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藏族救命的故事有哪些名字(藏族救命的故事有哪些)

2023-03-17 15:08:01 技术常识4 独家揭秘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84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5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环时深度」洞朗对峙给战士送补给,牧民放牛离不开刷抖音,听当地人讲述西藏70年巨变,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环球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藏族救命的故事有哪些1

来源:环球时报

拉萨市民在布达拉宫前载歌载舞。杨升 摄

【环球时报赴西藏特派记者 杨升】编者按: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社会更加稳定、经济文化发展更加繁荣。7月中旬至8月初,《环球时报》记者从新疆出发,沿着当年一支从新疆入藏的人民解放军的大致行进路线,深入西藏采访,探寻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巨变背后的精彩故事。正所谓“重走天路看变迁”,记者这一路走过新疆喀什地区、和田地区,进入西藏阿里地区后途经改则县、噶尔县、普兰县,又来到繁华的日喀则市及其所属的亚东县,最后抵达拉萨。在故事的讲述者中,有普通的群众,有因地震受灾搬迁的边民,有年轻的援藏干部和辛勤工作的基层公务员,有脱贫致富的藏族模范代表,还有卫国戍边的解放军战士、边境派出所的人民警察,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向记者讲述着对雪域高原的真情实感,他们的故事就好像一张张拼图,最后组成一幅描述世界屋脊日月换新天的壮阔画卷。

“进藏英雄先遣连”的精神延续——“我也想上去战斗”

据史料记载,1950年8月,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令,新疆军区原独立骑兵师一团一连在“党代表”、保卫股长李狄三的带领下,从新疆和田普鲁村出发,克服极寒缺氧、高原疾病等重重困难,掀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藏北高原的序幕。这支由130多名官兵组成的“进藏英雄先遣连”,克服重重困难,将五星红旗插上藏北高原。有普鲁村当地村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当年“先遣连”的官兵来自7个民族,他们出发前仅从当地村民手中采购了一些最基本的物资补给,而这些物资对高原多变的气候和恶劣的环境没有太多专业的保障。“先遣连”官兵翻山越岭,克服高原缺氧、风雪严寒、雪盲症、食品和衣物短缺等困难,一路上翻山越岭,成功团结各族群众,坚决打击沿途匪帮,包括李狄三在内的63人壮烈牺牲,为1951年西藏整体的和平解放立下不朽功勋。

南疆军区某合成团一连的前身就是“进藏英雄先遣连”。杨升 摄

约70年后的今天,这支部队的光荣旗帜依旧在雪域高原飘扬。南疆军区某合成团一连的前身就是“进藏英雄先遣连”。在团驻地的军史馆里,官兵们向《环球时报》记者展示了在天安门广场接受过党和人民检阅的军旗。军史馆里除展示“先遣连”使用过的物品和相关影像资料外,还有该团在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英勇表现的介绍。记者还注意到一些看上去像是近些年在应对边境摩擦时从外军身上缴获的战利品。一件件藏品彰显着这支部队能征善战的血性,以及对党和人民绝对的忠诚。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现在的一连是一支由“90后”和“00后”组成的队伍。连长齐楠说:“就是这么巧,当年‘先遣连’的官兵也是由来自7个民族(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的官兵组成的,现在的一连也是由来自7个民族的官兵组成。”齐连长展示连队最新装备时十分自豪,当年“先遣连”进藏时的坐骑是战马,如今已是可以在高原上飞速驰骋、配备强大火力的步战车。他还告诉记者,在训练中如果命令要求3小时抵达指定地点,全连一定要做到两小时内抵达,留出一小时应对突发状况。

1997年出生的史景方是一连中士,当《环球时报》记者问他在电视上看到英雄团长祁发宝和边防团官兵2020年在加勒万河谷与印军冲突的场景有何感受时,他眼中露出坚毅的目光,坚定地说道:“我也想上去,跟他们一起战斗!”

