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有深远意义的民族故事作文(有深远意义的民族故事)

2023-03-06 18:00:01 技术常识4 粉丝投稿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923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3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苦水川民国时期最传奇的故事圈子(八)《渗金佛祖救劫经》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兰州玫瑰天涯文化艺术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深远意义的民族故事1

苦水堡人文故事系列——苦水川民国时期最传奇的故事圈子(八)《渗金佛祖救劫经》的传奇故事

作者:苗汀 周厚澎

在旧时的苦水川,尤其在民国时期,零零总总的庙宇不下百座。一年四季都有过庙会的习惯。可见苦水人崇佛礼道的兴盛程度。只要每逢庙会的那一天,人群纷至沓来聚集在一起,便成了大家念经纪念的好日子。

可以这样毫不夸张地说,在民国时期,凡是有苦水人居住的地方,就一定有《渗金佛祖救劫经》的传承和流行。这就是苦水川民国时期最传奇的故事。  在民间,以歌颂一个人功德的经书不多,但是在苦水民间大众中能够广泛传颂的,这便是《渗金佛祖救劫经》。作为一种植根于凉州民间的古老说唱经书艺术,它以一种极为直白、朴素的形式,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

《渗金佛祖救劫经》的演唱形式很简单,说白、诵唱一般都由一人带头念唱完成。旁人只能以随从的伴唱方式起渲染烘托作用。

《渗金佛祖救劫经》的内容,主要以述颂李佛一生的传奇故事为主线,寓隐恶扬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为贤行孝等劝教于其中,故名为“颂经”。  《渗金佛祖救劫经》的唱词以苦水方言为主,通俗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又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是苦水本土所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在演唱中间,人们为了活跃气氛或调动听众情感,有时还边念边唱边与听众交流,并边进行即兴创作。  《渗金佛祖救劫经》是一种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的民间演唱颂经之一,直白自然,原汁原味,无矫揉造作之感。对弘扬民族文化、宣传李佛文化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从而多为演唱劝人向善,导其孝顺老人、父母和歌颂忠义贤德之士的故事,故而流行一世。全文如下:

《渗金佛祖救劫经》

仰启西方极乐界 佛生东巷母子宫

先天一气达摩祖 一魄应化成佛祖

顺治八年佛生辰 金刚不坏先天明

十八出家如来尊 五气朝元玄关通

削发断指菩提心 禅堂受戒王师尊

铁列神树修玉体 猪驮萱帽成大功

渡化众生俱有缘 支锅放饭凉州城

坐化长安显金身 大清皇帝康熙封

妙相庄严佛渗金 威灵端坐放光明

赫赫枝阳佛来临 故土救劫显功成

身披袈裟土黄驹 普坛主教号渗金

逢凶化吉显佛僧 正堂猛虎真武军

周公桃花分左右 披发掌剑降魔精

二十四帅众天兵 身骑梅鹿伏潭龙

手掌黄旗开路军 韦陀护法随左右

二十八宿下天宫 济世灵丹孙真君

诸佛赴坛众仙真 金花红马大将军

威灵焕赫佛先行 双方禅教救劫难

处处开坛渡众生 城隍功曹通报应

守坛正直土主神 鉴坛灵官驾火龙

纠察世界善恶分 诸神传令显威风

手持金杵降鬼精 堂传佛法护坛中

金光普照佛灵应 三百年间救万民

兵劫远消护家庭 大悲大愿大慈爱

有深远意义的民族故事2

说起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想必很多人都看过一些听过一些。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也代表着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与古代生活和历史有密切关系,神话故事充满幻想,而一些历史故事也是非常有趣和精彩。那么今天就来讲一下民间的一些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冥婚

这一民间灵异风俗,即是为死了的人找配偶。有的少男少女在定婚后,未等迎娶过门就因故双亡。那时,老人们认为,如果不替他(她)们完婚,他(她)们的鬼魂就会作怪,使家宅不安。因此,一定要为他(她)们举行一个冥婚仪式,最后将他(她)们埋在一起,成为夫妻,并骨合葬。贫寒人家一般不搞这种活动,多出现在贵族或富户,直到晚清才逐渐消失。

