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清朝末期的历史故事(清朝末期的故事有哪些)

2023-03-17 04:34:02 技术常识4 小白要懂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473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4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清代志怪小说趣味故事系列之贪财鬼遇贪财鬼,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时拾史事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清朝末期的故事有哪些1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谦虚公

前言

纵观清代志怪小说,“僵尸”故事已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题材。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乐钧的《耳食录》、曾衍东的《小豆棚》、许奉恩的《里乘》、李庆辰的《醉茶志怪》、和邦额的《夜谭随录》都有此类记载,屡见不鲜。

称得上是“僵尸考究学者”的清乾隆朝文人袁枚在其作品《子不语》中收录的相关故事更是帙繁卷浩、数不胜数。接下来我们分享一篇相关故事:

故事正文

家住浙江绍兴的“禀生”(明清两代由府、州、县按时发放银两及粮食等补助的生员)王依博(原文作王某),靠着领取政府发放的粮米钱财过生活也有些年头了。

一日,他们村里头的首富马员外(原作无名)派人来聘请他给自家孩子当私塾先生。由于原先的学馆局促狭隘、破败不堪,甚是妨害“富甲一方”的马家之头脸牌面,刚巧旧馆一里开外有一处新宅子挂牌出售,于是马老爷吩咐下人花重金购得,供老王入住,同时传话给他:“家里头还有些鸡毛蒜皮的杂事需要处理,孩子们明天一大早再进馆上课。先生今夜一人独居新馆,不会害怕吧?”

老王被得一脸懵圈:“我又不是小孩子,睡觉还要人陪么?”再想到是所新建的宅子,就更没什么值得害怕的了。(老宅子才容易招惹不干净的东西咯?)他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说:“我外号‘王大胆’,什么牛鬼蛇神,老子统统不放在眼里!”一面吹,一面叫书童携带四书五经、笔墨纸砚、茶具床褥等等搬去新书斋。

他本人抵达宅子后,逐一检视各个房间。对于室内装修陈设颇为满意的他昂首阔步迈至门口,倚着廊柱欣赏风景。时值深夜,月光如水,洒满大地。老王远远眺望山下似有点燃的火把,荧荧闪闪、忽明忽暗。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顺着山坡向下,前往查探。(不愧外号“大胆”!)走到近前,他发现光源出自一口暴露在外的柏木棺材。老王案子思忖:这恐怕是鬼火吧?嗯,外焰碧绿,焰心微红,就是所谓的“金银气”么?记得《智囊》(明代冯梦龙所著)记载过,从前有胡人匪徒穿着丧服假扮成送葬队伍出城,后来被捕快顺藤摸瓜发现,原来他们盗走的细软金银就都藏在棺椁中。那我眼前这口棺材该不会也是...

贪欲上脑、想入非非的老王左顾右盼、东张西望好一阵,确认周遭无人后,他搓搓双手,在地上摸来一块石头,duang duang duang,朝着棺材板上的铁钉一通狂敲猛砸。

趁失去铁钉固定的棺材板松动晃荡,老王绕至其后奋力一推。咣当!随着棺材板的掀翻,一具死尸赫然呈现在老王的面前。但见尸体面色青紫、腹大如鼓,头缠麻绳、脚蹬草鞋---原来按照浙江一带的风俗,这是先于父母夭亡之人在入殓时的装束。

老王见状吓得愕然后退,可他每退一步,那死尸居然会随之抽动。再退几步,尸体突然挺身跃起。“我滴亲娘欸!”老王惨叫一声,转身拔腿狂奔,那死尸则尾随其后、穷追不舍。

老王马不停蹄,一口气逃回书斋,接着火速爬上阁楼,转身便落锁下拴,把房门关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待惊魂甫定、气息平缓,他又竖起耳朵探听动静---外头鸦雀无声、一片死寂。

