过伤痛。

作者在本书中和读者分享自己的悲伤经历。他们在悲伤中体悟生命的脆弱及坚韧。“曾经爱过、失去,又活了过来”的人生历练,使其更感念:“生命、死亡与爱是上天给你的恩典。”

▶亚马逊网有售,百度网盘有PDF版本。

3、《灵魂的事》

作者:史铁生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05-4

ISBN: 9787530631447

《灵魂的事》是史铁生关于生命、爱情和信仰的沉思的散文集。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京东有售。

4、《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走到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第一个集子,由杨绛女士编定。本书则是这个集子的注释,回答了神和鬼的问题,有关人的问题,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修身之道,人生的价值等。

此书共分为两部分,在书中杨绛关注了神和鬼的问题,人的灵魂、个性、本性,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命与天命以及人类的文明等问题。融会了文学、哲学、伦理学精神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

后一部分则由注释《写在人生边上》多篇散文构成。在《论语趣》一文中,杨绛提到,钱钟书和她都认为,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子路而不是颜回,最不喜欢的是不懂装懂、大胆胡说的宰予。

▶ 网上有免费的PDF版本可供阅读,请度娘。

5、《超越死亡》

作者: [美] 肯·威尔伯 / 校注 许金声 审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恩宠与勇气

译者:胡因梦 / 刘清彦 译 / 许金声 审校

ISBN: 9787108023759

美丽、活泼、聪慧的女子崔雅,三十六岁邂逅肯·威尔伯.彼此一见钟情,于是喜结良缘。然而就在婚礼前夕,崔雅却发现患了乳癌,于是一份浪漫而美好的因缘,引发出了两人共同挑战病魔的故事。他们煎熬过五年时间,因肿瘤恶化.终而不治。在这五年的艰难岁月里,夫妻各有各的痛苦和恐惧,也各有各的付出;而相互的伤害、痛恨、怨怼,借由静修与修行在相互的超越中消融,并且升华到慈悲与智慧……

在这个过程中,病者的身体虽受尽折磨,而心却能自在、愉悦、充满生命力,甚至有余力慈悲地回馈,读来令人动容。

在这部死亡日记中,女主人公的叙述与男主人公的解说浑然交织为一体,宛如对话、交流。相互解读,使其内心体验成为真实的生命经验。

▶ 亚马逊、京东均有售。悠读文学网站可免费在线阅读,http://www.yooread.com。

6、《生命的肖像》

作者: (德)瓦尔特·舍尔斯 贝阿塔·拉考塔

出版社: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原作名: Noch mal leben vor dem Tod

译者: 王威

出版年: 2011-9

ISBN: 9787512201606

《生命的肖像》内容简介:

什么是对一个人生命最简单也最平等的概括?看过德国摄影师瓦尔特那套著名作品“死亡肖像”的人,会回答:两张黑白照片。如果你捧着这部摄影集中文版《生命的肖像》,会觉得它可能是你看过最沉重的书,因为不算太厚重的书里竟承载着20多人的生老病死,而你必须直面他们濒临死亡时的瞳孔,以及死后安详的面容。

▶ 亚马逊仅有一本,孔夫子网有售旧书。新浪爱问资料可以免费在线阅读。

7、《生命安宁》

作者 :【美】威廉•B. 欧文

译者:胡晓阳 / 芮欣

ISBN: 9787511716514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副标题: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

人生最大的焦虑之一就是: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在人生的终点我们都有可能发现自己虚耗了生命。而在本书中,威廉•欧文教授运用斯多葛主义深邃的心理探索与有效的实践技巧,为我们描绘新生命的路线图。

斯多葛哲学是古罗马最流行、最成功的思想流派,其生活的艺术能让我们减低焦虑,释怀过去,将心力聚焦于生命中能够控制的事务上;能让我们更好地对付羞辱、悲伤、衰老,坦然地面对声名与财富的诱惑。我们从马可•奥勒留那里学会取舍,从爱比克泰德那里学会从有限的生活中获得更大的满足。当然,这种生活的艺术还能彻底治愈折磨现代人的心理慢性病症——对生活无休无止的不满足感,让我们的内心归于从容和安宁。

