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知青下乡的故事有哪些名字(知青下乡的故事有哪些)

2023-03-18 23:02:01 技术常识4 微分享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96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5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知青生涯里的小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一风2008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知青下乡的故事有哪些1

作者 王莉莉

山里的村子

我下乡是在本省的山区,福建除了沿海城市较为平坦,其他的都是丘陵地带,有的城市就在山里。俗称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

早上乘上5-6个小时的火车,等火车在山里蜿蜒穿行的到站后已经是中午了,沿着铁路走上一里路,在路基的坡下有个渡口,再在富屯溪上飘荡十几分钟才能到达对岸的公社。

那是个林区,公社里有个林业伐木场和放排站。那年代福州的木材都是从上游放木排顺江而下的。在火车上就能看见几十米长的木排浩浩荡荡的游弋在闽江中。排上的人看见火车兴奋的直招手,水车上的人看见木排也直勾勾瞪着双眼。

山里还有个国防工办的无线电工厂8420厂。因此这个公社比较大,人口也多,各种设施相对较好些。过渡后还得走上20公里才能到我所在的大队。我常常是在岔路口等进山拉木头林业的车子,有时候能等到自己村里的拖拉机或者是那个工厂的汽车,那工厂离我们村子只有三里路,实在不行就搭上伐木场的小火车。下乡2年多只搭乘过一次小火车。

那火车窄窄小小的,铁轨几乎与地同平。在山里叮叮咣咣走走停停地爬行着,一会钻进遮天蔽日的大森林里,一会又经过刚被砍伐过光秃秃的山头,只留下阵阵的松脂味来告知我们那片山林曾经的茂密和生机勃勃 。一会又看见索道上挂着木材从头顶上忽忽悠悠地滑过,时不时地还传来人的呼喊声接着就是树木的倒地声。小火车想走就走想停就停十分方便,有时走着走着轮子掉下铁轨了,所有的人都下车帮着把掉下轨道的轮子翘上去再继续爬行,真像个喘息的老人。等到了村子里基本上都是傍晚了。

护林员老章

老章的个子不高有点秃顶,几颗稀疏的牙齿已经挡不住岁月的残殇了,虽然只有50多岁却显得很苍老。他曾经是这个大队的书记。 在60年代被评为省级劳模,还受过朱德委员长的接见并陪同朱老总视察过山林,因此他特别自豪。他常常以此来教育我们这些知青。曾经有部老电影《青山恋》是赵丹演的,很多场景就是在那里的拍的,里面还有老章的身影。似乎这就是他一生的财富了。

老章每天早上腰里别着把柴刀背上猎枪,挎上一个装干粮的帆布包就出去巡查了。他是个特别负责的护林员,容不得别人对山林的半点破坏。知青们出去砍柴他就跟着,不许我们砍树只能砍枝杈,或者是到伐过木头的山里砍些剩下树桩子和不成才的小杂树。

有一回,有个小女孩[知青]扛了一根约有30公分粗一米多长的木头走在收工的路上被他撞见了。问她木头哪来的,她说是在伐木场那里捡的并且声明伐木工人允许她拿走的。但老张不允许她拿,说什么也要她送回去。说那是国家的谁也不能动,即便是烂在山里也不能拿。那知青死活不愿意,因为那要翻两座山才能回到那个伐木场。老章就一路跟着她,一路骂着她,等到了知青楼老章还是把那根木头扛走了。气得那女孩哭了,说她那个月的柴火指标完不成了。没两天老章叫他的儿子给那女孩送来了一担柴火。多好的老头。

我们那村子大多都是杉树和松树,没有竹子。农民用的竹饭桶、竹水桶都是要翻几座山到另一个大队去买或者用木头去换,因此村里的竹子尤为宝贵。

那年的春天在丝丝的雨中来临,人们只感觉着春寒的料峭,万物却悄悄地在萌发在生长。我们上工的小路旁不知何时长出棵毛竹笋,等人们注意到了她已经有一米多高了。虽然毛竹长了那么高可它的笋壳却没怎么脱,还非常的嫩。

那天我出工路过时看见那笋壳已经脱落几片,露出2-3节翠绿的带着露珠的竹节,像个出水的少女,看着就叫人喜欢。可第二天路过时发现笋壳不知被谁剥的只剩笋尖上一点了,露出了好几节绿的竹子,从颜色上看就知道它非常嫩并且有些弯曲了,因为它失去了壳衣保护,等我下午收工回来时那笋已经断掉了。

老章就守在那棵毛竹笋旁见来人就开骂,骂的什么我没听懂,但从他的比划中知道他在心疼那竹笋,在咒骂那手贱的家伙。正好那扛木头的女孩也路过,这下老章逮着她就骂,非说是她干的。上一次那女孩理亏倒罢了,这次她可不示弱了跟他对吵。那怒吼声漫骂声高低粗细地掺杂着回响在山谷里久久不息。多可爱的老头......

