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中国的故事有秦朝吗英文(中国的故事有秦朝吗)

2023-03-10 12:26:01 技术常识4 实战教学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7191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8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秦始皇真是暴君吗?1975年湖北出土1155枚秦简,还原真实的秦国,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历史趣闻与生活常态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的故事有秦朝吗1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的农民在修建水利设施的时候,发现一座秦代古墓,在其中发现了大量记载秦代历史的竹简。

随着这些文物的出土,考古学家对秦史,以及秦始皇的研究又近一步。

在此之前,人们对于秦史、以及秦始皇的研究争议不断。

有人认为秦皇筑长城、却匈奴、收岭南、统一六国,纵观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历史,很少有帝王能有与他相提并论。

即便有汉武帝这样“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开疆霸主,唐高宗李世民开启“贞观之治”的天朝上国功绩,仍是在秦皇面前相较失色。

这些人对秦始皇给出了“千古一帝”的最高评价。

但也有人说秦皇重兵严法,残虐暴力,焚书坑儒,是一个十足的暴君。对于这位“千古一帝”的功过是非,历来争吵不断。

那么,随着云梦睡虎秦简的出土,考古学家能够发现那些有价值的信息?而真实的秦国、真实的秦始皇又是怎样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前的秦史研究讲起。

秦史研究发展

追溯我国现代乃至近代对秦史的研究,大概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其中界限就是秦始皇陵和云梦秦简的发现。

(秦始皇殉葬品之兵马俑)

在秦始皇陵和云梦秦简被发现的前几十年,又可以将新中国成立作为界限。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时段对秦史的研究是很少有具体的物证的,通常聚焦在对秦史的补作和秦朝皇室后人祖先起源的考证,也包括秦朝时期郡县和官职的设置研究。

这个阶段的主要成果有《秦会要》、《秦会要订补》、《秦史纲要》、《秦四十郡考》、《秦三十六郡考》、《秦县考》、《秦郡考》、《秦代官制考》、《秦客卿考》、《秦博士掌通古今说》、《秦官多同六国考》、《秦的官僚政治及其文官制度》、《秦丞相考》等等。

(秦史名家-马非百-《秦官多同六国考》作者)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秦始皇陵和云梦秦简被发现之前这段时间,更受关注的是秦末农民战争这一阶段。

对于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所具有的历史作用、蕴含的觉悟意识等问题是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其隐身问题还包括,陈胜吴广的生源地考证、对项羽的各维度评价等等。

这一阶段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不丰硕,比较机械化、简单化。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

在秦始皇陵和云梦秦简发现后的几十年,又可以根据秦俑学研究会和秦文化研究会的成立进行分界。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秦始皇兵马俑和云梦秦简先后现世,这是中国考古史的重大发现。人们对秦史的认识开始深入,学术精神和科考精神重新闪烁在秦史研究中。

这一阶段有更加全面系统的秦史著作成果,逐渐呈现百家争鸣。

在两会成立后,秦史研究院经历了深刻变革。可成为代表之一的是秦俑博物馆主办的已经发行16年的《秦文化论丛》。这个平台发表的都是在国内举足轻重的秦史研究成果。

在秦始皇陵和云梦秦简被发现之后,“青川木牍”、“江陵秦简”、“天水秦简”、“沙市秦简”相继被发现,专业的科学考古队伍也被组建。在我国学术发展史中,这样具有明确目标,并且以科学考古为优先的攻关队伍的例子并不多。

(青川木牍)

在秦史的认识、挖掘、考证、传播中,其研究趋向于科学化、讲究求真有据。这种形态意识转变与云梦秦简的现世息息相关,云梦秦简到底记录了什么呢?

二 云梦秦简的发现

1974年,秦始皇陵被发现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个历史遗迹对我国古代史考证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秦皇陵墓设计复杂,开发工作十分困难。人们对真实史料的迫切需求在第二年的冬天得到满足。

1975年12月,云梦睡虎地被发现有带有古代文字的竹简散片,这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湖北省博物馆、云梦县文化局等单位开展联合考察,先后发现了12座战国至秦代的陵墓!

