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知青有什么感人的故事情节(知青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2023-02-25 02:42:01 技术常识4 全面教学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0124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6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敬一丹:知青生活是一生的财富,经历人生低谷更爱丈夫和女儿,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细品名人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知青有什么感人的故事1

#头条创作挑战赛#

点击关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动您!

敬一丹近照

敬一丹是著名的央视主持人、作家,先后担任《一丹话题》《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感动中国》《谢谢了,我的家》《时代楷模》等栏目的主持人,深受观众喜爱。

从事主持播音工作以来,敬一丹连续3届夺得“金话筒奖”,并当选第16届上海电视节“电视主持人30年年度风云人物”。

上世纪70年代,高中毕业的敬一丹响应号召去小兴安岭林区插队。她在那里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与历练?为何她将知青生活当成一辈子的财富?

进入央视后,敬一丹的事业一直顺风顺水,为何前几年却遭遇人生低谷?丈夫和女儿的做法为何让她一次次感动?

01

敬一丹的父母

1955年4月22日,敬一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敬毓嵩1945年参加革命,退休前任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

敬一丹的母亲名叫韩殿云,曾在省公安厅工作。敬一丹上面有个姐姐名叫敬海燕,下面有两个弟弟,姐弟4人都相差3岁。

小时候,敬一丹最深的印象就是,晚饭后父母在灯下看书,姐姐在一旁写作业,她负责哄两个弟弟睡觉。屋子里很安静,只有她和两个弟弟偶尔说几句话。

家里有一台老式收音机,父母早晨都有听新闻的习惯。每天清晨,敬一丹都是听着新闻起床、洗漱、吃早餐,潜移默化中,她练出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刚上小学一、二年级,敬一丹就成了朗诵课文的小能手,她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速和节奏感都很好。每次朗读完毕,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小时候的敬一丹

很多小孩子就盼着学校放假,而敬一丹恰恰相反,每到寒假暑假,她就盼着假期早点过去,尽快重返学校,因为她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整个小学阶段,敬一丹的学习成绩始终在全年级名列前茅。

1968年,13岁的敬一丹小学毕业了,以优异成绩考入当地一所重点中学。然而特殊年代里受运动冲击,那所中学的课桌、门窗、桌椅都被砸坏了,开学遥遥无期,敬一丹心里很难过。

这时敬一丹的父母均遭受不公正待遇,父亲被派到呼兰县军管会参加学习班,母亲被下放到黑龙江省黑河市北安县农村劳动,16岁的姐姐去了密山县农村插队。

如此一来,家里只剩下敬一丹和两个弟弟,及姥姥姥爷。

敬一丹(后左)与父母、奶奶、姐姐和两个弟弟

这年11月18日,敬一丹接到通知去学校报到,她很开心。可过去一看,校园里依然一片狼藉,校门贴着一张公告,一个星期后才能正式开学。

天气阴沉沉的,飘着小雪花,敬一丹失望地回家了。

她一进门顿时惊呆了,只见几个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她家翻箱倒柜,进行搜查。其中一个人敬一丹认识,她是母亲的同事,直觉告诉她:母亲出事了。

写字台的抽屉里有敬一丹的日记本,那时她觉得日记是自己的隐私,别人没有权利翻看。她取出来,打算藏在身后。

其中一位叔叔一把夺过来,严肃地对她说:一丹,你不要有抵触情绪。那一刻,敬一丹内心满是恐惧伤心,极度缺乏安全感。

姥爷年事已高,因在那天受到惊吓,落下了摇头的毛病,遭搜查的阴影从此一直伴随敬一丹。

02

敬一丹(左)早期照片

进入初中,敬一丹疯狂爱上了阅读,然而那个年代能读到的书少得可怜。学校旁边就是黑龙江省图书馆,受运动冲击,那里已经多年没有开放了。

每次从图书馆路过,门上都挂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锁。敬一丹非常好奇:图书馆里什么样?里面会有哪些书?

几个月后机会来了,省图书馆整理图书,要从学校找几名义工。敬一丹有幸第一次走进了图书馆,被分在了社科组。

一进去她惊呆了,从地面到屋顶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籍,里面有《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红与黑》《巴尔扎克全集》等等。

敬一丹一颗心砰砰直跳:天呀,这不都是禁书吗?里面都写了些什么?

敬一丹(左)与姐姐敬海燕

当时在图书馆做义工有一项福利,那就是忙碌一天后,可以选几本书带回家阅读,前提是不能告诉任何人。

敬一丹将那些书带回家,如饥似渴地阅读。翻开书本,她仿佛就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再也舍不得放下。姥姥催她休息时,她一看表经常是凌晨一两点了。

1972年,敬一丹高中毕业了,此时高考已经被取消,她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这年夏天,她响应号召来到黑龙江省通河县清河镇清河林业局一处林场插队。

知青劳动场景

这里位于小兴安岭腹地,是一个新开的林场,周围没有任何基础设施,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他们要盖房子、修路、种菜、植树。

敬一丹最开始的工作就是修路,她像男知青一样搬石头、砍树、筑路基,每天下了工身体累得像散了架,连走路都踉踉跄跄。但敬一丹很坚强,从不喊一声累。

晚上他们吃馒头就着没有油的萝卜汤,吃饭时大家有说有笑,非常开心。

当时林场还不通电,晚上照明就点柴油灯,敬一丹喜欢在灯下看书、做笔记,第二天她的鼻孔、眼窝全被熏黑了。

女生宿舍位于道路尽头,周围全是灌木、树林,经常有刺猬、蛇等“不速之客”光临。刚开始,敬一丹和众姐妹看到它们很害怕,后来习惯了,大家拿起扫把将它们扫出去,说说笑笑后继续睡觉。

