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有温度的冰雪真实故事图片(有温度的冰雪真实故事)

2023-02-25 04:04:01 技术常识4 个人分享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379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4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冰天雪地里的“新农人”:雪机一响 深山峡谷变身浪漫雪场,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环球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温度的冰雪真实故事1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勤劳致富要舍得流汗,还要打开思路。地处太行山脉的河南新乡宝泉大峡谷山美水美,为了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当地人春天种植大棚花卉,夏天发展户外探险和水上项目,秋天农家乐采摘,到了冬天就开始琢磨着发展冰雪经济了。真是一年四季不拾闲,这样干下来,当地五百多村民,人均每年能够增加收入一万多元。

这不又到冬天了吗,大峡谷也要变身浪漫的冰雪世界了。接下来我们就看看乡村造雪师张立的故事。

造雪师 张立:我叫张立,今年33岁,是太行山宝泉大峡谷的一名造雪师,每年的12月份我们就要开始造雪。但在我们太行山里造雪,不是努力付出就会有回报的。

造雪师听起来很浪漫的职业,但我和我的团队刚起步就碰了一鼻子灰。宝泉这个地方水资源丰富,空气湿度高,不利于造雪,所以我们必须等到气温足够低的情况下才能正常出雪。气温零下4摄氏度、湿度60%以下是我们这里造雪的硬条件。

硬条件就是要看老天脸色吃饭。我们团队只能等待天时地利,因此大风降温天和严寒天气恰恰是我们工作的最佳时机。别人在躲避寒冷,我们却在拥抱严冬。

从雪机第一次出雪的兴奋落泪,到后期操作熟悉后的游刃有余,我带领团队反复尝试,总结出一系列实操中的经验。我们有个小窍门,在屋门前放一碗水,根据水的结冰程度,结合温度计与湿度计上的数据,准确判断造雪时机,带领团队“快、准、狠”地切入造雪时间窗口,真正做到雪机一开,出雪量大且雪质良好。

有时一连造雪20多个小时,12台雪机火力全开,20多岁的小伙子们轮番看护,实在扛不住也得扛。

因为疫情影响等多重原因,头两年的雪景叫好不叫座。痛定思痛,我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雪场变为高校训练场,提供免费的训练场地,通过训练、比赛、培训来聚拢人气。经过三年的试验实战,慢慢地,宝泉雪场迎来了观众。另外,在大峡谷打造微景观、雪景小院、太行雪乡、雪夜探秘等场景免费提供给摄影旅拍、视频制作等公司作为创作场地,并通过小视频线上传播,也积攒了不少人气。今年碰上了国家对旅游业消费的扶持和冰雪产业的支持,我们精心打造的这个雪场一下子就火了起来。

2022年,我们大伙坚持在困难中调整行走的步伐,但是我们没有放弃。2023年我们迎来新的开局,每片雪花都不会落错地方,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信心啊比黄金更重要。加油,2023我们来了!

有温度的冰雪真实故事2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虽然那场战争已经过去近70年,但是至今没有一个人会遗忘它,抗美援朝给我国、亚洲乃至世界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日本陆战军官主编的教科书《朝鲜战争》中是这样写的:中国军队进入北朝鲜规定了严密的措施和严肃的纪律,他们的精神风貌让人耳目一新。

美国海军陆战队官方战争史是这样写的:这是一支一流的军队。

国著名作家托兰在《漫长的战斗中》写道:这场战争是一片牺牲而不是以一种快感结束的,是近40年来在美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被国家树碑立传的重大战争。

志愿军

虽然我国赢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可凡是战争,总是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伤,总是会有不计其数的财产损失。彭老总曾经在北京开会的时候说:“抗美援朝时期,一线的部队艰苦程度远远超过了长征时期,许多部对都吃不上饭。”

其中的长津湖之战更是惨烈无比,经常会出现整连的部队冻死在伏击阵地上的情景。很多志愿军的一等精锐在朝鲜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中穿的竟然是南方冬天的薄棉衣。如此种种,正是长津湖中的“冰雕连”所经历过的艰难困苦。

冰雕连

但这个连队中,还有一个幸存的英雄今时今日还活在世上,他曾经趴在雪里三天三夜而落下了残疾。那么,这个人是谁?他有怎样的故事呢?

