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寿的故事是什么(寿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2023-03-04 17:48:01 技术常识4 必须知道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8522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2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才子黄庭坚:一个大写的宋朝人,生前命途多舛,死后永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最爱历史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寿的名人故事有哪些1

1

公元11世纪的中国,文化圈最牛的,其实就两拨人:一拨是四川眉山苏轼他们家,另一拨是江西人。

1045年,江西分宁(今修水)。黄氏家族迎来了一个男娃。

尽管是家中的第二个男娃,父亲黄庶仍旧十分欣喜。

分宁黄氏是进士世家。黄庶的父辈共有同族兄弟13人,个个以学问文章出名,其中有10人考中进士,当地人说是“十龙及第”。

三年前,1042年,黄庶也考中进士,延续了家族荣光。

在整个宋朝,以及明朝的前100年,是江西文化人才辈出的两个时代。

黄庶希望这个新降生的男孩,将来能给家族和江西争光。争到什么程度呢?

他给男孩取名“庭坚”,用的是上古传说中“八元八恺”16位贤臣之一的名字。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态,大概类似于现在的父亲给孩子取名“嘉诚”或“化腾”。

这个叫黄庭坚的小男孩,真的不是一般人。

有一次,他的舅舅、北宋政要李常到他家里来,看到书架上许多书,随手抽了几本出来提问。

黄庭坚竟然对答如流,无所不通。

李常当场惊呆了,逢人就说,这个小孩“一日千里,必大有为”。

至于,在哪方面“大有为”,舅舅没有明说。大家都凭直觉理解成,在官场上“大有为”。

然而,黄庭坚7岁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又让所有人惊掉了下巴。

诗名叫《牧童》: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名利”二字,有些人活到70岁都挣脱不了,这个小孩,7岁就看透了。

思想早熟得可怕。

19岁时,黄庭坚入京科举,还未放榜,朋友们就哄传他得了省元。于是大办酒席,预先祝贺。

喝着喝着,放榜消息传来,说真正考上的是孙升和另外两人,并没有黄庭坚。

大家一听,失望透顶,一哄而散。有的人临走前,还擦着眼泪跟黄庭坚道别:“兄弟,保重,别想不开呀!”

黄庭坚依旧喝着酒,哼着小曲,根本没往心里去。

酒后,他还和孙升一起去看榜,神色跟平时没什么两样。

3年后,再考。这次没人给他预办酒席,他却静悄悄考中了。

后来,有个跟他同姓的相面先生,硬拉着黄庭坚,要给他看相。边看,边叹:

哎呀呀!这是点翰林、当中书的命呀!

看完,相面先生不跟黄庭坚要钱,却跟他求一幅字,想做个广告。

黄庭坚没有拒绝,想了一下,大笔一挥:

黄生相予,官为两制,寿至八十,是所谓大葫芦种也,一笑!

黄生接过这一招牌,欢天喜地。人家问他,啥是“大葫芦种”,他却一脸懵圈。为了显示自己无所不知,他也不好意思问黄庭坚。

黄庭坚偷偷告诉同行的朋友说:

我曾在相国寺看见一个卖大葫芦种的人,背着一个葫芦,奇大无比。他从大葫芦中取籽出售,一粒就卖数百钱,贵死个人,但人们还是竞相购买。不料,买了高价葫芦种的人,种下去后,结出来的却是廉价的瓠瓜。

原来,黄庭坚给相面先生题写的招牌,是在暗讽其忽悠人。

他才不相信自己是什么当大官的命。他压根儿就没兴趣。

黄庭坚画像

2

1072年,御史中丞孙觉的家里来了个大人物——苏轼。

孙觉事先把女婿黄庭坚的诗文,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苏轼一来,果然就看见了,随手抓起来,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

我阅文无数,当今世上的人,真写不出这么超逸绝尘的文字呀。

孙觉抓紧机会推销自己的女婿,请求说:

这个人,现在还不红,大学士可以为他扬名。

苏轼笑着回答:

此人如美玉,不去接近别人,别人也会主动接近他。将来名声大到想逃名而不可得,又何须扬名呢?

