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古代忠君的故事有哪些名字(古代忠君的故事有哪些)

2023-03-14 23:36:01 技术常识4 小白要懂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060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7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和峤生孝,王戎死孝”告诉我们:孝不孝,看领导,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历史剪刀手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古代忠君的故事有哪些1

【世说新语十七】

王戎、和峤①同时遭大丧②,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③,和哭泣备礼④。武帝⑤谓刘仲雄⑥曰:“卿数省⑦王、和不⑧?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注释】

①和峤(?—292):字长舆,汝南西平(今河南驻马店西平)人,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大臣。他的名字里“峤”有两个读音:qiáo代表尖而高的山和jiào代表山道,考虑到古人名与字之间的联系,长舆应与山道合,故而读jiào较为合适。

②大丧:父母的丧事。《晋书王戎传》说当时王戎遭母丧,和峤遭父丧。

③鸡骨支床:形容像鸡架子一样瘦骨嶙峋,衰弱地躺在床上。支:支离,精神萎靡、衰弱不堪。

④备礼:礼数周到。

⑤武帝: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魏咸熙二年(265)承袭父爵做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晋朝。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建国前期励精图治,经济繁荣,出现了“太康之治”,但在继承人问题上出现失误,是此后“八王之乱”的一个诱因。

⑥刘仲雄:刘毅(?—285),字仲雄,东莱掖县(今山东莱州市)人。东汉城阳景王刘章之后,正直敢言,指责晋武帝卖官鬻爵。官至司隶校尉、尚书仆射。

⑦说:shuò屡次,常常。省:xǐng看望。

⑧不:fǒu通“否”。

【翻译】

王戎和和峤同时遭遇大丧,两人都因为孝顺著称。王戎瘦骨嶙峋,精神萎靡而卧床,和峤虽痛哭流涕,而礼数周到。晋武帝司马炎对刘毅说:“你常去看王戎、和峤吗?听说和峤哀伤痛苦的程度超过了礼数的要求,让人为他担忧。”刘毅说:“和峤的礼数虽然很周到,人的精神元气却没有受损;王戎虽然礼数不周,却因过哀伤损毁身体以致形销骨立。臣认为和峤尽孝不危及生命,王戎哀伤过度可能会死。陛下不应该担忧和峤,而应该担忧王戎。”

【开始胡扯】

本文4800字,都是大白话,阅读用5分钟足矣。

一、戏说新语

晋武帝太康初年,礼部尚书王戎因为母亲去世,中书令和峤因为父亲去世,两人同时请了假。皇帝司马炎马上下旨成立治丧委员会,可以说是两套班子,一套人马,主席是司隶校尉刘毅。

刘毅这天先带着慰问品来到了和峤家,到门口就有许多太学生跟他打招呼,有的还问道:“刘大人,您也来观礼啊?”

“观礼,观什么礼?”刘毅一下没明白过来,随即想到和峤以通晓礼法著称,他家的丧礼可不就是这些年轻太学生学习的标准吗?“他妈的,老子不用学这个!”刘毅笑骂着将礼品进行了登记,进入了灵堂。

和家的灵堂庄严肃穆,男女老幼都穿着属于自己身份的丧服,动静得当,进出有序。和峤跪在灵柩旁边,看到刘毅进门便欠了欠身子。

刘毅走到灵柩前下拜,刘毅带着家属也下拜还礼,同时开始了集体哭泣,和峤哭得更是上气不接下气。刘毅也陪着掉了200ml眼泪,待礼成之后,刘毅起身,灵堂里的哭声便戛然而止。

“老和啊,听说老爷子走得很安详,这是喜丧,你不要太伤心。皇上派我来嘱咐你,一定要注意身体,百姓还等着你快回来为他们服务呢。”刘毅走到和峤跟前,也跪坐着拉起和峤的手,言辞恳切。和峤满脸戚容,嘴皮干裂,但精神头看起来还不错。

这时他只是朝刘毅点点头,嘴里发出“唯唯”的声音。刘毅知道他这是在按照《礼记》里规定的礼仪应对,便扭头问和峤的一名亲属:“老和这几天伤心过度了,你们要劝他多注意身体啊,这营养得跟上。”

那亲戚答道:“是啊,他头三天滴水未进,一直哭。这两天呀好多了,有客到的时候就跟着哭一阵,早晚也各喝一碗米粥了,脸上瞧着也有点血色了,这种事就是慢慢熬的嘛,大人不用太担心。”

斩衰,唯而不对……斩衰,三日不食……故父母之丧,既殡食粥,朝一溢米,莫一溢米……此哀之发于饮食者也。——《礼记 间传》

刘毅心里有数,便告辞了,临走的时候,和家管事的塞给他一条毛巾,里面包了一盒中华。要在平时,刘毅肯定直接就翻脸了,这是要贿赂执法人员吗,就凭这一盒华子?可是这次,他不能,因为这也是丧礼的一部分。

刘毅便启程去王戎家。刚到门口就听到院里传出来叫好声,伴着各种吵闹的声音。刘毅好生迷惑,看了看门牌号,是这儿,没走错啊,咋感觉像是上了天桥呢,莫非老王还请了杂技团到家里表演胸口碎大石?