《生命安宁》还能教会读者如何成为自己生命的观察者与哲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注意观察并基于观察反思自己,我们就能更好地找到焦虑的源头,避免种种痛苦,真正创造快乐的生活。

▶网上有免费的PDF版本可以阅读,请度娘。

8、《西藏度亡经》

作者:莲华生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原作名:中阴得度The tibetan book of dead

译者: 徐进夫

出版年: 1995-08

ISBN:9787801230102

本书是一部藏传佛教密宗名著,讲述了“死亡的艺术”不仅跟“生活的艺术”或者“出生的艺术”同样重要,且为“活的艺术”或“生的艺术”的补充和圆成。

▶微盘上有清晰的PDF版本可供下载,请度娘。

9、《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作者:傅伟勋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6-6-1

丛书:生命之旅丛书

ISBN:9787301108284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除了从科际整合的宏观角度把“死亡学”连贯到精神医学、精神治疗、哲学、宗教学乃至一般科学(如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以便揭示“死亡学”研究的现代意义之外,更进一步从作者熟研半生的世界各大宗教传统,特别是耶、佛、儒、道诸家,汲汲观照生死,观照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了脱生死的智慧,并以此来探讨现代人的死亡问题及其精神超克,以及生死的终极意义。

▶百度网盘有免费PDF格式文档。

10、《让我缓缓放开你的手:走出丧恸》

作者:苏绚慧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走出丧恸

出版年:2014-4

ISBN:9787544745949

苏绚慧,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询研究所硕士,现为马偕协谈中心心理咨询师,并在医院担任心理咨询师。已出版《于是,我可以说再见》、《生命河流》、《这人生》、《请容许我悲伤》(金鼎奖社会科学类推荐优良好书)、《死亡如此靠近》(金鼎奖文学类推荐优良好书)等。

打开本书,你会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感动。当我们认为梦是无价值与无意义时,梦是不会告诉我们任何信息的;唯有相信梦叙说了我们内在真实的声音与感受,梦才可能对我们说话。

如果你开始对自己的梦产生兴趣,不如就从此刻开始,好好留意自己的梦,听听你究竟想对自己说什么。针对“丧亲”这一类型的梦,进行了全面的解析,重点在于此书突出了通过梦“疗愈”自身的方式方法。作者分享了自己通过梦进行的自我疗愈过程,也叙说了多位受访者以做梦的方式来完成丧亲所需的哀悼过程。

本书属于心理自助类,普通读者可以通过书中内容自我诊断,做自己的心理医生。作者也在第十章整理出了“如何靠梦疗愈丧恸”的方法,为丧亲者及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提供具体的以梦自助、助人的过程。

▶京东、亚马逊、当当、孔夫子都有售,喜马拉雅有该书的音频。

(▲ 作者的另一本书,在台湾发行)

作者: [法]鲍里斯•西瑞尼克(Boris Cyrulnik)

出版社: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副标题:有悲伤的勇气,生命才能向前

原作名: Sauve-toi,la vie t’appelle

译者:闭朝莲

出版年: 2013-12

ISBN:9787555100805

《走出悲伤》,一位心理学大师的生命剖析。在这本书中,心理学家西瑞尼克不惧自我解剖,他努力搜寻那些已被埋藏的记忆,质问那些记忆的陷阱,并试图说出在重获安全和自由之后想说而无法说出的感受,探求走出悲伤的心路历程。他以自身经历告诉那些心中有伤的人,走出悲伤有两个决定性的因素:一是和他人保持重要的良性联系,二是相信生命与生俱来的内在能量。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的悲伤和命运的曲折,是生活在这尘世中无法避免的修行,我们不能阻止和压抑自己的情绪,但可以选择与悲伤相处,克服悲伤的力量。

