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关于桥的故事有哪些(桥的故事传说)

2023-03-15 07:28:01 技术常识4 经验分享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7610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0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1000天500G!他用镜头记录一座桥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文汇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描写桥的故事有哪些1

一座新桥,钱江潮水穿涌而过,一张张照片见证下,一千多个日夜飞度。杭州“东大门”新彭埠大桥通车在即,郑祖林又一次带着他的相机站在了不远处。取景、调焦……快门的定格声响起,镜头中,上下两层的钢桁梁桥在钱塘江的潮涌间静静伫立,如同巨龙卧波。而他与这座桥的故事,伴随着这座大桥从无至有,已经持续了三年之久。

9万张照片大桥在他的镜头下“成长”

2019年6月,备受关注的沪杭甬高速公路杭州市区段改建工程开工,其中的一项关键工程,便是新建彭埠大桥的建设。时任江干区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现上城区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的九堡宣家埠村摄影师郑祖林主动请缨,提出为大桥的建设提供摄影志愿服务,从此,双方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郑祖林个人照

为大桥摄影这件事,去个一两次容易,连续三年持续跟进则需要非同寻常的热情和毅力。而郑祖林总会抓住工程的重要节点及节庆假日,深入现场记录工程进展与工人们的施工百态。

每当谈到大桥施工的那些日子,中铁大桥局和浙江交工集团大桥分公司两家责任单位的工作人员们的记忆里总有郑祖林“全副武装”的身影。从建设施工到大桥初具雏形,再到桥名悬挂、通电亮灯,三年来,除去服从疫情防控安排停工的三个月,郑祖林定期前往工地“巡视巡察”的习惯从未中断。

日积月累之下,他为新彭埠大桥拍摄的照片数量已经超过9万张,视频素材达到500G,而这些宝贵的素材,目前都已经无偿赠与了施工方和相关单位。

作为这座大桥建设的见证者,随着正式通车之日越来越近,郑祖林也格外激动。“一千多天,看着大桥一点点建起来,它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

从桥南到桥北只为捕捉最珍贵的画面

若是一张张去翻看那些记录着新彭埠大桥建设过程的照片,可以发现,通过那些定格的画面,仿佛能感受到一些隐藏在其中的力量。

在郑祖林的镜头下,阴云满天的日子里,起重机吊臂鲜红的颜色像是点燃建设热情的火苗:高高耸立的加劲弦吊耳下,正在执行吊具连接作业的工人们的身姿那么渺小,又那么强劲有力;南北岸钢桁梁顺利合龙仪式上,众人欢呼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除了作为摄影师捕捉画面的实力,工人们觉得照片好的另外一大原因便是“敬业”。“从桥南拍到桥北,走一整个来回,老郑每次来都是这样。”

今年已经62岁的郑祖林,和工地上的大伙一样“拼”。三伏天的烈日下,他半蹲在冒着暑气的地上,为工人们拍摄肖像;台风来了,他雨衣一披,顶着风雨记录桥身抗压测试的全过程;试亮灯时,他花上两小时用脚步再一次丈量了大桥的整个来回,只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拍摄角度……

定格美好见证地铁踏浪“飞渡”钱塘江

新彭埠大桥是沪杭甬高速公路杭州市区段改建工程跨越钱塘江的控制性工程。工程连通杭州东站、萧山机场等主要交通枢纽,串联杭州东部多个重要发展板块,被称为杭州东部“出城最快速道路”。未来,杭州地铁将在这里实现首次踏浪“飞渡”,乘客在地铁车厢里就有机会看见钱江新城灯光秀,市民也将可以走上大桥,眺望滚滚东去的钱塘江和两岸的都市风光。

目睹着大桥拔地而起,见证着钱江两岸南北相连,一千多个日夜,无数次的奔波与记录,与负责大桥建设的工人们“混熟”的同时,郑祖林的心里产生了一个特别的念头。2022年春节,新彭埠大桥的建设工地上来了一群摄影志愿者。他们给依旧坚守在一线的建设者们拍摄工作照片,并现场提供打印服务,方便工友们将在杭州工作的场景肖像寄给身在远方的家人。

