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优秀古人的故事(古人有好习惯的故事)

2023-03-14 19:30:01 技术常识4 新人需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1585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9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曾国藩使用两个“笨”办法戒烟、戒色,值得大家借鉴,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hy百味人生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古人有好习惯的故事1

都说“万恶为首”,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千古第一完人”,他在四十岁之前是劣迹斑斑,轻佻好色,吃喝嫖赌抽样样俱全,他就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

【 编者注:

百味今天为什么要写“曾国藩戒烟、戒色”一文呢?因为百味近日一直在读曾国藩人物传记以及《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作为晚清中兴名臣,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到晚清重臣,凭借一己之力挽救清廷于大厦将倾之际。

虽后人对他功过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但其流传下来的家书,却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这本家书让人有着太多的感慨和深思。对于百味自身而言,更可谓是醍醐灌顶、豁然开朗、金篦刮目、收获颇丰。

这本情真意切的家书,上至父辈、下至子孙,无不透露出他为人为学为政之理、立德立言立功之道。

尤其是下有子女的朋友们,更应践行曾国藩的言行,独善其身,培养好自己的后代,为国家输送出真正的栋梁之才。

俗话说“经商要学胡雪岩、当官要做曾国藩”,曾国藩一生的事迹和成功秘诀,验证了所有逆袭都不是偶然,这也令百味对曾国藩为人处世的能力和一生的成就敬佩不已。

百味自身的条件也很普通,才智也不高,人到中年,终于认清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是平庸的。

而曾国藩给平凡的我们指了一条明路,百味也应该像曾国藩一样,通过后天的努力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曾国藩是我们每个平凡的普通人学习的榜样,今天百味就给朋友们讲一个“曾国藩成功戒烟、戒色”的故事,希望朋友们也闻者而戒之吧!】

接下来百味就给大家讲解一下这位“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

曾国藩生平简介: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之称, 一个圣人是指孔夫子,另一个圣人是明代大儒,被后人尊称为“心学大师”的王阳明,而那半个圣人指的就是晚清名臣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出生,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 。他一生历经了嘉庆9年、道光30年、咸丰11年、同治11年,终年61岁。

他是晚清时期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曾国藩的功与过;

百味先说说其功:

曾国藩的一生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品格以及个人修养,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他更是个有大学问的人,一直被后世所推崇。

论功绩:他平定了太平天国、发起洋务运动、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大清;

论品格:他以“勤、俭、刚、明、孝、信、谦、浑”八德自勉,被誉为2000多年来,儒门中“两个半圣人”中的半个;

论影响:他留下的《曾国藩家书》,其中关于治世、为人、品德和修养等方面,表达出的深刻道理,具有较好的正面教育意义,至今一直都被人作为治家格言,真正值得我们今天的孩子们学习。

接下来我们看看这“半个圣人”有多么了不起:

戊戌变法领袖之一的梁启超曾对世人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李鸿章对曾国藩的“一言之教”也非常佩服。

李鸿章说:古人常说,一个字就可以一辈子遵行不悖,看来真有这样的道理啊!”

联想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有“创业之父”之称的柳传志说曾国藩是企业家的好榜样;

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有着“中国玻璃大王”之称的曹德旺说: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曾国藩传》;

就连我们伟大主席毛泽东和蒋介石也对曾国藩偏爱有加。

毛主席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而蒋介石评价:“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而且手边永远有两本书:一本《圣经》,一本《曾国藩家书》,日日勤读。

他还亲自从《曾文正公全集》中辑录出《曾国藩剿捻实录》,分发给广大官兵,尤其要求高级将领“格外用心研究”。

……。

百味再说说其过:

第一、曾国藩杀人如麻,被百姓称为“曾剃头”;

在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全国之际,曾国藩率领湘军镇压围剿太平军,抓到就是杀,连问也不问。

因为曾国藩的屠杀手段特别残忍,被人们称为“曾剃头”,就是说他杀人就像剃头一样即快又狠的意思。

据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记载:

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连二三岁的小孩都屠杀,居然只为取乐,简直畜牲不如。

曾国藩的兄弟曾国荃率军攻入天京后,按照曾国藩“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指令,对天京城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

数百名留守天京城内的太平天国官员及其家属眼见突围无望,便携手并肩,集体自焚。

而湘军也用火攻作为消尸灭迹的一种手段,因此城中的王府和民宅在遭受一通掠劫之后,被一把大火付之一炬。

在攻陷天京的当天晚上,湘军开始屠城,这场大屠杀持续了十余天。

但是他们杀人的目的并非为了夺取城池,而是为了抢劫财物和奸妇女。

所屠杀的对象也不再是太平军将士,而是天京城内的居民,尤其是老人和儿童,但凡在街上遇到百姓,一律全部用刀杀死。

据记载:湘军攻进城后就像饿狼看到肉一般,双眼放光,看到人就杀,看到房子就烧。

百姓的钱财被掠夺,城中的女子惨遭蹂躏,霎时间城内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堆积成山。

另据记载:这次屠城灾难过后,城内连一颗树木也不剩,有将近百万普通老百姓死于湘军大屠杀。

(百味每每看到此处也是感触颇深:不知在家书中倡导“凡将才者,既要爱兵,更要爱民”的曾国藩是怎么想的?

自己亲手调教出来保家卫国的战士们,为什么开始屠杀自己守护的家园呢?

为了延缓晚清腐败政府的苟延残喘,打着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旗帜,却干着屠杀自己子民的勾当,这样的官能叫做好官吗?