数年后,苏轼见到黄庭坚的舅舅李常。李常也向苏轼力荐自己外甥的作品。

黄庭坚13岁的时候,父亲黄庶就过世了。此后,全赖舅舅抚养。舅舅相当于半个父亲。

再次读到黄庭坚的诗文,苏轼又把他狠狠夸了一遍。

李常趁机跟苏轼要了联系方式,让外甥与这位大文豪互加好友。

黄庭坚遂战战兢兢给自己的偶像寄去诗文,请求指点。苏轼也经常回信,赋诗作词,不在话下。

两人虽未曾谋面,却彼此神交已久。

转眼到了1079年,苏轼身陷乌台诗案。案发之初,早先与苏轼有过诗词唱和、信件往来的人,纷纷加入揭发队伍,撇清关系。

黄庭坚当时人微言轻,却要站出来替苏轼说话,说了一些“苏轼忠君爱国”之类的话。

最终,苏轼被贬黄州,黄庭坚被处罚金。

1086年,元祐元年。帝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失势,被归为“旧党”的苏轼、黄庭坚等人纷纷回京做官。

黄庭坚用一块石砚作为见面礼,以弟子身份登门拜见了苏轼,正式成为苏轼的学生。

这一年,黄庭坚41岁,苏轼49岁。

苏轼为正式将这名老学生收入“苏门四学士”而欣喜不已,写诗说:

我今独何幸,文字厌奇玩。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散。

有了这样的弟子,我是病也好了,忧愁也解了,吃嘛嘛香。

随后的三年左右,黄庭坚与苏轼及其他门人朝夕相伴,切磋诗文,鉴赏书画。这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有一回,师门聚会。黄庭坚拿出昨晚写的草书,请苏轼点评。

苏轼看后,捋须颔首,表示满意:“你的字,用一种现象来形容最贴切不过。”

黄庭坚很期待:老师快说,什么现象?

苏轼口吐五字:枯树挂死蛇。

黄庭坚瞬间整个人黑线了,不带这么幽默的。他不甘示弱,说老师的字也好有一比。

苏轼:你说,我受得了。

黄庭坚:乱石压蛤蟆。

在座的人,都笑得肚子疼。这俩书法大师,互相“恶心”,旁人却不敢当真,这分明就跟如今的首富们动辄说自己“一无所有”“普通家庭”是一样的,好吗!

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局部),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

这期间,黄庭坚的诗越写越好,世人开始将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也是,与苏轼共同入列“宋四家”。

多年后,人在贬途的黄庭坚,听闻苏轼去世的消息,失声痛哭。

他在屋里悬挂苏轼的画像,每天穿戴整齐,毕恭毕敬地向画像焚香行礼。

有人说起他与苏轼并称“苏黄”,难分伯仲,他即刻起身离席,赶紧回避说:

我是东坡先生的弟子,怎敢这么没大没小?

苏轼画像

3

苏轼不愧是最了解黄庭坚的人。当初,读了他的诗,人都没见着,就断定此人:

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莫能用也。

事实证明,黄庭坚正是一个看轻功名利禄,只重内心世界的人。

这导致了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

他一生没做过大一点的官,基本都在县、镇一级兜兜转转。

不是他能力不行,是他官品太好,又遇上朝廷推行变法,一旦发现一些新政劳民伤财,他就坚决抵制,不执行。

他在江西泰和当知县的时候,朝廷颁布征收盐税的新政,地方官收上来的税额跟政绩直接挂钩。其他县都拼命在收税,他倒好,说“穷乡有米无食盐”,拒绝执行新政。

结果,被降职到了山东德州德平镇。

当时,德州通判是赵明诚(李清照丈夫)的父亲赵挺之。赵挺之遵照上级指示,强力推行“市易法”,黄庭坚却以所在的德平镇“镇小民贫”为由,多次提出反对意见。

等到赵挺之后来步步高升,仍始终记恨黄庭坚,让他吃够了苦头。

总之,黄庭坚仕途坎坷,主要原因是他坚持以民为本。他曾在官府前面刻上16个字,警示自己做官时屁股要摆正: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别人当官都是空喊几声为国为民,自己该怎么往上爬还是怎么往上爬,你黄庭坚真的屁股都坐到老百姓那边去了,领导怎么会喜欢呢?

别人官越做越大,黄庭坚官越做越小。

但他根本不在乎。

元祐年间,“旧党”掌权。黄庭坚好不容易有点熬出头,被授予《神宗实录》检讨官、著作佐郎等职,负责修史。他却连连上疏要求辞官,实在辞不掉,才去赴任。

《神宗实录》修好了,来不及升官,他母亲病逝了。

黄庭坚赶紧返乡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他是有名的大孝子,后来入了“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之黄庭坚涤亲溺器

守完母丧,回到朝廷,政治风向又变了。

“新党”重新上台,开始清算“旧党”。尽管黄庭坚向来没有门户之见,在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还曾公开说王是“一世之伟人”。但政治斗争总是那么残酷无情,人在官场,被波及时往往身不由己。

