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有关孙权的故事有哪些(孙权的著名故事有哪些)

2023-03-07 09:54:01 技术常识4 专业回答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3708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0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历史故事之孙权,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安的故事汇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孙权的著名故事有哪些1

孙权与曹操在濡须之战,对峙一个多月。有一天,孙权乘大船来观曹军,曹军弓箭齐发,钉在船的一侧,船就有些倾斜。孙权命人将船掉过头来,另一边受箭,于是两边箭平衡,船也平衡了。

词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在做事上,才能是上上品,人品却有所争论。刘备只占了个皇叔的名头,没有真材实学,所谓刘备摔孩子,妇人之属也。

只有孙权,承父兄业,有周瑜辅佐,是真正的英雄。

再说一下诸葛亮。

华容道关羽受命放走了曹操,众人都说诸葛是为了大局,就现代人看来,诸葛亮有中立的嫌疑,且其真实意图总是做有利于曹操的事。

可见诸葛亮人品也没有那么好。

历史人物,见仁见智,反正都是旧日风云,由后人评说罢了。

孙权的著名故事有哪些2

三国时期最爱哭的君主是谁?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刘备”,因为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足足哭了几十次,爱哭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实际上这只是小说的杜撰,真实历史中的刘备只哭了六次,大多数情况下他都喜怒不于形色,反而是曹操和孙权哭的次数更多点。比如说孙权,在正史记载中竟然哭了十三次,今天就来按照时间顺序盘点一下这十三次哭泣的原因。

一、因孙策突然被刺杀而哭

建安五年(200),孙策被仇家射伤身亡,江东基业的未来突然压在了年仅19岁的孙权身上。从他10岁那年孙坚中箭身亡起,一直都是长兄孙策一力挑起重担,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现在遮风挡雨的人走了,丧亲的悲痛令孙权痛不欲生,“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此时他年未弱冠,即使巨大的悲伤和无助令他十分惶惑不安,但江东内忧外患的局势却不容他长时间沉浸在哀思中。因此他很快擦干眼泪,稳定自己的情绪,以一个强势领导人的身份重新出现在属下面前。

二、因周瑜病卒而哭

建安十五年(210),“周瑜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周孙两家从小就是邻居,“升堂拜母,有无通共”,周瑜与孙策同年,两人关系如同亲兄弟。孙策与周瑜有“骨肉之分”,孙权母亲说“我视周瑜如子”,还让孙权“兄事之”。周瑜也说自己与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周瑜的英年早逝,对孙权来说不仅是失去了一名王佐之才,更像是孙策去世一样,失去了能够依仗的主心骨。因此孙权不仅亲自去芜湖迎接周瑜的遗体,而且带头穿上丧服来哀悼这位亲如兄长的儒将,情至深处,英雄也会落泪。

三、读张纮留下的书信而哭

建安十七年(212),张纮病重,临死前给孙权留下了一封书信,信中仍然挂念着国家大事,嘱咐他身为君主要克制自己的性情,“主不胜其情,弗能用”;要善于纳谏,忠言逆耳,“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如此忠心耿耿的老臣,临死前都在想着孙权这位君王,这临终奏表流露的真挚感情感动得孙权热泪长流。

四、看周泰创伤而哭

周泰很早之前就追随孙策,屡立战功,孙策死后,对孙权也是忠心不二,曾数次救过孙权的命。有一次孙权遭遇数千山贼,性命危在旦夕,其他人都慌乱不已,只有周泰“投身卫权,胆气倍人”,为救孙权身上受12处创伤,很久之后才康复。建安十八年(213)在濡须击退曹操的进攻后,孙权把总指挥周泰升为平虏将军。为了让心有不满的朱然、徐盛诸等人心服口服,孙权特意大摆宴席,让周泰当众解衣,细数他身上的伤痕,以显示他的赫赫战功。即使心里有所准备,孙权仍然被深深地震撼了,不由得抓着周泰的肩膀流着泪说:“卿为孤兄弟,战如熊虎,不惜躯命,被创数十,肤如刻画,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

五、因浩周举家担保而哭

黄武元年(222),曹丕封孙权为吴王,想让孙权送子为质,遣浩周为使者。因先前作孙权俘虏时被礼遇有加的对待,浩周对孙权十分信任,于是以全家百口性命为孙权担保,向曹丕保证他一定会送子过来。孙权设宴款待浩周时,对他的仗义行为十分感动,留下了泪水。然而过后孙权却食言了,气得曹丕把浩周骂了一顿,“自是之后,帝既彰权罪,周亦见疏远,终身不用”,真心报恩的浩周就这样被孙权的假哭坑了。

六、因凌统之死而哭

凌统家满门忠烈,当年凌统的父亲就是追随孙策起事,在随孙权攻打江夏时战死。然后15岁的凌统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继续为孙权征战,在逍遥津拼死保护孙权撤退而身受重伤,被孙权称为“江表虎臣”。而这样一位爱将,却在29岁时就病死了,得知消息的孙权虎躯一震,久久说不出话,而后悲哭不已。