因此,百味认为虽然在种种耀眼的光环下,依然不能遮掩这位“近代第一完人”的残暴。)

曾国藩纵容士兵这样的屠戮行为,也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更是让全京城受难的百姓所不能接受的。

然而,曾国藩关于这次惨无人道的屠杀,却没有作过多的解释。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要屠城呢?百味试着作了如下分析,如有不正之处,恳请各位好友批评指正:

第一、军饷不足;

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满清朝廷是不给军费的,曾国藩除了靠自己的面子,在湖南老家募捐一部分之外,其它就只能靠抢了,以战养兵。

后期随着湘军队伍的不断壮大,曾国藩已经无法提供那么大的军源开支了。

而没有经济来源的湘军,只能靠屠城掠夺,来获得大量的财物。

曾国藩不能让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湘军弟兄们空手而归,而自己又做官清廉,哪有那些钱财分给他们。

所以,无奈之下的曾国藩,也只能默许这些湘军,通过这种屠城的方式去给自己积累一些财富,毕竟这些都是拿命换来的。

因此,湘军将士们认为只要打了胜仗就能发财,在金钱的驱使下,让湘军每个人在每一次的战斗中都会勇往直前。

第二、发泄仇恨;

湘军在攻打南京中,与太平军的殊死战斗打的非常惨烈,湘军也伤亡很大。

曾国藩手下的湘军都是以家庭、亲族、乡亲为单位所构成的团队。而战场无情、刀剑无眼,谁也说不准哪天自己的亲人就会被太平军杀死。

所以,湘军在痛失亲情的情绪下已经杀红了眼。面对太平军顽强的抵抗,湘军对太平军的仇恨,已经不仅仅是在战场上的你死我活。

因此,他们攻入天京后,看到百姓和他们的家人,更加是深恶痛绝。为了发泄对太平军的仇恨,也为了斩草除根,屠城就成了湘军士兵激励斗志的一种方式。

第三、自保性命;

当时曾国藩虽为满清政府打下了不世之功,但其自身也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就是因为他是“异族”,而无论哪一待朝廷都不会容忍一个手握重兵,并且能力超群的人安然存在的。

大家可以试想:如果曾国藩严格约束部下,严明军纪,完完整整的占领南京,不破坏这个城市丝丝毫毫。那么清庭政府会怎么想,一定会认为你曾国藩在收买和笼络人心,你有造反之心。

第四、为表忠心;

曾国藩虽手握重兵,但一直被清廷所猜忌,清朝政府担心他们这些汉人一旦掌权后会造反。

那些太平军在清朝政府的眼中就是乱党,就是对朝廷的不忠,他们忤逆的罪行就应该被诛连九族。

而曾国藩也希望通过大开杀戒,杀死叛贼的方式,来获得清廷统治者的信赖。

还有,在曾国藩看来,巩固清朝的统治也是他忠实的使命。他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保住大清江山的稳定,所以他是大清的忠臣。

因此,只要能挽救他主子的江山社稷,就算背上一辈子“曾剃头”的骂名,曾国藩也是甘心情愿的。

(写到这里,百味也不知对否,想试问一句:若没有曾国藩,“太平天国”是否就会把满清王朝灭国?要是那样的话,哪里还有后面的洋务运动、同光中兴?

而且在曾国藩死后,清朝又在他打下的基础上,又多苟活了将近40年。

大家也可以评说一下:这样的人是功臣亦或是罪人呢?)

二、曾国藩晚节不保,被世人痛骂“卖国贼”:

“天津教案:让曾国藩沦为“卖国贼”。

“天津教案”发生在大清同治九年(即公元1870年),是一场由老百姓自发组织的反帝国主义斗争运动。

就是因为当时在天津流传着一个谣言:说洋人的传教士专门挖小孩子的心,还挖去了他们的眼睛,用来炼制药材,然后再把他们弃尸荒野。

因此,百姓们攻击了当地的天主教会,烧毁教堂,杀死神父、修女和法国领事等共几十人,这件事情不仅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而且也震动了欧美各国。

都说“弱国无外交”,这个道理从古至今、从中到外都适用。

接下来的几天,法、英、美、俄等7国联合向清政府提出“抗议”,以法国为首的洋人军舰一齐开至大沽口,并鸣炮示威,威胁清政府,气势嚣张,大有开战之意。

这时慈禧老太婆急了,琢磨着如何物色一员干将来平息这场风波。

她思来想去,反复掂量,一下子就想到了即能文又能武的曾国藩。

立刻一道圣旨颁下:“曾国藩病尚未痊,本日已再行赏假一月。惟此案关系紧要,曾国藩精神如可支持,着前赴天津与崇厚悉心会商,妥筹办理。”

当时的曾国藩正值病体沉重,刚请了病假准备回家休养,突然接到旨意。

这道命令也让曾国藩陷入了极度惊恐和两难境地之中,因为他深知与洋人打官司太难了。

曾国藩心中明白: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外国提的无理要求,只能忍气吞声,委曲求全的接受。而且每当自己的国民被外国列强欺压、侮辱时,只会赔款道歉,处罚自己的官员。

但曾国藩又担心此事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引发战争,那样会对自己的国家不利。

于是便下定决心,还是要挑起重担,以带病之躯前往天津。

曾国藩深知此行相当艰难,唯有抱着一死之心来平衡此事。

大家通过百味的讲解也不难看出:曾国藩为了能够保全自己的国家,可谓是鞠躬尽瘁,宁愿自己粉身碎骨也心甘情愿。

曾国藩心中有着一颗忠心,那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臣之道驱使着他决心接下这个案件,“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曾国藩在临去天津前,曾给儿子留下一封遗书:

今年老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

百味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忘初心,为国赴难。

后来他在《曾国藩家书》他也写道:

余此行反复筹思,殊无良策。余自咸丰三年(1853)募勇以来,即自誓效命疆场,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恐邂逅及难,而尔等诸事无所秉承,兹略示一二,以备不虞 。

百味给大家解释一下,曾国藩这封家书是写给他的儿子们看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案子很难办,我反复琢磨,也没有啥好办法。你父我从创建湘军以来,就已经决定随时为国捐躯,现在我已老了,所以更不会怕死。