“新党”审查《神宗实录》的内容,从里面挑出了1000多条他们认为有问题的记载,说黄庭坚诽谤了宋神宗1000多次。

无论他们怎么威逼利诱,黄庭坚始终不承认有污蔑先帝之辞。

他的凛然正气,让整他的人都觉得无地自容。

最终,史官们认定《神宗实录》有32处表述存在问题,其中黄庭坚所写“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成了首要问题,罪名是“大不敬”。

所谓“铁龙爪”,是王安石变法期间,一名太监设计的一种疏浚河道工具。用它治河,劳民伤财,效果很差,所以黄庭坚才有此记述。

面对审讯,黄庭坚仍不低头认罪。他淡定地说:

这件事是我亲眼所见,确实如同儿戏。

“新党”们被他的胆气镇住。

既然事实查不出问题,那你的态度就是最大的问题。

于是,从1094年起,黄庭坚开始了人生的最后十年,一段越贬越远的生涯。

黄庭坚行书《惟清道人帖》

4

贬谪的诏书颁下来的时候,左右的人都哭起来,当事人黄庭坚却跟没事人一样,倒头便睡,鼾声大作。

睡醒了,竟然还面有喜色。

大家在想,这个大叔莫不是被吓傻了?于是好心提醒他说:

黔州(今四川彭水)乃是蛮荒之地,少有人烟,凡遭贬此地者,皆水土不服,不病即亡。你不仅不担心,还很高兴,你是不是傻啊?

黄庭坚回答说:

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

整人的人,最见不惯被整的人这副超然的心态。

过段时间,又把黄庭坚贬得更远,贬到了戎州(今四川宜宾)。

在戎州,黄庭坚给住的破地方起名“任运堂”,意思是人生好比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管它好运歹运,该来就来吧。

他可能还是喝着小酒,写着诗词,继续他的风流洒落。

鹧鸪天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如此我歌我狂,吃吃喝喝,看破世情,整他的人真的拿他毫无办法。

1100年,黄庭坚被短暂放还。

不到两年,蔡京拜相后,为打击政敌,命人刊刻元祐党人碑。这时,黄庭坚早年得罪过的人,包括赵挺之等人又跳了出来,把黄庭坚的名字列入党人碑。

这次,57岁的黄庭坚被褫夺了编制,贬往更加偏远的宜州(今广西河池)。

朋友听了流泪不已,他却笑着说了一句:

宜州者,所以宜人也。

硬生生地替那个当时鸟不拉屎的瘴疠之地,做了一个最宜居的广告。

虞美人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在宜州,看到梅花开得很盛,他写下了一生最好的词之一。

人生没有几个十年,但即便在命运的颠沛流离中,他仍能把最深的感慨,献给最美好的事物。

黄庭坚上一次感慨“十年”,还是在40岁的时候。当时他在山东德平镇,好友黄几复在广东四会县,黄庭坚写了诗想寄过去。

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黄庭坚为好友的怀才不遇,仕途沉沦而打抱不平,但他何尝对自己的人生悲剧在意过?

这首诗是最爱君最喜欢的宋诗之一,“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14个字道尽了朋友的深情:曾经的美好,如今的别离,都在诗里了。

晚年的黄庭坚,对人对己,“皮毛剥落尽,唯有真实在”。

在宜州最后的日子,他被迫搬到一处废弃的戍楼(军事瞭望楼)居住,冬冷夏热,隔壁就是屠宰场,市声喧嚣。但他读书作文,自得其乐,还给这个地方起了个雅致的名字——喧寂斋。

他把苦难看得淡如水,他说自己:

身屈于万夫之下,而心亨于江湖之上。

最后岁月一直陪伴黄庭坚的范寥,后来回忆说,有个大热天,太阳烤了很长时间,忽然倾盆大雨,黄庭坚兴奋得不得了,像个小孩一样,坐在椅子上,将双脚伸出去淋雨,还回头对范寥说:

吾平生无此快也!

1105年,黄庭坚病逝于宜州,享年60岁。

临死前,他已有预感。一天,从潮湿的床榻上爬了起来,他要为朋友写他最喜爱的《后汉书·范滂传》。

范滂是东汉名士,为人清厉正直,但陷入党锢之祸而遭逮捕。地方官不忍抓他,想和他一起逃跑,范滂却拒绝说,如果杀了我能够结束残酷的党锢之祸,何尝不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呢?

