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爱国系列的小故事(爱国系列的故事有什么)

2023-03-11 19:54:02 技术常识4 粉丝投稿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6625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7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詹天佑的故事:爱国情怀,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詹圣泽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爱国系列的故事有什么1

1、幼年立志,追求理想。耶鲁大学1878年班“在实践中求希望”的班铭,深刻地印在詹天佑的心底,熔铸成他所特有的“以建设求进步”的钢铁般坚定意志。詹天佑认为,留学所得该“善用之”,要报效祖国。

1871年,年幼的詹天佑在家父的鼓励下,从小就立下报国之志,到香港考取了清政府组织的“幼童出洋预习班”,亲历了父亲在“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的证书上画了押,并于1872年7月登上了赴美留学的洋轮。从此,詹天佑幼小的肩膀扛起了中国近代的强国之梦。作为首批留学幼童,詹天佑虽然是最早接触西方科技的中国少年,但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忠诚始终如一,立志为祖国早日富强而刻苦学习科学。1878年,他考入了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铁路工程专业就读,并立志申请三年学完毕业,还以第一名的数学考试成绩获得了学士学位。

2、平民出身,奋发图强。詹天佑自幼至20岁在西方学习生活,远隔重洋整整9年未见故国亲人和乡音,但他从未中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依恋与追求。从他用毛笔书写并保存至今的一些信函、批牍、文件以及文章著作的手稿中,颇见其汉字的运笔功力,况且他还有不少文章著作是精彩的文学作品。这无疑饱含着他眷恋祖国的强大原动力,着实由衷令人震惊和敬佩!

不仅如此,詹天佑如饥似渴地汲取世界先进之国的科学技术与先进文化思想为动力,在美国从小学到大学,仅仅用9年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耶鲁这所名牌大学,他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地说:“曰富曰强,首赖工学。交通不便,何以利运输?机械不良,何以精制?”他满腔热情、学以致用地选择引进吸收发达国家近代机器大工业生产技术,积极寻求近代科技振兴中华的救国之路,从而推动实现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促进中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文明等的全面进步。

3、七年磨练,献身海防。詹天佑在美国完整地接受了西方教育,回国后因当政者视铁路为怪物,因此詹天佑所学的机械业没有了用武之地,被安置到福州船政局去“学习一艺”,从1881-1888年足足被耽误了七年。期间,詹天佑先后在福州船政后学堂、广东博学馆、广东水陆师学堂任教。1886年受张之洞委托,在一年之内运用西洋测绘方法绘制了中国第一份《海险要图》,开启了我国新技术测绘的先例,并参与修建广东沿海炮台等海防建设。为此,他还推迟了自己的婚期,直到1887年27岁时才与出国时就订婚的妻子——澳门商人的女儿谭菊珍举行了婚礼。期间7年,为晚清时期中华民族的海防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一批海防优秀人才和专业骨干。

4、马江海战,爱国体现。在福州船政后学堂任教期间,力行“求是、求实、求精”的教育理念,“官称其能,士服其教,被尊为导师”。因教导出色,1882年6月他以一等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并获得清政府同批嘉奖中最高的五品顶戴奖,被派往“扬武”舰担任见习驾驶官。同年11 月,正式担任“扬威”号旗舰驾驶官,参加了1884 年中法马江海战。在战斗中詹天佑表现出色,灵活果断地指挥“扬威”号攻击法国“伏尔他”指挥舰,差点要了法国海军远征司令孤拔的命。充分显示了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临危不惧的可贵品质,非常值得我们为之自豪。

5、矢志不渝,报效祖国。詹天佑并非贵族出身,也没有丰厚的家底,尽管是通过个人努力考上了清朝的首批留洋学童,但也仅仅是一介平民。他天生聪颖,诚实本分,勤勉学习,坚毅顽强,刻苦敬业,富有爱心,严谨自律,兢兢业业。虽享留洋荣耀,也遭回国落寞;虽当威武朝官,也遇洋人嘲讽。一生虽身处变革乱世,但他在官、商、学三界都受到尊敬。在修筑京张铁路取得进展时,詹天佑不忘于1906年10月24日写信,向自己在美国幼童时期照顾他生活的“美国妈妈”诺索布夫人汇报:“中国正在觉醒, 已感到需要铁路。几乎在中国各地, 现在都需要中国工程师, 用本国的资金, 修筑中国自己的铁路。”