可以看出,这本家书也表明了他坚定的断案决心。

曾国藩到了天津后,经过周密的调查取证:证明洋人迫害孩童之事纯属谣传,并无实据。

便给朝廷写了一份报告《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其中详细的阐明了挖眼剖心之事是假的,要罢除执法不力的官员。

然而,怕极了外国列强的慈禧老太婆,既要息事宁人,又不愿意承担骂名,更不敢跟外国人开战 。

当看到曾国藩已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决心让曾国藩充当自己的替罪羊,用委曲求全的方式了结此案 。

结果,慈禧老太婆将曾国藩的奏折断章取义,居然将他替国人说话的部分全部删掉了,只保留了他替洋人说话的部分。

最终清庭处理天津教案的结果是:判处事主犯死刑20人、流放25人,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并流放黑龙江充军。

清政府向法、英、美、俄等各国赔银50余万两,并派大臣崇厚作为清政府代表,到法国赔礼道歉。

这种结果出来,全国一片哗然,曾国藩一下子成了人民的公敌,成了众口唾骂的“卖国贼”。

慈禧老太婆这一落井下石之举,使曾国藩立刻处于欲哭无泪、欲诉无门的境地。

许多人冲进湖南会馆,大声叫骂,把曾国藩所题写的牌匾砸得稀烂,还一把火烧毁了他的办公场所。

就连曾国藩的很多门生弟子,都骂他崇洋媚外,丢了老祖宗的脸。

与曾国藩交往多年的好友晚清名臣倭仁也给他写信:说他崇洋媚外,要与他永世绝交,再不来往。

在这段时间里,曾国藩几乎陷入了自己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朋友们,也可以说“天津教案”是以慈禧为代表的,清政府的一次著名的公关危机处理事件,让曾国藩成了替罪羊,也让他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

曾国藩通过“天津教案”,也清醒地认识到“复兴大清”,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也只是一场梦,因为这个风雨飘荡中的清王朝已经不可挽救。

(写到这里,百味还想再说两句:真是年少多恨卖国贼,中年方知曾国藩。

曾国藩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用最稳妥的方式将“天津教案”事件平息下来,尽量避免战争爆发。

曾国藩从整个大局出发,是出于长远考虑而做出的决定,为此即使身败名裂,他也在所不惜。)

“天津教案”最终以赔款了事,那些被处死的凶犯和被流放的官员,曾国藩也给予了大量钱款抚慰,而他自己则落了个晚节不保的下场。

历史上的曾国藩在年少时一点也不“完美”,甚至毫无可取之处:

朋友们可知,28岁之前的曾国藩,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甚至还不如我们,平淡无奇,毫无长处。

他参加科举五次落榜,直到第六次才勉强获得“捐生”资格,考个秀才足足用了九年时间。

那么何谓“捐生”呢?大家可能没听过,百味再给大家讲解一下:

所谓“捐生”,就是指考试成绩不高不低的考生,属于中下等的水平,当秀才又不太合格,所以为了以资鼓励,就勉强给个“捐生”的名声。

这曾国藩没有什么强项也就算了,但是他还有“三差”,哪“三差”呢?百味再给大家讲讲:

第一差:自身条件差;

说起曾国藩天资愚笨,还有个小故事呢,他曾被小偷嘲笑过,百味给大家讲讲:

那是在道光五年(即公元1825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绝大多数人都已躺在暖和的被窝里,但14岁的少年曾国藩还坐在书房里读书。

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正是“梁上君子”大显身手的好时机。

当时有个小偷正好去他家偷东西,早早的就溜进了他家,趴在房梁上,想等屋里所有人都熄灯安睡后再偷东西。

可是屋里这小男孩一直在那摇头晃脑的背《岳阳楼记》,小偷一直不敢下手。

您还别说,这梁上君子还真有些文化,听了一会便听出了门道:这篇文章不长,这小男孩一会儿就能背熟后去睡觉。

可是坐在书桌前背《岳阳楼记》的曾国藩从黄昏一直背到子夜,都没背下来。

小偷刚开始还能心平气和的趴在梁上,一边打瞌睡,一边听小男孩背书。

不知不觉的天都快亮了,那小男孩还在那翻来覆去的背呢,磕磕巴巴的还是背不下来。

小偷再也忍不住了,“蹭”的一下从房梁上跳下来,大声的对小男孩说:“这么长时间我都背下来了,来来来,你把耳朵竖起来,听我背给你听!”

只见那小偷十分流畅的将那《岳阳楼记》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又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哂笑道:“你这笨头笨脑的样子,还读什么书?”说完便扬长而去。

这件事对曾国藩的触动很深,他深知自己的智商水平很差:我真的要放弃吗?那样自己的人生将毫无意义,自己只有付出比常人更加多倍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曾国藩从此知耻而后勇,刻苦学习,奋发图强。

曾国藩通过自己后天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封建社会中罕有的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奇才。

若干年后,曾国藩高中举人,被派到某地做官。

没过多久,官府抓到一个惯偷,曾国藩在升堂审案的时候,忽然觉得跪在下面的犯人很眼熟。

猛然间想起:他就是多年前在夜里嫌讥讽自己不够聪明的那个小偷。

这时曾国藩笑着对小偷打趣道:“偷儿大哥,当年我因为你的聪明而懊恼不已,但是你那么聪明,怎么到今天还只是个贼?”