人不但能在不幸的阴影中继续活着,而且能够更强大地活着。要有悲伤的勇气,生命才能向前。

▶京东有售。

11、《死亡如此多情》

作者: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

ISBN: 9787508640518

这是一部由百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的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它用叙事医学的手法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我们借此可以重新认识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以及生命和死亡。中国自古避讳谈论死亡,但只有了解疾病、参悟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京东、亚马逊及Kindle、百度阅读都有。网上有免费的txt和doc格式文档。

12、《最后的礼物》

作者:杰莉安·布诺什

副标题:与危重病人相处的创造性模式

译者: 张宇

出版年:2011-4

ISBN:9787304051228

《最后的礼物:与危重病人相处的创造性模式》主要内容简介:

“你是干什么工作的?专为快死的人工作?这听起来可真够郁闷的。”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到底听过多少次这样的话了。但是,如果你能坚持读完这本书的话,就会发现事实并不像大家所想象的那样。与垂危之人相处,反而会让我们收获在其他人身上不曾感知到的亲密。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之所以愿意为垂危的病人工作,是因为他们与上帝更亲近。”越是靠近死亡的人越是清楚什么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而常常与垂危之人交流也对我的价值观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他们让我开始关注“当下”,让我认识到好好活着的珍贵。因为,事实就摆在眼前,事实就在“当下”。与危重病人相处并不令人沮丧,相反,这种过程里充满着种种生动、丰富、令人振奋的感触。但这并不意味着做这份工作是轻而易举的,事实上,这本书所关注的恰恰是关于如何处理发生在整...

▶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均有售。

13、《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一书源于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哲学:死亡》。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著作中,谢利·卡根教授挑战了对于死亡,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未经深思的观点,邀请读者系统反思死亡的哲学之谜,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讨死亡的意义为何,从形而上学到价值观,认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有了对死亡的深刻意识,才会有对生命价值的深刻了解。蒙田说:“探讨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由于对死亡的认识所带来的反省,致使人类获得形而上学的见解,并由此得到一种慰藉。所有宗教和哲学体系,主要即为针对这种目的而发,以帮助人们培养反省的理性,作为对死亡观念的解毒剂。”叔本华对死亡哲学的阐述,对本书来说至为贴切。死亡虽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该视频在网易公开课、网易视频、爱奇艺等均可搜到,PDF格式的笔记在网上也可以找到。

诚然,类似的书籍还有很多,如临床护理方面,篇幅所限不能在此一一列举,请谅解!若您遇到喜欢的书籍,可以留言小编,和伙伴们一起享受汲取知识的乐趣。谢谢!

参考资料:豆瓣读书、百度百科、香港仁爱

(完)

殡仪类学什么教材好3

2022年3月17日,南京普觉寺墓园一场清明代祭扫仪式,工作人员代替市民进行祭扫。 (视觉中国/图)

起初,那种类似食物腐烂的味道被关在一个个金属柜里,然后通过柜体缝隙溢出。殡仪馆的带班师父建议,最好不要打开。胆子大的男学生理解为,可以打开。

陈慧贞很快意识到,鼻子上那块加厚纯棉口罩形同虚设。自入读殡葬专业以来,她最担心的事发生了:长达一年的心理建设,在那一刻土崩瓦解。

男生一个个拉开存尸柜,刚满18岁的陈慧贞默默走了出来。

那是2019年11月的事了,经过一年多理论学习,这批00后第一次走进殡仪馆。福建省民政学校(中专)殡葬专业老师林福同将这个环节视为学生们职业上的成人礼,“你看过,你体验过,你选择。”