刘毅被好奇心驱使,快步迈进院子,走入灵堂。映入眼帘的是这么一个画面:灵柩旁边的坐榻上,两个人正在对弈,周围四五个人在围观,叫好声就是他们发出来的。叫的最厉害那货是个光膀子的。

刘毅干司隶校尉这么多年,他觉得世界上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死囚牢了,任你再壮硕的汉子,到了那里每天就一个窝头一碗水,再加上等待死亡的压力,过不了多久,人就脱相成一幅皮包骨头的样子。

可眼前这位光膀子的家伙,两颊凹陷,眼窝发黑,一身肋排快把皮子扎破了,简直比他以前见过的任何犯人都还要瘦,看着像是剃光了肉的鸡架子一样。不过挺眼熟,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不会是越狱犯吧?再看这哥们儿左手指着棋盘,右手的大鸡腿还不时送到嘴里,边吃边喊:“飞他……夹呀……”忽然,他看到一脸懵的刘毅,赶紧打招呼:“老刘来了,方便面跟火腿在地上箱子里,还有啤酒,自己拿啊。”

“嘿,还认识我,听他的口气,像是王戎请来管事的,但在灵堂上这么闹腾,王戎也不管吗?王戎人呢?估计是悲伤过度,先到后堂休息去了,不然这些人怎敢如此放肆。”想到这里,刘毅问道:“濬冲他人呢?皇上派我来慰问他。”

光膀子那哥们一脸诧异道:“老刘,你开什么玩笑,才几天没上班你就不认识我了。”

“您是……?”

“我是老王啊!”

“哪个老王?”

“隔壁老王啊!呸,被你气糊涂了,我就是王戎啊!”

刘毅闻言倒吸一口凉气,走上前去盯着光膀子那位仔细打量一番:虽然瘦骨嶙峋,但是胸口的七个伤疤还在,是那个男人,没错!

刘毅激动地拉着他的手问道:“才几天不见,濬冲怎么瘦成这样?莫不是因为思念令堂伤心过度?”王戎闻言突然嚎啕大哭,继而倒在地上翻来滚去,口中只呼:“娘啊,我的娘啊,疼煞我也……呜呜呜。”

下棋的和观棋那几位,赶紧把刘毅拉出灵堂,有个跟刘毅认识的便对他道:“刘大人啊,我们在那里面下棋,就是想转移濬冲的注意力。千万不敢提他的母亲啊,他都哭死过去几次了。您也看到了,这才几天,他就伤心的哀毁骨立,再这样伤心下去恐怕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

(王)戎为豫州刺史,遭母忧,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棋弈,而容貌毁悴,杖而后起。——《晋阳秋》

刘毅也是感慨万千,心想王戎不愧 “竹林七贤”的一员,有当年阮籍阮嗣宗的风采。这两位都慰问过了,刘毅便回朝向皇帝司马炎复命。

司马炎的消息还挺灵通,见到刘毅便问:“咱们大晋朝虽然是以孝治天下,但现在朕听说和峤的哀伤苦楚超过了礼法规定的限度,朕很担心他啊。”

刘毅便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盘托出,然后禀告道:“陛下,臣以为和峤虽然礼数周全,但精气神木有啥问题,缓几天就过来了。王戎虽然没按着礼法来,但却哀伤的快要死了。王戎这是以死在尽孝,陛下您该担心的是王戎,而不是和峤啊!”

司马炎听了刘毅的话,一拍大腿:“好,王戎才是我们大晋朝的孝子典范,老子要重用他!”

世祖及时谈以此贵戎也——《晋阳秋》

二、以孝治天下

从本篇短文我们看到,在王戎和和峤的“孝子大比拼”中,似乎是不拘礼法的王戎胜出。不守礼法的王戎没有受到制裁,反而受到推崇,那是不是说司马炎认为和峤搞的那些丧礼流程不重要,属于形式大于内容呢?

我们先看看司马炎自己守孝的事。司马炎的父母去世的时候,他可是按照严格按照礼法守丧,却也超过了礼所规定的程度。当初汉文帝认为皇帝守丧三年,把国事托付给大臣处理不妥,便留了个遗诏:摒弃古礼,以日代年,服丧三日即可。

这个政治规矩到了司马炎这里,已经被历届皇帝遵从了数百年,但是司马炎认为这种程度太轻了,不能表现出自己古今第一大孝皇的品质,于是便以“素冠疏食”(戴素色帽子,吃少量食物)的方式,分别为父母守了三年丧。

文帝之丧,臣民皆从权制,三日除服。既葬,帝亦除之,然犹素冠疏食,哀毁如居丧者。——《资治通鉴•卷七十九•晋纪一》

所以,司马炎本人就是丧礼制度的坚决拥护者和创新者,作为皇帝,他想以身作则,把这种表现孝道的丧礼推而广之,以教化臣民,又怎会认为这是形式主义呢?既然如此,他又如何能容忍并有点欣赏王戎的不拘丧礼呢?

有人说,历朝历代都是“以忠治天下”,独独晋朝是“以孝治天下”,格外推崇孝道。他们的观点是晋朝是靠谋逆篡位而取的天下,自己本身就不忠,何来脸面要求别人尽忠,所以只好搞“孝治”来曲线救国,毕竟“事君犹事父”嘛,孝顺的臣子自然应该懂得忠君的道理吧?

这么说有一定道理,但推崇孝道并非是晋朝独有。自孔子时就提出圣明的君王以孝治天下,到了汉朝,就开始把“孝”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指标,比如“举孝廉”制度。汉朝的皇帝谥号,都带一个“孝”字,以示皇帝是孝道的践行者,比如我们常说的“汉武帝”其实是“汉孝武帝”的省称。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孝经》

从汉朝到魏晋,这个理念一直延续下来,深入人心,以致于《二十四孝》里面,一多半的故事都是自汉至晋这一时期的。慢慢的,孝不仅能够治天下,还能够杀人。比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昭杀嵇康,都是给这些誉满天下的大名士安排的“不孝”的罪名,试图搞臭他们的名声,可谓杀人还要诛心。

于是,阮籍丧母的时候,在司马昭举办的宴会上喝酒吃肉,司隶校尉何曾一看,到我表现的时候了,就向司马昭进言,要以不孝之罪将阮籍办了,以正民风教化。司马昭心说,老阮这么有意思的人,你给他宰了,我玩谁呢?