敬一丹(右)

半年后林场成立广播站,敬一丹嗓音清亮、圆润,在中学时就当过学校广播员。在大家推选下,敬一丹又成了林场的广播员。

这是敬一丹最喜欢的工作,两部高音喇叭,一台扩音器安装就位后,她当天就上岗了。

敬一丹每天早晨给大家读新闻,播放样板戏,转播收音机里重要的时事要闻。

在广播站的抽屉里,还放着几十张薄膜唱片,那些都是敬一丹回哈尔滨探亲时买回的。敬一丹将它们视如珍宝,排放得整整齐齐,没有丝毫的折痕、污损。

劳动间歇,经常有人拍门:小敬,放一段《智取威虎山》;敬姐,播两首手风琴独奏……几分钟后,寂静的山林里就会回荡相应的节目。能用声音介绍大山外的世界,用音乐帮大家缓解劳动的疲劳,敬一丹觉得自己的每一天都非常有意义。

03

两年后,因为工作出色,敬一丹从林场广播站被调到林业局广播站。到这里后她更忙了,敬一丹经常赶着马拉的爬犁,去下面的林场采访,第二天就要在林业局广播站播出采访稿。

因为喜欢写作、播音,所有的苦在敬一丹眼里都算不了啥。

敬一丹

小兴安岭的的冬天奇冷无比,最低气温经常零下三、四十度。从外面采访冒雪归来,敬一丹整个人都被冻僵了,但她毫不在意。

稍稍暖和后,她守着旺旺的炉火在灯下写稿,灵感迭出,物我两忘,一串串流畅的文字从笔尖流出,她觉得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1976年,敬一丹的人生被改写了。这年夏天,清河镇林业局争取到一个上大学的名额,因敬一丹表现突出,被单位推荐到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读书。

4年多的知青生活画上了句号,但敬一丹的青春和激情留在了林场,她在苦难和艰辛中得到历练。多年后再回顾那段生活,敬一丹觉得那是自己一生的财富。

敬一丹母校前留影

进入大学后,敬一丹立马感受到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差距,他们很多人是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在发音基础、即兴口播方面有着扎实的基础。

敬一丹谦虚好学,经常抱着书本向同学中的“高人”请教。第一次考试,班主任陆茜竟然给了她一个“优”。连敬一丹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陆老师对她说:虽然你的基础差,但你播音时懂得根据稿件内容调动感情,节奏感把控很好,这是非常难得的。一句话提升了敬一丹的自信,此后她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3年后,敬一丹毕业了,被分配到黑龙江省人民广播电台当了一名播音员。

此时敬一丹的父母都恢复了名誉,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女儿终于回到身边工作,一家人终于团圆了,敬毓嵩和妻子韩殿云格外开心,但他们还有一件事放心不下,那就是敬一丹的个人问题。

敬一丹的母亲

此时敬一丹已经24岁了,婚恋问题迫在眉睫。后经好心人撮合下,1979年秋天,一个名叫王梓木的小伙走进了敬一丹的生活。

王梓木比敬一丹大两岁,1953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木兰县一个干部家庭。他与敬一丹经历颇为相似,初中毕业后王梓木被安排到黑龙江省柳河县五七干校当知青。

几年间,王梓木种地、盖房子、打井、喂猪各种活都干过,还在深山里养过蜜蜂。他积极上进,踏实好学,养蜂期间研读了《世界通史》及大量的马列主义理论著作。

从吉林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王梓木进入黑龙江省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当讲师。

了解到王梓木这些情况,还没见面敬一丹就对他产生了兴趣。得知党校第二天有王梓木的课,敬一丹决定来一次“微服私访”。

04

青年王梓木

次日,敬一丹一番打扮,抱着书本混进了王梓木的课堂。只见讲台上的王梓木身材挺拔,五官俊朗,非常善于调节课堂氛围,一手板书更是潇洒流畅。敬一丹一下子就在心里接纳了对方。

不久,敬一丹与王梓木在美丽的松花江畔正式见面了。王梓木望着她,愣愣地说:你好面熟,咱们是不是在哪里见过?

敬一丹笑看:那是自然,我还做过你的学生呢。接着她讲述了去党校听课的事,王梓木被逗笑了。

王梓木眼里的敬一丹端庄优雅,落落大方,是个少见的好女孩,初次见面两人就确定了恋爱关系。

青年敬一丹与王梓木

80年代是一个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的年代。那时的爱情很纯很真,敬一丹与王梓木一起在路灯下背单词,星期天他们带着面包、白开水结伴去图书馆查资料、上自习。一次次接触下来,两人的感情越来越深。

1981年9月20日,敬一丹与王梓木在哈尔滨幸福完婚。敬毓嵩和妻子的心彻底踏实下来。

在事业上,王梓木有更高的目标,也就在这一年,他成功考取了中央党校首届研究生。

刚刚结婚,就要两地分居,敬一丹和王梓木心中都有难言的苦涩。为与丈夫在北京“会师”,敬一丹利用业余时间在考研路上冲刺。

经过一年拼搏,1983年敬一丹终于如愿考上了母校北京广播学院的研究生。接到录取通知,敬一丹激动地给丈夫打电话报喜,王梓木也欣喜兴奋不已。

敬一丹

一对有情人终于在北京团聚了,但敬一丹周一到周六都有课,王梓木整天也有忙不完的课题。况且两人的学校相距30多公里,见一次面他们要穿越整个北京城。

敬一丹与王梓木经常只在星期天下午短暂团聚一下,然后又各忙各的。

1985年,敬一丹怀孕了,此时王梓木已经毕业,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工作。他时刻牵挂妻子,每天敬一丹下了课,他就用自行车将妻子接回家。

