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珍惜生命的名言和故事(有哪些珍的生命故事)

2023-03-08 11:24:01 技术常识4 新人必知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879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2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她结婚16年,怀14胎生9子,36岁因拔牙去世,4个女儿名扬民国,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历史人物品评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哪些珍的生命故事1

1931年8月,沈从文开始写作小说《三三》。

这个“三三”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沈从文的妻子张兆和在家族里的四姐妹中排行老三,“三三”是沈从文对爱妻的昵称。

“张家的四个姐妹,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是张家的好友叶圣陶对这四姐妹的评价,后来的事实证明,这话一点儿也不夸张。

张家的大小姐张元和,从小是个戏迷,后来创办曲社,嫁给了昆曲名家顾传玠;

二小姐张允和,长大后成了一位中学历史老师,丈夫周有光,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语言文学专家、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

三小姐张兆和,她从小熟读四书五经,英文讲得比苏州话还溜,通晓音律,精于昆曲,后来嫁给了大文学家沈从文;

四小姐张充和,梁实秋说她“多才多艺”,诗词、书法、绘画、昆曲无所不会,这位奇女子后来在沈从文的帮助下,与精通德法英意文学、名副其实的汉学家、北大西语系外籍教授傅汉思喜结秦晋。

这就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张家四姐妹,她们都是名门之后,大家闺秀,一个个兰心蕙质、才华横溢。

大家注意看这四姐妹的名字,“元、允、兆、充”,这几个字很有特点,下半部分都带着“两条腿”,这是她们父亲的良苦用心和别出心裁,他给予女儿们最大限度的自由,希望她们有别于传统的被禁锢在家里的女性,发展个性和才干,迈开有力的双腿,走向社会。

看来四姐妹的父亲在教育子女上面很开明,很有方法,那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个教育家。她们的父亲名字叫张武龄,是民国著名教育家,曾创办过平林中学、乐益女中。他创办的乐益女中,当时来教课的老师有张闻天、柳亚子、叶圣陶、匡亚明这些大名人,而且这个学校有一个特点,对贫苦人家的子女来上学不收学费,由此大大推动了当地教育的普及率。

创办私立学校,需要花很多钱的,据说张武龄每年拨出十分之一的名额,招收免费生,以便贫家女儿入学。比例之高,江浙一带罕见。张武龄作为一介书生,哪来这么多钱呢?这只能说四个字:“祖上富裕”。张武龄有一个好爷爷,张家的发达,能够成为合肥的名门望族,要从张武龄的爷爷张树声那一辈开始。

张树声坐照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合肥有四大名门望族,分别为龚镇洲,张树声,李鸿章,段祺瑞四家。

当时合肥地区流传着一首民谣《十杯酒》,其中有这样两句:“一杯酒,酒又香,合肥出了李鸿章……三杯酒……合肥又出张树声。”

张树声,是清末的淮军将领,也是李鸿章的亲信,因为作战英勇,屡建战功,被授予一个响亮的称号——“卓勇巴图鲁”,备受合肥老乡李鸿章的赏识。后来,张树声不断升迁,从直隶按察使,到安徽巡抚,两广总督,直至直隶总督,可谓是官运亨通,青云直上。

自张树声开始,张家也开始成为合肥的名门望族。

张树声有九个儿子,其中长子张云瑞是长子,曾任过四川川东道台,婚后十余年,膝下仅有一个女儿,眼见长房有子无孙,当爷爷的心里就开始着急了。

后来,张云瑞的五弟生下了一个男婴,张树声便做主将这个男婴过继到了长子这一房,这个孩子取名为张武龄。

张武龄

张武龄长大后到了娶妻的年纪,据说,合肥有一个民俗,是男子娶比自己年长的妻子,张武龄从小就知道,自己未来的妻子,会比自己大一些。

都说“女大三抱金砖”,张武龄的妻子比他大四岁,是来自水乡扬州的美女陆英。

今天扬州有一座冬荣园,原来叫陆公馆,主人便是陆英的父亲陆静溪。陆家世代生活在安徽合肥,与张家是世交,因为到了陆静溪这一辈,被任命为两淮盐运司,搬家到了扬州,在扬州购买的这座宅院,还是从张家手里买来的,张家很富裕,在全国各地都有田产。两家的关系也一直都很好。

陆英的母亲是李鸿章的侄女,即李鸿章的四弟李蕴章的女儿,这样的家世背景在扬州那是数一数二。

陆英的父母感情和谐,对子女的教育也很下功夫,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陆英出落成亭亭玉立的美女,而且还秀外慧中、知书达理,总帮家里干活。

