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曹喜有什么故事(曹喜的故事有哪些)

2023-03-18 21:46:02 技术常识4 真实解答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56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4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王羲之为何被称为“书圣”,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曹喜的故事有哪些1

作者:祁小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庄谦之(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

说起书法,大概每个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中国历史上的“书圣”王羲之,同时又想到了王羲之萧放旷达的魏晋风度,想到唐太宗对于王羲之书法狂热的痴迷,想到身世传奇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乃至于想到会稽山阴的那次雅集。这种种令人心向往之的传奇故事和文化光环,都集中在千古一人的书圣王羲之身上,成为每个熟悉中华传统文化的国人共同的精神财富。

诚然,王羲之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人们越靠近它就越发现它的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我们不禁要问,王羲之为何被称为“书圣”?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美学品质,使得它成为传颂千古的书法高峰?

《姨母帖》(摹本)王羲之/书

取法高古和博采众长

诞生于魏晋时期数一数二的高门琅琊王氏,王羲之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书法教育。王氏一族中擅长书法的人才辈出,具体地,王羲之的书法取法于两位老师:一位是三国书法家钟繇的徒弟卫夫人,一位是王羲之的叔父王廙。取法上的高古,奠定了王羲之书法深厚的基础。

卫夫人的书法以妍媚著称,唐代人评价她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具有姿态万千、妍媚浮华的特质。王廙的书法精严古淡,传承了钟繇书法天然、古淡、质朴的特质,在西晋时期独步天下,享有盛名。正是在卫夫人和王廙两位老师的影响下,王羲之的书法接通了魏晋书法的血脉,兼具妍媚和古淡两种面貌。

在向卫夫人和王廙学习之外,王羲之对书法有着执着的热爱,他遍习名家遗迹,转益多师。《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便记载了这些事迹:“(羲之)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而,遂改本师,从众碑学习焉。”博采众长为王羲之书法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王羲之书法中,有如《丧乱帖》《平安帖》这一类洒脱飘逸的行书,有如《远宦帖》《十七帖》这样的俊朗典雅的草书,有如《黄庭经》《东方朔画赞》一类的古朴雄奇的小楷,也有如《寒切帖》《豹奴帖》一类隶意浓厚的章草。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多样、气象万千。

唐代的张怀瓘评论王羲之的书法说:“(羲之)尤善书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王羲之不仅擅长各种书体,还在不同的书体中形成自己的统一风格,造就其千变万化又独具特色的书风。这一书风在张怀瓘看来简直就是人力无法触及,是得自于自然的神力。

在王羲之千变万化的书法风格中,雄强、奇崛、飘逸可以说是王羲之书法独树一帜的品格。南朝梁武帝萧衍评论“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无独有偶,《世说新语》中记载王羲之的为人也是“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他们均用龙、虎、云一类气势超拔的意象来凸显王羲之书法的雄强、奇崛和飘逸。正是因为取法高古、博采众长,王羲之才形成了他妍媚、古淡、雄强、奇崛、飘逸的书法风格。

《平安帖》(摹本)王羲之/书

刚柔并济和调和古今

有关于王羲之书法的一个颇有争议性的话题。王羲之的书法究竟是柔媚的还是刚强的?对此,唐代张怀瓘曾说:“逸少草有女郎材,无丈夫气”,说他的书法妍媚居多。清代刘熙载则给予了王羲之书法相反的评价:“力屈万夫,韵高千古”,强调了他的书法刚强的一面。

这些矛盾的评价各有道理。事实上,王羲之的书法可说是兼具妍媚和劲健两种面貌,而且是调和了这两种面貌的最佳代表。比如,在王羲之的行书中,方笔和圆笔的综合运用、书写节奏上轻重缓急的调适,都显示出一种刚柔并济,乃至于刚中有柔、柔中带刚的韵味。王羲之的书法与魏晋南北朝其他书家的书法相比,也显得更为刚柔并济,更不属于个性张扬一路的书风。

相比于王羲之,其子王献之的书法就显得劲健不足而妍媚有余,缺乏刚柔并济的特质。虞龢《论书表》中说“献之始学父书……宛转妍媚,乃欲过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说王献之“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有趣的是,王献之的书法是从其父王羲之发展而来的,特别发扬了妍媚的部分,而成为了当时“今体”的代表,这种“今体”更为流便妍媚,也就缺乏质朴的“古”意。