但话不能这么说,好在司马昭也是个文化人,略一沉吟便训斥道:“老何你什么意思?老阮因为伤心都快病死了,你不与大家一起担忧他,还要杀他,你这不地道啊。本来礼法就规定,丧礼期间如果有病了,可以吃肉喝酒来补充营养嘛,老阮这么做没毛病。”

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世说新语·任诞》

有了爸爸和阮籍的珠玉在前,司马炎对王戎这种有悖礼法的行为,采取容忍甚至赞赏,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一来丧礼的确有孝子生病时可以喝酒吃肉这条人道主义措施;二来圣人有云:丧礼唯哀为主矣。王戎既然已经哀毁骨立,便是遵从了礼法大义;三来王戎是大名士,大名士当然不能与世俗雷同,不然怎么能彰显其身份;四来王戎是忠臣,为大晋朝的建立是立下大功的,是有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五来王戎是世家大族出身,在施行九品中正制的晋朝,皇帝对豪门也要礼让三分。

故曰:‘丧礼唯哀为主矣。’女子哭泣悲哀,击胸伤心;男子哭泣悲哀,稽颡触地无容,哀之至也。——《礼记 问丧》

说白了,也就是司隶校尉刘毅替王戎开脱,加上王家亲族故旧遍布朝野,最主要是皇上司马炎罩着王戎,才成就了本篇王戎的“德行”。你看阮籍的侄子阮简就没有那么幸运,他在父丧期间出行,饥寒交迫时不小心喝了点肉羹,结果被清议不容,导致三十多年没能当官,还是因为面子不展,皇帝不爱呗。

所以,王戎在丧礼上的丧心病狂,既然能找到礼法依据来支撑,又有皇帝的容忍,自然可以相安无事,看来孝不孝,还要看领导啊。而大多数人都得像和峤一样,老老实实的做完整个丧礼的流程,以完备的礼仪来体现孝心才行。毕竟圣人制定礼仪,就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言行,以实现稳定的社会秩序,而这也正是统治者所需要的。

故有血气之属者,莫知于人,故人于其亲也,至死不穷。将由夫患邪之人与?则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从之,则是曾鸟兽之不若也,夫焉能相与群居而不乱乎?将由夫修饰之君子与?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故先王焉为之立中制节,壹使足以成文理,则释之矣。——《礼记 三年问》

孔夫子要求的居丧三年,既是区别人与禽兽,规范社会风俗的需要,也是为了让孝子们不至于太过哀愁而伤了身体的手段。

三、来点料

说来好笑,本篇这两个主演,王戎与和峤,除了“孝,都还以“抠”著称,都是当时的振金公鸡。王戎是个守财奴,攒了许多钱,但是自己不舍得吃穿。他跟《阿凡提》里的巴依老爷一样,最大的爱好就是数钱,每天晚上和他老婆两人把保险柜从床底下搬出来点数,自己拿个计算器啪啪啪一顿按,心里才能得到满足。

他女儿出嫁,这货连嫁妆都不愿给,到最后借给姑爷几万钱。后来女儿回娘家,王戎面色不善:“有白开水和大蒸馍,你们自己吃饱了就回去吧,咱家也没有多余的屋子,就不留宿了。”直到姑爷把钱给还上了,他才挤出点笑容:“女儿姑爷回来了,晚上让你们娘给做个白菜炖土豆,一家人好好聚聚。”

他侄子结婚,他就送了件单衣作贺礼。这都不算,等到天冷了,他居然腆着脸又把那单衣要回来。对亲人尚且如此,对他人就可以想象了。

和峤也强不到哪里去,他因为爱钱如命,被杜预认为有“钱癖”。他家种了好多优良品种的李树,果实成熟了,他的兄弟们来果园,他慷慨地说:“吃,随便摘着吃。”等到大家吃饱了,他居然把地上的李核清点了一下,按数量收钱。

这俩货,对骨肉至亲都这么吝啬,但对父母却又有至孝,不免让人怀疑他们的“孝”,是体现在父母健在时日常的关怀照顾,还是只表现在丧礼上这种行为艺术般的作派。如果是后者,则如薄养厚葬之风,不可取也。

四、对我们的启发

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司马氏,既是不忠于前朝的篡位者,又在“孝”的问题上搞双标,这与后来酿成“八王之乱”,以致骨肉相残、祖孙相杀的人伦悲剧,恐怕不无关系。

今天的人们,特别是80后、90后,有好多是独生子,结了婚又响应国家号召生了两三个孩子。如果按照古代的标准,一生服丧四次,每次三年,不出去工作,基本上就要吃低保了。

所以如今的丧事从简,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虽然仪式从简了,但希望人们的“孝心”不要被剪掉。平时多陪陪年老的父母,多与他们交流,一起打个麻将,下个馆子。他们有病的时候不嫌弃、不放弃、不遗弃,虽然会有生活上的压力,但是也会有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莫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也希望政策能与时俱进,为社会老龄化下的养老与看病问题,开辟一条新道路,解决老百姓的负担,让“孝”有物质上的支持。

古代忠君的故事有哪些2

老子曾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亦从“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引申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至理名言,即世人应当效法大自然对待万物的公平,不以一己之私和个人好恶、不屈服于压力对待人与事,换言之,就是依照公认的道理或公平的标准待人处事,谓之“秉公”。

汉代史学家刘向在《说苑‧至公》中进一步将“秉公”的行为具体化,即“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不营私家、不言货利”意味着廉洁,“不阿亲戚”意味着清正,“不避仇雠”意味着刚直,“推之以恕道”意味着宽厚,“行之以不党”意味着独立。因此,秉公之人必然具备以下特质:廉洁、清正、刚直、宽厚、独立、忠君。

在中国古代社会,能够秉公待人处事被视为优良的品德,为世人所称道。历朝历代的史籍中,都记载着不少秉公办事、不以私害公的贤人,有不私与子孙的帝尧、大义灭亲的石碏、执法不私亲的子文、举贤不避亲不避仇的祁奚、不顺上意的张释之、铁面无私的包拯、不畏权贵的海瑞……他们的故事历久弥新。