通常这时天色已晚,王梓木不敢骑车,生怕妻子有什么意外,就用自行车推着妻子回家。他的步子很稳,因为王梓木知道,他载的是自己最美好希望与寄托。

1986年,敬一丹在北京诞下女儿王尔晴,此时敬一丹已经31岁,王梓木也33岁了,他们都被幸福与激动包裹。

敬一丹主持《焦点访谈》

敬一丹研究生毕业后,事业一片坦途,她在母校教了两年书后,于1988年正式入驻央视。敬一丹先后主持过《一丹话题》《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栏目,深受观众欢迎。

镜头前的敬一丹留着齐耳短发,她大气沉稳,态度亲切,从容温和,播报重大新闻、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到举重若轻,最大限度拉近观众的距离。

正因为如此,敬一丹成为亿万观众心中的“国民大姐”,连续三届荣获播音主持届最高荣誉“金话筒奖”,她成为业内标杆性人物。

05

王梓木为妻子送上真诚的祝福,他自己也加快了拼搏的步伐。1996年,他辞去工作下海经商,注册成立了华泰保险公司。创业之初,工作千头万绪,王梓木经常忙到深夜才回家。

无论丈夫回来多晚,敬一丹都在家里留一盏灯,她在灯下看书、写论文等王梓木回来。走进小区,看到家里温暖的灯火,王梓木的心就是暖的,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敬一丹与白岩松

王梓木

与中青年相关联的词通常是:年富力强、精力旺盛、成绩荣誉、鲜花掌声。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敬一丹除了在央视主持节目,还先后出版了《话筒前》《一丹随笔》《声音》《我遇到你》等7本文集,同样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王梓木的身后也是一连串的金色脚印,他大胆探索、恪尽职守,为公司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并荣获首届“杰出社会企业家”奖。

人在顺境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转眼到了2015年,这年4月底60岁的敬一丹退休了。当她收拾好个人物品,离开央视办公大楼时,内心涌上复杂情愫,感触良多。

那天王梓木开车来接她,上车前,回望一眼办公室的窗户,敬一丹落下依依惜别的泪水。

敬一丹

因拼搏大半生,忙碌大半生,敬一丹始终无法适应退休后的生活。早饭后,她还会习惯性地背起包准备匆匆上班。王梓木对她说:你干嘛去,现在已经退休了。

丈夫一句话让敬一丹无限伤感。退休后她的世界一下子空了,敬一丹没了人生目标,感觉过每一分钟都是虚度光阴。

因整天受负面情绪困扰,敬一丹食欲不振,几乎夜夜失眠。以前她设想过退休后的各种生活:背起背包,去各地旅游;约上老友定期聚会;发展一两项个人爱好充实自己的人生。

然而真到了这一天,敬一丹什么兴趣也提不起来,整个人蔫蔫的。此时女儿王尔晴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搬出去另过。白天丈夫上班去了,家里只剩下敬一丹一个人。

她收拾完家务,独自坐在沙发上发呆。中午一点胃口也没有,连午饭也懒得做,吃完半个苹果,敬一丹想午睡却怎么也睡不着。

敬一丹与丈夫王梓木

两个月后,敬一丹竟然瘦了10多斤。最开始,王梓木以为敬一丹身体出了状况,陪她去医院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没有器质性病变。

王梓木通过咨询医生,得知妻子这是退休综合征。对方告诉他:退休是人生重大的转折点,有些人无法适应,变得无所适从,整个人变得情绪消沉,感情脆弱。家人要及时干预,否则有些人会患上抑郁症。

王梓木那一刻突然理解了妻子,为没能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感到羞愧。

当时王梓木是公司的董事长兼CEO,属于他的个人时间不多。于是他发动女儿王尔晴一起来陪伴温暖敬一丹。

从父亲那里了解到妈妈的情况,王尔晴非常心疼妈妈。只要有时间,她就过来陪伴敬一丹,与她聊天,缓解她的负面情绪。

王尔晴

敬一丹探访老红军

此时王尔晴是一家公益机构的高级私募经理,经常去各地从事公益慈善活动。为让妈妈走出家门,此后王尔晴出差经常带上妈妈,让敬一丹与贫困山区的孩子互动,陪妈妈一起走访弱势群体。

敬一丹本就有一颗善良悲悯的心,她经常自掏腰包给留守孩子买衣服、学习用品和玩具,给孤寡老人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须品。

能为弱势群体尽一份力,能被他们需要,这让敬一丹重新找到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渐渐的她脸上有了笑容。

06

在家的日子里,王梓木提议敬一丹用文字记录曾经的插队生活,及当工农兵大学的美好过往。是呀人生阅历就是宝贵财富,敬一丹同意了。

敬一丹

王梓木陪伴敬一丹故地重游

此后敬一丹家经常上演这样一幕,温暖的灯光下,敬一丹在电脑前用文字与过往握手。王梓木帮她收集相关资料,讲述自己的插队、求学的经历,与妻子一起重温跌宕起伏的70年代。