“大桥的建设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更艰辛,我想为他们记录下这些珍贵的瞬间。”郑祖林笑着说,依靠着工人们持续不懈的付出,日以继夜的建设,这座如奔涌不息的江潮般美丽而坚韧的大桥,才能诞生在钱塘江之上,“延伸”道路,带着日新月异的杭州奔赴更好的明天。

为全方位展示这些珍贵的影像,9月19日起,杭州市摄影家协会也将联袂杭州市交通运输局在新落成的彭埠大桥现场举办一场特殊的展览,从郑祖林这三年来拍摄的照片中精选100幅,还原大桥建设艰辛历程,用影像定格历史,为时代存照,为人民画像。

作者:刘海波 陈业煌 周纪璇

图片:郑祖林

编辑:付鑫鑫

描写桥的故事有哪些2

从几千年前出现,桥梁就成为人类交通进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远古时期的独木桥、藤桥,到传世千年的石拱桥,再到如今可以翻山跨海的各种悬索桥、铁索桥,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桥在人们心中也早已超越了交通建筑的意义,而桥这个概念也逐渐发展为人与人、地区与地区乃至文明与文明的相互连接。确实,回顾人类历史,有的桥连接了文明,有的桥连接了时代,而有的桥连接了岁月。

塔拉河峡谷大桥。

加尔桥:罗马辉煌的余烬

人们对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印象大多是“薰衣草之乡”“葡萄酒产区”,还有动画片中的“普罗旺斯蔬菜杂烩”,而尼姆这座城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属于基本没听说过的范畴,不过这个在东方“默默无闻”的城市在欧洲可是大名鼎鼎的历史古城。在公元前1世纪尼姆就已经是非常繁荣的城镇了,作为古罗马高卢行省的重镇,直到今天这里还保存着大量古罗马时期的遗迹。到了16世纪,尼姆成了加尔文宗重要的流行地之一,在历史进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今,这里作为加尔省的省会,也排进了全球城市500强的名单之中。所以,人们称这里为“历史与人际交往的十字道”,而这个“十字道”有一座桥连接着历史,记录着古罗马的辉煌,这就是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代工程奇迹——加尔桥。

尼姆是一座以泉水为中心发展而成的城市,“尼姆”这个名字在法语中就是泉水精灵的意思。在靠近地中海、每年阳光照耀时间达300天以上的尼姆,泉水是非常珍贵的,所以最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深信泉水是上天的恩赐,泉水里是有精灵的。这里最早的建筑就是围绕着泉水打造的庭院,这是对泉水精灵的奉献。公元49年,尼姆被古罗马征服,改名为内莫斯,不过这并没有影响这座城市的繁荣,反而被灿烂的古罗马文明滋养,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工程奇迹,至今依然矗立在尼姆城中,比如尼姆的大竞技场,就是当前世界保存最为完整的古罗马竞技场之一,虽然规模不如罗马城的那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过说它是麻雀,有点对不起这座竞技场,毕竟这也是可以容纳一万多人的场所,也间接证明了当时这座城市的繁荣,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座竞技场直到今天依然可以使用,每逢重要的演出、庆典,全城的人都汇集到这里,可以说是历史与现代最好的结合体之一。虽然尼姆的泉水和竞技场享誉世界,但想要看到这里最为著名的建筑,还要驱车前往郊外,大概35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加尔河的峡谷,这里就是著名的加尔桥的所在地。

俯瞰尼姆城。

虽然称为“加尔桥”,但它最早并不是为行人服务的,这座长270米、高50米的大桥其实是为水服务的。加尔桥是古罗马水道系统的一部分,尼姆城中虽然有泉水,但城市繁荣、人口众多,泉水满足不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用水,所以人们修建了这条长达50公里的水道,将泉水从山中运送到城里,只不过这条水道大部分都修在地下。古罗马的水道将管道修建得有一定斜度,通过重力让水流到需要的地方,技术上有点像如今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虽然比起南水北调的庞大工程古罗马水道还有点不够看,不过这个系统可是修建在2000多年前,称之为古代工程奇迹一点也不为过。这条水道需要有一段位于地表的部分以跨越加尔河,于是这座桥就出现了。

