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坚持与梦想的故事(关于有坚持梦想的故事)

2023-03-11 07:46:01 技术常识4 新人知识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408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4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人生不止 奋斗不止——一位96岁老教授“梦想成真”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有坚持梦想的故事1

原题:冯增昭教授:“为国际古地理学会的发展尽力!”

新华社北京7月23日电(记者赵琬微)国际古地理学会日前在京举行成立大会,来自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的15个国家的地质学专家成为会员。学会发起人是我国一位96岁的老教授,推动中国古地理学走向世界,正是他不懈追求的梦想。

出生于1926年的冯增昭,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他曾荣获全国地质科技工作者的至高荣誉——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冯增昭(摄于2006年)

少年时,冯增昭目睹过新中国成立前内忧外患的痛楚。“我生于1926年,可谓生逢乱世,当时的中国是国难当头。我很佩服李四光等科学家,希望自己能投身地质,找矿救国。”冯增昭说。

青年时,冯增昭经历过我国第一代科学工作者筚路蓝缕的艰辛。最令他难忘的,还是绘制《中国岩相古地理图集》等第一手资料时,带领学生开展野外踏勘,与学生一起睡马棚、住大通铺、啃凉馒头、喝生冷水,用双腿丈量祖国大地。“我有一个外号叫冯铁腿。”他说,能吃苦,心胸宽广,志存高远,永远有梦想,也许就是长寿的秘诀。

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探寻中,冯增昭取得了中国沉积学界多个第一。他是第一个将国外碳酸盐岩岩石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引入中国的人,他翻译的《石灰岩类型的划分》揭开了中国碳酸盐岩研究的新篇章;他写出了第一部全国范围的定量岩相古地理学专著——《中国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他提出的岩相古地理学新方法——“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做图法”成为定量岩相古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作为《古地理学报》主编的冯增昭组织现场审稿。(摄于2011年)

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退休后,冯增昭有了更大的雄心壮志——要让中国古地理学走向世界。“古地理学是人类跨越时空对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层特征的探究与追寻,是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重要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重要‘指南’。”冯增昭说,中国人常说的沧海桑田——研究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变迁,就是古地理学的魅力所在。

2013年,87岁高龄的冯增昭发起筹建国际古地理学会。“2013年5月,我给中国和国外的数十位专家写信倡议,随后向教育部提出创办学会的申请。”冯增昭回忆道。

当时冯增昭也没想到,筹建工作持续了近十年。这期间,他坚持担任两份刊物的主编和筹建国际古地理学会,即使在周末、节假日,冯增昭清癯的身影依旧时常出现在简朴的办公室内,日复一日地为梦想而耕耘。

今年7月16日,在教育部、民政部等相关部门支持下,国际古地理学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13名院士,以及来自15个国家的200余名会员和嘉宾出席。作为我国成立的地质学领域国际性学术组织,国际古地理学会将为国内外古地理学界开展学术交流提供新平台,为我国及世界古地理学的研究发展带来新动能。

2022年7月16日,冯增昭在国际古地理学会成立大会上致辞。

在成立仪式上,96岁的冯增昭站在演讲台上,用中英文发表了饱含深情的致辞。他精神矍铄,不失幽默地说:“虽然我还有很多想法,但也知道自己快97岁,是真的老了,因此不再担任理事会的职务。但还希望能够作为一名会员,为国际古地理学会的发展尽力。”

视频作者:赵琬微 刘志庆

来源: 新华社

关于有坚持梦想的故事2

在第三十八个教师节到来之际,2022年“最美教师”先进事迹向全社会发布。今年“最美教师”推选“最美太空教师”中国航天员中心特级航天员王亚平为特别致敬人物,她先后3次为中小学生太空授课,为青少年种下了梦想的种子!让我们一起来听王亚平讲述她两度飞天圆梦、站上“太空讲台”的精彩故事。

太空授课 播种梦想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 王亚平

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三名航天员在太空失重条件下展示“奥运五环”。图片由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提供

那一刻,我仿佛听到花开的声音

我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航天员王亚平。作为“太空教师”,能够3次站在“太空讲台”,和大家分享科学的乐趣与奥秘,我感到特别满足与欣喜。和同学们一起“天地连线”的短暂时光,将成为我未来人生道路上极为珍贵的回忆。

