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移公移山的故事(有故事的河流移山记)

2023-03-20 12:14:01 技术常识4 专业回答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9862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5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移山计(民间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福宝书语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故事的河流移山记1

鳳凰山下有个小李村,村里有个石匠,名叫李小来。李小来脑瓜子灵,手艺好,为人又很热情,在村里很有人缘。这天傍晚,他从外村回来,路过村东的树林时,听到里面传来低低的抽泣声。他就放轻了脚步,进去看。

李小来循声找去,却见王东正坐在地上掩面而泣。一个大小伙子哭,那是遇到了多难的事儿啊。李小来蹲到他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兄弟,遇到啥难事了?跟哥说说。”

王东一看是他,心里的委屈再也掩不住了,又流了一阵子泪,稍稍平静下来,这才讲开了。原来,前些日子,王东他娘托媒人给他说了一门亲。人家过来相了相,说王东的人品没问题,可王东还有个弟弟,过不了两年也得成亲,现在全家就一个房子,将来就是麻烦。若是王东家能再盖个新房子,这婚事就能应下来了。

王东当然想娶媳妇了,就想寻个盖房子的地方。可小李村没有荒地,要想盖房,就得占果园。可果园是穷人家的命啊,哪能伐了树来盖房子呢?他总不能为了娶媳妇断了全家的活路,可这媳妇又不能不娶。他心中愁苦,故而才躲在树林里哭。

李小来问他:“你就想盖3间房?”

王东连忙点头:“3间,就3间!”

李小来说:“我帮你想想。”

王东当即高兴起来。他知道李小来主意多,既然答应了他,那就八九不离十啦。

李小来却是一宿没睡。他把全村的情况都过了一遍脑子,确实没有可以盖房的地方了。好不容易熬到天亮,他就出门去看。他围着全村看了一圈,也没找到一片空地。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村西的半山腰上,站在高处,就能俯瞰全村了。

他正在那里边看着边皱眉沉思,却听后面有人笑道:“大侄子,你这是看啥呢?”李小来扭头一看,见是李德远,就诡秘地笑着说:“憋宝呢。”李德远是村里的大户,地多,房多,他却还不满足,时时处处都想多搂几个钱,大清早的也不睡懒觉,背个筐子,到山上来看能否碰见啥值点钱的物件。听李小来这么说,他就讥笑道:“你要能憋到宝,还当什么石匠!”

李小来眼前一亮,忽然想出一个主意来。

他跑下山,对王东说:“咱们出把力气,在山边平出一块地方来,给你盖房!”

王东一想,这也未尝不是办法。他跟着李小来来到半山腰上一看,这里离村子不远,而且离自家的地还更近呢。他选中了一个地方,就跟李小来定下来。但很快,他就想到了一个问题:“采下的石头放哪儿啊?”劈山寻地,采下的石头可不少呢。李小来拍着胸脯说:“你忘了,我是石匠。把石料采下来,运到我家里,我打磨成石器卖出去,还省得再来采了呢!”他们就找来几个兄弟帮忙,“叮叮咚咚”地敲打起来。

傍晚,几个兄弟一道,把采下来的几块大石运往李小来家,又被李德远看到了。李德远惊奇地问道:“你们打这么多石头干啥?”李小来笑嘻嘻地说:“这就是我憋到的宝啊。”李德远仔仔细细地打量着那些石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几天,李小来和王东仍然带着兄弟们去采石头。采石头是个累活儿,要先把钢钎一点点打进石头里,打好一排孔,再横着打一排,然后还要在侧面打,几面都打透了,石头才会松动。拎起大锤来打钢钎,需要很大的力气,肩膀和胳膊都要用力,虎口都震得生疼,因此进展很慢,一天下来,也就采五六块大石。但既然能看到希望,他们也就很有劲地干着。

这天早上,他们又像往常一样来打石头。离着老远,就听到那里传来“叮叮咚咚”的打石声,再凝目张望,又看到那里有人影蠕动。王东瞬间变了脸色:“有人要跟我抢地!不行!谁敢跟我抢,我就跟他玩命了!”他拔腿就要往山上跑。李小来一把拉住他:“别慌,看清情况再说!”王东只好点了点头。

几个人大步来到山腰,却见李德远正指挥着一群人在打石。李小来笑呵呵地问道:“叔,你这是干啥?”李德远道:“不能光你发财,我也要发呀。”李小来很吃惊,问道:“叔,你又不会打石器,采了这些石头干啥用?”李德远拍了拍李小来的肩膀说:“我不会打石器,可我会雇人打呀。小来,你真不该吃独食!”

李小来撇撇嘴说,他哪想吃啥独食了,只是想利用农闲的工夫,让兄弟们帮他多采些石料回去呢。李德远就“哈哈”大笑着说:“那你可真是瞎猫碰到死耗子——撞上了!”

李德远看李小来带着那么多人来采石头,心里就犯了疑,四处打听,就听有人说盈水河经常泛滥成灾,县里已经报了文书,请求朝廷拨款修葺河道,根治水患。修葺河道,就要用石头垒砌河岸,李德远忽然明白了,李小来那是趁机要发笔财呀。他哪能甘于人后,连忙雇请了短工,也来抢石头了。

李小来忙着让兄弟们快去打石头,却悄悄地把王东叫到一旁:“李德远现下是想打了石头去卖钱,但也不能断定打平了山他就不想占下。这山本来就是无主的,谁先占下那就是谁的。咱得早做打算。”

王东忙着点头:“哥你说得对。你快说吧,咱咋占?”