虽然加尔桥只不过是这条水道的很小一部分,但却令人惊艳。桥是3层结构的,每一层都由拱形桥洞支撑,最下层由6个巨大的拱形桥洞组成,巨大的支撑柱并不是像上两层那样的方形石柱,而是在面对河水的地方垒成了一个分水角,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水流的冲击力,而25米长的巨大拱门也保证了船只的通行。在加尔桥刚刚修建的时候,并没有让行人通过的计划,直到18世纪才在底层的拱门上修建了一条可以供行人和马车使用的路桥。这条路桥当时还遭到了许多人的诟病,不少人认为修建这条路桥是破坏古建筑整体景观的“丢脸”行为。不过幸好有这条路桥,人们不但可以方便地通过加尔河峡谷,如今还可以在桥上游览、散步,近距离地欣赏这个古代建筑奇观。

加尔桥是一座3层的石头拱形桥,它是古罗马帝国时期修建的高空引水渡槽。

加尔桥的中层是由11个拱门组成的,中层拱门的石柱与底层是对齐的,只不过因为不用考虑水流的冲击,所以没有建造分水角,只是用石头砌成方形的柱子支撑,每根石柱的正反面都会有很多凸出来的石头,这是为了日后修缮的时候固定脚手架而特地留下来的。人们在设计加尔桥的时候就考虑到了日后的维修环节,可以说是非常有心了。据说第二层拱门之上在古代是可以供人们通行的,不过也有学者对此表示质疑:饮水工程如此重要,桥两头都会有士兵把守,另外如此高的高度又没有防护措施,就算能通行也需要很大的勇气。最上层由25个拱门支撑,比起下面两层,最上层的拱门要小很多,而且支撑的石柱也砌得更细,这样做一来是为了分散重量让上层的支撑更稳,二来就是配合中层的大拱门,让风可以更快地从两层拱门中穿过,减少风力对于桥体的冲击,是非常科学的设计。纵观整体,加尔桥是下短上长,但从横断面看,却是下宽上窄,十分符合力学原理,桥拱是独立的全弧拱形相互连接,非常有利于桥体的稳定。令人惊奇的是底层6个拱门中,只有一个跨越了加尔河,而且每层的拱门都不是一样的。

加尔桥水道。

根据学者推测,水道每天要输送20万立方米的水到尼姆城中,水从源头到城中需要27个小时,如今在城中还能看到巨大的闸门和圆形的蓄水池。虽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条水道早已被现代化的供水设施所取代,但尼姆城屹立千年,这条水道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充沛的水资源不仅可以满足城中居民日常的使用,还可以满足景观喷泉、种植灌溉等需求,当然还有一项“古罗马传统文化”需求——洗浴。这也是尼姆市的居民深爱加尔桥的原因。

这座历经了洪水、战乱和社会变迁的桥梁至今依然保存完好,1958年百年不遇的洪水造成了35人死亡,水位曾达到渠桥的第二层,但整座桥却安然无恙。这条总长50公里的水道据说前后只有17米的落差,在只依靠重力的情况下让水源源不断地送入尼姆城,不能不令人惊叹古罗马建筑师们的鬼斧神工。

尼姆的喷泉等景观的水源以前都是来自加尔桥。

加尔桥在1985年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法国政府对加尔桥进行范围更广的遗址保护工程计划,有关部门和专家提出了特殊的理念:与世界文化遗产相称的高档次文化历史遗址保护,同时尊重当地人的传统生活习惯。于是在加尔桥附近修建了博物馆、电影院等设施,这些设施基本都隐藏在景区之外的树林里或者建在地下,整个景区没有架在空中的电线或者路灯,完全呈现出加尔桥在2000年前的样子。参观者也可以免费进入加尔桥景区,并且可以在河里游泳,在河滩上或者树林中野餐,也许对于当地居民和游客来讲,轻松愉快地与这座桥共处才是他们最喜爱的方式。