成为一名教师,曾是我儿时的梦想。记得上小学时,语文老师会给我们讲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数学老师会把枯燥的数字编进神奇的童话;体育老师是学生们的最爱,因为她会带着我们在学校操场上奔跑玩耍……

美好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玩着玩着,一不小心我们就长大了。到了中学,开始接触到深一点的知识了。老师能把深奥的物理化学知识,深入浅出地讲给我们听。那时候,我们仿佛能从一个简单的钟摆定律或一个化学反应中,窥到一点科学的奥秘,发现宇宙的美丽。

看着讲台上侃侃而谈的老师,我由衷地羡慕,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站上讲台,将我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老师,这个神圣又美好的职业,承担着传播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个“教师梦”,我一做就是十几年。

高中毕业,我有幸成为一名光荣的空军飞行员。飞上蓝天的同时,我与梦想中的讲台距离越来越远。后来,经过层层选拔,我入选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毋庸置疑,能成为一名航天员飞上太空,是令人喜悦的。不过,我也隐隐感觉自己今生再也无缘那个“教师梦”。谁知,命运之神再次向我招手,给予我实现梦想的机会。

2013年,入选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后,我得知自己即将能在太空给全国中小学生上一课时,我激动的心情无法言喻。当老师,这个魂牵梦萦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那一刻,我仿佛听到花开的声音,又仿佛有轮明月照进心房,那么清澈,那么明亮。

想象一下,上课前,同学们用稚嫩的声音喊出“老师好”“老师辛苦啦”;上课后,孩子们扬起天真的脸庞,一个接一个向“王老师”提问……这些都曾是我儿时最期待、最羡慕的画面。我内心仿佛涌起翻滚的波涛,等待圆梦那一刻的到来。

摄像机另一端,是成千上万双渴望知识的眼睛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每个第一次都意味着未知和挑战,会或多或少给我们启迪。对于一个从来没有站上过讲台的人,第一次当老师的经历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太空授课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第一次在轨开展的教育应用类任务,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第一次面向全国、全世界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使命,史无前例的光荣;责任,也史无前例的重大。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肩负这样一个神圣的目标出发了,我的内心充满兴奋和期待,同时又非常忐忑。

2013年6月20日,真正太空授课那一天终于到来了。虽然站在天宫里的只有我们3名航天员,面对的只是一个摄像机,但是我知道,在摄像机的另一端,有成千上万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正注视着我。那一刻,我感觉无比神圣和自豪。我为自己能够站在千千万万中小学生面前而自豪!

那次太空授课任务非常圆满,每个实验演示都很成功。从耳机里,我清晰地听到同学们惊讶又开心的笑声,也听到课堂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梦想实现的瞬间,我觉得不管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都值了。因为,课堂上孩子们的欢笑和掌声是最好的回报。

第一次太空授课很快就结束了,沉浸在课堂中的我意犹未尽,同学们也回味无穷。我似乎听到有孩子在问:“还有吗?还有吗?我还想看,太空太神奇了……”

“王老师”这个称呼,成为我完成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中最大的收获。能够以老师的身份,在孩子们心中播种下航天梦想,开启他们的追梦旅程,我感到由衷的幸福和欣慰。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这句话深深地扎根在每名学生心中。也许是对我“大力神功”的惊叹,也许是对用牛顿定律测量质量充满好奇,也许是被水膜实验呈现出水的无限张力所吸引,也许是对太空里高速旋转的陀螺着迷……第一次太空授课科普教育活动,激发了广大中小学生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让他们逐渐走近航天、了解航天,也更加热爱航天。

如今,当年那些小朋友有的已进入大学,甚至走向社会。他们中的一些人一直保持着对航天的热爱,有的还成长为航天战线上的一员。

201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王楠给我写了一封信。作为当年聆听太空授课的第一届“太空班”学生,她高考后选择了航天相关专业。她在信中说:“或许您不知道我是谁,但您早已成为我追梦路上向往的光。”后来,王楠研究生毕业,成为一名航天人……王楠追光逐梦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像她这样热爱航天、投身航天事业的孩子还有很多。

我还要感谢世界上首位“太空教师”芭芭拉·摩根女士。作为中国首次、世界第二次的太空授课主讲人,开讲前夕,我收到了她的来信。信中,她表达了对我们的问候和祝愿,并对太空授课给予热切的期盼和鼓励。