亚东县“倔脾气”的老乡——“不愿在危险来临时先离去”

有保家卫国的战士,就有视战士为亲人的百姓。进入西藏后,《环球时报》记者走访了不少边境村落,而居住在这些村落的当地藏族同胞都有一个共同点:对卫国戍边的解放军战士以及边防派出所的人民警察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

在亚东县嘎林岗村生活了一辈子的老阿妈卓玛次仁今年70岁,她的两个儿子都在城里工作,但经常会回村里看她。满面慈祥的卓玛阿妈热情地为客人们斟着茶,交谈中,她的儿子阿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老人是2011年9月18日亚东地震中死里逃生的幸存者。当时家里的木头房子瞬间坍塌,老阿妈被埋在废墟之中,所幸被赶来的村民第一时间救出。没过多久,消防官兵抢通救援“生命线”,为灾民送来帐篷等救灾物资。有消防官兵问卓玛阿妈家中是否还有重要的物品需要帮忙搬出来,老人说:“那幅毛主席像请一定帮我取出来!”

转眼十年过去,现在老人家中挂着2015年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时印发的五位领导人的画像。

亚东县嘎林岗村老阿妈卓玛次仁。杨升 摄

《环球时报》记者在卓玛阿妈家里做客采访时,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赴西藏考察调研后不久。据老人讲,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一直都在提高,尤其是近几年变化速度特别快。感念脱贫攻坚为当地带来的变化,卓玛阿妈用朴实的话语说道:“习总书记是为人民而生的。”

卓玛阿妈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有着深厚的感情。阿桑说:“在经历过灾难之后,在目睹西藏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更能感知共产党是多么伟大,她是我们藏族人的恩人,是救星。”尽管阿桑在日喀则买了房子,但他还是很羡慕在乡下的母亲,这是因为震后新建的村舍特别棒。记者看到,在茂密的森林和山谷中,坐落着一片颇具藏式风情的联排别墅,每家每户都有阳光房,两层加起来约200平方米,通电通网通水。更令人羡慕的是,住这样的房子当地政府只让每家交5万元,如果村民只要一层平房的村舍还免费。阿桑说,他们兄弟俩花了20万元把阿妈的房子装修得就像是藏区民宅的样板间。

除了居住条件焕然一新,卓玛阿妈还可以领到边境补贴和护林补贴,每年有一万多元。平时村里的生活开销也少,每月也就小几百元的开支,阿桑兄弟在城里无需过多操心老人的生活。村里医院、学校和各种保障设施一应俱全。县里面还有5名来自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的援藏医务工作者。

在这样一个安宁祥和、灾后重生的小县城,村民们透着一股“倔脾气”。在和日喀则几位不同年龄的村民交谈后,《环球时报》记者得到一个鲜为人知的信息——那就是在2017年中印洞朗对峙时,距离对峙一线最近的亚东县有不少百姓一度拒绝临时转移。边境局势紧张时,基层干部接到的任务就是转移群众,但藏族老乡视人民子弟兵为救命恩人,他们说,“不愿意在危险来临时离去”,甚至还自发组织起来给边防战士送补给。所有边疆地区都是一样,军民齐心是我国面对外部敌对势力进行斗争的最大底气来源。在西藏70年巨变中,从来不曾改变的是边疆地区的“军爱民,民拥军”浓烈氛围。

阿里地区“幸福的烦恼”——“旅游旺季太忙了”

在军民齐心协力塑造的令人安心的安全形势下,西藏已进入大踏步发展经济的阶段。一路采访中,《环球时报》记者还遇到来自祖国各地的游客。刚从珠峰大本营返回日喀则的袁先生是来自成都的自驾游爱好者。袁先生说,上次西藏行还是十年前的事,这次是趁着孩子放暑假一家三口来西藏旅游。他告诉记者:“这次来西藏最大的感受就是路好走了,信号通了,西藏的变化太快了。无论是拉萨、日喀则这样的城市还是阿里地区的县城,现代化程度真的是直追内地二三线城市的风貌。西藏比10年前更加干净整洁,人也更加热情。”

七八月的拉萨处处人头攒动,老城区里的酒店、网红客栈和民宿的床位供不应求,而新城区拔地而起的大型五星级酒店里也都迎来络绎不绝的住客。现在的拉萨多了现代化商圈、剧院、高档住宅小区、家具城和大学新校区。很多来自内地的援藏基层公务员和年轻创业者开始选择在当地买房安家,有的表示,“原先看来令人头疼的高原反应完全挡不住他们对雪域高原的向往与依恋,西藏和内地整体经济发展的结合早已势不可挡”。