没追上我?拿不定主意的老王犯贱伸手推开窗扉,将脑袋探出查看。窗户发出的“吱呀”声,成功吸引到被困在院外的僵尸。它抬头看见老外,面露喜色,一跃跳入院内。

好在阁楼的门户紧锁,它一时无法闯入。还未等老王沾沾自喜,拍手称庆,那僵尸忽然发出惨然凄厉的悲鸣,哀号三声后,宅院全部门窗皆瞬间洞开,就好像有一双双无形的大手给推开似的。

僵尸顺势爬梯登楼,步步紧逼。无可奈何的老王抄起一根木棍,蓄势待发。只要僵尸一靠近,他就一闷棍下去,狠狠敲击到僵尸的肩膀,挂在上面的银锭被打散落地,那僵尸遂俯身拾取。就趁着它弯腰的当口,老王使出吃奶的劲儿,大力一推。可怜那僵尸叮呤咣当,以“无敌风火轮”之势滚落下楼,直至公鸡打鸣、东方泛白,也再未有半点动静。

待到天光大亮,老王才壮起胆子下楼探视---原来那僵尸跌伤腿骨,横卧在地,已动弹不得。他便去喊来街坊邻居一同将其抬走火化,烧了个一干二净。

事毕,老王不仅感叹:“我因为贪财,招致这惊魂一夜;那僵尸也是因为贪财,吃我一闷棍后被拉去烧成灰烬。做鬼都这么贪财,何况人哟!”

故事出处

上面这则故事原题《僵尸贪财受累》,出自清乾隆时期的浙江文人袁枚所著的文言志怪笔记小说集《子不语》。正集大约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前,后来又陆陆续续补充了一些篇章,汇为续集。

《子不语》的书名出于《论语·述而》中:“子不语怪力乱神”。后来袁枚发现元朝时已有同名作品,遂又改为《新齐谐》,出于《庄子·逍遥游》中:“齐谐者,志怪者也”。不过元代同名书早已失传,故后人仍多沿用《子不语》之名。

该书参考六朝志怪小说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大都言鬼神,谈怪异,其中因果报应、荒诞迷信成分较多。全书文字简练、语言自然、亦庄亦谐,展现了光怪陆离的世间百态,用极尽幽默且晦涩的方式揭示了当时清代社会的诸多恶弊,体现了袁枚对理学思想的批判和对封建迷信的怀疑。

结语

“没头没尾”是古代志怪故事的通病,上文中老王遭遇的究竟是什么僵尸,作者并没有交代,至于僵尸为何能够移动,为何舍不得银两、为何滚落下楼就不再动弹,均未言明。但通过老王遭遇僵尸的经历,使惊心动魄、紧张急迫,有较强代入感的场景得以再现,令读者大有身临其中之感,实属上佳的电影脚本素材。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待发掘的文学素材非常可观。还可以通过现代科技,利用电影等视觉艺术,将古典文学作品中那些画面感十足的片段转换到大荧幕上。如此一来,不光是我们这些观众能饱眼福,此举亦是赋予古典文学作品一种新的艺术存在,岂不两全其美?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清朝末期的故事有哪些2

在大清灭亡111年后,有人突然发现,一些人还在守着清朝的皇陵。

为什么还有人守皇陵?他们是谁?靠什么谋生呢?

这其中的渊源得从初代守陵人讲起。

守皇陵:清闲、宽裕与死亡并存的差事

清朝的皇帝在登基之后,便开始修建皇陵,与皇陵相配套的,就是守陵人团队。

初代守陵人主要执行巡逻守卫、祭祀典礼、修缮等任务,于此同时,宫中的内务府还会派遣专业的宫人和差役维持皇陵日常运行。

内务府人员大多住在绕陵风水墙以内,离皇陵中心更近,内务府的营房被称为“圈”,比如在清东陵,前前后后共有八个大圈。

这些圈多呈点状分布,以各个皇陵为中心,逐渐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慢慢有了小集市的模样。

这些圈经过几百年的繁衍和变迁,逐渐演变成今日的守陵村,而现在的村民也多是当年守陵人的后人。

当时,守陵人的职位人数固定,而差役的数量却是随国势的起伏而变动,和招工一般,发展好了,便多招些,条件差了,便少些。

各个部门在皇陵的日常运行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整个皇陵的“软环境”结构便搭建完成,俨然成为一个与世不同的“小社会”。

所需所购,应有尽有,不轻易与外界相通。

既然这般完善,那当时这群守陵人的俸禄又如何呢?

