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有故事的小巷或者宅子图片(有故事的小巷或者宅子)

2023-02-25 10:48:01 技术常识4 真实解答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3055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8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小巷历史 | 县仓巷和周家巷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魅力碑林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故事的小巷或者宅子1

县仓巷和周家巷的故事

“县仓巷”在电机厂东侧有一条垫高的南北走向的路名“县仓巷”,南起下马陵,北通西号巷,长155米,均宽3米。因在该巷以东,清代设有“咸宁县”管辖的“预备仓”和“敬禄仓”(二仓早已废圮,遗址上建满了住房),故取此巷名。过去长安县所属的仓房叫“廒”,咸宁县所属的仓房叫“仓”。县仓巷南段的东侧也是一大片低地,建了些平房开的是“西安市房产管理局木料加工厂”。北段的东侧有许多房是省委6、7号院家属宿舍。由县仓巷南口外往东沿下马陵的路北开有国营的“制蜂窝煤厂”、新建的三层居民楼和“西安市住宅一公司”楼及四层的家属楼等。楼后是“西安市区级机关房屋修缮队”的住址。再东是拆去了旧房后,新建的前后两幢漂亮的三层楼和东西一字摆的较普通的三层、四层楼。这个建筑群住着机关干部的家庭和搬迁户。在住宅一公司的东边是拆去了旧住宅的一段东西长的大块空地,已开始在整理地基预备建楼房。空地东侧是“东仓门”的南口内。

“周家巷”。这是清代就有一条古巷,至今名字未改变,东起“东仓门”的南段(在上述空地基之北),西不通,巷长80米,均宽4米多。原来在巷的南北两侧共有10个院落,南侧的旧房被征用已全拆掉,现在仅存路北若干年前的几院老房,住着本地老户。据住在这里的老人说,清末至民国初年期间,附近住有一位姓员的,经营面粉生意多年(除出售面粉,也给别人加工磨面,自己得到麸皮做牲口饲料出售),并做粮食生意,囤迟卖快,颇发财,将周家巷西口外以北的大片空地(包括清代“敬禄仓”的范围)和周家巷南侧到下马陵路北一段空地廉价买下种麦子。火车通西安后,城内的地皮普遍涨价,员某将周家巷南边的地高价卖给别人修房。解放后,他怕没收土地又赶快将周家巷以北的种麦地1000元1亩卖给国家。这些年来,在这块地上先修建了若干排平房,做西安市邮电局职工家庭宿舍,由于邮电事业的发展,该局又相继修建了三层、五层的职工宿舍楼。三中全会以来,建设事业更为迅速发展,西安城内私人的房和地皮价值也迅速提高,当地人说:“如果现在公家征用那些地,一亩得几万元。”

新 闻 热 线

029-89625572 89625573

投稿邮箱 | 843474081@qq.com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 文 | 柏树林街道

排 版 | 融小林

责任编辑 | 刘陈洋子

主 编 | 陈 皓

有故事的小巷或者宅子2

文丨赵燕飞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绝对想象不到,在美丽的长沙城,在繁华的闹市中心,竟然有着那样一处破败而又伟大的小院落。

那个小院落,名叫“沈家大屋会议故址”。

沈家大屋会议故址位于潘家坪路和华夏路交界的小巷子里,离香火鼎盛的开福寺很近。那天,天空格外蓝,云朵格外白,气温也格外高,我们顶着大太阳,从华夏路走进那条陈旧的小巷。路很窄,两旁没有高楼大厦,走在里面,有种穿越时光的感觉。走到一个破旧的小院前,同行的向导抹了抹额头上的汗,告诉同样大汗淋漓的我们:“这就是沈家大屋。”仔细一看,眼前只有低矮的院墙,里面是两三栋破旧的房子,那种颓败,很难让人相信“这就是沈家大屋”。