临刑前,范滂的母亲领着范滂的儿子来看他。范滂眼含热泪,对儿子说:

让你以后做坏事吗?我一生没有做过。让你以后做好事吗?我做了又落下如此下场。

范滂这么一说,围观群众都哭成一片。

写到这里,黄庭坚仿佛听到范滂的义愤与叹息,手中的毛笔嚯然折断。

友人赶紧取来另一支毛笔,递到黄庭坚手上,让他把自己想说的话,全都写到了《范滂传》里。

东汉的党锢之祸,在黄庭坚的笔下,跟北宋的新旧党争又有何差异呢?而范滂的牺牲,又何尝看不到黄庭坚的影子呢?

这幅大气豪迈、笔力雄健的《范滂传》,成为他最后的传世书法,可谓“人书俱老”。

写完没多久,黄庭坚就命绝了。

黄庭坚书法《范滂传》(局部)

5

黄庭坚死后,这个命途多舛的帝国边缘人,却让历史深深铭记了近千年。

他的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成为宋朝诗坛的双子星座。

一批年轻诗人受他的诗艺与人品感召,集结在他周围。比他小8岁的陈师道,在见到黄庭坚后,果断焚烧了自己以前的诗稿,诚心诚意跟他从头学习写诗。

久而久之,以黄庭坚为中心,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江西诗派,雄踞两宋诗坛,影响十分深远。

他的词,颇多争议。喜欢的人说他与秦观堪称北宋词坛的两座高峰,不喜欢的人则说他是词的门外汉。

但不管喜不喜欢,所有人都不能否认,黄庭坚是宋词后花园中最特立独行的一个。

他“以诗为词”“以俗为雅”的革新做法,对辛弃疾、姜白石等南宋一流词人均产生过影响。

他的书法,名列“宋四家”,却也一度被理学大咖朱熹批得一无是处。

然而,随着明朝中后期,陆王心学的兴起,追求个性解放成为社会风潮以后,当时的书法家才像发现大神一样,发现了黄庭坚的价值。

沈周、文徵明等当时最牛的书法家,无一不是黄庭坚的小迷弟。这些书法家一个个个性鲜明,他们都受到了黄庭坚无法之法、自我创造的强烈影响。

黄庭坚的书法信条——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终于让晚明以后的书法界,焕发了久违的生机。

其实,黄庭坚生得并不是时候。

他生得太晚了:

他生之时,唐诗早已辉煌完了,并有了奠定各种风格的代表人物;他生之时,词也经过了晚唐、五代乃至宋初的发展,一拨一拨典范级别词人的书写,早已成熟;他生之时,书法从魏晋的二王,到隋唐的颜柳,每一种写法都有了无可逾越的巅峰。

饶是这样,他依然凭借自己的极高天赋与耿介性情,在各个领域自成一家,始终不肯依傍他人门户。

最终开宗立派,抹平了时间的劣势,一跃而成大师的大师。

还记得他的舅舅李常,在他年少时说他“一日千里,必大有为”吗?

原来,说的不是他在官场上“大有为”,而是在绵延千年的文化传承上“大有为”。

这才是,他被历史惦记最主要的原因。

在黄庭坚死后170年,南宋末年,有个朝臣上奏为黄庭坚请求“文节”的谥号,在奏疏中评价黄庭坚说:

公之文名,愈久愈著,如暾日之行天,终古不灭,非道德博闻不及此;公之气节,愈挫愈劲,如精金之在冶,百炼不磨,非能固守不及此。

这是一个无负于时代,无负于历史的中肯评价。

致敬,黄庭坚,一个大写的宋朝人!

参考文献:

[宋]黄庭坚:《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宋]黄庭坚:《山谷词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

黄宝华:《黄庭坚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齐鲁书社,1986年

寿的名人故事有哪些2

于丹娜 儒商网儒学商道

日前,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荣誉理事、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和理论家张守涛先生特别创作了十八幅“寿”字书法作品,为湖南娄底最后一批抗战老兵祝寿。据张守涛先生透露,这十八幅“寿”字来自国之重器,渊源深厚,能比较贴切地表达他对抗战老兵的敬意,祝这些国之功臣天伦永享、松鹤长春!

