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生命的故事讲的是什么(关于生命的故事有什么)

2023-02-27 14:18:01 技术常识4 新人知识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4909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38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40则关于生命的哲理故事,深刻睿智,能带给你丰富的启迪,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语文梦工厂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生命的故事有什么1

生命的支点

两个盲人靠说书弹琴谋生,老者是师父,70多岁,幼者是徒弟,20岁不到。徒弟整天唉声叹气,因为眼盲而常常失去生活的勇气。师父临终前对徒弟说:“我这里有一张复明的药方。我将它封进你的琴槽中,当你弹断第1000根琴弦的时候,你才可取出药方。记住,你弹断每一根弦时都必须是尽心尽力的。否则,再灵的药方也会失去效用。”

徒弟牢记师父的遗嘱,他一直为实现那复明的梦想而弹琴不止。50年过去了,徒弟已皓发银须。一声脆响,徒弟终于弹断了第1000根琴弦,他直向城中的药铺赶去。当他满怀期望地等着取草药时,掌柜的告诉他:那是一张白纸。他的头嗡地响了一下,平静下来以后,他明白了一切:他不是早就得到了那个药方吗?就是因为有这个药方,他才有了生存的勇气。

他努力地说书弹琴,很受人尊敬,直到95岁高龄时才抱着三弦含笑离开人世。

哲理点

“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为何能有如此气魄,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有可供支撑的支点。人生的支点就是希望,带着希望生活,你会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茫无目的地生活,你只能感受到生活的无趣。拥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最大的快乐,让我们带着希望上路,活出一个最快乐的自我。

触礁的船

有一艘海轮途中触礁,船体进水。乘客有的急忙找救生圈,有的找自己的行李,但最多的在发牢骚:有的责怪船长,说其驾驶技术差;有的大骂造船厂,说其生产伪劣产品。这时,一位乘客高声喊道:“我们的命运不是掌握在我们的嘴上,而是掌握在我们的手上,快堵漏洞!”……海轮安全驶向彼岸。

哲理点

记住,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抱怨别人怎样,关键是看自己怎么做,掌握命运,让生命大放异彩。

命 运

一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崖。危急之际,他拉住了半山腰处一根横出的树干,人吊在半空,但崖壁光秃且高,爬不上去,而下面是崖谷。樵夫正不知如何是好,一老僧路过,给了他一个指点,说:“放!”

放?

既然不能上,半空吊着肯定只能等死,那就只有往下跳了——不一定活,但也不一定死。也许可以顺着山势而下,减缓一点冲下去的重力;也许半途能够有另一棵树,那么就可以再减掉一次冲力;也许可以抓到块石头,也许没有,也许真的得死,但毕竟还有生存的一点希望。

哲理点

这故事给人的最大启发是:假如每一回你都把那一次的抉择当成是你最后的一线生机,那你可以做到许多他人无法做也无法想象的事。凌空摆荡、浪费时间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最后谁都不能在半空中撑上多久。倒不如趁自己头脑还清醒、体力还可以的时候,好好控制自己的命运。

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黄昏的城市街头,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一个失魂落魄的青年在晃荡,另一个穷困潦倒的老人在翻垃圾箱。他们无意中对视了一下。

青年走过老人身边,怜悯地扔下一块钱。老人捡起来,抖一抖,望着青年的背影:“喂!”青年回过头,漠然地看着老人。老人走过来,还钱。青年诧异地看着老人,没有伸手接。老人仿佛自言自语:“算啦,我要了,谢谢你的好心。”青年莫名地笑笑。

“你,心情不好?”老人问。老人的言语与其身份不太和谐——沉默多日的青年忽然产生了聊天的兴趣:“失业了。”“第几次?”“第九次。”“无可投靠?”“一无所有。”“愿意跟我捡资源吗?”青年有些糊涂,愣愣地瞪着老人。“资源。”老人指指垃圾箱。青年明白过来,开心地笑道:“你很风趣。”老人宽宏地笑笑,出示一叠硬纸板:“它们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你可能也是。”青年仿佛被震了一下,又仿佛还有些恐惧:“你,到底是干什么的?”“捡资源的,或者说捡破烂的。”青年好像不信。老人又说:“我读过书,也当过商店老板,曾经吃喝嫖赌犯罪坐牢,现在悔过自新了,想积累点资金,晚年继续当老板呢!”青年瞪大眼睛。“我老了,但也是资源,我有用的。”老人满怀希望地说。

青年向老人鞠一躬,转身跑了。他清楚:他比垃圾箱里的“资源”更堪称资源。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次垃圾箱边的对话。这青年人就是我表哥,今天在深圳开电脑公司,挺忙碌的。

哲理点

人活着关键是要懂得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否则,就可能一事无成。

热爱生命

二战时期的纳粹集中营里,一个叫玛莎的犹太小女孩写过这样一首诗:

“这些天我一定要节省/我没有钱可节省/我一定要节省健康和力量,足够支持我很长时间/我一定要节省我的神经我的思想我的心灵和我精神的火/我一定要节省流下的泪水/我需要它们很长很长的时间/我一定节省忍耐,在这些风暴肆虐的日子/在我的生命里我有那么多需要的/情感的温暖和一颗善良的心/这些东西我都缺少/这些我一定要节省/这一切,上帝的礼物,我希望保存/我将多么悲伤/倘若我很快就失去了它们。”

在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环境和条件下,玛莎仍然如此地热爱着生命。

哲理点

海明威说过:“人可以被撕碎,但不可以被打倒。”因为只要你心中有光,任何外在的不利因素都不能阻止你对人生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

心中有光,那是信念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生命力

当兵时,打过仗的老兵们讲过一件让我终生受用的真事。

说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战役。有两位担架队员,猛地看见前方有战士倒下了,就没命地冲上前去,把伤员扶上担架立马往后方跑,直跑到两个人汗如雨下气喘吁吁,总算跑到了后方医院。眼见战士的伤口包扎上了,两个担架队员这才放下心来,笑了。年轻的女护士忽然叫道“呀,血!”因为她看见一个担架队员赤裸的小腿上和鞋上都是血。就在这时,那位担架队员也看见了自己腿上的血,一声没吭就瘫倒在地,昏死了过去。检查的结果是他流血过多,那名被他抬着的战士不过受了轻伤,而他却是重伤。医生们推测,他如果不是先于那名战士受伤,也一定是在抬战士开始跑的时候就已经被子弹打中了小腿。

经历过生死考验的老兵们,凡是给我讲起这件真事,最后都要严肃地告诉我一句:“明白吗?这就是精神作用!”