在普罗旺斯地区温暖的阳光之下,人们聚集在加尔桥边——有人在桥上漫步,欣赏河谷美妙的风景;有人在桥下的河水中嬉戏游玩,享受河谷中的清凉;有人在布满鹅卵石的河滩上支起太阳伞休息,感受人生的轻松与宁静;有人划着皮筏在河水中闪转腾挪,与大自然共处,一如他们的祖先……加尔桥连接了水源,让尼姆城的人们得以创造和发展这个美丽的城市;加尔桥也连接了文明,让古罗马辉煌的文明通过这条长长的水道一直延续至今,供人们赞叹先辈的智慧和文明,也感叹于历史的变迁与无常。如今,加尔桥依然矗立,而古罗马则早已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只留下些许余烬供后人凭吊。

塞文河铁桥:一个时代的开启

英格兰西部的什罗普郡紧邻威尔士,是英格兰人口最稀疏的乡间地区之一,有着广袤的树丛和草地,一片绿水青山的景色,英国最长的河——塞文河流经这里,而在塞文河上,有一座古老的铁桥记录着这里的辉煌,也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辉煌。这座铁桥于1779年完工,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为它是世界上第一座用金属制成的桥,对科学技术和建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它也是工业革命的象征之一。

铁桥被录入世界遗产。

即使站在今天来看,这座跨度30多米、重达300多吨的大桥也是一座美丽的艺术品:全对称的设计充满了古典主义的雅致,而桥拱巨大的跨度让人惊叹,桥面并不是全平的,两边微微有一些坡度。塞文河静静地从桥下流过,两边的山上已经被植被占领,河畔的草地上星星点点的野花彰显着强大的生命力……这幅宁静古典的田园景观很难让人与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联系到一起,但这座铁桥在当时,正是对工业文明的一曲颂歌。

建于1779年的英国铁桥是拱形结构,全部用铁浇铸,重量可与罗德岛的巨人像相抗衡。

1678年,亚伯拉罕·达比出生在伍斯特郡,后来他成了一名铁匠并前往什罗普郡发展,因为什罗普郡有两个“特产”——煤山和鼓风炉。在他的持续钻研下,终于找到了一种新的制铁方法:他用焦炭作为燃料生产出的铁,比起用传统的木炭燃料生产的铁有着更高的成本和效率优势,这种焦炼技术让达比的企业迅速发展起来。虽然一开始他生产的铁只能用在铁锅等生活用品的制造中,但一个新的发明让达比的铁找到了一个重要的新市场,这就是托马斯·纽科门发明的蒸汽机。在瓦特改良之前,蒸汽机就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了,包括托马斯·塞维利、丹尼斯·帕潘等人,都曾研制出蒸汽机,纽科门在前人的经验上首次制成了大气式蒸汽机,被称为纽科门蒸汽机,在矿井排水、水利灌溉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这种蒸汽机需要大量的煤炭和铁,达比迅速抓住这个机会,而他的儿子则继续开拓市场,几乎垄断了纽科门蒸汽机的制作,也帮助了这种蒸汽机的推广。

就在工业革命前夕,煤与铁时代的号角由一位桥梁工程师吹响了,这位桥梁工程师名叫托马斯·法诺·伯里卡特,他在1773年向他的委托人约翰·威尔金斯提出了要建造一个跨塞文河铁桥的工程,被称为“铁疯子”的威尔金斯立刻答应了,要一起实现这个工程。威尔金斯是一位铁器推崇者,甚至连他的帽子都是铁做的,他死后也被安放在一口铁棺材里,墓碑前还有一块铁制的纪念碑……作为制铁行业的代表,亚伯拉罕·达比的孙子亚伯拉罕·达比三世也参与到了这项工程当中来。工程一开始并不顺利,直到1777年,他们采用浇筑的方法制造桥的拱肋和桥面,工程才取得了进展,虽然每根拱肋重达5.1吨,让人们不由得担心桥是否能够承受这种重量,但工程还是成功了,人们将浇筑的构件装配到一起,在不中断塞文河交通的情况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铁桥。