抗美援朝战役打响

每秒钟六发炮弹炸的山头,硝烟四起,轰炸密集,天上飞下的炮弹精准的、无差别攻击志愿军。美军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而硬生生地扛下这些的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在枪林弹雨下讨生活,浴血奋战,保卫家园。他们踩着同志们的尸体向前冲去,这就是抗美援朝战斗。

历史和战争在那些志愿军老兵身上留下了永远也抹不去的痕迹,周全弟就是其中的一个,而他所在的连队正是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冰雕连”中的一支。

周全弟

周全弟出生在四川省南部县,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他就是中国大陆的最底层人民,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即使那样,国民党部队还要来他家抓壮丁,如果他那时不跟着国民党走,那么家里的弟弟妹妹们就要替他上战场。

于是,不明就里的周全弟被编入到国民党的大部队当中。厌战的情绪一直在他心底里弥漫,他迷迷糊糊上了战场,不知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后来,解放军打败了国民党,赢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他所在的国民党47军被编入了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九兵团。

解放军

新中国建立之后,他欢呼雀跃,他知道这意味着所有的农民都能翻身当家做主了,不需要像从前一样担心被抓壮丁了。只可惜太平的日子还没过几天,朝鲜半岛又燃起了熊熊的烈火。

1950年,朝鲜半岛的内部战争爆发了,苏联和美国的插手让这场战争开始扩大开来。事情的发展不断升级,而战争的程度愈演愈烈,局部战争演化成了超级大国的博弈。那时的新中国虽然刚刚建立,可是一切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面貌让许多国人犯了难,这场发生在我国旁边的战争到底应不应该参与。

当国家领导人正在紧急思考对策之时,美国已经悍然把第七舰队开到了台湾海峡,还把战火燃烧到了鸭绿江边。这下不打也得打了,美国的举动明摆着要帮韩国打完朝鲜,然后将枪口调转对准中国。

美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唇亡齿寒的道理不可谓不深刻,如果中国人民不支援朝鲜人民,那么就相当于自己打开了大门迎接美国的长枪大炮。人人都知道,新中国一穷二白,可是再难再艰苦,这场战役无所避免。抗美援朝是中国的立国之战,只要这一战打赢了,那么新中国在国际上就有了话语权。

因此,年少的周全弟和那些热血青年们也一样,喊着口号,扛着大旗进了人民志愿军的征兵处,他和大部队一起在夜晚踏上了异国他乡的路途。在战争之前,每个人都签署了一份遗嘱,因为他们知道此次作战九死一生,恐怕是有去无回。

周全弟跟着那些老兵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开拔到了朝鲜的战场上,可当他拿到武器装备的时候却傻了眼,每个人最多分到了40发子弹。要知道美国的装备是最精良的,一穷二白的志愿军难道就这样赤手空拳和别人对战吗?

志愿军入朝作战

但再艰难也要打下去,1950年10月25日,周全弟所在的兵团开始向长津湖的黄草岭出发,那里是他们的最终作战地点。

长津湖地处高原,自古以来就是个终年苦寒的地方,且实际情况要比没有武器装备更加糟糕,当时正是隆冬之际,朝鲜北部恶劣的寒冷环境让许多的战士们难以忍受,很多人在零下多30多度的严寒中仍然穿着薄棉衣。在刚刚进入朝鲜,还未作战之时,已经有1000多名战士被恶劣的天气冻伤。

