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关于于谦的廉洁故事(于谦的廉洁故事有哪些)

2023-03-14 23:52:01 技术常识4 小白要懂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6247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6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明朝第一忠臣于谦被冤斩,锦衣卫抄家落泪,太后得知水米不进,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人间史名人录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于谦的廉洁故事有哪些1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确,自古以来忠言逆耳,之如岳飞等忠君报国之人不是死在敌人手里,而是死在自己效忠的君主手上。

有这么一个朝代,开国皇帝是个非常幸运的人,开局一个碗,跟随他同乡的兄弟个个都是领兵打仗的好手,身为一个农民的他最后结束乱战,建立了一个王朝。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说的是谁,他就是朱元璋。

而我接下来要讲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明朝,当时的明朝遇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是一个差点将明朝分裂成为另一个“南宋”这样的大事件,多亏了忠臣于谦的力挽狂澜才没有造成这样可怕的后果。

经历过明朝五代更替的于谦可以算的上是五朝元老,他对于明朝的贡献也是很大的,但就是这样一位尽职尽责、为国奉献,被誉为明代第一忠臣的人,为何会被皇帝下旨处死呢?

刻骨学习,志向远大

于谦字延益,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98年出生在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

他的出身算得上书香门第,也算得上官家子弟,其太祖、高祖、曾祖父都曾在当过官,就连他的祖父也曾任杭州路大总管,直到他父亲这一代,才开始隐居不入世,没有考取功名。

有着这样家学渊源的于谦,继承了先辈意志,他想要向祖辈一样入朝为官。

那时的他十分敬佩民族英雄文天祥,并以他为榜样和目标,立志以后要成为像文天祥一样的人。不过,那时的他怎么也没料到,自己会因为忠于自己的国家而被杀害。

于谦没有辜负自己的远大志向,他读书的天赋很高,每天还有花费大量的时间刻苦而努力的学习,小时候更是远近闻名的小天才。

当时还发生了一件趣事使他“小天才”的名号声名远播,有邻居看到小于谦像个小大人似的,就开玩笑逗他说:“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他脱口而出回答道:“赤帝子,斩白蛇当道。”,一时间人们都被他的机智和聪慧震惊了。

于谦也没有辜负自己的努力,在父亲的支持下,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考上了辛丑科进士,由此踏上仕途之路。

刚正不阿,正气凌然

开始做官的于谦,他的仕途是很顺利的,四年过后,就被明宣宗朱瞻基亲自提拔为御史,深得明宣宗的信任。

之后,他随着明宣宗一起平定汉王朱高煦的叛乱。

原来汉王不满明宣宗很久了,早在明宣宗还没登基时,就视太子之位如掌中之物,特别针对当时还是太子的明宣宗。多次谋取太子之位失败的朱高煦,没有放弃野心,而是将其压在心底。

汉王虽然性情暴掠,但他在领兵打仗方面特别的出色,在明成祖也就是先皇死后,他就决定起兵造反。

但明宣宗也不是好惹的,很快,他的谋反就遭到了朝廷的镇压,兵败之后被擒。

当时的明宣宗让于谦来列举汉王朱高煦的罪状,性格耿直的于谦火力全开,把汉王骂得狗血淋头,趴在地上瑟瑟发抖。

之后史书上评价于谦当时的表现是,为人刚正不阿,声音洪亮,大气凛然。

随后明宣宗也详细的了解了于谦能力,很放心的给予了他很大的权利,让他巡视江西,专门处理汉王叛乱的后续事情。

果不其然,于谦在巡视期间,奉公执法,后来成为河南、山西两地巡抚期间更是处理了数百起冤案,深受百姓爱戴。

无独有偶,还有一件事表现于谦的为人清廉刚正,彼时年幼的明英宗朱祁镇上位,这位皇帝异常的信任身边的太监王振。

但当时备受明英宗信任的王振,将朝堂弄得乌烟瘴气,贪财的他收了许多官吏的贿赂,没有给他送钱的官员会受到整个朝堂的排挤。

以于谦为首的廉洁官员非常不满,但毫无办法,于谦多次上书请求明英宗改变这种风气却遭到了他的不喜,逐渐的于谦在朝堂中备受冷落。

之后有人建议于谦去给王振送点东西,实在不行送点土特产也行,以免被王振记恨。

对此,于谦只是坦然一笑,并甩了一下他的两只袖子,说自己给王振带了两袖子的“清风”,这也是后来“两袖清风”的由来。

从那以后心怀不满的王振真的记住了于谦,没少在明英宗面前穿小鞋,还连同了一些官员挤兑于谦,若不是于谦能力极强,不好处理,可能那时就被贬官了,怎么可能还升到兵部侍郎的位置。