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清朝的普通百姓,年收入约20两,数量上虽说不多,但购买力却不弱,足够买一座京城的房子了。而守陵人呢?

据记载,乾隆时期的永陵,位居三品的最高长官,他一年俸银有150两、俸米折银90两、养廉银20 两,朝廷拨给的养赡地各480亩。

而最低的七品官员,他们月工资有2两,各级养赡地90亩。

而差役的待遇不像官员那般,匠役月工资仅有5钱(半两),厨役只能领取米面盐等作为报酬。

在清东陵和清西陵,守陵的官员每月都能领取到俸银和粮米,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是衣食无忧。

除了固定工资外,守陵人还会收到随机掉落的“皇家福利”——皇帝的赏赐,比如康熙曾多次赐给守陵官员牛羊、马匹以及金银财物。

特殊的政治地位,终身制,工资走财政按时发,不纳税,动不动还有布匹等福利补贴掉落,一年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四大祭、每月朔望日二十小祭,每逢国家重大庆典也举行告祖祭礼,守陵人过着清闲又宽裕的生活,这也是他们最鼎盛的时期了。

王朝长久的保障让他们放下了居安思危的观念:这可是皇陵,怎么可能会苦着祖先?

由于生活安逸,又有闲时,百年来大多数守陵人逐渐养成讲究和享乐的心态,不懂节约,也不考虑往后。

内务府居住的“圈”里青砖布瓦、陈设讲究,守陵人饮食精细,还注重教育,一切看似十分美好,但是收益往往和风险绑定在一起。

守陵人还得维持森严的等级制度,维护当时不可侵犯的皇权,也有不少因触犯条律被处死的宫人。守陵人借势被抬得很高,却也被动地和整个大清牢牢捆绑在了一起。

在清后期,严重的财政赤字使得清政府削减了守陵人的俸禄和兵役的口粮,他们的生活质量每况愈下,不复当年的精致与讲究,而当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他们的好日子似乎也到头了。

守陵人的式微、挣扎、分化

1912年2月12日,溥仪宣布退位,清朝灭亡。

同年,民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的优待条件》,其中提及守陵官员和差役的俸禄饷银自此由民国政府支出,中国民国也会设立卫兵妥善保护皇陵。

然而不到3年,民国政府便不能全额支付这一笔庞大的经费,只能一减再减。

守陵人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开始变得艰难。他们不得不向皇室申请出租风水墙外的土地,获取租金,以补贴差役,维护祭祀的进行。

更令他们想不到的是,在1924年的北京政变后,这一优待条件也被抹去,除了皇家私产外,其他一切尽归“国有”。

从此,守陵制度消亡,“守皇陵”也名存实亡,守陵人“下岗”,失去了一切生活来源,只能依靠自己的一双手,重新创造被当时社会“认可的东西”。

民国政府为了安抚世代以守陵为生的人们,做好过渡工作,将陵园内的土地按人口一一划分给他们。

失去了清王朝强大的“保护伞”,以及丰厚的利益驱使,许多原来地位较高的官员开始纷纷逃离,另谋“高就”。

而底层的守陵人因世代扎根于此,守皇陵的历史记忆和家族传统深深植根于他们的脑海之中,守皇陵在更多意义上成了一种习惯,有人会主动背弃自己的故乡和祖先吗?

此时,“守皇陵”不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了,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他们形成了有着共同生活习俗、语言、服饰、观念的村落,亲族在这里,家在这里,那未来会在这里吗?

