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河西的桥有什么故事吗(河西的桥有什么故事)

2023-03-12 01:12:01 技术常识4 网友支招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622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6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细话兰州名桥“身世”,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甘肃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河西的桥有什么故事1

握桥

金城关

镇远浮桥(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旧时金城关与黄河铁桥。

□ 邓明

穿城而过的黄河,使兰州成为沟通中原与西北的渡口要塞,古代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宋元明清驿道皆渡河而过,近现代甘新、甘青公路以及铁路也渡黄河而过,兰州遂成为大西北的交通枢纽。因此孙中山将兰州称为“陆都”,与“海都”南京相提并论。在这座城里遗留下了许多文物、遗址,它们记录着兰州的变迁,讲述着这座城市的故事。一座桥,一段史。本期我们翻开历史,沿着时间的长河聊聊兰州桥梁与津关背后的历史故事。

造型独特的握桥

兰州城北依黄河,为天然护城河,河南为南山护持下的平川,广袤百余里,沃野可耕,城东的称东川,城西的称西川。城西一里,发源于马衔山的阿干河蜿蜒北注黄河,为西川第一渡口,名为西津,取道西固,溯湟水可到西宁;西南过上下园,越尖山子,可至河州。阿干河水丰枯无常,每逢连阴雨或暴雨,河水猛涨,深可数丈,奔涌翻腾,行人视为畏途。而天旱干燥时,水浅不盈尺。河床沙厚,不能筑桥墩。唐代兰州人因地制宜建成握桥,也称卧桥。

握桥是鲜卑族吐谷浑发明的,鲜卑语称为河厉。北魏时,吐谷浑率先在黄河小积石峡(在今青海循化)上用木头搭建桥梁,实际上是无墩虹梁木拱桥。吐谷浑居国洮河以西至今青海广大地区,一度占领过金城,其建握桥的技术传到兰州是自然而然的事。

用巨木搭建成大跨度巨拱握桥,便于泄洪。先在西津两岸,用糯米汁石灰浆粘接大石条,砌成石坝,中嵌数十根巨木,伸向河心。纵木之上置横木,其上再置纵木前伸,纵横交错,依次共叠压五层,逐层前伸,至相隔三丈左右时,用木板接通,使桥如飞虹,跨越两岸。桥长十二丈,高三丈。兰州工匠创造性地在质朴的河厉之上,加以舒适化和美化,使之成为艺术品。桥上建廊十一楹,两旁各设雕栏。两岸各建神阁,阁高三丈,飞檐翘角,高低错落。行人可避风雨,遮艳阳,也能凭栏歇息。东神阁悬匾曰:“空中鳌背”“彩虹”;西神阁悬匾曰:“云际虹梁”(后改为“天上慈航”)“新月”。全桥油漆彩绘,富丽堂皇,令人赏心悦目。

特大洪灾曾数次冲毁握桥,明永乐、嘉靖、天启间重修过。清康熙元年(1662年),副使张某倡捐重修,并致书庄浪卫(治今永登县)鲁土司,求得连城林区巨木百数十株,编筏顺流而下,作为建桥材料,于康熙三年(1664年)竣工。其后,嘉庆、道光间又重修过。后拆除。千年佳构,今在绘画、照片及微缩模型中可领略其神韵。

