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关于大槐树的故事(大槐树的故事有哪些)

2023-03-18 22:44:01 技术常识4 干货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890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3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犁城传说」济阳垛石镇千年古槐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昕暖草木盛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大槐树的故事有哪些1

折断后的古槐

(1958年12月29日,济阳县合并到临邑县,称临邑县。1960年10月5日恢复济阳县)

在济阳县垛石镇东西大街正中央,有一棵千年古槐,人们称之为仙槐、神槐,其神奇的的经历与传说,一直在垛石镇以及徒骇河两岸流传着。

垛石早在唐朝以前就有杜姓先民在此定居,因为杜姓早在此居住,此处又有一湾碧水,因此最早此处的村名叫——杜家水口。

这条碧水——杜家水沟是从徒骇河分流出来,又在安子坡流入徒骇河的分支流。

清.济阳县志、民国.济阳县志卷首《县志全图》中,载有徒骇河与分支流图,曰:杜家水口图,并有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又因为在唐朝贞观年间,在杜家水口修建一座寺庙——洪济寺,又将杜家水口改称为洪济寺村。

唐朝贞观年间,杜家水口修建了一座寺庙——洪济寺,洪济寺临徒骇河而建,坐北朝南。

洪济寺竣工几年后,有一位四方云游的和尚路过洪济寺,伫立片刻,口中念念有词,对洪济寺方丈说:

洪济寺香火旺盛,乃风水宝地,地灵人杰,钟灵毓秀,经年之后这一带必出大人物,此地将来必成重镇,此庙可保千年香火延绵。在院内种植一棵国槐,更能使寺庙声名远播。

方丈点头称是。临走,云游和尚边走边嘟囔:枯木逢春,起死回生,生死轮回,生生不息。

因为洪济寺本来已经香客如云,云游和尚的话,更使得洪济寺声望远播,四面八方的香客络绎不绝地前来膜拜烧香,洪济寺的在人们心目中逐渐高大起来,遂将杜家水口称之为洪济寺村。

洪济寺方丈按照云游和尚的指点,在洪济寺院子的最南边种植了一棵国槐树,起初,国槐生长旺盛,与一般国槐不一样,发芽早落叶晚,叶子黝黑发绿,不几年便枝繁叶茂,长成了一棵大树。历经数年,古槐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树干达到了十几米,树冠遮天蔽日。

冒出新枝的古槐

从此,僧侣们夏季酷暑日,在树下打坐念经,月夜在树下饮茶乘凉,成了和尚们修心养性、悠闲消暑的好去处。后来,树干越长越粗,树围达到了四米多,树身逐渐有了裂洞,壁虎、黄鼬等小型动物居住,小鸟逐渐不敢再树上搭窝。也引来了小型动物的天敌——蛇;树大招风,更招雷电的袭击。

明朝万历四年,即1576年夏初,一场巨大的雷电击中槐树,树身破裂,树心被雷火烧焦,巨大的雷火亦将树叶烧掉,槐树第一次死去。

因为树上盘踞着蛇等动物,老百姓都议论纷纷:这是槐树上住着歪门邪祟,老天爷在惩戒这些作恶的东西。人们总是以一颗善良之心、虔诚之心、惩恶扬善之心来看待自然界发生的现象。

由于古树近千年,又被雷火烧死,洪济寺的和尚们,对神秘的雷电、对古槐都怀有敬畏之心,谁都不敢砍伐古槐。十二年后的清明,和尚们一看烧焦了的国槐树,又枯木逢春发芽了,而且夏季又枝繁叶茂,方丈和弟子们喜出望外。

九百多年以后,云游和尚的话,他们才悟出道理,原来这:枯木逢春,起死回生,生死轮回,生生不息。指的是这棵国槐啊。

被雷电烧焦的树心,每年被大雨冲刷,数年后,枯木逐渐腐烂,形成了一个树洞,根部空洞最大可以容下三人,在树根洞内顺着爬到树洞顶部可以容下两人。

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古槐第二次遭遇雷击,这时距离第一次雷击又过去二百二十多年,但几年后又焕发新枝;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槐真的有点年近迟暮,1936年第三次自己枯死。