据介绍,当年的沈家大屋,是一座“大型四合院式民居”,里面建有三栋砖木结构的房屋,都是两层五开间。中间那栋曾是毛泽东、夏明翰、谢觉哉等人居住和开会的地方。房屋的大厅呈“八”字形,经过厅堂屋,两边各有四间住房。毛泽东住在左边后排紧靠堂层的那一间。白色恐怖紧紧笼罩着长沙城时,沈家大屋却依然很热闹,提着鸟笼的公子哥,身着长袍的生意人,他们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不是喝茶就是搓麻将。不知底细的人,哪里知道这些看起来吊儿郎当的纨绔子弟,其实都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志士。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中国革命到了十分危急的关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彭公达受中共中央派遣回湖南传达贯彻“八七”会议精神、改组湖南省委,并策划发动秋收暴动。沈家大屋会议故址前面有一块长沙市政府立下的青色石碑,上面清楚地镌刻着关于这次会议的重要内容:“……一九二七年八月一十六日,中共湖南省委在此召开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并改组省委。新省委由彭公达、毛泽东、易礼容、夏明翰、谢觉哉等组成,毛泽东任前敌委会书记。八月一十八日,毛泽东在此主持会议,讨论和制定了举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计划”。沈家大屋会议的主要议题有四个方面:打什么样的旗帜,建什么样的政权,怎么处理土地和农民,怎么确定军事和策略。毛泽东在会上鲜明地指出:起义必须彻底抛弃国民党的旗帜,完全由共产党领导;必须实行军事力量与农民力量相结合,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和政权问题;提出了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建立工农兵专政的政权,从而为秋收起义做好了思想上、组织上、政策上的周密准备。

《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这样评价沈家大屋会议:“没有教条地照搬中央的批示,而是坚持从湖南的实际出发,经过民主讨论,正确解决了秋收起义即将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历经沧桑的沈家大屋,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文夕大火之后,这里改成了一家染房;建国后改成一家街道工厂,一九五四年被湖南省仓储公司征收……如今的沈家大屋,正门旁边是一个废品收购站,仓库里堆着高高的纸皮和破铜烂铁。挨着废品收购站的那些矮趴趴的旧房子,不知什么时候被闲置了,看得出来,之前所开的那家烤肉店,生意应该兴隆过。门上的春联红底金字,上联已残缺,下联是“贺佳节富贵吉祥”,横批为“恭喜发财”。屋檐底下那几只红灯笼,积满尘灰,金色的穗子被风雨吹得结成了绺。从大门到对面的院墙,牵了许多细线,线上系满了五颜六色的三角旗。彩旗下方,是一块空坪,靠近墙角处,停着一台不锈钢烧烤车,后面枯坐着几张看不出本来颜色的折叠餐桌,还有一摞叠放着的粉红色餐椅。

在另一个墙角,挤挤密密摆放着好几盆生机勃勃的植物。

最大的那棵,是小叶紫三角梅。三角梅的生命力特别顽强,你十天半月的不浇水,她还能开一拨艳丽的花给你看。这株三角梅和我差不多高,笔直的褐色树杆,顶着一个茂密的红绿夹杂的圆冠,叶子绿得发亮,紫红的花瓣暗藏某种不可阻挡之势。紧挨着三角梅的,是两盆月季,一高一矮,开的花全是火红火红的。旁边还有一株低低的栀子,没有花,却绿得不管不顾。靠墙最里处,站着一棵比三角梅矮不了多少的散尾葵,那种开枝散叶的劲头,让人不敢小瞧了去。

据说,这几盆植物的下面,原本有一口水井,井水始终丰盈,甘甜清澈。那口井里的水,毛泽东喝过,夏明翰喝过,谢觉哉喝过……一眨眼几十年过去,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什么原因,这口见证了历史风云的老井被封在了水泥板下。据说这个院子里真正属于当年的沈家大屋的,除了小部分的墙壁和基脚,就是这口上面开满了鲜花的水井。

走出沈家大屋时,突然发现烧烤店的墙壁上蓝底黑字地写着一段话:“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眼前有肉,碗里有肉,嘴里也有肉。”我的第一反应是笑了起来,笑完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如果没有无数共产党人的浴血奋斗前赴后继,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如果没有高歌猛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怎能过上“碗里有肉嘴里也有肉”的幸福生活?

喝水不忘挖井人,像沈家大屋这样的红色故址,属于不可多得的红色文化资源,怎样保护、开发和利用这种红色旧址,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建设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责编:李婷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有故事的小巷或者宅子3

在永州双牌县理家坪乡板桥,一条足有百米的长长巷道把我们拉进了历史的记忆。巷道两旁都开有侧门,每一个侧门进去都是功能齐全的独家院落,正堂、天井、厢房。

穿过巷道,来到古村的正前方,一条宽阔的护村河将村落围绕,河边用雕刻精美的石围栏防护,排列有序。

前坪矗立四根3米高的旗杆石,旗杆石上有阳雕石狮、老虎或者麒麟,每两个旗杆石为一组。

其中一根上刻有“中式举人吴乃武建”,标明了立杆者的地位,另一面注明“大清乾隆正至岁次令庚孟冬”标明了建筑的时间,另一组上刻有“咸丰丁巳补行壬子、乙卯两科乡试”。气派的旗杆石就是祖先荣耀的见证。