桥头堡——金城关

金城关是津关,就是拱卫津渡或桥梁的关城,称其为桥头堡,或许更确切些。关址随着金城县治所及其津桥的迁移而迁移。

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金城关本汉置,并引阚骃《十三州记》:“金城郡有金城关,是也。”两汉金城郡治在允吾(今青海民和),金城县在今西固城附近,其渡口叫金城津,或在钟家河、新城一带,那么金城关当在黄河北沙井驿或河口一带。隋唐时治所移皋兰山下,其渡口在中山铁桥附近。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在渡口北岸建金城关。唐代宗广德间,吐蕃占领兰州,关遂废。宋神宗元丰间,李宪收复兰州,宋军与西夏隔黄河对峙。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宋将钟传率步兵两万、骑兵三千,出其不意,用了短短六天时间,搭建黄河浮桥,并于桥北岸筑金城关。由于时间仓促,关很简陋,桥亦低矮,故西夏军往往将满载柴草的木船点燃后,自上游放流,欲烧毁浮桥。此后数月,在兰州任职的苗履又展筑兰州北城,再造浮桥,桥加高,西夏火船顺流冲过,浮桥无恙;展筑金城关,使之坚固高大,戍以重兵,与兰州城南北呼应,有效遏制了西夏的进攻。桥址、关址在今中山铁桥稍东。元一统天下,金城关废。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兰州卫守御指挥杨廉,建镇远浮桥,在桥北首古之金城关旧址重建金城关,次年均建成。关城根据山势,连绵二百丈,从东、北、西三面围定桥首,东西城墙开城门,门上筑戍楼,城中还建有汉寿亭侯祠,祀奉武圣关公。至英宗正统九年(1444年),城墙颓圮,戍楼坍塌。此时,蒙古瓦剌、鞑靼部先后南下,饮马黄河,大肆侵扰。朝廷命镇守陕西右都御使陈镒,巡抚沿边兵备。陈到兰州巡视后,认为这里地通蒙古,为西陲重镇,遂上奏朝廷,建议派大员守备,于是朝廷派山东都指挥佥事李进为钦差把总守备。李进一到兰州,先看金城关,认为关是“西州要塞”,于是劝工募款,重修金城关。

李进先拓展关城,用砖石包砌城墙,城上再建戍楼及女墙。然后在关城东西门外筑瓮城,加强防御。最后在城内正北筑台,高丈余,上建真武殿。工程从正统十年(1445年)八月十一至次年三月初三完成。又经过百年风雨侵袭,金城关门大半崩坏,仅剩数根椽梁斜覆其上。兵备佥事张栋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重修金城关,所用石料就地取材,木料用税收置办。构筑砖石城墙、戍台,延至黄河堤坝之下,使与河流相接。城门之上,设置注孔,用来倾水,防御火攻。靠山城墙,地势高,设置炮台,居高临下,便于炮轰。城上建楼三楹,以备兵士抛石射箭,使敌军百步之内,无法靠近城墙。此后又在白塔山烧盐沟口筑凤林关(实为一座城门楼),镇远桥西金汤钓下、白马浪北筑关(亦为一座城门楼),加强了防御空间。

清朝又是大一统帝国,兰州深居帝国中心,金城关的军事作用丧失,镇远桥北首的关城渐次倾圮,遂将白马浪北的城门洞指认为金城关。

镇远浮桥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宋国公冯胜取道兰县西征,守御指挥佥事赵祥在城西七里许,搭建简易浮桥,供军队渡过黄河天险。冯胜班师凯旋后,撤去浮桥。洪武八年(1375年),卫国公邓愈率军在兰县城西十里处建浮桥,过黄河,平定河西走廊及河湟地区,设立了西凉、西宁、庄浪等卫所。这座浮桥保障了军队的往来、粮饷辎重的运输,因此保留未撤,命名为镇远桥。但是这里波浪汹涌,水流湍急,水浪冲刷,沙土河岸常常崩坍,危及桥的安全。

洪武十七年(1384年),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只得重觅桥址,其标准是离城近,易于防守,堤岸坚固的地方。最后选定兰县城北黄河水稍缓处(今中山桥稍东),兰县长老皆说这是最佳桥址,为“古之金城关”所在地。这里位于兰县城北门之外,河水平缓,河面不宽,两岸皆为石质,还能利用白塔山作为天然屏障。

