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古代有音乐的悲壮故事有哪些(古代有音乐的悲壮故事)

2023-03-04 04:36:01 技术常识4 简单易懂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2368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31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耳熟能详的《上邪》原是军乐?揭秘汉代“短箫铙歌”的前世今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趣史探奇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古代有音乐的悲壮故事1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首传唱千年的《上邪》,被公认为中国最美的情诗。但你知道吗?在汉朝,她却被收入军乐集中,成为鼓舞军队士气的“神曲”。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的《将进酒》,历来成为中国文人骚客吟咏的名篇。但在汉代,《将进酒》也一样也被列入了军乐之中。这是为何?一切的疑问,要从汉朝神秘的乐曲——短箫铙歌说起。

1

“短箫饶歌”军乐说法的由来,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汉代鼓吹乐按用途和适用场合分类,主要有黄门鼓吹乐、短箫铙歌乐,通称“鼓吹”。黄门鼓吹用于君臣宴乐场合和国家郊庙等各种重大的礼仪活动。而短箫铙歌乐用于仪仗,是专门的军乐。除了这两种,还有横吹。横吹是汉代新兴的“乘舆以为武乐”的鼓吹新变曲,专用于歌颂皇帝的武功,东汉章帝建初后转入短箫铙歌乐中。

短箫铙歌作为军乐的身份是怎么来的呢?蔡邕所撰《东观汉记·礼乐志》中将东汉宫廷乐署使用的乐章分为四大类:“一曰太予乐,郊庙上陵之所用焉; 二曰雅颂乐, 辟雍饗射之所用焉; 三曰黄门鼓吹乐,天子宴群臣之所用焉;四曰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焉。”

鼓吹是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结合的音乐 。短箫铙歌中的短箫,为吹奏乐;铙,为打击乐。短箫铙歌作为一种武乐,主要是用于军队的振武扬威和娱乐。

短箫

短箫是一种什么乐器呢?《三礼图》说它是用若干竹管横向并列,状如口琴。《艺文类聚》卷四十四引蔡邕《月令章句》:“箫长则浊,短则清,臈密实其底,而增减之”,说明短箫发出的是清脆的声音。

而铙,古代最初就是军中传播号令之用,“铙歌”也就意味着军歌。《周礼·地官·鼓人》曰:“以金镯击鼓,以金铙上鼓。”郑玄注:“铙如铃,无舌,有秉,执而鸣之,以止击鼓。”意思是铙是手持敲击的乐器,退军时敲击止鼓,表示退却。

《说文解字》云:“铙也。似铃,柄中上下通。”,考古发现“铃”的确从“铙”演化而来。铙也叫小钲,《说文解字》曰:“铙,小钲也。军法。卒长执铙。从金,尧声。”

而从音乐考古发掘的实物来看,铙与钲、铎、句鑃、甬钟和钮钟都属钟类击奏乐器,其体制都是平顶、凹口、侈铣的合瓦形钟体。正因其形制相同,故名称被互相混用。

短箫铙歌乐演奏的方式还有“鸣茄以和箫声”。笳是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史籍记载, 笳乃是一种用芦苇制作,且没有按孔的吹奏乐器。

所以,短箫铙歌所用管乐器以短箫为主,以钲、铙、笳、鐲、铃等乐器伴奏演唱的曲辞均可称“铙歌”。

从汉晋时期的文献看,除《东观汉记.礼乐志》称“短箫铙歌乐”外,其他文献都称鼓吹;短箫铙歌是个专业词汇,所以一般都俗称“鼓吹”。不过短箫铙歌之所以被成为“鼓吹”,其实还是沾了“横吹”的光。说到横吹,前面我们说到它也是一种鼓吹乐,又称鼓角横吹,一般由鼓、角、横笛等组成,有时可加用笳与排箫。

胡笳

横吹自西汉武帝至东汉明帝时期,一直作为乘舆武乐使用。不过到了东汉章帝建初后,用于给赐边将军,横吹也成为了一种军乐,而它也由四品乐第三品 “黄门鼓吹乐”转入到第四品“短箫铙歌乐”中,所以短箫铙歌也就有了鼓吹的名号。