有时夫妻俩记忆都出现断层,一时想不起曾经的人和事,王梓木就陪着妻子一起参加知青聚会,大家共同叙旧,积极为敬一丹提供素材。

2016年,敬一丹还在丈夫和女儿的陪伴下,重返当年插队的清河镇林场。40年过去了,那里山河依旧,林木更加葱茏。故地重游,敬一丹感慨良多,收获多多。

在丈夫和女儿帮助下,敬一丹用了大半年时间,完成了书稿《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

在亲情温暖下,敬一丹生活充实,精神愉悦,她没有时间抑郁,退休后的种种不适,渐渐渐渐被忙碌击退。

敬一丹主持《谢谢了,我的家》

2017年12月底,央视推出大型家庭文化传承类节目《谢谢了,我的家》,相关领导考虑到敬一丹知性沉稳、阅历丰富、有着深厚的播音主持情怀,决定返聘她当主持人。

接到通知,敬一丹向丈夫和女儿征求意见,两人极力支持重新复出。

敬一丹认真对待每一期节目,录制《谢谢了,我的家》时,投入了全部的感情,将节目做得既有深度,又温馨感人。全国观众在一个个家庭故事中,在欢笑和泪水感悟人生、启迪人生。

《谢谢了,我的家》一经播出,收视率稳步上升,很快成了央视的名牌栏目。

就在这时,敬一丹年近9旬的母亲被查出了癌症,父亲也年事已高,无法照顾老伴。敬一丹一边主持节目,一边频繁赶赴哈尔滨,照顾年迈的双亲。

敬一丹与母亲

毕竟敬一丹也开始步入老年,精力和体力不如从前。这时还是王梓木和女儿帮她分忧,替她在双亲跟前尽孝。

2019年4月27日,敬一丹64岁生日这天,她的母亲走完了90岁的人生。

2021年1月23日,敬一丹的父亲敬毓嵩追随老伴而去,享年95岁。

在双亲的人生尽头,敬一丹分身乏术,王梓木和女儿积极帮她分担压力,他们轮流在病床边照顾老人,让两位老人在人生终点没有遗憾和痛苦,走得很安详。

敬一丹近照

到2022年11月,敬一丹已经67岁,回首过往:她觉得自己的知青岁月是一笔宝贵财富,她在林场艰苦的劳动中磨练了意志。吃过插队的苦,生活中再也没有什么苦能吓倒她。

敬一丹认为:今生能与丈夫王梓木牵手,是人生的最大幸运,女儿王尔晴是她的贴心小棉袄。在自己退休后的人生低谷期,幸亏有他们相伴!

今后敬一丹会珍惜每一天,会主持好每一期节目,以回馈深爱她的观众,回馈深爱她的丈夫和女儿!

原创不易,敬请点赞关注!

-END-

知青有什么感人的故事2

1969年8月,上海知青魏秀芝下放到安徽淮北王店大队第一生产队插队。队长王瑞祥把11名知青统一安排到三间废弃的牛屋里居住。魏秀芝,王兰,孙春梅三名女知青也在其中。男女在房中间拉了一道布帘子隔开了。因为生产队没有提前给知青们准备房子,只有这三间牛屋闲着,打扫一下就入住了。

住进去的第一晚,牛屋里有一股牛屎味,魏秀芝干呕了好几次,睡不着觉。第二晚,孙春梅来了例假,她偷偷起来换内裤,刚好被一个起夜的男知青撞见,虽然夜里黑灯瞎火的,可孙春梅害羞了一夜没睡好觉。

第三天队长就安排知青们下地干活了——就是给红芋翻秧子。干了一天,知青们累得腰酸背痛。晚上队长来到知青点询问大家这几天生活的情况?特别是几名女知青。魏秀芝就把这几天发生的情况向队长做了汇报。

队长说:请大家先忍耐一段时间,等秋后农闲了,争取给大家翻盖新房。队长走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没想到这里的条件这么艰苦,活这么重。可这里的老乡们干起活儿来就没觉得累。魏秀芝就说:这是人家已经习惯了,我们大家忍一忍,习惯了也就好了。男知青李翔说:农村肯定不比城里的条件,如果赶上城里的条件了,我们这些学生下乡也就失去意义了。

第五天队里的会计李长春提议,三名女知青可以先住到他家里。他家里三间东箱房是新盖的,是准备给儿子结婚用的。他有两个孩子,儿子李怀玉今年18岁,女儿李秀兰16岁,都不上学了,在家里参加生产劳动。就这样三名女知青住到了李长春家里的厢房里。

这三间厢房里面刷了白灰,显得很干净。南北两间厢房各铺了一张大木房,还有柜子,抽屉桌,有一张吃饭的八仙桌。中间一间是厨房,靠近里墙建了土灶,可以做饭,旁边有张案板。靠近门口摆了一个菜厨,里面放满了碗筷等生活用品。李怀玉只等说上媳妇就可以结婚过日子了。

魏秀芝他们三个女知青住进了南面的一间厢房里,北面一间是李怀玉的婚房,他们不好意思住。南厢房里面他们又摆了一张小床,三个人也就住下了。他们搬进去心里舒畅了很多,这里虽然是土墙草房,但毕竟是新房,干干净净的。

当晚这家的女主人李大婶杀了只鸡,配上南瓜,炖了满满一大锅鸡肉炖南瓜。锅四圈儿又贴上了玉米面饼子,魏秀芝她们三个吃得开心极了。饭桌上她们也见到了李怀玉,李怀玲兄妹俩。李怀玲和魏秀芝同岁,性格活泼,很快和三名女知青打成了一片。

李怀玉是个大小伙子,人长得很帅气,但性格有些内向,只顾埋头吃饭,见了女知青脸就红,吃饭期间没敢和女知青们搭一句话。李大婶就说:我们这个儿子从小就是个闷葫芦,不爱说话太老实,今后要向这几个城里的妹子们学习,你看看人家个个有说有笑的,多好啊!李怀玉笑了笑说:今后一定向妹妹们多学习。后来三个女知青都喝了碗红芋稀饭,吃得饱饱的,晚饭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了。

李大婶说:你们三人今后有啥活儿需要怀玉帮忙的,尽管说话,他有的是力气。魏秀芝微笑着说:那好,我得提前谢谢怀玉大哥了。李怀玉说:好,好!