明英宗对于谦的不信任,让王振专权,为后来的土木堡之变埋下了祸根,也为后来于谦的死推波助澜。

惨遭诬陷,无愧于心

土木堡之变使得明英宗被俘,整个朝堂人人自危,主张保命要紧效仿南宋南迁,这时于谦站了出来说:“不能南迁,敢提南迁的人处死。”

当时瓦剌欲通过被俘虏的明英宗,兵不血刃的攻入北京,却被早有对策的于谦带兵挡住了。

总归自家的皇帝在别人手上不是一件好事,于是朝廷就派人谈判想要救回明英宗,但敌军的狮子大开口让众人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最后,于谦提议,请太后立朱祁珏也就是明英宗同父异母的弟弟为帝,也是后来的明代宗,以安人心。由此,于谦也彻底被困在敌军手中的明英宗记恨上了。

在这场保卫战中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徐有贞,此人是当初主张逃跑的一员,危机解除后落下了“逃跑派”的名声,被明代宗不喜。

他嫉妒于谦成为英雄,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于谦没有为他说话,才从中作梗让明代宗不重用他。

由此,他彻底和于谦决裂了,也为后来诬陷于谦埋下了伏笔。

当时景泰八年,明代宗病危无力把持朝政,以徐有贞为首的人支持被放回的明英宗重新继位。

他们成功了,明英宗复辟完成,重新登基。这时于谦一行人便成为了他们的心腹大患,于是对明英宗进谗言诬陷于谦、王文等人。

虽然此时的于谦已经官至宰相了,但也没有能力反抗皇命,更何况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于谦被关在监狱里的时候很平静面对一切,他无愧于心,无愧于民,更无愧于国,就够了。

最终在徐有贞等人的怂恿下,明英宗决定处死于谦并抄家,彻底解决复辟过程中存在的隐患。

就这样在“夺门之变”的第五天,一代忠臣于谦被处死在北京街市。历史上是这样描述那天的景象,“公被刑之日,阴霾翳天,京郊妇孺,无不洒泣。”

可见,于谦的为人百姓皆知,他们都为他死感到悲伤。

在于谦死后,还发生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当时行刑的刽子手为亲手杀死于谦,心里感到十分的愧疚,最后忍受不了,自刎身亡。

久居深宫中的皇太后这才知道于谦被处死事情,此时却晚了,为此叹息哀悼了好几天。

再后来,明英宗也后悔了,但斯人已逝,悔之晚矣!

当时的锦衣卫去于谦家里抄家时,发现这位明朝一品大臣的家里什么都没有,甚至不如一个普通百姓的家里有钱,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看到这里,锦衣卫被于谦高尚品格打动,忍不住落泪了。

于谦的家里唯一特殊的就只有一件明代宗赏赐的蟒袍和一把剑,而这正是当初他守卫北京有功的奖励,但他直到死也没有对外炫耀过,等到抄家的时候才被人所知,这是何其的讽刺!

最后

古时的臣子伴君如伴虎,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忠义如于谦也没有逃过一劫,可见皇权的残酷性。

总的来说,于谦犯了两点皇帝的大忌,第一点为人过于刚正,说话不够圆滑。

在明英宗听来,于谦上书时说的一些话可能就是在嘲讽他,毕竟不是每一位皇帝都能和唐皇李世民一样以魏征为镜子。

可能于谦之前遇到的几位皇帝为人比较大气、不计较,反而十分欣赏于谦的做法。

以至于后来他遇到了不吃他这一套的明英宗,却依旧采用相同的方式对待他,这样当然行不通了,某种意义上于谦是踢到了铁板。

第二点是他献策。相信于谦自己也明白,一旦他提出另立新皇,以后一定会迎来明英宗的报复。

这一切都是为了家、国和天下,这个计策必须献出,哪怕最后会要他的命,也在所不惜。

这也正应了他偶像的那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还有一点是朝堂上,不是一块铁板。派系争夺,关系复杂,再加上“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于谦的品德,大部分还是普通人,他们没有那么强的意志,所以后来于谦被诬陷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那于谦做错了吗?不是。

他是正确的,他完成了幼时许下的承诺:成为像文天祥一样的人,他是我们的民族英雄!