在艰难行进的半个月之后,第九兵团终于到达了黄草岭,他们第一个任务就是埋伏在冰天雪地里,等待美军进入他们的包围圈。所有的人必须一动不动地趴在雪窝里坚决地等着上级的命令,之所以不能动,是因为美军当时拥有所有的制空权和制海权,他们的侦察机在天空上轻轻一扫就能知道下面到底有没有志愿军战士。

冰雕连

为了避免发现,也为了自身的安全,所有人必须趴在雪地里,就连上厕所小解都不能站起身来,大家只能尿在棉裤里,然后用自己的体温烘干。

周全弟当时年纪还很小,但他也随着那些老兵一起艰难的匍匐。

“冰雕连”里的幸存者

趴在雪窝里又冷又饿,周全地的肚子饿得咕咕叫,旁边的班长通常会把一些辣椒放在他嘴里,之后周全弟再挖上一口雪,周全弟和同志们就是凭这个这些东西才能一动不动地趴着。可是吃下辣椒面的胃火烧火燎,喝了不干净的雪水后肚子又胀得难受。周全弟觉得自己还未上战场就会被这恶劣的环境拖垮。

冰雕连

为了防止美军飞机的侦察,所有的部队都是在晚上行军,周全地只能在晚上的时候起来活动活动筋骨,可是一到白天,他们便要成日的躲在雪窝里。若是一个人长时间地保持一种姿势趴在雪地里,则很容易迷糊自己的意识,失去精神而沉沉地睡去。周全弟年龄尚小,他不知道一旦睡过去会有再也醒不过来的危险。

为了让周围的同志保持清醒,他和战友们互相约定,谁要是先把眼睛闭上了,旁边的人就戳他一下。就这样,大部队在互相地戳戳打打中保持清醒的意识。周全弟当时是全连年纪最小的士兵,两名班长便把他夹在身边给他保暖。

图源网络

在执行最后一个任务时,周全弟和战友们趴在雪地里待了三天三夜丝毫未动,直到第四天早上,远处传来了激昂的冲锋号,长津湖战役打响,被包围的美军开始步步向后撤退,宋时轮总司令安排队伍对撤退的美军发起冲锋。所有的战士们一跃而起,大家来不及打落身上的雪就向前冲去。

正当周全弟也要随着大家一起往前冲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竟然爬不起来,尤其是下肢,竟然没有一点点知觉。因此,周全弟就像一个旁观者一样看着眼前的战友们疯狂地向前冲,而自己浑身无力站不起来。

周全弟想用自己的双手支撑着上半部分爬动,可是他想要动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胳膊好像黏在了土地上,一点儿也没有要抬起来的意思。他急得眼泪直流,直愣愣看着战士们一个又一个倒在他的眼前。

周全弟

雪花飘落下来,周全弟的眼泪也滚烫地流出来,他眼睁睁地看着战争的开始又结束。在整个战斗结束之后,幸存的战士们清扫战场时才发现了一动也不能动的周全弟,大家连抬带扛将他带回了医疗所。

经医生检查,周全弟的浑身上下被严重冻伤,如果再晚送来几个小时,恐怕他的心脏也会停止跳动。因为情况极其严重,所以周全弟还未上战场就被送回国内治疗。

他不知道的是,当时被追的美军步步后退,一直退到了一个叫死鹰岭的地方暂时休息,当时的美军指挥官拿着望远镜察看远处的前锋,在望远镜的镜框里,美军指挥官看到的是,白雪皑皑的山坡上全部都是志愿军战士们的遗体。他们保持着端枪的姿势活生生在冰水里被冻成了标本。即使冲锋号早就响起,可是这些人再也没能站起来冲锋,只成为了一座座冰雕。

冰雕连

在东北的医院里,周全弟的情况是最严重的,因为他冻伤的四肢已经发黑感染,连血水都已经在他的身体上结成了红色的冰块,医院不得不为他做了截肢手术。但只做一次的截肢手术根本不能完全清除周全弟的感染,于是医生切割掉了他的右手和右脚,而那时他只有17岁。