像一棵百年大树一般,如果要连根拔起,必定元气大伤。

于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自力更生。

其中一部分守陵人由于习惯了坐享其成的生活,便直接将自己划分的田地租赁给别人,靠收租谋生;

有一部分人携家带口离开去别的地方,以谋生存;

还有些人学习务农,尝试自己种地。

然而,因为守陵人脱离大社会环境太久了,他们不事生产,也不懂经商,没有一个可以糊口的手艺,又正值民国时期,军阀割据,覆巢之下无完卵,那段时间他们着实过得凄风苦雨。

一时之间,原本繁华的守陵人村落,几日里村去人空。

一部分人为了生计,无奈之下暗中去砍伐山间的林木。

当时的清东陵和清西陵选址在风水宝地上,周边都有秀美的山川,但更令人眼红的,还有陵墓里珍奇的陪葬品。

一些守陵人开始铤而走险,监守自盗,他们窃取皇陵内的物件,只为换取口粮和更高的地位。

守陵人的分化与“变质”从这个时刻慢慢明显起来了,人人都知道皇陵是座宝山,有人克制住了,但有人伸手取宝了。

在朴素的价值观影响下,一部分人遵循“乱世之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念,在他们看来,守皇陵只是一份谋生的手段,既然活不下去了,盗皇陵就是最快速的捷径。

另一部分人中,有的还没有形成传世文物的概念,只是隐约察觉到:祖宗们毕生守护的物件,哪怕至今它“失去了守护的价值”,不需要他们继续守护了,也不能任由着人这番糟蹋祖宗的心血,他们也不屑于作出盗宝的举动。

要说原因的话,哪怕时代变了,也不应该彻底走到了以往祖先的对立面,将其完全摒弃。

有的已经意识到,在千百年后,现在寻常的东西也会因时间变得有独特的价值,何况皇陵,所以不能肆意破坏。

前者基于传承,后者基于远见,都铺就了未来守陵人的路。

与此同时,民国政府派来守陵的卫兵,由于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的问题,对陵墓的安防情况也处于一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状态,他们对皇陵内的东西兴趣更大。

但这一切都只发生在私底下,他们选择“闷声发大财”。

直至1928年,军阀孙殿英明目张胆地将军队开往清东陵,以不得耽误正事为由,命令士兵将附近的“闲杂人等”一律清退,随后又派人潜入了皇陵,掩耳盗铃般地用火药强行破开了陵寝的石门,并搜刮了慈禧和乾隆的陵墓,变卖了陪葬品以充军需。

盗墓事件被全国知晓后,引起轩然大波,清朝皇族遗老遗少纷纷要求民国政府严惩孙殿英,并给予说法,民国政府却将此事轻轻放下。

这件事也加剧了当地守陵人的分化。

到了抗战时期,为保护皇陵,溥仪派遣的一支队伍,与八路军达成协议,因此,华北的抗日活动尽量避开了清西陵地区,尽管出发点不同,但殊途同归,清西陵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渐渐地,守陵人不再局限于一村一地和后辈们,皇陵的意义也逐渐多样化。

现代的“守陵人”与“护陵人”

新中国成立后,东西陵的人和普通大众一般,翻身做了主人,清皇陵也由国家统一设置了文物管理处,有了现代科学的“护陵人”。

从1978年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守陵村的发展势态良好,村民的整体收入也呈上升的趋势。

2018年,借助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清西陵所在的易县,通过“一城五区四带”,高质量地完成了脱贫致富。

在百年的时间里,冰冷冷的皇陵被一个个凡人沾染上了俗世的气息,这也契合了文物本身的特征,皇陵除了是皇陵本身外,它还被打上了守陵人深深的烙印。

尽管“宝山”的象征意义与原先不同,皇陵也展现了新时代独特的价值——无论是清朝历史的研究素材还是清朝艺术的探索与重现,皇陵作为载体,都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新的宝藏地。