#头条创作挑战赛#

于谦的廉洁故事有哪些2

于谦,祖籍河南省,从小年少有为。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在于谦七岁的时候,就要有人给他算命说他有大富大贵之相,日后必能成才。同时他自己也是十分上进,读书用功刻苦,却从不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除了四书五经,他还喜欢读课外书籍,如兵法等。八岁时,就能够写对联,十九岁就中了进士,要知道多少人寒窗苦读数十载都达不到这种效果。

于谦从小和别人不一样,在别人玩耍的时候,他就喜欢想象一些远大的报复,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报效祖国,他一生也为官清廉,正是因为如此也得罪了不少的人,但他还是坚守自己的本心。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权倾朝野,贪污腐败到了极点,也知朱元璋先生在天有灵,会不会气的鼻子冒烟,他最憎贪污,再加上边境上,蒙古部落被名为也先的部落首领统一,不断的骚扰大明边境。在死太监王振的怂恿下,朱祁镇御驾亲征,讨伐蒙古。结果是,在土木堡,也先凭着几万的蒙古骑兵,把大明二十万精锐部队打得全军覆没。造成这样的结果,一方面也先确实是一个颇有能力的将领(肯定无法跟徐达,常遇春,朱棣这样的超级名将相比),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死太监王振的不懂装懂,愚蠢的决策一错再错,最终的结果,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跟着出来的众多文臣武将在战场被杀,最倒霉的是,皇帝朱祁镇被擒。

正统十四年,王振挟持明英宗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但明英宗不听。邝埜跟随明英宗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朝廷上都在商讨,出谋划策,于谦的怒吼终于震醒了那些犹豫不决的人,吏部尚书王直首先站出来支持于谦,明朝连中三元者商辂也站在了他的一边。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主战派终于打动了代理皇帝朱祁钰,所以朱祁钰便把防守北京的重任交给了于谦。

短时间内,为了扭转明军的颓势,于谦做了四件非常重要的事来鼓舞士气。即日起,奉命征调如下部队赴京守卫:1、备操军,包括两京备操军、河南备操军;2、备倭军,包括南京,山东备倭军;3、运粮军,包括江北所有运粮军;4、宁阳侯陈懋所部浙军(战斗力较强)。立刻出发,并按时赶到京城布防,如有违抗,军令必斩!”于谦是一个勇敢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十分明智地把调兵和运粮这两个问题联系在一起解决,既不耽误行军,还能免去民工的费用,同时保证了运粮队伍的安全,一举三得。

在于谦的带领下,也先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在其撤退的头一个晚上,还被于谦用大炮再打死数万人。也先此行,不仅没讨到便宜,还被打的没了脾气,他始终不明白,同样是明军,为何数月之内变化如此之大。

至此,北京保卫战结束,大明完胜。

北京保卫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战役,如果此战失败,中国历史将会改写,半壁江山必然难保。从一盘散沙,行将崩溃到众志成城,坚如磐石,从漫天阴云,兵临城下到云开雾散,破敌千里,大明帝国终于转危为安,北京保卫战创造了一个力挽狂澜的奇迹,而这个奇迹的缔造者正是于谦

当所有人都对现状绝望的时候,他挺身而出,担当重任,挽救国家危难。

当情况一片混乱、陷入绝境,他一力承担,苦苦支撑,直至胜利的到来。

但于谦并没有得到善果,在朱祁镇复辟之后,他遭徐珵诬陷,于天顺(朱祁镇复辟的年号)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这是北京保卫战的八年后。

于谦就是这样的人,他一身正气,只追求自己的本心,他不在乎别人怎么想,怎么看,他不需要别人理解,也不会向别人解释。于谦有功于社稷,但最终却因被诬谋反而被处决,究根结底,是由于明朝政治生态的弊病所致。

纵观明朝数位皇帝,肆意杀害大臣之事时有发生,昨日的宠臣,今夕就可能变成罪臣。

于谦府邸抄家的锦衣卫发现,于谦家里只有一套官服和一匹老马,家里面除了书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具以外,没有其他之前的物件。只有一间正屋被紧锁,打开后看到的全是皇上所赏赐物品,可见他的忠心感天动地。

于谦的廉洁故事有哪些3

明代宗景泰八年,英宗天顺元年,在这个新旧交替、风云变幻的时候,无数人因为自己的选择而青云直上,无数人因为自己的选择而跌落深渊,在那个时候,官场上的倒霉可不只是降职罚款那么简单的,一个不留意第二天脑袋便不见了。