陆英

合肥张家在给长孙张武龄挑媳妇的时候,听说扬州陆家的二小姐贤良能干,小小年纪在家就协助母亲料理家事,两家关系又很好,就托媒人定下了这个媳妇。

1906年,17岁的张武龄和21岁的陆英正式成亲。

两家都是官宦人家,婚礼非常隆重。据说,女方这边,陆英的母亲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置办嫁妆,据说东西多得吓死人,像什么紫檀家具、金银首饰等等,陆府从扬州雇船装载嫁妆运到合肥,据当时的目击者说,张武龄迎娶陆英的那天,嫁妆队伍从四牌楼一直延伸到龙门巷,一路上吹吹打打好不热闹,足足排了十条街。这样的气势,怔住了男方家许多亲戚。他们没想到扬州陆家人嫁女儿会如此慷慨。陆英的父母让宝贝女儿远山远水地嫁到异地,内心难舍,唯求给予盛大嫁妆,护全女儿一生。希望这份嫁妆能让女儿在婆家站住脚,有一个好的开始。

当时张武龄站在龙门巷口,伸长脖子张望着远方,等待着与他结下婚约的女子。他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此前从未谋面,张武龄将其娶进门后,将红盖头掀开,新娘子羞怯怯抬眼一看,当时就愣住了——不得了,新娘子太漂亮了,一双凤眼,眼梢有一点往上挑,光芒四射,太美了。

陆英21岁嫁到张家,16年生下了9个孩子,夫妻恩爱,把家里上上下下打理得妥妥当当,井井有条。

只是命运同她开了个玩笑,让她的生命永恒地定格在了最幸福的时刻。

陆英

据张家的佣人回忆说,别看陆英嫁过来的时候只是20岁出头的小姑娘,但是表现的比同龄人成熟,她识大体顾大局,在处理家事和管理财务上,都从不出错。

张家是一个大的家庭,上有婆婆、叔婆、姨奶、父亲、叔叔、姑姑们,下有管事的、教书的、门房、花匠、厨子、打杂的男女工人们,每天光吃饭就有近四十人,可是陆英忠厚而多才,在她的管理下,大家庭总是平和安稳,宁静和谐。

她做事周到妥帖,从不失礼。长辈夸她,同辈赞她,幼辈服她,陆英在张家很有威望。

只是古时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上认为,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才是女人一生的使命。1908年的春夏之交,陆英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是一个女儿,张武龄给她起名元和,“元”代表着第一、开始,是天地之初,是倍受期待的祝福。

1909年七月底,老二允和出生了,这也是个女孩,而且出生时很曲折,脐带绕颈三周,产婆们用了各种办法都没能让她睁开眼睛,还是后来她的奶妈往她脸上喷烟,足足喷了一百零八袋烟才救活了她。

等到老三兆和出生时,陆英已经连生了三个女儿,这样一个大家族需要男孩传宗接代,家里都很着急,陆英也很着急,次年她生了一个男孩,却很快夭折,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沈从文与张兆和

1912年,辛亥革命后的第一年,社会上有了新的面貌,张武龄携带妻子和三个女儿离开合肥,迁居上海,告别一个闭塞的内陆,来到一个开放的世界。

张武龄租住在上海铁马路途南里,那时候大女儿元和七岁,老二允和六岁,看三兆和更年幼。为了几个孩子的学习,他请来一位家庭教师,来自无锡,姓万,当时也不过16岁,负责给这几个女孩开蒙学习。

这个小老师在张家待了两年,三姐妹跟着她认了很多字,其中老大元和乖巧懂事,上课认真;老二允和淘气调皮,性格执拗,受了委屈就哭个不停,很不好惹;老三兆和也特别淘气,姐妹里数她挨骂的次数最多,但她也不害怕,继续捣蛋犯错。

万老师离开以后没多久,张武龄还请了一位陈先生来教《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姑娘们除了上课,还开始练习书法,从小楷开始,每天都要练习,逐渐也成了大家闺秀。

这个时候陆英又怀孕了,大家都盼望她生个男孩,结果生下来了第四个女孩,张武龄给她起名充和,家里却没有人对她太上心。(尽管这个充和后来很有成就)

童年的张充和(左)

1917年,张武龄以工作调动为由,再次搬家,他带着陆英和四个女儿离开上海,来到苏州。张武龄从上海搬出来以后,租住在苏州胥门的寿宁弄,这是一个极大的宅院,宅院的大门前有照壁,一进大门,有轿厅,院里有一株茶花,一株腊梅,两棵树下绕着茂盛的秋海棠。到了苏州没多久,张家二叔祖母李氏来了,她是李鸿章的侄女,嫁给了张树声的弟弟,只是丈夫死的早,留她一个人独居。人年纪大了,想找个安慰,听说陆英生了四个女孩,就从合肥来到苏州,打算收养最小的充和。