赶尸

十大诡异风俗之一的湘西赶尸,是巫文化的一部分,又称移灵,从清朝起就有湘西“赶尸人”的传闻,即赶尸人利用“秘术”,将客死异乡的人的尸体带回家乡,让他们入土为安。赶尸的地域范围往北只到常德,不能过洞庭湖,向东只到靖州,向西只到涪州和巫州,向西南可到云南和贵州。在湘西民间,自古就有赶尸这一行业,据说这跟“上古祭司”有密切关系。

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此节日本是祭祀祖先,但民间有言:七月初一鬼开门,七月十四鬼乱窜。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利的,不能婚娶,也不能搬家。所以民间在鬼节的第一天、第二天、第十五条和最后一天都要进行祭祀。鬼节的禁忌有很多,人们也经常挂在嘴边,比如晚上出门不要喊名字,不能拍别人的肩膀,不能吹口哨,不能踩冥纸等。

问米

所谓“问米”,即是神婆将亡故的亲友的鬼魂带到阳间来,附身于神婆,与阳间的人对话,做此仪式时都放一碗白米在旁,当地人称之为问米。被叫上来的鬼魂,有的可以告知或预言前世今生,种种人事浮沉。问米这一民间奇怪风俗,其实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中国已经存在,当时称为智者的人声称能与神灵或鬼灵沟通,懂占卜及天文地理,女称为“巫”,男称为“觋”。

喝符水

民间奇怪风俗喝符水,就是将符箓烧尽,溶于水中然后喝下肚。民间习俗中认为,喝符水能治病,能制化气煞,能驱内邪等。据小编了解,符水来自符箓派,又称符水道教,这是对道教中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后的灵宝派、上清派,直至正一道都属于箓派。而符箓派则以古代巫鬼道发展而来,与中国民间生活关系密切。

纸扎

纸扎是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品。纸扎不仅仅能满足民众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在民间也被认为:纸扎烧给逝世者后,他在九泉之下能收到,生活不用发愁。还有人认为:纸人无非就是童男童女,童男用红色,童女用绿色,但画他们时,不能画眼睛,因为画了眼睛,他们会活过来。

蛊术

传说中制造毒蛊的方法,是将多种带有剧毒的毒虫如蛇蝎、晰蝎等放进同一器物内,使其互相啮食、残杀,最后剩下的唯一存活的毒虫便是蛊。蛊的种类极多,毒性较大的有蛇蛊、犬蛊、猫鬼蛊、蝎蛊、蛤蟆蛊、虫蛊、飞蛊等。虽然蛊表面上看是有形之物,但自古以来,蛊就被认为是能飞游、变幻、发光,像鬼怪一样来去无踪的神秘之物。

推鬼与送鬼

旧时由于民间缺医少药加上穷,人们得病后一般都是请瞎子、巫婆、神汉。所谓“送鬼”,即是送走鬼神,既然有人生病,那肯定遇上了鬼,得把它送走。但是,鬼在何方,是个什么样的鬼,那就得请算命瞎子、神汉、巫婆来推算,这就叫“推鬼”。送鬼有大送小送,大则需做道场,捉鬼驱邪;小送则需买些三荤三素、香烛纸马到农村的三岔路口烧化即可。

捡骨

捡骨即在人死入土安葬后的3年或5年,甚至更久以后,重新起死者遗骸之残骨于地下,另再埋葬。这种二次葬习俗在红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等古文化遗址中,均有考古发现。曾流行于广大的中国南方地区,壮族、客家族群和部分广府人、闽南人、浙南人、皖南人等。在中国南方的壮族、台湾、琉球、东南亚部分地区、马达加斯加马拉加什人仍使用这种特殊的葬礼方式。