张守涛先生非常热心公益。他注意到有一个志愿者组织长年累月关爱抗战老兵,给老兵们送温暖,写励志联,他深受感动,决心为抗战老兵做点有益的事情。

张守涛先生携同儿子——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画家、北京雅宝堂书画院院长张文奕共同榜书大型“寿”字,联合志愿者引路人谢文辉女士,邀请志愿者楹联家萧正凡和书法家萧正英兄弟各配一副对联,统一祝贺最后一批抗战老兵期颐寿庆。这一活动得到了中央统战部的积极支持,并有湖南娄底统战部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如何写好这十八个“寿”字,张守涛先生可谓费尽了心思。他想这十八位抗战老兵各有各的英雄事迹,“寿”字也不能重复。他想到了金鼎文。中国古代金鼎众多,“寿”字各不相同。鼎又是国之重器,且存世久远,符合抗战老兵的卓越贡献和长寿特点。

于是,张守涛先生查资料,跑博物院,找齐了十八个各具风格的“寿”字。其中有一幅西周晚期的金鼎文,在抗日战争中毁于日军的炮火。张守涛先生从上海图书馆藏的一个拓片当中找到这个“寿”字,他非常高兴,他觉得能从被侵华日军轰毁的鼎中把“寿”字找出来,献给抗战老兵,也是对他们英勇抗日的一种赞誉,一份安慰。

还有一个周代的谌鼎,鼎文是为了表彰功臣的忠诚信义,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当中颇受尊崇的高贵品质,用来给抗战老兵祝寿也很贴切。

选材的时候,张守涛先生特别注意选择国家各级博物院的,像故宫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馆、滕州博物馆,记载战争和功臣的,显得正式、郑重,突出功绩。

抗战老兵是党和国家的功臣。张守涛先生创作的十八幅“寿”字作品,表达了对全体抗战老兵的敬意,让老兵们感受到,社会上还有许多爱心人士关心、关爱着他们。同时通过这种送温暖活动倡导社会各界人士认真学习抗战中那些让人泪目的英雄事迹和让人敬仰的英雄人物,了解更多的抗战故事,形成崇敬英雄、尊崇军人、尊重和关爱退役军人、传承抗战精神的良好风尚。

寿的名人故事有哪些3

游寿(1906-1994) 女,字介眉、戒微,汉族。福建省霞浦县人。著名教育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书法家。其高祖游光绎为乾隆进士,翰林院编修。父游学诚曾为福宁府中学堂监督,一生致力于教学事业,为文教界名儒。

游寿先生1930年摄于南京

1948年,胡小石60诞辰,游寿(三排左一)、宗白华、唐圭章、曾昭燏等与胡小石摄于玄武湖

1984年,游寿先生作书

1988年,游寿先生出席长春中国古文字学术研讨会,挥毫作书

游寿先生晚年执笔挥毫

游寿是李瑞清、胡小石这一金石学派的重要继承人,是学者型书家的代表之一。于甲骨、金文十分用功且运用精熟,并深得汉隶、魏碑的神髓,其回腕执笔取法何绍基。擅大篆、隶书、魏碑,取法高古,章法布局多为有纵行而无横行,各行中字数不定,取自商周金文和摩崖造像。融金石涩笔与天真浪漫的布局为一体,大气磅礴,奇趣颇多。隶书、篆书为其所擅长的书体,其书作刚柔相济,拙朴苍健,生涩醇厚,具秦汉风骨。于创作的同时又长于研究,有书论《论汉碑》、《随感录》、《书苑镂锦》等存世。

游寿先生《伐绿萼梅赋》手稿 1946年

游寿 金文笔记 1951年

钤印两方:游 介眉

临米芾帖

游寿 临隋陶贵墓志

游寿 临瘗鹤铭

游寿 临《张猛龙碑》

游寿 临《董美人墓志》

游寿 隶书集杜甫诗句七言联 1960年代

游寿《篆书八言联》 纸本立轴 113X22cmX2 1986年作

游寿 集殷契五言联

释文:神龙出天汉,莽鹿集草原

游寿 集殷契五言联

释文:出田获大象,好风占有年

游寿《行书七言联》 纸本立轴 117X25cmX2 1985年作

游寿《行书“翔游南天”》纸本镜心 123X34cm 1993年作

游寿 《甲骨文“龙”》纸本镜心 65X32cm 1988年作

游寿「隶书七言联」 纸本镜心 130X26.5cmX2

说明:上款人陈定九先生。1987年春病逝霞浦,游寿先生来函致哀,并寄来一幅挽联:“爱国完人称明喆,贤郎传家扬令名。”

游寿《隶书五言诗》纸本镜心 113X41cm 1990年作

游寿 临金文 1985年

游寿 书钱起诗联 1986年

游寿 临东城帖 1987年

游寿 崔铉诗1986年

砚伸阅读:

