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孔子有什么故事的标题和内容(孔子有什么故事的标题)

2023-03-07 07:44:02 技术常识4 新人必懂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629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2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孔子周游列国演义:九曲明珠穿线传奇,好玩有趣有智慧,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后学天空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孔子有什么故事的标题1

话说当年周游列国的孔子,欲过境陈国赴楚王之约。考虑到地缘政治关系,陈国打算阻止孔子一行赴约,但是又不能明令禁止,于是大臣们想出一条缓兵之计:出一道难题给孔子,什么时候解决就什么时候签发通关批文。

来自影视

题目出地看上去很简单,“给一颗明珠穿线”,其实很难。因为陈国提供的明珠不是普通明珠,是传说中的九曲明珠,用来穿线的细孔之间有许多道弯(九曲形容弯弯曲曲很多,并不一定是9个),柔软的细线能过两道弯就走不动了!

不出所料,孔子和众徒弟前赴后继的进行了N次穿线,又脑洞大开的试了M种办法,都已失败告终。

怎么办?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不懂装懂,白耽误功夫——这就是孔子的可贵之处;

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圣人无常师、高手在民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要学会求助,并习惯不耻下问。

于是孔子团队眼光向外“寻寻觅觅”,虽然最初“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回忆里。

那个人是一位采桑女,孔子在进陈国都城宛丘的路上,曾与其有过一面之缘。当时,该女子正在路边田间劳作,对孔子一行只是微微一笑,但,很倾城,令人体会到了什么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孔子一时兴起,爱屋及乌托物言志,顾左右而言桑树:“南枝窈窕北枝长”——孔子还在琢磨下一句的时候,采桑女却开口了:“夫子行陈必受阻”。

这是公开的秘密,孔子周游列国,常常“累累若丧家之狗”,所以女子这样说也不为过,孔子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只是采桑女接下来的两句,令人大惑不解:“九曲明珠穿不得,归来问我采桑娘”——什么意思?也许是歌谣?与我有关吗?

子贡本想停下来去问问采桑女,结果被孔子阻止了。孔子告诫子贡:“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不要节外生枝,防止闹出绯闻,或者中美人计,被陈国抓住把柄,还是赶路要紧!

来自影视

没想到很快被现实打脸——孔子团队对事件复盘后确认:这个女子不简单,一定与陈国“亲孔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唯一能帮助他们的人!

孔子立即派子贡和颜回重走来时的路,找采桑女求教。“一人为私、两人为公”,子贡善交际、颜回儒雅随和,这样的“贡颜组合”很给力——不得不说,孔子对弟子个性品质的了解令人佩服。

子贡和颜回匆匆赶到那片桑田时,大失所望:“人面不知何处去,桑叶依旧笑春风”——采桑是有时间要求的,早上或傍晚时的桑叶最好,现在是正午时光,田间不见采桑女很正常。

不能等。等,如同守株待兔——她如果傍晚不来呢?她如果有事出远门呢?

两人决定去往采桑女的家——这个想法是对的,根据常识判断,采桑女的家一定就在附近。

但是,附近村庄众多,并且对采桑女的信息,比如最重要的姓名一无所知,怎么去打听寻找?也没有条件和时间来个地毯式搜索!

来自影视

唯一能做的就是碰运气。而“运气”太不确定了:运去英雄不自由,时来天地皆同力!

两人正在思索对策之际,细心地颜回发现桑林间有个一尺多高的泥堆,旁边还有三个较小泥堆——这是采桑女留的记号,真是谢天谢地!

什么意思呢?子贡略加思考就有了答案:"桑是木,泥是,她大概姓杜;旁边又有三堆,恐怕是三娘吧。"——对不对呢?

恰巧有一打柴人经过,颜回立即向前拱手搭话:"老伯,请问杜三娘在哪个村?"——单刀直入,问得很高明!

打柴人回道说:"芦塘获渚绕华屋,瑶草疏花傍粉墙,行过小桥流水地,其间便是杜家庄。"——此地的人怎么都这么有才?

按照打柴人的指引,颜回和子贡很快找到了杜三娘家。但是,其家人称三娘外出了,“村多不知处,不知何时归”,并拿来一只瓜招待他们。

两人很失望,不知所措。学问深厚的颜回突然看出这是一个哑谜,他说:"瓜,子在内,三娘肯定在家里,请出来吧!"——子贡猜对了!采桑女杜三娘就是要考验他们,看看他们是否像传说的一样有才,是否值得帮助。