刚正不阿的包拯

说到宋代的包拯包青天,可以说迄今仍是家喻户晓,他的故事通过话本、小说、戏曲、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而广为人熟知。《宋史》中说:“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大意是世人看到包拯的笑与黄河水变清一样难,他的名声很响,老幼妇孺皆知,其执法的刚正严明,让人们都很敬畏。

史载,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为了孝敬父母辞官不做。待父母去世且守孝很长时间后,才再次出仕。在任期间,他断案如神,为官清廉、正直,而且处事公正,从不徇私。

端州出产的砚台很有名气,包拯升任端州知州时,一改前任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数量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的做法,下令工匠只按照上贡给朝廷的数目制造。他自己也从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包拯在任监察御史、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期间,请求朝廷废止所有内授官职等不正当的恩宠。他还向皇帝上陈唐代魏徵的三篇奏疏,希望皇帝把它们当作座右铭和借鉴。不仅如此,他谏议皇帝应当明智地听取和采纳臣下的意见,辨清结党营私的人,爱惜有才能的人,不能坚持先入为主的主观意见等。

代理开封府尹后,包拯废除了以前“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的规定,而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上级官员。彼时有朝中官员和世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不畏权势,将那些园林楼谢全部拆毁,以疏通河道。还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之人。一时间,贵戚宦官为之收敛,因为他们很害怕包拯弹劾他们。

包拯在升任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后,先后弹劾过张尧佐、宋祁、张方平、张可久等重臣,并取代张方平任三司使。在职期间,凡是各库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摊派,老百姓负担很重,包拯就专门设置榷场进行公平买卖,百姓得以免遭困扰。

一生中,包拯从不伪装言辞脸色来取悦他人,虽然他位高权重,但所用物品和饮食皆如平民一般。他曾经说过:“后代子孙如果做官,有做出贪污的事情,不允许让他回家,他死后不得安葬在大墓地里。不遵从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

包拯留下的一首五言诗《书端州郡斋壁》表明了自己的心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首先两句写为人处世之道,随后两句进一步写为人处世之道是“直”;又两句写自己的志向是除暴安良,最后两句写接受史书留下的教训,绝不给后人留下耻笑的把柄。无疑,包拯的一生就在践行着自己的心志,其为时人和后人所敬佩也就丝毫不奇怪了。

子文执法不私亲

春秋时楚国大臣令尹子文的家族中有个人犯了法,掌管刑法的廷理先是将其抓捕,后听说是令尹的族人就又把他放了。

子文听说后,就召廷理责备道:“设立廷理的目的就是要惩罚那些触犯王令和国法的人。身为执法者,要正直无私,柔和却不屈服,刚烈而不折服。如今你抛弃国法违背王令,释放犯人,这是身为执法者而不公正、心中有私念的体现。难道是我有结党营私的想法吗?你为何要与国法背道而驰呢?我身处高位,应当给官员和百姓作表率,如果官员和百姓有怨言,我也不能免于国法的制裁。现在我的家人明明触犯了国法,你却因为我的缘故将其释放,那我的不公正之心已经广为人知。掌握国家权柄的我却让人知晓有私心,与其不存道义地活着,还不如死了。”

说完,子文将族人交给廷理并说:“不给他判罪,我就去死。”廷理很害怕,就依据王法将他的族人治罪了。

楚成王听说后,来不及穿上鞋子就来到子文的家中,说道:“寡人年少,任命廷理选错了人,违背了夫子之意。”遂罢免了廷理,更加尊重子文,让其掌管国务。

楚国人知晓整件事情后,说:“有令尹这样公正的人,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时人作歌云:“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

古代忠君的故事有哪些3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桃之夭夭

齐侯伐晋

齐国对晋国一直是不服气的。

想当年齐桓首霸,彼时齐国何等威风。不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齐桓公逝去不过六、七年,晋文公便登上历史舞台,一把接过中原霸主令旗,从此晋国牢牢占据盟主地位,迄今已有八十余年了。不过,尽管昔日霸主地位不再,齐国的规模和实力依然摆在那里,任谁也不可小觑。如果上天能够再给齐国一个机会,齐侯一定会说:"我!要!称!霸!"齐庄公大概就持这种心态,否则,当晋国因铲除栾氏而引发内乱,栾盈先逃楚、后入齐时,齐庄公就没有理由接纳他。栾盈出逃之后,晋国数次召集诸侯国,以盟主的身份再三强调各国不得接纳栾盈。齐庄公公然拂逆盟主意图,就是想借栾氏反扑之势报复齐国以渔利。所以当齐侯借晋侯嫁女之机,以送媵妾的名义安排栾盈偷渡回晋国发动反击时,他同时集结了齐国军队伺机而动。不过,栾氏在绛城反扑失败,栾盈退守曲沃,不久城破身亡。而此时,齐庄公却早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趁晋国乱作一团时出兵了。

前550年秋,齐庄公出兵卫国。《左传》对齐国的兵力部署作了包括:先驱、次前军、左翼、右翼、后军以及各路军的将佐配备等等情况作了详细描述。卫国只是一个小国,以齐国之强而出兵卫国,完全用不上这种规模的兵力。所以,齐侯出兵卫国,完全是奔着晋国去的,卫国位于齐、晋之间,恰好拿来当了幌子。

当齐侯收留前来避难的栾盈时,齐大夫晏婴便试图劝齐侯勿纳,为齐庄公所拒。此次齐国出兵,晏婴再次劝阻说:"国君凭借勇力去讨伐盟主,事不成倒还有利于国家,倘若无德而有功,我担心忧患会及于国君之身啊!"执政大夫崔杼也劝道:"不可出兵!我听说'小国乘大国之危而加之以武力,一定会自受其咎。'请您慎重考虑!"齐侯不听。

大夫陈文子去见崔杼,问:"国君一意孤行,怎么办?"崔杼说:"我跟他说了,他不听。我们既奉晋国为盟主,却又乘人之危以谋利。大臣们若发急,就不会顾及国君了!你还是先别管这事。"陈文子听出崔杼话中有话,事后跟他的人说:"崔杼怕是在找死啊!他对国君的指责过了头,自己却又有过之而无不及(指试图弑君),我看他将难以善终。就算自己正义有理,处理这种事情尚需自抑,何况要以恶制恶呢?"