因为医院紧缺药品,所以周全弟并没有上麻药,因为冻伤和高烧的缘故,他一直没有醒过来,以整个手术都是在他昏迷的时候完成的。在悠悠转醒之后,他忽然发现自己的双腿上都缠着厚厚的纱布,在护士告诉他真实情况之后,周全弟号啕大哭起来。

周全弟

失去四肢的长津湖老兵

周全弟在哭自己的悲哀,他恨自己为何还没上战场就已经成了一个废人。于是,他越来越想不开,甚至产生了轻生念头。可是他无手无脚,浑身使不上力气,连轻生都做不到。他又不得不认命,像霜打的茄子那样在医院里接受救治。

可某一天,他看到一车一车的伤员拉往医院的时候才知道,他所在的连队里有许多的人就是像他一样活活冻死在潜伏任务里,战士们在冰雪之中都被冻成了冰雕。所以,周全弟更加觉得很惭愧,他并未上场作战,也未杀死一个敌人,竟然白白浪费了医疗资源。

沉闷的心情更加沮丧起来,对于周全弟来说,没有和战友一起作战是他最大的遗憾。

周全弟

在身体康复之后,周全弟便逐一打听着自己兵团的战况,令他震惊的是死鹰岭阵地上“冰雕连”未放一枪的场景。当时宋时轮将军派出部队查看情况,而侦查员们看到的都是战士们以战斗阵型全部的冻成了冰雕,在阵地之上,全连129名战士保持着战斗队形,在冰雪里永远的闭上了自己的眼睛,而这样的冰雕连并不只有一个。

据长津湖战役后期的记录显示,志愿军曾经在长津湖冻死有4000余人。相比于这些人,周全弟发现自己还能活过来已经是天大的荣幸了,于是他开始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心。

周全弟

从此之后,周全地开始学着自理,他不想依靠别人,每每情绪沮丧之际,他总会让护士给他读一段《钢铁是怎样炼成》中保尔·柯察金所说的话。凭借着超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周全弟学会了吃饭,穿衣,甚至能自己坐上轮椅出门看风景。

毕竟失去了双手和双脚,周全弟已经没有办法养活起自己。1953年,党组织安排他来到了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刚刚到达那里时,周全弟被震撼住了,有些人失去了双目,有些人只能终身躺着,甚至有些人连耳朵都没有。

从那一刻起。周全弟打算自食其力,至少他的五官没有受到炮弹的攻击,于是,充满力量的他开始学习文化知识。

周全弟

虽然不能站起来,但是周全弟却让医护人员将钢笔绑在他的断臂写字,经年的练习之后,他的字不仅方方正正,而且艺术水平还很高。经过多年的训练,他的书法作品也编纂成册。周全弟在疗养院里和大家一起生活,相互鼓励,而且他的乐观主义精神感染到了很多人,连医院的医生和护士都称赞他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每每有上级领导来到疗养院看望这些老兵时,周全弟都会标准地向他们敬了一个礼。在他的心中,他已经是十分幸运的人,因为他没有身亡在异国他乡。比起来那些为祖国而牺牲生命的战友们,周全地自觉幸运百倍。

周全弟

2009年3月23日,75岁高龄的周全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1年3月23日,周全弟同志光荣地成为共产党员。

当年,还未入党的他已经为国家和党奉献了自己的双手双脚。在已经入党时,周全弟虽年逾古稀却仍抱有一颗赤诚的赤子之心,所谓英雄,便是如此。

有温度的冰雪真实故事3

来源:【津滨海客户端】

津滨海讯(记者 张伯妍 通讯员 薛强)近日,受新一轮的寒潮天气影响,渤海湾海域气温大幅下降,室外温度低至零下15℃,在极端恶劣天气下,新区企业中海油服钻井事业部海上钻井平台上演了一幕幕“冻人”故事。刺骨的寒意没有让海油人退却,他们穿梭在大雪纷飞的甲板,奔走在寒风萧瑟的钻台,积极抵御寒潮、浴“雪”奋战,用坚守描绘“COSL红”,鲜红工衣与寒风中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顶风冒雪,为守护国家能源安全全力以赴,用实际行动讲述着一个个平凡而又感人的奉献故事。