正所谓“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亦刚亦柔的王羲之书法同时可说是亦古亦今。王羲之书风的“今”意,在于它妍媚流畅的行草书走势打破了隶书系统的迟缓;王羲之书法中的古意,则体现在当时仍去汉魏风骨未远,许多字的写法还保留了浓厚的隶书意趣,尤其是王羲之的《姨母帖》《初月帖》,用笔的迟涩、厚实,以及隶书横画取横势不取纵势的写法,字形扁平而不事张扬,都展现出质朴敦厚的篆隶遗韵。应该说在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书法是承上启下,兼具古今意趣的典型。

刚和柔、古和今,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美学特质在王羲之书法中是对立而统一、不可偏颇的。正是由于刚柔并济调和古今,使得王羲之书法能够在众多书家中脱颖而出,引领书法的潮流,并且成为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可谓是“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君子之风和中庸之道

在书法史上,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而王羲之书法正好是晋人之韵的绝佳代表,他的书法冲和任诞而又处处合乎法度,在激扬的同时又不乏沉郁,韵味无穷。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极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他说:“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意思是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的时候更为绝妙,因为这时的王羲之心气平和,所以他的书法并不激烈、张扬,却能够使得观赏者感受到一种持久的、耐人寻味的意韵。

这种“不激不厉”的冲和韵味,恰好是儒家所推崇的温润如玉、使人如沐春风的儒家君子品格在书法上的反映。《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君子能够同时具备、调和“文”和“质”两种要素,其中“文”指的是文雅,“质”指的是质朴,没有文雅的质朴和没有质朴的文雅都是失之于偏颇的,只有这两者的调和才符合于中庸之道。

儒家强调知行合一,观其言而察其行,合乎中庸之道的君子,其风格当然是“文质彬彬”的,是“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书法常常是一个人的意趣和思想境界在艺术上的反映,如果在为人处世上没有君子之风,不理解中庸之道的精髓,王羲之就很难在书法中践行这样的原则。

儒家人格的审美标准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标准,而王羲之的书法,正是有着这样的一种中庸的、优雅的儒家君子之风。王羲之的书法不仅能够调和妍媚和劲健、调和古意和今意、调和文雅和质朴,而且能在这种平衡之中缔造出中正、平和、不激不厉的风度,成为中国书法美学上最高的品格,成为历代文人艺术的典范。这正是儒家式的君子之风和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所在,难怪乎唐太宗会给予他“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的评价。

古人说“字如其人”,指出了关注书法要特别着眼于书法家的道德品质。我们今天了解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抛开王羲之身上神秘的光环和传奇故事,还应看到王羲之身上种种优秀的品质:取法高古和博采众长、刚柔并济和调和古今,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君子之风和中庸之道,它们不仅仅是书法学习、艺术追求上的宝贵经验,也是儒家君子在为人处世上的道德要求。书圣之所以能被誉为“书圣”,不仅因为王羲之在书法上的成就,而且更因为其书法背后的个人品质。王羲之的书圣形象,对于后世文人士大夫具有极大的示范、引领作用。直到今天,书圣的光芒仍未褪去。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书圣认识书法,学习书法,传承中华文化。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18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曹喜的故事有哪些2

文 | 一痴 书法网总编辑

如果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翻看整部书法史,也可以说这是一部书法家自夸自大往前走的书法史,这种种的自夸自大又是可以按朝代来划分,朝代中又可以找到代表性的书家来对照与印证。

缘起

近日,一当代“著名书法家”在一公开场合说出一句:“我们在很多方面其实都超过了古人,别人好像不好意思说。”此语一出,书坛一片哗然。有人撰长文以批驳道:“痴人说笑,其浅薄轻浮之态,溢于言表”;“自我膨胀,妄自标许,不知今夕何夕”……此批评文在网上一出,跟帖评论者云集,匆匆浏览一过,感觉愤慨之情是“溢于网表”。我在这里要来写这篇文章,却是要由此来起个缘起,梳理下自古以来的书家“自夸自大”之言。读者或由此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由此缘起。