而在正月二十三日的北京城外,春节后漫天的大雪中,一个形单影只的男人被士兵押送着前往崇文门外,在那里,他最后的结局是斩立决。

在他临死前,他曾落寞地回头看向那座天下第一的雄城,他曾经用性命和勇气守护过这里,即便最终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局,他或曾仰天长笑着面对死亡,但绝不后悔。

在他死后,负责抄家的钦差大臣如期而至,但他面对着那家徒四壁的宅子,忽然发现自己的工作量奇小无比,除去一些百姓都有的生活用品外,根本找不到可以带走的东西。

这让抄家的钦差惊愕不已,没有人相信这位从一品大员会穷到这个地步,在他们翻箱倒柜的搜索之下,终于找到了一座疑似宝库的上锁的屋子,可是里面只有崭新的两件东西——景皇帝御赐的蟒袍和宝剑,这是他最贵重的物品,却从未使用过,只是静静封存。

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一个被誉为“青天”的官员,是一个在危难关头敢于力挽狂澜的勇士,是大明朝的第一忠臣。

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少保于谦万世流芳。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朱元璋驾崩,他最后看了一眼自己创建的帝国,然后撒手而去,与此同时,在浙江钱塘县的一户普通之家中诞生了一个男婴,他将用他的双手在帝国的绝境时创造一份奇迹。

于谦的童年时代是平静而充实的,他家虽然不是大富大贵,可是也不算贫穷,和现在一样,读书永远是最通达的出路,所以小小年纪的于谦便开始勤读四书五经,畅游书海。

伟大的人和成功的人往往都有一些共同点,而灵活绝对是其中一项,呆子是很难成功的,于谦也是一样,就像我们现在喜欢看课外书的孩子,除了古板的四书五经,于谦会去研究各种各样的书籍,他相信这些寻常读书人所不齿的东西也有他的用处,在很多年后那个风雨飘摇的城头,于谦会证明自己是对的。

永乐十九年,二十三岁的于谦踏上了离家的道路,他此时已经通过了乡试,即将去到天下的中心—-京城。

在这里,于谦遇到了无数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考生,这个时候他一贯踏实用功的好处就体现了出来,在会试中他仍然成功考取了进士,为自己拿到了进入官场的门票。

不过这只是入门,进士于谦被任命为了御史,这种官在京城可谓一抓一大把,他除了继续老实干活似乎也无法出人头地。

可就在不久后,竟然发生了难得一见的藩王造反,心怀鬼胎已久的汉王朱高煦起兵作乱,可惜很快便失败了,宣宗为了昭告天下,便派挑选了一位御史前去数落其罪行,而于谦正是那个被选中的人。

他终于得以发挥自己的才学,于是那位兵败的王爷遭受了难以想象的唾骂,他作为第一个领教到于谦真功夫的人,被当场骂得抬不起头来,只能颤巍巍地趴在地上,连看都不敢看对方一眼。

于谦的三寸不烂之舌让他声名大噪,皇上也因此看到了这位优秀的年轻人,从此他便开始了真正的旅程。

而内阁中的几位包括“三杨”在内的重臣对于谦也是重点栽培,他们在官场沉浮几十载,看人的眼光十分歹毒,他们认定了于谦将来必成国家之栋梁。

在这种八面逢源的处境中,于谦很快就坐上了正三品的大位,官居兵部右侍郎,以他三十二岁的年纪,简直堪称平步青云。

不过真正的人才是历经千锤百炼后才能升华的,于谦也是一样,他的资历尚且太浅,所以过了不久,他便作为中央官员去到了地方,奉命巡抚山西、河南等地。

于谦没有辜负那些对他寄予厚望的人,在他任巡抚期间,所到的各地,经济、民生、法治等等全部一把抓,他做官不辞辛劳,各种大小案件都会亲自逐一查看逐一审理,那些欺压百姓的恶霸乡绅都被入狱,而那些受了冤屈的囚犯都得了昭雪,一时间各地百姓欢呼雀跃、不胜喜庆。

而在这段时间里,处于江湖之远的于谦收获了民心和丰富的经验,但他所看不见的庙堂之上早已掀起了滔天波澜。

宣宗皇帝死后,他的长子朱祁镇即位,年号正统,而这位英宗其实还是个孩子,所以国家大事皆以张太皇太后和几位重臣操办,一时间并未出现差错,可是七年后的情况就不同了,太皇太后殡天,内阁的几位大人也年迈力微了,一个蛰伏了许久的人也终于露出了獠牙。