铁桥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群也是世界工业传统的展示厅。

这座铁桥的成功建造立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不过最开始慕名而来的并不是工程师和商人,而是艺术家和作家。这座大桥让桥边的制铁小镇科尔布鲁克代尔人满为患,许多艺术家用画笔记录了这个小镇当时的情景,比如画家菲利普·雅克·德·卢瑟堡绘制的《科尔布鲁克代尔之夜》,就可以看作是工业题材的先驱,描绘的是科尔布鲁克代尔当地的炼铁厂:大熔炉飞溅的火花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周围的小镇和远处的群山,由于工业生产夜以继日,原来偏僻的山区小镇已经不再安静,月亮高挂在天幕,但是夜深人不静,运输马车整装待发……很快,艺术的感染力吸引到了更多的人,其中就包括商人和工厂主,对他们来说,这种热火朝天的工业景象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于是更多的工业项目在铁桥周围集结起来。

1795年,塞文河暴发了一场罕见的大洪水,周边遭到了严重破坏,很多石桥都没能幸免,但是铁桥却在这场洪水中完好无损。这件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铁建筑可以这么结实,那么可不可以用铁来制造其他的建筑呢?1776年,詹姆斯·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影响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帷幕。用机器制造机器让人类似乎掌握了无穷的力量,而铁桥就是这场革命的第一声呐喊。

如今,铁桥和周边的小镇早已告别了烟囱林立、火光冲天的景色,“煤与铁的时代”结束了,铁桥和周围的小镇逐渐没落,不过这也让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恢复,很快,自然风光就重新占据了这个地方。随着铁桥和周围的煤山等5个地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英国政府也对这一地区展开了修复和景点打造工程。铁桥区域目前已形成一个占地达10平方公里,由7处工业纪念地和博物馆、285座保护性工业建筑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每年平均能吸引30万游客来此观光游览。绿水青山之间的工业遗址,对游客来说别有一番情趣,而这个工业景区的建立也启发了世界上很多曾经的工业中心,“工业历史游”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而这座铁桥作为一个时代的开启,会永远被人们铭记。

塔拉河峡谷大桥:光影记录历史

黑山共和国的西北部有一座由冰河形成的天然公园——杜米托尔国家公园。这个面积390平方公里的公园遍布着溪流和湖泊,除了浓密的针叶林外,还有很多原生特色植物,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由冰河造成的山峰与峡谷,奇特的地形和原生态的绝美景色让这里成功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在公园中,还有一个欧洲最深、仅次于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塔拉河大峡谷,河谷全长80公里,最深的地方达1300米。在这个峡谷上,有一座全长300多米、主拱100多米的大桥,名叫杜德维卡塔拉大桥,人们习惯地称它为塔拉河峡谷大桥。这座钢筋混凝土大桥是1937年南斯拉夫王国时期开始修建的,其间克服了地势复杂、汛期水流湍急、无法使用大规模机械施工等困难,历经3年修建完成。这座大桥在当时是欧洲最高最长的大桥,为南斯拉夫王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然而这座大桥建成后仅仅2年,就被南斯拉夫游击队炸毁了。这个故事是不是听起来有点耳熟?没错,这个故事还被拍成了一部电影,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观众,这部电影就是南斯拉夫电影《桥》,电影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至今脍炙人口,而塔拉河峡谷大桥,就是电影中被炸毁的那座大桥。

杜米托尔国家公园位于拉什卡河谷,它由冰河形成,分地上河地下河。沿河行走,可以看到欧洲最深的峡谷,在浓密的松林中点缀着清澈的湖水,隐藏着各种特色植物。

塔拉河峡谷大桥是一座行人与车辆共用的大桥,在1946年被修复之后一直在使用,不过来这里参观的大多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人们大都把车辆停放在桥两端的停车场,然后在大桥上步行参观。群山环绕之间,峡谷深不见底,大桥宛如游龙一般跨越峡谷,天堑通途,美得令人窒息。桥下的塔拉河被誉为世界上最干净的河流之一,河水蓝中泛绿,就像璞玉做成的丝带。塔拉河还提供漂流项目,在漂流中欣赏大桥是个很不错的选择。而站在桥上,感受它的历史,感受它经历的岁月,又不由地想起那部将它的故事带向全世界的电影。