人们以为这是古槐太老了,自己无疾而终。就在人们惋惜唏嘘不已时,隔年古槐又一次自己复活了。

老百姓都说:这是一棵神奇的槐树,带有仙气的唐槐。

人们称之为神槐、仙槐还有诸多传说:古槐树洞不知何时住进了一条龙蛇,也不知道这条龙蛇有几百岁了。这龙蛇安家在古槐树洞,可谓占尽了地利,下通沃壤,冬天可以盘踞在树洞下温暖过冬,上可以攀爬倒树枝上,捉树上的小动物当食物,渴了将尾巴在树枝上缠绕几圈,头探进古树旁的一个叫燕墩湾池塘里喝水。

自从古槐有龙蛇盘踞,徒骇河两岸风调雨顺,年年好收成。每年夏天是槐树豆子成熟的季节,把槐树豆子采下来,在水里泡一段时间,再取出里边的槐豆包衣,老百姓叫做槐豆肉,即筋道又好吃。有人琢磨古槐上的槐豆挺多,把这些槐豆采摘下来,就是几顿可口的豆肉,在饥荒的年月可以填饱肚子。

此人趁龙蛇在树洞睡眠时,爬上古槐采摘了很多槐豆,回家后不知是在水中没有浸泡出槐豆的毒性,还是在操作中不当,吃了槐豆肉一家身上、脸上浮肿起来。

就有巫婆说:这古槐是神槐、仙槐,谁要是敢动仙槐一枝一叶,就会得到龙蛇的报应,就会去全家遭难,不是让他得病、就是让他见阎王。巫婆的话确有号召力,从此,人们对仙槐更加敬畏,没有人再敢动仙槐一枝一叶。

1976年第四次枯死,隔年又枯木逢春,从1983年拍摄的照片看,那时依旧枝繁叶茂;2002年6月11日,第五次枯死。

因为前几次虽然遭雷火烧死,或者自己枯死,毕竟树身依然屹立不倒,现在从根部全部刮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在人们以为古槐彻底死亡时,第二年在原来树干处,蓬蓬勃勃长出五、六棵新芽,近二十年的时间,已经长成五、六根比成人胳膊粗、四米多高的一簇槐树。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道路截弯取直,仙槐已经在垛石东西大街的正中央。

无巧不成书,更陷神秘中。就在截弯取直修建道路时,有两台推土机在仙槐旁施工时,正巧遇熄火趴窝,其中一名司机不久夭亡,更增添了些许怪异,给千年古槐更增加神秘色彩。

传说与巧合不足为怪,但,这棵仙槐给垛石带来了诸多典故,传承了千年的历史文化,为垛石镇、徒骇河畔增加了古老的人文底蕴。

古槐以前的图片

作者简介:高连君,山东临邑人,从教多年,文史爱好者,以挖掘抢救当地历史为乐。

大槐树的故事有哪些2

从儿时起,就常听大人们说;“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故乡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我虽然生在山西长在山西但一直没有去过洪洞大槐树,心里总是惦念着有机会看看。今五一前夕,我与同事们一日游,从太原途径平遥休息站,短暂休息后,历时3个多小时到达位于临汾盆地北端,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它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级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洪洞大槐树是明代迁民的遗址,有一段渊源的历史。元统治者以游牧之勇破金灭宋,统治中国达98年。元官僚贵族与汉族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压榨人民,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蜂涌而起。元末动乱,中原、江南等地人烟稀少。而同期蒙古地主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山西洪洞一带,却相对显得安定,无兵荒马乱之苦,连年风调雨顺,人民生息繁衍。

明朝建立后,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 几成无人之地。“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结束。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

为了发展生产、恢复人口和国力,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成祖朱棣将近50年的时间里,明政府在山西共组织了18次大的官方移民,因移民多在洪洞大槐树下汇集转迁,所以被称为大槐树移民,当时移民主要迁往河南、山东、安徽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移民遍布整个中原地区。