此人是个太监,名为王振,他一直看着英宗朱祁镇长大,深受其信任,当自己面前的障碍逐渐消失后,他开始把控朝政、独揽大权,年幼的皇帝对他又十分亲近,他一时之间便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可王振自然不是个好东西,他横行霸道、贪赃枉法,从各地回京的官员无不要向他孝敬钱财,可是当某一个人从山西回来时,却大摇大摆,两手空空。

这个人就是于谦,然而他的表现也立刻得到了下狱的奖励,王振被他气得脑壳发昏,很快准备随便安插一个罪名把这个人做掉。

以他当时的势力,解决这样一个小官简直不费吹灰之力,但王振最终却失败了,因为在于谦被抓起来以后,各地的官员百姓纷纷上书朝廷替他说好话,连好几位已经退隐幕后的老臣都站出来求情,搞到最后,连数个地方的王爷都找到了王振,告诉他谁都可以动,但不能对于谦下手。

王振害怕了,他意识到这个人不是轻易能惹的,于是没过多久他就把人放了出来。

狱中的于谦除了大骂王振以外什么都没干,而出狱后的他反而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后两句足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

“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不过此时的于谦虽然声望很高,可是仍然不能左右国家大局,他又回到地方待了几年被后调到京城,做了兵部侍郎,而兵部尚书叫做邝埜,是一个和于谦志同道合的好官,所以两人相处融洽、关系匪浅。

可是惊天的危机正在整个大明帝国头顶积聚,即将铺天盖地袭来。

正统十四年,由于边境的贸易纠纷,蒙古骑兵的铁骑如潮水般冲向明朝的边境线,但其实双方都没有要拼命的意思,所以原本这场战争大概率是会以和平谈判的方式结束,可事情最终坏在了那个可恶的太监身上。

王振非但是个小人,而且是个既无知又愚蠢的小人,这个可笑的太监居然还有着横刀立马的梦想,在他的撺掇和推动下,年仅二十二岁的皇帝朱祁镇发布了一道惊人的旨意——御驾亲征。

即便无数忠臣良将纷纷上书极力反对,仍然没能改变这个结局,于是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于谦并不在人群中,可是邝埜去了。

于谦静静目送着自己的领导和朋友离开,心中不好的预感十分强烈,但他此时也无法预知未来的事情,所以只能忧心忡忡地等待着。

一个半月之后,边境前线传来消息:蒙古军队于土木堡设伏,由京城精锐三大营以及周边部队组成的二十万明军全军覆没,一代名将兼四朝重臣张辅阵亡,兵部尚书邝埜、驸马井源并随军各部一干文武大臣几十余人全部死在乱军之中,财务、辎重、兵马粮饷损失不计其数,史称“土木堡之变”。

消息传回京城的时候,所有人都崩溃了,仁宣两朝励精图治积累下来的国力军力被一扫而空,皇帝落入了敌人的手里,国家没有可用的兵了,朝野上下一片凄凉,除了王振那个奸人也同样死与乱军中以外,已经没有一件好事了。

最重要的是,得胜的蒙古人正在兴头上,他们可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此时的大批骑兵,正奔着北京城而来。

所有人都绝望了,因为大明最强的战斗力已经全部葬送在了土木堡,就凭现在城里的老弱残兵,如何抵挡凶恶的蒙古人?

于是在八月十八日的朝会上,众大臣们哭成一片,向着朱祁镇的弟弟、摄政的朱祁钰极力建议南迁避难,眼看着国家即将重蹈南宋半壁江山丧落的覆辙时,于谦站了出来,他环顾群臣,说:“言南迁之人,该杀!”

于谦不是超人,如果蒙古人给他一刀,他一样会马上就死,所以要是说他不害怕,那绝对是假的,但他不能怕。

作为一个博览群书、通读历史的人,他知道迁都就意味着做亡国奴,而作为送行的人,他清楚记得邝埜临走时的神态,那个人明知此行凶险,依然随着皇帝去了,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于谦,也把山河百姓托付给了他。