哲理点

人们往往只知道生命力与生理有关,可惜的是,常常忽视生命力与心理有关。那些生理上的强者,并且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专注力的人,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珍惜生命是一种责任

北大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五名队员失踪的消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样一条消息:五名队员中有一名来自农村,他的家庭为了供他上学已经欠下了10万元,为了支持他的这次登山行动,父亲又欠下了2000多元外债。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这个孩子就是他们的未来和希望,但这个希望随着这个生命的消失而消失了,留下的只有一生的痛苦和债务。通过社会的认可获得自身价值的实现,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在一个浮躁的时代里,过多的一夜成名被认同为最快捷的成功方式,现实的浮躁在某种程度上也纵容了大学生的冒险心理。对于还没有来得及面对生离死别的年轻人来说,还很难真正理解生命的责任,但一个生命的产生和消失,对于一个家庭的意义却十分深远,所以说没有人可以随意将生命置于无谓的牺牲。生命是珍贵的,我们无权随意挥霍自己的生命。据悉,登山前各种数据表明希夏邦马峰根本不适合攀登,但他们仍坚持去攀登。在这里,我并非只想指责已经离开我们的五位同胞,而是想说,当我们进行有可能献出生命的冒险时,我们要仔细考虑其后果,因为,生命并非只属于某个个体,它和周围的一切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哲理点

也许我们会说,生命是我们自己的,与你何干。但与此同时,你是否想过你的父母、兄妹和你周围的一切人,你是他们的儿子、兄弟和朋友,你有责任去照顾他们,你活着,并不只为你自己。

生命的价值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多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有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

他接着说:“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

哲理点

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你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给”与“拿”

高尔基在给他儿子彼什柯夫的一封信里,有这样一些话:

你走了,可是你栽的一些花却留下来,在生长着。我望着它们,心里愉快地想:我的儿子动身以后,在卡普里岛留下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非常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是轻松和愉快的。

那样的话,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

哲理点

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因为它体现了你生命的价值。

体 验

一位老人临终前告诉儿子:“如果你能用自己的劳动挣来钱,我就把遗产留给你。”儿子是个懒汉,从来不干活,于是向母亲要钱,骗父亲说是自己挣的。老人说:“这钱不是你挣的。”便随手丢进了火炉。儿子笑了笑走开了。第二次还是这样。儿子只好真的去干活,他给人家扛木头,吃了不少苦,挣了一点钱。可是老人又把铜钱丢进火里。这下儿子真急了,硬是从火里把铜钱抢了出来。老人说:“这回我相信了。只有自己劳动挣来的钱,你才会这样心疼。”

哲理点

学习也是这个道理。我们把小时候学的许多功课都忘了,而那些偷偷看的课外书、曾经苦苦思考的问题却刻骨铭心,因为,前者是老师教的,即从老师那儿“借”的,已经“还”给了老师;后者是自己抓来的,是融进了生命之中的东西。有人说:“什么是素质?素质就是当你把老师教的东西都忘光以后剩下来的东西。”这剩下来的东西便是经过自己理解、吸收、内化后积淀在人格、情感层面的东西,是自己抓来的东西,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

只有自己真正体验过的,才能刻骨铭心,才能珍惜生命的价值。

生命在于奉献

1912年春天,居里夫人的两个女儿养了一些蚕。病中的居里夫人有暇观察蚕儿如何吃桑叶,又怎样吐丝、结茧。她看了好久好久:蚕有求于人的只是几片绿叶,而贡献给人的却是精美纤柔的丝;它们极细心极耐心地朝着一个目标——结茧的方向努力,一直到吐完自己的最后一根丝。看着,看着,居里夫人感动极了,恍惚觉得自己也化作了一条春蚕。

第二年,在写给外甥女的一封信中,居里夫人还将自己与春蚕引为同类。

她说:“我也是永远耐心地向一个极好的目标努力。我知道生命很短促而且很脆弱,知道它不能留下什么,知道别人的看法不同,而且不能保证我的努力必然成功,但是我仍旧如此做。我如此做,无疑地是有使我不得不如此做的原因,正如蚕不得不作茧。”

哲理点

执著地奉献是美丽的。

均等的月光

古印度有个故事,说佛陀为了消除人间的疾苦,就从人间选了100个自认为最痛苦的人,让他们把各自的痛苦写在纸上。写完后,佛陀说:“现在,把你们手里的纸条相互交换一下。”

这100个人交换过手里的纸条后,个个十分惊奇,都争着从别人手里抢回自己写的。这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人生观等等不同,所以每个人的痛苦都不一样;再一点就是,别人的痛苦比你的更多更大,相比之下,你的那点痛苦就显得很微小了。只是,你以前为什么没有意识到呢?为什么老要张开眼睛羡慕别人呢?

哲理点

有句话说:“上天散布给人间的苦难与月光一样地均等。”是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活得容易,更没有一个人是整日为鲜花和掌声所包围。知道了这一点,就不要再抱怨命运的乖蹇和不济了。安于自己所处的境地,努力着,抗争着,让时间去慢慢地将心中的苦痛化解。

抢救良知

一个淘气的小孩在河边玩耍,不小心掉进了河中,他拼命挣扎、呼救。附近的行人匆匆赶到河边,却大都袖手旁观。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更是互相推托,振振有词:

小孩未必聪明,舍命相救,不值得。

即使聪明,将来也不一定有出息。

再有出息,能有我们创造价值多吗?

喋喋不休……

湍急的水流,险要的地势,更增添了形势的危急,小孩气息渐弱,危在旦夕。这时,只见一个人拨开人群,一个猛子就扎到河水中。

小孩得救了。人们这才看清勇敢的救人者,原来是本地最有名望的教授。一时,岸上寂静无语。教授不比别人更热爱生命吗?不比别人更聪明吗?创造价值不比别人更多吗?比起教授,素不相识的小孩毕竟是次要的。可是教授说,良知是最重要的。救落水的小孩,就是救良知。

哲理点

不管什么人,即使满腹经纶、身价百倍,失去良知,都一文不名。

让灵魂始终微笑

非洲的一座火山爆发后,随之而来的泥石流狂泻而下,迅速流向坐落在山脚下不远处的一个小村庄,农舍、良田、树木,一切都没能躲过这场劫难。滚滚而来的泥石流惊醒了睡梦中的一位14岁的小女孩,流进屋内的泥石流已上升到她的颈部,小女孩只露出双臂、颈和头部,及时赶来的营救人员围着她一筹莫展。因为对遍体鳞伤的她来讲,每一次拉扯无疑是一种更大的肉体伤害。此刻房屋早已倒塌,她的双亲也被泥石流夺去生命,她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始终没叫一声“疼”,而是咬着牙微笑着,不停地向营救人员挥手致谢,两手臂做出表示胜利的“V”字形。她相信政府派来的救援部队一定能救她。营救人员倾尽全力也没能从固若金汤的泥石流中救出她。小女孩始终微笑着挥着手,一点一点地被泥石流淹没。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脸上没有一点痛苦、失望的表情,反而洋溢着微笑,而且手臂一直保持着“V”字形。那一刻仿佛一个世纪,在场的人含着眼泪目睹了这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似乎一下子老了许多。世界静寂,只见灵魂独舞。

哲理点

面对苦难和厄运时,仍能保持微笑、保持乐观,是令人感佩的。

生命不仅属于自己

记不得从哪一天的清早开始,大病初愈的母亲站在院子里甩胳膊伸腿弯腰地做早操。有一次我开玩笑说她:“妈,您可真行,这么冷,天天都能坚持!”她说:“咳,练练吧,我身子骨硬朗点儿,省得以后给你们添累赘。”