据说李氏抱走时,曾提出找个先生为孩子算命,但是陆英说:“不必了,命是她自己的,别人妨不到她”。就这样,尚处于襁褓之中的来到了合肥龙门巷的深宅大院。

这个李氏有眼光和胆识,她不惜重金为聘请最好的老师,教授充和历史、书法、诗词、绘画、音乐……使充和受到最系统的古典文化教育。

当充和渐渐长大后,一直照顾充和的叔祖母常常带着她往来苏州、合肥,见见她的父母和姐姐们。

张充和

暂别送到合肥的张家四小妹,说回苏州这边,张武龄想生儿子的事情也不能强求,先把精力集中到事业上。在苏州,从办幼儿园、小学开始,再办平林男中、乐益女中,接着两次办起高中部。余心正先生在《启蒙先贤张冀牖》一文中曾经写道:“他捐出祖产巨资,让出宅园二十余亩,建校舍四十余间,应有的教学设备,无不具备。

张武龄不接受外界捐款,别人想办法找捐款,他恰恰相反,有捐款也不要。无论是当局的津贴、教会的赞助、好心人的募捐,一概谢绝。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不受外界干扰,独立自主的办学。

他创办了乐益女中,推动女子教育发展,开时代之风气,允许女生们剪短发、办运动会、演眼下时髦的话剧。张武龄的教育事业进行得愈发如火如荼,蔡元培、蒋梦麟等当时许多有名的教育家与他结成朋友,帮助他把学校办好。

开办于苏州的乐益女中

张武龄在事业上风生水起,那是因为他有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据二女儿张允和在自传中记载:“在苏州,我们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张家人都爱读书,在苏州寿宁弄8号,父亲张武龄和母亲陆英各有一间书房,中间隔着一个芭蕉院。张武龄很喜欢藏书,家里的藏书在苏州不数第一也数第二,有很多稀有的善本和线装书;陆英也在书房里记记账、写写字,她喜欢描摹郑板桥的字。书桌上有一个铜镇尺,上面刻着七个字“愿作鸳鸯不羡仙”,这一定是夫妻二人的共同心愿。

张家的书到处都是,连地上都堆满了书。每天各种报纸也都按时送到,像《申报》《新闻报》《苏州明报》,允许孩子们自由翻阅。这时候元和大概十岁出头,允和、兆和年幼一些,读书成了她们的兴趣爱好。

在陆英的建议下,家里所有的保姆也都要认字读书,带三女儿的朱干干学得最快,她每天早上替陆英梳头时,面前摆二十个自制的生字块,梳好头也认完了二十个字。让这些孩子们也都自愧不如。

那段时间虽然普通平静,但是也有细水长流的温暖美好。

张家四姐妹

书籍给张家的姑娘们的童年和青少年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快乐。除了读书,她们还特别的活泼好动,对学舞蹈也很感兴趣,张武龄特意请来的一位姓吴的舞蹈老师,每次上舞蹈课的时候,姑娘们就穿上特意准备的软底鞋和练功服,在花园后面的一块小空地上练习跳舞,刚开始大家功底都差,跳起来东倒西歪,彼此都忍俊不禁。

姑娘们还喜爱玩捉迷藏,寿宁弄的花园极大,有水阁,凉亭,花草,果树,恰好适合玩捉迷藏。每天放学,她们总要先到花园里玩一玩,玩得没个女孩子样,像个假小子一样爬山乱跑,或是在水里一通乱玩。

1935年,张武龄与四个女儿合影

母亲陆英是位戏迷,她能自己评弹拉唱,而且涉猎极广,昆曲、京剧、沪剧,都是她非常拿手的,是一位戏曲行家。

每次遇到名角来演出,如梅兰芳、尚小云,她就会悄悄溜出去,到戏院事先定好的包厢里好好欣赏一番。这时,如果婆婆问起陆英在哪里,家人准会答她在楼下洗脚。渐渐的,这个借口成为不用言明的婉转说法。

有一次,婆婆随口问元和:你娘在做什么?元和不假思索地答:我娘在洗脚。这次老人都忍不住笑了出来。因为这天,“陆英洗脚”的次数太多了。

因为自己喜欢,陆英就培养几个孩子也去喜爱戏剧。

在空闲时光,陆英会教几个女儿唱《西厢记》的扬州歌:“碧云天气正逢秋,老夫人房中问丫头,小姐绣鞋因何失,两耳珠环是谁偷,汗巾是谁丢?红娘见说纷纷泪,老夫人息怒听情由,那日不该带小姐还香愿,孙飞虎一见生情由……”

还教她们唱:“杨八姐,去游春,皇帝要她做夫人。做夫人,她也肯,她要十样宝和珍。一要猪头开饭店。二要金银镶衣襟。三要三匹红绫缎,南京扯到北京城。四要珍珠穿面盆。五要金盆……六要天上星一对。七要七盏九莲灯……九要仙鹤来下礼。十要凤凰来接人。皇上一听纷纷怒,为人莫娶杨八姐,万贯家财要不成。”

