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名人节约小故事有哪些?(名人的节约故事有什么)

2023-03-16 18:42:01 技术常识4 知识分享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717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2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青史斑斑丨崇德尚义流风美《后汉书》中的家风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名人的节约故事有什么1

范晔著史 后出转精

优秀的历史学家,总是对于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的变化十分敏感。梁启超对东汉士风多有赞美,在发表于120年前的《新民说》中写道:“东汉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其实,这并非梁启超一人的观察。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也说“东汉之世,虽人才之倜傥不及西京(西京即长安,此处以都城指朝代),而士风家法似有过于前代”。究其原因,与儒学之兴盛有莫大的关系,东汉开国之君光武帝刘秀,“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

要了解东汉的社会风气,阅读东汉人的家教家风故事,首要的材料是《后汉书》。在二十四史中,《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即“前四史”最受推崇。近代史学大家吕思勉在介绍学史门径时曾说:“吾人读史,固当先读编年,后读正史,而四史则须先看。因为四史历代研究的人很多,并且以后的正史,多半都是因袭四史,所以四史差不多是后世历史的渊源,成了治史的常识和最普通的学问。”

“前四史”中,成书最晚的就是《后汉书》,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晔(398年—445年)。范晔在元嘉九年(432年)著史时,距东汉灭亡已有二百余年,期间已有多种东汉历史著作问世,范晔在写作时参考的著作,在《后汉书》问世后逐渐消亡,如今只得只言片语,可见《后汉书》虽是后出,但光彩超越前作,故能取而代之,传之后世。

范晔对自己的作品表现出十足的自信,要与修《汉书》的班固一较高下,他尤为得意的是《后汉书》中的评论性文字:“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词句。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此处所说的《过秦》篇,即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范晔自言诸序论与《过秦论》不相上下,可见其自信。范晔的评论爱憎分明,清朝学者王鸣盛说读了《后汉书》,能鲜明体会到范晔“贵德义,抑势利,进处士,黜奸雄”的导向。

今天我们见到的《后汉书》共120卷,其中本纪10卷、列传80卷是范晔的手笔,志30卷则出自西晋史家司马彪的《续汉书》,《续汉书》本是一部完整的书,从宋朝开始,《续汉书》中的志与《后汉书》合印在一起,遂成了今天见到的《后汉书》的规模,而《续汉书》志之外的部分却没有流传下来。

伏波教侄 谨言慎行

今天,在岭南许多地方都能见到伏波庙,庙中供奉的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马援生活在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一生南征北战,为东汉的建立做出重要贡献,他曾两度南征,岭南人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建庙纪念他维护国家统一、稳定边疆之功。

马援年少时就有大志,曾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马援第一次南征凯旋时,朋友们都来祝贺他,有一个叫孟冀的朋友也来祝贺,马援寄望于这位朋友能有良言相告,而非只是祝贺。马援将自己与西汉的伏波将军路博德相比,为自己“功薄赏厚”而感到不安。马援对朋友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这便是“马革裹尸”一语的由来。马援最终在第二次南征时病死前线,可谓遂其志向。

马援在沙场征战之时,也惦记着家人,在第一次南征时,曾给侄子马严、马敦写了一封家书,《后汉书》全文引用,因此我们得以知道马援的家教观。马严、马敦的父亲马余去世得早,马援承担起教育侄子的责任,他在前线听说两人喜欢议论他人长短,在家书中直截了当地表示,“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大概马援此前也曾对两位侄子说过类似的话,这次在家书中又说一遍,口气颇为强硬。

马援接着在家书中举出两个人,一位是龙述,字伯高,此人“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这里的“口无择言”可不是现在所说的“口不择言”,恰好与之相反,是口中所说的都是合乎法度的话之意;一位是杜保,字季良,此人“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两位都是马援“爱之重之”的人物,但马援却希望侄子效法龙伯高,而不要效法杜季良。马援并不是对杜季良有意见,而是考虑到侄子的资质,认为效法龙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而效法杜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由这封家书可知,马援教侄以谨慎二字为主,不能为人轻薄。马援的这两位侄子在历史上名气稍逊,但其后代却很有名。马严诸子中,以马续、马融最为有名。马续既能带兵打仗,在边疆立功,又曾受命撰写《汉书·天文志》,可见学问不小。他的兄长马融的学问更大,乃东汉的经学大家,郑玄就出自他的门下。