6、铮铮铁骨,革命情怀。1901年,詹天佑受命组织收回八国联军入侵时,曾被美、俄两国侵占的山海关外铁路。俄军占管时肆意破坏、收入甚钜,但收回时竟扬言反而要求中方赔偿其维护费用。对此,詹天佑义正辞言地与俄方谈判,迅速收拾残局,恢复关外通车。由此可见詹天佑过人的外交才干与非凡的组织领导能力,以及不畏强暴的精神意志和胆识智慧。

此外,詹天佑坚持辛亥革命的民主理想。在他任职商办粤汉铁路公司总理兼总工程司期间,在辛亥革命政权更迭的大是大非面前,顺应历史潮流和社会前进方向。革命前夕,他曾致电川汉铁路公司,声援四川保路运动,并默许广东的股东反对收回铁路的斗争。他虽是清政府的二品官员,但在保路运动中,詹天佑并没有像其他高官那样逃亡香港,而是坚守铁路生产第一线,保护铁路财产不受损失,保证线路正常运行,迎接新政权的到来。1911年5月17日,他在广州粤路公司,接待了前来视察的已辞去总统之职而转事中国事业建设的孙中山先生,应其之邀积极投身民国铁路事业建设。

爱国系列的故事有什么2

《新时代榜样科学家》一书,以2019年9月29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授予的5位“共和国勋章”科学家、5位“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以及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获得“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院士为书写对象,集中展示他们的成长成才历程、科学成就、杰出贡献、爱国精神、高尚品德、大家风范等,让新时代榜样科学家走近大众,让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深入人心、扎根人心。

本文为书摘,有删节。

《新时代榜样科学家》黄庆桥 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屠呦呦:要好好干活

疟疾是一种通过蚊虫叮咬或感染疟原虫所导致的恶性虫媒传染病,中国民间俗称“打摆子”。在新中国建立前,疟疾是民间流行的传染病,死亡率极高。在人类历史上,法国化学家在金鸡纳树的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作为有效抗疟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家又发明了氯喹,作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但由于奎宁和氯喹的滥用,疟原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上世纪60年代,研发新型抗疟药物就成了中国中医药科技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1971年10月,屠呦呦带领课题组成功进行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证实青蒿的提取物能够有效抑制疟原虫。这一研究成果离转化为实际的临床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对课题组来说,要想进行临床应用,就必须大量制备这种青蒿乙醚提取物,并进行临床前的毒性试验。

但是要制备大量青蒿提取物,谈何容易!当时很多药厂都停产了,根本无法保障屠呦呦团队的试验需要。在此情况下,屠呦呦认为,与其等待药厂复产,不如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于是,为了争取时间,屠呦呦带领课题组“土法上马”,用7个大水缸代替常规提取容器,开始大量提取青蒿乙醚提取物。

由于当时防护设备很差,乙醚对身体有伤害,大家顶多戴个纱布口罩,课题组成员大都有头晕脑涨、鼻子出血、皮肤过敏等反应。据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回忆:“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回家满身都是酒精、乙醚等有机溶剂的味道,还得了中毒性肝炎。”

提取到乙醚中性提取物,下一步就是进行安全性试验,确保对人体无害之后才能够用于临床应用中。课题组虽然也做了一些动物试验,但仍然无法保证绝对安全。由于疟疾是季节性疾病,课题组要想赶在疟疾流行季节进行临床观察,尽快为患病的人们解除病痛的折磨,就必须加快研究进度。在这种情况下,屠呦呦毅然决定,拿她自己做试验!

“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屠呦呦坚定地说。 她的献身精神很快感染了课题组的其他同志。1972年7月,屠呦呦和另外两名科研同志一起当了“小白鼠”,被集中在北京东直门医院进行试药观察。结果令人满意,试药观察证明,未发现乙醚中性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

1972年8月至10月,屠呦呦携药赶赴海南疫区,跋山涉水,寻找病人。在此期间,她完成了21例临床观察任务,结果非常好,所有病人全部转阴!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屠呦呦在北京金台路的住所也不时有人慕名前来拜访。面对络绎不绝的媒体记者和纷至沓来的邀请与荣誉,她开始拒绝,不再接受媒体采访,也不再出席没有必要的社会活动,渐渐“隐身”了。屠呦呦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她看来,做科研并不是为了追名逐利、获得个人利益,而是要把主要精力用在科学研究上。她说:“得奖、出名都是过去的事,我们要好好‘干活’。”