书家自夸从汉代就开始了

在唐代张怀瓘的《书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蔡邕自矜能书,兼斯、喜之法,非流纨体素,不妄下笔。”句中的“斯”指的是秦代的李斯,“喜”指的是东汉初的曹喜,在《书断》中也有评价其书法:“篆、隶之工收名天下。”李斯、曹喜皆是早与蔡邕的书家。李斯的篆书碑刻现在还能看到,曹喜的则不见,蔡邕的作品以《熹平石经》最为著名,《后汉书》中记载当时:“后儒晚学,咸取正焉”,“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百余辆,填塞街陌”。这是何等的盛况!有这样盛况的书家当然是可以自矜能书了!当然后世也有言《熹平石经》应该不是蔡邕一人书丹,因为总计有四十六通,只是可能因为蔡邕的书名大,所以便都算做蔡邕名下了。

从目前能看到的书史资料来看,蔡邕应该是有记载的第一个自夸的书家了。

蔡邕书法《熹平石经》原石

蔡邕书法《熹平石经》拓片

有了第一紧接着便有了第二个,与蔡邕同生活在东汉后期的草书家张芝也有自矜能书的言论,卫恒 《四体书势》 中说: 罗叔景、 赵元嗣者, 与张芝同时, 见称于西州而矜此自与,众颇惑之。故张芝自叙说:“上比崔、杜(崔瑗、杜度)不足,下比罗、赵(罗叔景、赵元嗣)有余。” 

蔡邕与张芝的自矜还是很节制的,对于前朝书家和长辈书家都还有敬意,自夸更多是对于同时代或者晚辈而言的。但是到了张芝的学生韦诞就有些不一样了,自夸的言语中开始隐隐有跟老师比上下之意了:“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者,又得臣手,然后可以建劲(径)丈之势,方寸千言。”

晋朝书家的花式自夸

西晋的草书大家索靖素有“传芝草而形异”,“芝”便是指汉代的张芝。南朝王僧虔《论书》中有记载其对自己书法的自夸之言:“甚矜其书,名其字势曰’银钩虿尾’”意思是说自己的字的姿势有如银钩和蝎尾一样劲健有力。一说虿尾指指蝎子的尾巴,这样的自夸是不和别人来比,而是以自然物象之比喻来自夸了。

到东晋,书家的自夸和争胜更是层出,甚或有点负气斗书的意思了。

比如庾翼,他的年龄要比王羲之还要小些,起初大家都一致认为他的书法是要胜过王羲之的,王羲之是到四十岁之后,书名才开始大盛,到这个时候庾翼的家人与孩子便开始纷纷来学习王羲之的书法,而当时庾翼出镇为荆州刺史,身在外地,听闻后,很是不爽,于是休书一封道:“小儿辈乃贱家鸡,皆学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但是后来有一次庾翼看到了王羲之写给他哥哥庾亮的信后立刻就服气了,于是又休书一封给王羲之说:“我以前有张芝的章草十张,南渡过江后丢失了,为此我常常感叹这样妙绝的书迹永远要绝迹了。忽然见到您给我兄长的信,眼前一亮,让我仿佛看到看了我丢失的张芝的章草一样。”

吾昔有伯英(张芝)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庾翼《故吏帖》

庾翼这是服了王羲之,但还有人不服,这个人便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虞龢《论书表》中讲了一段这样的故事:一天谢安问王献之:“你的书法和你父亲王羲之的相比,你觉得如何?”王献之即刻答道:“固当胜!”(在《世说新语》里原话是“固当不同”,个人以为这样的回答比较合符父子之礼)谢安一听,马上起了挑逗之心道:外面的人可不是这样认为的!王献之一听,马上就刚回去:“外面的人知道什么!”谢安算是王献之的长辈,这样的回答真是一点面子也不给!而若真如虞龢所记,那王献之自夸起来真是连双亲都不认了!

王献之《东山帖》

有其子必有其父!王献之的自负自夸也是传了其书圣父亲的基因而来,其实王羲之的自夸比起他的儿子口气要大得多,《晋书·王羲之传》记载: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如雁行也。”又曾与人书信说:“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表面看来这两段话还是比较谦虚的,但是细究起来,就会发现右军是暗藏着以一敌二的自信与自大!

唐宋元明清以降,书家自夸泛滥成风!

到了唐代,狂草兴起,作为唐草的创造者张旭倒是不见有何自大狂言,但是作为“癫张醉素”中的怀素则自夸出了套路,先是请了一帮前辈名人如:李白、颜真卿等帮自己夸一通,然后自己再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自夸的文章《自叙帖》,在文章中极尽对自己书法的自夸之词!