大儒家风 亲近君子

汉武帝之后,儒学地位不断抬升,社会上研究儒家经典的风气逐渐发达。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上举出两处表现,以说明东汉经学较西汉更为兴盛,其一是西汉学者多能专一经,但兼通者凤毛麟角,而东汉兼通五经的学者很多;其二是西汉学者笃守经典,对于经典的阐释、发挥不及东汉学者,东汉著述风气大开,“性灵渐启,其过于前人之质朴而更加恢张者在此,其不及前人之质朴而未免杂糅者亦在此。至郑君出而遍注诸经,立言百万,集汉学之大成”。

这位东汉经学之集大成者就是郑玄,清朝汇总而通用至今的《十三经注疏》中,《周礼》《礼记》《仪礼》仍用的是郑玄的注。《后汉书》中保留了郑玄写给独子郑益恩的一封家书,写这封家书时,郑玄已七十岁了,他回顾了自己的坎坷经历,表明自己之所以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目的在于“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郑玄毕生埋首学问,现在要将家事托付给独子,好闲居养性、深思学问。

郑玄希望益恩努力探求君子之道,钻研不辍,“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注意自己的举止,保持恭敬谨慎的态度,以此亲近有德之人。郑玄接着写道:“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若致声称,亦有荣于所生,可不深念邪!可不深念邪!”一个人有好名声,得益于朋友的口耳相传,一个人有好德行,却只能靠自己立志修炼,这不是容易之事。如果一个人能够获得好名声,让父母感到荣耀,这也是令人欣慰之事,接连两句“可不深念邪”足以表达郑玄对益恩的期待。

郑玄家书的另外一个重点,则是在生活上保持勤俭。郑玄出生于一个寒微之家,这时家境也不容乐观,甚至更糟了,他惋惜自己珍惜的书籍都朽坏了,“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于后人”,但他仍以为时未晚、仍可努力的心态看待这一切。他希望益恩“勤力务时”,如此也能“无恤饥寒”,“菲饮食,薄衣服,节夫二者,尚令吾寡恨”,在饮食、衣服上节约一些,他也能更加放心。

郑玄家书将自己的经历、担心和期许娓娓道来,文辞不事雕琢,道理也平易近人,令人见到大学者不常示人的一面。

清白传家 乡里称善

家教未必要像马援、郑玄一样留下家书。东汉有名的清官“四知太守”杨震,只以“清白”二字传家,他的家训早已写在了“暮夜拒金”的坚决中。杨震之子杨秉传续家风,“故吏赍钱百万遗之,闭门不受,以廉洁称”,他曾对别人说:“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范晔对“震畏四知,秉去三惑”大为赞赏,认为杨震父子的事迹,印证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古语。

晚于杨震的羊续,也是一位以清廉而著称的官员。他生活在东汉晚期,其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羊续深恶浮华,“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属官曾向他进献活鱼,他将之悬挂在大门上,待到属官再度进献时,手指已瘪的鱼干,属官立刻领会其意,羞愧退下,这便是“羊续拒鱼”的故事。羊续的妻儿从老家来投奔他,他只让儿子进入官署内,向儿子介绍自己简陋的生活环境,以示无法支持妻儿来到自己身边生活。

与羊续同期的陈寔,《后汉书》对他的评价很高:“唯陈先生进退之节,必可度也。据于德故物不犯,安于仁故不离群,行成乎身而道训天下,故凶邪不能以权夺,王公不能以贵骄”。陈寔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但美德的力量让他为乡里所敬重,同乡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有一年,乡里歉收,一些人被迫为盗。一天夜里,陈寔将子孙叫到跟前,严词厉色教训:“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停顿了几秒后,忽然提高音量:“梁上君子者是矣。”话没说完,屋梁上跳下一个人,一脸惊恐,俯首认罪。陈寔端详此人面貌,觉得他不像是恶人,令他务必深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弃恶从善,并赠他二匹绢以度过荒年。陈寔在教育子孙的同时,也改变了一个品行不端之人的命运。

《后汉书》在陈寔的传记后,又简要介绍了其子陈纪、陈谌的事迹,三人时号“三君”。《后汉书》说陈纪“以至德称”,《世说新语》中有几则陈纪小时候的故事。其中一则说陈寔约了友人一起去某个地方,相约中午碰头,但过了中午友人还没有来,于是就先出发了。友人姗姗来迟,见陈寔先走了很不开心,当着陈纪的面骂其父。陈纪此时不过七岁,对友人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听罢,深感惭愧,由此我们也见到陈寔教子的效果,陈纪的回答可以说是有理有节。

古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后汉书·第五伦传》中也说“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古人视身教重于言教,中国古代留下了海量家教文献,既有富有启发的家风故事,也有用心制作的家训规条,但能够为后世铭记的,必是言行合一者。(罗慕赫)