且不说大臣们如何议论谋划,这边齐庄公亲自率军西讨晋国,先取朝歌,既而兵分二路,一路朝孟门进发,一路上了太行。此时晋国正忙于应对栾氏之乱而无暇东顾,齐军进展顺利,先是在荧庭树起战胜纪念物,然后驻兵郫邵,既而封晋军战死士兵的尸骸于少水之畔,总算报了此前平阴之役战败之耻。五年前,因齐灵公不断骚扰欺负鲁国,晋平公召集诸侯一起出兵征讨,曾在平阴大败齐灵公。封尸是战胜方的一种仪式,将战败一方死去战士的尸骸集中起来合埋于一处并且堆上高高的土堆,借以彰显战胜者的姿态,带有炫耀荣誉的意思。至此,齐庄公报复齐国的目的基本达到,齐军自少水班师。

杞梁之妻

齐庄公率军东还,没有直接回国,又顺道讨伐莒国,像是还没过足瘾似的。说是顺道其实也不尽然,莒国在鲁国的东边,而齐国则在鲁国和莒国的北面,齐军应该是自西向东沿着齐、鲁边境而行,直至抵达莒国境内。

齐军包围莒国一个叫且于的城邑,攻城时齐庄公大腿受伤,于是暂时罢战,准备来日再次进击。齐大夫杞殖(即杞梁)、华还二人连夜率甲士通过小道抵达莒城郊外驻扎。次日,杞、华二人与莒子(莒国国君)率领的莒国主力在蒲侯氏的领地相遇。杞、华二人所率甲士有限,若与莒国主力交战则必死无疑。莒子则深知莒国远非齐国对手,不想把事搞大,于是向杞、华二人送上重礼,希望双方避免交战,不要无谓送死。华周(即华还)回复莒子说:"大夫若贪图财物而背弃君命,这种做法一定也会为您所不齿。我二人昨晚领命而来,还没到今日中午便弃君命而去,今后又凭什么事奉国君呢?"莒子见无法避战,便亲自击鼓指挥部队追击这小支齐军,齐大夫杞梁战死。齐军伐莒失利,双方罢战讲和。

齐庄公率军班师北归,在郊外遇上杞梁的妻子,便让人前去吊唁慰问。杞梁的妻子拒绝齐侯的吊唁,说:"若杞梁有罪,则不敢有劳国君吊丧。若杞梁无罪,那么他的家族宗庙还在,下妾不敢在郊外接受国君吊唁。"原来,只有卑贱下民家有丧事才可以在荒郊野外接受他人吊唁,杞梁乃齐国大夫,他人依礼应前往他家中吊唁。杞梁的妻子前来迎接丈夫灵柩,她懂得礼节,所以拒绝在郊外接受齐侯吊唁慰问,齐侯于是前往杞梁家中吊唁。由此事可见,周礼虽深入人心,但时入春秋,礼崩乐坏,国君甚至反而不如大夫家属懂得礼了。

部娄无松柏

齐庄公讨伐完晋国之后不久就怂了,开始害怕晋国报复,打算去见楚康王,与楚国结盟以共同对抗晋国。时值晋、楚争霸,楚国暂居次席,对楚国而言,没有什么比制约晋国更令人感兴趣的了。楚康王立即派大夫薳启彊赴齐访问,商量两国领导人会面的事,并且约定会面日期。齐国为楚国使者举办了盛大阅兵式,邀请薳启彊观摩检阅。齐大夫陈文子说:"看样子齐国将受侵害。我听说武力不加收敛,就会加诸于自身。"

就在齐、楚两国国君约定见面不久,传来晋国即将进攻齐国的消息。齐庄公于是派大夫陈无宇出使楚国,一方面说清情况,双方见面改期,同时希望楚国出兵相助以抗击晋国。陈无宇出使,执政大夫崔杼率兵相送,顺道再伐莒国,侵入莒国属地介根,算是小小的报复了一下。这是前549年,齐国侵晋的次年。本来,晋国已经联系好鲁、宋、卫、郑等一帮诸侯准备教训齐国,不巧暴发水灾,诸侯联军因此未能成行。当年冬天,楚康王为牵制晋国,减轻齐国压力而出兵郑国。

入侵郑国的楚军驻扎于棘泽,兵临郑国都城东门,中原诸侯不得不出兵相救。晋侯派大夫张骼、辅跞前去与楚军交战,二人因不熟悉郑国地形,为此要求郑国提供驾车的人(本地司机熟悉路况嘛)。郑国为此占卜决定合适人选,结果一名叫宛射犬的大夫占卜结果为吉。郑国大夫子大叔告诫宛射犬说:"齐是大国,你去之后要低调行事,不要以为自己可以与他们平起平坐。"宛射犬说:"国与国之间不分大小,我是车御,自然位于车左、车右之上。"子大叔说:"非也!部娄无松柏。"部娄指小山包,子大叔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土堆上长不出大树,喻意小国不可与大国平行对等,以此提醒宛射犬低调处事。

果然,张骼、辅跞待在帐篷里面,让宛射犬在帐外等候。吃饭的时候,张、辅两人先吃,然后再让宛射犬吃。待到出发时,张、辅让宛射犬驾驶广车(攻击、挑战用车)先行,两人则坐自己平时所乘之车跟随。快要接近楚军兵营时,张、辅二人才上了宛射犬所驾御的广车。上车之后,这两人居然坐在横木上弹琴高歌,一副全然不以战事为意的样子。随着车子愈来愈接近楚营,憋了一肚子气的宛射犬突然加速向楚营发起冲击,张骼和辅跞毫无准备,匆忙取出头盔戴上,这才进入战斗状态。