喊魂

诡异风俗喊魂,亦称喊惊,指孩子受到惊吓而闹病,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和在教育落后的地区,被认为是孩子“丢了魂”,需要把孩子的魂找回来,才能祛病消灾。喊魂虽然流行于全国各地,但方法因地各异。部分地区是将筷子立在碗里,一边从上而下浇注筷子,一边喊孩子的魂魄快回来,直到筷子在碗里站立不动,就认为小孩的魂魄已唤回,如此便平安无事。

落花洞女

湘西的民间灵异风俗“落花洞女”是指部落中有一些未婚的女子,能将树叶哭下来;到山洞不吃不喝,几天不死,回来后也不饮不吃,几天后就死去。这些女孩生前没有结婚,死后部落的人们认为她去和树神、井神结婚了。女子落洞致死的年龄大约在16岁至24、5岁左右。其实小编认为,落洞女子最正当的治疗是“结婚”,一桩正常的婚姻不必急促,总会到来。

占钱还魂

当家里人或村里人生病,说出一些“和已故成员相似口吻的话”的时候,就会被认为是鬼上身或亡魂上身。此时长辈们就会拿来镜子和硬币,长辈在确认完是哪位已故者的说话口吻后,就会用硬币进一步确认,将硬币垂直放在镜面上,嘴里叫着已故者的名字,一旦硬币不需要用手扶着就能站稳,那么就能确定“鬼上身”的已故者真实身份了,对话完毕后,再送鬼走。

声明:灵异风俗榜单,主要盘点了较“普通常见类型风俗”而言,所具有“神秘色彩、神灵鬼异之说”的风俗,依据其民间普及度、活动形式、活动特点等相关信息,并综合参考互联网相关排行榜进行总结。科学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榜单仅供阅读,如有疑问,欢迎评论交流。

有深远意义的民族故事3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我国历史悠久,千年的文化不仅积淀在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也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中体现。

这些在民间形成发展的故事传说随时代变迁而变化,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凝结着各朝各代人们的想象,闪烁着五彩斑斓的光华。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思想文化的变迁与时代背景、社会变革关系密切,神话传说也自然受到当时当代社会背景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

而是随朝代的变更,历史的前进变化发展。

牛郎织女的故事作为四大民间传说之首,从先秦时的《诗经》到明清小说、戏曲,故事结构从一开始的星辰神话,逐步发展为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

经过无数改变,成为历朝历代文人墨客乐于吟唱的对象。这个看似普通的神话究竟经历了什么?

为什么时至今日仍能受到人们的喜爱呢?笔者将从先秦时期的星辰神话讲起,探索牛郎织女的源流与发展。

一、星辰神话:先秦时期的《诗经》

我古代先民历来重视星宿天文的观测,牵牛织女星的产生也是由观察而来。最早记载牵牛织女的文献可以追溯到《诗经》。

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录诗歌305首,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历史面貌。

内容涉猎广泛,有爱情婚姻、农事、战争徭役、星象天文等各个方面,从中我们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风俗、生活状况。

《诗经》关于星象天文地记录不是创作者的闲情偶记,而是先秦时期的人们在生活中长久观察,在劳作中积累经验所得,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如《诗经·豳风·七月》中按季节顺序记录农事活动,其中重要农业活动的时间节点常与天上星宿相关。

出自《小雅·渐渐之石》的“月离于毕,伴涝沱矣”,月亮靠近毕星,就会大雨滂沱。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星星便是人们的晴雨表。

《小雅·大东》中关于牵牛织女星的记载最多,“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只见那三足鼎立的织女星,整日整夜七次运转,忙忙碌碌,但即使一日一夜位移七次,也织不成美丽的文章。

再看明明亮亮的牵牛星,也不能像人间真牛般拉车。

用牵牛织女星的不作为讽刺当时统治者的庸碌,表达人们的不满。可以看出此时的牛郎织女仅是两颗星星,尚未拟人化,彼此之间也没有关联。

但已经有了织女织布,牵牛拉车的雏形,映射出古代农耕社会的影子。此外,《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载了古时人们观察天文星象的真实所得。