冬至

冬至在福建山区算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一年的劳作在这时候基本上是结束了,进入了冬闲阶段。大家忙于结算工分结算一年的收成再讨论分配方案,以及来年个人的工分评判,生产队里天天都是热热闹闹的。

也从这天起各家各户开始忙于过年了。酿酒的酿酒,榨油的榨油,熬糖的熬糖,做米粉皮打米粿洗地瓜粉,杀猪阉肉比出工来劲多了。大队的磨房天天都是轰轰在响,榨油坊里是青年男女聚集嬉笑的场所,家家户户都飘出了米香和酒香味。

这天的一大早各家都会传出打糍粑的咚咚声。有几个青年抡着几十斤重的大木锤砸向石臼里刚蒸出来的糯米饭,旁边还有个人用沾了水的手在石臼中翻捣着,翻一下打一下为的是打的更均匀。打好后就成了一大团的糯米团了,几个妇女用手揪下一块稍微搓搓就扔进了拌好红糖和炒的香喷喷的黄豆粉里打个滚就可以吃了。我也忍不住参与揪搓,只是她们搓滚好后放进另一个盆里,而我是放进了自己的嘴里。

各生产队这天都会杀一头猪,每户都能分上斤把肉。知青分得4两,对于一个人来说不算少了,只是懒于去做,我就让给了农民,到了傍晚那农民就把我拖到他家去一起过节,那真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喝上一碗用冬笋丝泥鳅酸菜煮的酸辣汤,吃上几块糍粑就撑的我只能直的进直的出稍微弯曲点就要出来的感觉。在那年代真是美味呀,我至今再也没找到那种感觉了。

冬至也是冬笋上市的时节,冬笋是竹子十月怀胎的贝贝。挖冬笋完全凭脚下的感觉,因为它全长在土里眼睛是看不见的,一但出土就是春笋,味道也大不一样了。冬笋的味道有点麻但是甜的,而春笋就是又麻又涩有的甚至还发苦。不少农民趁着冬闲翻几座山到有竹子的山里去挖,用竹篾穿成串挑到圩上去卖或者与人换点所需的物品。当然,那冬笋也不是随便乱挖的,农民们知道哪些是可以挖哪些是要保留的,否则那竹山就要枯竭了。他们知道这是大山馈赠的财富,知道靠山吃山的道理,他们也必须保护爱戴这大山母亲。

捉 泥 鳅

每年的4--5月份是中耕的时节,就是南方的早稻长到1尺多高开花之前除草的时候。我们天天在稻田里弯着腰用手在水里抓着耙着,把杂草拔掉再踩进泥里让它烂掉算是绿肥,即除了草又把水田耙了一遍。技术好的农民不须弯腰,只要用脚一边勾耙着一边就把草踩进泥里了,悠闲着跟人在那闲扯吹牛。4—5月份南方太阳已经很晒人了,太阳照在水里反射在脸上,晃得眼睛都睁不开,因此就特别羡慕那技术好的农民。

这也是泥鳅最肥的时节。农民们上工的时候人人屁股上挂着个竹编的小篓,边耙边摸一但摸到就用食指与中指弯曲起来一夹就放进篓里了。一天下来有时能摸一篓,带回家去煮米粉吃,味道那个鲜美呀就别提了。在那年月有那么点荤腥简直就是人间的幸福了。许多知青也仿效着,也在屁股上挂个竹篓,也在水田里手忙脚乱地耙着摸着,可最终是弄得浑身是泥也就寥寥的几只,即便就那么几只也能在知青中泛起愉悦的涟漪。

到了晚上就更热闹了,许多人点着松明子拿着鳅叉在田里摸着。那鳅叉就有点象西餐用的叉子,只是它的上端有两个铁刺,一但叉到泥鳅准没跑。如果正逢第二天是个赶墟的日子,那山里就是个不平静的夜晚了。星星点点的松明撒满了山田里的沟沟坎坎与那萤火虫的飞流交织出山村的夜景。叽叽咕咕的蛙声蟋蟀声和狗的咬叫声打破了山里的寂静。时不时地还飘来烧草木灰和猪牛粪的气味。