南斯拉夫电影《桥》剧照。

确实,《桥》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1941年6月,轴心国军队入侵南斯拉夫,国王和政府流亡国外,南斯拉夫随即被几个国家瓜分,而南斯拉夫游击队没有放弃抵抗。1942年,被两面夹击的纳粹德国军队计划从南斯拉夫撤回本国,而这座桥就是必经之地,所以他们要竭力保住这座大桥。纳粹德国提前进驻了一个团的兵力守护大桥,在大桥所有的栏杆上都安装了电网和警报系统,在桥下排布着数不清的地雷。南斯拉夫的游击队员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桥梁设计工程师拉扎莱·亚乌科维奇的帮助下,由这位参与建造大桥的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这座大桥。然而,在现实中,这位工程师却没有逃脱纳粹的魔爪,在他帮助游击队员炸毁大桥2个月后,未能及时撤离的他被纳粹军警发现,气急败坏的纳粹分子将他枪杀在桥头。1946年,南斯拉夫修复了这座大桥,在桥上为亚乌科维奇嵌入了一个纪念碑,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工程师。

工程师拉扎莱·亚乌科维奇的纪念碑。

在塔拉河峡谷大桥的桥头,还有一尊军人的半身雕像纪念碑,很多人误以为是电影《桥》中“老虎”的原型,其实,这座雕像纪念的是南斯拉夫王国工程兵中尉博日达尔·祖季奇。祖季奇出生在附近的村庄,很小便加入了南斯拉夫王国军队。1941年,祖季奇所在的部队接到撤退到诺维萨德附近的命令,但很快,一支装备精良的轴心国军队就追上了他们并向其开火。部队的指挥官上校准备与轴心国谈判,但轴心国的军队要求他们无条件投降。这时候,祖季奇冲到了轴心国指挥官面前喊道:“你想要做什么?懦夫!想要在没有战斗的情况下俘虏我们?”随后他向自己部队的指挥官说道:“我们不投降,南斯拉夫军官不投降,我们宁可战死!”随即他从怀中掏出手枪,转身向轴心国指挥官开枪,将其击毙。轴心国军队随即猛烈开火,祖季奇等一批南斯拉夫军队官兵以身殉国。祖季奇的英勇行为不但让本国将士大受鼓舞,就连敌方也感叹不已:这位指挥官的自我牺牲是军人最伟大的爱国行为,这是塞尔维亚军人所固有的精神……由于祖季奇是南斯拉夫王国的军人,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允许对他立碑纪念,直到1966年,他的母亲才在塔拉河峡谷大桥的桥头为他立起这尊雕像纪念碑。碑文中写道:这座纪念碑是博日达尔·祖季奇的母亲玛莉亚为其所建。博日达尔·祖季奇,南斯拉夫王国军队中尉,生于1915年,1941年牺牲。在纪念碑上还有他母亲为他写下的一首小诗:你是整个民族的英雄,这座桥、这条河会一直记住你。

南斯拉夫王国工程兵中尉博日达尔·祖季奇半身像。

时光荏苒,但人们还是会来怀念勇敢的人——亚乌科维奇的纪念碑下经常会有游客献上的鲜花,也总会有游人给祖季奇的雕像戴上花环。很多游客走在桥上,不由自主地哼起了那首著名的歌曲:“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你一定把我来埋葬;把我葬在高高的山岗,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都说啊多么美丽的花。”为了自己祖国和民族付出生命的英雄,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们。

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变,这座大桥曾经所在的国家——南斯拉夫联邦也解体分裂为多个国家,其间还发生了惨烈的战争。然而,尽管这座桥所属的国家不断发生改变,但它依然矗立着,默默地记录着岁月。

“工程师,你还在等什么?!”“可惜,真是一座好桥。”是啊,真是一座好桥!