李小来眼珠儿一转,就想好了计策。他说他带着人在这里继续打石头,实则是盯着李德远。王东呢,快去另找亲戚朋友,准备下盖房的一应物什。别人若是问起,就说是要翻盖老房子。王东应了一声,忙着去了。

两拨人抢着打石头,那可比一拨人快多了。更何况,李德远怕李小来他们打得多了,还一个劲儿地给他雇来的人鼓劲,后来直接加工钱。那些人更有劲了,打起石头来更快。

十几天下来,小山就被他们削下来一块。李小来告诉王东,赶快盖房。王东早已备好了盖房的一应物什,接到李小来的信儿,连夜就动了手。等到第二天早上起来,李德远带人来打石头时,王东家的房子已经打好了地基,正往起垒墙呢。李德远惊奇地问道:“你们这咋盖上房了?”李小来笑呵呵地说:“盖了房好娶媳妇啊!”李德远鼓了鼓眼睛,却说不出啥。这劈山开出来的地方,本是无主的,谁占了算谁的。王东已经占下了,那就是他的,别人不能再抢啊。

李德远又带人去打石头,却见李小来他们只顾着盖房子,不来打石头了,很是惊诧,过来问他:“大侄子,你们咋不打石頭啦?”李小来又笑:“我们采石头就是为了要这块地,现在地有了,还打石头干吗?”李德远气得直跺脚。他到现在才明白,人家是想削出片平地盖房子,他跟着来凑热闹,还帮了个大忙。

李德远又跑到县城里去打听修葺河道的事,这时才得到消息,说朝廷要先集中资金修葺大河,大河修好了,小河才好跟着规划,先不修盈水河呢。李德远悔得肠子都青了。他打回了那么多石头,自家院子里放不下,有好多还放在果园里呢。堆着那么多石头,没办法施肥浇水,果子长不好,耽误收成啊。他赶紧回到家,先遣散了那些短工们,然后望着大片的石头,一个劲儿地叹气。

这时,李小来打从这里过。李德远忙着叫住了他:“小来,过来。”李小来问:“叔,啥事?”李德远指着那些石头,说道:“你能帮我把这些石头处理了不?看着我就闹心。”李小来抱着脑袋说:“叔啊,我哪有那么大的本事。真有那本事,我早富了不是?”李德远叹了口气,没再说话。

没几天,王东家的新房盖好了,请女方家来看。女方家看了,很满意,两家就把亲事定下了。王东高兴啊,更念着李小来的好,买了二斤肉给他送去。李小来把肉给了娘,自己就到河边去了。他岁数也不小了,也想娶媳妇,可他家里太穷了,娘托了媒人去说,哪家姑娘都不愿意。

李小来正坐在河堤上发呆,下面有人喊道:“大侄子,快拽我一把!”李小来循声望去,才见河边的芦苇丛中陷着一个人。他寻了一个长树枝,来到河边,把树枝伸向那人。那人拽住树枝,两个人再同时用力,他的腿就从烂泥里抬出来了。他来到岸上,对李小来说道:“谢谢大侄子了。”

那人到河里去下地笼,不小心滑下去,被烂泥给吸住了。李小来好奇地问道:“你怎么到这里来下地笼啊?我看你不像附近的人。”那人说他是县城的人,看这一段河里都是烂泥,鱼虾多,这才选中这里下地笼的。李小来望了望盈水河,又回头看了看小李村,高兴地说道:“有了!”

李小来找到李德远,问他:“叔,你想不想发笔大财?”

李德远两眼放光:“想啊!”

李小来就说了他的想法。盈水河别的河段河底都是沙子,而他们村这段却都是烂泥。那些烂泥,恰恰是烧灰砖的好材料啊。李德远也是个聪明人,听他说了一半,下面就明白了,一拍手道:“好啊!”现下是太平盛世,很多人家都富裕了,都想盖砖房,可他们这里不产青砖,要买青砖得去很远的地方,费时费工费力。他要是能烧出青砖来,必定能大赚一笔。

李德远马上准备烧砖了。他找来一位烧砖师傅,请他规划所有事宜。人家是内行,按部就班地吩咐下来,李德远马上派人置办。他也雇了不少短工,到河里去挖烂泥。

一个月后,李德远家的砖窑就开工了。

李家砖窑生产出来的青砖,卖得很好,李德远大赚了一笔。他正洋洋得意时,李小来却悄悄找到他,正色说道:“你的砖窑该停了,不然,就会引出大祸患!”李德远忙着问他是怎么回事,李小来带着他到河边看。

李德远一看,也吓了一跳。原来,那些短工为了多捞烂泥多挣银子,竟悄悄挖起了河堤。现在,河堤已经被挖下了一大块。若是到了汛期,来水大了,很容易把河提冲毁,那他罪过真是大了。他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忙着问李小来该咋办。李小来胸有成竹地说:“把那些石头拉来砌了河堤,谁问起来你都有得说!”李德远一拍脑门,直夸李小来聪明。