也许,只有母亲才会这样对待生命。她将生命不仅仅看成自己的,而是关系着每一个孩子。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这样的,都不仅仅属于自己,都会天然地联系着他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只是有时我们不那么想或想得不周,总以为生命属于自己,自己痛苦就痛苦罢了,而不那么善待甚至珍惜,不知道这样是会殃及亲人的,他们现在会为我们日夜担心,日后会为我们辛苦操劳。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人,我的弟弟就是其一。他饮酒成性,喝得胃出血,一边吃药一边照样攥着酒瓶子不放。不止一个人说他:“你得注意点儿身体,要不会喝出病来的,弄不好连命都得搭进去。”他却说一句:“无所谓。”照样以酒为乐,根本没考虑到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真是喝出病来不可收拾的时候,会给亲人带来多少痛苦。

每次看到他这样子,我便想起母亲。

哲理点

我们常说一个人和一个人的感情是可以相通的,其实,一个人和很多人的生命更是相连的。

倒出鞋里的那粒沙子

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种动物叫吸血蝙蝠,它身体虽小,却是野马的天敌。这种蝙蝠时常趴在马腿上,然后再用尖尖的嘴吸血。野马血流如注,疼痛难忍,然而它无论怎么蹦跳和奔跑,都无法驱逐这种蝙蝠。最后野马在暴怒和流血中无可奈何地死去。

当一种东西小到看来根本不是你的对手时,你千万不能因此大意。

在现实生活中,将你击垮的有时并不是那些巨大的挑战,而是一些非常琐碎的小事。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无休止地消耗人的精力,影响一个人的成功,正像那群蝙蝠一样能把强大的生命置于死地。

哲理点

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往往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有必要学会随时倒出鞋子里的那粒沙子。

人生的选择

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一片果林边。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

“你们各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做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

学生们出发了。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路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

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着他们了。

“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苏格拉底问。

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肯回答。

“怎么啦,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苏格拉底再次问。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进林子的尽头后,才发现第一次看到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好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以后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得很。老师,请让我再选择一次吧!”

“老师,让我们都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一起请求。

哲理点

苏格拉底坚定地摇了摇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

我很重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失业人数陡增,工厂效益也很不景气。一家濒临倒闭的食品公司为了起死回生,决定裁员三分之一。有三种人名列其中:一是清洁工,二是司机,三是无任何技术的仓管人员。三种人加起来有30多名。经理找他们谈话,说明了裁员意图。清洁工说:“我们很重要,如果没有我们打扫卫生,没有清洁、优美、健康有序的工作环境,你们怎么会全身心投入工作?”司机说:“我们很重要,这么多产品没有司机怎能迅速销往市场?”仓管人员说:“我们很重要,战争刚刚过去,许多人挣扎在饥饿线上,如果没有我们,这些食品岂不要被流浪街头的乞丐偷光?”经理觉得他们说的话都很有道理,权衡再三决定不裁员,重新制定了管理策略。最后经理叫人在厂门口挂了一块大匾,上面写着“我很重要”。每天当职工们来上班,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我很重要”这四个字。不管一线职员还是白领阶层,都认为领导很重视他们,因此工作也很卖力。这句话调动了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几年后公司迅速崛起,成为日本有名的公司之一。

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一只蜜蜂和一只雄鹰相比,虽然不起眼,但它可以传播花粉从而使大自然五彩斑斓。

哲理点

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了自己。在关键时刻,你敢说“我很重要”吗?试着说出来,你的人生也许由此揭开新的一页。

珍视生命

2000年下半年某一天,我国南方某偏僻山区一个孩子得了急症,当地的小医院根本无法诊治,需去两百里外的一座城市治疗。去这座城市有两个途径,一是乘火车,二是坐汽车。坐汽车很容易,但路上要花四五个小时,孩子的病一定会耽误;乘火车速度快,可以最大限度争取时间,但去那座城市的是一趟特快车,不在这个小站停留。孩子的父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了车站,值班的调度员听了孩子父母的陈述后,当即要通了上级有关部门的电话,请求特许特快列车在此地停留。列车停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行车安全,但考虑到情况紧急,上级部门有关领导还是同意了调度员的请求,特许列车在此地停留了一分钟,列车一个多小时之后抵达了那座城市,山村孩子得救了。

美国洛杉矶的几位警察也创造过一个珍视他人生命的佳话。1999年7月25日,洛杉矶一名持枪抢劫银行的劫犯突然被警察包围。仓皇出逃的一瞬,劫犯本能地从人群中抓过一名孕妇作人质。后来,警察好不容易抓到劫犯,孕妇却开始了痛苦的叫喊,她的衣裤正一点一点地被鲜血染红。就在这时,当过医生的劫犯主动要求帮助孕妇,警察破天荒地松开了他的手铐。对于这些警察而言,劫犯的危险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为了抢救另一个生命,他们宁愿冒着被炒鱿鱼的风险,相信了他,最终使孕妇转危为安。

哲理点

生命的美丽是我们每个人都感同身受的自私的人与高尚的人的区别在于:前者热爱的只是自己的生命,为了让自己过得舒服些,他们可以杀人放火、贪赃枉法,任意剥夺别人的东西;后者则珍惜每一个生命,并且为这些生命的萌芽、生长、成熟创造条件。珍视别人的生命,也就是珍视自己的生命。

开启另一扇窗

有本叫做《庞城末日》的书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

意大利古城庞贝城里有位卖花女叫做倪娣雅。她虽双目失明,但并不自怨自艾,也没有垂头丧气把自己关在家里,而是像常人一样靠劳动自食其力。

不久,维斯维沙大火山爆发,庞贝城面临一次大地震,整座城市被笼罩在浓烟和尘埃中,昏暗如无星的午夜,漆黑一片。惊慌失措的居民跌来碰去寻找出路却无法找到。但盲人倪娣雅本来就看不见,这些年又走街穿巷在城里卖花,所以满城的烟雾并不影响她的行走,她一直就是在黑暗中行走的。她的不幸这时反而成了她的大幸,她靠着自己的触觉和听觉找到了生路,而且还救了许多人。

上苍真的很公平,命运在向倪娣雅关闭一扇窗的同时,又为她开启了另一扇窗。世上的任何事都是多方面的,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这个侧面让人痛苦,但痛苦却往往可以转化。有个成语叫做“蚌病成珠”,这是对生活最贴切的比喻。蚌因身体里嵌入粒砂,伤口的刺激使它不断分泌物质来疗伤,到了伤口复合,旧伤处就出现一颗晶莹的珍珠。哪粒泪珠不是由痛苦孕育而成?任何不幸、失败与损失,都有可能成为我们有利的因素。

哲理点

生活真的很公平,一道门关了,另一道门开了。

雕凿生命

孔子年轻的时候,很喜欢到隔壁的老石匠家去。一天,孔子又踱至邻家,那个老石匠正丁丁当当为鲁国一位已故大夫刻石铭碑。孔子叹息道:“有人淡如云影来去无痕,有人却把自己活进了碑石,活进了史册,这样的人真是不虚此生啊!”

老石匠停下锤,问孔子说:“你是想一生虚如云影,还是想把自己的名字铭进碑石、流芳百世?”