等到家里的几个女儿都长大了,陆英还组建了一个剧社——让大女儿元和当编剧,老二允和、老三兆和当小演员。

张家客厅曾为昆曲表演的“舞台”

张武龄为了讨妻子欢喜,经常把女儿们叫过来,让她们穿好戏服,唱戏给妈妈看。张武龄还买来好几台摄像机,给妻子陆英拍了好多张照片。

在幸福甜蜜下,陆英又怀了一胎,这次她生下了一个男孩。家里已经等待了太久,张武龄给他起名叫张宗和。之后,陆英又陆续生下了次子寅和、三子定和、四子宇和以及五子寰和。

上世纪20年代,四姐张充和抱着龙朱与大弟张宗和合影

陆英21岁嫁到张家,她16年怀孕14次,只有9个孩子长大成人。如此频繁的生育,也拖垮了陆英的身体。

1921年,陆英病倒了。因为拔牙感染,陆英患上了败血症,一病不起——当时她肚子里还正怀着她第十个孩子。

病倒后,她晓得自己要死了,就把九个孩子的保姆和奶妈都叫到身边,给他们每人两百块大洋,要他们保证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无论钱够不够用,不管自己有多苦,一定要坚持把孩子带到十八岁。

因为她结婚时娘家不但陪嫁的东西多,在她手里的现款也有上万。张家也很有钱,用不上,母亲去世前把余下的所有的钱都还给了娘家。

明知道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仍然把后事安排得井井有条。这是难得的禀赋和胸襟。

这位端庄貌美、贞静谦和、恪守礼节、勤劳聪慧的母亲,永远清晰地留在了爱她的人的记忆中。

致敬每一位伟大的女性吧,可能她们看起来温柔沉静,但是内心都无比的坚强勇敢。

就像高尔基在小说《童年》里说的:“要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有多难,可是人们还是不尊重妇女。女人是应该受到尊敬的——我是说,母亲——你一定要记住!”

有哪些珍的生命故事2

人生中有五种可遇不可求的人,也是自己人生中的贵人

一、愿意替自己出面解决问题的人

对于一个陌生人来说,如果他在你遇到麻烦时,伸出援助之手,不求回报的给予你帮助、解决问题,这就是你人生当中遇到的贵人。许多时候也许会因为事情小而被自己忽略。

二、不管对错都愿意支持你的人

如果有那么一种人,不管你对与错,都愿意支持你,在背后力挺你,都会给你这样那样的帮助(当然违法违纪,有违人道除外),这些人你也是你人生当中的贵人。他们会在你人生的道路上,起到最重要的成功的促进作用,多数创业成功到最后成功和这种人密不可分。

三、把自己的资源与你共享的人

在事业中,如果有那么一个人喜欢把自己的资源与你共享,给你介绍众多客户,带你考察一个个项目。说实话,在这个竞争的社会,也只有少许人能做到如此。

四,在背后推你一把的人

在关键的时候,需要有人在背后推你一把,你可能因为他推你一把就获得非常大的机会,这就是实现人生突变的一个偶然事件,很多人也因为这样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五、志同道合、共同爱好的人

奋斗的途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确实不易。有着共同的爱好,也有共同的话题,交谈起来也轻松。在这样的朋友面前,无疑是最轻松自在的,聊聊家常,分享喜悦。

有哪些珍的生命故事3

图:“秦岭四宝”之朱鹮 (张跃明摄影)

朱鹮,当地人称红鹤,有吉祥之寓意。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当今世界最濒危的鸟类。它曾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的日本、朝鲜等地,由于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和环境严重破坏,其数量锐减,到20世纪70年代濒临灭绝。(张跃明摄影)

翩翩兮朱鹭,

来冷春塘栖绿树。

羽毛如剪色如染,

远飞欲下双翅敛。

这是唐代诗人张籍一首赞美朱鹮的七言古诗《朱鹭曲》,诗人不惜浓墨描写了被誉为“东方宝石”的珍禽朱鹮由远及近的美丽姿态和优雅的生态环境。

朱鹮,俗称朱鹭、红鹤,系东亚特有种,地球上存活超过6000万年,为鸟类“活化石”。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境内朱鹮绝迹;七十到八十年代在朝鲜半岛消失。这一时期日本政府为拯救濒危朱鹮做了大量工作,但未能取得预期效果,遂于1981年初将野外残存的5只全部捕获进行人工饲养,最后一只也于2003年10月死亡,宣告本土朱鹮已经灭绝,世界只得将拯救朱鹮的最后希望寄托于中国。