李德远停了砖窑,开始搬运石头砌河堤。河底的烂泥都打捞干净了,河堤的内侧也被人挖去了一大片,再砌起来,倒省了不少力气。李德远指挥着众人砌石堤,石匠李小来却不见了影子。

3个月后,石堤砌好了,李小来也回来了,却是撑着一条船回来的。他把船撑到石堤边,跳上岸来,把缆绳系到一棵大树上。大伙儿就围住了他,奇怪地问道:“小来,你咋弄了条船啊?”李小来拍了拍自己的脑门说:“我傻呀,难怪娶不到媳妇!”大伙儿围住了他,问他是咋回事。李小来倒也不隐瞒,就一五一十地讲起来。

多年前,有个小姑娘曾问他:“小来哥,人家都说你特别聪明。那我问问你:脚不沾水,怎么能过盈水河?”李小来想破了脑袋也没想出来。后来,小姑娘就说:“你要是能想出办法来,我就嫁给你!”李小来想了这么多年,刚刚才想明白,坐船呀!

大伙儿就笑着问他,那个姑娘是谁呀,现下嫁人没有?李小来却笑而不答。这事就传出去了,大伙儿也跟着说,李小来也是个痴情种啊,这么多年居然还在等那个小姑娘,难怪没有成亲呢。大伙儿也都在猜,那个小姑娘是谁呢?

这天下午,李德远气急败坏地来到盈水河边,见李小来还在撑着船在河里转,就喊他过来。李小来停下船,跳上岸来,笑嘻嘻地问道:“德远叔,啥事儿?”李德远气哼哼地说:“啥事儿?你一句话,害得我家冬梅背了风言风语!”李小来大惊失色:“咋会?”

李德远这才说,打从大伙儿得知李小来是在等一位姑娘,就暗中盘算着这个姑娘是谁,盘算来盘算去,竟盘算到了李德远的独生爱女冬梅身上。冬梅今年也20出头了,还没许人家。大伙儿原先以为她是看不上穷人家,现在才明白,她早已心有所属。这话传到李德远耳朵里,李德远急了,找李小来算账来了。

李小来摆摆手道:“叔,我真没那意思!”

李德远鼓着眼睛问他:“那是啥意思?”

李小来看四下没人,这才把嘴巴凑到李德远耳朵边上说出了根由。原来,李小来看李德远筑起了石堤,那就是一个码头啦。他灵机一动:既然有码头了,我何不来撑船呢。他就请人打了这条船,想等果子下来,低价买了,用船运到省里,再高价卖出,就能狠赚一笔了。但这事儿若让大伙儿都知道了,大伙儿都来买船,他就没货可收了,也就赚不到钱了,这才找了个托辞。

李德远一拍手道:“你小子不地道,有这个赚钱的法子,竟然不告诉我!”他带着银子就去买船了。

那年秋上,果子一下来,李德远和李小来就收果子,再运到省里卖,果然都卖上了高价,赚了不少。李德远买了几条船,赚得更多。

账房算下账来,竟比往年都赚得多。李德远也知道,这得益于两件事:一个是卖砖,一个是贩果子。再一想,这两个主意可都是李小来给他出的,李小来那脑子,还真没得说。李小来若是给别人出主意了,可不很快就能把他家比下去吗?李德远一想,把他收进自家,那是最好的啦。

李德远又找到李小来,怒气冲冲地问道:“你都找到答案了,咋还不去提亲?难不成要让冬梅等成了老姑娘?”李小来一听就乐了,赶紧求了媒人去提亲,李德远高兴地应了。到了春节,李小来就把冬梅娶进了门。李德远倒时常跑到他家里来,悄悄问他:“咱该干啥营生了?”

他倒全听李小来的啦。

后来,村里人也买了许多船,就在盈水河上搞上了运输。这个石堤,就成了码头。人们给这个码头命名为“李家码头”,倒不知道是说李小来还是说李德远。反正他俩也成了一家,算谁的也无所谓了。

有故事的河流移山记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黄大发和乡亲们修建的水渠。 李 森摄

我认识他是4年前的事。那时他已82岁,不到一米六的个头,站在我面前,让我看到山一般的坚毅,从此再没改变过他在我心中的形象。

他就是黄大发,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今年“七一”前夕,他被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勋章”。

第一次见黄大发之后,我才真切体会到“大山”和“大山深处”的含义——

当地人说,过去从县城到黄大发所在的村子,即使抄近路,也要翻山越岭走整整两天两夜。如今,这些边远山区都已通了公路,然而要想抵达这位老人所居住的小山村,仍要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两三个小时。第一天进山,我的头就被转晕了……粗略数了一下,汽车在群山之中至少拐了上百道弯。