有一回,有个知青要到离村子很远的田里去出工,他想那块田远离村子无人问津泥鳅肯定不少。因此他就整装待发准备了自制的油灯鳅叉(罐头瓶装点煤油放上一跟麻绳,瓶口上扎上铁丝能拎着就成了),大号的竹篓以及防身的柴刀、干粮有模有样地出发了,大有壮士一去不归兮之悲壮。

待夕阳西下大家都收工回村了,他还守侯在那块田里。不知他摸到几点也不知他摸了多少,反正是一夜未归。吓得我们也一夜没睡塌实,生怕他被野兽叼了去。天刚蒙蒙亮大家就出去找他了,才走到村口就看见他躺在村口的老樟树下。身边的竹蒌歪斜在一边,泥鳅也跑了一半。我们不知他发生了什么,胆小的女知青开始哭了,等走到他身边才知道他正酣睡着。大家互相看着都露出了坏笑,结果谁也没叫让他继续睡吧,只是把那篓泥鳅带回去了。

不曾想那剩下的泥鳅倒出来足足有半脸盆,大家一阵欢呼,生火洗菜煮米粉那阵忙活就别提了,厨房里的歌声笑语能传到山下[知青楼是在全村的最高点]简直比过年还快乐。大家忙完了吃完了那老兄睡眼惺忪地回来了,一脸的沮丧坐在那里发楞。与他同屋地问道:

你怎么了?一夜没回来把我们都担心坏了。

我不是摸泥鳅去了嘛!

摸到没有呀?泥鳅呢?

不知道呀,我也在发楞呀,泥鳅哪去了........

该不是没摸到吧!

我向毛主席保证摸了整整一篓,只是我太困了睡着了。

你睡着了泥鳅总不会睡着吧,泥鳅哪去了?

他使劲睁着小眼睛在那摸着后脑勺苦思冥想没弄明白,连那泥鳅篓怎么也没了呢。

大家在一旁使劲憋着没敢笑,一个女知青给他端了碗泥鳅煮粉干让他先吃了再说。他开始没注意就吃了起来。吃到一半直楞楞的瞅着碗里的泥鳅叫道:“这...这...这泥鳅哪来地?”这下我们憋不住笑的直不起腰了。最终那位女知青成了他的妻子。

种山芋

山芋在山区农村是可以存储最久的菜,在春季青黄不接的时候那就是最好的菜了,农民们用山芋和着辣椒加上自己腌的糟菜煮上一盆能吃好几天。因此每个农民都会分上一块地专门种山芋的,知青当然也不例外地与社员们享有同等待遇。

山芋是要湿润的土地,一般都是在水田的边上靠近山脚有水的地方上栽种的,并且离村子很远。农民们都是利用去那块地里出工的机会赶紧种上的,即不误时节也不误工时。我也分到一块大约有6--7平方米大小又离村子约有4--5里路的山边土地,可因为那段时间在村里小学代课而迟迟未能种上,如若再不种就要耽误时节了。

趁着星期天不上课,我担着一挑土箕,一头是猪粪一头是山芋种进山去了。拐过两座山到那里一看哪还有空地呀,都种满了山芋,我的那块地里山芋已经发芽了。我心里直犯嘀咕谁这么好心帮我都种上了,或者是自己找错地方了.........正纳闷着听见有人叫我"老师",回头看见我班上的一个学生正和他父亲来到这块地里给山芋施肥。原来我们是一个生产队的地分的也就紧挨一起,他看那块地迟迟没人去种以为我不要了,因此就都种上了。

那农民看见我要来种这块地时感到非常不好意思,紧张地跟我解释了半天。我说种了就种了吧没关系的,我能理解他们,土地对农民而言是最宝贵的,多一寸土地就能多获得一些。我留下那堆猪粪和芋头就回村了。

到了秋天收山芋的时候,我的那个学生挑了一担簸箕一头是山芋一头是地瓜来到知青楼找我。说是种了我的地应该给我地里的收成,还十分不好意思地说他们家人口多,山芋要留着来年吃,只好用地瓜来抵数。这下轮到我不好意思了,我什么都没干却得到别人辛勤劳动的果实。我被他们的朴实所感动,也为自己的慵懒而羞愧。