或许有一天,皇陵地区会成为“研究守陵人演变历史”的绝佳之地呢?守陵人的演变历史也可以讲得十分有趣。

与此同时,“守皇陵”这件事,也在守陵村里传承了下来,生于此,长于此,并以此谋生的人们与皇陵同样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当地的孩子们在那些传说故事里,在成长经历中,在大人们的口口相传中,了解到了祖先们守皇陵的过去,代代传承,他们对陵区有着更深厚、更复杂、更热烈的感情——皇陵不只是文物和遗产,它已经转化为故乡,结合了过去和现在,和他们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成了新时代的“守陵人”。

初代守陵人依托皇陵而生存,在大清灭亡111年后,现在守陵人同样依托皇陵而生活。

不同的是,他们守护的出发点不同了,从受命于皇权到发自本心的喜爱与靠近,从吃“清朝皇粮”到自给自足,从被动到主动。

正如现在很多东陵人、西陵人以及关外皇陵所在地的人们,为自家祖上守过皇陵而骄傲一般,这份特殊的经历,让他们有了独特的身份认同。

再加上旅游业是当地的经济支柱,吸纳了众多当地居民从事依托皇陵发展的旅游经济。

多重因素融合在一起,使他们本身成为皇陵故事的延伸。

除去那些天潢贵胄们的身后事,关于皇陵的现代解说里还留下了他们普通人的身影。

通过导游身份,民俗村、习俗体验等方式,现代守陵人们讲述着独属于他们的村庄历史、家族历史、风俗面貌。

在新创作的过程中,他们每个人都是皇陵生动的解说者。

还有部分“守陵人”始于兴趣,通过努力,加入了现代“护陵人”的队列里。

他们学习现代科学的文物管理知识,收集各项资料、维修文物,积极参与到皇陵的管理之中,如同他们的祖辈一样,亲身投入到皇陵的保护中,由皇陵讲述更多因它而生、因它而变的故事。

清朝末期的故事有哪些3

在清朝末年曾有这样一位让人敬佩的妃子,她就是光绪皇帝的宠妃珍妃,别看她只是一介女流,可却心怀天下,为国家的生死存亡而担忧,同时也是那个时代“叛逆”的代表,有着独特的性格特点和气质,哪怕是慈禧太后也不能让她屈服,其性情刚烈着实让人佩服。

可惜的是仅凭她一人又怎么可能去改变那个黑暗腐朽的社会,也无法去对抗封建顽固派,反而因为自己强硬的态度招来杀身之祸,再后来她被慈禧太后下令扔进井中,坠井而亡,等到清朝灭亡之后曾经将珍妃扔进井中的老太监终于敢吐露肺腑之言,称:她真了不起,那在珍妃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旧社会的“先行者”

珍妃的父亲是当时的工部侍郎,她凭借着满族子弟的身份,又是出身名门,等到宫中举行选秀活动的时候,她也因此被召见入宫,与她同行的还有姐姐,也就是后来的瑾妃。别看两人是亲姐妹,但是性格以及思想却是截然相反的,瑾妃封建保守,而珍妃大胆开明。

珍妃有这样的性格特点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在光绪年间清朝的国门已经被打开,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已经传到中国,很多上流社会的人士也开始学习外国的知识,而出身贵族的珍妃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同时也接触到了外来的思想文化,这也让她的性格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

长大后的珍妃活泼开朗,和封建旧社会的女子完全不一样,同时她追求新时代变革的理念也和当时的光绪皇帝所想的不谋而合,再加上珍妃天生就有着出色容貌,所以在进宫后不久,便得到了光绪皇帝的宠爱,两人既是夫妻,又是相见恨晚的知己。

除此之外,珍妃还帮助光绪皇帝摆脱慈禧太后的掌控,在光绪实施维新变法时大力支持,哪怕是冒着后宫不能干政的惩罚压力也毫不犹豫的去坚持。她一直告诫光绪切不可忘记自己身为皇帝的身份,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大清王朝在他的手中葬送,一定要变法革新,向西方的国家学习。

或许在当时的人们来看,珍妃就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和她没有关系的事情冒死也要横插一脚,但是从现在来看,她绝对称得上是旧社会的先行者。