李怀玉生性善良,乐于助人,他每天都会把女知青房间里的水缸挑得满满的。她们有了重活,他会随叫随到。女知青们都亲切地喊他怀玉大哥。

时间飞快流逝,转眼间魏秀芝下乡半年了。知青们也适应了当地的生活。老乡们的生活苦——一碗稀饭吃上一个馍馍就是一顿饭,平时他们很少炒菜,吃的就是酱豆子,咸菜。生活虽苦,但他们从来不叫苦。能吃饱饭就是最大的满足。他们常常说的是,60年那才叫苦,肚子饿了吃不上饭,那才是真正的苦。

一切都往前看,好日子才有盼头,这也是知青们来到农村插队最大的收获。

知青们平时没有什么像样的文化生活,晚上看露天电影,那是最大的享受。每到这个时候,邻村的老乡们都会过来看电影,打麦场上站满了人。李怀玉往往老早就把家里的板凳搬到场上,替三名女知青占好了位置。

电影有时候放到一半突然停电了,放映员打开了提前准备好的发电机,电影重新开始。有时候放着电影色彩变了,声音变了,原来是踩电轮的小伙子光顾着看电影,忘记脚下的活儿。他又使劲踩一会儿电影又恢复了正常。

三名女知青和李长春一家人走得越来越近,特别是和李怀玉关系特别亲近,这叫男知青心里有些不爽。他们有追求女知青的,可她们的态度让他们不爽。于是他们就怀疑女知青想和李怀玉搞对象。原因是李怀玉长得帅,又住在他家里,近水楼台先得月呗?

很快流言自破了——有人给李怀玉介绍了邻村一个叫香梅的姑娘,她和怀玉是同学。双方都很满意,只等第二年秋后就可以办喜事了。生活虽然贫穷,但日子一样能过得有滋有味。可是一场灾难,把一切美好都化为乌有!

那年冬天天阴的厉害,眼看一场大雪就要来临。她们老早就把门口的玉米秸抱到厨房里,堆得满满的。她们怕下了大雪,柴火湿了到时候不能做饭了。

那天晚上刮起了大风,风里裹着雪花。天太冷了,她们老早就钻进了被窝里睡觉了。半夜时分,魏秀芝被一阵“噼噼啪啪”的声音惊醒了。她首先闻到的是一股呛鼻子的浓烟味。她一骨碌下了床,想推开厢房的小角门,可浓烟扑鼻而来,呛得她喘不上气来,连咳了几声。她看到厨房里燃起了大火。她想逃出去,可火势太大,根本出不去。她连忙大喊:着火啦,着火啦,赶快救命啊!

王兰,孙春梅也惊醒了,当她俩明白怎么回事,吓得哇哇大哭起来。听见喊声睡在堂屋的李长春,李怀玉爷俩也都起来了。李长春拎起水桶就往水缸里舀水,李怀玉冲进屋想去救人。他大喊:秀芝妹子,你们赶快冲出来呀!秀芝说:火太大了,根本开不了门。李长春拎起水桶就往火上浇,可火太大水太少,根本不起作用,火反而更大了。

又过了一会儿,厢房的门也烧着了。大量浓烟窜进来了,几个姑娘被烟呛得直咳嗽。王兰,孙春梅吓傻了。特别是孙春梅,一下子被烟呛昏了过去。王兰大喊:春梅昏过去了,这可怎么办啊?咳,咳...

眼见三名女知青就要葬身火海,如果火苗燃着了被子,后果不堪设想!难道就这样眼见着她们被火烧死吗?李怀玉情急之下有了个大胆的想法:他拿起家里的斧头冲到窗户跟前,几斧头下去,窗户被劈开了。

李长春托着李怀玉,他从窗户里钻了进去。他先把昏过去的孙春梅从窗洞里推了出去,再把剩余的二人推了出去。接下来他冒着浓烟又怕几个人的被褥推出去。他正准备把小床上的被子抱起来,可被子着火了,火苗瞬间烧着了他的头发,又烧着了他的上衣。吴秀芝和王兰大喊:怀玉大哥快出来吧!啥也不要了。李怀玉这才从窗洞里爬了出去。

邻居们听见喊声纷纷跑来拎着水桶浇上去,可火势迅速蔓延,烧着了屋顶上的茅草,火借着风越烧越旺,顷刻间,三间厢房化为乌有。李大婶看见房子没了,这可是准备给儿子结婚用的,眼泪禁不住从眼眶里流了出来。她索性蹲在地上大哭起来。李怀玲也跟着哭了起来。魏秀芝也哭了,她边哭边劝李婶:别哭了,都怪我们三个太大意了,大家把柴火都抱进了屋里,引燃了火,都怪我们呀!