车子驶入楚营,张、辅二人跳下战车,随手抓取楚军士兵扔来扔去,有所擒获则要么捆绑,要么干脆夹在腋下。两人正打得痛快,看见宛射犬独自驾车往外走,根本没有等他们的意思,只得赶紧跑过去跳上车,大家这才一同撤离。等到了安全地带,张、辅二人又坐在横木上开始弹琴高歌。他们乘间问宛射犬说:"公孙啊!既然同乘一辆战车,大家就都是兄弟。为什么两次都不打招呼就跑呢?"宛射犬回答说:"开始是急于冲进去作战而已,这一次是因为害怕。"张、辅二人闻言大笑,说:"看样子公孙也是个急性子之人,受不得一点委屈啊!"宛射犬是郑国公族大夫,所以张、辅称其公孙,射犬是其名,宛是其食邑。春秋时期的战斗过程,果如张、辅二人所表现的那么恣意放纵吗?

弑君

前548年春,也就是齐庄公入侵晋国两年后,齐国执政大夫崔杼率军入侵鲁国北部边境,以报复去年鲁国在晋国授意下入侵齐国。鲁襄公担心齐军深入,派人将情况通报晋国。鲁大夫孟公绰判断说:"崔杼正谋划大事,意不在侵扰鲁国,会很快离去,没什么好担心的。齐军此来既不劫掠,支使百姓也不严厉,跟往日颇有不同。"果然,齐军在鲁北转了一圏便打道回府了。

崔杼有个家臣叫东郭偃,他姐姐嫁给齐棠公(齐国大夫)为妻。齐棠公死,东郭偃驾车载着崔杼前去吊唁。棠姜(即棠公妻)貌美,崔杼一见倾心,便要东郭偃为他娶过来。东郭偃说:"同姓不婚。我出自丁公,您出自桓公,彼此共先祖,不能通婚。"崔杼于是占卜,史官说结果为"吉"。崔杼将卦象给大夫陈文子看,文子说:"夫从风,风陨妻,不可娶也。况且卦辞说:'困于石,据于蒺棃,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为石所困,意味着前去不能成功;据守蒺棃,表示所依靠的东西会伤人;入于屋内而不见妻子,凶,意思是无所归宿。"显然,陈文子也不看好这门亲事。崔杼辩解说:"她是个寡妇,有什么危害呢?所有的不祥,她的先夫棠公都已经代受了。"崔杼于是娶了姜氏为妻。

崔杼娶姜氏之后,齐庄公开始跟姜氏私通,并频繁地跑去崔家私会。不仅如此,齐庄公还将崔杼的帽子带走送人,侍者说:"您别这么干。"齐庄公说:"不拿他的帽子,我难道就没别的帽子可以拿来送人么?"齐庄公的做法与当年陈灵公和两位大夫在朝廷上同时穿着他们仨共同的情人夏姬的花兜兜并且公然调笑打闹一般,都是作死的节奏。

崔杼因齐侯与自己的老婆私通,且早就不满于齐侯侵晋故意触犯大国的做法,因此放出话说:"晋国必将报复齐国。"以此为推翻齐庄公制造舆论。崔杼知道齐国不能对抗晋国,因此想杀了齐庄公来讨好晋国。齐庄公有个叫贾举的侍者曾因犯事被庄公鞭打而怀恨在心,崔杼利用其在庄公身边的有利条件,让贾举为自己办事,打探庄公行止信息,自己则做好了随时发动叛乱的准备。

当年五月,莒国国君到齐国朝见,齐侯在北城设宴招待,崔杼称病不出。次日,齐庄公亲自登门问候,趁机私会姜氏。姜氏见齐庄公进来,便进入内室与丈夫崔杼从侧门离开。齐庄公进屋没见着人,于是举手拍打柱子击节而歌,想以齐国好声音吸引姜氏出来会他。但是,荷尔蒙激增的齐庄公万万没有想到,他此刻已然掉入了死亡陷阱,他的贴身侍从贾举已经将其他随从人员挡在门外并已经把房门关上。

不明就里的齐庄公击柱高歌,应声而来的却不是情人姜氏,而是一群全副武装的甲士,他们手中的刀兵闪着死亡的寒光向齐庄公快速逼近。齐庄公跳上高台请求免于一死,没有人答应他;提出谈判,也没有人答应他;要求自尽于宗庙,还是没有人答应他。甲士们的答复是:"国君的下臣崔杼病重,无法听受您的命令。此处靠近国君宫室,陪臣等人奉命巡逻缉捕乱之徒,除此之外不知还有其他命令。"齐庄公见事不济,想跳墙逃命,被一箭射中大腿坠落墙内,随即又被一拥而上的甲士当场杀死。混乱当中,随同齐庄公而来的一班子人包括贾举在内统统被杀。大夫祝佗父刚刚从外地祭祀回来,连祭祀时所穿戴的服饰都来不及脱掉就赶往崔府向齐庄公复命,也当场被杀。

大夫晏婴听说出事,马上赶赴现场,立于崔府门外。他的随从说:"死吗?"晏子说:"又不是我一个人的国君,我干嘛要死?"随从又说:"那么跑吧?"晏子说:"我又没犯罪,跑个屁呀?"随从接着说:"要不咱们回去?"晏子说:"国君死在里面,我们回哪儿去?为民之君者,应主社稷,怎能凌驾于民众之上?为臣者,唯社稷是保,怎能仅为俸禄?所以呢,国君若是为社稷而死,那我就随他一起去死;国君为社稷而逃亡,我就跟随他一起逃亡。他如果仅仅是因一己之私,或死或逃,谁能承担这个责任呢?何况我又不是他的私宠。国君因崔杼而立,又因崔杼而死。我又为什么为他而死,或者为他而逃呢,又或者回哪里去呢?"晏子就这样静候于崔府门外,直到大门打开,他进去趴在地上,枕着齐庄公的尸体而哭。哭毕,从地上爬起来,原地跳跃三次,然后径直走了出去。旁人对崔杼说:"必须杀了晏婴这家伙!"崔杼说:"晏子乃民望所在,放了他,可以得到民心。"晏子原地蹦那三下大概是表达自己愤慨不满心情的意思吧,否则就不好理解了。