知青下乡的故事有哪些2

三个上海女知青的故事

作者:吴玉林(田钧祥供稿)

我和三个女知青是1969年1月18日从上海下放安徽贵池的。经过近两天两夜的长江航运,我们到了贵池县城。我们参加完县政府组织的欢迎仪式后,安排我们统一吃饭,有鱼有肉,然后安排在旅社睡觉。1月21日早餐后出发,我们坐大客车到达铜山公社,2个多小时后由公社干部带我们到了宝赛大队,然后我们四男三女又被分配在汪矶生产队。一路上,我们迎着凌厉的寒风,跟着衣衫褴褛的老乡后面,望着身边光秃秃的土丘,我们预感到我们即将落户的生产队一定是贫穷的生产队。

我们到了生产队,眼前都是陈旧的茅草房,墙体全部是泥砖磊起来的,窗户上没有玻璃,也没有油漆,屋内的地上全部是泥土地,没有一点点水泥,这就比我们想象中的农村还要穷困。生产队长给我们男女知青分别分在两个老乡的家里,相隔大约五六米。我们四个男生一间房子大约六七平方米,住四人,两人共用一个铺,所谓床铺是泥砖垒起来,上面放几块木板,铺上稻草而已,女生房间与我们差不多。我们的木箱子垛起来,又组成了桌子。

终于到了吃晚饭的时间,我们一起进了“老党员”的家里,这也是很普通的东西厢房,中间客厅,东厢房后面披盖厨房,家里没有电灯,用煤油灯照明,为了节省煤油,客厅与厨房共用一盏煤油灯,屋里显得很灰暗。

桌子上放了六七个菜碗,但是看不清都是些什么菜。开始吃饭了,我们尝了每一个菜碗,烧白菜,烧白萝卜,炒白菜,炒咸菜还有辣椒炒咸菜,咸菜炖萝卜,没有荤菜,除了白萝卜就是白菜,咸菜,没有一丝肉片,只有一个小碗还没有尝,大家也自然不会放过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先后用筷子伸进去了,结果大家不约而同地笑出声了——原来是一盘辣椒酱。(我们都不能吃辣的,吃进嘴里,吐又不能吐,吞又吞不下,看到大家一个个上当的尴尬相,忍不住笑出声了。)

第一顿的接风宴不过如此,以后的派饭伙食都是白萝卜加咸菜,没有什么新鲜菜,还好老乡们对我们还是客气的,除了当家人陪我们先吃饭外,家里人都在我们后面吃。三天后我们就开始自己烧饭了,生产队分了米,规定村子里老乡们每天派一户送菜,解决了我们刚下农村时的吃饭问题。

我们在农村插队的生活是艰苦的,1969年时全大队里都没有公路,没有电灯。我们居住地离最近的小商店有三四里地,遇上雨雪天,在泥泞的田埂上行走,摔跤七八次也未必能买到酱油。渐渐地老乡们也停止给我们供菜了,我们菜地里的菜还没有长起来,我们没有菜吃了。老天还雨雪不停,我们先用酱油拌饭,后来酱油也没有了,我们只能吃盐水泡饭了。

我们是大城市来的人,老百姓对我们充满了新奇,像我们这么大的个子,十七八岁了,为什么挑担子三十来斤,就能磨破皮,累弯腰。在农村,扁担是重要的生活工具,挑担子是重要的生活技能。

在我们的生产队,每天的喝水用水都要去200米的长江边取水,要挑水;吃饭的米面,需要把水稻小麦去三里地碾房去碾压出米面,不会挑担子也不行;我们生产队没有电源,没有煤炭,全部使用柴灶,要烧水,烧饭都离不开柴草,柴草也是需要从几百米,甚至几里地外用扁担去挑回来的等等,而上海知青们十七八岁了,居然不会挑担子,实在奇怪。我们就向他们介绍上海的特点,我们说我们长这么大从来没有用过扁担,所以不会挑担子。

他们感到不可思议,他们问,你们喝水不用挑吗?柴火,米面怎么进家啊?我们说我们家里就有自来水,由管道把水接到家里的,洗衣服也不用去河边的。我们还告诉他们,上海居住地离商店往往只有三五分钟的距离,步行十几分钟就能买到米面油等一般的生活必需品了。我们还介绍了一些上海的特点,上海最拥挤的道路上,比如南京路上总是人挤人的,走路不碰到人都难,农村人很难以想象,我们告诉他,就像电影散场时你能做到人不碰人吗?农村人与我们的认知有很大的差别,村里极大多数人连县城也没有去过。