孔子长叹一声说:“一介草木之人,想把自己刻到一代一代人的心里,那不是比登天还难吗?”那老石匠听了,摇摇头说:“其实并不难啊。”他指着一块坚硬又平滑的石块说:“要把这块石坯刻成碑铭,就要雕凿它。”老石匠说完,就一手握凿一手抡锤丁丁当当地凿起来,一块块石屑很快在清脆的敲击声中飞起来。不一会儿,岩石上便出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莲花图案。老石匠说,如果想使这个图案不容易被风雨抹平,那就要凿得更深些,要剔掉更多的石屑。

哲理点

敢于剔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断割舍生命中多余的“石屑”——这样的人生才能凸现生命的质感,镂刻出别样的景致。

败 笔

有一年,孙权在自己的书房中新添了一道屏风,精美的木架上蒙了雪白的绢素。画家曹不兴应召为其在绢素上配画。曹不兴拿起笔,蘸了墨,准备作画。哪知道稍不留神,毛笔误点下去,他急忙收笔,但已经来不及了,雪白的绢面上顿时出现了一个小墨点。

旁边的人都惋惜道:“败笔,真可惜。”

曹不兴对着小墨点仔细端详了片刻,不慌不忙地把小墨点改画成一只苍蝇,再在旁边画了许多花花草草。整个画面布局匀称,生动逼真,尤其是那只苍蝇更栩栩如生,好像真的一样。围观的人惊讶不已。

后来孙权观赏这幅画时,发现了画中这只苍蝇,想赶走它,便伸手去弹了几下,可是苍蝇并没有飞走。他很疑惑,再仔细一看,方知是曹不兴画上去的,忍不住赞道:“好,实乃神来之笔。”

哲理点

一个人终其一生,偶尔也可能会像曹不兴那样“毛笔误点下去”,不慎留下几个人生败笔。但只要你肯正视它,又何尝不会出现转机甚至成为你人生的神来之笔呢?

生命需要什么

利奥·罗斯顿是美国最胖的好莱坞影星,他腰围612尺,体重385磅。1936年在英国演出时,他因心肌衰竭被送进汤普森急救医院。抢救人员用了最好的药,动用了最先进的设备,仍没挽回他的生命。临终前,罗斯顿曾绝望地喃喃自语:你的身躯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小心脏!

罗斯顿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在场的哈登院长,作为胸外科专家,他流下了泪。为了表达对罗斯顿的敬意,同时也为了提醒体重超常的人,他让人把罗斯顿的遗言刻在医院的大楼上。

1983年,一位叫墨尔的美国人也因心肌衰竭住进了汤普森医院。他是位石油大亨,两伊战争使他在美洲的10家公司陷入危机。为了摆脱困境,他不停地来往于欧亚美之间,最后旧病复发,不得不住进来。

他在汤普森医院包了一层楼,增设35部电话和两部传真机。当时的《泰晤士报》是这样渲染的:汤普森——美国的石油中心。

墨尔的心脏手术很成功,他在这儿住了5个月就出院了,不过他没回美国。苏格兰乡下有一栋别墅,是他10年前买下的,他在那儿住了下来。1998年,汤普森医院百年庆典,邀请他参加,记者问他为什么卖掉自己的公司,他指了指医院大楼上的那一行金字,说利奥·罗斯顿。

不知记者是否了解了他的意思。

哲理点

富裕和肥胖没什么两样,也不过是获得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罢了。(摘自墨尔的传记)

最珍贵的赠品

现年55岁的英国退役军官迈克·莱恩曾是一名探险队员。1976年,他随英国探险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而在下山的路上,他们却遇上了狂风大雪,每行一步都极其艰难,最让他们害怕的是风雪根本就没有停下来的迹象。这时,他们的食品已为数不多,如果停下来扎营休息,他们很可能在下山之前就被饿死;如果继续前行,大部分路标早已被积雪覆盖,不仅要走许多弯路,而且每个队员身上所带的增氧设备及行李等物品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步履缓慢,这样下去他们不饿死也会因疲劳而倒下。在整个探险队陷入迷茫的时候,迈克·莱恩率先丢弃所有的随身装备,只留下不多的食品,轻装前行。

他的这一举动几乎遭到所有队员的反对,他们认为现在下山最快也要10天时间,如果那样就意味着这10天里不仅不能扎营休息,还可能因缺氧而使体温下降导致冻坏身体,从而危及生命。面对队友的顾虑,迈克·莱恩很坚定地告诉他们说:“我们必须而且只能这样做,这样的雪山天气10天甚至半个月都有可能不会好转,再拖延下去路标也会被全部掩埋。丢掉重物,就不允许我们再有任何幻想和杂念。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徒手而行就可以提高行走的速度,也许这样我们还有生的希望!”队友们采纳了他的建议,一路互相鼓励,忍受疲劳、寒冷,结果只用了8天时间就到达了安全地带。确实,恶劣的天气正像他所预料的那样从未好转过。

不久以前,伦敦英国国家军事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找到迈克·莱恩,请求他赠送给博物馆任何一件与英国探险队当年登上珠穆朗玛峰有关的物品,不料收到的竟是莱恩因冻坏而被截下的10个脚趾和5个右手指尖。正是因为他当年一次正确的放弃,才挽救了所有队友的生命;也由于这个选择,他的登山装备也就无一保存下来,而冻坏的指尖和脚趾却在医院截掉后留在了身边。这是博物馆收到的最奇特而又是最珍贵的赠品。

哲理点

有舍才有得,在必须放弃一些东西的时候,千万不要犹豫。

赞美的力量

黑格尔在《生活的哲学》里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将被执行死刑的青年在赴刑场的路上,围观人群中有一个老太太突然冒出一句:“看,他那金色的头发多么漂亮迷人!”那个即将告别人世的青年闻听此言,朝那老太太站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含着泪大声说:“如果周围多一些像你这样的人,我也许不会有今天。”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个年轻人,他对生活已完全丧失信心,准备割腕自杀。临死前,他搜索所有的记忆想找一个能让自己活下来的理由,但他所能记起的都是些伤心事。在绝望之时,他脑海里突然闪现一件事情:在小学时的一次写生课上,他画了一棵树,绿色的枝干,绿色的树叶。老师从他身后走过,说了一句:“多么有创意啊!”正是这一句话让他又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

假如一个人老是生活在别人的指责、轻视甚至鄙夷中,往往会希望泯灭、自甘平庸;或心灵变态,仇视他人和社会。而一句饱含爱心的善意的激励,或许能引导他走上人生正途。正如第一个年轻人,他也有善良的一面,可惜的是人们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宽容,更多的却是嘲弄和冷眼。

哲理点

一句赞美的话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只可惜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过于吝啬,不轻易吐露自己的赞美之言,却容易在不经意中伤害别人。然而最大的伤害不是肉体上的伤害,而是心灵上的伤害,因为它更难以愈合。第一个年轻人之所以走到这一步,原因或许就在于此吧。如果大家都像那位老太太一样,多一份爱心,在别人沮丧失落之时,送一句鼓励或赞美的话,让他感到阳光般的温暖,让他知道在茫茫人海中他不是孤立的,一直有人在关注着他,与他同行,悲剧可能会避免。

生命开花

一位公司经理不幸在车祸中成了植物人。听说如果把他当成正常人,每天和他说话或许能唤醒他,于是公司职员自发地守候在他床前,不停地呼唤他的名字,给他讲公司里的故事……奇迹就这样发生了:病人的眼球有了反应,接着脸上又有了表情,一年后竟能下地走路了。又过了半年,经理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因为这次爱心行动,公司也焕发了更加蓬勃的生机。

