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清正廉洁的小故事(清正廉明的故事有哪些)

2023-02-25 09:46:01 技术常识4 秘诀分享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378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1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中国历史上最廉洁奉公,铁面无私的“青天”不是包拯,而是他,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清风明月话历史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清正廉明的故事有哪些1

中国历史上曾出过两位闻名天下的“青天”,一个是宋朝的包拯,而另外一个是明朝的海瑞。他们一生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他们都是百姓心目中的千古好官,那么如果包拯pk海瑞,谁才是百姓心中真正的“第一”呢?下面我斗胆来和大家一起来仔细分析下。(图为包拯的剧照)

一、海瑞比包拯更廉洁奉公。

第一,在宋朝,包拯的年收入高达千万。在宋朝,官员俸禄非常丰厚,包拯鼎盛时期,任龙图阁直学士、尚书省右司郎中,还任开封府尹,属于享受副部级待遇的高级官员。包公年收入约为:“铜钱二万零八百五十六贯、大米二千一百八十石、小麦一百八十石、绫十疋、绢三十四疋、罗两疋、绵一百両、木炭十五枰、柴禾二百四十捆、干草四百八十捆。”折算成人民币大约为一千多万。包拯全年的合法收入便有一千多万,全家的日子过得应该是相当滋润。

第二,在明代,海瑞的年收入难以养家糊口。而明朝乃是历史上官员待遇最低的朝代,海瑞鼎盛时期,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使,为正二品,收入为:“米12石,银子152.176两,钞4944贯;”折算成人民币为92595.264元。海瑞家里人口又多,全靠这点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所以生活上常常出现困难。海瑞为了开源节流,平日里都还亲自下地种菜,这样才勉强解决温饱问题。史料上记载,海瑞一生过得十分清贫,平时吃的很简朴,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肉。(图为廉洁奉公)

我个人认为,两人都是廉洁奉公的楷模,世人心中的偶像,但是包拯在“高薪养廉”的宋朝能够一生清廉,这是本份,而海瑞在明代俸禄低得难以养家糊口的情况下,竟能保持一生廉洁,更加难能可贵。因此,我认为海瑞确实比包拯略胜一筹。(图为海瑞的剧照)

二、生活作风上,海瑞比包拯更朴实无华。

第三,包拯不仅有原配,还纳了一小妾。史料上记载,包拯原配是董氏,生长子包繶,后来包拯又纳一妾为孙氏,生一子包绶,包绶5岁时包拯去世。

第四,海瑞虽有三次婚姻,但是从未纳妾。史料上记载,海瑞曾先后有过三次婚姻,第一次娶妻许氏,生有两女,但是许氏与婆婆(海瑞的母亲)不合,海瑞不得已休妻。接着又取了个潘氏为夫人,但是又与婆婆不合,一个月后婚姻再次破裂。最后,海瑞迎娶了王氏为妻,王氏聪明伶俐,甚得婆婆心意。

我个人认为,在封建社会,男人一妻多妾乃是正常之事。包拯也是人,纳妾也无可厚非,海瑞虽然先后有过三段婚姻,但是有客观原因,而且他还没有纳过小妾。因此,我个人认为,在生活作风上,海瑞比包拯更为朴实一些。

三、海瑞比包拯更刚正不阿。

第一,包拯曾先后六次弹劾当朝国丈,令后世称道。刚正不阿的包拯不畏权贵,曾弹劾过的权贵不计其数。历史上记载,他曾7弹劾仁宗最亲信的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也曾4次弹劾皇亲郭承公式,让仁宗下不了台;他还弹劾当朝宰相宋庠,指责其碌碌无为,毫无建树,乃是“庸官”。就包拯一生而言,以“六弹张尧佐”最为惊心动魄。张尧佐是仁宗皇帝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兼养父,也就是当时的“国丈”。张尧佐因养女得势,扶摇直上,任至三司使。包拯弹劾这个“徒缘宠私,骤阶显列”的“凡庸之人”。谁知仁宗变本加厉,委派张尧佐以重任,让国丈一人兼任宣徽南院使等四职。包拯毫不退让,在皇帝上朝时与之当面辩论。在廷辩时,包拯情绪激动,竟将唾沫溅到仁宗脸上,以致仁宗不悦而退朝。事后,包拯更是百折不挠,先后弹劾张佐尧,六次之多。最终迫使仁宗作出让步。