其中牵牛位于银河东侧,织女西侧,在七月时织女星会东向正对着牵牛,这也为人们后来银河相会的想象埋下了种子。

二、步向人世:两汉时期的《迢迢牵牛星》

西汉时儒家思想成为主流,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地统一,天上一切都是地上万物的映射。

对星辰神话的象征意义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先秦时期发展到两汉,星象的作用也从指示向暗示转变了。

加之两汉时期石像的物化、文人诗歌的创作,进一步推动牵牛织女星的人格化,并逐渐生发出爱情。

据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记载,“牵牛”是一头用来祭祀的牛,而“织女”已是天帝之孙了,此时两者地位有了明显差别,为后来牛郎织女身份悬殊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为征伐西南诸国,凿昆明池,立牵牛织女像于两侧,受到百姓们的顶礼膜拜。

这便是牵牛首次以人形出现,不再是星辰,也不再是祭祀牲牛。

西汉时牵牛织女虽已人格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仍然模糊,更未生发出爱情。

到了东汉末年,文人骚客以牵牛织女为主题的文学创作增多,故事的主题逐渐发生了变化,从西汉时隔水相望变为恩爱夫妻饱受隔离之苦,寄予无限同情怜悯。

其中最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美丽的织女终日操弄机杼,素手擢擢,机杼札札,却因相思泣涕涟涟,始终织不成完整的布匹。

两人之间只相隔一湾清清浅浅的银河,却只得脉脉相思,不能言语。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此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已初具雏形,他们之间的爱情染上了一层浓郁的悲剧色彩。

东汉《古诗十九首》内容多为游子思妇,如《孔雀东南飞》也是恩爱夫妻被迫分离。

《迢迢牵牛星》正是基于“牵牛”、“织女”、“银河”三者现实的物理现象,结合当时战乱频繁,夫妻饱受分离之苦的社会背景,生发出这样一个悲情的故事。

三、世俗伊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混乱,社会动荡,思想文化自由活跃,许多文人以牵牛织女为体裁进行了不同创作,或同情二人之遭遇,或借此表达自身的思念之情。

此外,佛道玄学在当时十分盛行,志怪小说深受人们喜爱,保存了不少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

这类小说中关于天界、神仙的想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牛郎织女故事的发展。

如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中记载了当时人们对于神仙生活的想象,认为“天河与海通”,天界也有织布的妇人,牵牛的丈夫。

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常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借天帝二万钱下礼,久不还,被驱在营室中。”

牵牛为娶织女向天帝借钱二万下聘礼,久未归还,因此被驱逐关在牢房中。

这时的牵牛与现在人们印象中憨厚朴实的形象大相径庭,牵牛自身的错误是造成其与织女分离的主要原因。

而《荆楚岁时记》在另一则故事中却将两人分离的原因归咎于织女,指出织女嫁与牵牛后因情废织,为天帝不忍,从而遭受处罚。

这与彼时的生产制度和封建礼制密切相关,折射出现实社会的影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神仙道教盛行,加上儒家礼教观念的影响,推进了牛郎织女故事世俗化的进程。

从《荆楚岁时记》中可以看出,此时牵牛织女已被世俗化,不再是迢迢姣姣的星辰,他们与普通人一样具有人性,牵牛会欠债,织女会惫懒;

天界也同人间一般,赏罚明确,等级森严。故事中掺杂越来越多人们世俗的思想和愿望,为后来牛郎织女天河分离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融合颠覆:唐宋时期的《灵怪集·郭翰》与唐诗宋词

唐朝前期与北宋时期,我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十分繁荣,不仅大量输出文化,也从周边各国引进不同的文化。

开明的政策为各类文化的发展融合提供了自由的环境,文人骚客各施其能,成就无数精彩的传奇故事与诗词歌赋。

此时,唐传奇中对牛郎织女的刻画颠覆了传统,诗词的蓬勃发展使得牵牛织女成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意象。