黄大发老人早已在村口等候。“上山吧!”握过手之后,老人家便迈开稳健的步子,要将我带到千米之上的悬崖,去看那条用尽了他一辈子心血的“天渠”。

上山。看渠。

群山峻险之地,竟有股清凌凌的泉水在半山腰流淌!驻足观渠,我被这项杰作深深震撼。

“咱们再往前走……”老人家一次次这样招呼着我,生怕我止步。

我们一只手拿着一根竹竿作拐杖,另一只手则撑着雨伞。此刻正下着雨。身体的左侧,是峻峭嶙峋的山体,右侧则是万丈深渊。远望山脚下的公路,仿佛一缕细丝。

所谓的“天渠”,其实是在山体边缘挖出来的一条宽六七十厘米、平均深50厘米左右的石渠。渠身的一边傍着大山山体,另一侧就是峭壁悬崖。

悬崖上的水渠坎沿宽度仅几十厘米,黄大发老人在上面健步如飞。第一次行走在如此峻险的悬崖边上的我,每迈一步,都心惊肉跳。

现在,我们只能弓着身子一步步挪动了——弯弯的水渠已嵌在悬崖的“脖颈”底下。

我不停地擦着脸上的汗珠和雨水。同行的当地干部在后面拉住我:“要不就到这儿吧……”

而我,确实也犹豫了——前面到底还有多险哟!

这时,距我五六米远的黄大发回过头来,两眼盯着我,一言不发。那一瞬,我的心颤动了:老人家是希望我能够看完这条他拼了命换来的“天渠”啊!从他坚毅的目光中我读懂了一件事:这水渠是他的全部生命,他希望别人能完完整整地了解它,从而也了解黄大发……

“走吧。”我下定了决心,再次迈开了步子。黄大发的脸上顿时露出微笑。随后他把手伸了过来。

当我握住老人家的手时,一股热流立刻涌至全身……我真的不再惧怕什么了。

继续前行。“前面就是水渠最险的地方,叫擦耳岩!”黄大发说。

“擦耳岩”听着就让人胆战心惊。果不其然。山岩是倒着长的,上凸下凹。人在水渠上行走,只能双脚踏入水渠中间。

“凿这一段渠,我们整整用了半年时间。”黄大发一边用手捞着清澈的泉水,一边跟我聊:“那半年,我带着村上五六个骨干就吃住在这里。”

猫腰前行一段后,黄大发指给我看近在眼前的“奇景”:想不到在悬崖绝壁上,竟有一个1立方米大小的洞穴。洞穴内尚残存着一些灰渣和岩壁上的某些人工印痕。

“都是我们干活时留下的。”老人家很自豪地告诉我。

擦耳岩并非是“天渠”收笔之处,前面还有10多里长。黄大发说,还有两处非常险要的地方,“跟擦耳岩差不多,就不用看了”。

从山巅下来,我们踏上去往黄大发所在村子的路,那是一条深深的峡谷。

“喏,你看我的渠在那儿……”此刻,老人家仰起头,指着云雾缭绕的半山腰说。

我跟着仰起了头。我看到:在大山的山体上,有一道“刀痕”清晰地刻在那里;它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山峦,宛如系在大山腰际的一条彩带……

黄大发所在的草王坝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这是一个十分偏僻、边远的穷山村。

父母相继离世后,靠吃百家饭长大的黄大发,比谁都懂得感恩村里的每一个人。新中国成立后,他想得最多的是:我的命是党和乡亲们给的,我应该为村里干好活!乡亲们也特别看好他,说他做事实在,有着大山的本色。

1958年,23岁的黄大发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大队长。第二年底,他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当了村干部的黄大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可是,乡亲们依然吃不上白米饭,连苞谷汤也不是每家顿顿都能吃上。

1962年,黄大发担任了村支书。在一次全体村民参加的会上,黄大发说:“大伙儿信任我,我也不能含糊。今天我把心肝托出来放在这石板上,就是希望大伙儿一起,把草王坝最大的事办了!”随后,他张开手掌,铆足了劲往石头上连连拍打了十几下。

“啥子事嘛,你快说!我们听你的!”村民们等着黄大发发话。

“我想让大伙儿吃上白米饭!”黄大发连吼三声,喊声在大山里久久回响。黄大发的话,让许多村民当场流下眼泪。是啊,大家实在是太想吃上白米饭了!

可村民们知道,要吃上白米饭,就得种稻子。种稻子就得有水。然而,这儿尽是干旱的大山,水从哪儿来呀?人们开始嘀咕。

黄大发认真地告诉大家,他要从“天上”把水引到草王坝来!

天上引来水?这咋可能?人们议论纷纷。

黄大发指指身后的大山,信心满满地说:“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后面是太阴山。太阴山再往后,有条螺蛳河。那螺蛳河的地势高出草王坝许多,等于在我们头顶的‘天上’。把螺蛳河的水引到咱们这儿,不就是从‘天上’引水吗?”

“这主意好!”众人一听,纷纷响应。

“好!那从今往后,我们草王坝人就要干一件从没干过的事——凿渠引水,吃白米饭!”