最后曾国藩成了名垂青史的历史名将,而那名不见经传的小偷,却永远只是个人人鄙夷的小偷。

第二差:家境出身差;

曾国藩的出身很低,他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白杨坪的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距离县城有100多公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大家都知道,在那个年代,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那里闭塞落后的程度。

这个地方在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之前,几百年里连个秀才都没有出过,甚至更没有出现过大富大贵之家,那里就是一个被世人遗忘的角落。

因此,百味也可以明确的说:这曾国藩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屌丝”。

第三差:学习方法差;

曾国藩以往是一直遵循着父亲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并没有真正理解学习的真谛,因此写出来的东西根本就没有逻辑性。

当曾国藩14岁参加科举考试时,这也是他第六次参加,不仅再次落榜,而且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

他的文章被当成反面教材,悬挂在墙上公示,当着全湖南的考生面前作为反面典型挨批。

主考官还说曾国藩的文笔还可以,文理却不通,让大家千万不能像他那样写文章。

但也就是因为主考官的那个评语,让曾国藩幡然醒悟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对。

这次估计对曾国藩的打击不小,回家后他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真正动了脑筋,思考自己怎么才能提高自己?怎么才能超越他人?

曾国藩把历届科举考试的优秀上榜文章全部搜集过来,下苦功逐一研究,学习人家是怎么写文章。

您还真别说,这个方法还真是有效,曾国藩从中还真的悟出了很多道理。

果不其然,第二年,也就是曾国藩第七次考试的时候终于中了秀才。

这时曾国藩开挂的人生开始了,连续飞跃,中举人、中进士,升官升到二品大员,他简直就是个励志的心灵鸡汤。

(朋友们,百味在这里再说几句:曾国藩用了六年的光阴来告诫我们,努力才是成功不可缺少的品质,就算您脑瓜再笨、天资再差,如若用苦功来凑,完全可以咸鱼翻身。

如果您觉得生活和工作很“败”也,也很“丧”,那请您一定要多学曾国藩这个“半圣”,一定会让你茅塞顿开。)

接下来百味再给大家讲讲曾国藩戒烟、戒色的故事:

曾国藩不仅有“三差”,而且他还有嗜烟、好色的坏毛病,更为传奇的是曾国藩最后竟然改掉了这两个坏毛病。

曾国藩戒烟:

朋友们都知道抽烟有害健康,不仅对自己身体不好,而且还让自己的家人吸二手烟,可以说是一人抽烟,影响家人。

百味本人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平时百味也抽烟,有时候高兴了抽、愁了也抽、压力大更抽,每每闲下来的时候就想来根烟解心宽。

百味也知道抽烟不好,也曾经痛下狠心戒过两次,但无奈并非“圣人”,毅力不够不说,自制力也还差,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曾国藩是如何戒烟的:

曾国藩从14岁时开始抽烟,没过两年便成瘾了,整天是烟不离手,整个就是一个资深老烟民。

抽烟能带给他快感,能让他年轻躁动的心更加欢快,而且他还自认为抽烟是一件多么酷炫了不起的事。

就因为曾国藩抽烟太滥,曾受到老师训斥。

一天的课间时分,老师发现教室外的墙边烟雾缭绕,以为失火了,忙急步上前看个究竟。

只见曾国藩和另外几位同学正在吞云吐雾,那神情仿佛就像吃了糖一样甜蜜蜜。

只见先生瞪大了双眼,怒斥着曾国藩:“原来你也是个瘾君子,算我瞎了眼,还认为你将来必成大器。”

老师说完,就甩了甩衣袖愤然离开。只留下曾国藩木纳的呆愣在那里。

那天晚上,曾国藩躺在床上彻夜难眠,老师的话语不断在他耳边回响,脑海里一遍遍闪现出老师那张“恨铁不成钢”的脸。

曾国藩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羞愧极了,下定决心要戒烟。

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还将自己原来的名字改为“涤生”,并发誓从此悔过自新,重新做人。

在日记中曾国藩是这样解释“涤生”二字的:“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从1831年至1842年,曾国藩经过了长达十余年的戒烟历程,经历了两次失败后,终于战胜了自己,战胜了心魔,戒掉了烟瘾。

(朋友们,我们也可以从曾国藩一次又一次的戒烟失败的事例,也恰恰印证了:圣贤也是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曾国藩戒色;

相比于戒烟,戒色似乎更难。古人常说“色是剔骨钢刀”,这句话绝非危言耸听,因为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在“色”这个方面放纵的人都难以控制。

百味认为:男人之所以好色,那也是天性使然,正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当然了,这也不能全怪男人,毕竟有句话叫做“英雄难过美人关”嘛。

曾国藩也是凡人,他也同样如此,而且还是特别好色。

但是当一个男人真想成就大事,发现自己在“色”这个方面有向“纵”发展的趋势时,就必须当机立断戒除色魔。

在戒除女色这方面,“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堪称典范。

接下来百味就给大家举例说明曾国藩有多好色?

据史书记载曾国藩年轻时特别好色的,修养不佳,也曾经做过很多荒唐事,跟许多妓女有过交往,一时间是风流无限。

好在曾国藩有个爱写日记的好习惯,而且还把每天自省的心得都写进了日记里。

第一件事:

《曾国藩日记》:时年十二月十一日,友人纳姬,欲强之见,狎亵大不敬。闻色而心艳羡,真禽兽矣。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的一天,三十岁刚出头的曾国藩听闻好友陈源衮家里新纳了一位小妾,如何如何貌若桃花,就拉着一群同学去陈源滚家里蹭饭。

当饭吃到一半时,心怀不轨的曾国藩胡乱的聊了几句后,聊着聊着就扯到了朋友艳福不浅的话题上,并提出要看看朋友这个小妾。

但陈源衮深知曾国藩好色的品性,起初是死活不肯,但经不住曾国藩死磨硬泡,便把新过门的小妾叫了出来。

这一见可不得了,曾国藩一边惊叹于这如花似玉的小娘子的美貌,一边拉着这个小娘子的手,还一边说着许多挑逗的话,弄得场面十分尴尬,把陈源衮气的的脸都绿了。

回家后的曾国藩,当天晚上就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和那位美丽的小妾共度云雨。

第二天曾国藩便又进入了的自省模式,他在日记里写到:“友人纳妾,欲强之见,狎亵大不敬”。

第二件事:

虽然曾国藩回去后好好反思了一下自己,但时隔一年之后老毛病又犯了。

一天,曾国藩到同学汤鹏家里吃饭,这个汤鹏家境殷厚,姬妾如云。

曾国藩是看完这个美女又看那个美女,真可谓大饱眼福,而且还说了一些很不检点的话。

结果他的举动太失文雅,让在场的同学们贻笑大方。

后来曾国藩又在日记中反省自己:“是日,目屡邪视,真不是人,耻心丧尽,更问其他?”