陈慧贞的选择是不接触遗体,这是她就业的底线。现代殡葬业的分工足够细致,她还可以选择殡葬司仪的就业方向,这个领域在国内几乎空白,薪酬也算体面。

然而,她2021年夏天毕业后在殡葬行业短暂逗留,最后还是因为适应不了行业的特殊性而转行。

这始终是一个有些令人望而生畏的职业领域。但其实,无论就业方向还是在校学习,直面遗体只是殡葬行业的一部分,有时甚至只是一小部分。中国每年有近一千万人死亡,开办殡葬专业的大专院校有5所、中专院校3所,林福同提供的数据是,这8所学校2021年培养的毕业生为1100多人,而每年的行业缺口为2万人。

清明是这个职业的繁忙时间。一些学校会特意在清明节前后,安排学生实习。这两年的清明又有些许不同,受疫情防控影响,多地墓园早早推出代祭扫服务,从业者们也多了新的工作项目。

南方周末记者接触到的00后殡葬专业学生有大专生,也有中专生,不少人说自己是主动选择报读,原因要么是“好玩”,要么向往法医专业而不得。当中,中专学生入学时不过十六岁左右,少年人如何看待这个专业,如何认识生死,有着与过去不同的视角。

“这是最后的告别”

行礼,盖上白布单,在布单下依序脱去死者衣物,如果上衣有扣子,必须从上往下解,寓意一路顺风。脱下的衣物要按顺序和固定的折叠方式一一摆好。

为死者穿寿衣的步骤也有讲究,先后次序为袜子、裤子、手套、上衣,上衣扣子从下往上扣好,寓意步步高升。

整个过程需戴上手套在白布单下操作,技术熟练的人,需要大约十分钟。

“殡葬无小事。一个小细节没做好,客户(死者家属)会认定你不专业,同行会评价你不认真。”殡葬心理学课上,林福同会这样对学生说,“说到底,我们这份职业荣誉感和满足感,都是通过生者获得的。”

学校配了一间实操教室,提供两个模拟教具,分别称为硬体和软体。硬体模拟已经出现尸僵现象的遗体,需两人合力操作。软体模拟正常姿态的遗体,只需一人操作,但教具重量达到30公斤,这个领域是男学生的天下,反复操练中,软体模型已经解体。

“这些繁琐步骤的目的,是通过专业人员的努力来营造一种仪式感,甚至是一种肃穆的气氛,让生者明明白白,这是最后的告别。”林福同说,自古流传的丧葬礼仪并不全是封建迷信,“有些内容也是有道理的,比如‘搁三朝’(遗体在灵堂摆放三天),总体的目的,是给家族成员足够的情绪缓冲时间,在复杂的礼仪程序中,一个家族内部的宗亲血缘关系、外部社会关系的传承就完成了。”

和所有十六七岁的孩子一样,与讲授理论相比,学生们更爱听林福同举例子。现代殡葬业对仪式感的营造已经融入一些艺术设计领域的元素。

林福同举例说,比如中国人几乎不怎么关注墓碑,很多人默认墓碑就是一块刻上字的长方形石头,但他在上海见过一块雕刻成心形的玉石材质墓碑。心形墓碑左白右黑,中间镂空部分镶嵌着一个年轻女孩的照片,墓志铭只有八个字,白玉上书“来世再约”,黑玉镌刻“宝贝等我”。“你一看就能明白,这是生者和早逝女孩之间的约定,他们很有可能是恋人。”

“其实墓碑已经能做得很好。”武汉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葬专业大专毕业的从业者彭静还接触过“影雕”,一种可以将人像雕刻到墓碑上的工艺。

对身为老师的林福同来说,这些例子的含义不止于此——中专教学与普通高中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紧密联系就业趋势,“这个例子说明,以后这个发展方向大有可为。”

2020年11月13日,山西太原某殡仪馆举行无名无主骨灰集体迁移安放仪式,这些骨灰大多属于生前无儿无女的老人或流浪乞讨人员。 (视觉中国/图)

“我们这行的一个魔咒”

尽管“大有可为”,但福建省民政学校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学生不多。2018级只有12名学生,男女各一半,2019级还要再少一人,生源以福建省内学生为主,到了2021年,学校在全国招到三十多个学生,达到近年的最高值。