“凿渠引水,吃白米饭!”草王坝的晒谷场上,口号声阵阵。激起的回声,在群峰间此起彼伏……

“想吃白米饭的跟我上山去!”正式上山的那天清晨,黄大发就喊了这一句话,便招来村里几十个壮年汉子加入了上山挖渠的队伍。

山岩上,一壶酒,一丛火苗,外加一碗苞谷沙饭和几只山果。开山筑渠的战幕,就这样拉开了……

此后的十几年里,只要农闲时节,黄大发就带领村民们上山筑渠。

当太阳从山岰里探出头时,草王坝人的劳动号子已在大山中激昂地响起了。那千米悬崖上的开山凿渠现场异常壮观:男人们大力地抡起铁锤,妇女们帮忙搬运石块,连老人和孩子也来帮手添力……

仅用短短的一个冬天,草王坝人便凭着一身胆气和干劲,用双手和铁锤钢钎,硬是在悬崖石壁上一点一点抠、一寸一寸刨,凿出了近3公里长的石渠。

“年后我们再加把劲,争取三年拿下引水渠!”黄大发举杯谢乡亲。

然而,大山似乎并不想给黄大发那么如意的好事,也执意想考验一下草王坝人。某一日,它突然一个变脸,整个草王坝便笼罩在寒雨冷风之中。这一年春节前后,草王坝下的雨,不仅时间长,而且雨量大。最要命的是,还出现了少有的“冻雨”现象,把整个山上山下的地面冻得像冰面一样滑溜。

黄大发如坐针毡:山上挖好的渠道啥样了嘛?他心头急,可又没法上山去。

眼看就要到春耕时节,可这坏天气还没完,人们无法上山。黄大发心急如焚。今年的渠道咋修呀!

正当大家束手无策之际,事情有了转机。一位村民抱来一捆草干干,将草干干绑在自己的脚上,然后在黄大发面前转了两圈。

好!就它了!黄大发大喜。

在黄大发带领下,一支冒着刺骨寒风的“草脚队”勇敢地向大山进发了……

可是,上山之后的黄大发,顿时瘫软了。原来,天一暖,厚冰块将刚刚修实的渠壁全都给融酥塌陷了!

“别急,总会有办法的!”那位村民又向黄大发建议:“我看过老辈子曾经用过石灰加固水沟,石灰有黏性,应该也可以加固石壁。”

黄大发和村里人都觉得这是个法子。于是,又是一场背石灰大战。几十吨石灰,由上百个壮劳力,像蚂蚁拉骨头一样,从草王坝驮到了十几里外的山崖沟渠处。

谁知,黄大发他们用双手一米一米加固起来的渠道,竟又被一场“端阳水”冲得稀里哗啦,重新修好的水渠塌的塌、倒的倒……

眼瞅着3公里长的石渠转眼间变成一条烂泥沟,黄大发“扑通”一屁股坐进了沟渠里,泪水跟着大雨一起落下……

乡亲们本以为,黄大发会就此作罢。没想到,黄大发又斗志昂扬地来到村里的晒谷场,放开嗓门,对大家说:“毛主席早说过,愚公能移山,靠的就是子子孙孙不断力,一代接一代地挖,直到挖完为止。从螺蛳河到草王坝共十几公里的路,挖一米,就短一米。困难肯定有,但它吓不倒咱!只要大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算再长十里百里的沟渠,我们也要靠十只手指把它抠出来!”

战鼓再次擂响。

开山修渠的战斗,越到后来越发艰巨。30多里长的石渠,绵亘蜿蜒,如何保证水能在渠道里越走越畅,一直流到草王坝?没有任何水利工程专业知识的黄大发他们,如何解决施工中的这道难题?

“我们就用几根竹竿,在山上山下来回地比划着,凭眼睛目测,然后朝着一个方向开山劈道……后来才知道这个土法其实是行不通的!可当时我们只能这样干!”黄大发说。

草王坝的乡亲们告诉我,那些年里,大伙儿除了庄稼地里的活儿,其余时间就是开山挖渠。山里吃、山里宿,已经成为村里人的习惯。

黄大发便是这样带领村民,仅凭一锤一钎、一担一筐,在大山的悬壁上,一寸一丈往前挖凿……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明天我们要把这峰打出个窟窿来,让水往咱草王坝流……”黄大发指向挡在面前的一座山峰说。

“要挖隧道了?这能行吗?咱又没钻山的机器……”有人望着高耸的山峰,胆怯了。

“别说晦气话!”黄大发生气了:“没有钻山的机器,可我们有打天的拳头!”他抡起双拳,有力地挥动着。

打隧道的战斗开始。

黄大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原本沿山壁而走的沟渠,靠竹竿马马虎虎弄成一条直线,并由此凿石刨沟。可这大山腹部对穿一条“沟沟”,对不准的话将是什么后果!

土法已经失灵。黄大发一时想不出高招,急得直抓头。

“有办法的!”村里与黄大发同岁的一位村民说:“见过老人用茶盘装满沙子,放在山顶,再用两根绳子垂直交叉于泥沙上,纵向的一根固定在茶盘,横向的一根则标志出隧道掘进的方向……”

真是个好办法!黄大发一听,高兴得跳了起来。一溜烟,他“飞”到了山的另一端。

这里,一队民兵们正等着黄大发下命令,他们是担任隧道战斗的两支青年突击队。

“大家都听着:这回在山腰里打洞,咱谁也没干过。但不用怕!”黄大发特意站在一块高过自己两米多的大岩石上,而且把声音又提高了几度,喊道:“一年的工作量,半年拿下,大伙儿有没有信心?”

“有——!”回答声响彻山谷。

黄大发组织两支队伍在山体的两个不同位置,向着相对的方向一起开始凿山打洞……

草王坝人修水渠的事情,也感动了上级。在打隧道的关键时刻,他们获得了8000元资金。有了这笔钱,黄大发心里更有底了。

战斗可以开始了!