首次太空授课圆满成功,获得媒体的盛赞:“举重若轻的太空授课,不仅展现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幽默,更播下了探索未来的火种。”

透过他们清澈的眼神,我看到了漫天星辰

太空,不只是所有小朋友神往的地方,也是所有航天员一直奔跑的方向。

时光飞逝,第一次太空授课已经过去9年。这9年里,我一直热衷科普,热爱与太空科学有关的点点滴滴。和同学们一样,我不断学习、沉淀、积累,期待与同学们再次相约太空课堂。

太空授课给予我的收获太多了,它让我和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师生缘,让我返回地面后仍然有机会和孩子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那些纯真可爱的目光里,我感受到孩子们对太空的向往、对未知世界的渴求;从那些五花八门的异想天开和奇思妙想中,我发现孩子们身上无穷的想象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科学最伟大的进步是由崭新的大胆的想象力所带来的。”孩子们这种想象力,不正是祖国未来科技发展的希望吗?

我常常会想,是什么让我对“太空教师”这个称呼如此着迷?是什么让我对太空科普无限眷恋?慢慢地,我找到了答案:是神秘美丽的太空家园,是张力无限的科学梦想,更是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透过他们那清澈的眼神,我分明看到美丽的太空,还有那数不过来的星辰。

入选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后,按照任务安排,我将继续为孩子们传授太空知识。我的心情一如当年那般不平静:

——有激动,因为自己又能以“太空教师”的身份,和孩子们在太空相见。

——有遗憾,因为这次课上,第一堂太空课上那些同学已经“不当孩子好多年”,他们是否会与新的太空课堂失之交臂呢?

——有幸运,因为这次太空授课可以让更多孩子认识太空、了解太空,发现科学的魅力。

——更有期待,期待这次授课能够让更多孩子热爱航天、走近航天,让我们相识于航天科普,也能在航天事业里彼此遇见。

第二次走上太空讲台,我感到自己更加自信、从容。隔着屏幕,注视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我浑身充满了力量。我总觉得,在这段师生缘里,我才是最享受、受益最多的那一个——因为这些孩子,我感觉自己还是青葱岁月里的那个我;因为这些孩子,我感觉再苦再累都有一股温暖的力量支撑着我;因为这些孩子,我甚至祈望未来每一天都像这一刻那么幸福。

再次梦圆,我做到了更好的自己

在中国空间站的太空授课,相比之前,有许多“硬件”和“软件”的改变。

空间站的课堂与天宫一号的课堂在很多地方不一样:天宫一号的课堂,我只能听到地面课堂传来的声音;空间站的课堂,我不但可以听到地面传来的声音,还可以看到清晰的画面。

作为“太空教师”,我也在改变。受益于时间的沉淀、知识的积累,在崭新的太空课堂上,我感到自己的内心更加充盈。

2021年12月9日下午,在太空课堂上,我和搭档叶光富展示水膜张力实验时,用到了一朵小纸花。那朵绽放在水球里的粉色小纸花,是我和女儿一起在地面折的。那朵花在实验中绽放得那么绚丽,如同我愿景中女儿瑰丽的未来。就在2022年9月,她将迎来一个人生新阶段:成为一名小学生。我想让那朵美丽的小花告诉女儿,未来求学路上,会有许多美好等待她去寻找;我也想通过那朵绽放的小花,告诉所有青少年朋友,只要播种梦想,一定会收获希望。

科学是浪漫的,也是神奇的。科学之美让人流连忘返,要看你能否乐在其中。太空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可以展示地球上无法看到的景象,能够揭示地球上无法揭示的科学奥秘。比如:“点水成冰”的水球、拉不断的液桥、分不开的水和油等。这些看似简单的物理化学现象,解释起来大家都明白,但想要成功演示出来,还是要颇费一些脑筋。

比如太空冰雪实验,授课时同学们看到的是一个完美的画面:一个小水球悬浮在空间中,我用手中的毛根轻轻一点,水球瞬间结冰,变成发热的“冰球”。这是化学领域一个常见的结晶现象:常温下,过饱和乙酸钠溶液非常不稳定,一颗小小的灰尘,都可能诱发结晶。不过,想要完美呈现“点水成冰”的神奇效果,难度非常大。