翻阅《游寿传》序言感悟

周俊杰

游寿先生近一个世纪的传奇人生,像一幅幅画卷展现在我的面前。游寿先生从清朝末年一直走到中国改革开放日趋繁盛的时代;她从中国南方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第一个国学研究生班硕士毕业,到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她从中国最高学府中央大学副教授,40年后才被评上正教授;她从四季常青温暖的南方,来到冰天雪地的北国边疆哈尔滨;她从民国时即已成名灿烂之极,到晚年甘于清贫、归于平淡。

人的一生绝不能是单一的,如果单一,绝无味道;人的一生又绝不能是千万方面的能手,如果如此,则无精湛。游寿先生也是如此。她是教育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和书法家,这些学问互相滋养、互相成就,而立世、名世、留世,成就最大者为其书法!乃书法大家、重镇。

谈到游寿先生的书法,必须谈到金石书派,这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有着完整的书学理论体系和创作体系,传承有序,脉络明晰,百年不衰的书法流派。

金石书派是在清末崇碑书风的大潮中诞生的时代产物。在乾嘉年间由于碑版的不断出土,考据之学大兴,再加之帖学的不断衰落,人们希望以碑学振兴书坛。又有当年的大儒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大力倡导,碑学大兴,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产生了一场重大变革,扭转帖学日趋靡弱的风气,弘扬刚劲雄强的书风,开拓书法艺术的新领域,使书道由衰转盛,重新展现出灿烂前景。因此,“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

金石书派的开山鼻祖李瑞清为清末二品大员,《清史稿》有传,居官江宁,是清末新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李瑞清教育成绩卓著,居江南各高等学堂之冠。他大力提倡国学、科学、美术,不遗余力。在两江师范学堂创办图画手工科,开创我国高等学校设立艺术系科之先河,为中国现代美术、书法教育的先驱,在江苏、浙江、安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其书法与其挚友曾熙并称“南曾北李”。

李瑞清所创立的金石书派人才辈出,其弟子张大千、胡小石、吕凤子、李健皆为世纪骄子、一代宗师。在近现代书法史上,金石书派与康有为派、于右任派、吴昌硕派、郑孝胥派并称为民国五大碑学书派。曹工化先生说:“不论是谁,只要谈到清末民初的书坛,只要提到五个名字,其中一定有李瑞清。李瑞清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离开他就无法谈论碑学书法,无法谈论新书法。”

李瑞清认为,学书必须从篆书开始,最重要的是提出了“求篆于金、求隶于石,神游三代、目无二李”的学术纲领,以碑化帖的创作要旨。

李瑞清的弟子甚众,遍布海内外。这里我们先只谈胡小石先生。胡小石先生毕业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农博科,毕生致力于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治学态度谨严,条理细密。于古文字声韵训诂、经、史籍、诸子、佛典道藏、金石书画之学,以至辞、诗歌、词曲、小说,无所不通。其学术、书艺世人多有评价,但我觉得有两则评价甚中肯精确。一为曾熙《胡小石先生鬻书直例》序:“阿梅有弟子胡小石……其为人孤峻绝物,苟非所与必面唾之,虽白刃在前不顾也。及观其事师敬友则循循然,有古人风。初居两江师范校中专壹科学,及学既成,据几欢。曰:此不过传声器耳,于我何与哉。乃遂日求两汉经师家言,以古学为己任,于三代金文疑字,多所发明。其为文,则陶铸诸子百家,自立新说,不敢苟同也。初为书师阿梅,于大小篆隶分,六朝今隶、草隶无不学。既而曰:山阴父子且各立门户。遂取流沙坠简及汉以来断碣荒碑,举世所弃者,穷竟其未发之蕴,而皆以孤峻横逸之气行之。髯尝语阿梅曰:小石书有万马突陈之势,犹能据辔从容,盖六朝之宋董也。或者曰:小石隘,其书矫。髯曰:其隘也,不可及也;其矫也,此其所以卓然能自立也……”

曾熙乃清道人挚友,亦为金石书派同祖,称“曾李”,曾能深知小石。上文言小石为人气度、为书高格,恰如其分。

另一为宗白华文。1938年胡小石先生的《中国书学史绪论》刊发在《学灯》杂志上,宗白华先生为其撰写编后语中道:“西洋人写艺术风格史常以建筑风格底变迁做基础,以建筑样式划分时代,中国人写艺术史没有建筑底凭借,大可以拿书法风格的变迁来做主体形象。然而一部中国书学史还没人写过,这是研究中国艺术史和文化史的一个缺憾。近得胡小石先生《中国书学史》讲稿,欣喜过望……”宗白华先生的这段话可以作为对胡小石先生《中国书学史》的历史:胡小石先生《中国书学史》是中国艺术史和文化史意义上的第一部书学史。胡小石先生承其师李瑞清衣钵光大而成《中国书学史》,成为民国时期最重要的书学论著,开启了在中国现代高等学府研究生中书法教育之先河。