在屠呦呦的心目中,青蒿低调、不引人注目,是具有奉献意义的植物。青蒿没有鲜花那样艳丽,也没有扑鼻的香气,但青蒿能够治病,挽救无数生命。中国历来就有以植物比喻人格的文化传统。在古代,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读书人经常以梅兰竹菊自喻,歌以咏志。而屠呦呦更喜欢青蒿,更愿意以青蒿低调、朴实的品格不断激励自己在科研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2016年,她拿出诺贝尔奖奖金中的10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北京大学医学部,用来设立“屠呦呦医药人才奖励基金”;又拿出100万元捐给她工作的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用来设立创新基金,以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中医药的科研中去。

这些年来,屠呦呦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为了解决青蒿素抗药性的问题,她带领团队在“抗疟性能研究”“抗药性成因”“变动疗法”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提出了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为了扩大青蒿素的适应证,她还带领团队发现了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良好。为了把关于青蒿素的科学研究做深做透,在她的努力和倡导下,中国中医科学院启动了青蒿素研究中心的建设。

袁隆平:不是空穴来风

在世界粮食版图上,水稻是第二大粮食作物,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是袁隆平的一个梦想。尽管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为培育杂交水稻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但他们从未独享杂交水稻的胜利果实,而是积极将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1982年秋,国际水稻研究所举行一年一度的国际水稻学术报告会时,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未提前打招呼,庄重地将袁隆平请上主席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前方的屏幕上出现了袁隆平的巨幅头像,还有一行醒目的英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此时,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一起起立,向他行注目礼。斯瓦米纳森博士说道:“今天,我十分荣幸地在这里向你们郑重地介绍我的伟大的朋友、杰出的中国科学家、我们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特邀客座研究员——袁隆平先生,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呼在国际上就这么传播开来。袁隆平数十次赴国际水稻研究所,或是参加学术会议,或是做技术指导,或是开展合作研究,与世界各国科学家一起合作研究,推动全球杂交水稻事业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各水稻生产国发展杂交水稻作为增产粮食、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项目。它为15个国家提供经费,推广杂交水稻,袁隆平被聘为首席顾问。他曾先后多次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缅甸、孟加拉国等国进行技术指导并接受咨询,为这些国家建立起了一套发展杂交水稻的人才和技术体系,先后提供了50多个杂交水稻组合在南亚和东南亚进行试种推广。

2004年,袁隆平荣获“世界粮食奖”。世界粮食奖基金会在给袁隆平的颁奖词中赞誉道:袁隆平教授以30多年研究的宝贵经验和为促使中国由粮食短缺转变为粮食充足供应作出的巨大贡献而获奖,他正在从事的“超级杂交稻”研究,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解除贫困展示了广阔前景;他的成就和远见卓识,还营造了一个粮食更为富足、粮食安全具有保障的更加稳定的世界。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其中包括首次由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大会宣布将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袁隆平和吴文俊。进入新世纪,袁隆平仍然十分关心杂交水稻研究,对“中国超级杂交水稻”提出了选育理论和方法,同时他非常注重人才队伍培养,让年轻人继续学习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创造环境使他们在学术上有建树、在科研上有成果,成为德才兼备的学术带头人。国家和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袁隆平更是时常挂念在心,他认为粮食问题始终是我们头上的一道“紧箍咒”,并且只能依靠我们自己来解决。

很多人都在问袁隆平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认为,成功其实并不存在什么秘诀,主要的体会就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8个字。

首先是知识。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在科技发达的当下,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其次就是要流汗水。 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来自深入细致的实干、苦干。对于杂交水稻,更是需要不断实践。要下到田地里去,肯定要流汗。再次是灵感。灵感在科学研究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灵感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知识、经验、思索和孜孜追求综合在一起后升华的产物,它往往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突然产生。当年袁隆平从发现“鹤立鸡群”的稻株,到“忽然”间产生“天然杂交稻”的念头,就是一种灵感。但这种灵感是袁隆平多年来不停地探索和思考的结果。最后是机遇。“野败”的发现在整个杂交水稻的研究中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这里有运气的成分,但决不能说是只靠运气。李必湖和冯克珊能找到“野败”,一是他们是有心人,是专门来寻找这种植株的;二是他们有着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才能一眼识宝。