第三件事:

曾国藩新婚不久,在妻子的温柔乡里难以自拔。

那时年轻的曾国藩正是中了进士春风得意之时,在官场混的也如鱼得水,就把父亲接到了京城享福。

可是他的父亲没住几天就走了,这让曾国藩颇为不解。

之后不久,曾国藩接到了父亲写给自己的一封信,这才恍然大悟。

信的内容就是劝嘱他:“年轻人要注意身体,不要在房事上过多消耗精力。”

原来曾国藩在京为官时,每次下朝后为了应酬拉拢关系,经常出入一些戏院酒馆和风月场所。

回到家后,曾国藩还仗着自己年轻,又与欧阳夫人做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

父亲看到曾国藩好色成瘾,实在看不下去了,一生气就直接回湖南老家去了,之后便给曾国藩写了封劝他节欲的书信。

曾国藩醒悟后又将此事记入了日记:有用之岁月,半消磨于妻子。

在收到父亲的这封信后,曾国藩下定决心开始改变自己,给自己立了很多戒条,可没过几天,好色的老毛病就又犯了。

第四件事:

曾国藩不仅只是在外面喜欢看美女,在家也常常不能自拔。

在一次官僚之间的聚会上,朝廷中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带着妻妾们到场。

而曾国藩看着这么多莺莺燕燕、年轻姣好的脸庞,突然间春心荡漾。

而在这群美丽的女子之中,曾国藩看到有一位官员的妻妾生的更是袅娜美丽,便又动了心,一时出了神怔怔地看着她。

回到家后,曾国藩的妻子欧阳氏正好在害病,躺在床上呻吟不已。

这欧阳氏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妇人,既没有姿色也没有才情,如今又满面病容,曾国藩简直气不打一处来,更是产生了厌烦之感。

他想:“同样是人,为何他们能美妾成群,我就只能守着这个黄脸婆!更何况自己堂堂两江总督,身边的妻却连自己的下属都不如。”

白天的佳丽美景与病榻上的呻吟之声反差竟如此巨大,使得曾国藩再也无法忍受,一气之下竟离家出走,到朋友处喝酒聊天,在外面睡了一晚上。

次日曾国藩归来,看到妻子的病情有所加重,便请来医生诊治。

此时的曾国藩再看看他身边这个容颜衰败的妻子,内心顿生悔愧之意。

当时曾国藩正处于与太平军战事胶着的紧要关头,曾国藩因为脑海中的情色杂念而无心公务,导致耽搁正事。

曾国藩猛然省悟,再不自律就要误了国家大事,于是他决定戒色。

“色字头上一把刀”,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曾国藩为了戒色,想了个什么方法呢?

第一种方法:写日记痛骂自己;

曾国藩为了戒色,就将一天之中所经历的事情,全都写进日记当中。

如果发现自己有“好色”的行为,就会记录下来,并且在日记中痛骂自己“真禽兽也!”。

曾国藩每天都会抽一到两个时辰静坐,随时拿出日记本反思,提醒自己坚决戒色。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怒骂让他产生了羞耻之心。

所以最后的他竟然成功的升级到:无论是在自己家,还是在别人家,当看到诱惑的美女时,都能控制丝毫不动心的境界。

久而久之,曾国藩对于好色这一点,心中就再也没有波动了。

即便是偶然间来了兴致,只要看一看日记本所写,就能克制住内心的欲望,最终成功的让色魔无法近身。

第二种方法:让自己忙起来耗光精力。

曾国藩用的第二种方法,就是让自己忙起来,根本没有时间去想与色欲有关的事情。

那么,人为什么会不可避免地去思考邪的东西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实在是太闲了。

所以,曾国藩就让自己忙起来,除了平时忙于政务之外,每逢闲暇时就会练习书法。

练习书法一方面可以修身养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转移了注意力,让自己没有时间去饱暖思欲。

曾国藩就在这两种“笨”方法的坚持下,果然对女色不在那么上心了。

而在《曾国藩家书》之中,他也用自身的经历去劝戒后人,一定要把握住自己,分清主次。

结语:

朋友们,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一分为二的去看待。人无完人,没有人能够十全十美,也更没有人能够面面俱到。

曾国藩是做过冲动事,干过坏事,但究其结果,百味认为其功还是大于其过的。

朋友们,曾国藩为了戒烟、戒色,竟能如此自律,一般人都做不到,也难怪他能够成就一番不朽的事业,最终成了一代圣人。

可以肯定的是,曾国藩戒色的意志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这种行为百味并不认同,这多少有些违反人性。

曾国藩就是因为对自己过分严格的要求,导致自己身体过分透支,所以活到61岁就去世了。

百味认为,对于我们常人而言,完全戒色是不提倡的,只要合理控制好自己,在伦理与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是完全可以适当享受生活的,真没有必要把自己弄得那么紧张、那么累!

古人有好习惯的故事2

南宋 林椿《葡萄草虫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谈到关于“水果”的话题,古人今人拥有一样的热情。如果古代有微博,热搜榜上肯定会有文学家作诗求梨、陈氏隔墙卖荔枝、奇葩珍果上市这样的热闻。

古人能否随心所欲地买水果?古人想实现“水果自由”有哪些方法?