短箫铙歌兴起于汉武帝时代,得益于汉和西域的文化交流,适应汉武帝对匈奴作战而发展起来的。

汉代的“黄门鼓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黄门鼓吹,仅指“天子宴乐群臣”的黄门鼓吹乐。广义的黄门鼓吹,不仅包括“天子宴乐群臣”的黄门鼓吹乐,还包括用于军乐、用于天子卤簿的短箫铙歌乐。虽然都是皇家所有,由黄门鼓吹伎人演奏,但区别在于音乐功能、乐器搭配、演奏方式和表演曲目等方面。

先来看狭义的黄门鼓吹乐演奏方式和演奏曲目——

《宋书·乐志一》:“汉有黄门鼓吹。汉享宴食举乐十三曲,与魏世鼓吹长箫同。长箫、短箫,《伎录》并云:‘丝竹合作,执节者歌。

这里的意思是用作宴乐的黄门鼓吹乐,其演奏方式是“丝竹合作,执节者歌”,所用乐器有节奏乐器“节”、丝类乐器以及包括“箫”在内的竹类乐器,其表演曲目是“享宴食举乐十三曲”。这十三支曲目是什么呢?

据《宋书·乐志一》载:“汉太乐食举十三曲:一曰《鹿鸣》,二曰《重来》,三曰《初造》,四曰《侠安》,五曰《归来》,六曰《远期》,七曰《有所思》,八曰《明星》,九曰《清凉》,十曰《涉大海》,十一曰《大置酒》,十二曰《承元气》,十三曰《海淡淡》”。

再来看用作军乐的短箫铙歌乐,其演奏的方式是“箫鼓合奏”或“鸣笳以和箫声”,所用乐器有箫、笳、鼓、铙等,其演奏曲目为《宋书·乐志四》所载的《汉鼓吹短箫铙歌歌十八曲》,即一曰《朱鹭》,二曰《思悲翁》,三曰《艾如张》,四曰《上之回》,五曰《翁离》,六曰《战城南》,七曰《巫山高》,八曰《上陵》,九曰《将进酒》,十曰《君马黄》,十一曰《芳树》,十二曰《有所思》,十三曰《雉子斑》,十四曰《圣人出》,十五曰《上邪》,十六曰《临高台》,十七曰《远如期》,十八曰《石留》。

用作军乐的短箫铙歌乐与用作宴乐的黄门鼓吹乐重合的曲目只有《有所思》一曲,所以用作军乐的短箫铙歌乐与用作宴乐的黄门鼓吹乐虽然都属于广义的黄门鼓吹,但二者是不同的。

2

短箫铙歌乐中歌词抒发情感的多样性

前面说到用作军乐的短箫铙歌乐与用作宴乐的黄门鼓吹乐的所用乐器、演奏方式和曲目是不同的,我们不禁好奇,这些短箫铙歌乐都是些什么内容,歌词是怎样的呢?

短箫铙歌乐既然是军乐,就是用来鼓舞军队士气,庆祝军队凯旋的,对此文献这样记载——

《晋书·乐志》曰:“汉时有短箫铙歌之乐,其曲有《朱鹭》……等曲,列于鼓吹,多序战阵之事。”

但从这些短箫铙歌乐的歌词内容来看,却不全是与军队有关,更多的是描写普通人生活情感的。

《汉铙歌十八曲》中,《上之回》和《战城南》是描写战争惨烈和战士热血报国杀敌的。《上之回》:“月之臣,匈奴服。 令从百官急驱驰,千秋万岁乐无极。 ”抒发了汉军将士击败匈奴的壮志豪情,以及希望边境能得到长久的安宁。

《战城南》则显得悲壮凄惨不已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大意是城南之战中,死去将士的尸体暴露在野外,寻食腐肉的乌鸦在空中飞舞盘旋。尸体的旁边是激激的流水,与昏暗暮色中的蒲苇,以及失去主人后徘徊不定的战马构成了一幅悲怆的景象,深深地表现出对战死者的悼念之情。

军乐在内容与形式上和民间音乐有一定的联系, 有些短箫铙歌本就是民歌或情歌。如《有所思》原是一首情歌:“所有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飓,东方须臾高知之。 ”《有所思》生动地倾诉了一位妇女对负心人的怨恨,与变心男宣布决裂的誓词。