怀素《自叙帖》

而一进宋代,有一位书家名为张融,为了自夸,竟敢当面顶撞太祖:一次太祖对张融说,你的书法确实很有骨力,可惜没有二王的法度气概,张融却耿直的回答说:“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这样的自夸虽说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但其自大之勇气也是冲天的!

到了苏东坡,则直接开骂: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何曾梦见王与钟,妄自粉饰欺盲童。又言: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前骂后夸,东坡自夸自大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如果说东坡的自夸还比较婉转的话,那么黄山谷的自夸则是赤裸裸了:

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 但弄笔左右缠绕 遂号为草书耳, 不知与蝌蚪、篆、隶同法。数百年来,惟张长史、永州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

——《跋此君轩诗》

此书惊蛇入草,书成不知绝倒。

自疑怀素前身,今生笔法更老。

———《墨蛇颂》

如此草字,他日上天玉楼中乃可再得耳! ……书尾小字,唯余与永州醉僧能之,若亚栖辈见,当羞死。

———《李致尧乞书卷后》

黄庭坚跋《苏东坡·黄州黄州寒食帖》

而至米芾,则比起山谷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部《海岳名言》满是对古人书作之批评,尤其是对待唐人之书法,不是“恶札”,就是“俗品”。便是连书圣父子,他也不放到眼里,尝自诩“一扫‘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明毛晋辑《海岳志林》),或“无一点右军俗气”(《画禅室随笔》)米芾的自夸自大说实在话是有点癫狂的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米芾论草书帖

到元代,又出一位狂人鲜于枢。先是在《论草书帖》将张旭、怀素、高闲评点一番,结尾处又将黄庭坚痛骂一句:张长史怀素高闲,皆名善草书,长史颠逸,时出法度之外,怀素守法,特多古意,高闲用笔粗,十得六七耳,至山谷乃大坏,不可复理。他也骂米芾,在跋《王献之保母碑》中道:“却笑南宫米夫子,一生辛苦读何书!”

再到明代,自夸自大的代表书家舍王铎再无第二人!

吾书学之四十年,颇有所从来,必有深于爱吾书者。不知者则谓为高闲、张旭、怀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

——王铎草书唐诗十首长卷

予书独宗羲、献。即唐宋诸家皆发源羲、献,人自不察耳。动曰:某学米,某学蔡。又溯而上之曰:某虞、某柳、某欧。寓此道将五十年,辄强项不肯屈服。

——临《淳化阁帖》与山水合卷尾

用张芝、柳、虞草法,拓而为大,非怀素恶札一路。观者谛辨之,忽忘。

——《草书杜甫秦州杂诗卷》

王铎的自夸自大是跃然纸上!

由是自明清再到民国再到现当代,口出狂言,自夸自大之书家终是泛滥成风,举不胜举!

王铎草书唐诗十首长卷尾

结语

圣人尝言:“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然“狂者”若不思进取,则堕为“狂妄”“狂言”!我今写这篇文章非是要来为当世书家之自夸自大的“狂言”背书,而是有思:效仿或成效颦,无畏终是无知!

曹喜的故事有哪些3

明学者、书法家杨慎在《墨池琐录》中说:“今之笑学书者曰‘吾学羲、献,羲、献当年学谁?”予诘之曰:“为此言者,非为不知书,也不知古今矣。”羲、献学钟、索;钟、索学章草,章草本分隶;分隶本篆籀,篆籀本科斗,递相祖述,岂谓无师焉?今不屑步钟、索、羲、献之后尘,乃甘心为地项羽、史弘肇之高弟,果何见焉!

意思是说,如今有人笑话学习书法的人,说我学王羲之、王献之,而王羲之、王献之又学谁呢?对此,杨慎说,这虚无缥渺人不但不懂得什么是书法,也不知道书法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王羲之、王献之学的是钟繇和索靖;钟繇和索靖学的是章草;章草是在分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分隶是在篆籀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篆籀又是在蝌蚪文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追本溯源,怎么能说是没有师承呢?