子贡和颜回过关了,也顺利地得到了宝珠穿线方法。杜三娘说:"要穿九曲明珠,可用一个办法,把蜜糖涂在明珠一端的珠孔旁边,把丝线涂上油脂,系在蚂蚁腰上,把它放到明珠的另一端的珠孔处,在蜜糖甜味的吸引下,蚂蚁就会顺着明珠的通道,爬到有蜜糖的那边。蚂蚁钻入后,可以用烟熏入口,刺激蚂蚁快速行动。"

太聪明了,方法太绝了。蚂蚁的视力不好,但是嗅觉特别发达,甚至能闻出几十米外的蜜糖的味道,丝线涂油是为了顺滑减少阻力,保护丝线。

来自影视

孔子按照杜三娘说的办法,果然将那颗九曲明珠穿上了线,得以从困境中脱身,获得过境许可。短暂休整后,孔子团队再次出发,奔向陈蔡边境。

后来人们就用“蚁穿宝珠”这个典故形容遭到困厄,而最终得以解脱。因为其既有趣又有智慧,被吸收改编于许多影视作品中-----此为后话。

但是,陈侯对阻止孔子之行的失败并不甘心,新的阴谋已经铺开.......。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参考文献:明.董斯张的《广博物志》;清.褚人获的《坚瓠集》。

孔子有什么故事的标题2

在古代,属于秋天的节日有七夕,有中秋,还有重阳。但在今天,秋天又多了一个节日,教师节。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古代的人家,中堂都供奉着一个神位,上书“天地君亲师”五个字,常年祭祀。为什么是这五个字呢?按照荀子的说法,“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通俗点说,就是天生我,地载我,君管我,亲养我,师教我,一个也不能少。把老师和君主并列,和天地并尊,可见对师者的尊重程度。而在所有的老师中,孔子是头一个。当年孔子有教无类,才有了春秋战国时期英才辈出的局面。所以,孔子也被后世称为“万世师表”,不仅民间爱戴,官方也一直敬重有加,从汉朝开始,对孔子的祭祀持续不断,成为“国之大典”。这个传统延续下来,也就有了如今9月10日的教师节。

  既然如此,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就跟大家分享一首献给至圣先师孔子的诗,也是《唐诗三百首》中唯一的一篇皇帝诗作——唐玄宗李隆基的《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唐玄宗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鲁:今山东曲阜,为春秋时鲁国都城。

  夫子:这里是对孔子的敬称。

  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形容孔子四方奔走,无处安身。

  鄹(zōu):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孔子父叔梁纥为鄹邑大夫,孔子出生于此,后迁曲阜。

  鄹氏邑:鄹人的城邑。

  否(pǐ):不通畅,不幸。身否:生不逢时之意。

  两楹奠:指人死后灵柩停放于两楹之间。

  跟我们之前讲过的其他诗相比,这首诗格外不同寻常。不同寻常在哪儿呢?孔子是中国的万世师表,而唐玄宗则是当朝皇帝。君和师碰到了一起,或者说,一个现实的政治领袖给一个千百年来的精神领袖写诗,该怎么写呢?

  先看题目《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邹鲁是地点,孔子是人物,叹之是心情。毫无疑问,诗作应该围绕这三个事情展开。问题是,唐玄宗是皇帝,正常的活动范围应该是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他去邹鲁干什么?这其实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封禅泰山的一个副产品。开元十三年(725)的时候,开元盛世已经初见成果,国泰民安,唐玄宗东封泰山,告成于天,所以从长安到了山东。封禅之后,又到曲阜,去祭祀孔子。可能有人会说,这么说来,唐玄宗其实只是顺便去了一趟曲阜了?那又不尽然。

  推崇儒学,尊奉孔子也是唐玄宗的重要文化战略。开元十年(722),他亲自注释《孝经》,颁行天下。开元十三年(725),借封禅之便,到曲阜祭祀孔子。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这也是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封王。这三个举措环环相扣,可以看出唐玄宗的文化取向。要知道,唐朝皇帝原本尊崇道教,到武则天又推崇佛教,但是到了唐玄宗时期,他却把儒家摆到了最突出的位置。为什么?因为儒家推崇的家国同构、子孝臣忠的伦理原则对于政治和社会治理更具有积极价值。唐玄宗作为一代明君,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非常清醒。所以他祭祀孔子,绝不是兴之所至,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既然如此,他该怎么表达自己对孔子的心意呢?

  先看首联:“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孔夫子,你到底要干什么呢?一生都要这样四处奔走,不得安宁?这一联,起得真是出人意料。为什么出人意料?因为我们现在给伟人写祭文,通常都是歌功颂德,大量使用肯定句。比如说孔子吧,一定是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等等,好像我们是如此理解他。但事实上,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恰恰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超出我们一般人的经验范围呀。一般人不都贪图安逸吗?怎么孔夫子会甘愿一辈子都奔波劳碌呢?