本文载于《世界博览》杂志2022年第21期

责任编辑:SU

描写桥的故事有哪些3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刘瑞朝 侯冰玉

明代州桥演示图

有河,便有桥;有桥,便有人;有人,便有诗。桥梁,可以是一座城市的地标,不仅是世俗意义上的,也是文学意义上的地标。扬州的二十四桥,南京的朱雀桥,更知名的是洛阳的天津桥,长安的灞桥,和成都的万里桥,开封的州桥,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自然成为文人墨客青睐的对象。

趁开封北宋州桥遗址重大考古成果发布之际,大河报•豫视频为大家盘点历史上部分知名的地标性的桥梁建筑。

开封北宋州桥遗址出土的石壁

【州桥】王安石曾在州桥上踏碎月光 附近的酒楼亢奋诗人的神经

我们知道,州桥修建于唐德宗年间。而同时代的诗人王建,就有一首描述州桥的诗。

“千里河烟直,青槐夹岸长……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汴路即事》)这里的津桥,即为州桥。州桥位于当时汴州城的中心,王建描写了汴河两岸商业贸易的繁荣景象。

以州桥为名的宋诗,还有一首比范成大更早的,即王安石所作的《州桥》。全诗为“州桥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觉遥。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和孟元老一样,王安石也是异地异时的回忆。彼时,晚年的他已退居金陵,追念旧游,怀念汴京,想起州桥的明月,仿佛发生在昨天。

宋徽宗、李师师、周邦彦“三角恋”的八卦故事,为人所津津乐道。李师师是北宋末年的青楼歌姬,根据传闻,她深受宋徽宗的喜爱,也得到著名词人周邦彦的欢心。

周邦彦有一首知名的写送别的《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这里的“隋堤”,便是唐时的隋唐大运河,北宋时的汴河。州桥两侧的汴河两岸,柳树成荫,自然少不了在此处折柳送别的场面了。

《东京梦华录》中关于州桥的记载

州桥的正名为天汉桥。从北宋诗人华镇所作的《崇宁元年五月十六日天汉桥月下闲步》,可以窥见宋徽宗年间州桥周边的布局和景致。

“双阙高寻佳气耸,三街平衬绿槐长。沈沈琳馆东西迥,袅袅珠楼左右光。”其中首句就印证了孟元老的记载,“州桥之北岸御路,东西两阙,楼观对耸”,州桥位于御道之上,向北能看到内城高耸的宫殿,道路两侧是初夏时节茂盛的国槐。州桥两边,远处是宫楼道观,不远处则是各种酒楼,喧嚣热闹的声音,震荡着楼内的灯光。

而与欧阳修同时代的诗人梅尧臣,也有一首写州桥的诗,开头便是“堤上残风雪,桥边盛酒楼”,可见州桥是当时都城的一处繁华所在,酒楼很多,正好印证了孟元老的相关记载。

洛阳天津桥经过修缮的遗存,图片来源于网络

【天津桥】洛水东西贯神都 天津一桥入唐诗

州桥,更多沉浸于北宋的酒香之中,偶尔泛出于诗句之中,而洛阳的天津桥,则成为了唐诗中的“常客”。

天津桥所处的位置,和州桥类似,由此彰显了其重要性。天津桥始建于隋代,隋唐时期,天津桥横跨于洛河之上,是洛河两岸的交通要道。洛河穿城而过,天津桥一桥横跨南北,正西是神都苑,苑东洛河北岸有上阳宫,桥北是皇城(太微城)和宫城(紫薇城),桥南则是里坊区,繁华自不必说。

乾隆十年刊本的《洛阳县志》记载,“天津浮桥在洛水上,唐时游观极盛,多见于诗”。李白就有“忆昔洛阳董糟丘, 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可见当时的天津桥附近,也是有供文人墨客、公子王孙喝酒纵乐的酒店的。

中唐诗人孟郊在《洛桥晚望》中写道,“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他写的是寒冬时节,雪霁天青,冷风明月之下,他站在稍高于附近地面的天津桥上,视野开阔,看到了远处的嵩山。