第二,海瑞竟然直接抬着棺材上朝骂皇帝,名流千古。应天巡抚海瑞微服出访时,发现明代太师徐阶的第三子徐瑛霸占民田,鱼肉乡里,还强占民女赵小兰,他不畏惧当朝太师,当众斩了徐瑛霸。明世宗朱厚熜晚年,深居在西苑,一心求道,从不上朝。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农历二月,海瑞将自己的家人托付给一个朋友,并写下遗书。然后向明世宗呈上《治安疏》,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明世宗看完奏章后大怒,将海瑞打入监牢,却一直犹豫不决,未曾将其斩首,事后明世宗说,“你海瑞想做忠臣比干,我又不是纣王。”。海瑞一直被关到明世宗驾崩,这才出狱官复原职。(图为刚正不阿)

包拯不畏惧权贵,不惜得罪权倾一时的国丈,为民请命,确实令人佩服。而海瑞更为厉害,他心里只有装着百姓,竟然看透生死,抬着棺材上朝骂嘉靖皇帝,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因此,我个人认为在刚正不阿这一点来说,海瑞胜出。

四、海瑞比包拯更铁面无私,六亲不认。

第一,包拯铡侄,流传千古。包拯的亲侄包勉,在担任地方官时贪赃枉法,遭人举报。案卷几经辗转,到了开封府包拯手上。包拯阅卷后,怒不可遏,但是又十分为难。包拯自小丧父,由包勉的母亲(包拯嫂子)一手抚养成人,所以他向来不叫嫂子,而尊呼其为嫂娘,嫂娘对他恩重如山,包勉是嫂娘唯一的儿子。在公私两难之中,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大义灭亲,下令斩了包勉,然后再回到赤桑镇向嫂娘赔情。

第二,海瑞杀女,令世人惊叹。明朝人姚叔祥《见只编》记载:“海忠介有五岁女,方啖饵,忠介问饵从谁与?女答曰:僮某。忠介怒曰:女子岂容漫受僮饵?非吾女也,能即饿死,方称吾女。女即涕泣不饮啖。家人百计进食,卒拒之,七日而死。”意思是说,有一天,海瑞看见他5岁的女儿在吃糕饼,便问她糕饼是谁给的?女人告诉他是某仆人给的,海瑞听后大怒,训斥说:“女子哪能随便接受男仆的糕饼?你不是我的女儿!你如果饿死,才算我的女儿!”小女听完后,吓得啼哭不止,不喝也不吃,家里人怎么哄她劝她也没有用,7天之后终于被活活地饿死了。(图为铁面无私的石碑)

从包拯铡侄中确实能深深体会到包拯是个铁面无私,六亲不认的千古好官。而海瑞杀女的故事,我惊叹在封建社会,礼教和父权竟能如此轻而易举地杀死了一个幼女,实在让人惋惜。有道是“虎毒不食子”,没有想到,海瑞竟然因为一点小事,用一把无形之刀(礼教和父权),亲手杀了自己的女儿。因此,我个人认为,就铁面无私这一点来说,海瑞胜出,他的铁面无私,六亲不认,甚至让我觉得海瑞有些冷漠无情。

综上所述,包拯和海瑞都是廉洁奉公、刚正不阿和铁面无私的千古好官,的确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和怀念。经过上面一番比较,我个人认为,两人在廉洁奉公、生活作风、刚正不阿和铁面无私四方面,海瑞略胜包拯一筹。

-----------------------------------------------------------------------------------------------------------------------------------------------谢谢阅读,欢迎订阅收藏转发!本站作品都是本人的原创作品,请勿转载,谢谢大家!

清正廉明的故事有哪些2

汉唐古邑宝应,位于江苏省中部,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区西部,是京杭大运河上一颗灿烂的明珠。明清时,这里崛起了一个鼎盛四百余年的名门望族——宝应朱氏。它名重海内,享有“江淮文献巨族”之盛誉。

曾国藩每过宝应,必到宝应朱氏府邸——天官府拜谒他的座师(明清两代举人、进士对主考官的尊称)朱士彦。曾国藩永远不会忘记朱士彦将他的名字由“子城”改为“国藩”的那份情怀。

国藩,国之藩篱。这是一个座师对于门生的期待,同样也是朱士彦对后世子弟的期待。

江淮文献巨族

宝应朱氏以诗书起家,儒学、文学成就显赫,盛极一时。儒学成就如清代散文家姚椿所评:“洛闽正学,如日中天。”

宝应县文史专家 刘金城: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赞美宝应是“最文采风流之地”。在科举史上,宝应朱氏通达显要,登科第者达百人以上。其中,进士七人,举人十八人,贡生数十人。尤其突出的是,宝应朱氏十五世科第蝉联,簪缨相继,更有“四世一品”、三兄弟同登雁塔等成就。

风流宝应,大师代出:

宋学大家朱泽沄,著述等身,首创宝应学派,为扬州学派先驱,在清代学术界享有盛名。

经学大师朱彬,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誉之为“传注功臣”。他所编著的《礼记训纂》,为清注十三经代表作之一,林则徐作序,给予其“撷其精要”“援据精确”的高度评价。