有一位记者采访美国加州一位著名的眼科医生,没想到他却说:“其实我的每一次成功都应归功于一位85岁的老太太,她叫玛格丽特。”他解释说:由于眼外科手术都要局部麻醉,手术时病人意识清醒,却不能动,不能说话,也看不见,所以多数病人异常害怕。玛格丽特的任务就是用她那双温暖的手帮助病人放松心情,使手术顺利完成。记者了解到玛格丽特老人曾做过白内障摘除手术,帮助病人是志愿服务,不取分文报酬。记者问她为什么能这样做,她平淡地说:“我了解病人的痛苦,只不过是尽我所能,给病人一点鼓励和帮助而已。”

法国哲学家居友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同情、很多的爱,比维持我们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我们应该把它分散给别人,这就是生命开花。”

哲理点

奉献的意义就在于:它不但能催开别人的生命之花,也能使自我的生命享受仁爱之水的滋润。

放飞一只蝴蝶

法国有个名叫布彼的人,在杂志《她》担任主编。他不乏才气,为人豁达,只希望像普通人那样简单快乐地活着。但某一天,他突发脑溢血,使他43年的人生从此转折。几个星期后他虽然死里逃生,但病魔已剥夺了他身体各部分的功能,使他陷入瘫痪,不能语,不能行,如果没有机械的帮助,他甚至无法呼吸。唯一没有瘫痪的是他的思想。对弱者,这是不幸,而他为此庆幸。他依靠那只仅能活动的左眼与外界沟通。深绿色的眼睛睁大,眯起,闭上,传递着生命的气息和节奏。

布彼费尽心思与女医生达成某种心照不宣的协议:女医生拿着字母表反复朗读,并观察其左眼的反应,眨一次表示“是”,两次表示“不是”,她会记录下他所选择的字母,然后把字母连成词,词又连成句。千万次的朗读,千万次的眨眼,书就这样一页一页写出来,装订成册,印刷出版。这部名为《潜水铜人和蝴蝶》的不凡之作,带给世人极大的震撼与深刻的感动。

厄运将布彼从日常的人生轨道上抓起,丢进深不可测的大海。然而,他放飞了自由的思想,凭借坚韧的意志再次浮出海面,重新开始阳光下的飞翔,经历过痛苦的劫难,仍保持着灵魂深处对梦想的热爱。

哲理点

当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山穷水尽时,只要记得,放飞一只名叫梦想与勇气的蝴蝶,命运就会因此改观。

出人意料的遗嘱

一位富商,英年早逝。临终前,他看见窗外的市民广场上有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对他四个未成年的儿子说:“你们到那儿给我捉几只蜻蜓来吧,我许多年没有见过蜻蜓了。”

不一会儿,大儿子就带了一只蜻蜓回来。富商问:“怎么这么快就捉了一只?”大儿子说:“我用你给我的遥控赛车换的。”富商点点头。

又过了一会儿,二儿子也回来了,他带着两只蜻蜓。富商问:“你这么快就捉了两只蜻蜓?”二儿子说:“我把你送给我的遥控赛车租给了一位小朋友,他给我三分钱,这两只是我用钱向另一位小朋友租来的。”

富商微笑着点点头。

不久老三回来了,他带着10只蜻蜓。富商问:“你怎么捉到这么多的蜻蜓回来?”三儿子说:“我把你送给我的遥控赛车在广场上举起来,问他们谁愿意玩赛车,愿意的用一只蜻蜓来交换。要不是怕你急,我至少可以收18只蜻蜓。”富商拍了拍三儿子的头。

最后到来的是老四,他满头大汗,两手空空,衣服上沾满泥土。富商问:“孩子,你怎么搞的?”四儿子说:“我捉了半天,也没捉到一只,就在地上玩赛车,要不是看见哥哥们回来了,说不定我的赛车能撞上一只落在地上的蜻蜓。”富商笑了,笑得满眼是泪。

第二天,富商死了。他的孩子在床头发现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孩子,我并不需要蜻蜓,我需要的是你们捉蜻蜓的乐趣。钱当然可以买到蜻蜓,但买不到的是捉蜻蜓的乐趣。

哲理点

生命的乐趣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让我们在生命的过程中享受乐趣。

修建自己的码头

有一个人一直想成功,为此,他做过种种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他非常苦恼,就跑去问他的父亲。他父亲是一个老船员,他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要想有船来,就必须修建自己的码头。”儿子听了这话沉思良久。这之后,他不再四处尝试,而是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后来,他不但上了大学,而且成了令人羡慕的博士后。不少公司经常打电话来,希望他能够加盟,而且待遇好得惊人。

哲理点

人生的道路看起来好像很曲折,但事实并非如此,做人如果能够做到抛弃浮躁,安定自己的内心世界,锤炼自己,让自己发光,就不怕没有人发现。与其四处找船坐,不如自己修一座码头,到时候何愁没有船来。人这一生,出身、地位、身份,并不会影响到你这里停靠的船只。你所修建的码头的质量越高,到你这里停靠的船只就会越好,而你修建的码头越大,停靠的船只也会越多,生命质量高,为自己创造价值,也为社会创造财富。

努力为自己修建一座高质量的码头,这是人生最好的忠告之一。

分享生命

有个登山者,在山中遇到暴风雪,因而迷了路。这场暴风雪是他始料未及的,他的御寒装备不足,他明白如果不尽快找到避寒处,就非被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不敢停歇下来;但即便如此,他的四肢还是被冻得麻木了。他抬着越来越沉重的双腿,非常绝望。就在这个时候,他的脚踢到一种硬邦邦的东西,低头仔细一看,居然是一个人。原来这不幸的人已经快冻僵了,倒在地上,不能动弹。登山者停了下来,发现自己正面临着一个困难的选择:是继续赶路拯救自己,还是留下来设法拯救这个生命垂危的陌路人?短短一瞬间,他就下定了决心。只见他毅然地在那个垂危者身边跪下,甩掉手套,开始按摩他的双手双腿。没过多久,那人的血脉就流通了,而登山者在助人的过程中也出乎意外地暖透了自己的双手乃至身心。最后这两个人互相搀扶着,终于走出了风雪肆虐的大山……

哲理点

一个人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而它的宽度是无限的。你可以用自己滚烫的心去温暖别人的心,伸出援助之手去搀扶别人走出困境,以此来分享生命的快乐,拓宽生命的宽度。

渔夫的悲哀

有个富翁去海边旅游,看见一个渔夫正悠闲自得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富翁问:“天气这么好,无风无浪的,你怎么不下海捕鱼?”渔夫说:“我捕一天鱼能吃五六天,衣食无忧,挣太多钱有啥用?”富翁说:“成了大款,就可以舒舒服服晒太阳了。”渔夫笑道:“我现在不是已经在晒太阳了吗?”富翁无言以对,怏怏不快地走了。

三年以后,富翁又来到海边,有个乞丐伸手向他乞讨:“先生,行行好,给点吃的吧!”富翁认出这个乞丐正是三年前那个舒舒服服晒太阳的渔夫。富翁问:“你怎么落到这步田地了呢?”渔夫也认出了富翁,说:“先生,我真后悔当初没听您的劝告,我目光短浅,太容易满足。这几年,捕鱼的人多了,人家用高科技的捕鱼新设备,我那小破船小破网再也捕不到鱼了。”