庄公既死,崔杼立齐灵公的孙子(名还)为君,是为齐景公,同时任命大夫庆封为左相,二人共同辅佐国君。新君继位,崔、庆与国人在太庙举行盟誓,崔杼宣读盟书,当念到:"凡不依附于崔氏、庆氏的……"时,晏子在一旁打断,仰天长叹说:"我晏婴若不依附于忠君利国的人,有天帝为证!"众人于是依晏子的话歃血盟誓。

齐国时任大史记载此事说:"崔杼弑其君。"崔杼一怒之下杀了他。古时史官多世袭,太史死后,他的弟弟继任,依旧写"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杀了他。太史的第二个弟弟接任,仍旧写"崔杼弑其君。"崔杼这才罢手。齐国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太史一家被杀,于是带上写好了"崔杼弑其君"的竹简前去报到接任,半路听说事情已得到如实记录,这才返回。秉笔直书,是历代史官的天然职责。

申鲜虞(新鲜鱼)

乱起之时,齐大夫闾丘婴举家出逃。本来妇女所乘之车有帷幕遮挡,但闾丘婴仓促间无法准备妥当,只好用帷幕包住妻子身体,带她上车,与另一位大夫申鲜虞一起走。申鲜虞一把将闾丘婴的妻子推下车,说:"国君昏庸你不能纠,国君危险你不能救,国君身死你不能死,却只知藏匿自己的亲人,又有谁会愿意接纳像你这样的人呢?"车行至弇中狭道,大家准备住下来。闾丘婴说:"崔杼和庆封的人可能会追上来。"申鲜虞说:"狭道相逢,大家以一敌一,谁怕谁?"一行人于是就地宿营,睡觉的时候大家都头枕马缰,这样马匹就不会走失。第二天一早,先喂马,众人后吃,以防有人追来容易跑路。等出了弇中,道路宽阔,申鲜虞对闾丘婴说:"快点跑!崔、庆人多势众,万一追来咱们难以抵挡。"一行人快马加鞭,终于安全逃到鲁国避难。当年底,应楚国之召,申鲜虞前往楚国,最终在楚国担任右尹。

申鲜虞的名字念起来像"新鲜鱼",不过他可真是个人才。

齐庄公的葬礼

齐庄公死后十三天,崔杼便将他下葬。依礼,诸侯死后应停尸五月。齐庄公的墓地被安排在士孙氏的领地而非族墓,这也有说法。依礼,古代族人死后都应葬于族墓,与他的先人在一起。至于例外的情况,《周礼》有这样的说法,说是"凡死于兵者不入兆域",意思是凶死者不得进入家族墓地。崔杼葬齐庄公于士孙之地,是不以常礼待之。非但如此,在齐庄公的葬礼规格上,崔杼也作了大幅度削减。一是六翣改四翣,翣音霎,一种长柄扇形物,以羽毛装饰,葬时随柩车行,葬则置立于墓坑中随葬,天子八翣,诸侯六翣,大夫四翣,崔杼以四翣葬齐庄公,仅以大夫规格待之;二是以七辆车送葬,齐国传统上一直依上公的礼仪规格,应以九车相送,齐庄公葬礼减为七辆;三是葬礼上不安排甲士护卫,古代大出殡必有甲兵,若葬国君,更应备列军队以示尊重,崔杼没有在齐庄公的葬礼上安排甲士。凡此种种,都说明崔杼在齐庄公的葬礼安排上大打折扣,没有给他诸侯该有的待遇。

请成

当齐国乱作一团的时候,这边晋平公已经渡过泮水,在夷仪(原邢国地,卫灭邢,而为卫地)集结了鲁、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子等国军队,共同出发讨伐齐国。齐国赶紧派人前去通报情况,说明齐国之前伐晋都是出于齐庄公个人意志,现在庄公已经被杀,希望能以此取悦晋国。齐国大夫隰鉏前往晋侯驻地请求和谈,大夫庆封则安排部署齐军向晋侯投降事宜。齐国准备了大量财物馈赠晋国,从晋侯、晋六卿到晋军各级别官员挨个儿送了个遍。晋平公见齐国服软,也就见好就收,同意和谈,同时派大夫叔向遍告诸侯。鲁襄公接到晋侯罢兵通知,派大夫子服惠伯回复说:"晋国宽恕有罪之国,以此安定小国,这是晋君的恩惠。鲁君唯命是听。"

人有其君

晏子立于崔府门外时曾说过一句话:"且人有君而弑之。"这句的意思是庄公因崔杼而立,也因崔纾而死。之所以说庄公因崔杼而立,牵涉到六年前齐国一次重大变故。齐国前任国君灵公的夫人颜懿姬无子,她的侄女鬷聲姬(当初陪嫁而来的媵妾)替灵公生下公子光(即后来的齐庄公),后被立为太子。齐灵公另有两名姬妾仲子和戎子,两人是闺蜜。戎子受齐灵公宠爱,而仲子则生了公子牙。仲子将公子牙托付给戎子,请她照顾培养。等公子牙长大,戎子便向齐灵公吹枕头风,请求改立公子牙为太子。齐灵公完全同意戎子的意见,于是当了十多年太子且经常以齐国储君身份出席诸侯盟会的太子光突然间就被废掉了。对此,连公子牙的生母仲子都表示反对,她说:"不可以呀!背弃常规废长立幼,这是不吉利的。何况还要得罪诸侯,这就更加为难了。太子光列于诸侯已经多年,多次代表齐国参与盟会,早就得到诸侯认可,如今无故被弃,这是卑视诸侯。国君一定会后悔的。"如此看来,仲子还真算是颇明事理。不过齐灵公没管这一套,说:"在我而已。"意思是废立由我,关诸侯屁事。于是将太子光放逐至齐国东部边境,改立公子牙为太子,并为他配了太傅和少傅以为辅佐。