守住冬天的通路

渤海辽东湾的上空零碎飘落着雪屑,又一波寒潮已经到来。在此区块作业的“力神”钻井平台将要面临管线霜冻时间大幅度缩短的巨大挑战。

“现在开始停泵扫线。”副司钻王小彦一只手握对讲机,另一只手奋力掰转着固井管汇的旋塞阀,“开气!”

“收到,气管线阀门已开至二分之一。”泵工孙俊标的声音在对讲机里传来,“流程确认畅通,现将气管线阀门全开。”

深夜,平台现场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每项作业结束后,作业人员要做的第一项工作便是“扫线”,确保各条作业管汇内不出现“冰堵”的情况。

在固井管汇全部扫净确认无积水,阀门恢复后,王小彦依然眉头紧锁:“刘队长,防喷器钻井四通的压井、阻流液动阀距离井筒的返出口仍有12.64米的海水液柱,在钻台面很难用高压空气顶着液柱压力将管汇扫净,我申请去下方打开翼阀,将井筒内海水排到防喷器钻井四通以下,再进行彻底扫线。”

钻井队长刘祥的反应迅速,他说:“目前是9-5/8″套管刮管作业,井筒与地层已被水泥塞隔开,可以考虑排水,我马上与监督沟通,你先做好准备工作。”

漫天的鹅毛大雪在暖的灯光下盖住了整个钻井平台,放眼望去,只能看到一块块整齐的白色积木稳稳地驻足在明的安全通道之外。

收到批准扫线指令,王小彦拎起榔头,扶着栏杆,迈开步伐,小心翼翼地来到采油平台,井架工孙俊标连忙跟上。

“刚刚开了翼阀,放浆管线里必然留存海水,如果不砸掉扫线再回装,放浆管线就有霜冻的可能,这将会是日后不能安全作业的隐患,作业要思前善后……呼……”97年的王小彦一边挥舞着榔头,一边喘息着给身边这位00后同事孙俊标解释道。两人有条不紊地将一路路管汇阀门反复开关、憋压扫净。

终于,扫线完毕,阀门全部恢复。王小彦和孙俊标的安全帽及工服上挂满了白色的雪花,像是保障作业安全的一枚枚勋章,在灯光下闪烁,而他们胸前领口不断蒸腾的热汗却冒个不停。

温暖“锁”寒夜

每次冬天倒班上平台,都会看到老水手们一边铲着船舷的冰碴子,一边聊起渤海湾的天气,都说整个渤海湾最冷在辽东湾,而辽东湾最冷在旅大。

刚迈进12月份,大雪就开始整日整夜地下个不停,一条接一条的寒潮预警不断提醒着大家做好冬防保暖工作。而到了晚上,寒风肆虐地穿过海洋石油941钻井平台,让这座钢铁巨兽矗立在大雪纷飞的海面上显得特别孤单。

凌晨4时,钻台开始组合旅大5-2N的三开电测工具,一节又一节仪器有条不紊地往钻台吊运。忙了一晚上的甲板长王师傅拍了拍身上的碎雪,准备倒换着吃饭换人,走在半道上一股寒风突然扑来,打在了他的脸上,猛然一个哆嗦。

“糟糕,起风了。”他转头大步流星地回到了上甲板。一节工具已经起到了半空中,开始往钻台吊运,眼睛犀利的他一下子看出了问题,他掏出对讲机,指挥着吊车司机。

“3#吊,放钩!”他的声音仿佛给夜空按下了暂停键,在寒夜里显得铿锵有力。当仪器再次平稳地落在了甲板上,刚才司索指挥的两个甲班工也一块围了过来。

“王,王师傅,怎么了?”冻得直打哆嗦的甲班工小刘连话都说不利索了。

“去,你俩把钩摘了。”