于是绘制地图,经陕西都指挥使司转奏朝廷,获批准后,于是年夏六月筹备,次年春二月冰桥解冻后施工。造木船二十八艘,常用二十五艘,河涨水宽时加三艘。每船相距一丈五尺,在上游用二十八个石鳖(石锚)锚定木船。南北两岸各有二根铁柱,直径一尺五寸,长一丈八尺,表面铸有洪武年号及监造者衔名,监造者为明初征西的将军邓愈和冯胜,故人称将军柱。铁柱斜栽入地三分之二,并各栽木柱六根,系铁缆两条、芨芨绳数条,俱长一百二十丈,贯穿木船,连为一体。船上铺设木板,两侧装有栏杆。浮桥随波升降,平如坦途。又在桥南离城八十步处,筑一小城,绵延数丈,中开大门,设吏,盘查行旅,防止走私茶马。城上建楼,桥门西侧,建河神祠。桥北头因山为城,重建金城关,以拱卫浮桥。

后船有减增。明万历时北岸邓愈所铸铁柱沉入河底,用大木桩代替。至清宣宗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陕甘总督布彦泰补铸一根。将军柱及铁缆皆由白塔山麓王家炉院铸造。芨芨草由兰州四乡每年上缴,所编之绳,浸水愈韧。浮桥的不便之处,在于冬十一月黄河将结冰时须撤除。冰桥结成,车马行人畅通无阻。次年春二月冰桥解冻时重搭。届时由兰州同知坐镇,令数百人搭桥,有的在岸上,有的划木船,有的乘羊皮筏子。工头指挥,用巨绳系船,从上游缓缓放流,船上装四五个大筐笼,装满石头(此为石鳖),待船划至恰到好处,则将筐笼投入河中,待船稍定,用绳缆纵横捆绑,一一将船连接,再用大铁缆串联,铺板设栏,桥即搭成。

镇远浮桥是中原茶叶输往青海、换回战马的通道。明代桥边设巡检司、专门稽查私茶。明太祖时茶法极严,凡走私茶的,罪当死。私茶出境,守关隘的巡检不查问的,与走私者同定死罪。洪武末年,安庆公主的驸马欧阳伦,多次派心腹之人贩茶出境,所到之处引起骚动,虽大官不敢过问。他的家奴周保尤为横暴,经常命令官吏向民间征用车辆,有时达数十辆。周保率车队运私茶,过镇远浮桥巡检司时,任意打骂司吏。司吏不堪忍受,只得上报。明太祖到底是开国雄主,龙颜震怒,将欧阳伦赐死,周保等恶奴斩首。私茶之风受到了有效遏制。西亚、中亚的外国使团亦过镇远浮桥去中原。

中山铁桥

光绪初年,陕甘总督左宗棠拟建黄河铁桥,因外商索银三百万两而作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陕甘总督升允借推行“新政”的有利时机,令兰州道彭英甲与德国泰来洋行喀佑斯谈判建桥事宜,谈判意向经升允同意,上奏朝廷批准后,签订合同。

合同规定所建铁桥五孔,桥墩为钢筋混凝土,桥面中部为车道,两侧为人行道,全长二百五十米,宽八米,保固期八十年。全部建桥材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从德国海运至天津,再由甘肃洋务总局从天津转送到兰州。有铁道的地方,火车运;没有的用骡马大车运,费时十七个月,运回建材一百五十万斤。铁桥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十日开工,于次年七月初四竣工。耗银三十万六千六百九十一两。

工程司(师)美国人满宝本、德罗掌管建桥的工程技术,华工天津人刘永起为施工负责人。施工人员以德商聘来的六十九名洋工华匠为主,带领着兰州的大量泥水匠、木匠、铁匠及普工,进行了一场兰州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工程建设,并以它的优等质量名垂史册。

竣工后的铁桥油为橘红色。为了使它中国化,在南北两岸各建一座三楹牌坊,正面均由升允题额“第一桥”,背面分题“三边利济”“九曲安澜”,相互对仗,概括了建桥的意义,寄寓了美好的企盼。牌坊的设置,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使生硬的铁桥柔美化,并与白塔山的亭台楼阁、兰州城池飞檐翘角的通济门极为协调融洽,浑然一体,成为全国少有的中西合璧景观。1928年,国民军驻甘军政首脑刘郁芬,将“第一桥”匾改题为“中山桥”,中山桥一名遂延续至今。