我们一行人刚到景区,远远就看到正门槐树的大根雕造型,她象征着大槐树的子孙们同门、同根、同祖、同心。我仔细观察,她也好似一位弓着腰,柱着龙头拐杖耄耋的老祖母,挥着手欢迎我们呢。走进根雕大门,迎面影壁上超大的隶书“根”字是我囯著名书画家张仃先生题写,字体筋骨突出,强健有力,隐含象形,寓意深长。我感觉“根”那坚实的一竖,深深扎根于大地母亲,那一撇好像母亲的孩子昂首挺胸走向全囯四面八方及大千世界。

继续前行,有几组雕塑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听取大臣汇报关于移民的进谏;移民在迁图地安家落户,正在给孙儿讲往日洪洞县大槐树的故事等。

走着来到了,有一座建于民囯时期的牌坊,它的正面与背面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 的确大槐树在海内外享有盛名,她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

继续前行,第一代大槐树遗址。她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年间汾河发大水,被洪水冲毁。人们怀念她,在大槐树的生长地上,修建了碑亭。由第一代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也有近400年的历史;由第二代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她们枝叶茂盛威武挺拔,人们给她们皮红带花,在她们的周围悬挂着各种的吉祥物。她们目睹了来来往往,无法数清的大槐树后裔们,寻根问祖,饮水思源。在古槐树的不远处,有座石经幢是当年广济寺的唯一遗物,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千千万万明代大槐树迁民对故土的眷恋与不舍。在它的近处有棵千年槐根,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她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屈不挠的顽强民主魂。

走着走着,看到“苏三卸枷”雕塑。苏三的故事在我囯可以说家喻户晓而且有多种的演绎形式讲述。我看着雕塑,在这一刻时光好像凝固穿越到了明正德年间。当年苏三起解,正直夏日酷暑,她身带重枷,举步艰难。幸好遇上解差是位善良的老者,他给苏三卸去刑枷,来大槐树下歇脚,此景浮现在眼前。京剧大师梅兰芳那悠扬婉转的唱腔“苏三离开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从远处隐隐传来。

继续前行,不觉来到了可容纳万人的祭祀广场,那祭祖堂前:炉香袅袅,这也许就是亿万大槐树后裔与先祖沟通的媒介吧。来到祭祖堂,在大殿里排列着数不清的移民先祖姓氏牌位,好多游客从姓氏牌位上认真地找寻着自己姓氏的祖先,然后再在祖先牌位前祭奠。

来到复建的广济寺。有青砖照壁、天王殿、放生池、观音石像、大雄宝殿等建筑。当年广济寺寺旁有一棵汉槐,车水马龙从树荫下通过。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当年他们曾在这里恋恋不舍地离开故土,心里充满着惆怅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逐步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我记得我的祖父及许多老人都有这样的习惯。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我经常看到老人们看看小孩小趾甲,然后说大槐树来的。啊,洪洞大槐树的基因已经印记在我们流淌着地血液里。

园区内的卫生间都写着“解手”这是原为大槐树移民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至今好多人还在沿用。

走着,来到了根祖文化记念品商店。有盘子、扇子、杯子等等。游客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挑选着,我的同事瑞儿给她的小孙子,挑了一小盒六个,上面写着“根”字的小杯子。我说一下买那么多,她说;“给他倒几杯喝一杯再拿一杯”。随后我想小孙子“根”概念应该强化了哦。

最后我们来到园内的民俗村参观,首先看到是洪崖古洞及民俗村中,民囯时期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等。

我们漫步在景园的小道上,万物复苏,春意盎然。一片生机勃勃,到处花红草绿,树木成荫。充满着春的韵味只觉得神清气爽,令人惬意。不觉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准备返程了,在车上“根祖圣地”的景观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大槐树的故事有哪些3

每年清明,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里总是钟鼓齐鸣,香烟缭绕。来自省内外、海内外的人们在这里面对寻根祭祖园内这座石经幢(塔),三叩九拜。