美男潘安逛个街,车上水果满载归

要说实现“水果自由”,对中牟美男子潘安来说,只是逛个街的事。

晋朝时期,中牟人潘安长得很帅,文才出众,20岁就进京城洛阳做官了。他经常乘坐华丽的车子到郊外去打猎,一路上被许多女子围观,就连老太太们也争着往他的车上投掷果品表达喜欢之情,每次回家都是满载而归。

潘安出行,“掷果盈车”

都说水果养颜,看来古人也深谙此道。不过,像潘安这样凭“实力”实现水果自由的毕竟不多,更多的士大夫更习惯于“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这样的友好互赠。

送上鲜果,以寄相思、慰别离,是文人骚客们热衷的美谈。比如,唐代卢延让的《谢杨尚书惠樱桃》就有云:“满合虚红怕动摇,尚书知重赐樱桃。”

到了南宋,馈赠水果甚至成了风尚。当时有位吏部员外郎续觱上奏:“果州黄柑、广安紫梨、涪陵荔子、左绵耿梨……村瞳穷甿,所产既竭,不免转市旁求,一果之直,率数百金。”上曰:“不知何用此物?”觱奏曰:“多以更相馈送,殊以为扰。”

原来,产地官吏以高价买来果品,并运至京城馈送近臣,正由于他们的竞相购买,提高了水果价格,以至于被吏部当作大事上奏朝廷。

如若垂涎佳果美味,又无人相送怎么办?吃货们就只好拉下脸,求馈赠吧!

五代宋初文学家徐铉在《赠陶使君求梨》诗里写道:“昨宵宴罢醉如泥,惟忆张公大谷梨。白玉花繁曾缀处,黄金色嫩乍成时。冷侵肺腑醒偏早,香惹衣襟歇倍迟。今旦中山方酒渴,唯应此物最相宜。”

徐公酒醉,想起大谷梨的醒酒美味来了,于是憨态可掬地赋诗向朋友讨梨。

陈氏荔枝限量卖,隔墙交钱不问价

当你在电脑前犹豫着要不要狠心买智利车厘子时,古人们也在“果子行”里对大枣和葡萄挑挑拣拣。

唐代大枣的价格较低,普通百姓也能消费得起,而葡萄的价格却比同样数量的大枣高出两倍多。

至于葡萄有多贵?《大唐新语》里有一事为证:高祖尝宴侍臣,果有葡萄,叔达为侍中,执而不食。问其故,对曰:臣母患口干,求之不得。高祖曰:卿有母遗乎?遂呜咽流涕。后赐帛百匹,以市甘珍。

这个故事反映出鲜葡萄的稀有,身为侍中的陈叔达尚且求之不得,皇帝赐帛百匹让他去购买,并以“甘珍”称之。

东都洛阳白马寺水果的异种良品,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京师里有句顺口溜:“白马甜榴,一实直牛。”一颗石榴竟然与一头牛等价,语虽夸张,但确实说明价格不菲。

所谓奇货可居,古人在水果销售上,也玩起了饥饿营销。

据说,宋代福建有一款陈氏荔枝,“广告语”是这样描述的——“香气清远,色泽鲜紫,壳薄而平,瓤厚而莹,膜如桃花红,核如丁香母,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绎雪,其味之至,不可得而状也”。

宋徽宗笔下的“荔枝图”

色香味都出类拔萃,简直了!人们等不到它上市才品尝,早在成熟前夕,慕名而来的人就聚集起来等候在陈氏荔枝园外了。

为了防止混乱,陈氏采取了很特殊的售卖方式:“陈氏欲采摘,必先闭户,隔墙入钱,度钱与之,得者自以为幸,不敢较其直之多少也。”

啧啧!买者连价钱也不敢询问,隔着墙递过钱去,任由主人给多少荔枝。

想吃不如自己种,种树都请郭橐驼

没钱买,院子里不妨栽上喜欢吃的果树,既能解馋,还能体会到种植和采摘的乐趣。

人工培育、栽植果树能追溯到何时,尚不可考。汉代班固在《汉书·货殖传》中说:“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荥南河济之间千树荻……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这一方面印证了枣、栗、橘、梨已在当时广泛栽植,也说明种植的果树达到相当规模后,其所得可以和当时一千户人口交纳给侯爵的租税相等。

唐代杜牧有诗“采芝先避贵,栽橘早防贫”,许浑诗同样提到“荆树有花兄弟乐,橘林无实子孙忙”。由此可见,水果种植在古代已是常见业态,那果树栽培的农技师自然是一个不错的职业。大文豪柳宗元就特意为其立传,写下千古名篇《种树郭橐驼传》,其中写道“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足见这位农技师多么吃香。

诗人们对栽种果树也颇有心得,刘禹锡有一首《葡萄歌》,“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分岐浩繁缛,修蔓蟠诘曲。扬翘向庭柯,意思如有属。”看来,对搭架、修蔓刘禹锡都是行家。

种植果树的风气,皇帝也乐在其中。唐代的皇宫里有大量的果园,其中以樱桃园、葡萄园较为著名。皇帝经常在果园里大宴群臣,几乎成为诗家们传颂一时的盛隆恩遇。王维诗《敕赐百官樱桃》里“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阑”,即是生动描写。

最爱水果是宋人,夏日宜吃荔枝膏

要说最爱吃水果的古人,当数宋人,几乎到了“无果不成宴”的地步。

宋代司马光曾说过一段信息量很大的话:“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

从中可看出,水果与酒、菜肴是招待客人的必备品,但北宋前期与中后期士大夫家庭待客风气有变化。就水果而言,北宋前期,运到京城销售的水果种类和数量有限,主要是北方所产居多;中后期以后,水果贩运兴盛,运至京城的各类南方水果活跃了京城水果市场。连汴京居民过腊八喝的“腊八粥”,都是一种果品粥,“各家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宋代水果的药用价值也被广泛地开发利用,无论鲜果还是干果,甚至果皮、果核等都被入药。