西藏的整体发展也令人印象深刻。普布扎西师傅是阿里地区的一名普通司机,他和《环球时报》记者讲起在中央民族大学附中读书的女儿时很兴奋:“有奖学金和其他国家政策支持,我们几乎不需要为女儿上学承担太多压力。她每个学期在北京的花费约为2万元,学费没多少,主要就是吃饭。如果她吃好一点,一周要300元吧。”

普布师傅的月收入约为六七千元,他的妻子也贤惠能干。普布说:“我老婆2014年的时候和一些亲戚在位于普兰县北部的‘神山’冈仁波齐山脚下开了一家藏餐厅,餐厅一年的收入有六七十万元,好的时候能有八十万元。”普布师傅说,这样的生活水平在当地算是“中等”,比较普遍,他身边很多的人随着近些年西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都富了起来。

普布说,最明显的还是2018-2019年这段时间,他身边很多人都赚了钱,这与国家脱贫攻坚决胜阶段的时间是基本吻合的。随着日子变好了,普布也多了一些“幸福的烦恼”。普布说:“我老婆做饭太好吃了,她既是餐厅的老板又是大厨,离开她饭店生意就不行。所以,只要是旅游旺季,她就太忙了,基本上就没法离开餐厅,只有女儿放假回来,我们一家或许才有机会团聚。”

在被问到生活中还有哪些觉得可以改善的地方时,普布想了一会儿,拿出手机笑着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现在我们这里连牧民放牛都在刷抖音,我们已离不开这东西了。但是我们也不太懂那些各种套餐流量什么的,因为以前没多少人用手机,不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导致流量费多的时候一个月能花掉几百元,国家可不可以给我们这边便宜点?”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意外的回答。在阿里地区,即便是在远离人烟的大草原、牧区或是延绵的雪山下,手机信号处处满格,发朋友圈、刷抖音毫无压力。没想到这流量资费问题竟然也成了普布师傅脱口而出的“幸福的烦恼”。

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中的 观众——“要懂得珍惜”

今天来到西藏的游客很难想象70多年前的雪域高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在位于拉萨的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中,游客们可以看到西藏和平解放前的样子,那是一幅“人间炼狱”的景象——在“封建农奴制下的西藏”展馆,可怕的刑具、农奴凄惨受压迫的图片,以及一件件用农奴骨头、大腿骨或皮囊做成的法器实物,浓缩了旧西藏充满压迫、剥削和奴役的恐怖历史。

移步换景,走出“残酷的旧西藏”,灯光由暗转明。时间来到1959年3月28日,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在这一天开始土崩瓦解。浩浩荡荡的民主改革运动,让百万农奴冲破黑暗桎梏,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从此开启波澜壮阔的新生活。

看着眼前人民解放军进藏的图文资料、农奴翻身解放烧毁契约债据的图片、新时代西藏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影视资料,《环球时报》记者脑海里又翻转出半个多月来采访的所有见闻,它们集合成一幅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迎来解放,努力奋斗,再到大踏步迈向全面小康的完整图景。快离开纪念馆时,记者注意到,在一组反映旧西藏人民受压迫的雕塑前,有一位藏族老人牵着小孙子的手,一边看一边说:“你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里,要懂得珍惜,要努力学习,把我们这里建设得更好。”

藏族救命的故事有哪些2

11月4日下午,来接白玛旺青出院的革命后代肖雨青(左二)、耿巍(右二)、范宝琪(左一)、罗曼(右一)等向记者展示善款的使用明细。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拓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25日电(记者 李拓)11月4日下午,当12岁的白玛旺青第三次脱下病号服准备出院时,他知道,自己又可以和学校的同学一起踢足球了。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高兴过了。在接白玛旺青出院的人中,不仅有他就读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还有一群被旺青称作哥哥姐姐的年轻人。

其实,这群年轻人正是从今年初就一直关注白玛旺青和他所在藏族孤儿艺术学校的革命后代们。他们自发聚合在一起,建了一个叫做“红孩子”的群。开国大将肖劲光孙女肖雨青、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耿飚之孙耿巍等都是这个群的主要发起人和骨干。就是这些“红孩子”们曾经多次来到白玛旺青的学校,探望那里的藏族孤儿们。