在出土的12座陵墓中,11号墓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原来,这个墓主人的身份非常有意义。

在11号墓出土的一则《编年记》中记载,这个墓主人被叫做喜。他生于秦昭襄王45年,也就是公元前262年。

秦昭襄王正是秦始皇嬴政的曾祖父。这个时间已经迈入秦昭襄王统治的后期,秦昭襄王正着力攻打赵、韩两国,并在七年后,先后打败东周、西周,结束了周王朝八百年的统治。

(秦昭襄王像)

根据《编年史》中记述,秦人喜入仕之后。先后担任国安陆御史,令史,鄢狱史。其墓葬中共出土了包括80枚残简在内的1155枚竹简。据研究人员推测,这些竹简应为秦人喜生前的文籍。

这些竹简出土时在棺椁内,遗骨周围。分别在遗骨的头、足、腹部及身体的右侧,共有八组。只有少量的竹简因为水浮动而轻微散乱,其他竹简均保存得非常完好。

(云梦睡虎地11号墓棺中照)

这些秦简大小相似,长度在23到28厘米之间,宽度在0.5到0.8厘米之间。竹简中的文字并非刻文,而是墨书,字体应归于秦朝隶书。竹简上的文字大多数清晰可辨,竹简大部分为单面字,只有少数的竹简是双面字。

在竹简上还发现了一些痕迹,据研究人员推测应为编绳连接留下的痕迹。并且从痕迹上分析,竹简原本应有上、中、下三道系绳整齐编连。但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在出土时,绳子老化不堪,竹简因此也出现顺序杂乱的情况。

(秦简)

三 云梦秦简的内容

安作璋、李均明等十几位专家学者历经几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千余枚竹简一一排序拼接,整理翻译成册。包括如今已经非常著名的《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等在内的,被统称为《睡虎地秦墓竹简》。

其中,53简《编年记》被尤为重视。它记载的是秦昭王元年至秦始皇30年的历史,包括秦人生平经历,秦朝一统六国的历程等等,共计90年之久。这是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对考证秦史的作用可想而知。

(睡虎地秦简《编年记》)

这《编年记》的形式类似于后代的一些家谱和墓志铭。根据其中记载,秦人喜年满17就接受登记去服徭役,到了19岁时在一个叫做“榆”的地方作小官,一年之后成为安陆御史,之后位鄢令史,等到28岁时秦人喜升作鄢狱史。并在第二年进入军队,参加秦始皇横扫六国的一统之战。

秦人喜在46岁时去世,《编年记》随之入葬,直到几千年后的现代才重见天日。

《编年记》的出现是对包括《史记》在内的战国、秦代史书的补充和修正。

其中记载的战国末期至秦国的军事史实,包括涉及的兵役、官吏、历法制度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史记·六国年表(部分))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第二部分是14简《语书》,又被称为《南郡守滕文书》。

其中记录的是,在秦始皇20年四月初二,秦朝南郡一个叫做腾的太守内史向治下颁布了一项文告。内容是要求本郡县的官吏秉公守法,并要起到对平民的引导作用,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第三部分是《秦律十八种》,共有203简。这十八种秦律涉及到田地、仓屋、关市、传食、行书等等。据研究人员分析,这十八种秦律是秦人喜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在秦律中摘抄下来的。虽然只是秦律的一部分,但是管中窥豹,可以见得秦朝在农业、贸易、仓储、吏治、徭役等方方面面均有详细的规章制度。

(秦律)

《秦律十八种》中除了关于田农的《田律》,关于市场贸易的《金布律》等常见律法,在当时还出现了对少数民族管理的《属邦》。

这一阶段的律法是商鞅变法之后到秦国统一之间的制度体现。

第四部分《效律》有61简。将《效律》单独列为一部分,应该是有重点考虑。在提到秦始皇的重大功绩时,统一度量衡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效律》就从侧面证实了度量衡统一政策的严格执行力度。

(度量衡)

“度”是长度单位,“量”是容积单位,“衡”是重量单位。《效律》中对度量衡这三种的制式、误差都有明确详细的规定。另外还有对物资的检验和物资账目的相关规定。《效律》可以证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并对政策的执行进行法律规定。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第五部分是42简的《秦律杂抄》。《秦律杂抄》中记载的是秦人喜根据自身需要对秦律进行了片段式抄录,保存下来的有11种。