穿得厚重的两位甲班工在寒风中冻得根本站不稳,当他们试着摘掉挂在吊钩上的安全销时,才发现被他两拧成弯的安全销一眨眼功夫就被冰冻得紧紧地粘在了一起。戴着防夹手套的双手也好像被冻得在半空中迷失了方向,颤颤巍巍根本捏不住安全销的开口。

“咱们的3#吊车摆不到钻台挡风板里面去,你们在开阔的甲板上都解不开这安全销,处在钻台风口的钻工们能解开它吗?”王师傅捂热了双手,从兜里掏出了小扳手才缓缓解开了挂钩。

“王师傅,我已经到了折臂吊,可以挂钩。”这时,从对讲机里传来了吊车司机庞伟民的声音。原来当王师傅来到上甲板时,准备吃饭的庞伟民也感受到了天气的变化,很有默契地爬上了折臂吊。

“起钩!”挂好钩,重新锁上安全销后,王师傅一声令下,换成折臂吊的仪器在吊车司机的操作下稳稳当当地落在了钻台风板里面。

“大家先别靠近,停稳了我再往里多摆一点,别让大风雪把你们冻坏了。”从对讲机里传来的声音,如同春日冰雪初开的暖阳,温暖着钻台顶风冒雪作业的每一位员工。

最后一吊结束后,王师傅带着甲板工,拽着巨大的帆布背着风又爬上了钻台:“吴队长,今晚太冷了,大伙一晚上都没休息吧,我们找了块大帆布想把你们钻台风口遮一遮。”

初雪里的坚守

12月16日,旅大27-2区块,冬意渐浓,肆意的寒风将初雪带到了海洋石油921钻井平台。

“机械师杨工,请给钻台回电话,请给钻台回电话……”雪白的甲板上,清晰的广播声,三个红色的身影正趴在钻井绞车冷却水泵旁。

“看冷却液泄露的位置,应该是泵的机械密封损坏,得尽快更换才行,不然恐怕要影响生产。”机械师杨永阔对着泵一边比划一边说道。

钻井绞车的冷却水泵用于为钻井绞车循环冷却液,一旦失去冷却液的循环,钻井绞车将很快因过热引起故障甚至损坏,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情况紧急,维修工张睿和电焊工李进火速带着准备好的工具回到泵前。穿着厚重的棉工服上下往返着,身上很快就被汗水浸湿,再加上辽东湾强硬的冷空气,把两人吹得直哆嗦。时间宝贵,来不及换衣服,三人立刻开始拆装冷却水泵。

“叮叮……铛铛……”敲击声回响在二层甲板。

“永阔,你那方便使劲儿不?我这边看得清楚,让我试试吧!”维修工张睿一边蜷着身子打着手电,一边对杨永阔说道。

“那试试你那边,注意用力轻点啊,别损坏了轴心。”

“没问题,你帮我盯着有没有偏移,我敲了啊!”

杨永阔仔细盯着电机叶轮:“再慢慢敲一点,一点……好,停!”随着叶轮等部件拆下,逐渐露出了损坏的机械密封。

“没错,就是它的问题,咱们换好重新装回试一试吧。”检查没有问题后,杨永阔说到。

雪花盖满了工服,雪水侵湿了手套,三个人几乎是颤抖着双手完成泵体回装。通电,测试,电机轰鸣声中,对讲机里传来了声音:“没有问题,绞车可以正常使用!”

得到消息后,三个人终于长舒一口气:“走,回去泡点茶喝!”

在多数人享受着温暖之时,是他们在我们看到或看不到的角落守护着能源安全,致敬这些暖心的“COSL红”点缀于天海之间,闪亮而又生机勃勃。(中海油服钻井事业部供图)

本文来自【津滨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有温度的冰雪真实故事图片(有温度的冰雪真实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7492.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