抗战时,兰州成为大后方。为了保护中西交通咽喉——中山桥,将橘红色桥梁改油为铁灰色。空中有中苏战机保卫,地下有高射炮防空,多次击落妄图轰炸铁桥的日本飞机,铁桥始终傲然挺立于九曲黄河之上,确保苏联援华抗日物资的汽车队,源源不断地驰过铁桥,通往抗日前线。

1954年,在梯形桥架上,置五架拱形钢梁,不仅增强了桥的强度和负荷,而且使中山桥有如五道彩虹凌波而过,显得更为雄壮美丽。

河西的桥有什么故事2

徽州多山,而山的弯处自然有众多的溪流,这些溪流大小不一,有些溪流就足以影响人们的通行,于是在徽州,就又有了很多很多的桥。

徽州的桥,样式繁多,其背后却有很多典故,这些典故就体现在桥的名字上。

这样的小桥背后都有故事

概括起来,徽州的桥大体有一些命名规则。以方位方位命名的,比如河西桥;以事件命名的,比如登第桥;以修桥者的名字命名的,如永宁桥;也有以神话来命名的,比如仙姑桥;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以修桥者的职业来命名的,比如今天要讲的草鞋桥。

草鞋桥位于歙县蕃村,桥头还有路亭供人休息。提起草鞋桥,很多人不一定知道,因为此桥现在叫做鲍老桥。

下面的石板就是草鞋桥

草鞋桥很特别,一般的桥,都是单石板面,而草鞋桥特别之处在于有双层石板。

据说,在清朝的康熙年间,雨水充沛,本可以大丰收,却没有想到,山里面的雨水多了,自然不是什么好事,小则引起水土流失,有塌方灾害;大一点引起泥石流,塌天陷地。蕃村还好,只是把出村的路冲出一条大沟,人们出行不便。

短时间大家能忍,时间久了,进出蕃村很是麻烦,当地的人自然也去修了桥,但是很奇怪,这个桥修一次倒一次,所以居住在蕃村的鲍氏族人就希望有一座连到山外的石桥,毕竟不能每次外出都摸着石头过河。

会不会是这样的简易桥

在古代修桥铺路,是积功德福泽子孙,十分了不起的善事,那是大善人做的事情,必定要流芳千古的。如果你是一个有钱人,你去修桥铺路,大家都会觉得很正常,可是一个打草鞋的苦哈哈却发誓要为族人修桥。这个人就是蕃村的鲍氏家族的一位老人,孤苦一人,无子无女,无亲无故,他就靠打草鞋卖草鞋为生,日子不仅过得特别的孤苦,还过得特别抠门,吃饭不吃菜,稻草当被盖。

这个老人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年累月的打草鞋,肩挑背抗,翻山越岭,运这些草鞋到许村这些大地方去卖,只为卖一个好价钱。就这样,这个鞋匠省吃俭用,一个铜板一个铜板,积少成多,终于有一天,这个老人觉得差不多了,就向族里的人宣布,说自己要在藩坑溪上建一座石桥,这座石桥修好了,大家就再也不用担心了。

图片为歙县岔口镇周家村打鞋人

村里面的人,开始是不相信的,以为他是痴人说梦,你一个打草鞋能有几个钱,吃不饱饭饿死都难说,你还拿钱来造桥,石料的开采运输,代价可是不菲的,大就以为这个老人年纪大了在做梦,或者是在和族内的人薛憋(吹牛)。

即便是现在,一座桥也要不少钱

这个老人也不管别人如何想,撸起袖子就开工了。他在外面请来了石匠,开山、取石、破石、运输、打磨,着实折腾得声势浩大,过了几个月的功夫,这个石桥的桥基已经基本上做好了,又过了几个月,桥面就要合拢了,但是前面的厄运又出现了,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桥面最后一块桥面石总是配不上合适的,每次都是小一截,即便裁切的再大块,放上去总是小一截,这样桥面总是没有办法合拢,好端端的桥还没有使用,就成了危桥,这可急坏了鞋匠,老人天天抱着石头在那里愁眉苦脸的。