白居易对天津桥也多有歌咏。在《晓上天津桥闲望偶逢卢郎中、张员外携酒同倾》中,他写道,“上阳宫里晓钟后,天津桥头残月前”。可知天津桥距离上阳宫并不太远。

一直到北宋时候,天津桥也并不冷清。“园林闲近水,殿阁远横秋。浪雪暑犹在,桥虹晴不收。”(《天津闲步》)天津桥附近的园林、殿阁依然有不少,而河水荡漾,桥体如虹,颇有诗意。

到了明清时期,“天津晓月”成为了洛阳八景之一,获得了很多文人骚客的题咏。“桥下水泠泠,天边月未暝。余辉明古渡,残魄伴疏星”(沈应时《天津晓月》),“飞虹既委壑,啼鸟不堪闻。独有寒空月,长流宛洛濆”(刘贽《天津晓月》》),“古桥余胜迹,侵晓一闲游。虹影潜何处,蟾光静欲流”(刘衍祚《天津晓月》)。

根据三首诗在《洛阳县志》中排列的顺序,可知作于同一时期。

西安灞桥遗存,图片来源于西安是灞桥区人民政府网站

【灞桥】灞桥成了送别桥 桥边柳枝攀折多

若论文学地位,灞桥明显要高出天津桥一头。这是因为,灞桥与折柳送别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后来成为了文学作品当中著名的代称之一,出现在多种文学体裁之中。

灞桥的历史,要更为悠久。它位于西安市城东,春秋时期,秦穆公将滋水改为灞水,并在其上修桥,桥因此而得名。隋唐时期的灞桥,位于早起灞桥下游数百米位置,一直沿用到宋代,到元代时废弃。它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多孔石拱桥。

在唐代,灞桥设有驿站,送别亲友时,多在这里分手,有时还折柳相赠。

正所谓“年年伤别,灞桥风雪”。“初程莫早发,且宿灞桥头”(岑参《句》),“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裴说《柳》),“灞桥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顾云《咏柳》);

“折杨柳,灞桥西,去日同君上柳堤”(曹勋《折杨柳五首•其三》),“依依灞桥怨别。正千丝万绪,难禁愁绝”(高观国《解连环•其一•柳》),“翠拂晴波,烟垂古岸,灞桥春色”(高观国《杨梢青•柳》)。

这样看来,灞桥与其说是一座送别桥,还不如说是一座柳桥,往往在吟咏柳树时被提起。

上世纪40年代的万里桥,图片来源于网络

【万里桥】相距扬州有万里之遥 杜甫草堂便在不远处

成都的万里桥,知名度也不算太低,而且和几位著名的唐代诗人相关。

万里桥是当年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的地方。宋代刘光祖在《万里桥记》中有记载,“古今相传,孔明于此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扬州万里’”。情节类似,但人物有别。

万里桥被杜甫写进诗里,是因为万里桥距离草堂很近。“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杜甫的草堂就在万里桥的西边。再比如,“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野望》),前句为远望,后句为近观,远近相对,也可见杜甫的居所与万里桥相近。

曾任嘉州刺史的岑参,也写到过万里桥,“成都与维扬,相去万里地……楚客过此桥,东看尽垂泪”(《万里桥》)。后世的刘禹锡,亦有“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竹枝》)的诗句。

万里桥位于成都南门附近,到了明代,依然有人题咏。明代文人钟惺记载,“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点出了其位置。

到了南宋时期,陆游笔下的万里桥,具体了起来。“成都城南万里桥,芦根蘋末风萧萧”(《临别成都帐饮万里桥赠谭德称》),“晓出锦江边,长桥柳带烟”(《晓过万里桥》),万里桥和锦江内的草色柳烟,融进了诗意的意境之中。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李钰

有一百步的故事有哪些(有一百步的故事)

关于孔子的有趣的故事(孔子有趣的故事有哪些)

周彬的故事有哪些名字(周彬的故事有哪些)

名人刻苦事例(名人刻苦的故事有哪些)

有哪些宽容他人的故事(有哪些宽容的人的故事)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5日 星期三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关于桥的故事有哪些(桥的故事传说)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8918.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