朱鹮如仙鸟,存活6000万年之后,在上一世纪70年代的野外悄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牵动了人类的思念之情。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大幕正式拉开,环境保护方略已提到国家层面。为了寻找一个环境保护领先的突破口,中科院想到了销声匿迹多年的美丽鸟儿朱鹮。10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正式立项,决定在全国范围寻找消失已久的朱鹮。正在外地开展科研工作的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荫增先生突然接到单位通知,让其即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开始执行寻找任务。他倍感压力,因为这么多年在外调查野生动物时并没有发现这种鸟的任何蛛丝马迹,现在在全国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

1981年5月,在历经3年时间、行程5万公里、13个省份,刘荫增考察小组终于在陕西洋县姚家沟发现了全球仅存的7只朱鹮 ,给世界拯救和保护朱鹮带来了唯一希望。

20世纪80年代初,面临着严峻形势,仅存的7只朱鹮拯救困难极大,保护人员不敢有丝毫懈怠。纵使想尽千方百计,朱鹮种群会不会重蹈日本覆辙?能不能突破瓶颈摆脱濒危?这些都是摆在朱鹮人面前的重大考验。

朱鹮大面积快速消亡,主要由于战争、狩猎、森林砍伐、化学农业等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湿地破坏,使朱鹮赖以生存的家园失去了昔日的安宁。如何防止这一极小种群突然消失?刘荫增先生首先想到的是依靠当地政府,只有政府出台应急政策和全员动员参与保护,才能遏制朱鹮快速灭绝的可能。在安排好临时朱鹮管护事项后,他匆忙前往洋县县委说明来意,正在召开县委常委会议的书记临时增加会议议程,邀请他介绍朱鹮有关情况。刘荫增先生没有说那些华丽的大话,只是强调:“这个鸟很少,是稀世珍品,很重要,只要县上保护好它,以后的好处是很多的,洋县最终会扬名海外!”

四天后,洋县政府向全县发布《关于认真保护珍鸟朱鹭(鹮)的紧急通知》,全面介绍了朱鹮的形态习性,要求不准在朱鹮活动的区域砍伐林木、狩猎、使用化肥、农药、不准开山放炮,俗称“四不准”;县林业局紧急行动,成立了朱鹮保护小组,抽调4名年轻人进驻姚家沟,日夜不停地开展监护工作,从那年起,漫长曲折的护鹮之路开始了。

保护小组到了姚家沟,一切从零开始。先租用了一处村民闲置的破旧房屋,打扫卫生,简单地收拾一下就安住起来。虽然四面透风,屋面漏雨,但能有一处现成的遮风挡雨之地已是天赐厚福。白天,大家分头上山观察朱鹮的繁殖习性,了解朱鹮吃什么、在哪吃、是怎样繁殖育雏的。

一切从零开始。晚上,他们轮流守护在朱鹮巢树下搭建的一个草棚内,防止鼬子、野猫等上树危害朱鹮。还好,一月过去,朱鹮宝宝安然无恙,生长得很壮实,一切进行得很顺利。可惜的是一只小朱鹮羽翼未丰,就急奔自由飞翔而去,然而,从巢中飞出不远就跌落在地,为防止意外,保护小组只好给朱鹮宝宝搭建起“小屋”,每天细心照料,让它生活得无忧无虑。后来这只小鸟被送往北京动物园,成为国内第一只人工饲养的朱鹮,取名“姚姚”,名字内涵不言自明。在这一期间,为方便对外联系,刘荫增先生和徒弟们商量许久,给保护点取了个大雅的官方名称——“秦岭一号朱鹮临时保护群体”,这一举动虽小,但现在看来具有划时代意义。

海拔1100米的姚家沟,山高水长,狭长山沟住着7户人家,从村委驻地大店到此有5公里的羊肠山路,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世隔离生活。每天傍晚,干完农活的村民自发地聚拢到这里,问一些城市新鲜事,拉拉家常。保护点人员就端出茶水满诚接待,有时刘荫增先生还拿出不远万里带来的北京二锅头,和他们共同小酌几杯,村民们自然欢喜,每天按时来访,寂静的山村从此多了一份人气,保护点俨然成为姚家沟第八户人家。

朱鹮中的“战斗机” (张跃明摄影)

湿地精灵 (张跃明摄影)

花开四月香满天,秋处硕果盛鹮乡。春天万物复苏,梨花、桃花等竞相绽放,数万亩油菜花更是像油墨重彩,泼洒大地,一片金黄,引得游人如织;秋天是朱鹮在一年中最美的时刻,羽毛绯红,像穿上嫁衣的新娘,脸颊红得最是妖娆,像美人的口红,点缀得朱鹮如出水芙蓉。

朱鹮起舞 (张跃明摄影)