也许大家不知道,这个备受欢迎、充满神奇魔力的实验差一点半路“夭折”。演练过程中,状况百出:一是带上去的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很少,每次飞行任务载荷几乎严苛到克级,我们没有太多演练的机会;二是我们第一次在太空演示这个实验,什么意外情况都可能出现。

为了完成“冰雪奇缘”实验,我们天地协同,做了多个预案。可是,几次演练实验都失败了。当大家几乎要放弃时,我用“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执着,坚持完成这个实验,并把每一个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都做好预案。

2022年3月23日下午,作为“天宫课堂”第一个出场的太空冰雪实验,提前出现结晶的状况,让我们措手不及。我们并没有慌乱,冷静地解决了问题,及时进行补救。最后,我们给屏幕前成千上万中小学生圆满呈现了“冰雪奇缘”的太空首秀。

除了展示有趣的物理化学现象,我们还把民族传统文化和奥运精神植入其中。扎染,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纺织染色工艺之一。别开生面的扎染展示,让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飞向太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在我们手中完美融合,格外令人自豪。我们做出的成品很惊艳,扎染作品蓝白相间,淡雅纯净,有一种清新自然之美。蓝色和白色的组合也像极了我们在太空看到地球呈现出的颜色。

在“天地共迎奥运盛会”这个环节,我利用化学反应制作出“奥运五环”。原料并不复杂:一块镶嵌着五环的透明板、3种不同的无色溶液、3种酸碱指示剂,再加上几种其他溶液。在我们操作下,蓝色、黑色、红色、、绿色,“奥运五环”的颜色依次完美呈现。太空失重条件下,“奥运五环”自由地飘浮起来,让我们在中国空间站感受到浓浓的冬奥气息。“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与我们航天员不懈奋斗的精神气质不谋而合。

太空授课不仅形象生动地还原了课本上的物理化学知识,还将文化、艺术、体育等多重元素融入其间。太空授课的成功蕴含着这样一个道理:科学知识的力量和美的力量一直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有双求索的眼睛,只要我们心中对未来充满渴望,就能发现这种力量。

就像《奔跑》这首歌里唱的那样:“随风飞翔有梦做翅膀,敢爱敢做勇敢闯一闯……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

在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只要孜孜求索,所盼势必皆可期,所求定会皆所愿。科学的美,或许就在于此。

梦想延续,让我们相约未来

2013年6月,第一次“天宫课堂”,全国有8万所学校、6000多万名学生同步收看;2021年12月,中国空间站第一次授课,不到一天时间里,全网相关报道的点击量已经达到21.1亿次,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我们的太空课堂;2022年3月,中国空间站第二次授课,仅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就超过10亿次,被网友誉为“科普太空版,直播天花板”。

太空授课后,我收到许许多多小朋友的来信——

“王老师,是您给了我梦想,而我会像毛毛虫一样,慢慢地爬向树的顶端。总有一天,我会爬上去,像您一样,变成一只蝴蝶,飞向太空,实现梦想。”

“王老师,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也要当一名航天员,去探索美妙的太空,做一个对人类、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们知道了,飞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航天员要经过长期艰苦卓绝、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长出飞天的翅膀……”

太空授课仿佛一场润物无声的春雨,染绿了大地,滋润了无数孩子的眼睛。太空授课又像一阵暖暖的春风,温柔地吹向田野。无数绽放的蒲公英带着一朵朵白色的小伞,如同一颗颗航天梦想的种子,随风轻盈飞舞,飞向希望的天空。无论落在哪里,种子都会生根发芽,来年又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蒲公英花。

太空授课活动,在许多同学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未来一定会伴随他们一生求索。在备课授课过程中,我也受到一次次科学知识的洗礼。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更多更神奇的科学知识需要我们一起去发现。

虽然太空课堂下课的铃声已经敲响,我也已经回到地球,但是科学知识的传递永不休止。心有凌云志,手可摘星辰。所有的未知,都值得去探索。所有的局限,都可以被超越。我期待着,万千学子在今后学习中,立少年凌云志,做脚踏实地人。

太空授课为同学们播种了梦想,也为我指明了未来奋斗的方向。在载人航天和科普教育事业里,我会竭尽所能,把太空科普教育与航天事业融为一体,永远做孩子们心中的“太空教师”。