《上邪》也是一首爱情歌曲。“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首歌曲表现了主人公不畏强权,排除万难,大胆追求爱情的炽热情感。

《汉铙歌十八曲》之《将进酒》古词云:“将进酒,乘大白”。内容多写宴饮游乐,咏唱饮酒放歌的事。《将进酒》后来被唐代大诗人李白沿用此题,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诗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上之回》、《上陵》、《圣人出》、《远如期》是歌功颂德、祝福皇帝的歌。《上之回》,描写了天下巡幸天下,《上陵》则说的是祭祀之事。总体来说是表现了对天子的爱戴和拥护。《朱鹭》,指的是美好祥瑞之事,其他曲目也与军队战事无关。

如《思悲翁》, 则是描述了作者漂泊四方的酸楚,对生活的绝望;《艾如张 》与《雏子斑》反映了民生的艰难;《巫山高》描述了因战争徭役等原因,很多人抛妻别子, 离乡背井的无奈;《君马黄》是叙述了封建时期的知识分子,他们与朋友之间的友谊,在功名利禄面前脆弱而无力;《芳 树》则描写了女性失去宠爱而产生的哀怨之情。《临高台》是即景生感,赋吟祝颂之作。《石留》则是高赞意志坚定的人,抨击意志薄弱, 重利益、抛弃操守的人。

由此来看,《汉铙歌十八曲》多数歌曲与军队战事无关,但这改变不了短箫铙歌作为军乐的性质,这十八篇歌曲有保家卫国的壮志,有炙热的亲情、爱情、友情,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情感,虽然过了千年仍然令人感动,更加叹服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3

短箫饶歌作为军乐的作用

前面说了短箫饶歌是一种军乐, 用于军队鼓舞士气和娱乐,我们从文献记载具体来看它的作用。

先有蔡邕《《礼乐志》》所言:“其短箫铙歌,军乐也,其传曰‘黄帝、歧伯所做,以建威扬德,风劝士’也。 盖《周官》所谓‘王师大捷则令凯乐 ,军大献则令凯歌者也 。 ”再有晋代孙毓《东宫鼓吹仪》说:“鼓吹者,盖古之军声,振旅鲜捷之乐也。”所以鼓吹乐在军中作为振奋士气、祝捷庆功之用。

从以上文献可看出短箫饶歌乐的作用,一是振奋军中士气,鼓舞斗志,二是军队胜利后作为凯旋胜利、祝捷庆功所用。

短箫铙歌所使用的铙不再只是先秦时期用于战阵“鸣铙且却”、“铙所以止鼓”的单一指挥进退的军事实用性乐器了,还被赋予了对士气的提振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中虽然没有军乐一词,但是钟鼓声同样起到了振奋精神、提振士气的军乐作用。

据《国语·晋语五》中记载:“宋人弑昭公,赵宣子请师于灵公以伐宋……乃发令于太庙,召军吏而戒乐正,令三军之钟 鼓必备。赵同曰:‘国有大役,不镇抚民而备钟鼓,何也?’宣子曰:大罪伐之,小罪惮之,袭侵之事陵也。是故伐备钟鼓, 声其罪也。”

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很早就明白在战争中,击鼓敲钟对本国军队士气的提振和鼓舞作用。

鼓声歌声也是一种军乐,一种武器。楚汉相争,项羽被刘邦包围垓下,夜闻四面汉军军营里都唱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意思是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把楚国的地方都占领了,否则汉营中怎么那么多楚人,从而斗志锐减,楚军军心随之涣散,可见音乐的威力有多大。

而作为更高级军乐的短箫铙歌,比这单纯的鼓声更有感染力。、以壮声威、风劝战士。不难想象当短箫铙歌乐响起之时,汉军将士在这乐曲的鼓舞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浩浩荡荡开赴征伐匈奴的战场;得胜凯旋后,听着短箫铙歌乐回到祖国,将要再次见到亲人朋友时该是怎样的喜悦之情。

短箫铙歌作为军乐,其所用乐器和演奏方式独特,比传统击鼓助威更有感染力,歌词内容具有多样性,充分展现出汉朝军威的浩荡,对于汉朝军队士气的鼓舞和丰富军队的娱乐活动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古代有音乐的悲壮故事2