面对成功之后获得的荣誉,袁隆平从来不是站在自身的立场,而是站在研究做出成果、为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的立场上来看待。袁隆平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度过的,所以他深知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当他能用科学成就在世界舞台上为国家争得一席之地时,他说,“杂交水稻之父”的称谓也好,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头衔也好,荣获各种国际性科学大奖也好,自己首先想到的都是为中国人争得荣誉和尊严。

【编后】1本小书,11个选择

■ 黄庆桥

荣获“共和国勋章”和“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的科学家,是新时代榜样科学家,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践行者、诠释者、传播者。

11位科学家都是科学巨擘,每一位都值得大书特书,都是一部大书也写不完的。那么,我们用一本小书来写这11位大科学家,是不是就肤浅或者没有价值了呢?这是我们编写此书时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

科普作品的阅读需要一定的门槛,就科学家群体来说,除了极少数大科学家(例如钱学森)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大多数科学家虽然都是专业翘楚,但公众知晓度并不高,公众较少主动去阅读有关这些科学家的科普作品。根据笔者的经验,如果一开始就给读者提供某一科学家的大部头传记,多数情况下,是很难读下去的。在大部头的专业性书之外,知识界还应该提供更多具有提要性质、辞典功能的书,以满足人们快速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需要,也为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系统性知识提供一个索引、提要和指南。

就本书而言,我们提纲挈领、简约精练、通俗易懂地编写11位科学家的成长成才历程、科学成就、杰出贡献、爱国精神、人格品质等方面的主要内容,相当于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人物概览、人物索引,能够让读者快速了解这些科学家的主要工作和人生。如果读者对书中的某位科学家特别有兴趣,那他可以再去寻找大部头的专业书和该科学家的专门传记去阅读,获得更为系统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一本书里集中讲了11位大科学家的故事,是为读者提供选择。

任何一个故事的背后,不仅有事实逻辑,更重要的还有思想逻辑、价值逻辑。故事传递的是思想观念和价值导向。所以,我一直认为,“故事恒久远,经典永流传”。一个好故事,更加能够成为穿越时空的经典。

但讲好故事不容易,讲好科学家的故事更难。科学家是研究高深学问的,他们从事的职业,普通公众往往难以理解,这种距离感是客观存在的。

讲好中国科学家的故事,是要弘扬科学家精神。特别是对于公众而言,如果只是停留在科学家精神的口号式说教上,效果会大打折扣。实际上,科学家精神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具体的、鲜活的、生动的,体现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接力“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科学强国”的历史实践中。

科学家们虽然耕耘在不同的科学领域,但有着鲜明的共同特征。概括而言,一是贡献大,就是他们为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永载史册。二是学问精,就是他们之所以能做出巨大贡献,根本在于有着扎实精深的学术研究基础。三是情怀深,就是他们对国家对民族都有一颗赤子之心,都有着强烈的科学报国之志,心怀国之大者。四是大家范,就是他们往往对名利看得很淡,不居功自傲,保有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德,奖掖后学,甘为人梯。五是凡人心,就是说虽然他们是才高八斗、贡献卓著的科学巨擘,但他们平易近人,生活简朴,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者,恰恰相反,他们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儿女情长,是可以接近并容易接近的长者。如果我们能把中国科学家们在这五大方面的成就贡献和精神品质的故事讲好、讲精彩、讲透彻,通过讲故事来讲道理,让精彩的故事打动人,让故事所反映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直抵人心,那么也就达到了深刻诠释、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效果。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顾学文

来源:作者:黄庆桥

爱国系列的故事有什么3

极目新闻记者 常怡

通讯员 王东升

在武汉市新洲旧街有这么一个家庭,从1941年至今,一家三代4人从军,从陆军、海军到空军。一家五代10人执教,从私塾国学老师到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他们传承的故事一直在延续。

11月11日是第73个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建军节,极目新闻记者走近这一家“最可爱的人”,了解他们的家庭故事。