  这个问题,其实又不是唐玄宗一个人的问题,而是用《论语·宪问》里的一个典故。当年,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个叫微生亩的人就问过他:“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丘啊,你为什么要这样四处奔波、四处游说呀,是不是要表现你的口才呀?孔子回答说:“非敢为佞也,疾固也。”我不是要逞口舌之利,我就是怎么也改不了这个想要教化世人的毛病啊。知道了这个典故,我们再来看唐玄宗这一联,就更有意思了。一方面,他要祭祀孔子,自然要思考孔子的一生,所以才发出这千古一问:你到底是为了什么才奔走不已?另一方面,他也暗示了孔夫子当年的回答:我不为了什么,我只是改不了自己这好为人师,渴望改变天下的毛病啊。这真的是毛病吗?就算是毛病,也是一个伟大的毛病!

  首联提出祭孔子这个主题,引发思考,颔联怎么接呢?“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这是呼应题目中的“经邹鲁”,也是从神游转为现实了。他带着“夫子何为者”的疑问走向邹鲁大地,到了孔子的家乡、孔子的旧宅,他又看到了什么呢?“地犹鄹氏邑”是说,当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经做过鄹邑大夫,千载之后,这个地方还是鄹县的城邑,孔子的家乡风光宛然。

  那孔子的旧宅呢?“宅即鲁王宫”。这又是一个典故。根据孔安国《尚书序》记载:“鲁恭王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升堂闻金石丝竹之声,乃不坏宅。”孔子的故居,后来成了西汉鲁恭王的地盘,鲁恭王排场大,要扩建自己的宅邸,觉得孔府旧居碍事,就要拆除。古文《尚书》不就是这样被发现的吗!可是,当他们进入堂屋的时候,却仿佛听到了奏乐的声音。鲁恭王觉得这座宅子里有神灵,于是赶紧停工。这其实是说,孔子的旧宅容貌依旧。这两句诗合在一起什么意思呢?家乡风光宛然也罢,旧宅容貌依旧也罢,不都是因为孔子的威灵、孔子的庇佑吗?

  孔子生前奔波劳碌,身后却能受千年景仰,一个否定,一个肯定,这是一个顿挫。接着该是颈联了。颈联该转,转到什么方向呢?从孔子的生平转到孔子的功业上了。怎么转的呢?“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这又是用典。所谓叹凤,用的是《论语·子罕》的记载,孔子当年叹息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什么意思呢?中国古人认为,凤凰是祥瑞,是圣王出世的象征,但孔子生在乱世,看不到凤凰出世,所以感叹自己生不逢时。那什么又是“伤麟”呢?麒麟在古代是瑞兽,也是太平之兆。但是,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一只麒麟出现在鲁国,鲁国的王公大臣打猎,居然把它打死了。

  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号啕大哭说:“吾道穷矣!”我的理想实现不了了!孔子为什么如此伤感啊?太平无兆也就罢了,此刻明明是太平的瑞兆出现了,却又被人打死,这不就是太平无望了吗?引申开来,如果人们根本就不知道仁义也就罢了,可是,明明孔子一直在推行仁义,却处处碰壁,诸侯王只知道穷兵黩武,离仁义越来越远。这样看来,自己和那只不该出现却偏偏出现,不该被打死却偏偏被打死的麒麟有什么区别呢?这才是孔子真正感慨的“吾道穷矣”!

  这样两句诗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两个层面,两种境界的伤感啊。前一句“叹凤嗟身否”,是说孔子叹息自己生不逢时,而后一句“伤麟怨道穷”则是孔子伤感自己的努力没有结果。既不能生在好时代,又不能建立一个好时代,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感叹的呢!诗题不是《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吗?这一联一连用了四个感叹词,叹、嗟、伤、怨,写得好不好?从诗的角度讲不好,清朝大学者纪晓岚说:“五六句叹嗟伤怨,用字重复,虽初体常有之,然不可为训。”

  但是,我们不是一直举《红楼梦》香菱学诗的例子吗?林黛玉对香菱说过一个最重要的原则:“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作‘不以词害意’。”叹嗟伤怨,从诗的角度讲也许涉嫌重复,但是,它却把唐玄宗对孔子的无限感叹表露无遗,孔子的一生,真是要什么没什么,求什么得不到什么呀!这岂不是又一个否定?首联说,“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这是对他生活的否定。颈联说,“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这是对他功业的否定。可是,首联的否定,被颔联“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挽回了,那颈联的否定,是不是也要挽回呢?

  最后看尾联:“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所谓两楹奠,又是一个典故。出自《礼记·檀弓》,孔子对弟子子贡说:夏人死后,殡于东阶之上,周人死后,殡于西阶之上。殷人死后,殡于两楹之间,也就是屋子正厅的两个柱子之间。我是殷人的后裔呀,昨天梦到自己坐在两楹之间接受人们给我的饭食,岂不是意味着我要死去了!