我们在农村也渐渐学会了挑担子,学会了除草,插秧等农活,每天与农民一样,需出工12小时以上,在防汛的时候,甚至达到16小时以上,(农民基本上不会游泳,而上海知青都会游泳,检查长江堤坝需要下水的。)我们与农民不同的是,我们还要自己洗衣烧饭,打理菜地。我们还曾经有半年时间没有享受过饱的感受。我们男生想享受一次饱的感觉,打赌:半小时内一个人能吃完二斤米的饭吗?实验结果是轻松吃完了。

还有一天,我们钓了两条鱼,向女生借了一调羹油,三天后,她们居然直接来讨要了,我们没有油还,她们就要抢我们的米抵债,我尽量保护着我们的米缸 (一共只有半脸盆的米盆),企图阻止她们抢米,一个身材高大的女生利用她的身躯优势,直接扑向我的身体,她身体与我接触的那一刹那,我居然麻木的动也不敢动了。还好她们最后也只拿走了一茶缸的米。这个过程使我既惭愧又兴奋,几十年后还能记忆犹新。

我们刚刚下去时是冬季农闲,随着春季的来临,我们江南农村要下田插秧了,除了需要五更起床外,最可怕的是水田蚂蝗,蚂蝗叮在身上,一般感觉不到,等到有了一点点痒的感觉抬起腿来,一下子能看到在腿上爬了三四条蚂蝗,吸血把蚂蝗肚子吸得滚圆,一拍就是血流一片,蚂蝗把三个女生吓得哇哇叫。每天回到房间往往是以泪洗面。我们的生产队地处长江边,生产队的农田十年九灾,导致老百姓极其贫困。农村人年年要吃国家的回销粮,而且90%的村民还年年超支,出工再多,也会入不敷出的。因为每天的工分值年终结算下来,仅仅值8分钱。

在这个穷乡僻壤,我们这些大城市人对年轻的姑娘有着很大的吸引力的,她们会有意无意地将身体与我们相碰,以让我们对她们产生好感。这大概也就是后来懂得的青春期萌动吧?还好我们七个知青中,没有在农村谈恋爱的。

照片上的这三个女生下放农村三四个月后,终于有机会去了安庆市,找到照相馆拍下了这张难忘的合影。由于岁月的变迁,我们一起下放到宝赛大队的38个上海知青中,有的两年就招工了;有的过了三五年招工或者上大学了,在农村时间最长的有10年以上的,现在也都回上海了。

我工作以后,也曾经在1988年和2010年两次去了生产队看望老乡,那是我的第二故乡啊,看看我们的生产队以及老乡们。但是老乡们的生活还是很拮据的,二三十年了也没有多大改变。合影中的三人现在身体还都健康,但是她们相互间也有十多年不见了, 现在钮丽娟在上海,金雅莉在东至县(女儿在国外),舒亚禹则长住在铜陵市。我曾经问过她们,对农村生活最难忘的是哪一段,回答基本上是一致的, 就是刚刚去农村的前半年是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最难忘的。

作者:吴玉林 上海市古田中学六七届初中生,1969年1月18日去安徽贵池县铜山公社宝赛大队汪矶生产队插队,1974年去安徽大学生物系进修,12011年年满60岁在安徽中医药大学退休回上海。

来源:兵团战友

(侵权联系删除)

知青下乡的故事有哪些3

1968年夏天,林海涛高中毕业在家里闲待了一个月,在家里的安排下,进入西安炼油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可是林海涛干了一个月之后就辞职了,他受不了厂里的生活,主要是他不愿意当工人,后来他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69年6月,林海涛插队来到了陕北姚家岭南山公社李家村,这次和他一起插队的知青还有十多人,因为当时他们来的时候,正好赶上了农忙时节,各公社都忙着收割麦子,只好临时把知青们集体安排在了一间破旧的仓库里,这次来的都是男知青,所以并没有太多讲究,知青们直接在地上打地铺。

第二天一大早,知青们就被叫起来参加劳动,很多知青根本还没有适应,有的起来上厕所,有的起来刷牙,有的甚至还没有起床,等到知青们全部起床,收拾完毕已经到了早上10点多了,大队书记姚玉堂气得直拍大腿,其实也不怪知青们,刚来还没有适应陕北的生活,可是姚玉堂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就是知青怕吃苦,后来给知青们安排的活都是比较重,让知青们从山下往山上背麦子,知青们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比较兴奋,毕竟大家都是第一次感受农民的生活,可是两趟下来大家都是汗流浃背,一个个气喘吁吁,林海涛已经趴在地上不想起来了。