黄大发在山体的两端来回奔跑并嚷嚷。

最怕的是炸药点了没动静。这个时候,让人不知所措。

每逢此时,黄大发的脸总是铁青。他把其他人远远地挡在身后,自己用厚棉衣将头裹了个结实,然后独自朝山洞里走……

所有人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瞅着黄大发的身影走进漆黑的山洞,直至消失。

“轰隆——”山洞里突然传来一声巨响,一股冲鼻的硝烟随即喷出。

“大发——”“支书——”人们焦急的喊声此起彼伏地响起。

只见黄大发全身冒着烟尘,出现在村民们面前:“我又没有死,你们哭嚷个啥嘛!”

山洞再一次向纵深凿进了十几米……

经过半年的苦战,山洞打通了。十几里长的渠道也早已挖成,在山腰上划出一道奇观。

然而,让人失望的是,这条渠根本引不上源头的水。这是咋回事?

原来,在山峰之间的水渠会合之处,由于用的是土法,出现了近百米的落差……

草王坝村陷入了从未有过的悲恸。最无法接受现实的是黄大发,这一次,他真的绝望了。他甚至想到跳崖,用生命向全村人“赎罪”。

“爸,我没离开草王坝,就是想看到你让全家吃上白米饭,让村上人吃上白米饭,我相信爸你能做得到!”女儿揪住了他的衣袖,眼泪汪汪地说。

黄大发的心软了,跳崖的脚步收住了。但是,他不再继续担任村支书……

上世纪90年代初,贵州大地连续几年极度干旱,山区许多地方几乎颗粒无收。

“老书记引我们开山引水的事情没有错!”“我们要吃白米饭!”

草王坝的乡亲们又想到了黄大发。自学过3年水利工程知识的黄大发再次担任了村支书。

这一年黄大发已近60岁。为了草王坝,为了30多年前在党旗下许下的承诺,他毅然再度担任村支书,担起了重启修渠引水的重任。只是这一次他更相信科学的力量。在接任村支书的第二天,黄大发穿着一双解放鞋,独自从村里走向县城,整整走了两天。他来到县里的水利局,请求专家支援草王坝的筑渠工程。

“只要我不死,就让大伙儿相信咱党员说的话是算数的,就要让村里人吃上白米饭……”黄大发几近声泪俱下。

他感动了所有想帮助他的人。水利局及时派出专家,同时又在资金等方面力所能及地给予草王坝村以支持。

不过,开山筑渠的大事仍然需要黄大发他们自己来完成。“我这辈子就一个心愿:让你们吃上白米饭!如果谁相信我的话,那就跟我上山……”对村民,黄大发能拿出的只有这样一个简单的“动员令”。结果,村里所有可以上山的人,都跟在了他后面……

这回,黄大发真的把大山撼动了。

4年之后,一条崭新的绵延十几里长的“天渠”,在崇山峻岭之中垒成。一股股清澈的山泉,从螺蛳河那边,途经道道山梁,潺潺地流进草王坝,灌入村里的每一块稻田……这一年秋天,草王坝村的田野里飘出了稻香,每户农家的灶堂里洋溢着激动而欢乐的声音:

“我们吃上白米饭啦!”

“白米饭好香啊——”

香喷喷的白米饭,让草王坝人陶醉了许多日子。之后的日子,草王坝村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一路走到了今天的全面小康。

而在家家户户吃上白米饭之后的20多年里,村民们常看到一位老人的身影,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山崖上——

他,就是黄大发。每天,黄大发都会上山去巡视一趟他心爱的水渠。

我知道,在水渠修成的最后几年里,黄大发失去了22岁的宝贝女儿。在生死攸关的施工现场,一刻也不能离开的黄大发,自知无力更无时间送患肾衰竭的女儿出山去城里治病……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11日 20 版)

有故事的河流移山记3

【从新年首期选刊看文学新气象】

别样的散文,不一样的“文化中国”

——从2023年第1期《散文(海外版)》看当下散文创作特色与趋向

作者:周新民(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今天散文的魅力取决于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归根结底取决于叙述什么样的“文化中国”和怎样叙述“文化中国”。这决定了散文创作的气象,也左右了散文创作的趋势。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散文(海外版)》是月度散文选刊。以2023年第1期杂志为例,我们可以管窥当下散文创作的基本风貌和格局。

深入中国自身历史脉络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叙述中国故事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母题。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讲述中国故事。这里所提到的“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并不是在讲述方法层面上来考虑中国故事的讲述,而是要构建一个不一样的叙述格局来讲述中国故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谈到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其背后有一个讲述西方故事的参照系。不仅如此,人们惯于在中西故事的等级关系之中去选择中国故事、叙述中国故事。因此,从根本上看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不是方法论层面的话题,而是如何处理中西“故事”关系的问题。本期《散文(海外版)》的几篇散文在叙述中国故事时呈现出崭新的气象,它们深入中国自身历史脉络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去找寻“文化中国”,体现了散文家叙述“文化中国”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