戴霁明坚持看书摘抄

一家三代4位军人,配齐海陆空

在旧街街道肖畈村后戴塆的一座三层楼里,戴霁明家的门楣上悬挂着“文明之家”匾牌,它无声地诉说着属于戴家的荣誉:祖孙三代,四人服役,兵种涵盖海陆空。

“一家三代先后从军,是我们家族最骄傲的事情。”说到这件事情,戴霁明满脸自豪。

戴霁明今年已经64岁,即使头发花白,还是坚持每天跑步锻炼,走起路来脚下生风,讲话的时候嗓音洪亮,依稀可见当年的神采。

“我父亲17岁参军,6年部队生活,经历过多次生死时刻。”戴霁明回忆起父亲戴国才,眼中噙着泪水,他感慨父亲的一生很不容易,母亲双眼失明后,他肩负了家庭的重担,照顾家中8口人。

戴霁明给记者讲述了父亲的一段往事,当时的冈麻县委在王家寨开会,遇到敌人偷袭,参会人员只能四处逃散躲避。父亲身为秘书,背着大量的文件逃至王家寨河附近。当时情况紧急,不会游泳的父亲只能硬着头皮趟水过河,上岸后躲了2天2夜后获救。

戴霁明军装照

“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戴霁明嘴角上扬,眼里充满了自豪,谈起自己选择从军,他表示是深受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他介绍,当初自己报名参军,母亲还有些不舍,因为哥哥当时已经在部队,母亲想让自己留在身边。但在父亲的支持下,1978年,戴霁明入伍成为了一名通信兵。“父亲还送给我一个笔记本,上面叮嘱我要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战士。”

父亲对戴霁明入伍前的叮嘱

1979年2月,21岁的戴霁明随部队来到广西边境,义无反顾走上战场。如今,虽然距离那场战争已经过去了43年,但戴霁明仍可以清晰地回忆起当年战场上的情景。“为了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很多通信员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在关键的时候冲得上去,保障部队进攻时的靶点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就是我们通信兵誓死要完成的任务。”

退伍回乡后,戴霁明选择了和父亲一样的职业——老师。23岁的戴霁明走上了三尺讲台,开始从教之路,戴霁明与妻子结婚后,生养三女一子。“儿子有幸成为了空军,两个女儿成为了教师,子女纷纷走上我曾走过的人生路,我感到欣慰无比。”戴霁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认为自己做到了正确的示范。

“戴家一家三代,四人当兵,当之无愧的军人之家。”肖畈村街坊老邻居说起戴霁明一家都赞不绝口,大家不仅艳羡和尊崇,更以之为榜样,鼓励孩子立卫国志,积极参军,保卫家国。

肖畈村二组戴队长对戴国才老人十分感激,他介绍80年代初,戴国才个人捐资2000元,在村里修建了一口水井,解决了村里60户人家的吃水问题,还完善河边洗衣环境。“那时候的2000元差不多是他一年的工资,平日里对村民也是能帮就帮。”戴队长边说边指向河边,“水井就修在那个位子,村里使用了近四十年,后来村里通了自来水就闲置了。”

戴霁明一家合照

一家五代10位老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1981年,戴霁明走上从教之路,在他看来,进入教师行业的使命感离不开祖辈、父辈们的谆谆教导。

“我的曾祖父、祖父在清朝就在私塾教国学,我的父亲在新洲学校教书,我自然而然接了父亲的班。”戴霁明介绍,部队的生活让他养成了事必躬亲,认真勤恳的工作作风,为做好教师工作打下基础。担心自身高中毕业文化底子差,为了能更好的育人,下班后的戴霁明选择在家读书。边读书边做好标注,这些年写满的笔记本和写坏的钢笔不计其数。戴霁明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进行学习考试,顺利拿到本科文凭。

戴霁明举止优雅谦和,待人温暖亲切,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同事的欢迎。在学校里碰到他,大家都会亲切地喊上一声“戴老师”。

1986年,由于工作表现突出,戴霁明出任旧街小学教育辅导员。1991年至2000年,任旧街成人教育中心学校校长。2000年改行任旧街教育办公室会计直至退休。戴霁明在工作的几十年里一直不断地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以适应新的工作的需要,为旧街的人才培养,经济发展,中,小学的财务管理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018年,年满60岁的戴霁明退休,那年的11月,戴霁明登记退役军人的信息,为了纪念他从军的生涯,他将自己对军人深厚的感情赋予文字,创作了一首打油诗。