洋县为什么是珍稀朱鹮最后的栖息地?这既是朱鹮选择了洋县,也是洋县保护了朱鹮。自从与朱鹮为伴起,我常穿梭于朱鹮生活的山水之间,那清澈见底的汉江和无数的小河、水塘,为朱鹮提供了天然无尽的美味佳肴,而这里的人们为保护朱鹮,爱护环境,只使用农家肥和安全无污染的农药,极大地保护了朱鹮生存环境,使之不断繁衍,生命一代一代延续。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使得洋县生产出许多优质有机农产品,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有机农产品基地,农户因此增加了经济收入,朱鹮名鸟效应为当地赢得最大的生态价值,可谓两全其美。

在保护点房后的山腰上,除一些杂灌木和竹子外,主要生长着15株百年大树,朱鹮巢树就是其中一棵。巢的旁边有两座坟茔,墓碑上刻着清晚期的某一时间。提及这事主要是因为过去有些经历终生难忘,因为每天工作都要经过此地,林深地野处看到墓地不免心存一丝惊悚。笔者在1989年刚加入保护朱鹮大军后的当年就进驻姚家沟,一个人蹲守45天没有下山,吃穿用度均是来时雇工背运过来,没有一丝多余的物件,心中五味杂陈的感受至今难以忘怀。

姚家沟是朱鹮的圣地,是保护事业的开端。从7只开始,经过41年不懈努力,如今的朱鹮种群已经壮大。截至目前,朱鹮保护区野生朱鹮数量已达5000多只,活动范围已从重新发现时不足5平方公里,扩展至陕西省汉中、宝鸡、安康三市16个县(区)15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并呈逐年扩散的态势。朱鹮繁殖地环境趋好,近年来出现营巢密度加大和巢址由高海拔向低海拔移动的趋势,有力说明保护工作已使濒危状态下的朱鹮生态生物学属性正在恢复本来面目,向集群化、低海拔和人鸟和谐混居型习性发展,从孤羽七只到千鸟竞翔,这一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世界濒危物种成功保护的典范。

总结如此骄人成绩的成因,其核心内容很多。

首先是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成立了专业保护队伍。1981年重新发现朱鹮后,洋县人民政府多次发布保护朱鹮的有关规定。众多的法规政策保护了朱鹮栖息繁衍的安全稳定,快速缓解了保护工作面临的朱鹮安全生存问题。从长远打算,1983年,洋县设立朱鹮保护站,1986年,在林业部支持下,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开始了有计划的保护和拯救工作。为适应朱鹮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2001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陕西朱鹮自然保护区,2005年7月,国务院批准成立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37549公顷。建设专业保护队伍,加大经费投入,这成为朱鹮成功保护的政策基础。

只有政策和机构还不够,如何保证朱鹮数量增长是一个大问题。对此,朱鹮人走了很多弯路,也用了很“笨拙”的方法。但多年的保护实践证明,这种“笨拙”保护模式很成功,措施实用性极强,复制推广性极高。换而言之,就是繁杂问题用土办法给解决了,这一切还得从朱鹮的习性说起。

朱鹮属涉禽,主要食物是泥鳅、小鱼小虾等软体动物和部分昆虫。一年之中活动规律分繁殖期(3月~6月)、游荡期(7月~11月)、越冬期(12月~翌年2月)。针对不同时期朱鹮的生活习性,牧鹮人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保证朱鹮稳定安全栖息,首当其冲的是保证朱鹮正常繁殖,每年都有幼鸟出生,这是保护成功的第一法宝。

朱鹮繁殖期,保护区坚持在朱鹮繁殖巢树下搭建观察棚、监护棚,24小时不离人;工作人员认真地观察着朱鹮的产卵、孵化、育雏全过程,并记录下朱鹮每一个活动行为作为珍贵的研究资料,分析朱鹮的繁殖动态;为防止蛇或其它天敌爬树吞吃朱鹮卵和刚出壳的小雏,观察员们在朱鹮营巢树干安装刀片架、挂伞形防蛇罩,密切注视和防御蛇等天敌的偷袭;当朱鹮小雏生长到20日龄前后,往往会发生小雏从巢中掉落摔死的现象,保护人员就在树下布上绿色尼龙保护网,小雏跌落到网上,工作人员便会及时抢救,将小雏送回巢中。这些严防死守的非常措施现在看来有些笨拙,但在那时绝对是正确无二的选择,在一个极度弱小的朱鹮种群中,每抢救成活一只雏鸟都意味着朝着拯救和改变朱鹮厄运的巨大希望迈出了一步。