在胡小石先生的弟子中,游寿先生的书法成就最大,这里还需慢慢道来。

游寿先生1906年出生于福建霞浦县的书香世家,这不是一般人脑海中的“书香”,在乾嘉及后,游寿高祖一门即三进士两举人,时所罕见,传为佳话。在闽东,游氏一族的品行志向、道德文章皆为楷模,有学使嘉奖其门,赠“风清苹鹿”匾额悬于大厅。游寿先生高祖游光绎为清乾隆年间进士,曾祖游大琛为道光年间进士,祖父游宝荣为霞浦名士,但中年夭折,没有参加科举,父亲游学诚为光绪十七年举人。

游光绎曾授翰林院编修,嘉庆四年升任陕西道监察御史,是当朝“声华海内闻”的谏臣,在嘉庆八年,“以言铨政去官”。游光绎被罢官归闽后受聘掌教福州鳌峰书院19年,自游光绎51岁至56岁之间吟咏诗歌192首,集为《炳烛斋诗手稿》。与之交游赠答者,如王伟人、朱石君、阮芸台、林则徐、汪稼门、蒋丹荔、齐北瀛、梁芷林、叶培根、吴清夫、陈恭甫、伊墨卿等皆一代名流,曾各领风骚。谢章铤《赌棋山庄余集》载有《炳烛斋诗抄本》,枚老称《炳烛斋诗》“磊落有奇气”,“志士思有为,与汩没世味而望富贵者不同”。《炳烛斋诗手稿》中闪耀出的游光绎为官、为学、为人、为艺的精神光芒,无时不影响着游寿先生。而立民所著《游寿传》,也是从游家的老宅和游光绎开篇的。立民在《游寿传》中,以游寿先生为主线,展示游寿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之息息相关的人物群体,而这些群体中的塑像,在近当代革命史、文化史、书法史上都是极其闪耀的人物。游寿先生作为每一个整体中的一分子,更应引起世人的注目。作为五四和北伐时期最先进、最革命的青年学生和教师,游寿先生曾与邱堤、翁良毓、陈昭礼、徐琛、余哲贞、余佩皋、陈伯达参加学生运动和北伐战争中的国共合作工作。“四一二”政变,由于无法联系上组织,为躲避国民党追捕,远别了家乡,也远别了热情澎湃的革命斗争,游寿遁入了大师云集的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学习,翻开她人生的又一篇章。在《游寿传》中,立民描述游寿在“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的同窗吕鉴莹、李珍彝、关露、胡济邦、曾昭燏、沈祖棻……读到这里时,我已经惊讶地睁大了眼睛。特殊的时代,会造就多种特殊的人物,虽然它已远离了我们,但我们还是应该让我们的精神尽量地回到那个时代,去理解他们。

民国时的教授和文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热门话题之一,而当年游寿在中大、金大学习时的教授们,更是话题中的话题。胡小石、胡焕庸、王伯沆、吴梅、黄侃、汪东、汪国垣、胡翔冬、宗白华皆为一代宗师。当下的校园话剧《蒋公的面子》,其原型即是胡小石、陈钟凡……这说明他们的故事还在流传着。实也好,虚也罢,都没有关系,关键看这些人是不是清流,有没有学问。而以上所提到的先生们,皆是引领时风的文曲之星。而对游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胡小石先生。在中大、金大读书时,有三件事大约和游寿先生和书法艺术联系较为密切:一是与曾昭燏共同勾勒了《殷墟书契前后编》。二是游寿先生随胡先生读书时,常到胡先生书房中写字。胡小石曾嘱:汉碑以《礼器碑》最有筋骨,碑阴尤佳,学好《礼器碑》再写其他汉隶,无不如意。胡小石先生的隶书是以《张迁碑》为主的,他说这番话是根据游寿先生自身条件而言的。游寿先生的隶书是以《礼器碑》为宗,用功最勤。1982年游寿先生在临汉《礼器碑》上题道:“余学隶是以发笔,以规矩,有劲也。”观先生所书汉碑多瘦劲挺拔,但仍是高古厚重,可谓纤而能厚。从到中大读书开始,游寿先生的楷书由颜转而学习诸北碑、魏隋墓志,尤其吸收《张猛龙》碑阴题名神韵,隶情草意,而又具金石之气。三是在金陵大学读研究生时,胡小石第一次在这里开设《中国书学史》课。《中国书学史》的开设,又一次在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写下划时代的一笔,这是中国首次在研究生中开设书法史论课程。《中国书学史》对游寿的影响很大,游寿先生誊抄一遍,对胡小石先生的书学理论理解至深。