这其中有涉及秦朝时关于军官的任免,军队纪律,训练规定,奖赏惩罚等等内容,对秦国时期军队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秦国军功爵位等级)

《法律答问》是第六部分,有210简,占比比较高。其中内容是对秦朝律法中一些条文、术语的解读,也有关于诉讼程序的内容和记录。这说明秦朝对律法的重视是深入的,王令通达程度可是可观的。

第七部分是《封诊式》。这98简中囊括了25条关于如何抓捕、审讯、惩办犯人,犯人自首如何处决,犯罪如盗牛马、钱财、逃避徭役等等的内容。其中不仅有相关规定,还有具体的案例供官吏参照。

(《封诊式》)

第八部分是51简的《为吏之道》)。其中所言就是如何作官为吏。原文中提到“君鬼 神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志彻官治,上明下圣,治之纪也。”意思是执法者首先必须自己持身要正,要遏制自己的私欲贪念,应该忠信宽容为上。这在现代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第九部分《日书》占423简之多。其主要内容是占卜吉凶祸福。《日书》包括166简甲种《日书》和257简乙种《日书》。详细记载了秦人喜出行时,见官时,盖房子时等等对时间日期的选择,还有建筑的布局吉凶等内容。可以用来研究当时的历法和民生思想。

(秦简《日书》)

四 云梦秦简的价值

云梦秦简是我国考古史上时间最久远的法律条纹。它出现弥补了对秦史考证的空白,它对秦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队、吏治等各方面的记录,使它不仅具有资料价值,还对推动秦文化研究乃至考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历史上,秦国一扫六合,统一天下的功绩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但是这个古老的王朝二世便亡,仅仅存在15年,相关史料十分匮乏,研究成果也不多见。后代人们多从“汉承秦制”,加以推测,很难还以真实面貌。

(秦朝地图)

在云梦秦简出土的二十年间,相关著作便发表了千种。其中多数涉及到对过往秦史的修正。比如在过去,商鞅推行的土地公有制是史学界的普遍认知。

但是在1977年《文物》上发表的《秦代社会和阶级关系》一文中指出,商鞅变法之后,秦朝实行的仍然是土地国有制度。对商鞅变法的目的在于废除奴隶制的认知也是错误的,而且恰恰相反,商鞅变法促进了该制度的发展。

(商鞅)

另外,由于战国时期乃至秦朝时期,文籍代抄导致的错漏,使其流传后世时内容短缺甚至自相矛盾,而后人在此基础上又擅自增加删改,导致流传几千的文料史籍的考证越开越困难。

而云梦秦简因为之前没有被发掘,所以其真实性也得到完整保存。比如其中关于军功封爵的记载就佐证了《商君书》中将爵位区分为公爵和军爵两种。

甚至《史记》中的一些内容也得到了修正。太史公因为严谨治史的精神被誉为“良史”。其行文力求客观真实,是为后人模范。

然而,以他一人之力实现所欲考证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史记》中也有一些需要修正的地方。

(《史记》)

《史记》中《白起列传》和《韩世家》中都提到秦昭王三十四年时,白起击败魏华阳军,斩首十五万一事,然而在《秦本纪》和《赵世家》中自相矛盾写为秦昭王三十三年。

这一点在云梦秦简中被证实白起此战的时间时秦昭王三十四年。这一点也与清史家梁玉绳的观点一致,只是在云梦秦简之前没有史料佐证他的观点。

《汉书》也有类似的情况。其中认为汉景帝中二年才将“郡守”改称为“太守”。但是在云梦秦简中说明秦时就有“太守”一称。同时,也证明了《战国策》中关于“太守”的记载也是真实的。

(《汉书》)

除了纠正错误,云梦秦简也对一些史料进行补充。比如在《史记》中关于秦始皇十七年,秦军俘虏王安,韩国败亡的记载中,并没有提到王安最后是被处死了还是流放了。云梦秦简《编年记》补充了这一点。