“一个原因是家长对这个专业仍有顾虑,尤其是女生家长。另一个原因,师资力量目前能承载的大概就是这个生源数。”林福同说。

林福同58岁,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原先从事的是德育教育。1995年,林福同的一位近亲属去世,他找遍图书馆,没看到一本殡葬专业书籍,学术研究和理论教育、职业教育还是一片空白。

林福同如今担任中国殡葬行业认证委员会副主任。据他介绍,殡葬行业的领路人是原民政部济南民政学校副校长孙树人。1994年年底,孙树人通过民政部向教育部提出开办殡葬专业的建议。1995年,原民政部长沙民政学校开办殡葬教育专业,这是1949年后殡葬教育专业首次进入中高等院校。

福建省民政学校殡葬专业于1999年开始招生。首届招生两个班,生源共108人,学制3年,学历中专。当时的校址位于福州市晋安区连江路的地标五里亭,林福同给这届学生起了一个外号,“五里亭108将”。

然而起点也是顶点。“首届毕业生就业遇到了麻烦。”林福同回忆,福建各县市殡仪馆一直存在专业人才缺口,长期以来不得不向社会招收非专业员工,但各县市殡仪馆多为事业单位,职工编制紧缺,导致只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入编,其余人员只能自谋生路,“有一部分改行了,还有一部分出国搞殡葬去了,后来的发展也都算不错。”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无法就业,意味着学生浪费了三年时间。

此后,专业招生人数稳定在几十人的规模,近些年还更加缩减,“部分原因是家长仍然过不了心理那一关。这就像我们这行的一个魔咒,旧时代被人歧视也就算了,现在虽然职业歧视已经很少,但家长还是会把职业和婚姻大事挂上钩。”林福同说,他能理解家长的担忧。

相似的“不理解”,也发生在报考殡葬专业的大专学生身上。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殡葬专业学生刘梦姝(化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报考的时候,自己家人没说什么,但邻居却指指点点说“女孩怎么学这个”,她直接被气哭。另外两名学生则都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经过了一串说服工作,再经过时间消磨才得以和解。

彭静解释,她对法医感兴趣,而殡葬专业与之相近,填在了第二志愿。类似的原因,在报考的年轻人中时有出现,福建省民政学校2018级的曾翊轩是悬疑作品爱好者,她说自己甚至“一度对遗体产生过浓厚兴趣”。

彭静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殡仪馆的故事,还会展示拿自己来练习给逝者化妆的内容,不过,有1/3的内容被网友举报了。但她也理解,“有些东西太刺激了,网友看了觉得会不太舒服。”

“如果努努力、一代一代的努力,可能以后社会上的偏见什么的会少一点,虽然想法有点虚无,但确实是这么想的。”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殡葬专业学生王南宇(化名)说。

“科学前进一步,迷信后退一步”

福建省民政学校殡葬专业的生源虽少,好处是能做一对一指导。学生们称呼林福同为“师父”或“老林”,没人喊他“老师”。

“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如果处理不好,很有可能引起纠纷,你自己也要被投诉。”殡葬心理学课堂上,林福同举了个例子来强调细节的重要性。

比如,丧主已出嫁的女儿婆家送的花圈和儿媳娘家送来的花圈,哪个摆在前面?