当然书法的传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游寿先生与胡小石先生师生情谊更为深厚,以至于游寿先生在1949年以前的工作都是由胡小石先生安排。

在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战火纷飞中,游寿先生就著有《书苑镂锦》《论汉碑》《梁天监五年造像跋尾》《晋黄淳墓表跋》等,这时,游寿先生的书法理论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胡先生的观点。

后来到黑龙江,又有《历代法书选辑》《论北朝法书碑志》等理论著述,经过“文革”,再至改革开放后,游寿先生由南雍学派一支转向对中国北方民族起源的研究。1980年,在游寿先生科学推断的指导下,米文平等人发现了拓跋鲜卑祖庙嘎仙洞及石刻祝文。1981年游寿先生又返家乡霞浦赤岸,考证了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空海在中国的漂着地。这时,游寿先生的书风吸收了嘎仙洞祝文的豪放,融入了北方民族的博大。以游寿先生自己所抒心绪:“大兴安岭荒榛洞穴蕴此文物千五百余年,寿数十年玩汉魏诸刻,每以不知拓跋氏古穴为恨。到北疆亦二十年,不意老耄之人而得登山见洞穴而论此,诚大快意。又于1984年上云冈留连石壑造像竟日,亦可无恨矣。”

这时,游寿先生走入了书法的最高境界,作为金石书派第三代重要继承人,游寿书法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她完成了李瑞清、胡小石对书法表现方法的探索与提炼,在继承的基础上,又自出新意,形成独特的“游体”,成为中国当代学者型书家的代表之一。沈鹏先生在《游寿书法集·序》中说:“她是学者、诗人、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仅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认识,游寿先生堪称本世纪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也应是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人物。”

金石书派后学从没有间断过对先贤的研究和传承。

20世纪30年代,在李瑞清、曾熙仙逝后,上海即成立了“曾李同门会”,继续进行金石书派的研究。如今李瑞清、曾熙的弟子、再传弟子遍布世界各地,尤以东南亚各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居多。

由于历史的缘故,游寿先生由南京中央大学辗转到山东,又由山东来到哈尔滨,为黑龙江播下了金石书派的火种。在以立民为主的“金石汇”中,有些书家已经深研金石理论二三十年,有着极深的造诣。“金石汇”的成员与成员的学生也遍布江苏、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及澳大利亚。“金石汇”成员在传承着金石书派的书法精神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金石书派历代书家以学养、人品立世,以开放之文化精神传世,以淡泊清静面对纷繁之世界。金石书派就是这样繁衍传承着。

游寿先生曾经在中国最高的学术研究机构、最高学府任职,在这里进行研究和教学。可以说20世纪的书法界少有人可比,能够具备这些知识储备的人不多。除书学外,她在史学、文学、碑版学、诗词等方面的成就,在民国时期就有很大影响。但可惜的是至今还有很多没能公之于世,这影响了对先生的研究。游寿先生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在上一个世纪,在某个领域都处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准。抗战时期在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工作时,她的文章《冢墓遗文史事丛考》本来已经被收入到史语所出版的《六同别录》里面,但是后来由于先生与傅斯年之间的矛盾被撕掉,真是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刊文在《六同别录》里面的人后来都在某个领域成为大学者。游先生得以与李济、梁思永、曾昭燏、夏鼐、向达、凌纯声、董作宾等著名学者一起共事,在学问上互相砥砺,但生前却没有像他们那样享有更多的声誉。游寿先生更艰难地半生南来半生北,包括她下放到黑龙江省五常县农村的生活,这样的大学者,她能够坚强地走过来,这种精神令人敬仰。而她总是把自己放在最不被人注意的地方,这个很难做到!所以我说先生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有老子之风、有庄子之风。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先生不正是这样吗!

美不要私藏 转发给朋友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本平台所载图文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公益目的。本平台使用的非本院原创,图、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者联系,如若内容版权人认为本次转载行为不当,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

来源:书法空间

关于感恩的名人轶事(有哪些名人感恩的故事)

金庸小说人名典故(金庸的名人故事有什么)

关于名人的母爱故事(有具体人名的母爱故事)

关于胆识的名人故事(有胆识的名人故事大全)

老子读书的故事有哪些名人名言(老子读书的故事有哪些)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4日 星期六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寿的故事是什么(寿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2200.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