七、因冯熙的忠贞气节而哭

黄武二年(223),冯熙以中大夫身份出使魏国,被曹丕刁难。曹丕故意贬低吴国,羞辱孙权,还派冯熙的同乡对其拉拢引诱,然而冯熙不为所动。面对恼羞成怒的曹丕,他选择横刀自刎,以证明自己对孙权的一片赤诚,这份凛然气节让孙权感动得热泪盈眶,还把他比作被匈奴扣押并傲然持节的苏武。

八、因吕范之死而哭

吕范也是孙策时期的老臣,被孙策视为家人、经常到吕范家蹭饭,对孙家十分忠贞。黄武七年(228),孙权决定任其为三公之一的大司马,加以重用,结果在印绶下达的前夕,吕范却病死了,期待落空的孙权亲自去他墓前祭祀,痛哭不已,表达自己的追思。

九、因儿子孙虑夭亡而哭

孙虑是孙登的弟弟,从小“秉性聪敏,才兼文武”,是孙权最喜爱的儿子之一。18岁的孙虑被任为镇军大将军,治理半州,孙虑在职期间“尊奉法度,敬纳师友,过于众望”,表现十分出色。然而如此优秀的儿子在20岁时便夭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让51岁的孙权久久无法释怀。

十、因张昭死谏而哭

嘉禾二年(233),52岁的孙权已经变得刚愎自用,听不下去谏臣的话。他不顾群臣反对,非要封墙头草公孙渊为燕王,怎么劝都没用。于是张昭以顾命大臣的身份抬出了吴夫人的遗命,对孙权晓之以情,说“太后遗诏言犹在耳,自己必须竭尽愚忠直言进谏”。这一下子触及到孙权的软肋,他想起母亲临终前的教诲,忍不住泪流满面。

十一、读儿子临终奏表而哭

赤乌四年(241),孙权寄予厚望的太子孙登病死了,年仅33岁。临终前,孙登上疏父皇,先是他爱惜自己的身体,然后言辞恳切地分析了军政问题,推荐了一批“忠于为国,通达治理”的大臣。年逾花甲的孙权读到儿子的书信老泪纵横,不禁为国家、为自己感到悲痛和惋惜。

十二、与蜀使宗预分别而哭

蜀吴交好时,宗预作为蜀国的使臣频频往来于两国间,和孙权的关系非常好。后来两国关系逐渐紧张,延熙十年(247)这一年,宗预被召回,临别时他说,自己已经60岁了,此去可能就是永别,“年老多病,恐不复得奉圣颜。”同样英雄迟暮的孙权感慨良多,拉着宗预的手感叹道:“孤亦衰老,恐不复相见”,两人洒泪挥别。

十三、悔悟错对陆逊而哭

孙权晚年昏聩残暴,滥杀滥伐,还因为立嗣问题罢免诛杀了许多劝谏的大臣。陆逊对此痛心疾首,多次上书劝他不要废太子,甚至磕头到流血不止。但孙权依旧执迷不悟,为此疏远了陆逊,导致陆逊最终抑郁而死,终年63岁。多年以后,太元元年(251),孙权查清了当年陆逊被告发的二十件事,明白了自己听信谗言错怪了陆逊,这才悔不当初,流着眼泪对陆逊之子陆抗认错。

这十三次哭泣,有三次是因为亲人,八次都是因为臣僚。因此可以看出,总体来说孙权对待属下饱含真情实意,待之如亲人。虽然他晚年昏庸、任性置气,但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正是因为孙权这种同甘共苦、与臣僚亲如一家的品质,才能让他在三国中脱颖而出,三分天下。

孙权的著名故事有哪些3

三国之中孙权的地位略显尴尬,他不像曹操一样手握汉献帝这张王牌,又不像刘备一样有着汉室后裔的大旗。在三国这个纷乱的时代,汉未灭亡,故而孙权的东吴政权显得不伦不类。孙权的帝业是坎坷的,早在赤壁前夕,就已经出现东吴内部斗争的迹象。《资治通鉴》记载:“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臣下,莫不响震失色。”;曹操南下,当时曹操手握雄兵,前期又轻而易举的拿下荆州,东吴随时面临倾覆之危。

孙权雕像

再来看看当时东吴众人的态度,首当其冲的就是东吴中的代表人物张昭,《三国志》记载:“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昭皆南渡江。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孙策早年创业期间,张昭就已经得到重用。孙策更是待他如亲密战友,凡是东吴大事,基本都由张昭操办。然而正是张昭此人,在赤壁前夕却说:“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拮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张昭建议孙权投降曹操