队长也跑过来了,他仔细询问了几个知青的伤情,所幸她们都无大碍,只是李怀玉脸上被火烧了,火辣辣的疼。到了白天一看他脸上身上被火烧的地方都起了泡。队长拿来了土制的烧伤药给他抹上了。魏秀芝劝王怀玉上医院,他说:没事的,过几天就好了。可三天过去了,他脸上的火泡没好,四周还肿起来了。三名女知青硬把他拽上了板车送往了公社医院。

医生说伤处感染了。给他涂了紫药水,又挂了三天的吊针,红肿这才消下去了。医生又开了消炎药,李怀玉回家静养。三个月很快过去了,李怀玉的烧伤的地方渐渐愈合了,但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烧伤的脸留下了很明显的疤痕。

邻村的对象香梅见到他的脸,转身回了家,第二天媒人就回话了:婚事告吹。香梅说她没法和一个残疾人过一辈子。对象没了,李怀玉很苦恼,可事已至此,谁也改变不了现状。

这场大火三名女知青没地方住了,队里做了紧急处理:把原来的三年牛屋重新粉刷了一遍,并盖了三间厢房,留给三名女知青居住。又盖了两间厨房,严防火灾再次发生。

李家的三间厢房没了,女知青们过意不去,她们从家里每人要了20元钱,交给了李大婶。李婶说啥也不愿意要。她们说:大婶,怀玉哥为了救我们被烧成这样,这点钱是我们的心意你一定要收下。 李婶无奈之下只好收下了。秋后生产队里配了钱又给怀玉重新盖了三间厢房。

李怀玉冒险救人的事迹被大队上报到公社,公社知青办给怀玉送来了奖状和慰问品,并奖励了20元钱。而且他冒险就知青的事情在全公社的广播里宣传,很多人都记住了李怀玉这个名字。这也让李怀玉感到了莫大的安慰,从此他也从失恋的痛苦中渐渐走了出来。

1975年是魏秀芝下放的第六个年头。李怀玉眼见25岁了,这六年来有好心人给他介绍过女朋友,可女方一见到他脸上的疤痕都吓跑了,在农村像他这么大的青年到了这个年龄早就结婚成家了,孩子能满地跑了,可他却落了单。

李长春两口子心里非常着急,魏秀芝她们心里也着急。一天她们一起上门,当着李怀玉的面对李长春两口子说:长春大叔,怀玉哥是为了救我们三个才落单的,他这辈子一天不结婚不成家,我们三个一天都会不安。我们三个商议好了,怀玉大哥看中谁,谁就嫁给他,我们三个绝没二话。

李长春说:你们都是好孩子,将来是要回城的。怀玉救你们是他应该做的。他不能成家,或许就是他的命,你们三个不要有任何压力,该干啥干啥去。

李怀玉说:那不是笑话吗?我救了你们,就要娶你们中的一个,这要是传出去,我成了啥人了?你们快打消这个念头吧!你们能记住我,记住曾在我家住过几个月,我们就心满意足了。李大婶把三名女知青搂在了怀里说:你们的心意我们全家心领了。都别胡思乱想了。魏秀芝眼圈红了。

1976年春节前夕,李怀玉的婚事有了着落。李家的一个远房亲戚知道李怀玉的事情后,把邻县一个半路丧夫的女人介绍过来了。两人见了面,这个女人长得很漂亮,比怀玉大三岁。还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孩。当她知道李怀玉是救人落下了残疾,很敬佩他的为人,满口答应了这门婚事。李怀玉也满心欢喜,这门亲事就定下来了。

一个月以后婚礼举行了,怀玉成家了,三个女知青都高兴地参加了婚礼,以男方亲戚的身份随了大礼,每人十元钱。

1977年知青大返城开始了。来到王店大队的11名之知青都先后回了城。特别是三名女知青临别都来到了李怀玉家告别。大恩不言谢,以后一定要常联系。

李怀玉婚后第二年生了个儿子,生活逐步走向了正轨。要不然三名女知青一辈子也不会心安。

魏秀芝回城后先在中学当了代课老师,她利用业余时间苦学文化知识,后来考上了一所财经学校,毕业后分到了当地的财政局工作。32岁,她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和本单位的一名男同事结婚了。

此后她常和李怀玉一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知道李怀玉婚后第三年又生了个儿子,两口子抚养三个孩子,经济压力也不小。所以每到逢年过节,她都会寄些钱过去接济一下这个乡下的哥哥。

1996年8月,魏秀芝突然接到李怀玉打来的电话。在电话里李怀玉告诉她,他大儿子当年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她知道这个这个学校不错,忙向怀玉大哥表示祝贺。怀玉又说:妹子,我知道你一直在财政局工作,你知道大学生有助学贷款吗?我想给孩子办理助学贷款。大学四年花费可不少呢!

魏秀芝由衷的为孩子能考上这么好的学校而感到高兴。以她现在的经济实力资助孩子上大学应该不成问题。所以她说:怀玉大哥,孩子的学费,生活费我全包了。李怀玉说:那怎么行?怎么能让你出钱呢?魏秀芝说:当姑姑的给孩子交学费怎么就不行了?啥也别说了,就这么定了。

此后魏秀芝把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全包了。她暗暗感谢老天爷给了她这次报恩的机会。李怀玉多次提出这些费用孩子工作后由他来还。魏秀芝说:还什么还!欠你的我一辈子能还清吗?