所以他出列,怒吼。

决绝的于谦很快得到了主战派的拥护,在众人坚定的目光中,朱祁钰被打动了,他将守卫京城的任务全权交付给了于谦。

话虽然说出去了,可是现在不是耍威风的时候,牛皮谁都能吹,但蒙古人不是谁都能打的。

大明帝国在朱元璋和朱棣的手里时,将这些北元的残部打得四处乱窜,可是如今,却需要调动全国的兵力来护卫京师了。

南京、浙江、山东...各地军队快马加鞭往着北京而来,于谦日夜不停地安排军队、巡视城墙、筹集粮草,随时准备着决战,而蒙古首领也先的军队并没有让他等太久。

正统十四年十月一日,也先率兵进攻紫荆关,两日攻克,守备御史孙祥战死,北京已然无险可守,也先以极快的速度前进,来到北京城外扎下营寨。

此时的于谦已经召集了二十二万兵马,也先却只有几万部队,这场仗似乎很好打,但京城共有九座外门,极难防守,并且蒙古部队都是善战的骑兵,双方战力还是有相当差距。

在决战前的军事会议上,所有人理所当然地抱着死守城郭的心态,但于谦作为统帅,下令所有部队全部出城与敌方血战。

然后在下属们呆愣的目光中,他一一部署各门的防守人员名单,直到最重要的德胜门,因为此门朝北,直面蒙古主力大军,是最危险的地方。

而负责守护此门的是兵部尚书,于谦。

十月十一日,北京保卫战拉开序幕,于谦对部下说:违反军令者立斩、将领后退者立斩、士卒后退者后队斩前队。

死战。

不过于谦并非莽夫,他早已部署好了一切,蒙古瓦剌主力的确直奔着德胜门而来,可是当他们还没看见城门的影子时,就被埋伏在半路的神机营逮住了,这些拿着火枪火炮的明军给与了蒙古人沉痛的打击,一万铁骑,全军覆没。

暴怒的也先带着主力部队从安定门一路打到西直门,可是于谦大哥的城防部署十分严密,加之部下们死战不退,也先的军队逐渐无法支撑,只能撤退。

但于谦本着穷追猛打的精神一路撵上了也先,最后动用了剩余的全部大炮对蒙古军营发动了山呼海啸般的远程攻击,歼敌不计其数,也先只能带着残部连夜逃亡,再也没有时间回看一眼北京城头。

就此,北京保卫战结束,并大获全胜,于谦,这个于困顿之际挺身而出的人,成为了流芳后世的民族英雄。

景帝朱祁钰为了嘉奖他的功德,授他从一品少保,御赐蟒袍宝剑,并一系列金银财宝,于谦留下了虚衔和御赐之物,推掉了其他所有赏赐。

此时的朱祁镇还在蒙古人手里,但他的弟弟朱祁钰已登大位,并不希望他能回来,虽然后来经过一系列波折,这个“太上皇”还是回到了京城,但也立马被软禁在南宫。

可是到了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的夜里,以徐有贞、石亨为代表的投机派为了自身的利益发动了“夺门之变”,从南宫劫出朱祁镇拥立他重登大典。

事后,得宠的徐有贞肆意妄为、清扫政敌,最终把目光放到了刚正不阿的于谦身上,想要除之而后快。

英宗原本不肯杀于谦,可是徐有贞竟然编造了一个谎言,他说当初以于谦为首的不少人都主张拥立外地藩王进京称帝,如果不杀掉于谦,那么“夺门之变”就没有正当的理由。

而明英宗朱祁镇一时糊涂,竟然相信了他的话,下令将于谦斩决。

这个为家国社稷奉献了一生的人在北京城外被杀,当初蒙古人汹涌来犯时他守住了这座城,但这一天,这座城却没能护住他。

于谦被杀,天下冤之,四海沸腾,朱祁镇动手前不敢告知孙太后,事后孙太后才得知,当初北京保卫战时她是极力支持于谦的人之一,听闻于谦被杀,怒斥英宗,嚎啕大哭,一连数日茶饭不思。

客观来说,朱祁镇并不算一个昏君,但他一生中最重大的过错之一,便是错杀了于谦。

后来,明宪宗朱见深即位,立刻为于谦平反,并将他的儿子委以重任,再往后的数位皇帝都对于谦十分崇敬,神宗追授了他“忠肃”的谥号,也是对他忠勇清廉一生的证明。

他光明磊落,刚正不阿,敢于舍身为国,愿意舍身为民,在后来,他又作了另一首诗,也是同样的家喻户晓:

千锤百炼出深山,炼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感人的故事有哪些书(于谦感人的故事有哪些)

于谦的小故事有哪些名字(于谦的小故事有哪些)

现代关于谦让的故事(谦让的故事有哪些现代)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4日 星期二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关于于谦的廉洁故事(于谦的廉洁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8708.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