哲理点

生命是一条迎风破浪、不断进取的船,如果你偶然获得成功便放弃向更大风浪进发的勇气,你的生命注定是黯淡的、可怜的。

悬崖上的草莓

他仿佛是天生的失败者,求学、创业、觅职,从来没有做成过一件事。他胸中的万千梦想,都只是七彩的肥皂泡,瞬间破裂。

那年春天他的失意到达顶点,甚至想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有人告诉他:在深山云深不知处,有一位高僧掌握着人间成功的秘诀。

他便去找那位高僧。

他滔滔不绝地倾吐着自己的痛楚。高僧只漫不经心抬手指示:“那边悬崖上有一丛草莓,如果你去给我采下来,我便告诉你该如何得到你想要的。”

山并不高,却极陡峭,那小红灯笼似的草莓,看上去可望而不可即。

“我怎么爬得上去呢?”他在悬崖下始终想不出好办法,不由心烦意乱。他想,可能高僧是骗人的吧,干脆算了。但他又明知,这里有自己的机会。

他定定心,对整座山认真研究,发现它的南面比较平坦,便向上攀登,但爬了不到三分之一,便力竭而返。

抚着酸痛的四肢,他想到放弃,却在朦胧月色里,依稀看见远处的草莓。次日,他开始第二次攀登,而且成功了。

他掌中满是娇艳芬芳的草莓。他急切地问:“大师,你现在可以告诉我成功的秘诀了吧?”

高僧只将草莓纳入口中,笑曰:“很甜哪!”然后反问:“咦,你不是已经成功了吗?”

他在瞬间恍然大悟。

哲理点

这世上还有什么会比悬崖上的草莓更难采撷?他凭借的,无非是勇气、智慧、心中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锲而不舍。要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就如此简单。

鳗鱼的故事

在日本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古时候,日本渔民出海捕鳗鱼,回到岸边时鳗鱼几乎都死光了。但是,有一个渔民船上的各种捕鱼装备以及盛鱼的船舱,和别人都完全一样,可他的鱼每次回来都是活蹦乱跳的,因此卖的价钱高过别人一倍。没过几年,他就成了大富翁。

后来,他身染重病,不能出海捕鱼了,才把这个秘密告诉他的儿子:在盛鳗鱼的船舱里,放进一些鲶鱼,因为鳗鱼与鲶鱼生性好咬斗,为了对付鲶鱼的攻击,鳗鱼被迫竭力反击,在战斗的状态中,鳗鱼的本能被充分调动起来,所以就活了下来。

渔民还告诉他的儿子,鳗鱼死的原因是它们知道被捕住了,等待它们的只有死路一条,生的希望破灭了,所以在船舱里过不了多久就死掉了。

哲理点

要勇于接受挑战,只有在挑战中,生命才会充满生机和希望。

耐心等待

一次,我为某事不得不等待,这时我想起了一个童话。

从前有个年轻的农夫,他要与情人约会。小伙子性急,来得太早,又不会等待。他无心观赏那明媚的阳光、迷人的春色和娇艳的花姿,却急躁不安,一头倒在树下长吁短叹。

忽然他面前出现了一个侏儒。“我知道你为什么闷闷不乐,”侏儒说,“拿着这纽扣,把它缝在衣服上。你要遇着不得不等待的时候,只消将这纽扣向右一转,你就能跳过时间,要多远有多远。”这倒合小伙子的胃口。他握着纽扣,试着一转:啊,情人已出现在眼前,还朝他暗送秋波呢!真棒啊,他心里想,要是现在就举行婚礼那就更棒了。他又转了一下:隆重的婚礼,丰盛的酒席,他和情人并肩而坐,周围管乐齐鸣,悠扬醉人。他抬头,盯着妻子的眸子,又想:现在要是只有我俩该多好!他悄悄转了一下纽扣:立刻夜阑人静……他心中的愿望层出不穷:我们应有座房子。他转动着纽扣:夏天和房子飞到他眼前,房子宽敞明亮,迎接主人。我们还缺几个孩子。他迫不及待,使劲转了下纽扣:日月如梭,顿时儿女成群。他站在窗前,眺望葡萄园,真遗憾,它尚未果实累累。偷转纽扣,飞越时间……脑子里愿望不断,他又总急不可待,将纽扣一转再转。生命就这样从他身边急驰而过,还没来得及思索其后果,他已老态龙钟,衰卧病榻。至此,他才开始追悔:我不愿等待,一味追求满足,恰如馋嘴人偷吃蛋糕里的葡萄干一样。眼下,因为人生已到风烛残年,他才醒悟:即使等待,在生活中亦有其意义,唯因有它,愿望的满足才更令人高兴。他多么想将时间往回转一点啊!他握着纽扣,浑身颤抖,试着向左一转,扣子猛地一动,他从梦中醒来,睁开眼,见自己还在那生机勃勃的树下等着可爱的情人。然而现在他已学会了等待,一切焦躁不安已烟消云散。他平心静气看着蔚蓝的天空,听着悦耳的鸟语,逗着草丛里的甲虫。他以等待为乐。

哲理点

生命需要创造,但有时也需要等待,消除一切浮躁。

扛船赶路

一个青年背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了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了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

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什么?”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装的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了它,我才能走到您这儿来。”

于是,无际大师把青年带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了船赶路吧!”“什么?扛了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则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

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快,比以前快得多。

哲理点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一个人在处世中,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更是人生处世的真谛。放下沉重的包袱,让自己轻装上阵。

为自己减刑

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有一次我应邀到监狱为犯人演讲,没有见到他,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平日都忙,你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大好机会。”

几年后我接到一个兴高采烈的电话:“嘿,我出来了!”他说,“我带出来一部60万字的译稿,准备出版。”

他是刑满释放的。但我相信他早就为自己大大减刑了。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的人无所事事时度日如年,而获得一本棋谱后日子过得飞快。外语就是我的朋友的棋谱,轻松愉快地几乎把他的牢狱之灾全然赦免。

很多人恰恰与我的这位朋友相反,明明没有进监狱却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不肯自我减刑、自我赦免。

我见到一位年轻的公共汽车售票员,一眼就可以看出他非常不喜欢这个职业,懒洋洋地招呼,爱理不理地售票,时不时抬手看看手表,然后满目无聊地看着窗外。我想,这辆公共汽车就是他的监狱,他却不知刑期多久。其实他何不转身把售票当作棋谱和外语呢,满心欢喜地把自己释放出来。

哲理点

对有的人来说,一个仇人也是一座监狱。有人干脆扩而大之,把自己的嫉妒对象也当作了监狱,人家的每一项成果都成了自己无法忍受的刑罚,白天黑夜独自煎熬。

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环顾四周,有多少匆忙的行人,眉眼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