可见张昭的主张是投曹,像许昌的汉献帝投诚。实际上孙权的想法并非只做汉臣,而在于帝业。但张昭的建议和孙权所想背道而驰,孙权对此闷闷不乐。唯独在朝议中不做声的鲁肃,深刻的了解到了孙权的内心想法。《三国志》记载:“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鲁肃纪念雕像

也就是说当时东吴谁都可以降曹,唯独孙权不可,前有荆州刘琮作为前车之鉴,孙权哪里还有安身立命之法。故而孙权才会说出:“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的看法。也就是说孙权从一开始,就野心满满,但面对朝臣他有他的无奈。而且也正是赤壁的战事,让孙权命认清了形势,满朝只中唯有鲁肃和周瑜主战,也只有他们是主张孙权帝业的。

赤壁纪念处的周瑜雕像

周瑜曾在赤壁前夕说过:“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而他所列举的四点正是曹操之要害,既然主战自然是站在孙权这边的。鲁肃的态度也和周瑜一样,甚至周瑜也是鲁肃劝孙权召回来的,所以鲁肃和周瑜二人都是孙权的直系班底。但这也的孙权就放心了吗?并非如此。在《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周瑜列传》中有记载过这么一件事:“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这是刘备对孙权说的话。实际上透过赤壁一战,刘备已经意识到周瑜的可怕,他出言蛊惑孙权一番也并无道理。但是孙权听了吗?可以说就算没有听进去,但也会有所芥蒂。故而孙权班底薄弱,只剩下了鲁肃。

鲁肃的雕像

不过鲁肃有一个弊端,那就是提倡孙刘联盟之后,过于偏向刘备。赤壁战后,鲁肃的地位水涨船高,也成为了孙权的心腹。《三国志》记载:“孤亦子敬英爽有殊略,孤始与一语,便及大计,与禹相似,故比之足。”;孙权将鲁肃比之邓禹(东汉著名军事家,协助刘秀开创基业),可见鲁肃的地位隐隐在众臣之上。但鲁肃后期的行为让孙权有些不满。《三国志》记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先有鲁肃提出的联刘抗曹,后又有助借南郡,此时的鲁肃过于执着于孙刘联盟,因此孙权也大为恼火。正如之后对待收复荆州一事上,《三国志》记载:“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埸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可见鲁肃的态度始终在于维护孙刘同盟的基础。

东吴名将吕蒙

这时候孙权不得不重新找一个能够真正服从自己的人,这个人便是吕蒙。为什么是吕蒙?因为在江东中,只有吕蒙家世背景最为清白。《三国志》记载:“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所以吕蒙就是清白之户,没有任何的家世背景。这么一来孙权可以不考虑其背后的利益牵扯,放心大胆的用。其次孙权听从周瑜是为了制衡张昭,而重要鲁肃则是为了制衡周瑜。如今吕蒙的提拔正是为了克制鲁肃,但人要从哪里去选呢?自然是从赤壁以后逐渐势弱的张昭处。

《三国志》记载:“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所以吕蒙为张昭系派。那么吕蒙和鲁肃是否对付呢?还真就不对付。《三国志》记载:“肃意尚轻蒙”,原因就在于吕蒙的权威远比不上鲁肃,还有一个则是因为吕蒙的文化太少。《江表传》有云:“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吕蒙

这正是说的孙权劝学的故事,但实际上这背后是孙权的有意培养。其实在之后鲁肃也逐渐读懂了吕蒙背后的人物,孙权。《三国志·吕蒙传》记载:“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当鲁肃夸赞吕蒙之时,吕蒙是如何作答的?吕蒙将鲁肃比作穰侯(即魏冉,依仗功劳和资质,不听秦昭襄王的话),这明摆着是在敲打鲁肃,故而背后很明显有着孙权的故意安排之意思。

孙权的栽培实为巩固权力

吕蒙也对得起孙权的精心栽培,在孙权称帝的道路上,换过几任都督。唯独吕蒙是最受孙权器重的,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他即无背景,又十分听话。正如《三国志》中记载:“时有针加,权为之惨慽,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病中瘳,为下赦令,群臣毕贺。后更增笃,权自临视,命道士于星辰下为之请命。年四十二,遂卒于内殿。时权哀痛甚,为之降损。蒙未死时,所得金宝诸赐尽付府藏,敕主者命绝之日皆上还,丧事务约。权闻之,益以悲感。”

吕蒙病重,孙权担心之举令人惊叹,看到吕蒙病重孙权心中悲伤不已。甚至为了能不打扰吕蒙休息,在墙上凿开小洞以便时时查看。吕蒙病情好转,孙权设宴庆祝;病情危急,孙权则长吁短叹夜不能寐。那么这背后真的是孙权和吕蒙之间的君臣之谊令人动容吗?其实是孙权明白,要有再像吕蒙这样的好臣子,实在是太难了。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7日 星期二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有关孙权的故事有哪些(孙权的著名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3937.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