因为教学条件困难,在看望之余,他们还发动群内成员及身边好友,为学校捐赠被褥、洗衣机、空调、舞蹈练功服等必需品。在这一过程中,肖雨青注意到白玛旺青和他的病情,她觉得,自己应该为这个孩子做些什么。

病灶爆发险些危及生命

白玛旺青的病叫做脑囊虫病。

在他小时候,家里有吃风干生肉的习惯。不幸的是,肉里藏着几枚虫卵,并随着血液循环最终留在白玛旺青的脑子里。

今年2月14日,白玛旺青与许多汶川、玉树等地的藏区震后孤儿一起,来到专为这些孩子办学的北京盛基艺术学校。学校的收入完全靠爱心人士捐赠,虽然生活环境并不富裕,但白玛旺青在这里过上了比以前更开心的生活。

就在刚到学校不久,白玛旺青曾经吃下去的虫卵开始活动,这使得他经常性头疼,每次喝可乐或者做完剧烈活动后还会不停呕吐。

起初老师们都以为孩子的病情是水土不服所致。然而去医院一检查,了解到真相的老师都傻了眼。

为白玛旺青做检查的医生说,孩子的脑囊虫病如果不能及时送医治疗,虫卵将在脑中生长。而孩子脑中的幼虫将不断刺激大脑皮层,使得孩子爆发头疼甚至癫痫,最终会让孩子认知能力和智力下降,甚至死亡。

虽然小旺青今年已经12岁,但他住院时候的身体情况就像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医生表示,这很可能是小旺青长期营养不良导致的。

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在学校多方联系下,白玛旺青住进了北京宣武医院。

学校副校长庄西安曾说,自己最害怕的就是有孩子生病。不仅是因为疾病会给本来就可怜的孩子带来更多痛苦,也是因为学校的实际情况导致没有足够的钱给孩子治疗。

到今年六月,白玛旺青先后两次住院,病情得到了初步稳定。但是,给孩子的治疗费用却是靠学校老师工资和一些捐款先行垫付的。

病房内,朱德外孙女刘丽与即将出院的白玛旺青手拉手交谈。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拓 摄

根据治疗安排,今年10月中旬是白玛旺青接受第三个疗程治疗的时间。然而,眼看着住院时间越来越近,可住院费却还没有着落,就连小旺青的日常药物也被迫中断。学校的老师们都为白玛旺青着急着。

就在这时,一直关注着白玛旺青病情的肖雨青在了解到孩子住院费资金短缺后,当即就在“红孩子”群中发起了为孩子筹集治疗费用的行动。

“第三次住院对于孩子来说,是决定性的治疗疗程。我们平时就一直在关注他,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帮他度过难关。”肖雨青告诉记者。

就这样,在“红孩子”们你一百、我五百的捐赠中,仅几天时间她就筹到了白玛旺青所需的近万元治疗费用。

肖雨青说:“面对这样的结果我非常开心。对于我们这群上班族来说,这些钱是大家平日里辛苦工作挣来的,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齐心协力凑齐这笔钱,实在太给力了。我从心里为看到痊愈希望的小旺青感到高兴。”

在白玛旺青住院期间,肖雨青曾很多次来探望他。给肖雨青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每次孩子在做完腰椎穿刺检查后,都能忍着连成人都难以忍受的疼痛,笑着说自己没事。

白玛旺青所在科室的王敏主任告诉记者,如今孩子的脑中已经基本看不到病灶存在,以前囊虫坏死时造成的水肿也基本被吸收,目前看来白玛旺青不需要第四疗程的治疗。但是,孩子出院以后仍然需要持续观察,在做剧烈运动时还需有人陪伴,避免小概率的病情复发情况出现。

王敏说:“虽然白玛旺青的汉语不好,但是他非常爱笑,而且比较容易交流沟通。这与他得到了周围那么多人的关心有很大关系。”

接白玛旺青出院的“红孩子”群的哥哥姐姐们与学校师生一起合影留念。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拓 摄