还有名扬海内的文学家朱应登、朱应辰、朱曰藩三先生,其中以朱应登、朱曰藩的成就为最。朱应登为明十才子、金陵四大家之一,郁兴一代之体。朱曰藩与吴承恩齐名,史称“射阳湖上双璧竞爽”,创“金陵六朝派”,为“明嘉隆中流砥柱”。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田汉云:

宝应朱氏是明清两代从政、治学兼优的文化大族。崇尚德行是宝应朱氏家风的核心内涵。康熙、雍正年间著名理学家朱泽沄研究朱熹德性之学,既注重考实,也注意切实遵行。他的子孙也很好地保持了这种家风,当官的勤政、廉洁,做普通民众的也朴实善良。用精博的家学去促进家风培育,用优良的家风来维系家学传承,这是宝应朱氏长盛不衰的关键。

时至今日,坐落于宝应城内小石头街8号的宝应朱氏家祠,仍是宝应现存的重要家族古迹。这里是展示宝应朱氏家族文化、家规家训、家风家学的重要平台和基地,也是江淮一带家族文化得以完好保存的文库之一。“江淮文献巨族”的风采依旧绚丽夺目。

家族清正廉明

读书,是宝应朱氏治家的第一要义,所以其自称为“二十世诗书人家”。宝应朱氏是理学世家,重朱子之学。他们的子弟,既有修养,又有学养;既是官员,又是学者。

在宝应老县署的东南,有一条明净而又宽敞的巷子叫朱家巷。南北走向,约四百米。在朱家巷的中段,又有一座古宅,叫“三进士宅”。明清两朝,宝应朱氏就是从这里走出了众多文人学者、清官名臣。

宝应朱氏从五世祖朱讷起,到清代宣统二年十九世祖朱寿镛,十五世人足足做了四百四十三年的官,且世世代代的清廉故事都被传为美谈。

宝应朱氏七世祖朱曰藩,明朝嘉靖年间进士,官至九江知府,是当时远近闻名的一代廉吏。

宝应朱氏后裔 朱庆棠:

朱曰藩世祖最令我感动的是,他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真正做到了视金钱如粪土。

朱曰藩刚上任九江知府时,正值一位王爷营造府第,工程余款达数万之巨。有人将这笔巨款交给他,他笑而却之,如数入库。

宝应朱氏后裔 朱庆棠:

朱曰藩当了多年知府,两袖清风,留下的只有几匣子书。他在九江知府任上过世,连丧葬费都没有。每次想到这一点,我都很感动。这是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这比任何财富都重要。

朱曰藩认为,做官是一种“国恩”。他临终时,教育后人要“自靖、自献,以报国恩”。

循着先祖的教诲,宝应朱氏十五世祖朱彬屡屡告诫儿子“尔为政要廉,审案判析要明,不可稍懈,切切!”也正是这条家规训诫了朱彬后代子孙为官做人的品行操守。

朱彬的长子朱士彦,是清朝嘉庆年间进士,探花及第,累官至左都御史,工、吏、兵诸部尚书。道光三年癸未科,朱彬欲参加科考,适逢朱士彦担任殿试读卷官,为此,朱士彦坚决要求按循例示帖回避。

宝应朱氏后裔 朱庆棠:

家族的人爱读书对我们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朱彬一直到七十岁还要去考进士。我有一个侄女,比我只小两岁,已经六十多岁退休了。她被老祖宗的精神所感动,现在仍在攻读博士学位。她说:“我们老祖宗七十岁还在考进士,我六十多岁为什么不能考?”

朱士彦晚年累持使节,表现了他的“勤”。朱士彦曾说:“身乃国家之身,岂吾身耶!”。六十多岁的他,奉命出使一年多,行程二万多里,担任查办盛京、河南、山东、江西、浙江、两淮等多地事件的钦差大臣。

宝应朱氏后裔 朱庆棠:

朱士彦的勤政表现在他不分昼夜,晚上还在点灯办公。最后就是因心力交瘁,体不能支,死于任上。道光帝诏嘉其:“性情直爽,办事公正。”

朱士彦的二弟朱士达,也是清朝嘉庆年间进士,官至湖北布政使,为官清正亲民,曾两任安徽霍山知县,时达五年。

安徽省霍山县博物馆党支部书记 怀才高:

据霍山县志记载,朱士达离开霍山的时候,“民大戚,为绘攀辕图,以志慕思,而士达亦惓惓于霍人不置。”有巨幅图画《攀辕图》,记下了当时官民相亲的感人情景。

宝应县文博专家 季寿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朱氏家族的家风影响了宝应的民风。国学大师刘师培有一句很高的评价,他说“宝应士秀而民朴,勤于务本。”