在保障安全繁殖的情况下,保护区工作人员每年都要为朱鹮准备足够的鲜活泥鳅,背运到朱鹮繁殖巢区,弥补朱鹮食物的不足。多年人工投食的实践证明,投食后朱鹮的繁殖成功率可提高30%左右,人工投食的巢区,每窝可育成幼鸟3只以上。到了7月,朱鹮进入游荡期,它们陆续从高海拔向低海拔活动,活动范围囊括平川和丘陵大部地区,保护监测任务十分艰巨,不能让朱鹮离开自己的视野是对工作的基本要求,所以,朱鹮飞到哪里,跟踪监护必须到哪里,要随时掌握朱鹮扩散活动数量及动态,严查违法狩猎、投毒猎杀水禽等事件,切实完善朱鹮重点夜宿地和主要觅食地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朱鹮的安全生存。

幸福时光(张跃明摄影)

朱鹮之美,美在美轮美奂的色彩和高飞低舞的神态,美在幽静圣洁的栖息环境,美在白头到老一世相随的忠贞爱情传说。朱鹮体型高大,羽色随季节变换:生儿育女时一身铅灰色浓妆保护自己和儿女,像上了战场的战士,一身戎装,威武退敌;到了秋季,白里透红,色彩如染,每当艳阳霞彩之下,有大群朱鹮当空飞过,你会油然产生彩云飘过的感觉,如你巧遇此景,那真是“鸿运当头”了。虽然这是当地百姓对朱鹮的推崇,但世上如此稀有的活化石能规模集结并和你相约,也是很不容易的。

图:和谐家园 (张跃明摄影)

在开展监护的同时,保护区多年来一直把社会公众教育放在与保护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利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宣教活动向朱鹮活动区的广大群众宣传朱鹮及其它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特别在“爱鸟周”等重要时期,通过知识竞赛、图片展、专题影视、宣传车等活动形式,在中小学生中普及保护朱鹮科普知识,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1993年,洋县不幸发生了一起影响恶劣的猎杀朱鹮案件,震惊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洋县人大发布了全国第一份为鸟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划定朱鹮禁猎区和禁猎期,并慢慢演变为在全县实行禁猎,在各乡建立了野外巡护员队伍,开展大范围的巡护禁猎工作,清查收缴了全县所有猎枪弹具,从而有效杜绝了人为伤害朱鹮事件的再度发生。

随着朱鹮种群数量的不断增长,无论是野生种群还是人工饲养种群所出现的疾病类型及个体数也相应增加,特别是朱鹮幼鸟进入游荡期和越冬期时,常常因觅食能力差、食物不足、疾病或不良气候的影响而导致营养不良、感染从而造成死亡,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个体在野外死亡或者失踪。保护工作人员在加强跟踪监护措施的同时,对发现受伤和病、饿个体进行及时抢救治疗,以减少朱鹮在这一阶段的个体死亡数,提高当年幼鸟的野外存活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共抢救野生朱鹮约600只,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朱鹮的安全生存。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良好的保护成效离不开社区群众的大力支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保护是保护工作的另一法宝,农户、信息员是朱鹮保护前沿阵地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随着朱鹮种群的增长和分布区域的扩大,保护监测任务十分艰巨,加之朱鹮保护区人口多,保护区土地权属多为集体和个人承包的特殊性,仅靠保护区专业人员的力量是有限的。保护区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摸索并建立了“保护区+信息员+农户”的有效的保护模式。群众平时种地务农,在发现有朱鹮繁育或活动时主动保护,保护区对各种积极保护行为给予一定的报酬,这种具有“朱鹮特色”的互动保护模式被誉为“朱鹮模式”,得到国家主管部门和国际保护组织的充分肯定。

朱鹮群飞 (张跃明摄影)

自陕西洋县重新发现全球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秦岭成为朱鹮最后的“庇护所”。经过四十一年保护恢复,朱鹮呈现种群兴旺态势。截至去年底,陕西朱鹮种群数量已发展到5257只,占全国的79.45%,占全球的68.67%;由最初发现时的陕西洋县姚家沟逐步实现了向东亚历史分布形态的恢复,浙江、四川、北京、上海、河北、广东和日本、韩国都已经重建种群,呈现出以秦岭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势。

朱鹮之乡(张跃明摄影)

自1990年陕西朱鹮保护区设立朱鹮抢救饲养中心,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朱鹮饲养繁育技术,繁育朱鹮近700只,1998年开始向外输出朱鹮,同时派出技术人员帮助其它地区建立人工种群。目前朱鹮已在陕西、河南、浙江、四川安家落户,保护区还帮助日本佐渡、韩国昌宁在当地建立了种群。2007年,保护区首次在陕西宁陕放飞朱鹮26只,实现异地重建野外种群。截至目前,保护区先后在陕西耀州、千阳、周至、河南董寨等地放飞朱鹮,其分布范围不断扩大,朱鹮从此飞出秦岭,走向世界。朱鹮保护成为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朱鹮作为和平使者、友谊象征,曾经7次承担我国“外交”重任,“朱鹮文化展”亮相日本大阪G20峰会,朱鹮文化论坛登陆韩国首尔......今年,朱鹮与大熊猫、羚羊、金丝猴“秦岭四宝”组团成为“十四运”吉祥物。朱鹮已经成为陕西乃至中国的生态名片、文化名片、外交名片。