说来也巧,据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正好从这路过,觉得这个老人一片赤诚之心,不可辜负。在凡人看来了不起的大事,对神仙来说小菜一碟,于是就将拂尘一掸,一块石板的就飞来,正好落在桥中央,不大不小,桥就这样合拢了。

大家为了感谢这鞋匠,约定俗成,这把座桥叫“草鞋桥”。

那它为什么是两层石板呢?

现在修桥难度好像也不小

原来蕃村鲍家族人经常的进出,这桥磨损过快,恐怕是仙人送的石板有点薄,又或者鞋匠当时的预算不一定够,到了清朝的嘉庆年间,鲍氏后人里面有一个叫鲍兆泰的,在外经商赚了钱,衣锦还乡,又在桥上加铺了一层桥面,让桥更加稳固,所以这个桥,又叫鲍老桥,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叫它叫草鞋桥了。

看看是几点鲍

你的家乡也有不少桥,桥的名字有什么特别的吗?

河西的桥有什么故事3

苏州河普陀段第一湾因为湾上横跨长寿路桥,因此被称为“长寿湾”。有人说,长寿湾呈半个寿桃形状,与“长寿”寓意相连;也有人说,长寿湾形同佛手,得寓于著名的玉佛禅寺,与佛有缘。长寿湾之所以被称为第一湾,不仅是其地理位置使然,还因为此片地域有着引人注目的几个“第一”。且听小编为您细细道来……

解放后苏州河上第一桥--长寿路桥

一座桥就是一段尘封的文化,凝固的历史。每座桥都有一段故事,桥,积淀了老上海多少沧桑岁月。长寿路桥是解放后第一座架设在苏州河上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四十多年里,长寿路桥默默的承载着市北东西向的联系,无声地书写着新上海建设的历史。

长寿路桥的命名缘起苏州河西面的长寿路。长寿路是1943年以四川省长寿县名命名的。长寿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0年公共租界的“越界筑路”。当时东起苏州河广肇渡口,西到曹家渡极司菲尔路(今万航渡路)之间,辟筑了一条劳勃生路(今长寿路),路名是以19世纪英国驻厦门、上海和广州的领事劳勃生(Robinson)的名字而命名。

解放后的长寿路成了上海骨干道路网络中东西向主干道之一,历经改建,路面最宽22米,最狭仅10米,仍难以承受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今天的长寿路是从1996年10月开始拓宽的,东起天目西路,西至长寿路万航渡路口,全线改建于次年12月完工。改建后的长寿路以“绿、美、亮、畅、洁”的清丽形象展现在大众面前。

长寿路的拓宽,使连接东西向交通的长寿路桥立即成了“瓶颈”。每天上下班高峰时,公交车在此路段开得比行人走路还慢。于是,长寿路桥的改建终于启动,并于1998年12月15日完成。新桥比老桥高出两米多,中间用绿化带相隔,形成了三桥并列的独特景观。昔时拥堵、狭窄的交通“瓶颈”变成了上海市东西向的通衢大道。

宋庆龄与普陀区妇婴保健院

长寿路桥西面的不远处有一幢红顶粉墙砖木结构的三层小楼。它就是位于长寿路170号的普陀区妇婴保健院。这幢小楼原是江苏籍米商兼建筑商潘源泰的宅邸。建于1927年,建筑面积1704平方米,为三合院式的独栋石库门建筑,平面呈凹字型,红瓦坡顶,檐下有西式花饰,正面和侧面均有花饰。在高楼林立的长寿路上显得异常醒目,现已被列入普陀区不可移动文物而受到保护。

民国时期,教会在这里举办了第一个专以救济妇孺为目的的全国性慈善救济组织——中国妇孺救济会医院。解放后,教会在镇反运动中被解散,孤儿被安置到其它地方,小楼由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分会接管。

宋庆龄怎么会与普陀区妇婴保健院有关系呢?