家风影响深远

宝应县文史专家 刘金城:

宝应朱氏从五世祖朱讷起有个传统,就是每天早晨“庭训”,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子女读书;二是进行家规、家训教育。

朱氏家训:“名利关,虽不敢自信透切,然此二字竟久不入心来,如何。”

宝应朱氏十五世祖朱彬除了坚持庭训外,还通过给子孙亲订辈序来教育后代。他为长房、三房子孙订的辈序是:“励学身修,尽忠惟孝,祖训敬听,儒门远绍。”为二房、四房子孙订的辈序则为:“生孙诚庆,世守祖德,绍文献之家声,秉忠良为国柱。”这种特别的“亲订辈序”方式,蕴涵了宝应朱氏注重通过辈序勉励子孙和传承家教的深刻寓意。

朱士彦也是传承家规家训的典范。朱士彦有五个儿子,都很出众。道光帝曾用“窦燕山教五子义方”来赞许他。

家风美德,代代相传。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作为朱氏子孙的朱寿镛创办了面向社会招生入学的私塾——敦睦小学。既传承教育了朱氏门下子弟,也惠及了宝应乡里乡亲。

宝应朱氏迄今已有二十五代,新时代的他们既是宝应朱氏家规的传承者,更是宝应朱氏家风的创新者,正在将朱氏家规所蕴含的当代精神、价值融入各行各业,融入现代社会。

宝应朱氏后裔 朱庆裴:

对于如何继承和弘扬我们的家训家规,我认为“绵世泽莫如厚道为善,振家声还是勤勉读书。”我现在进入耄耋之年,回忆往事时,发现宝应朱氏相传的家风和先祖谆谆教导的庭训确实影响了我的一生。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贺云翱:

在宝应朱氏家族的文化传承中,我们可以看到廉洁奉公、忠贞爱国和仁义礼智等精神品质。这些传统在其家族历史中都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通过每个人的言行举止,积累朱家的传统,践行家族文化,铸造地域文化,甚至民族精神。

时代在前进,朱氏家祠的面貌也在发生变化。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与发展,宝应朱氏家族在历史长河中所焕发出的“忠国为民”品质,所展示出的“忠厚廉洁”操守,仍然光彩夺目,历久弥新。正如一首诗所言:

一年一祭拜,

今年拜不同。

冰心融庭训,

肝胆沐家风。

清正廉明的故事有哪些3

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是李大钊的故居之一。从1920年春到1924年1月,李大钊和家人在这里居住近四年。这是他在故乡之外,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

1920年春,已有三个孩子的李大钊,搬进这个租来的三合小院。这里除正房是起翼角之外,厢房、耳房都是平顶的,造价低廉,下雨时经常灌水。

当时,李大钊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同时还兼任女子高等师范等四所大学的教授,月收入高达二百多银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收入颇丰的知名教授,他的生活却被人们归纳成十六个字: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

他每天步行上下班,不抽烟,很少喝酒,有时中午自带馒头、窝头、小咸菜,就白开水下肚。他不讲究吃,不讲究穿,家里的日子够过就行,这都体现了他的生活态度,对事业和信仰的忠诚。

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一年,李大钊和陈独秀相约,筹建新党。1920年10月,在李大钊的发起下,北京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了。

他每月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用于党费。有人开玩笑说,李大钊每月领完薪水,人没出北大,钱都散干净了。后来这件事被北大校长蔡元培知道了,要求学校会计科每月将李大钊的部分薪水直接交到夫人赵纫兰手里,让她安排度日之用,防止家里揭不开锅。

李大钊每月还要拿出80块大洋左右接济困难爱国学生。一个冬天,一位革命青年来李大钊家话别。李大钊看他穿得单薄,就找夫人赵纫兰,想把为大儿子李葆华准备过年时穿的一件棉衣送给他。赵纫兰对李大钊的工作非常支持,但那天赵韧兰有点犹豫了,李葆华真的需要一件新棉衣过冬,她最后还是把这件棉衣送给了这位革命人士,李葆华穿旧棉衣过了年。

由于长期从事革命活动,李大钊被反动军阀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一再被通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

李大钊在《狱中自述》结尾处这样写道:“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今既被逮,惟有直言。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其全则。惟望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则钊感且不尽矣!”在生命最后时刻,李大钊没有考虑自身安危,想的是跟他一同被捕的青年人。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年仅38岁。李大钊牺牲后,当时的《晨报》用仅存一块银元来形容李大钊家庭生活情况。不是说李大钊家里存了一块银元,而他所有的家当只值一块大洋。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责编:黄媛媛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清正廉洁的小故事(清正廉明的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7645.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