信天游民歌中的爱情

有多少人知道,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这首歌曲背后真实悲惨感人的故事

编者按:曾经四次走上星光大道并连续蝉联周赛冠军、月赛冠军、季赛冠军直至冲向全国总决赛,从此一举成名,并先后推出三张个人音乐专辑,现为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榆林市青联委员,榆林市政协第三届委员的陕北民歌手崔苗,为了从民间汲取更多的养分,不断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近几年专心致力于走访陕北民间艺人。五年来,她走遍了陕北榆林的各个村落,走进民间,无论风吹日晒,天寒地冻,她都坚持不懈,先后采访了李治文、柴根儿、冯怀青、张生枝、张天恩、白明利、刘明德、刘汉铭、郭侯旭、常配峰、李撙成、马子倩、杨巧、白秉权、刘学春、贠恩凤等60多位上至94岁高龄的陕北民间老艺人、歌唱家,拜他们为师,走进他们的生活,向他们学唱了陕北信天游、秧歌调子、水船调子、道情、酒曲等。她认为,陕北民歌离不开绥德、米脂。如果要唱陕北民歌,说不了这个地方的方言,无论你怎样唱,怎样模仿,都唱不出原有的那种味道。据介绍,她采访到每一首动听的陕北民歌背后都有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现将她采写的其中一个故事发表出来,供研究陕北民歌的学者和读者们参考。

2009年,我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排练和精心准备,抱着一个一定要上中央电视台春晚的梦想,先后四次走上星光大道并连续蝉联周赛冠军、月赛冠军、季赛冠军,直至冲向全国总决赛第八名,从此一举成了所谓的名人,并先后出了三张个人音乐专辑。然而,人怕出名猪怕壮大,随后就有各种搅抚和烦心事也接锺而至,遇到的种种烦心事,使我深深处于痛苦和迷惘之中。为了摆脱这一切,也为了从民间汲取更多的养分,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干脆,我听了北京的一位大师的话,2012年,我毅然回到陕北,深入民间。五年来,我先后走遍了陕北榆林十二个县区的各个村落,无论风吹日晒,天寒地冻,我都坚持不懈。先后采访了李治文、柴根儿、冯怀青、张生枝、张天恩、白明利、刘明德、刘汉铭、郭侯旭、李撙成、马子倩、杨巧、白秉权、刘学春、贠恩凤等60多位上至94岁的高龄的陕北民间老艺人,拜他们为师,走进他们的生活,向他们学唱了陕北信天游、秧歌调子、水船调子、道情、酒曲等。从采访中,我才了解到每一首动听的陕北民歌背后都有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我在民间找到的老艺人,他们对那些民歌以及背后的故事,都随口能唱出,随口讲出,只是歌词不同,内容稍有不同,但大体相同。比如《黄河船夫曲》《三十里铺》《赶牲灵》等等,并将这些故事一一记录下来。其中《泪格蛋蛋抛在沙蒿蒿林》这首歌的背后,就有一个悲壮爱情故事。

著名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我也认为,我所理解的《泪格蛋蛋抛在沙蒿蒿林》这首歌,有一百个人唱它,就有一百种唱法,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的理解。通过我这次对《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这首歌的背景故事的采访,我觉得,大家唱得都有些偏差。其实,这首歌是给天唱的,不是给人唱的,是一首充满悲伤、绝望的发自内心的歌,是对老天不公的愤怒的吼喊。

我读遍各种有关陕北民歌的书籍和网络,都没有找到《泪格蛋蛋抛在沙蒿蒿林》这方面的背后故事。经过走访张天恩的徒弟、绥德民间老艺人常配峰等,我了解到,其实这首歌源自于陕西与内蒙接壤的毛乌素沙漠地带,歌里唱的是一对苦命恋人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是一位帅气的后生,十七八岁左右,以给别人放羊谋生,不知叫什么名字,暂且就叫二蛋吧,他善于唱民歌,放羊时经常对着山野唱歌,练就了一副好嗓子。女主人公叫彩英,十五六岁。生得貌美可人,人见人爱。也有一副好嗓子,俩人都因为唱歌而相爱,并且以歌声来表达内心的爱。