可有些人,不愿意去学习别人的书法,而是心甘情愿地去做项羽和史弘肇的弟子,我还从没见过象这样能学好书法的人!史记《项羽本记》中说: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后来项羽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打败,司马迁认为这与他不肯师法古人不无关系。

史弘肇(?――950),《辞海》上说他是五代时郑州荥泽(今河南郑州西北)人,字化元。梁末充禁兵。后为刘知远部将。后汉建国,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滥于杀戮。巡察京师,适逢太白星昼见,有人抬头观看,立遭腰斩。与宰相苏逢吉势同水火。隐帝嫌其专恣,用太后弟李业之谋,将他杀死。杨慎以史弘肇为例,大概是想说史弘肇的被杀是与他没有师承贤德之人,以古训作则而造成的。杨慎举出一正一反的例子,旨在说明学习要有师承。“师承”无所不在。

一、学习书法为什么要有师承

一是书法的起源与文字的起源既泾渭分明而又水乳交融。文字源于象形。文字的起源是“远取于物,近取于身”。因而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书法的起源,是在不自觉中萌发的,大巧若拙,质朴无华,是一种无意于美的美。是纯粹的天然美。但是当人们的审美意识一旦觉醒,或者说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有意识地去追求美,就会刻意地表现美。越是这样,其中“天然的趣味”也就会相应地被减少。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书法自然也就会失去他的生存空间。

二是学有本源,才能如水有源,如树有根。也才能立得久,行得远。这就叫做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什么才是书法的本源呢?用蔡邕的话说也就是“纵横有所象。”“纵横有所象,”也就是以“形”传“神”。形是“文字”,神是“自然”。形中有“自然,”才能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形中没有“自然”,再怎么写,也只是“字。”所以说写字也就是写自然。梁武帝说王羲之的书法,“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生龙活虎的意境,也就是一种动人心魄的自然现象。王羲之书法中“生龙活虎”尽善尽美的意境,正是王羲之善于学习(师承)和勇于创新的结果。

二、怎样师承

王羲之“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出神入化而创“妍美流便” 的新书体;王献之幼年时就开始学习父亲王羲之的书法,后来又潜心于张芝的草书,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而创“破体”。钟繇以刘德昇为师,追踪曹喜和蔡邕,独探神妙,别开生面而为“楷书之祖”……。综观诸家皆是由专及博,厚积薄发,感于物,悟于心,自出新意而卓然成家。

三、师承需要勤奋

有句名言说得好,勤奋出天才,事实也是如此。

王羲之七岁拜卫夫人为师学习书法。平时常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为学好书法,王羲之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在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当他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专心致志,以至废寝忘食。有个“入木三分”的成语说的就是王羲之的书法极有笔力和极见功力。王羲之学习书法,既重天分,更重功夫。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只有学而不会,没有会而不学。“学而不会”是方法;“会而不学”是态度。只要方法正确,态度诚恳,学习书法并不困难。

再说“唯有一点象羲之”的王献之。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说的是有一天王献之将自己的习作拿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觉得写得还可以,但他发现有一个字少写了一个点,于是便提起笔来,将一点补了上去。后来,王献之又将他的习作拿给母亲看,母亲郄氏看后,不无感慨地说:“吾儿磨墨三缸水,唯有一点象羲之。”王献之不服气,于是就问母亲:“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母亲说:“你写的字只是形似,但神不似。只有这一个点才是形、神俱到的。”王献之听后,神情有些沮丧,感到书法不好学。

有一天,王献之外出游玩,见到了一个摆摊卖炊饼的老妇人。与其它卖炊饼的人不同的是,这个老妇人在贴炊饼时不是面对着锅子直接将炊饼贴上去的。而是站在远处向背后扔,饼子都能整齐有序地贴在锅上。这让王献之感到非常惊奇。于是他就去问老夫人:“是什么本领能贴得这么整齐有序?”老夫人说:“这有什么稀奇的,比较起王羲之的书法来,我还差得很远呢!但其中的道理是一致的,那就是熟能生巧罢了。”王献之听后,深受启发,觉得要学好书法,就要下一番苦功夫。从此,王献之的学习更加勤奋刻苦。

总而言之,学习贵在师承,师承贵在出新意。

朋友们,请看,张大千的书法学过黄庭坚吗?

关于成信的历史故事(成信的故事有哪些)

泸州市红色故事(泸州的红色故事有哪些)

关于黄河的文化与故事(黄河的文化故事有哪些)

关于英雄的故事简单(有哪些简单的英雄故事)

英文好听的故事有哪些名字(英文好听的故事有哪些)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8日 星期六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曹喜有什么故事(曹喜的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91241.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