胡学文的《拴在年上的记忆》所叙写的是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春节生活。与很多写春节的文学作品不一样,它所写的不是图腾式的春节,也不是仪式化的春节,而是深入中国人骨髓深处的日常化的春节。胡学文表面上不厌其烦地详细叙写春节的程式、美食等,而作品内在内容写的是深入中国人血肉之中的日常伦理与情怀,勾画出亲情至上的文化根脉。《拴在年上的记忆》讲述春节特有的“味道”。周缶工的《老屋衣马》所写的也是寻常百姓家的历史与日常。老屋是老旧中国的缩影,老屋里的芸芸众生乃是中华儿女。《老屋衣马》并没有酸腐气,而是充满了可爱,充盈着怡然自得的纲常与伦理。

《拴在年上的记忆》与《老屋衣马》这两篇散文的“新奇”在于,他们客观还原“老中国”的方式,不是夸张的,也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贴近历史的、烟火气的,它力求写出一个“客观的中国”。这里的“客观的中国”并不符合某种先验的观点,而是深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展现其历史的自洽性。所以,两位作者在叙写春节、老屋这样的常规题材时,才能如此心平气和、娓娓道来。

其实,两篇散文能如此平静地“叙述中国”,自然是参照中国故事的角度和标准发生了变化。原来那种图腾式、仪式化地叙述中国的方式,是由其所参照的西方预设的文化等级所决定的。以西方现代性为视角来叙述中国故事,中国故事则充满了猎奇,甚至夸张与扭曲,行文之时难免有剑拔弩张之气,自然就难以心平气和地叙述。叙事思维的调整,不仅能让散文在叙述中国故事时呈现出豁达、自然的气象,更重要的是,散文所观照的人和事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穆欣欣的《把日子往前过才是幸福——红楼人物刘姥姥》体现了这种转化的趋势。《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是中国人都很熟悉的人物形象,在很多读者眼里,她笨拙的言行与不合时宜的思想,是那样充满喜剧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无非是人们习惯性地从高处出发来审视刘姥姥。然而,如果贴近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尤其贴近老百姓“过日子”的人生伦常来看待刘姥姥,我们就会发现刘姥姥身上所迸发出来的坚韧、宽厚,散发出耀眼的人性光辉。

段爱松的《斑斓捕梦人——我与外国文学之缘》的思路与《把日子往前过才是幸福——红楼人物刘姥姥》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所讨论的主要话题是中外文学关系。说起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学之间的关系,习见的叙述是讲述中国作家如何受到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然而,这篇散文的叙述思路却与众不同,它以中外文学经典之间的“互通”与“互鉴”作为叙述的思路,仔细地叙述了《红楼梦》与《浮士德》之间的“互鉴”之处。同时,它也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柳永的《雨霖铃·秋别》、温庭筠的《菩萨蛮·雨晴夜合玲珑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之间找到“互通性”。

给传统审美意识注入当下性

描写山水田园是中国散文固有之重要领域,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令人称道的优秀篇章。此类散文借景抒情,以景、物甚至山水田园寄予作者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理想。这样的写物抒情方式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它们和中国传统审美观相联系。中国早期的比德、畅神审美意识,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散文创作的发展。当下散文创作仍注重表现比德的审美意识和畅神的审美理想,这也是表现“文化中国”的主要方式。

马晓燕的《在花朵中念与痛》以比德的审美意识来表现当代人应该坚守的价值观。马晓燕以槐花来表现人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以玉兰来体现不流于世俗的价值追求,以牵牛花来表现对于淳朴心灵的向往。黄丹丹的《我的植物故交》在更为深邃的哲思层面来建立“物”同“人”的关系。文章通过对蓼、雪见草、马泡秧子、狗尾草、三棱草、野苋菜、美人蕉、凤仙花、矢车菊、六道木等植物的细心观察,对植物物性进行不厌其烦的书写,无非是要恢复人类认知植物的各种能力,重新找回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和植物本来就是共同享受自然界的阳光与雨露,只不过人类社会的发展让人类和自然相远离,人与自然相阻隔。黄丹丹从植物与人的关系入手,期望重建人和自然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

以物观人是中国传统审美方式。这种审美方式的确立和中国古典美学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物我相连、物我一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宝贵的价值观念,尤其在物质高度发展的时代,为了避免功利主义给人带来伤害,重新回归“天人合一”价值观,自然有其重要价值和意义。“天人合一”最有价值之处在于从“物”与“人”的系统性关系出发来处理“物”与“人”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以“物”为中心,或者简单地以“人”为中心。葛小明的《大树独立街头》以几棵树的命运为参照对象,深入思考这一问题。小区栾树出油,业主要求物业一砍了事,但没有想到夏天无荫可憩息的烦恼。人们只想到大树患病,粗暴治理,没想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葛小明以物及人,言明人同树木,是一棵行走的大树。大树离开自己的生态系统难以存活。人类又何尝不是生存在生态系统之中呢?