目前古村保存完整的有三大片,中间用巷道隔开,每栋独立成院,前有雕龙画凤的门楼,以及雕刻精美的门槛石、门枕。

大门是纯木门结构,没有更多的装饰,院内进门都有高大的屏风,上有很精致的雕刻,每院正中是上下联通的堂屋,中间是天井,大块完整的天井石和良好的排水系统,凸现故人的能力和智慧,两边是厢房,窗户都是镂空雕刻。

据村民介绍,该村大部分为吴姓,大院称吴家大院,始建于明朝,现保存有明末和清代初、中、晚期的各类建筑,共占地40余亩。整体建筑为两个前院,一个后院(祖宅)。

前院为“拔萃轩”和“律萼齐辉”两院,分左右格局摆布,各自成院,又相互映衬,中间是主屋,高大墙体中嵌着一个装饰讲究的门楼。竖排四栋,32间,由嘉庆年间吴景云(府台)祖辈修建,左右两侧均有一条1.8米左右的青石板路小巷隔开,既分开功能,又自成一统,右侧是“拔萃轩”,共并排3栋独立成院, 12个房间,用于开办学堂和接待客人。

祖宅比“拔萃轩”早四十年左右。祖宅左边为“律萼齐辉”,并排4栋16间,是吴景云四个儿子居住,琢磨这四个字的意思,查找史料,发现其中有误,也可能是“误传”,“律萼”可能是“棣萼”, 《晋书·孝友传序》“夫天伦之重,共气分形,心睽则叶顇荆枝,性合则华承棣萼。”唐杜甫 《至后》诗“梅花一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仇兆鳌注:“棣萼,以比兄弟也。”

所有古建筑群均为砖木结构,青瓦作顶,飞檐翘角,雕龙画凤,古色古香。前院左侧古树参天,建八角亭,正面有人造“月亮潭”,水深及腰,清澈见底,四周翠竹环抱。整个院内竹苞松茂、鸟语花香,景色宜人,富有诗情画意!

围墙院外田陌纵横、坦水河平行“拔萃轩”左侧大门从板桥下流过,其流水潺潺。

据《吴氏族谱》记载,板桥吴姓是从浙江东阳市延陵迁入道县,后自明末从道县石下渡迁来此地,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族内崇尚忠、孝、节、义,孔孟之道,奉信行善积德,注重论资排辈,提倡尊老爱小,父母和子女是不能同堂而居的,可以理解房屋设计建造的微妙。

吴家大院在历史长河中也逐渐没落。老屋的故事已经远去,曾经的风光写在旗杆石上,不再有光华,但这里还有古迹,还有历史故事,吴家大院2011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吴家后代子孙深厚的财富。

在板桥时兴“赶闹子”。“赶闹子”是湘南土话,词意上与北方方言的“赶集”,一些南方方言的“赶场”“赶街”“赶圩”相同。

“闹子”指的是人们定期定点进行交易的经济活动周期市场与地点。人们到闹子上进行交易或者凑热闹就叫做"赶闹子"。相邻近的几个“闹子”会尽量错开来“赶”,每月的初十、二十、三十则是没有闹子赶的。逢闹子时,一般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随着现在国家经济日渐繁荣,各地闹子除当地农产品、日杂百货、生产资料外,各种贵重商品,娱乐活动等也开始进入乡村闹子。

理家坪乡流行这样一段顺口溜,“四七赶江村,五八赶梅花,六九赶板桥”。这似乎是老百姓家喻户晓的喜事,无人不知,每家每户总是掐算着日子安排自己的时间,赶闹子这一天是不能错过的。 在赶闹子当天,各村落的人一定会起个大早,集市上的人都是屋前屋后的熟人,隔老远就喊:今天你也赶闹子啊?

“赶闹子”的风俗,不知道起于何时,反正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时代在发展,“赶闹子”除了摩托车代替了步行,纯农副产品交易变成现在的丰富多彩的商品外,人们的欣喜与向往依然是不变。

图文/陈瑜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有故事的小巷或者宅子图片(有故事的小巷或者宅子)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7674.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