等齐灵公病重,崔杼偷偷将公子光从放逐地迎回。当齐灵公病危时,崔杼便复立公子光为太子。有了崔杼支持,重新上位的太子光立即杀了庶母戎子,陈尸于朝廷之上。太子光的这一做法是有违礼制的,因为并无针对妇人的刑罚,就算有,也不能这样陈尸于朝廷。

没多久齐灵公死去,太子光继位,是为齐庄公。庄公继位之后干的第一件事便是拘捕公子牙,少傅夙沙卫出逃至自己的私邑高唐并宣布叛国。随后,崔杼抓了太傅高厚并将其处死,兼并了高厚的家财。《春秋》记此事说"齐杀其大夫",暗指齐灵公昏庸,大夫高厚跟着一道昏庸,死得应该。

夙沙卫据守高唐,齐大夫庆封率军攻打,没有打下来。当年冬天,新君齐庄公亲自率军将高唐团团围住。夙沙卫立于城上,齐侯叫他下来说话,夙沙卫就下来跟国君见面。齐侯问他高唐的守备情况,夙沙卫回答说其实没有什么守备。齐侯向夙沙卫行礼,夙沙卫回礼之后登城。夙沙卫知道齐军将攻城,于是请高唐人好好吃了一顿,准备战斗。高唐守军中有叫殖绰、工偻会的,两人趁着夜色用绳子把自己吊下去打开城门迎接齐军入城,夙沙卫被剁成肉酱。

这便是齐庄公因崔杼而上台的经过,但他在国君位子上仅坐了六年,终因自己行为不检而死于崔杼之手。

崔杼的结局

齐庄公死后两年,崔杼家里出事了。

当年,崔杼的第一任夫人生下两个儿子崔成和崔彊之后死了,崔杼随后娶东郭姜(前文称"棠姜")为妻,又生下一子崔明。东郭姜嫁给崔杼时还带来了前夫棠公所生的儿子棠无咎,棠无咎与他的舅舅东郭偃二人同为崔杼的辅臣。照理,崔氏家族的继承人当属崔杼的嫡子崔成,但崔成天生残疾,故而被废,崔杼转立东郭姜所生的儿子崔明为继承人。失去继承人身份的崔成于是请求父亲把崔邑赐给自己,作为养老之地。崔杼答应了长子的请求,但是东郭偃和棠无咎两人拒绝把崔邑移交给崔成。二人给出的理由是崔邑是崔氏宗庙所在之地,必须归在宗主名下。崔成和崔彊两兄弟因此大怒,想除掉东郭偃和棠无咎。两人找到左相庆封,说:"夫子(指崔杼)的为人,您是知道的,他老人家唯东郭偃和棠无咎二人是从,家族中父兄子弟都说不上话。长此以往,夫子恐被此二人所害,我兄弟特此前来相告。"庆封说:"你二人暂且退下,容我考虑考虑。"庆封与大夫卢蒲嫳商议此事,卢说:"崔杼那人是国君的仇人。上天或许是要抛弃他了。崔氏家乱,您担心什么呢?崔氏若遭削弱,庆氏则可藉此而强。"卢蒲嫳之所以挑拨崔、庆两家关系,是出于自保和报复。卢蒲嫳的哥哥卢蒲癸曾是齐庄公的心腹,庄公被杀,卢蒲癸流亡晋国,卢蒲嫳则投靠庆封以策安全。只要崔氏当权,卢蒲嫳兄弟二人便永无出头之日。没过几天,崔成与崔彊又找上门来再次向庆封诉苦。庆封回复他们说:"要想有利于夫子,就必须除掉东郭偃与棠无咎。你们尽管放手去做,如果有难,我一定会出手相助。"有了庆封的表态支持,崔成、崔彊兄弟立刻磨刀霍霍。

九月初五,崔成、崔彊在崔氏朝廷(古时诸侯及大夫都有自己的内朝及外朝)当着崔杼之面杀死了东郭偃和棠无咎。崔杼气急败坏走了出去,发现众人都已在杀戮发生时四散而逃,连个驾车的人都找不到。不得已叫圉人(养马人)帮自己套车,再叫一个宦官替自己驾车。崔杼坐上车,叹道:"崔氏若有福气,希望这场祸事到此为止。"说罢,驱车往庆封家求助。见崔杼前来,庆封说:"崔、庆本一家,是谁敢这样胡来?请让我来为您讨伐。"庆封于是让卢蒲嫳率领甲士前去攻打崔府。崔氏加固宫墙以加强防守,卢蒲嫳一时之间攻不下来,于是发动百姓攻打,终于破门而入。崔成、崔彊被杀,崔氏家人尽为所俘,东郭姜自缢而死。

卢蒲嫳将崔氏一门弄得家破人亡之后,率军回庆封府向崔杼复命,说是一切都已搞定,之后用车载上崔杼送他回去。崔杼回到家中,发现早已家破人亡,一切完全不如自己所愿,于是自缢而死。

崔氏内乱,唯崔明幸存,但在齐国已无法存身,只得逃往鲁国避难。

灭崔氏者,崔氏也,非庆氏也。

崔氏灭后,庆封当国。

上一篇:聪明人的遭遇:臧武仲犯门斩关 | 左传拾趣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有哪些很惨的古代故事书(有哪些很惨的古代故事)

来自古典故事的成语(源于古代故事的成语有)

中国古代的励志故事有哪些(古代励志的故事有哪些)

古时候孝顺的故事有哪些(古代孝顺的故事有什么)

苏州有古代故事的小巷吗(苏州有古代故事的小巷)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4日 星期二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古代忠君的故事有哪些名字(古代忠君的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8700.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