虽然皈依于传统审美意识和传统的观物之审美方式,能写出令人沉醉的散文作品,但是,毕竟时代在发展,如何在当下语境中去扩展传统审美意识,给传统审美意识注入当下性,也值得散文家深思。谢宗玉的《江南江北,尽是潇湘意象》可谓是其中具有典范性的作品。“潇湘八景”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渲染,已经蔚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美学旨趣。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复原,“潇湘八景”令人流连忘返。然而,作者的笔触不是去歌颂“潇湘八景”的审美旨趣,而是格外冷静地剖析了“潇湘八景”形成与流变的历史原因,指出“潇湘八景”实际上包含了消极甚至病态的审美心理。于是,作者发出呼吁,要开文化新路,避免文化陷阱,不要盲目“鼓吹那些旧意象”。叶青的《一座山何以成名》也是从理性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历史与文化。与一般作品在书写名山大川的时候不加思考地膜拜名山大川的文化传说与掌故不同,《一座山何以成名》的可贵之处在于科学、理智地看待麻姑山成名的原因:自然造化与历史赋予。《一座山何以成名》告诉我们,名山大川文化的沉淀当然是我们应该珍视的文化传统,但是,尊重、弘扬传统文化,一定要有科学分析的过程。

书写亲情又不止步于表现亲情

人们常说中国以家庭为本位,中国人格外重视家庭伦理,形成了尊亲爱幼的传统美德。因此,叙写父辈与子辈之关系是散文创作亘古未变的主题。这一类主题既包括书写晚辈对于父爱母爱的赞扬,也有舐犊情深的流露。然而,要写出新意,难度自然很大。本期《散文(海外版)》在亲情书写上也有探索:书写亲情但是又不止步于亲情。探索的路径概而言之有两种。一是以沈念的《长路和短句》、江子的《燃爆记》、田鑫的《河流的几种形式》为代表,着重从“纵向”的历史角度叙述“父”与“子”的关系与情感;二是以任芙康的《父亲》、冯帆的《多年父子成朋友》、王韵的《夜苍茫》为代表,着重从“横向”的角度书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长路和短句》刻画了一位乡村干部致力于改造乡村的简史。父亲年轻时致力于“移山”,为乡村增加耕地面积,他以不可思议的方式,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来“移山”。后来父亲出任村支书,以“诡计”引来县委书记走山寨的烂泥路,为山寨争取到了修路资金。如果是仅如此记述一位乡村干部的历史,显然没有多大价值。作者巧妙地插入儿子“他”的视角,从父与子的关系中来叙述这一段历史。把父亲对儿子的影响史,作为《长路与短句》的内在叙述线索,增加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江子的《燃爆记》似乎只是写个人的家庭小事,刻画了一位吝啬、脾气暴躁、不讲感情的母亲形象。《燃爆记》的价值在于,它把母子关系置于历史流变宏阔的背景中去思考。在城市禁止燃放爆竹的时代,母亲为了给儿子一家出行祈求平安,执意燃放鞭炮,是多么的不合时宜。然而,这是她难得释放对子女、家庭的情感的机会。时代巨变之中的“不合时宜”,虽然不具备历史价值,但是具备宝贵的伦理价值。这是《燃爆记》要表达的主旨。田鑫的《河流的几种形式》表面上写祖父与姑姑、叔叔,父亲与“我”之间的亲情与羁绊。实质上所写的是在祖孙三代的时光流变之中的亲子之情。作者在叙述之中以回溯的叙述方式来表现对于“根”的回望。

上述几篇散文侧重在历史纵向关系中书写亲情,避免了平面叙述的诟病。除了在纵向上开掘之外,这期《散文(海外版)》还有一些散文注重在横向的社会关系中去扩展亲情的书写内涵。“父”与“子”不再是书写父辈形象的载体,而是观察社会、洞悉人心的一种方式。任芙康的《父亲》表面上是围绕父亲和“我”之间关系来书写父子情。父子情固然是文章要表现的内容,但是,以“我”之眼,书写一位与他人交往中体现出品行高洁、“雍容”的父亲人生过往,才是《父亲》的本意。冯帆的《多年父子成朋友》不是简单地歌颂父亲,而是以父与子之间的“朋友”关系为纽带,既书写了父与子之间的深情,也刻画了一位私德上的孝子、工作上敬业的父亲形象。《父亲》《多年父子成朋友》不再拘囿于父子之间,而是从更广阔的社会关系之中刻画“父亲”的形象。王韵的《夜苍茫》是倾向私人情感的书写。二姨让独子学平参军,儿子参军后,她非常思念儿子。儿子学平也是非常思念母亲,除夕之夜冒着风雪步行二十多公里去县城给母亲打电话报平安。由于思亲心切,学平渐渐神志不清。后来全靠二姨独自一人照料。然而,文章还不是简单的“母”与“子”之间的深情书写。这样的私人情感在作品之中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转换。文章有机地融合了“我”的情感。“我”和学平相约,隐瞒除夕雪夜步行打电话的一事,以免增加二姨的内疚之情。文章在这里把单向度的母子之间的私人情感书写,横向迁移至社会关系之上,使二姨与学平之间的感情溢出了家庭内部,构成了一部由爱环绕的社会生活图景。这是《夜茫茫》感人之处,也是它的价值之所在。

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体,散文创作要突破、要创新实属不易。不过,从《散文(海外版)》2023年第1期的作品来看,散文家们在顺应时代之变、在创作中寻求变化和创新上,还是很有成绩的。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4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波兰主要河流(波兰有故事的河湖)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20日 星期一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移公移山的故事(有故事的河流移山记)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92297.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