1951年9月18日,宋庆龄获得了“斯大林国际和平奖”的10万卢布奖金。她在奖金支票的背面亲笔写了“此款捐赠中国福利会作妇儿福利事业之用”。决定用此款在原妇幼保健站的基础上,筹建一所妇幼保健院。1952年9月18日,中国福利会在上海胶州路妇幼保健站和沪西女工保健站的基础上,选址长寿路170号,正式建立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刚成立的保健院占地3000多平方米、共有3幢房屋,仅有单一的产科和50张床位,107名医护人员。

1955年春天,宋庆龄来到保健院视察。她走到一位产妇(渔民的妻子)床前询问母子的健康情况。她非常慈祥的把新生婴儿抱在自己的怀里,嘱咐保健院的医护人员:“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要好好保育孩子”。1956年10月普陀区妇婴保健院正式开诊。

历经五十多年的沧桑岁月后,如今的普陀区妇婴保健院已从一所单纯的产科医院发展为集医疗、保健、教学于一体的二级甲等专科医院,承担着全区100多万人口的妇女儿童医疗、保健服务工作,成为名闻遐迩的妇婴保健的专科医院。

百谷三山雄首刹——玉佛禅寺

沪上名刹玉佛禅寺坐落于离长寿路桥不远的安远路江宁路口,建于清光绪年间。虽说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占地仅万余平方米,但它以鲜明的特质闻名于海内外。第十任方丈真禅法师曾自豪地称它为“百谷三山雄首刹”。

玉佛寺供奉的释迦牟尼佛成道坐像是镇寺之宝,高1.92米,宽1.34米,由重约一吨的整块缅甸精玉石雕琢而成,玉质细腻,色泽晶莹。佛像的头部和身上都用金带装饰。金带上镶有各色宝石,光彩夺目,堪称佛教艺术中的瑰宝。无论是虔诚的信徒还是一般游客,仔细凝视玉佛时,都会生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

寺内的文物室,藏有北魏、唐、宋、元、明、清历代珍贵文物。千佛寺内还收藏有艺术价值极高的精美木雕,如宋代的枣木观音、清代的黄杨木山等。2004年11月觉群楼落成庆典期间,作者屠杰先生将高2.6米,重1700公斤的整段万年紫檀木雕《济困之公》敬赠给玉佛寺,据说这座形神兼备的艺术珍品价值1700万美元。

玉佛禅寺现已成为上海旅游的十大景点之一。清静悠远的佛门已然成为繁华都市中的一片净土。现在,路过安远路江宁路口,总能看到一辆辆旅游大巴停靠在路边,香客如织。这也应了一句老话,佛运随着国运转,国泰民安香火旺。

玉佛禅寺是上海乃至全国接待海内外宾客和外国元首、首脑最多的寺院之一。平均每天要接待外宾和台港澳同胞千余人次。自1978年对外开放以来,曾先后接待了外国元首和首脑250多批。

去玉佛寺的香客,还喜欢留在寺里品尝它的素斋。玉佛寺的素斋以选料讲究、做工精细而远近闻名。一道“罗汉斋”包含十八样素菜精品;点击率很高的“素炒蟹粉”色泽金黄,完全可以与蟹粉媲美。这些年,玉佛寺的净素月饼也越来越受欢迎,每到中秋,拿着玉佛寺的月饼或送给亲友或寄往海外,其“玉佛寺”三个字就是一种信任。

近年来,香客过年去玉佛寺“烧头香”的热情也越来越高。除夕夜,玉佛寺售香票的入口处排起的长队可以绕上寺庙转好几个圈了。每逢初一、十五或是佛事、法会,玉佛禅寺内外总是人潮涌动。寺院香火的旺盛也彰显了国泰民安的盛世之景。

荣氏财团的崛起

民国时期我国最大的企业集团荣氏集团,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做大,在这片土地上腾飞的。