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

上帝的评判

西方国家流传着一个故事:三个商人死后见上帝时,讨论他们在尘世中的功绩。

一个商人说:“尽管我经营的生意接近于倒闭,但我和我的家人并不在意,我们生活得非常开心快乐。”上帝听罢,给他打了50分。

第二个商人说:“我很少有时间和家人呆在一起,我只关心我的生意。你看,我死之前,是一个亿万富翁!”上帝听罢默不作声,也给他打了50分。

这时,第三个商人开口了:“我在尘世时,虽然每天忙着赚钱,但我同时也尽力照顾我的家人,朋友们和我很谈得来,我们经常在钓鱼或打高尔夫球时,就谈成了一笔生意。活着的时候,人生多么有意思啊!”上帝听他讲完,立刻给他打了满分。

哲理点

赚钱不是生命的全部,悠着点,别忘了享受生命。

亚马逊的猴子

澳大利亚的一位动物学家,从亚马逊河流域带回两只猴子,一只壮硕无比,一只瘦小羸弱。他把它们分别关在两只笼子里,每日精心喂养,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一年后,大猴子莫名其妙地死掉了,小的却活得好好的。为了不中断研究,他又让人从巴西带回来了一只。这只比原来的那只更大,可是,不到半年,它也死掉了。为了弄清原因,他对死掉的两只猴子的尸体进行解剖。可是,从头到尾未找到原因。

1971年,他重返亚马逊河,对那儿的猴群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凡是体大健壮的猴子“人缘”关系都比较好,其他猴子弄到食物时,它们总能分享到一份。但是这类猴子很少平静下来,它们一有空就在猴群中穿梭,与其他的猴子或是追逐或是嬉闹。然而,这类猴子一旦被捉住,却很少能活过一年。那些善于晒太阳和闭目养神的猴子则不同。它们由于不入群,因此很少能分享到其他猴子的食物。这类猴子长得都比较弱小,但它们被捉住后却可以活下来。

哲理点

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种缺陷,不善于独处也是一种缺陷。猴子的世界是这样,人的世界也是如此。

生命的力度

姐夫在市人民医院工作,有一次当笑话说起了这么一件事。

曾有三个病人在医院治疗,一位是工人,一位是农民,最后一位是本医院的医生。他们都患了相同的病——脑部微细血管爆裂,半身不遂,即俗称的中风。

那位农民回家后,其家人见他丧失了劳动能力,形如废人,于是对他十分冷淡怠慢。几个月后,老农孤寂死去。

曾是医生的病人知道这是种极难治愈的病,命已不长久,索性整天躺在床上,看看电视,听听音乐,不愿动弹,不愿意到户外去呼吸新鲜空气,因为他担心遇到熟人。一年后,医生死了,死时很安详平和。

那位工人回家后,在其老伴的陪伴下,每天锻炼行走,用一只脚和一根拐杖走路。后来,半边身子渐有好转。至今虽未痊愈,但性命已经保全。

虽是饭后的谈资,但是,三种人对待生命的三种态度和旁人对他们生命的不同态度,以及生命力在他们身上的不同表现,令我颇为动容。

哲理点

珍视生命,善待生命,我们不容推脱。

关于生命的故事有什么2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生命如一段旅程

在这起点与终点之间

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它的意义与价值

《活着》《真好》

老树画画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凭一幅小画迅速“掳走”微博百万粉丝的“老树画画”,本名刘树勇,是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老树”是很早以前学生为他起的昵称,他欣然接受也愿意以此自称。活着真好,是老树的人生哲学,也是对这两本新书的定义:“活着这件事,无所谓好坏。好坏,是关于活着的个人感受,跟活着本身无关。活着本身,在我的经验里,就是一件事接着另一件事,都很具体,无法回避,而且没完没了。”

《讣告》

[英] 基斯·科尔克霍恩 安·罗 著

读库|新星出版社

本书精心选择《经济学人》讣告专栏中201篇广受欢迎的讣告,从戴安娜王妃到教宗约翰·保罗二世,从导演黑泽明到作家索尔·贝娄,从非洲大独裁者到花园里的跳蚤专家。有名人,也有被遗忘的人,有大师、圣徒,也有骗子和追名逐利者,甚至还有一只非洲灰鹦鹉。英国报业的讣告专栏以鲜活、文艺、不留情面而著称,其中《经济人报》以匿名性和谨慎对待个人祟拜为立报之本,并且锐意进取,《讣告》一书的两位作者都曾是这家报纸的讣告专栏编辑,他们以独特的写作才华,为每一个生命故事赋予独特的风格,一声叹息之外,更多是对生命的礼赞,对人性的庆贺。

《因死而生:一位安宁缓和照护医师的善终思索》

谢宛婷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面对死亡,那些不忍自己离世而让家人心碎的爱与拉扯,那些盘根错节、撕心裂肺的家族纠葛,那些一心以寻死作为解脱的孤独灵魂,都在临终关怀谢宛婷专业又温柔、如同大海包容一切的医疗和应对中,有了往前走的力量,她以无比的勇气诠释着安宁缓和医疗的真谛,她坚定地接下病人交付到她肩上的担子,更坚毅地扛起与病人共同做生死决定的责任。她教会我们死亡永远都不是最坏的,因为死亡无可避免,人更应活得精彩。

《我存在:十七段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

[英]玛姬·欧法洛 著

鹿书|武汉大学出版社

小时候,玛姬·欧法洛身患重病,饱受残疾之苦,人们甚至估计她命不久矣;十几岁时,她渴望逃脱,却几乎以灾难收尾;成年之后,她成了准妈妈,却因医院管理不善,在孕期遭遇了一系列可怕的变故;第二次做妈妈的经历更是异常坎坷,她的第二个孩子也似乎继承了她多舛的命运……她一路跌跌撞撞走来,每一步都步履维艰,一再与死神擦肩而过,却屡次转危为安。这些经历在她生命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促使她进行深刻的反省与思考,继而将这些生命中常人难以承受的瞬间与片段化为文字,十七段生死攸关的记忆插曲,奏响一曲动人心弦的生命乐章。

《一片叶子落下来》

[美]利奥·巴斯卡利亚 著

任溶溶 译

爱心树童书|南海出版公司

我从哪里来?

我会去哪里?

为什么要活着?

死是怎么回事?

……

一片叫做弗雷迪的叶子和它的伙伴们经历了四季的变化,逐渐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事物,在于给别人带来快乐;明白了死亡并不是代表一切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

关于生命的故事有什么3

这是一块有字的丰碑,碑上的名单还在不断延长。他们可能曾经是白发苍苍的父母、新婚燕尔的爱人、嗷嗷待哺的孩子,如今却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遗体器官捐献者。

在3月30日的上午,江西省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内举办了一场清明缅怀诵读会,人们用这样的方式向长眠于此的捐献者们致哀,表达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思念。

3月30日,在江西南昌举办的清明缅怀诵读会上,人们向遗体器官捐献者献花致敬。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袁慧晶 摄

这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有人路过,却被诵读声留住脚步,听着故事就落了泪,这些选择在生命之火燃尽之时为他人无私献上生命礼物的捐献者们,岂止是“伟大”二字可以形容。

记者捕捉到了这样几个身影:单若毅,江西省红十字会人道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从事遗体器官捐献协调工作13年,他曾自嘲说“一天想放弃这份工作800次”;

钱爸爸和钱妈妈(化名),遗体器官捐献者家属,半个月前他们因车祸离世的8岁儿子成了纪念碑上的一个永恒的名字;

3月30日,钱妈妈久久抚摸着江西省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上儿子的名字。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袁慧晶 摄