花样冷食中,果品也是重要的原料,当时民间出现了果汁加冰块的冷饮,汴京城有家大型冷饮店叫“曹家从食”,就售卖凉水荔枝膏等冷饮。

冷饮度炎夏

宋人关于水果的实验精神,也沿袭到元朝。蒙古人喜爱乳品,他们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这种冷饮就是最早冰激凌的雏形。

尽管明代茶书不主张茶水中放入果肉、果仁,提倡饮用清茶。甚至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表达过对果茶不屑:“今人荐茶,类下茶果,此尤近俗。纵是佳者,能损真味,亦宜去之。”

然而,明人实际饮茶习惯中,放入果肉、果仁的并不鲜见。明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饮茶放入果肉、果仁的描写。例如《喻世明言》中写道:“吴山起身,入到里面与金奴母子叙了寒温,将寿童手中果子,身边取出一封银子,说道:这两包粗果,送与姐姐泡茶。银子三两,权助搬屋之费。”

来源:生活潮

古人有好习惯的故事3

古今中外,瘟疫总是与人类如影随形,时不时就会冒出来作孽一番,无论人种,不分国别,也防不胜防。

中国古代的疫情概况

在我国,史籍记载最早的疫情发生在周代鲁庄公二十年(公元前676年)夏的“齐大灾”。对于“大灾”的解释,《公羊传》提到,此大灾即大疫。因此,这被认定是我国有历史记载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疫情。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过的疫情次数,根据当代人文学家邓拓《中国救荒史》一书大致统计表示,至少,周代发生过1次,秦汉13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合计起来,至少在古代发生过238次以上。由此看来,中国古代历代疫情的爆发次数并不少,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疫情也并未离我们远去。自古以来,引发疫情的祸根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天灾”,二是“人祸”。古人常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意思很明显,就是警醒我们:天降的灾害,还可以逃避;如果是人类自招的灾祸,那就没有办法逃避了。天灾引发的疫情尚可理解。如公元前556年秋天,宋国出现了一种怪病,这种病的症状不仅在人的身上表现出来,也在狗的身上表现出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病可能与狗有关,于是联合起来于10月24日驱逐这些“狾狗”。这是我国现有典籍上首次记载的疫病——狂犬病。又如宋朝庆历八年(1048年),河北发生大水灾后,一场疫灾接踵而来。之后元代至顺二年(1331年),衡州遭遇连年大旱后,疫疠降临人间,令“死者十九”。再如1910年在东北发生的鼠疫,也造成6万余人死亡。“人祸”招致的疫情令人非常痛恨,也难以原谅。譬如战争。古代战争发生后,往往导致大量人畜伤亡且得不到妥善处理,从而造成细菌与病毒滋生,引发“疫情”。如1232年发生的“汴京大疫”,就是由战争引发的。据《金史》记载:“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是数。”这次疫情对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破坏力,不可弥补。“人祸”招致的疫情,有一场更令人痛彻心扉。这就是滥吃野生动物带来的恶报。譬如发生在2002年至2003年间发生的“非典”,就是一些人“炫富”滥吃野生动物引发的;当前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尽管原因还在追溯之中,但恐怕跟人类的这种恶行也会搭上关系。

中国古代疫病防治办法

无论古今,疫病防治都是十分棘手且可怕的事情。在对疫情这些流行病的防范与治理措施上,中国古人大致的思路可以总结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中国古代记载疫情的文献很多,如《尚书》《诗经》《国语》《左传》《史记》和《汉书》中都有部分疫情记载。在传统史籍记载中,疫情的说法实际就是一种流行病,所用的名称有疫、疾疫、疠等,一般通称为“疫”,合称“疾疫”。以现代病理学的分类,古代发生过的疾疫范围甚广,大致包括瘟疫、瘴气、痢疾、流行性感冒、麻风病等。

从文献来看,中国古代十分注重防治结合。如《论衡》告诫人们不能吃老鼠碰过的东西;《金匮要略》则指出,决不能吃被虫子、蚂蚁咬过的掉在地上的果实;《淮南子》总结民间经验,认为被打死的病犬不可以投入水中,否则会污染水源。古代城市污水也受到重视,据说西汉萧何在未央宫修建了下水沟;为了减少城市灰尘,还制造了类似洒水车的“翻车渴乌”。

防患未然,重视卫生环境

自先秦开始,古人对疫情重视防患,《黄帝内经》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的重要举措就是搞好环境卫生。如南宋的真德秀在泉州任职期间,他看到泉州城内的水沟湮阏已经很久,如“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于是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

我们传统的节俗中有“扫年”的习惯。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将自己家里彻彻底底扫个遍,以“除尘”来防患因脏乱差可能造成的疾疫。中国民俗端午节,其实就是古中国的全民“防疫节”。这一节俗,家家户户都有饮雄黄酒、艾叶酒,挂菖蒲,焚苍术等习惯,实际上,这是古人们为了杀菌消毒预防疾疫发生的一种措施。因为在端午节时,天气由暖转热,气温骤升,气候多变,是百虫滋生、身体易感季节。由此可见,古人在对疫情防范方面,从政府到民间,还是十分重视的。

杀菌消毒,杜绝传染

在控制疾疫的传播上,古人非常注重对病人衣物的消毒处理与善后处理。在疫情治愈后,为了防止造成疫情的复发蔓延或二度传染,古人还会对之前病人穿过的衣物进行“消毒”处理。明代李时珍提到用蒸汽消毒的方法,清代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中提到“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对一些因疾疫不幸亡故者,朝廷也会赐予棺器盛殓,采取掩埋或集中处理的方式阻断疾疫传播,如宋代的漏泽园制度。

重视隔离,断源头防扩散

这是古人经过无数的疫灾之后,总结出来的一种遏制疫情传播最有效的方法和经验。

古代,医学并不发达,信息传播也慢,交通更是落后,唯一的优势就是:人群的密度比今天小,交通不畅传染慢。古代疫情暴发后,大多会集中在某一地段或者某一区域内,并不会像今天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甚至短时间内造成一场世界性的疫情。所以隔离法一直都是古人阻断疫情蔓延的上上策。