出院当天,白玛旺青的床上铺满了零食。看着一下来了这么多人,白玛旺青还有些不适应。他有些腼腆地不断重复着谢谢哥哥、谢谢姐姐一类的话语。

在病房里,朱德外孙女刘丽给了小旺青一个拥抱,夸奖小旺青是一个男子汉,并且叮嘱他回到学校以后要好好学习,注意身体。

送走了白玛旺青,肖雨青表示,这次给孩子筹集的治疗费用目前还有结余,她将把这笔钱继续用于帮助学校其他患病孩子的治疗。

肖雨青说:“白马旺青是幸运的,因为他受到了来自学校、医院、社会和那么多好心人的帮助。以后,我也希望通过自己和身边朋友的努力,让善心得以传递,让善款能够帮助到真正需它的人身上,让人与人之间的爱延续下去。”

藏族救命的故事有哪些3

故事从藏地的一个小山村开始,小村坐落在两座山接壤的山凹里。顺着山脚,坡度渐渐放缓,最后摊开铺平,形成了山脚成片的青稞地。地里,总有忙不完的农人一大早把头扎进田里,傍晚才会起身离开。小村原本是一个安宁祥和的地方,直到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外地人。

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也没有人知道他来自哪里,来做什么。他来的时候随身携带着一只红色的小木匣,上面画着精美的五瓣金花图。小匣子看起来很旧,金花上漆过的金粉掉了一大半,露出下面鲜红的底色。

他来到村子里以后,自顾自地找了离村子不远处的一间破屋住了下来。这间破屋里,原本住着一家四口。据村里的老人说,这家人招惹了深山里的一位恶神,因惹怒了恶神,招致全家人一夜暴毙,一个都没有活下来。老人还说,村里的壮年男子去处理他们的尸体,看到四个人的心脏都被掏走了。村里的老人总是让小孩子不要去这间破屋里玩耍,可小孩子总是不听话,经常偷偷跑去玩儿。小孩子们经常在破屋里玩耍,他们并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妥。

这个民间谣传,只有老人还记得。他们讲给小孩子听,然而小孩子听的各种故事多了,也变不足为奇了。老人的叮嘱,跟他们的身体一样,总是显得那样苍白无力。传说毕竟是传说,每个孩童的记忆里都有几个鬼怪的传说。每次小孩子不听话,大人就会用这些故事吓他们,小孩子便会乖乖听话。吓人的鬼故事除了在晚上吓唬吓唬不肯睡觉的孩子,似乎也并没有其它意义。

小破屋里有了人住在里面,渐渐开始有了生气。外地人倒也勤快,起早贪黑地收拾,没过几天,那破屋顶上的杂草和门口的一堆杂物全被清理掉了。小院子里的东西摆放的整整齐齐的。自从外地人住了进来,这个小破屋逐渐变得温暖起来,也没有了往日破败阴森的气氛了。

一开始,村里人对他还是颇为忌惮的,可有一天他救了村里两位落水的小孩儿,大家便开始对他友善起来。两位小孩儿是村民才丹家的两个孩子,大的叫旺美,小的叫昂金。弟弟昂金出门玩耍,不慎落水,哥哥旺美想去救弟弟,结果也被河水冲了去,差点儿没了性命。幸亏这位外地人及时看到,才救了两兄弟的性命。他们的父母格桑夫妇对外地人感激不尽,有事没事,给他送点儿东西,让他的破屋变得越来越像个家了。他跟村里人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才旦家的两个孩子时常也去他家走动,一来二去,村里人开始知道他家的一些情况。都是平常人家的一些事情,不足为奇。唯独有一件事,让村里人非常不解。

村里人的佛龛上供的是上师、菩萨和护法神,可这位外乡人却供着他的小匣子。他给他的小木匣点了香,还放了食物和水果在匣子前面。没有人知道他的小木匣里到底放的是什么,对于村里的人来说,他们唯一能猜测到的,便是不宜过度现光的某种护神。想想这小破屋里也实在没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单独隔出来做一个佛堂,时间久了,村里人渐渐也不怎么在意了。