秦始皇二十年韩王迁居居口山。对亡国之君的处置方式也能一定程度看出秦始皇的政略。

五 从云梦秦简看秦始皇

云梦秦简中关于为吏之道的《秦律十八种》,据说在出土时是放在墓主人秦人喜的腹部,可以推测是因为深受墓主人的喜爱和珍视。这与世人普遍对秦律严苛的认知是不符的。

《秦律十八种》里就提到如果犯人有罚金的处罚,但是没有偿罚能力时,可以通过服徭役偿罚。

这种徭役并不是无偿劳动,而是有酬劳的。虽然这种徭役也并不是宽和的处罚方式,但是与“残暴”也不大相同。

秦国的政治需求是扩张领土,严格的律法的迫切需求下的产物,也是实现其目标的重要助力。

秦始皇一统六国,从历史意义上是划时代的。但是时间是延续性的,史无前例的作为必然会引来史无前例的争议,抛开主观的论断,客观的评论才是看待历史的正确行为。

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制度,统一政治模式,这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这一点是史学家们都肯定的。他的暴政中的“暴”其实是当时特定背景下的产物,如同秦律是秦国治下的必需助力。历史的发展自有它客观的规律,应该根据详实的史料公正看待。

总结

云梦秦简不仅矫正了《史记》、《汉书》等秦代后史书的一些错误,也对其中不详之处进行了补充,它的发现在历史学、法律学、经济学、语言学、传统社会文化研究等各方面都极具价值。

参考文献:

王景星. 云梦睡虎地秦简的研究价值分析[J]. 兰台世界,2010(5):75-76.

杨术辉. 读《睡虎地秦墓竹简》有感[J]. 金田,2013(12):189.

夏诗荷. 略论《睡虎地秦墓竹简》[J].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6):148-149.

魏新民. 《史记》中有关“秦史”的考误[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3):41-45.

黄留珠. 百年来的秦史研究[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5(3):7-9.

中国的故事有秦朝吗2

公元前251年,赵政9岁时被接回咸阳,他是刚刚成为太子的嬴异人的长子,这时候我们该称呼他为公子政了。

今天的秦始皇故事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个是,这里怎么出现赵政这个名字了?公子政是怎么回事?嬴政去哪儿了呢?这一点涉及先秦时代非常复杂的人名问题。

另一个是,童年嬴政从1岁到9岁,居住在邯郸城的岁月里,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

先说后面这个简单的问题。

公元前259年嬴政出生,到公元前251年嬴政回到咸阳,这段时间的重要事情包括——嬴政生于长平之战与邯郸之战的间隙,他从1岁到9岁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度过的,其中从4岁到9岁是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度过的,直到他的父亲子楚成为太子,秦国才将嬴政母子从邯郸接到咸阳。

大家有没有意识到,其实很多后来非常重要的人物,和嬴政其实是同时代的。

这段时期最活跃的角色是白起、廉颇和战国四公子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孟尝君这些人,但是很多接下来有影响力的人物——

比如后来秦始皇的大将蒙武、王翦肯定已经出生,比嬴政能大一点;

蒙武的两个儿子,将门之后蒙恬、蒙毅兄弟,大约与嬴政同龄;

李斯、韩非都已经是成年人,还在齐国求学,他们算是秦始皇的老师辈的人物;

刘邦也已经出生,比嬴政小三岁,还在沛县玩泥巴;

还有萧何,比嬴政小两岁,比刘邦大一岁。

上面这些人跟秦始皇都算得上是同时代的人,但在此时,他们的人生和战国历史的走向尚未明朗。

接下来说嬴政在咸阳将要遭遇的事情之前,我们得讨论以下这个复杂的问题:秦始皇的名字的问题。

这个问题对我们了解秦始皇的时代非常有帮助,并且这个问题关系到后面13岁的嬴政怎么能顺利继承秦国王位。

秦始皇不是姓赢名政吗?赵政是怎么回事?还有赵正又是怎么回事?上面提到的公子政、太子政又是怎么回事?