后来孩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了上海工作,谈了对象后婚姻大事都是魏秀芝帮忙操办的。婚礼上孩子就喊魏秀芝“大姑”。魏秀芝向朋友们介绍说:这是我侄子。孩子心目中已经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了。

目前魏秀芝一直和李怀玉家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她说当年在淮北插队住在了李大哥家里,李大哥平时对她给予了太多的关心和照顾。特别是那场大火,要不是李大哥冒险救人,兴许他们三个女知青就出不来了。

他为了救人脸上留下了难看的疤痕,但他没有任何怨言,这让她心里感到特别感动,她也很敬佩他的好人品。现在她条件好了,力所能及地帮了他一把,这是她做人的本份啊!

是啊,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常怀感恩之心,人世间一定会充满美好!

大家好,我是一亩情感园,关注我,让我们一起了解男人,解读女人,每日更新。

知青有什么感人的故事3

2021年4月5日上午十点多,一辆白色越野车来到了东北边陲的向阳沟村村头,车在村口的那两棵大柳树旁边停下来,从车上下来五个人,三男两女。他们站在村头环顾四周,一位头发花白的男士走到路边那两棵大柳树近前,抚摸着那两棵柳树,泪水喷涌,失声痛哭。

失声痛哭的这个人叫杨永发,上海知青,曾在向阳沟二队插队落户生活了五年多,后来被推荐上了大学,才离开了向阳沟二队。这次陪同杨永发重返第二故乡的有他的老伴、儿子、儿媳和孙子,他们经过了两天两夜的长途奔波,行程两千五百公里,从上海驾车来到了向阳沟。

在村口站了好久,平复了一下情绪,杨永发才和他儿子一起缓步往村里走去,他儿媳驾车拉着他老伴和孙子紧跟在后面。

通往村里的水泥路宽阔平坦,路上遇到了几个村民,但都是生面孔,杨永发一个也不认识,村里人看着杨永发父子,也是一脸的茫然,也没有人认识杨永发。

来到村里的食杂店,食杂店老板是一位中年妇女,她正站在门口晒太阳。杨永发走进食杂店,,买了一盒烟,笑着问店老板:“你好,请问一下,你知道上海知青在这插队落户的事情吗?”“那位店老板笑着说:“听说过,我家还住过上海知青呢,那时我才三四岁,只是记不太清了。”

杨永发又问:“村里人有谁知道上海知青来插队落户的事情?村头那两棵柳树你知道是谁栽的吗?”“我三叔原来是小队长,他知道知青来插队落户的事情,你去问我三叔吧。村头的大柳树我听我三叔说过,那是上海知青栽的,都四十多年了。只是我们村里现在没多少人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老人也都进城帮儿女看孩子去了。”食杂店老板很热情,她说完,走出食杂店,指着不远处的一座院落,告诉杨永发她三叔家就住在胡同东头的第二家,

原来,食杂店的老板就是老队长孙明东大哥家的女儿,她叫孙灵芝,都五十五岁了。杨永发虽然知道孙队长有个侄女叫灵芝,但他对孙灵芝已经没什么印象了。杨永发和孙灵芝挥挥手,径直去了孙明东家。

走进孙明东家宽敞整洁的大院子,杨永发一眼就认出了坐在门口马扎上晒太阳的老队长,他快步来到老队长面前,仔细打量了一下老队长,眼泪再一次喷涌而出。

看看站在自己面前的杨永发,孙明东老队长突然拄着拐棍站起来,用手揉了揉眼睛,情绪有些激动地说:“你是永发吗?我看着眼熟。”“老队长,我是杨永发……”杨永发紧紧抱住老队长,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待杨永发和孙明东的情绪都平定下来,孙明东的老伴把大家都让进屋里,为大家倒水。看着杨永发一大家子人都来了,孙明东笑着说:“永发,当初我阻止你和大萍谈恋爱,你还生我的气,现在知道是咋回事了吧,不然啊,不光是苦了你一个人,大萍也会跟着受伤害,也就不会有你们这么幸福的一家人了。”“是啊老队长,还是你看得长远,当时我们年轻,做事欠考虑。”说到大萍,几十年前的那一幕幕往事,又浮现在杨永发眼前。

1969年3月28日,杨永发和十四名上海知青一起来到了向阳沟二队插队落户,当初二队的队长就是孙明东。孙队长当时三十岁,有两个儿子,一家四口人。杨永发他们一行十五人,九名男知青,六名女知青。因为当时队里没有可供知青们一起居住的地方,孙队长就把杨永发他们十五名上海知青分成五个小组,三人一组,临时借住在社员们家中。杨永发、林明德,李寅生三名男知青为一组,他们三人借住在社员王凤生家。

王凤生家有两个儿子一个闺女,共五口人,他家有三间正房两间西厢房,大儿子已结婚单过,二儿子王洪昌当年十八岁,和杨永发他们住在西厢房里。王玉萍(小名叫大萍)是王凤生家的小女儿,当年十六岁,个头挺高。因为从小娇生惯养,说话嗲声嗲气的,但她长得特漂亮。

杨永发他们住到王凤生家的第二天,孙队长就把杨永发他们三人的口粮送了过来,还为知青们送来了半盆酸菜、几个萝卜和几斤土豆,油盐酱醋和锅碗瓢盆等一应生活用品也是孙队长操心为知青们置办的。王凤生一家人也很热情,王凤生的媳妇也给知青们送来了咸菜和萝卜,大萍主动帮知青们烧炕,教知青们做饭,还帮着知青们刷洗碗筷。对于孙队长和王凤生一家人的热情帮助和关爱,杨永发他们非常感动。