荣家的创业人是荣宗敬、荣德生兄弟。荣氏兄弟都是钱庄学徒出生,他们于1896年在上海南市开了一家钱庄,1899年荣德生受邀到广东地方上任税局总账,上海的钱庄交由荣宗敬一人打理。来到广东的荣德生不久发现,各种货物营运都要征税,但有一样东西却是免税的,那就是进口面粉。考虑到对环境的熟悉和就近取得面粉原料小麦,他们把工厂办在家乡无锡。兄弟俩的财力有限,因此他们决定招募股份,与人合办,由荣德生主持筹建工作。

1902年3月17日

由荣家兄弟一手操办的“保兴面粉厂”开机生产,一天产出面粉300包。不久,原大股东退出,荣氏兄弟成为最大股东,厂名改为“茂新”。这一年,荣氏兄弟共赚白银66000两之多。

1907年

荣氏兄弟又与人合股开设了“振兴纱厂”,厂址就在茂新面粉厂旁边。

1910年

茂新年产能力达到89万包,比建厂初期提高10倍,跻身全国大厂行列。

1913年

雄心万丈的荣氏兄弟进军大上海,选址今莫干山路260号开办“福新”面粉厂,当年夏天,“福新”又租用不远处的“中兴”面粉厂;冬天又在“中兴”边上置地开办厂房6层的“福新”二厂。

1914年

又在“福新”一厂旁边购地开办“福新”三厂,资金15万,厂房也是6层楼。短短两年或租或新办,一个厂变成4个,资金都是从“福新”一厂出来,荣氏面粉集团一跃成为全国的老大!

1915年

荣氏兄弟在上海周家桥开办“申新纱厂”。不久,他们以40万元又从别人手中买下一个纱厂,改名“申新”二厂。

1919年

荣氏已经拥有“福新”厂6家,“茂新”3家,共8家面粉厂,日产面粉42000袋。“福新”成为不折不扣的“超级大王”。

1921年

在无锡开办“申新”三厂,纱锭5万,规模无锡第一。紧接着又在汉口建立申新四厂。为集中管理,1921年荣氏兄弟在上海成立“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总公司则掌握各厂的采购原料、产品销售和资金调动。

1945年,荣氏企业分为三个系统,其中,四子荣毅仁分管茂新厂。荣毅仁1916年5月生,193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1937年任无锡茂新面粉公司助理经理,1939年兼任上海合丰企业公司董事,1943年兼任上海三新银行董事、经理,1945年任无锡茂新面粉公司经理。他逐步走上荣家接班人的位置。

1950年6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召开,全国政协委员荣德生因病不能远行,荣毅仁却被邀请为特邀代表参加。“荣先生来了,欢迎你”,毛泽东握住荣毅仁的手,操着浓厚的湖南口音说。

毛主席像一位慈祥的老者和多年的老朋友,还称他“荣先生”。在毛泽东邀请的人士中荣毅仁是最年轻的一个,而“少壮派”这个雅号,从此流传开来。1954年,荣毅仁响应国家“公私合营”的号召,申新系统成为第一批合营企业。

毛泽东前后到上海视察有几十次,但只视察过一家公私合营的工厂,这就是申新九厂。这是对荣氏企业的一种肯定。

1957年元旦刚过,已经调京任副总理的陈毅专程赴上海,他要办一件奇事——奉毛泽东之命为荣毅仁拉票竞选上海市副市长!荣毅仁当选上海副市长,年仅41岁。

20世纪90年代年,中国进入高速发展期,连续多年发展速度世界第一。1993年,荣家的历史写下金碧辉煌的一页。3月2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大会主持人胡锦涛宣布选举结果:“江泽民同志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荣毅仁同志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这是荣家的光荣,也是国人对荣家的认同。这片土地,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辉煌历程,终于功德圆满,名至实归,走出了一位国家副主席。

资料来源:传奇-苏河十八湾

编辑:尉澜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2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河西的桥有什么故事吗(河西的桥有什么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6765.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