先秦时代的名字是一个让人非常头疼的问题。姓、氏、名、字、号,各有独特含义,不能混淆。

提到秦始皇叫什么名字,大家一定会脱口而出:嬴政。不过历史书上开始出现“嬴政”这个词,是在西汉末年文学家扬雄的著作里,距离秦始皇的年代已经有大约200年。

很显然,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和他死去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人称呼他为“嬴政”。就连“秦始皇”这个称呼,一开始也没有这个用法。

我们先了解一下“嬴政”这两个字的涵义。嬴是姓,政是名,加起来就是姓名。既然是姓名,为什么不可以直接称呼呢?原因就在于先秦时代的“姓名”和先秦以后直到现在的“姓名”不是一回事。

古代中国从有文字记录的商朝到周朝这1000多年,尤其是周朝这几百年,是严格的宗法制社会,非常讲究祖先血统的传承和身份的高低贵贱,所以“姓”是用来标记族群的,比如周王室和许多诸侯国的姬姓、齐国的姜姓、楚国的芈姓,都源于他们各自祖先的族号,因此姓的数量不是很多,也就20来种。

用来区分贵贱、封地、职业的“氏”的情况就复杂得多。秦孝公渠梁和他的弟弟公子虔都是嬴姓,但是公子虔的氏却是“公子”,因为他不是继承秦献公爵位的嫡长子,而秦孝公则因为继承的关系,他的氏是秦,——又因为秦人祖先源于赵地,秦人的氏其实是赵,司马迁如此记录:“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这部分太复杂,请读者自行跳过。——所以他叫秦渠梁/赵渠梁,他的弟弟叫公子虔。

再举两个例子。屈原是楚国王室后裔,姓芈,但因为先祖被封在屈这个地方,所以就用“屈”作为氏,而继承楚国王位的那一支,他们的氏是熊。司马迁的祖先因为担任“司马”这个官,所以就以官名作为氏,一直传下来。

所以我们今天所说的“姓名”,严格来说其实是“氏名”。我们还可以通过商鞅的例子来了解姓和氏是怎么回事儿。这个稍微复杂点。

商鞅其实是姬姓,因为他是姬姓诸侯国卫国公族的后代,可是他的父亲跟公子虔的情况相似,不是嫡长子,所以商鞅父亲的氏是“公子”,而商鞅也不是他父亲的嫡长子,这种情况下他的氏就是“公孙”,所以可以叫他“公孙鞅”。后来商鞅去了另一个姬姓诸侯国魏国,他的老师公叔痤称呼他“卫鞅”,因为他是来自卫国的贵族后代。再到后来,商鞅在秦国变法,为秦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秦孝公把商於之地封给他,称他为“商君”,这样他又被称为“商鞅”,后世的人都这么称呼他,所以“商鞅”这个“氏名”流传最广泛。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人们已经不怎么区分姓和氏,姓和氏成了一回事。秦始皇死后大约一百年,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时候,他记录先秦时代的人,也不区分姓和氏,这才让我们产生了一些误会。

因此,“嬴政”可以算作一个小小的误会,这个称呼放在先秦的语境中是不对的。但对于现代人来说,如果不是吹毛求疵的话,其实称呼“嬴政”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太过挑剔电视剧中在姓氏名字号方面的讲究,剧本写起来会复杂到爆表,所以按照约定俗成的惯例也不算错误。

前情回顾

秦始皇的故事01嬴政继承秦国王位的概率不到2%

秦始皇的故事02长平之战,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意外战争

秦始皇的故事03秦始皇为什么出生在赵国都城邯郸?

秦始皇的故事04赢在起跑线上的落魄王孙嬴政

秦始皇的故事05一个商人决定从政,他的心机有多深?

秦始皇的故事06吕不韦只用了10年就达到人生巅峰,比预计早了10年

秦始皇的故事07嬴政到底是不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司马迁早有了答案

秦始皇的故事08秦始皇不是吕不韦私生子的16条坚强理由

本系列文章由梅伯讲历史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中国的故事有秦朝吗3

“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的省称,这个词近期由于在媒体多次出现,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这批简全部是秦火以前的写本书籍,并且系以传统所说的经、史之类为主,从而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批竹简的出现,堪与前汉的孔壁、西晋的汲冢比美,也未为过誉。

清华简究竟是一些怎样的文物,使学富五车的学者为之动容,做出如此高的评价?这批文物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它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国学堂特开辟“走近清华简”专题,和读者们一道,探寻清华简背后的秘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系年》篇,探索秦人起源的秘密。本文摘编自《走近清华简(增补版)》,作者刘国忠。