给出答案之前,他会先描述自己青少年时参加农村葬礼目睹的纠纷,再上升到殡葬心理学的理论,“对客户来说,遗体告别是他们最后一次能看到去世的亲人,如果因为我们的原因出了差错,客户当然难以接受。”

出嫁女儿婆家的花圈应置于儿媳娘家花圈之前。按照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习俗,前者为客,后者为主,优待客人以示尊重。

“我要跟你们强调,这不是迷信,也不是糟粕,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个基本的社交规则和礼仪逻辑。”林福同说,“作为专业人员,我们不但要这么安排,还要向主家解释清楚,这里面有什么道理。你的解释是一种心理抚慰,客户最看重的是专业的服务带来的体面和风光,悲痛就通过这些仪式释放出来一些。”

作为跨领域交叉学科的主讲老师,林福同自编了一套教材,根据他每年两次参观福建省内各殡仪馆的见闻,将丧主亲属心理总结为四个发展阶段。

“最容易出差错的时候就是第四个阶段,入炉火化的时候。”他问学生,“马上要火化,死者的肉身即将消失,这时如果近亲属扑上来,你们怎么办?”

林福同的信条是,职业教育如果与行业实践脱节将变得毫无意义。“只能预防。这个步骤之前,你就要先去劝慰家属,跟家属里的年轻人也要说明,同时,同事要在拖车旁做好保护。”

他的课件下一部分,是殡葬从业者的心理发展阶段。还在理论学习阶段的学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是恐惧。比如处理遗体,绝大多数溺水死亡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口鼻出血现象,对新手的心理冲击不言而喻。

“这不是诈尸,是因为身处水底水压大,死者可能出现耳膜破裂,一些脏器可能内出血。打捞上岸之后,身体内外的压力条件迅速发生变化,腔体内的积水和内出血可能就会流出来。”他告诫学生,“谁看了都会怕,但你要知道这不是超自然的东西。科学每前进一步,迷信就后退一步。”

“案件 无名尸”

如何让眼前这群十六七岁的孩子理解死亡?这门课会在不到7公里外的殡仪馆开始。

路上,有学生在讨论即将看到的遗体,也有人在聊日常琐事。他们先后参观火化车间、存尸处、告别厅,长期最受外界关注的防腐整容车间,有时并不开放。

去过火化车间后,喷油嘴和鼓风机运作的嗡嗡声在康碧强脑中挥之不去。人体最硬的几根骨头无法烧尽,只能采取特殊方法处理。“原来骨灰不是灰,是骨头渣。”他说。

存尸处有两个不大的房间,里面摆满的却是无主尸,一些已经存放了不少年头,“都是无人认领的人”。康碧强大胆,他一个个查看死者的模样,但在一个小号裹尸袋前停住了,“顶多是十岁出头的小孩子。”他又特意看了一眼柜子上的标签,“案件 无名尸”。

这是他唯一没有拉开的裹尸袋。

曾翊轩拉开了一个裹尸袋,里面是一个系口的红色塑料袋,她马上意识到是一个婴儿尸体。她又去看标签,“弃婴”。

“我不害怕,但非常难受。不想要这个孩子,为什么要生下来?就算不想要了,为什么不放在福利院?为什么要让一个婴儿惨死?”她有一堆疑问。

“最恐怖的是竟然无人认领。这是一件悲伤的事。”在那个房间,陈慧贞发现了某种人性扭曲。

这个因为无法忍受气味而先行到告别厅参观的女孩,却在告别厅一角看到三个死去的流浪汉,还一起盖着生前那条花被子。

那天,回学校的大巴车上一片沉寂。有个学生忍不住问带队老师,“他们为什么没人要?”

老师说,一部分死者确实联系不上家人,也许他们的家人知道了会过来处理,还有一部分死者的家人可能已经联系上了,只是目前没时间来处理,以后有空了也许会来的。

听完这个解释,康碧强好受多了,“毕竟我是真的接受不了他们是找不到家的人,人怎么能这样呢?”