名人的节约故事有什么2

有这样一句歌词:“Don’t talk to a dog at raining days.”它的创作,源自一则有趣的故事:行人看到大雨中漫步的小狗,觉得十分可怜,便有意为其撑伞。可小狗回头抗拒,用眼神示意:“我淋我的雨,和你有什么关系。”由此,作者感慨:下雨天不要和狗打招呼。我们总觉得自己很丰富,别人很贫瘠。没必要!所有人都走在同一片大雨里。生活当中,常有这样的人:他们自以为高明,打着“为你好”的幌子,来要求、纠正,甚至改造你:“这么做不对”,“听我的没错”,“你应该如何如何”……但这种越界的“关心”,常常使人内心压抑,似乎被囚禁在对方的认知里。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与其瞎凑他人的热闹,不如回归自己的世界。真正高层次的人,从不会太把自己当回事,更不会执着于纠正别人。看过这样一句话:“所有对别人的期望都像是一把刀,双面开刃,谁都逃不过。”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最终只会白费力气,招人厌弃。我有个朋友,就因“好为人师”,吃过不少亏。有一次,同事想买保险。朋友觉自诩精通保险规划,便出言阻止:“千万别买,这就是个圈套。有钱买这个,还不如做理财。”听到这话,同事一脸不情愿:“你自己不懂,还不让我买?钱怎么花是我的事,不用你管。”一番争执后,两人不欢而散,关系越来越僵。还有一次,别人头脑发热,想报名培训班。她觉得对方不是那块料,便赶忙劝诫:“你别当了冤大头。我眼光很准的,这个根本不适合你。”但对方兴头正盛,非但听不进朋友的话,还生气她内涵自己“没脑子”,赌气之下,就缴了报名费。自此以后,那人也与她断了联系。朋友很懊丧,不知自己错在哪里。直到一次,听到别人嘀咕:觉得总被她纠正,交往起来很有负担。这恰好印证了一句话:“好为人师的人,意在求荣,实际上结果往往是取辱。”现实当中,这样的“厮杀”屡见不鲜:“吃饭别看手机,容易消化不良。”“我只是放松一下,你能不能别管?”“这口水书有什么好?赶紧扔掉。”“我就是消磨时间,不想烧脑。”“这么教育孩子不对,按我说的做。”“我有我的道理不用你指导。”你自认苦口婆心,对方却未必买账;你觉得高屋建瓴,最后却啪啪打脸。过度的“纠正欲”,不仅不会换来感激,还会使分歧倍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不必妄自菲薄,但也别妄自尊大。发现一个有趣的数学现象:同一问题,经由不同的方法推演,也会得出多种结果:就拿几何来说:在平面几何中,认为过直线外一点,只能作出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但在非欧几何中,却有无数条。

(图左为平面几何画法,图右为罗氏几何画法,注:罗氏几何为非欧几何中的一支)它们天壤之别,却各自正确。这种多样化的结论,与现实中“三观”的差异,不谋而合:有人觉得休假就要旅行,这才不负时光;也有人认为宅家躺平,就是最好的休息;有人主张风险投资,寻求高额回报;也有人追求稳健,哪怕收益低也甘之如饴;有人喜欢平淡安逸,满足于按部就班;也有人挑战自我,渴望在变化中不断迈进。从选择来看,两方大相径庭。但站在各自的立场,谁都没错。《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位精神病人,以为自己是蘑菇,每天不吃不喝,撑着伞蹲在病房角落。很多专家过来纠正他:架他离开角落,对他言语劝导。但最终,都以失败收场。可有位心理医生,却穿着和病人一样的衣服,并撑起雨伞,每天和其蹲在一起。看到医生的行为,病人逐渐敞开心扉。他学着医生说话,吃饭,走动,并逐步恢复正常生活。有句话说得很好:“尊重比反驳重要,包容比改造重要。”这位医生,就是用认可来代替纠正,才走进了病人的内心,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人生在世,必须懂得: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相同的三观。所以,与其气恼,不如接纳;与其纠正,不如理解。用宽容代替苛责,用谦卑代替自负。克制自己教人做事的欲望,学会尊重他人的差异,才能各得其所,互相成就。心理学家曾列出常见的认知偏差,有两条发人深省:一是“朴素现实主义”:人总相信自己掌握真理,他人是不理性,甚至有偏见的。二是“朴素犬儒主义”:人总认为自己是客观的,他人在以自我为中心。热衷于纠正他人,就是这两种“思维误区”在作怪。而当明白了这般局限,就会醒悟:比起改造别人,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想起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大师潜心苦练,终于习得“移山大法”。有人虔诚地请教:“大师用何神力,才得以移山?我如何才能练出如此神功呢?”大师笑道:“练此神功也很简单,只要掌握一点,山不过来,我就过去。”醍醐灌顶。生活当中,多的是像“山”这样,我们无法左右的事情:父母的观念,伴侣的习惯,子女的选择,朋友的取舍……面对无法控制的外在,最好的做法,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巴,调整自己的内心。主持人马东,曾在节目中提到自己和母亲的相处:由于担心费电,只要屋里没人,母亲就会马上将灯关掉。起初,他总会纠正母亲:“灯一直亮着费不了多少电,经常开关,反而会影响使用寿命。”母亲每次都笑着答应,但过后,还是一仍旧贯。见此情形,马东不再强求对方,而是改变自己,缄口不言。他说:老人家爱节约都已经成习惯了,就算你告诉她再多道理,她也改变不了,何必为这种小事斤斤计较呢?如此一来,他落得轻松,母亲也如释重负,不必在儿子面前小心翼翼。在《圆桌派》中,曾有位嘉宾提出:人要懂得“内观”。窦文涛听闻后,表示认同:“要将内心撑得足够大,装下自己,也装下别人”。现实之中,向内求索,往往比向外追寻,来得更有效。停止一味的说教,把握交际的分寸,接纳他人,尊重差异。对别人适当“托举”,将自己拉下“神坛”,彼此兼容、平视,才是真正的智慧。刘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无论是朋友、工作还是恋爱,如果你感到与对方特别契合,沟通愉悦甚至时时令你灵光乍现, 你知道这说明什么吗? 1%的可能,你遇到了soulmate。99%的可能,你遇到了阅历智商情商都在你之上的人,而对方在向下兼容而已。层次越高的人,越懂得谨言慎行,哪怕看不惯,也能不会随便对别人品头论足。正所谓“独处守住心,人多管住嘴”。收敛自己的纠正欲,对外浅言,对内深求。赢了争论,输了格局,才是最大的愚蠢和不值。