我国文学史上小说发展较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短小简单,多记录神鬼传说或文人轶事。

唐传奇不同,记录的是人生百态,颇有生活气息。唐代张荐的作品《灵怪集》中有一篇名为《郭翰》的传奇。

其中描述的织女与人们认知中的形象大相径庭,讲述了织女不耐寂寞下凡与郭翰私会的故事。

这篇传奇中的织女虽与牵牛有一年一度的七夕之约,却不在意牵牛的想法,向往人间自由自在的生活,夜夜来会才子郭翰。

这则异化故事中的织女不再是辛勤劳作的织妇形象,变成用情不专贪图享乐的放荡形象。

这种颠覆性创作不是空穴来风,实际上是人们对于织女身为仙女的想入非非,也与当时重视享乐的社会风气有关。

《郭翰》在当时没有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但也是牛郎织女故事的继承与创新,这则故事中已出现人神相恋的情节。

虽然对象不是牛郎,但为后来牛郎化身凡人的想象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影响了后世牛郎织女故事的再创作。

在唐诗宋词中,有关七夕、牛郎织女的故事的作品枚不胜举。唐朝初期与中期多以描写七夕相会为主,或表达同情或记录风俗,大都脱离现实。

盛唐时,社会渐趋动荡,七夕诗的创作才逐渐与现实结合,或表达思念,或提醒人们重视离别,或寄托孤独寂寞等,如孟浩然的《他乡七夕》,韦应物的《七夕》,杜牧的《秋夕》等。

宋词更是有以《鹊桥仙》为词牌名专写牛郎织女的故事,进一步推动了牛郎织女故事的创作发展。

如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赞美忠贞不渝的爱情,寄托着希望牛郎织女终得团圆的美好愿望。

这种期待符合民众和文人墨客的向往和期待,被后世反复咏唱,使得牛郎织女成为诗歌中的经典意象。

五、最终写定:明清时期的民间传说

明清时期,民众的需要使通俗小说和戏曲蓬勃发展,牛郎织女的故事进入人们的创作中,从唐宋时的抒情为主转向叙事为主,文学作品层出不穷。

由于地域、文化等的不同形成了许多版本,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明朝时的《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以牛郎织女为主题的中篇小说,颇具想象。

这则故事中,牵牛是星神,织女是天帝之女。天帝嘉其勤劳赐婚二人,二人却因婚后过于恩爱弃耕废织,天帝发怒将二人分离。

牛郎织女知错能改,加上其他神仙力保,最终得以七夕相会。

小说情节继承前朝而来,又融合其他文献资料,是先秦以来第一次完整记录牛郎织女故事的作品,对这个故事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清初无名氏的《牛郎织女传》也极具代表性,这个故事中,牛郎是天界金童,织女为玉帝之孙。

金童因戏织女被罚下界成为牛金郎,织女被拘禁思过。牛金郎被嫂嫂折磨,太白金星不忍,派金牛星下凡相助,加之西王母求情,金郎的金牛星皮得以重返天庭。

金童思念织女,乘其洗浴时盗走衣物,二人互诉衷肠,在太白金星帮助下喜结良缘。

后来,又因不尽职守惹怒玉帝与西王母,因太上老君、太白金星求情,最终二人得以七夕鹊桥相会。

《牛郎织女传》糅合借鉴前代的民间故事,极大丰富了故事情节,又将文人创作与民间传说融合在一起,形成非常系统完整的故事全貌,是牛郎织女故事传播史上的里程碑。

结语:

从先秦至明清,牛郎织女从星辰化身为人,由天上而人间,故事情节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越来越丰满,映射出社会现实,寄托着人们向往团圆的美好愿望。

这则悲情中饱含浪漫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却鲜少人知道它从何而来,“牛郎织女”虽为文人所写,但更来源于民间集体创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意义深远的故事(意义深刻的故事有哪些)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6日 星期一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有深远意义的民族故事作文(有深远意义的民族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3512.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