一晃就是两年,1971年冬季,林明德应征入伍,他成了第一个离开向阳沟的上海知青。据说林明德的姑父在部队工作,林明德是被点名入伍的。经过两年多的相互接触,大萍(王玉萍)渐渐喜欢上了杨永发,她经常抢着替杨永发洗衣服,还把家里的鸡蛋和好吃的东西送给杨永发吃。杨永发也从心里喜欢漂亮的王玉萍,他还把自己心爱的那个口琴送给了王玉萍。

1973年秋后,大队为知青们建好了住房,三个生产小队的四十名上海都搬到了向阳沟大队的知青点(新建的一排房子,共九间,三间房供一个集体户居住)居住,每个生产小队的知青为一个知青集体户,杨永发担任二队知青集体户的户长。

杨永发他们搬到集体户后,王玉萍隔三差五就找借口到知青点来,她来知青集体户就是来找杨永发的。时间久了,村里也就传出了闲话,说啥的都有,反正没有好听的话。

听到这个消息,王凤生非常生气,他跑到知青点,找到杨永发当面质问:“我问你,你和我家大萍到底是咋回事?你小子以后再敢瞎胡来,看我不把你的腿打折。”“大、大爷,我、我没和玉萍胡来呀,我、我一直拿她当小妹,我俩也没闹过矛盾呀。”被王凤生训斥了一顿,杨永发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他说话也不顺溜了。

“当什么小妹?你没听别人说什么了吗?人家说你勾引我家大萍,还有更难听的,你对大萍要是有意就摆到明面上来,别让别人说三道四的。”王凤生的语气虽然缓和了一些,但声音还是很大,引得众人都来围观。

就在这时,孙队长赶来了,他听明白了是咋回事,就笑着说:“凤生叔,你别听别人瞎说,人家永发是啥人你还不清楚吗?还有大萍妹子,以后你尽量让她少来知青点,免得惹闲话。”

被孙队长说了一顿,王凤生气呼呼地回家去了。杨永发心里很委屈,也很尴尬,幸亏孙队长及时赶到为他解了围,围观的人也都散去了。

看杨永发流泪了,孙队长把杨永发叫到一边,安慰了他几句,然后又问他:“永发,你心里到底是咋想的?你考虑过吗?以后要是有机会离开向阳沟,你会扎根农村一辈子吗?你和大萍的事,不是我泼冷水,我就怕有那一天,你会离开向阳沟的。再说了,就凤生叔那样的脾气,大萍从小娇生惯养,你可想好了。”“队长,我是真心喜欢玉萍,不是胡来。”杨永发说话的声音很小,孙队长的话他让他意识到了这些现实问题,更何况他的父母坚决反对他找农村对象。

之后的日子里,王玉萍还是总找借口和杨永发在一起,杨永发心里也是放不下大萍,但他心里很纠结,他自己也不知道这份感情到底有没有结果。

1974年春天,收工回家时,杨永发在村东的河边拔了两棵手指粗的柳树苗,他想拿回去栽到知青点的院子里。到了村头,王玉萍指着路边的一片空地说:“永发哥,你把这两棵树苗栽到这吧,保证能长成大树。”王玉萍说完,用铁锨挖了两个坑,杨永发就把那两棵柳树苗栽到了村口的路边。当晚,他挑着两桶水来浇树苗,却发现王玉萍也来浇水了。

当年秋天,杨永发被推荐上了大学。当初他不肯去,孙队长却说:“永发,不是我心狠非要拆散你和大萍,你俩就算能成,以后也不一定能过得好。你看你们来插队的上海知青,已经有好多人离开了向阳沟,你这次不走,以后早晚也得走。趁着还没跟大萍怎么的,还是早点走吧,别等到以后伤害了大萍,你也痛苦。”

在孙队长和大家的劝说下,杨永发离开了向阳沟,迈进了大学的校门。离开那天,王玉萍把杨永发送到了村口,她指着他俩栽下的那两棵柳树说:“永发哥,我知道你走后就不会再回来了,我一个字都不认识,我知道我配不上你。以后看到这两棵树,我就当看到了你。等以后你再回向阳沟,这两棵柳树兴许就长成大树了。”王玉萍说完,把杨永发送她的口琴还给了杨永发,哭着跑了回去。

含泪离开了向阳沟,杨永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了。大学毕业后,杨永发回到了上海,在政府部门任职,后来找了一位大学毕业的上海姑娘,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在以后的生活中,杨永发也多次做过假设,假设当时和王玉萍生活在一起,结果会怎样?生活习惯、文化差异、亲友的反对等等,这就是最好的答案。他虽然深感对不住王玉萍,可这样的结局总比把王玉萍扔在半路上要好很多。再想想老队长当年阻止自己和王玉萍恋爱的事情,杨永发心里总算明白了老队长的一片苦心。

在向阳沟待了大半天,看望了村里建在的几位老人,给老队长留下了一万块钱,杨永发一家人离开了向阳沟。他们已经计划好了,要去省城看望一下王玉萍。王玉萍的老伴去世后,她就去了省城的闺女家,已经在省城生活好几年了。

离开老队长家时,杨永发给了老队长一个承诺:三年后他还会回来看望老队长的。老队长虽然身体状况不是太好,他说一定要等到那一天。

车辆行驶到村口时,杨永发示意他儿子停车,他下车来到那两棵大柳树旁边,眼泪又一次模糊了双眼,他说看到那两棵大柳树,就想起了他在向阳沟插队落户的那段生活经历,就想起了善良的乡亲们还有王玉萍。那段苦涩的青春岁月,杨永发说他永远都不会忘记。

作者:草根作家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知青有什么感人的故事情节(知青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7455.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