名人的节约故事有什么3

记者 于熙

  10月2日中午,在厨房里忙活的尤佩纪,一边端出美食,一边对餐桌旁的两个外孙诵读起古诗《悯农》。

  身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自治区劳动模范,新疆旅游出租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雷锋车队队长,尤佩纪一直在工作生活中努力做到“三个带头”:带头在家庭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带头在单位落实厉行节俭的各项措施,带头倡导健康文明节俭的餐饮消费方式。

  尤佩纪夫妇是所在居民小区有名的节约模范。他家有不少水桶、水盆,全是用于废水循环利用的。淘米水洗菜水冲厕所;洗脸水洗拖把拖地;控制洗浴水量和时间……这些家庭节约妙招看似平常无奇,持之以恒,还真节约了不少水。

10月2日,尤佩纪在小区内清理废旧纸箱。记者 于熙摄

  家庭餐桌防浪费方面,尤佩纪也有很多好点子,他提倡从点滴做起。食物从买回家到吃进肚子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节约好法子。老伴每天只买两顿饭的食材。这样既避免浪费,又保证每天都能吃上新鲜的。做饭时,尤佩纪根据人数计算食材用量,家里的锅碗盘都换成了小尺寸的。烹制食物一旦做多了,一家人就尽可能先吃掉不耐储存的,隔夜米饭则做成炒饭。小蒸锅、小烤箱做出来的面食,也会送给亲朋好友品尝。

  尤佩纪带领的雷锋车队有50辆出租车、100多名驾驶员,车队成立近20年来,他号召车队从节约一粒米、一滴油做起,努力成为厉行节约的倡导者、践行者、推动者。

10月2日,尤佩纪在整理小区居民丢弃的废旧品。记者 于熙摄

  有一次,尤佩纪看到几名驾驶员在餐厅吃烧烤时,点了一大桌子,吃不完也不打包带走。“咱们雷锋车队以光盘为荣,来,我先带头吃,做到碗清、盘清、桌子清。”尤佩纪拿起烤串吃起来,驾驶员们也纷纷效仿。很快,桌上剩下的食物被大家一扫而光。

  这两年,尤佩纪成为新疆农业大学附属中学、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等学校的课外辅导员。他经常前往这些学校为孩子们讲雷锋勤俭节约的故事,同时还在这些学校成立“小小雷锋班”,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深深根植于孩子们的心中。

  “通过一堂堂粮食来之不易的实践活动教育,孩子们纷纷表示要节约粮食、拒绝浪费,争做节粮爱粮的小先锋。”尤佩纪说,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他都很欣慰。今后,他还会带领雷锋车队驾驶员继续做勤俭节约的倡导者、践行者、推动者,努力为营造培育厉行节约社会新风尚作贡献。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6日 星期四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名人节约小故事有哪些?(名人的节约故事有什么)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9882.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