然而有一天晚上,小匣子再也藏不住里面封存的秘密了。

 夜里,深山里刮来一阵飓风,风声呼啸,村里的狗狂吠不止。风,像一位亡命之徒,疯狂地往才丹家窗户的缝隙里钻,冷风飕飕,窗户吹出口哨一般嗖嗖的鬼魅声响。小昂金吓的紧紧抱住哥哥旺美。父亲才丹拿了块布条塞进窗户边的缝隙里堵住了透进来的风。“口哨”声消失了,但外面的呼啸依旧猖狂。他坐回到灶前,喝着茶感叹:“今天这风刮的蹊跷,好久没刮过这么大的风了。”

“不知道那位外地来的朋友,现在是不是要被风从屋子里吹出去了!”才丹的妻子不紧不慢地在灶前忙活。外地人的小屋子虽说是打整了一番,但仍旧四面透风,不比才丹家刚修不久的大房子。自从她的两个孩子被外地人救了,才旦一家什么事都会惦记着他。这外地人大老远跑到异地他乡,一个人都不认识,也挺不容易的。

“要不,我们把他叫过来喝茶吧。”大儿子旺美一边往灶门里扔进去一块牛粪干,一边儿提议。

“好呀,你跟你弟弟去把他叫来喝茶。”才丹也觉得儿子旺美的提议不错,便鼓励他带着弟弟去小木屋把救命恩人给请来一同喝茶。

“我怕!”旺美听着窗户外面的刺啦刺啦似远忽近的风声,用祈求的眼神看着母亲。

“这么胆小,你还怎么当哥哥呀!。”母亲责备道,顺手从灶上沸腾的锅里舀了一大瓢香浓的奶茶,斟满了父子三人摆放在方桌上的碗。“还是你去好了,这风怕是能把孩子都卷走呢。”虽然她对儿子的胆怯表示不满,但还是心疼的提议才旦前去。

“你这样惯他,以后都不敢上山放牛了!”才丹一边责怪妻子溺爱孩子,一边还是乖乖起身。“你跟我走!”他起身一只手插进袍子里,另一只手拍了拍儿子的后脑勺。小昂金见父亲和哥哥要出门,便也要跟着去。才丹拗不过小孩儿,一手抱着昂金,另一只手牵着旺美就出门了。

风卷着飞沙从他们耳边刮过,风声呼啸,像是老妪的哭声一般令人不舒服。旺美紧紧握着父亲的手。小昂金环手抱着父亲的脖子,把脸贴在父亲的肩膀上躲避飞沙。他们走到小破屋门口,里面黑漆漆的,连一盏灯也没有。门半敞着,除了山洞一般深邃的黑暗,什么也看不见。

“喂,有人吗?”才丹朝里喊了一声。说也奇怪,才旦刚出声,那风突然变小了。老妪的哭声渐渐飘远,风声消逝,只留下院墙上的杂草在冷风中悄悄地颤抖。

“喂,老乡你在家吗?”才旦又喊。无人应答。小木屋里异常的安静,安静的像是不曾有人来这里住过。才旦莫名地紧张起来,这感觉从他的脚后跟向上,爬到了他的后脑勺,他警觉地把小昂金放下,让两个孩子站在院门口的墙角处。自己则蹑手蹑脚地走上前去。

他小心翼翼地推开小破屋半敞的门。“吱---”一道刺耳的推门声打破了小屋的安静。飞沙过后,夜似乎醒了过来,朦胧的月光照进这被风蹂躏的狼狈不堪的小院,墙角两个小孩儿忽闪着四只眼睛,担心地望着才丹。

月光像一位垂死的老妪,拖着沉重的躯体缓缓爬进了小破屋里,小破屋里,被月光照见的角落,逐渐明朗。当才丹的目光扫到那张破床的时候他被眼前的景象给惊呆了。

外地人直挺挺躺在离门不到几步的血泊中,大张着嘴巴,眼珠子瞪的似乎要掉了出来。他的胸口豁开了一个大洞,心脏的位置空空如也,只留下一口黑洞跟他的嘴巴一样张开着。

“喇嘛千诺!”才丹被吓得连忙后退,脚后跟绊到门槛,仰天摔到地上。才丹来不及起身,连滚带爬退到两个孩子身边左拥右抱,撒腿就跑。

藏族小战士的故事有哪些(藏族小战士的故事有)

藏族的故事传说(关于藏族的故事有哪些)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7日 星期五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藏族救命的故事有哪些名字(藏族救命的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90434.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