石经幢、亦称经塔,民间也叫感恩塔。据记载:南宋(金)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广济寺院主持惠琏等僧人为报答先大师文悟僧录(广公)和尚深恩始建的。石经幢雕刻艺术之精美堪为金代艺术极品。除了其雕刻艺术价值,人们最感兴趣的还是塔形体上雕刻着佛教故事和经文,因为它记述着当初人们修建这座塔的原因——广济寺院众僧感恩,为纪念先辈文悟大师而修建的。上面刊载着先辈文悟恩师的功绩和德行。

原来,金代时洪洞县城北五里处官庄村有一涧河。据《洪洞县水利志》记载: “广胜河,又名南大涧,下游称漠河。”起源于霍山山根,终汇入汾河。涧河霍泉水漫流,一到夏秋季节,河水暴涨,不能渡河,人们归心似箭,但只能隔河相望,干着急没办法。一日,官庄村的父老乡亲到二里以外的广济寺烧香拜佛,请求菩萨保佑,得知此事的文悟大师(广公和尚),随后就马上到官庄村村商议修桥的事。而且亲自牵头组织亲自率领众徒弟们四处化缘,筹得木材、青石和钱,人们一呼百应,广泛支持。过了没多久,在文悟大师的亲自指挥下一座木石相结合的大桥随即告成。文悟大师又在桥头两边修建房屋,创建了道院,以聚众僧,专门守护维修桥。同时为让过往车辆行人提供歇脚。从此,桥上南来北往,轮蹄之声昼夜不绝,为使大师的恩惠永远,人们把此桥称之为惠远桥。

石经幢(塔)原是建在广济寺门外的。说到石经幢(塔)就不得不说广济寺。广济寺是什么地方?据《洪洞县志》记载:洪洞县城北二里许贾村,有一座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始建的广济寺。该寺,建筑格局,错落有致,东西殿宇对称雄峙,重檐歇山顶的大雄宝殿,矗立在寺院的中轴线上…到了宋代佛教兴盛。广济寺院逐渐发展扩大,增建天王殿、三圣殿、伽蓝殿、藏经楼、钟鼓楼等。广济寺香火旺盛,僧众济济。而文悟大师(广公和尚)就是该寺的主持,试想,有了这样乐善好施,为当地百姓做好事实事的优秀主持,人们能不慕名而来?人因寺而红,寺因人而热,所以广济寺的红火自在情理之中了。

石经幢无疑是一部难得的历史教科书,它向人们讲述着大槐树故事的前世今生。

石经幢是为纪念文悟大师而建,那么,广济寺和大槐树又是何关系?原来广济寺旁有一株汉代栽植的槐树,到明代已长得“盘日拿云,树身数围,浓荫可蔽数亩”,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晴日里,阳光透过它的树冠辉映着广济寺,映照着石经幢,映照着寺庙红墙的绚烂……。成为县城洪洞著名一景,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香客和游人。。

据《洪洞县志》记载: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汾水暴涨,浪高数丈,冲垮堤坝,岸湮寺塌,踪迹全无。一场洪水将唐代始建的广济寺毁于一旦,洪水退后广济寺院僧人把唯一遗物“石经幢”移放在原址上,存留至今。

再说说大槐树。早在元朝末年,战乱、水涝、旱灾、蝗虫、疫病频发,中原大地,人口骤减。而当时的山西是蒙古贵族名将察汉铃木耳(王保保)之根据地(北至石灵关,南至黄河北岸),山西表里河山之险,没有战乱,风调雨顺,又加上王保保统治严密,组织管理有方,社会比较安定。山西民生富裕,死亡减员较少,而流入难民很多,时间一长,山西人满为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到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在三朝五十年间,先后十八次由官办把山西上百万人口迁移到京、冀、鲁、豫、皖、苏、鄂、秦等十八个省市,涉及五百多个县和包括汉、蒙、回三大民族的八百多个姓氏。明朝迁民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举世少有!