只要稍微懂一点中国历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秦始皇和由他建立起来的强大却又短暂的秦帝国。秦朝是由嬴姓的秦人所建,秦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的秦只是一个部族;在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为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分封为诸侯,从而建立起了秦国;到秦始皇时,强大的秦国终于消灭了六国,结束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了秦朝。

随着秦的不断发展壮大,秦的文化也得以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学术界一般根据秦的发展历程,把秦的历史划分成前后相继的秦人(或称秦族,指秦国建立以前的秦人)、秦国和秦朝三个时期。

秦建国以前的历史,史书的记载非常有限。在《史记·秦本纪》中,司马迁对于秦早期的历史论述十分简略,特别是关于秦人起源的问题,《秦本纪》的记载十分含糊,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

司马迁一方面指出,嬴姓各国多分布于东方,同时也提到,秦人的祖先中潏“在西戎,保西垂”。因此,对于秦人的起源问题,学者们的意见也是见仁见智,并就此展开了长期而热烈的讨论。

一些学者认为,秦人原本为戎族,来源于西方。这一说法提出较早,王国维在《秦都邑考》中称“秦之祖先,起于戎狄”,不过他并没有做详细的论证。对这一观点加以系统论述的是蒙文通先生,他写了《秦为戎族考》等文,后收入于《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一书中,蒙先生在书中反复论证和申述了秦人原为西方戎族的观点。

还有一些学者则主张秦人起源于东方。这一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司马迁《史记·秦本纪》的相关论述,20世纪以来,也有不少学者赞同此说,如傅斯年在1933年发表著名的《夷夏东西说》一文,首倡嬴姓之秦为东方民族;另外,卫聚贤在20世纪30年代也提出:“秦民族发源地山东,至山西、陕西、甘肃,然后再向东发展。”

也有一些学者在这两种观点之外,另辟蹊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如黄留珠先生认为,秦人是“源于东而兴于西”,所谓“源于东”者,是讲秦人、秦文化的原始发祥地在东方;而“兴于西”者,是说秦人、秦文化的复兴之地在西方,也就是说,秦文化有两个“源”,一是“始发之源”,一是“复兴之源”。黄留珠先生还认为,秦人先后有四次西迁,分别是在夏末商初、商末、周公东征之后、西周中期偏晚。黄先生的这些意见可以说是对学者们相关讨论的折中和协调。

正是在这一学术背景下,清华简《系年》的出现和相关记载,才更能彰显其重要意义。

《系年》里面有许多史实不见于传世文献,其中的第三章即有关于秦人起源的记载,从而给秦人起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思路。

原来,在商朝末年的时候,秦人有两个非常有名的祖先,一位名叫飞廉,一位名叫恶来。飞廉和恶来是父子关系,据说飞廉跑得很快,而恶来则力大无穷,父子两人都因为能力出众,很受纣王的赏识,成为“助纣为虐”的典型代表。周武王带领大军与纣王在牧野决战时,飞廉因为事先被纣王派去出使北方,没在牧野之战的现场,得以侥幸逃脱一死;而他的儿子恶来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与纣王都在牧野之战中丧生。

飞廉完成出使任务返回时,商朝已灭,纣王已死,商、周之间已经完成了政权的更替。作为纣王死党的飞廉不甘失败,他暗中潜伏下来,伺机反叛。

时机终于来了。克商后没过几年,周武王就因病辞世,继位的周成王由于年幼,不能独立执掌朝政,于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协助成王处理政事。这一局面却引起了同为武王弟弟的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的不满,这三个人原本都被分封到商朝的王畿地区,监视商人,被称为“三监”,他们看到周公掌控了朝廷大权后,心有不甘,于是到处散布流言,说周公有野心,将要篡夺政权。纣王之子武庚乘机与这三人勾结,从而发起了三监之乱。从《系年》来看,飞廉显然积极参加了这次叛乱,而且很可能是这次叛乱的一个幕后操纵者。

三监之乱一度使西周的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不过,在周公和周成王强有力的领导下,周人很快就组织力量予以反击,周公亲自带兵东征,杀死了管叔和武庚等人,平定了叛乱。可是,狡猾而又善跑的飞廉又一次成功溜走了。