“日寇入侵中华地,父亲投笔从新军。驱日战蒋历艰险,五师突围得幸存。哥哥风华正茂时,南海舰队是军营。驻守海疆近十载,保国为家奔前程。吾怀青春凌云志,毅然决意去当兵。适逢自卫还击战,保卫边疆险献身。儿子幸留空军校,置身军改算年轻。强军路上须奋力,砥砺前行再创新!但愿孙子长大后,发奋从研火箭军。中国梦圆作贡献,光荣门第继有人!”那年元旦家庭聚餐,创作了这首诗的戴霁明,在餐桌前饱含深情地朗诵着。作为军人之家,这个家庭的成员们都能感同身受。

谈起创作这首诗的过程,戴霁明特别感谢自己教语文的5年经历,培养了他读书写作的习惯,让他这个当兵的汉子有能力去书写情感。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爱读书。小时候在家中做作业,父亲总在旁边看书。”一旁的大女儿戴锦花笑着说,父亲喜欢买书,各种各样的书,那时候家里很穷,可父亲的书柜是家中最奢侈的家具了,那上面摆满了书。小时候没有玩具,父亲的这些书就是最好的精神粮食。

“多读书,将来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小女儿戴锦珠称,这是父亲对她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每次父亲发工资后总会拿出一部分钱买书,母亲有时会唠叨几句,“这么大的人了还看书”。父亲也总是摆摆手,笑眯眯地说“活到老学到老”。

五代从教,燃烛百年,戴霁明牢记家训,和兄弟儿女一起用生命的奋斗诠释教育的初心和使命,用知识和情怀照亮一届届学子的人生道路。

戴霁明退役军人优待证

好家风延续,传承故事续写

“活到老学到老”,父亲戴霁明常把这句话放在嘴边,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父亲身体力行地示范影响了戴锦花,她毕业后便选择了走上讲台,投身教育事业,在武汉市新洲区问津第一小学任语文老师。“工作上遇到困难,我都会和父亲说一说,父亲总是积极开导我。”

邾城街问津第一小学校长徐咏红介绍,戴锦花老师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在学校组织的读书分享会活动中表现十分突出,她的读书笔记在学校都是老师传阅学习的样本,读书的好习惯与她的家风密不可分。戴锦花老师作为一名党员,也是从严要求自己,“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是她一贯坚持的原则,多次执教公开课,受到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我觉得父亲身上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他的耳濡目染下,我们姐弟几人性格乐观,为人正直,不怕吃苦。”小儿子戴锦虹称,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己儿时就立志要当一名军人。小时候和父亲一起跑步,还总是抱怨。现在回忆起来正是养成锻炼自律的好习惯,为自己考上军校奠定了基础。

“报考的过程中,父亲一直给我支持与鼓励,最后选择空军,更是缺不了父亲的帮助。”回忆当年报考军校,戴锦虹觉得父亲的陪伴至关重要。父亲平时就帮其多方打听各大军校的消息,还将不同的院校进行比对,当父亲建议报考空军学校时,自己第一时间就填报了志愿。“最终顺利考上,当时第一时间就跟父亲分享了这个好消息。”

孙子航航看航天视频

戴锦虹介绍,自己和妻子工作忙,父亲戴霁明退休后和母亲就帮着他带娃,平时爷孙两相处十分融洽。儿子航航今年6岁,对火箭、飞机等玩具情有独钟,父亲给他买了上百个火箭模型玩具。“记得有一次,航航说以后要当火箭军。父亲听到后哈哈大笑。”戴锦虹表示,这是父亲的心愿,希望他能见证这一时刻。

“我爷爷戴国才是新四军、我大伯戴霁初是海军,我父亲戴霁明是陆军,我是一名空军,算是圆了一家人的‘三军梦’。”戴锦虹自豪地说,相信家里还会有第四代、第五代军人为党为国做贡献。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关于爱国少年的故事(爱国少年的故事有什么)

关于爱国英雄的故事有哪些(爱国英雄的故事有什么)

有哪些关于爱国的故事?(有什么关于爱国的故事)

体现爱国精神的有哪些故事(爱国精神的故事有什么)

名人爱国的故事都有什么(名人爱国的故事有什么)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1日 星期六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爱国系列的小故事(爱国系列的故事有什么)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6620.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