当时,明朝官方在洪洞县城北二华里的广济寺设局驻员,在大槐树下编排移民队伍,发放凭照川资。这株大槐树位于古驿道旁,是从汉代就生长起来的,当时这株槐树已长得“树身数围,盘日拿云,浓荫可蔽数亩”;汾河上数不清的老鹳在这株大槐树上盘旋筑巢。大槐树成了成千上万移民们的明显的集散地。行将离开故土起程远迁的人们临行时,走出老远还频频回望,直到大槐树上的老鹳在泪眼中消失!

如今,公元1651年的那场洪水,淹没了那棵汉植明代移民的大槐树。时至今日,那株古老的大槐树虽然不复存在,但从其深植于厚土泥中的老根上又蘖生出了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的槐树。洪洞县已把明朝移民处开辟为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新建了寻根门,根影壁、连水桥、献殿、戏台、祭祖堂、槐树邨。在广济寺遗址上复建了广济寺的原貌。

大槐树护佑着洪洞人。辛亥革命时。赵城人张煌刺杀山西巡抚陆钟琦。不久,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便派爪牙卢永祥率部报复。卢永祥率军从太原顺古道南下平阳,所到之处肆意劫掠,杀戮。与洪洞毗邻的赵城县,被抢掠的“仓无剩米,城无市,箱笥无遗缕,盘盖无完缶,邻无炊烟,鸡犬无声……

(何红育摄影)

卢永祥部到了洪洞,仍纵容士兵们照旧抢掠。可他的士兵们来到了洪洞“古大槐树处”,却不约而同的下马毕恭毕敬跪拜。望树息兵,这是何意?原来卢永祥部下士兵多为河北、山东、河南人,他们都是大槐树迁民后裔,前辈们讲的故事仍言犹在耳。现回到洪洞老家,哪里有自家人抢自家人的道理?有的士兵还将沿途所掠之物供奉于大槐树下,以示谢罪。事后人们都说,洪洞人沾了大槐树的光,因此躲过了这一劫。此事后,知恩图报的洪洞人景大启、刘子林、贺柏寿等先辈,他们四处奔走,募款修建大槐树。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他们在“古大槐树”遗址上,修建了木牌坊,“古大槐树处”碑亭,建了茶室纪念。木牌坊阳阴额题 “誉延嘉树,荫庇群生”八个大字以示后人,永志不忘

(李红久摄影)

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说得好!1946年8月4日,陈赓将军率领解放军包围了洪洞和赵城县城,在发起总攻时,陈赓将军在三条沟指挥所对攻打洪洞县城的李成芳旅长下达死命令,一定要保护好县城的“古大槐树处和明代监狱”两处名胜古迹;并严格要求部队攻城时尽可能不用大炮和炸药。攻下洪洞县城后,陈赓将军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战后完好无损的“古大槐树处”和“明代监狱”古迹。并对身边的人说,大槐树是根,大槐树是家,大槐树是迁民的祖宗。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不然我们就对不起先祖了。这一纪念建筑物,已成为大槐树迁民后裔回乡寻根祭祖的灵魂殿堂;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柴二虎摄影)

1921年,1931年景大启、柴汝珍又分别汇集编写了《洪洞古大槐树志》《增广洪洞古大槐树志》二册。先辈们感恩大槐树,先辈们修建大槐树,编写大槐树,大槐树的人文历史才得以保护。

一幢石经塔,一座广济寺,一棵大槐树,三个灵魂的故事共同组成大槐树留住乡愁的大槐树文化。那什么是大槐树文化?透过大槐树迁民后裔回乡寻根祭祖现象,我们不难发现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知恩图报的感恩精神!当今社会为何会贪污成风?为何会坑蒙拐骗横行?一句话,就是缺乏感恩精神,忘了初心,忘了根本,放大了人性中的贪欲。而大槐树文化就是今天对感恩精神的召唤和回归!同时也是警示!

(文章源自:高玉柱)

-长按关注-

槐树民间故事(山上槐树有宝的故事)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8日 星期六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关于大槐树的故事(大槐树的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91268.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