飞廉逃到哪里去了呢?这一次,飞廉跑到了东方,去投奔同为嬴姓的奄。奄也称为商奄(《系年》里写作“商盍”),在今天的曲阜一带。奄本来是当时的东方大国,是商王朝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商朝灭亡后,奄和当时位于山东到苏北一带的很多赢姓国家和部族都是反周的。飞廉跑到商奄,自然是要联合这些同姓族人,重整旗鼓,共同反周。

不过,西周政权并没有给飞廉等人任何喘息休整之机,周公等人在平定三监之乱后,立即挥师东进,攻打商奄等国。周师进军十分顺利,商奄等50多个参与叛乱的国家先后被平定。这一次,善跑的飞廉终于无路可逃,最终被周师擒杀。清华简《系年》对此有简明扼要的叙述:“飞廉东逃于商盍氏。成王伐商盍,杀飞廉。”这就是飞廉的最后结局。

如果《系年》只是交代了飞廉被杀的下场,这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因为《孟子》等书也有相关的记录,《系年》的这一叙述只是再次确认了相关史实而已。真正让学者们大跌眼镜的是接下来的这句话:

西迁商盍之民于邾,以御奴

之戎,是秦先人。

原来,周人在灭掉了商奄之后,为了惩罚这些参与叛乱的赢姓商奄之民,周人令之西迁,其性质用后世的话说便是谪戍发配,谪戍的地点则是邾这个地方。

至于邾的地理位置,李学勤先生经过研究,发现它就是《尚书·禹贡》篇所载的朱圉山,位于今天甘肃省的甘谷县一带。可是,在《系年》发现以前,从来没有人知道,“商奄之民”曾被周人强制西迁,而这些“商奄之民”正是秦的先人,这真是令人惊异的事。

秦国先人“商奄之民”在周成王时被迫西迁,或许还与飞廉父亲中潏的经历有关。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中潏曾有为商朝而“在西戎,保西垂”的经历,并且与戎人有一定的姻亲关系。因此,周朝命令“商奄之民”远赴西方御戎,也并非是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

明白了秦的先人是原在东方的商奄之民后,与秦人始源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例如:

在文献方面,《史记·封禅书》载:“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秦襄公为什么自称主少皞之神,是由于少皞嬴姓,《说文》曰:“嬴,帝少皞氏之姓也。”少皞也作少昊,据说原来是黄帝之子,其都城即在曲阜一带,后来又被尊为东方之神,至今在曲阜城东还保存有少昊陵。曲阜一带的奄国正好是“少皞之虚”,可见,秦襄公只是没有忘记自己国族的来源而已。

在金文方面,西周中期的询簋和师酉簋都提到“秦夷”,还有“戍秦人”。来自东方的商奄之民,其后裔自然可称为“夷”而不是西方的“戎”;秦人是被发配戍边,所以又可称为“戍秦人”。

在简帛方面,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苏秦谓燕王章”云:“自复而足,楚将不出沮、漳,秦将不出商奄,齐不出吕隧,燕将不出屋、注。”意思是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那么楚、秦、齐、燕各国将不会离开他们的始出居地。

这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把秦和商奄联系起来,可是西方的秦国怎么会与东方的商奄联系在一起呢?前人百思不得其解。正因为不了解秦与商奄的关系,所以传世本《战国策》把“商奄”等都错误地改掉了。直到清华简《系年》重出,我们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确切含义。

关于秦人始源的这些情况,经过李学勤先生完美阐发,相关的争议得以圆满解决。对此,西北师范大学的赵逵夫先生曾评价说,正是由于李先生的这一研究,“秦本东夷而迁于西北的结论得以被学界普遍接受”。

李学勤先生在分析了秦人始源的历程之后还专门指出:“既然秦人本来是自东方迁来的商奄之民,最早的秦文化应该具有一定的东方色彩,并与商文化有较密切的关系。希望这一点今后会得到考古研究的验证。”这一论述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来源:《走近清华简(增补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0日 星期五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中国的故事有秦朝吗英文(中国的故事有秦朝吗)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5967.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