  那么,唐玄宗用这个典故干什么呢?这既是点题,也是对全诗的总结。诗题不是《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吗?既然祭祀,就要膜拜。在膜拜的时候,看到两楹之间孔子的画像,唐玄宗不由得发出感慨,虽然你终生坎坷,但是,如今你的画像被供奉在堂前两楹间,接受后人永久的顶礼祭奠,正如同你生前梦境中所见的一样,想必你也该稍感慰藉了吧。

  这仍然是一个否定之后的肯定。你当年未能实现的理想,如今终于实现了,你也因此而受到人们永远的景仰。遗爱人间,香火不绝,这不是对孔夫子最大的肯定吗?这是一层意思。但这还不够,还有一层意思。当年,你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如今,我作为皇帝,却来祭祀你,我继承了你仁义的理想,也打造了你希望看到的太平局面。这不也是唐玄宗对自己,对开元盛世的微妙赞颂吗?把诗结在这里,真是余音袅袅,而又意味深长。

  我们开始就说,《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是《唐诗三百首》中唯一的一首皇帝诗。这首诗能够入选,绝不是因为蘅塘退士要巴结唐玄宗,而是因为它写得确实好。好在哪里?

  第一,它典雅,几乎句句用典。不是任何一首诗都必须用典,但是,这是一首皇帝写给至圣先师的诗,在这种场合下,用典凸显文治,符合皇帝身份,也符合孔子身份。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它的价值观好。什么价值观呢?理想主义,而不是功利主义。唐玄宗祭祀孔子,有没有讲孔子的功业?没讲。他既没讲孔子删定六经的文化功劳,没讲孔子游说诸侯的政治功劳,也没讲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功劳,相反,他一直强调,孔子的理想都没有实现。

  但是,尽管如此,孔子还是要“栖栖一代中”,还是要奔走呼号,这种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才是最伟大的精神,也是孔子的理想终究能实现的最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讲,唐玄宗的立意真的是高,高出了他同时代的大多数人,其实也高出了我们今天的大多数人。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孔子有什么故事的标题3

原标题:风华齐鲁|孔子生在山洞里?传说只是个传说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尼山还叫“尼丘”,当时住在山脚附近的孔子父母“祷于尼丘”,或许是感动了尼山的“土地神”,不久就有了孔子,两人干脆给孔子起名丘、字仲尼。

从专程上山祷告求子的举动可以看出,孔子承载着父母太多的期待。这种来自家庭、来自家族的天生责任感伴随着孔子一生,对他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尼山位于曲阜、邹城、泗水三地交界处,海拔不过340余米,山顶五峰连峙,后人为避孔子讳,将尼丘改称为尼山。没有孔子,尼山不必改名,可若是真没有孔子,尼山也断然不会有如今的名气,如此分析,尼山并不委屈。

现在,尼山大有和孔庙、孔府、孔林并称“四孔”之势,成了海内外游客寻访孔子文化的重要地点。尼山中峰东麓有尼山孔庙和尼山书院等建筑物,另有五老峰、鲁源林、智源溪、坤灵洞、观川亭、中和壑、文德林、白云洞等所谓“尼山八景”。

这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莫过于坤灵洞了。据元代杨奂《东游记》载,曾有人“持火曳绠而入,比三数丈,忽隙间有光,睹一室,口广两楹许”,“中横石床石枕,皆天成也,而不可动”。又称“(坤灵)洞名,刘晔之所刻也”。元至正三十年(1370年),邹县县令司居敬令雕孔子像置于洞中,并立《尼山孔子像记碑》于洞前。今石像已不存,洞深、阔仅两米余。周围环以墙,洞前有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所立“夫子洞”石碑,由李予昂题写。1986年被公布为曲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坤灵洞俗称夫子洞,有人说孔母于洞内生下了孔子,有人说孔子出生后因相貌丑陋被扔到了洞内,各种添油加醋的故事传得神乎其神。

“龙生虎养鹰打扇”就是曲阜当地一个流行版本。孔子出生后,头顶如反盂,中间低四周高,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首上圩顶”,面部则有七露:双眼露筋、双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看上去像个怪物,叔梁纥夫妇就把孔子扔在野地里回家了。后来,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养乳汁,俗称“龙生虎养鹰打扇”。

这个山洞就是坤灵洞,当然,这种传说是不足为信的。但是如今人们到尼山,总要看看这个有故事的山洞。

(壹点号《风华齐鲁》出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九龙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孔子的名言故事(孔子的名言故事有什么)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7日 星期二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孔子有什么故事的标题和内容(孔子有什么故事的标题)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3880.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