林福同则想起一位故交。他们曾一起参加一位朋友的葬礼,故交请林福同把他带到火化车间观看。

故交站在火化炉的观察孔前,看了十几分钟,一言不发,直到葬礼结束。半年后,他打来感谢电话:他已经整整12年未获提拔,参加葬礼时正在最低谷,似乎上级、下级都在和他作对,他看谁都不顺眼。看完火化的过程,他明白生前的荣耀不过化作一捧骨灰。他开始修复人际关系,“原来活着的每一个人都那么可爱”。

2019年4月24日,长沙明阳山殡仪馆,整容化妆室旁的塑型室,陈列着装殓部工作人员的塑泥练习。 (视觉中国/图)

行业目前仍是“抬、烧、埋”

林福同还要讲这份工作可能面临的职业伤害。殡葬专业就业的四大方向为殡仪服务、防腐整容、火化、墓地管理,除墓地管理外,从业者都面临职业暴露的风险。

职业暴露意为工作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林福同解释,非正常死亡的人遗体可能不完整,搬运前也没时间确认死者有无传染类疾病;火化师,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火化师,使用的火化炉型号老旧,时刻暴露在气体和颗粒污染之下;而防腐整容领域,因电影而知名的“入殓师”角色,除了传染风险,还要防范药剂产生的化学污染。

目前防范职业暴露的手段和设备均有待进步,林福同只能反复提醒学生,严禁裸手操作。

“但总体来说,这仍然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行业。”林福同身兼全国殡葬专执委委员、中国殡葬行业认证委员会副主任、安葬纪念服务技术认证委员会主任数职,他说,中国每年的死亡人数在千万人左右,行业每年都面临2万人左右的人才缺口。

但他也提醒,不要被数据误导:人才需求指的是专业人才,但即便大中专院校每年只供应一千人,行业仍然在运转,“说明这个行业目前仍然是劳务服务——抬、烧、埋,而不是文化、技术服务,大量非专业的劳动力仍然能让它运转起来。”

既然如此,大中专院校为什么不扩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各院校对单一专业招生人数的限制。”

另一个原因是师资。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殡葬专业为例,王南宇介绍,专业有十几名教师,但教防腐、整容、化妆等专业课的主要是同一名年轻老师。他在业界做过文职,即不大接触遗体的岗位,实践经历比较丰富。

还有一些原因比较微妙。2021年招生季,林福同发现学校招生办对殡葬专业的介绍力度不够,一问才知道,是同事担心会引起家长反感。“什么年代了?社会上都不那么歧视我们了,现在我们自己歧视自己?”林福同一怒之下去找了校领导,后来,学校甚至接到了来自省外的报考咨询电话。

招生过程中,就业是无法回避的话题。

为此,林福同澄清了外界长期以来的一些误解。“以前有报道说转正之后基本工资五六千打底,并不算普遍。”以福建为例,全省56个殡仪馆,超过75%是事业单位,实行阳光薪酬;25%的公司化殡仪馆,薪酬略高于事业单位馆。“也要考虑地区差异,大部分地区,可能只是略高于当地白领的平均薪酬。”

在彭静工作的殡仪馆,正式员工最多能拿到一万多工资,但那需要“业务量非常大”,而她工资稳定在四千多。刘梦姝希望以后能当逝者化妆师,原因是实习的馆里,“最顶尖化妆师能拿到2万-4万工资”。

林福同的学生们其实不愁工作,还有两年退休的他,最骄傲的就是几乎100%的就业率。

如今,“外界的误解已经从歧视变成误认为这是个暴利行业。其实有些人可以一辈子不用接触遗体。这是一份中等收入工作,神圣,但也琐碎。”

陈慧贞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行业。

喜欢悬疑小说的曾翊轩对防腐整容兴趣浓厚,毕业后,她进入厦门老家的一家殡仪馆,当上她向往已久的防腐整容师。

康碧强则进入厦门一家殡仪馆,他后来告诉老师,说自己拿到比当年厦门本科毕业生平均薪资高两三千元的报酬。

在林福同看来,他的学生早早见识过生死,在就业市场上更懂得珍惜机会,毕竟,“生离死别,殡葬最大的意义,在于让活着的人明白活着的价值,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应受访者要求,刘梦姝、王南宇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翟星理 南方周末实习生 冯佳琪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2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殡仪类学什么教材好一点(殡仪类学什么教材好)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6897.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