姚玉堂给每个知青都安排了工作任务,吃饭之前每个人必须背够十五捆麦子,其实知青们如果每次背三捆,只要五趟就完了,很多知青都是背两捆,甚至是一捆,到了吃饭时间大部分知青都没有完成任务,林海涛还剩下两趟,等到知青们全部干完活,已经到了下午三点多钟了,一个个已经饿得不行了,只见这时候姚玉堂才不紧不慢的端来一筐包子,知青见到有包子吃,一下子来了精神,林海涛第一个冲在前面一下子拿了三个包子,赶紧往嘴里塞了一个,生怕被别人抢了去。

忙活了一个多月麦子终于收完了,知青们手上也起了老茧,林海涛自己也是瘦了一圈,这次经历也让林海涛体会到了农民的不容易,他在心里暗自发誓,将来一定不要再种地。

农忙结束后知青们各自安排了插队大队,林海涛分到了生产一队,一队一共分了三名知青,一队队长李福生是地地道道陕北农民,为人和蔼可亲,在这三名知青中,李福生让林海涛做了队里的会计,因为之前队里的会计是由自己的儿子担任,儿子前几天被招到了县里工作了,所以会计的位置就空出来了。

在这三名中李福生觉得林海涛干活机灵,所以就推荐了他当了会计,其实生产队的会计,就是给大家记一下公分,管一下队里的账,对于林海涛来说,这份工作倒是很符合自己的口胃。

李福生有三个孩子,大女儿已经出嫁,小女儿和林海涛一般大,李福生三女儿叫李巧儿,经常来队里给父亲李福生送饭,时常能和林海涛见上面,两个人一来二去就熟了,有一次林海涛对李巧儿说道“啥时候也给我送一顿好吃的啊”林海涛本来就是一句玩笑话,随口一说,没想到李巧儿居然当真了,第二天就给林海涛送了一盒饭。

见李巧儿送来了饭菜,林海涛自己有不好意思不收,林海涛打开饭一开居然还有肉,对李巧儿说道“哪里来的肉”,李巧儿调皮说了一句“你猜”然后扭头就跑了。

林海涛也不是占小便宜的人,他送了一支钢笔给李巧儿了,当时钢笔可是稀罕物,李巧儿爱不释手,这是她长这么大第一次收到礼物,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后来李巧儿每次给父亲送饭,都会给林海涛带一份。

1975年队长李福生通知林海涛去参加公社考核,因为县里要招一名文员和一名文教干部,林海涛符合招考条件,其实这次参加考试的大多都是知青,因为有几名知青已经返城了,所以林海涛顺利通过了考试和政审。

临时走时李巧儿特意给林海涛做了一双布鞋,她问林海涛“还会不会回来”,林海涛说道“当然要回来,有你在我能不回来吗”,听到林海涛这么说,李巧儿害羞的低着头跑开了,其实林海涛是在安慰李巧儿,也是在安慰自己,他明白李巧儿的心思,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和她是不可能在一起的,只是他不想让李巧儿伤心。

县城距离李家村非常远,林海涛到了县城之后,刚开始还回来了两次,后来因为工作原因就没有回去过,他对李巧儿也渐渐疏远了,倒是李巧儿经常会去看他,给他送好吃的。

1977年林海涛听说要恢复高考了,他辞去了工作,又回到了李家村,因为他要为高考做准备,在这期间林海涛一直住在李巧儿家里,李巧儿每天给林海涛做饭,后来林海涛考上了西安交电学院。

林海涛要回城里上学了,他要离开李家村了,可是他心里突然有种不舍的感觉,李巧儿知道林海涛要离开了她哭了好久,林海涛走的时候只给李巧儿留了一封信,当李巧儿拆开信的时候,林海涛已经坐上了车,林海涛在信中说道“我知道你的心意,可是我们注定有缘无分,你早点找个好人嫁了吧!”信里面还有林海涛留下的300元钱。

多年之后林海涛回想起这段往事,心里总是有点内疚,还夹杂着一丝遗憾,可是其中的对错谁又能说清楚呢!

作者: 老冯故事

知青有什么感人的故事情节(知青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8日 星期六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知青下乡的故事有哪些名字(知青下乡的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91276.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