邹德凤,江西省红十字志愿捐献者之友协会会长,从事志愿服务近30年,她不但把自己“捐”了,还发动千余人填写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

他们只是为器官捐献事业鼓与呼的人们的一分子。讲述他们的故事,或许能让社会对器官捐献多一分理解、少一份质疑,让更多的器官衰竭患者、眼疾失明患者重获新生。

曾让我无数次难以启齿和想要放弃的工作

这是单若毅从事遗体器官捐献协调工作的第13个年头。这些年,他见证过五百多次的生离死别,也无数次想要放弃,却最终被这些凡人英雄所感动而坚持下来。

2008年,单若毅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应聘到江西省红十字会,从事遗体器官捐献工作。但他很快发现,这份和专业有关的工作并不轻松。

“刚来的时候并不知道要做什么,直到一次培训被拉去看人体组织捐献取材,和上学时的解剖课完全不同。那时候不知道,这是在为以后见证捐献做准备。”单若毅说,协调员需要在手术室用镜头记录下器官摘取的全过程。

和遗体捐献有所不同,器官捐献对捐献者的要求更高,需要器官保持一定的活性,因此,器官捐献者往往都是因为意外离世的。不少器官捐献者家属在接触协调员之前,从未听说过这个词。

“尽管心里演练了无数次,也知道自己做的是一件能救人命的好事,但在那样的氛围下开口还是会痛苦。无论多少次,情感永远不会麻木。”单若毅不是没有想过放弃这份工作。最想放弃的一次是在逝者家中被两个孩子抱住双腿的瞬间。

当时单若毅和逝者的一名亲属赶到逝者家中去做其他亲属的工作。“刚进门就被两个孩子抱住腿喊‘叔叔,救救我们的爸爸’。孩子们以为我是医生,能救他们爸爸的命。当时心像针扎一样,直接哭得稀里哗啦,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最后协调的工作是那名亲属完成的。”那是单若毅第一次感觉自己像个刽子手。

他忘不了那位捐献了丈夫遗体的老太太。那时他刚把遗体安放在接运车里,准备和老太太告别,老太太突然就跪下了。“那是第一次被白发苍苍的家属跪,当时整个人都懵了。她说的话我现在都记得——‘照顾好我老头子的身体,他怕疼’。”单若毅说,那一次,他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和责任,他要对得起这些家属的信任。

还有一位捐献者母亲,做出捐献自己脑瘤过世的女儿器官的决定后被村里人风言风语,说她把孩子的器官卖了,卖了近百万元,全家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和社会压力。单若毅问她,后不后悔当初的决定?她说:“不后悔,因为我相信好人会有好报。”单若毅又问,什么样是好报?她说:“女儿出殡那天天气很好,天很蓝。”单若毅说,那一次他遇见了宽容。

每一个成功的捐献案例背后,除了捐献者本人的意愿,都离不开一个家庭的支持。一个人最多能捐献9个器官,也就是说,每一份无私大爱可能挽救9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截至2020年,全国已有2800余名像单若毅一样的专兼职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他们在愈加完善的法律赋权与监督之下,成为生命“信使”,让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在生死面前得到升华。单若毅说,坚持是因为还有许许多多的爱应该被纪念,也许生死不可协调,但爱与奉献将永生不灭。

单若毅向记者展示了他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卡。视频截图

听到移植手术顺利进行的那一刻,我想我们的选择是对的

3月1日,8岁男孩钱文博(小名“小宝”)在放学途中遭遇车祸,送入当地医院抢救后,虽然恢复了心跳,但仍然没有恢复自主呼吸。

“脑死亡。医生告诉我,儿子连成为植物人的希望都没有了。”看着儿子器官一步步走向衰竭,钱爸爸煎熬异常,他不断地问医生:“真的什么都做不了吗。”

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ICU副主任钟容向钱爸爸提出了一个方案。“孩子的父亲表达说,希望儿子在这个社会上多做一些贡献。我说可以把患儿有用的器官捐献给别人。”

那是钱爸爸第一次听到“器官捐献”这个概念。“我们家是农村的,开始我们也有顾虑的,不知道该怎样选择,所以四处打听。”钱爸爸说。

钱爸爸和钱妈妈后来还问了很多人,大多数人都告诉他们,这是在做好事。于是,他们忍着强烈的不舍,决定捐出小文博的一肝两肾。“如果小宝能给其他人带来生命,我想他会开心的。”钱爸爸说。

钱爸爸说,签了遗体捐献执行确认书后,其实内心还有过挣扎。“但当听到器官移植手术顺利进行时,突然觉得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感觉小宝还没有走,以另一种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选择是对的。”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已超过315万人,已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3.3万余例,捐献器官9.9万余个,成功挽救了近10万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

我希望器官捐献的故事能进入中小学课本

在丈夫眼中,邹德凤是一个做志愿服务到“疯魔”程度的人。近30年来,她的工资大多投入了开展志愿服务中,做好事做到最后还把自己给“捐”了。丈夫打趣她:“你不应该叫邹德凤,应该叫宋(送)德凤。”

退休前,邹德凤是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原南昌铁路中心医院)的一名护士。她从1992年开始做志愿服务,捐献者之友只是邹德凤开展的其中一项志愿服务,主要围绕遗体器官捐献的相关宣传、对遗体器官捐献者家属进行人文关怀等开展工作。

2007年,邹德凤在社区给一位贾姓老人做护理时,和老人的女儿付大姐聊天聊到了死后怎么办。邹德凤说,当时她们都不知道哪里有这样的组织可以捐献,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原江西省医学院),登记了“全捐”(遗体和器官都捐)。

邹德凤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去开展遗体器官捐献宣传工作,比如如何选择宣传时机、如何选择宣传对象等等。2015年成为江西省红十字志愿捐献者之友协会会长后,她开始发展捐献者之友队伍,如今已达到四百余人的规模。

十几年间,邹德凤发动了千余人完成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其中三种人最让她印象深刻。

第一种是她长期护理的对象及亲人,这让她感觉善意得到了回报:“我护理的一个老太太,不仅老太太的女儿捐了,女儿还发动她的爸爸和公公都捐了。”

第二种是身边人。比如捐献之友协会副会长赵蓓。“2015年第一次跟着邹老师去参加遗体器官捐献者追思会,现场特别感动,我就萌生了想法,但还是有担心。回家后给10岁的女儿当故事讲,然后女儿说想捐,这让我下了决心。我和女儿填表的时候,需要给家属签字,这时老公也提出来他要捐。”赵蓓说,这是身边榜样的带动力量。

第三种是年事已高的老人。“传统的思想多顽固啊,老人都能接受,证明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更高了,遗体器官捐献的氛围更好了。”邹德凤说,下一步,她们想做好已捐家属的关爱服务,如今还有不少捐献者家属没有被社会理解,需要人去关心,“精神上的关心和物质上一样重要,逢年过节要去看看,让家属们知道还有人记得他们的奉献。”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者已逾4000余人。

目前,全国已建立147处捐献者缅怀纪念场所,江西已是第13年开展捐献者追思缅怀活动。人体器官捐献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已成为我国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新风尚。

来源:共青团中央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6日 星期一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生命的故事讲的是什么(关于生命的故事有什么)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9067.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