在古代的隔离法中,通常的做法就是将病人安置到一个空置地域,然后由官府集中给药进行医治服务。如《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后汉书·皇甫规传》记载,在汉军西征讨伐羌人时,“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这时候,感染疾疫的官兵被统一安置到了“庵庐”中进行隔离治疗。因此,像在南朝齐时所设的“六疾馆”,北魏设立的“别坊”,唐朝设立的“患坊”,宋代设立的“安乐坊”,还有明清时期的“养济院”,等等。这些地方,都是在出现公共疫情的时候建设起来专供隔离治疗疾疫的专用场所。

在古代的隔离法中,还有一种是自我隔离。

比如在晋朝时,类似的记载有,如果朝臣家有人染上时疫的,只要一家有三人以上被感染,那么就算没有被感染的人,在百日之内都不能上朝,必须保持自我居家观察。 以此来看,古人在自我隔离的时间规定上,比现代人时间还长。毕竟,古人除了在隔离上让时间来证明一切外,基本没有什么先进的医疗检测方法,百日隔离,才算能让人彻底放心。

官民配合,“群防群治”

在古代,疫情发生后,在治疗方面,基本上都是由官方来牵头组织。

明朝以前,大多数是由官府组织民间郎中进行医治。而从明朝中期开始,医疗体系逐步完善,太医院的太医在人数上也颇具规模,大约可达300人以上,这时候,但凡暴发疫情,皇帝就会调拨一批太医院的太医深入民间问诊治病、送医施药。

《世宗实录》记载,嘉靖二十年(1541年),京城暴发了疾疠后,明世宗朱厚熜亲自牵头,检验并制成《济疫小饮子方》,同时“颁下所司,遵用济民”,下令由礼部向民间散发药方驱除疾疫。

中医中药,中华民族护身宝库

在医治疾疫方面,中国的中医药积累了无数宝贵的经验。

虽然古代的医疗水平和设施无法与今日相提并论,但中医世世代代积淀的对治疾疫的实践和经验十分丰富,为后世治疗疾疫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帮助。被后人尊为“医圣”的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收录了不少对治不同疾疫的药方,如治疗呼吸道感染及大叶性肺炎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治疗乙型脑炎和流脑的“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治疗急性肠炎及细菌性痢疾的“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黄疸及传染性肝炎的“菌陈蒿汤”,治疗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白头翁汤”,等等。后代类似的药方就更数不胜数了。

中国古代防疫轶事

秦朝首创隔离防疫法

秦朝十分注重用法律来控制传染病。秦律规定,凡麻风病人都要送往“疠迁所”隔离起来。西汉时碰到疾疫,也采取了及时的隔离措施,以防传染。晋朝为保护皇帝及朝廷官员,规定官员家中发生传染病,如有三个以上的亲属被传染,即便官员自己没有被传染,也不得入宫,为期100天。

568年,河南汲郡首次出现了寺院传染病院。在西山寺,僧人们设立病房,“收养疠疾”患者。北魏先“于别坊遣医救护”,后又成立医馆。南齐还出现了私人医院,以弥补国家力量的缺失。隋朝与秦朝类似,专门为麻风病人设立“疠人坊”。唐时,疫情发生后,政府采取赠药、埋葬和在交通要道上公告药方的办法来加以控制。寺院中设立医院也很盛行,武则天还设专使加以管理。

北宋时首次出现接种疫苗

最重视防疫和治疫的莫过于两宋。宋人已意识到“煎水”可以消灭疾病的源头;儿童从小被教导上厕所要除掉上衣,且“下必浣水”;粪便也会传播疾病,因此杭州城有专门的收粪人,有力地保障了城市的清洁卫生;宋朝对监狱的卫生也空前重视,规定每五天就要打扫一次,甚至连犯人的枷锁都要清洗干净;《太平圣惠方》还告诫人们,春末夏初是狂犬病的高发期,碰到疯狗一定要赶跑。

两宋前后有各种职能不尽相同的医疗机构,如养济院、福田坊、将理院和安济坊等。一些医学教育机构在疾疫发生时也承担治疫的任务,如中央的太医局。地方上,州县设医学校,有疾疫时负责安置、隔离和救治病人。除此之外,浙江地区的私人医院十分盛行,其代表是苏轼创办的“安乐坊”,主要也是起隔离和救治的作用。

两宋时的皇帝对民间疫情的重视也超过以往。宋仁宗为了治疗京师大疫,不惜将留给自己的名贵药材分发给百姓。两宋时还大量修订、编撰和印行医书。1057年,朝廷还设立“校正医书局”,运用当世著名医家的力量,对历代重要的医学典籍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再版。由政府出面整理和推广医书和药方,这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惊人的创举。据说北宋时还首次出现了接种天花疫苗的案例。

康熙亲自研究天花

明朝是中医历史上传染病研究有重大进展的一个朝代。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传染病学的专家,他们总结经验,分别出版了专门研究瘟疫、痘疹、麻风病、梅毒和疟疾等传染病的医学专著。明朝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某不知名人士传出了种痘预防法。虽然种痘的方法还在摸索之中,推广的地区也不广泛,但这毕竟是中国古代预防传染病的一大进步。在设置医疗机构方面,明朝大多沿袭元代的做法,但国家在治疫防疫方面发挥的作用日渐变小,许多原本为日常需要的医疗机构却只在重大疫情发生之时才被启用。

到了清朝,仅有少数惠民药局还在发挥作用。与此相对应的是,明朝中期以来,地方人士在防疫治疫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清朝唯一显得活跃的是天花的防治,不仅设立了“查痘章京”,康熙皇帝还亲自研究天花,大力推广种痘法。不过,同治皇帝却依然死于天花。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4日 星期二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优秀古人的故事(古人有好习惯的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8594.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