还有众多有效的保护方法难以赘述,概括起来总共有十二项措施。包括:蹲守监护、天敌防御、跟踪监测、人工食物补充、林木保护、觅食地恢复保护、疾病救治 、宣传与教育、社区共管、朱鹮环志、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等12项内容。整个工作步骤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前9项措施直接作用于朱鹮个体及其环境保护,保证朱鹮能活下来,后3项措施是开展科学保护,提高保护效率和质量。这些技术措施保护了朱鹮,恢复了栖息地生态环境,使朱鹮在即将灭绝的边缘得以拯救和复壮。

开展野生朱鹮保护同时,为加快种群发展,国家积极开展了朱鹮的人工繁育。这一方略首先在于小心稳妥保护现有种群及其生存繁衍,最大限度防止了这一物种在地球的突然灭绝,在此基础上将抢救收养的野外个体,圈养在安全可靠的人工条件下,通过快速稳定繁衍,给朱鹮历史分布区提供可靠种源保障。实践证明,这种既满足了近期需求,也兼顾了长远需要的“两手齐抓”战略,已使野生朱鹮保护和人工繁育工作取得双丰收。不断增长的种群,已为朱鹮在东亚地区蓝天重新飞翔做好了充分准备,有些已经成为现实。

随着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环境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这反过来促使洋县走上了绿色有机发展之路,既逐步保护和恢复了朱鹮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又实现了保护区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的“共赢”。1981年刘荫增先生给洋县夸下的“海口”——“保护好朱鹮洋县会得到回报”的夙愿终于梦想成真。

在保护工作中,朱鹮保护区积极开展社区共管,先后投入两千多万元资金和项目,引导帮助当地发展替代农业和绿色有机产业,建设农业生产设施、有机农业产业园。2003年,与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合作,首次将绿色“朱鹮大米”项目引入洋县,树立了绿色发展的理念;2013年,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支持下,实施了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朱鹮与人和谐共生”项目,帮助朱鹮实验区草坝村等地发展有机套袋梨、有机水稻种植,使洋县树立起有机农业生产模式。近5年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投入朱鹮保护区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约1300多万元,启动野生动物保护损害补偿700多万元,不断鼓励社区群众多途径参与朱鹮栖息地生态保护。众多合作项目和保护资金的投入,为洋县有机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借助朱鹮保护的这一亮丽名片和多年不断的绿色发展的成效积累,2015年洋县成为全国首批、西北唯一的国家有机认证示范县。洋县、汉中市乃至陕西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明显提高,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每年来客不下5万人次。一些以朱鹮为品牌的绿色有机的粮食、果茶等深受群众欢迎,有效地带动了第三产业及相关行业的繁荣与发展。

援引洋县人民政府2018年6月发布的信息,洋县朱鹮生态有机产品区域品牌价值由2016年的44.5亿元上升到2017年70.57亿元。该县已经注册包括稻米、黑米酒等产品的“朱鹮牌”商标6大类50余种,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陕西省著名商标8个,认证有机生产企业26户、有机产品14大类76种13.2万亩,“洋县朱鹮生态有机品牌”成功跻身中国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

从1981年发现朱鹮至今,朱鹮保护走过41年春夏秋冬,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得到了国内外保护领域的高度认可。回想1981年中国野生朱鹮种群数量仅存7只,而日本境内野生朱鹮同样存活5只,同为极小种群时代,但拯救思路和保护方法截然不同,中日两国分别上演了一场不同版本的拯救与保护朱鹮的千古绝唱。面对日益衰老的朱鹮个体,日本采用全部捕捉、人工饲养,进行“紧急抢救”,但最后都相继死去,未能成功繁衍留下后代。中国则主要采取就地保护,在中国政府和社区群众为保护朱鹮付出了巨大代价的努力下,在与国际社会开展了共同保护朱鹮的合作中,这一物种命运得到彻底扭转且年复一年地复壮,与社区经济实现了共赢,人民生活既有绿水青山,又得到金山银山,充分彰显了中国“极小种群保护”智慧,向世人讲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桩生动故事。(文/张跃明)

中国周刊

《中国周刊》全国发行,每月5号出版。

邮发代号2-11 。

对人生成长有所启发的故事(对生命有启发的故事)

生命的故事讲的是什么(关于生命的故事有什么)

有关珍爱生命的故事(珍惜生命的故事有哪些)

跟生命有关的故事(生命的相关故事有哪些)

生命里的故事(生命的故事有几集啊)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8日 星期三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珍惜生命的名言和故事(有哪些珍的生命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4624.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