敢于和封建顽固派抗衡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与众不同的性格和思想观念也让珍妃惨遭排挤和打压,首先便是隆裕皇后,她本是光绪皇帝的亲表姐,在慈禧太后的安排下嫁给了光绪,目的就是靠她来监管意图夺权的光绪,不过隆裕皇后除了出身贵族之外一无所有,既没有出色的长相,也不通情达理,不仅如此,她还相貌丑陋,长脸、凸眼、高颧骨,皮肤黝黑,如若不是女子的打扮很有可能被人认为是消瘦的男子,当时就连光绪也被吓了一跳。

而反观珍妃肤白貌美,知性大方,两人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难怪光绪只喜欢珍妃,连看都不看皇后一眼,这可把隆裕皇后气的半死,她心中恨意涌起,三番五次给珍妃下绊子,想要治她于死地,而且她还总是找慈禧诉苦,本来慈禧不想管的,只是小施惩戒,让人对珍妃施以仗刑,可没想到,珍妃就是宁死不屈,反过来还敢顶撞慈禧太后。

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别说在后宫之中,就算是在朝堂之上,也不敢有大臣敢和慈禧这样说话,在慈禧眼中这样的妃子就是不懂规矩,目无王法,所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珍妃三天两头就要遭受一顿毒打,但她每次都从未向这些人低头,她知道自己一旦低头,那么自此之后便再也抬不起头。

不过此时的慈禧太后也并没有动杀心,毕竟一个妃子能掀起什么大风大浪,可她没想到后来珍妃居然干政,还背地里支持光绪进行变法,这要是变法成功的话,那么新的政治体制将会彻底推翻慈禧所代表的封建顽固派,这可是触及到了慈禧的根本利益,也正是这一时刻,慈禧是真的想要杀掉珍妃,而珍妃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或许在她看来,面对恶势力就算是死也绝不能臣服。

一代佳人香消玉殒

可是,仅凭珍妃一个人怎么可能敌的过慈禧以及她背后强大的阶级势力,或许有人想,那不是还有光绪皇帝呢吗?殊不知他也只是一个软柿子,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被慈禧太后软禁起来,并且剥夺了他所有的权力,别说挺身而出去保护自己心爱的女子,他能留住自己的性命都算是万幸的了。

而珍妃的生命也截止到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那一刻,当时的慈禧太后自知清军难以抵挡,于是便带领皇室成员开始向承德方向逃亡,正当准备离行之际,珍妃大胆的站了出来,斥责慈禧太后不应该只顾自己逃亡而放弃城中的百姓,应该和皇帝一起镇守皇宫,与将士同生共死,这样的言辞可是把周围人都惊呆了,这不是明摆着打慈禧的脸面吗?

慈禧太后听后也是勃然大怒,当即以避免皇妃被外军玷污为由,让她为皇帝自尽,珍妃定然不从,于是慈禧下令让身边的太监强行把她绑起来,直接扔进井中,就这样年仅24岁的一代佳人坠井而亡。

事后清朝的统治也并没有维系多久,而等到清朝灭亡以后,当初把珍妃扔进井中的老太监回忆道:珍妃是真的了不起,她敢于斗争,敢于对不公的待遇说不,也敢于在那样的情况下公然指责慈禧太后,这份勇气和魄力就算是男子也不及她。

结语

作为生于封建社会的女子,珍妃绝对是独特而又璀璨的存在,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反抗腐败的统治,带着那份决心,为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甘愿付出生命,这样的精神唤醒了人们沉睡的心,鼓舞着越来越多人投身革命,或许她并不被人们熟知,但历史决定不会忘记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有关清朝的历史故事(清朝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清朝时期的故事有哪些(有关清朝的故事有哪些)

清朝时期的故事有哪些(清朝的皇帝有什么故事)

清朝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关于清朝的故事有哪些)

清朝的励志故事有哪些人物(清朝的励志故事有哪些)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7日 星期五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清朝末期的历史故事(清朝末期的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90151.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