当然,太空授课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和深远影响,和乘组每名航天员的努力分不开。记得第一次太空授课后,指令长聂海胜、摄影师张晓光和我热泪盈眶,我们的手紧紧牵在一起。我们为能共同圆满完成这样一个大任务而兴奋着、感慨着、激动着。这次空间站任务中,指令长翟志刚和航天员叶光富与我多次磨合,配合非常默契,两次太空授课顺利完成并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采。

我们太空课堂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离不开地面保障团队的大力支持。从课程设置到脚本撰写,再到切磋演练,科研保障人员付出大量心血。为完成系列太空科普活动,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付出太多心血。前期繁重的工作和大量的沟通,让她嗓子疼得说不出话。即便如此,她还坚持细致推敲太空授课的每一个细节。

载人航天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到太空授课也是如此,必须启动集体智慧,发挥集体力量。太空授课时长有限,但它辐射和映照出的精神内涵是无限的。希望更多大朋友和小朋友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能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团队力量,使每个人都受益,从而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在后续空间站任务中,我们会通过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征集中小学搭载实验、航天员在轨授课、天地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让更多人走近航天、热爱航天。

随着中国空间站实验平台日臻完善,相信未来的太空课堂一定会更加精彩。我们相约下一次课,不见不散!

“太空教师”王亚平演示“太空欢乐球”实验。图片由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提供

部分资料来源:解放军报

来源: 央视网

关于有坚持梦想的故事3

来源:央视军事

为了实现从军梦

23岁的他弃博从军

成为一名海军战士

入伍后

他参加过国庆阅兵

又顺利提干

成为一名海军军官

他就是海军陆战队队员

孙文强

他的故事超励志

中断学业去当兵

这位博士生了不起!

孙文强,来自山东烟台

2017年被保送到

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博士

上课永远坐前排

经常埋头实验室

本可以顺利毕业

找个高薪岗位

孙文强大学时照片

2018年的一天

“19岁的战士郭豪

在执行任务途中牺牲”

这条新闻触动了孙文强的心

“理想大于天,越苦越向前”

烈士郭豪写在头盔里的一句话

深深地打动了孙文强

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直博录取通知书

高考与军校失之交臂后

从军报国的理想再次被唤醒

孙文强毅然弃博从军

家人们听说他要去当兵

也把支持和鼓励送给他

新兵时的孙文强(左)和战友合影

2018年9月

孙文强参军入伍

成为一名海军战士

战友们听说他是博士生

总会问他为什么来当兵?

孙文强回答说:

“中断学业来当兵

并不是多困难的决定

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之路上

需要很多高学历的有志青年加入

那么为什么不能是我?”

当兵就要当最苦的兵

他选择海军陆战队

入伍后

孙文强恰好赶上

抽组方队参加

国庆70周年阅兵式

队列素养优秀的他

被选中参加阅兵训练

2019年孙文强(左)在北京阅兵训练基地训练

阅兵训练刚开始

年纪远超战友的孙文强

好像总是“慢半拍”

但他不服输

为了提高自己的正步水平

孙文强找方队的训练尖子“下战书”

和他们比正步步幅、踢腿高度

踢腿速度、砸地力度

最终孙文强

正式成为海军方队的一员

并成为第二排面的排头兵

2019年孙文强在北京阅兵训练基地训练

2019年10月1日

孙文强和他的战友们

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

走过天安门广场

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一次受阅,终生光荣!

2020年6月

孙文强顺利通过

大学生士兵提干选拔

成为了一名海军军官

实现了他长期服役的愿望

经过军校一年的学习后

毕业选岗时

孙文强选择了素有

“军中之军,钢中之钢”

美誉的海军陆战队

实现他的青春理想

如果你也有一个从军梦

别等了,来报名参军吧

有深度关于梦想的故事名字(有深度关于梦想的故事)

古代有梦想的人的故事有哪些(古代有梦想的人的故事)

关于梦想的感人故事(有梦想有泪的故事)

有哪些强国梦想的故事作文(有哪些强国梦想的故事)

让孩子有梦想的故事书(让孩子有梦想的故事)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1日 星期六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坚持与梦想的故事(关于有坚持梦想的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6286.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