按照乡俗,他俩虽然不是同村,但属同姓,有远亲关系,不能通婚。他们的爱恋只能压在心底,不能被别人知道。况且,二蛋又是个拦羊小子,根本就没有资格与彩英谈对象。

起初,彩英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她容貌出众,身材苗条,经常担着饭罐子,手提竹篮子,去给地里劳作的家人送饭,在弯弯村路上、山路上行走时,因为要提防饭罐被倾倒,要做好平衡,走起路就格外小心,既要把步子压稳,怕打了饭罐子,受苦人一天的饭呢,又要走得快,免得饭凉了。就这样,她均匀地迈着细步,轻飘飘地走着,就像搬水船一样,正因为她走路好看,村里每年正月闹秧歌搬水船时总是让她扮演坐船姑娘。时长日久,村里的大人娃娃都叫她“水上漂”。

放羊娃二蛋暗恋上她了。有事没事走到她跟前搭讪。彩英觉察到后生爱着她,不觉两腮发烧,产生了一种从未有的感觉,就连走起路也不那么自然了。时长日久,俩人产生了恋恋不舍的感情,一天不见面就好像短个什么,心上就像猫爪子挠一般的难受。每当想念对方时,二蛋在山峁峁上一唱,彩英就偷偷溜出门,因推上种地、乱草、赶集、闹秧歌,俩人去山旮旯旯约会,偷死圪命的。村里人认识他们,在羊圈里,柴草窑里,看见也装得没看见。而他们俩总以为别人不知道。

总是在人面前装作不认识,平时双方很容易见面,但在人面前谁也不跟谁说话,只用眼神交流,这就是歌里唱的“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

他俩的事,村里人背后说成一份水,彩英和二蛋被说得抬不起头。他俩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个长远之计,俩人就拉上山羊上庙许愿,私定终身,破命也要在一跶跶里,二蛋也作好在正月里正式提亲的准备。

陕北的正月里是非常红火热闹的,大人们之间,也在看秧歌期间,相互拜年。一天,彩英的父亲在秧歌场碰见来自山西的老拜石,就招待拜石吃饭,在酒喝得二兴兴中,说起了女儿彩英,父亲叹了口气说:“唉,我那憨女子,一满不听话,与邻村的一个拦羊小子勾搭上了,况且,还是同姓远亲,村邻亲戚们风言风语说成一份水,背兴得叫人抬不起头来,你说怎办呢?”拜石说:“这事好办,你那女子要人样有人样,要身材有身材,还有一副好嗓子,还怕寻不下个好汉哩?不怕,这事包给我。我正好有一个亲侄子,人家是大户人家,油食富贵,要马有马,要粮有粮,你要能做得了主,今天我就把定子钱给你放下,赶二月初五就让人家来迎亲。”俩人在喝酒中,三言两语就把女儿的婚事定了,并把定子钱也收了。这事叫一边做饭的彩英母亲听见了,她尽管不同意,但过去男人是主事的,女人没有说话的权利,只能暗地里偷偷哭泣。

晚上,与二蛋约会的彩英悄悄回家了。为了不惊动家里人,她走得很轻。但是,还是叫没有睡着的父亲听见了,他在等彩英说话呢。他对躲在门背后的彩英说:“英子,你回来兰,快到大跟前来,大有好事给你说。”

彩英只好说:“大,我回来兰。”彩英心里嘀咕着,平时,父亲总是凶狠狠的,今天怎这么高兴,像变了一个人。只听父亲兴奋地说:“英子,大养你十八年了,也不容易,也该寻个好人家了。今天在戏场里,我给我山西的拜石一块喝酒,他给你瞅下一家好人家,是山西的,我拜石的亲侄子,人家油食富贵,要马有马,要粮有粮,我把定子钱也收了。”

起初,彩英心里还想,是不是父亲同意和自己和二蛋婚事了?心里还激动了一下,可父亲还没说完,彩英就趷噔跪下了,她感到天旋地转,她哭着求父亲说:“大呀,你不要把我卖到山西,我要跟二蛋在一起!”

“父亲喝斥彩英道:“人家油食富贵,有马有粮。老子就是把你填进山水窟窿,也不会给那个拦羊的穷小子。”

彩英哇地大哭一声,连夜跑出了家门,一晚上站在自家的脑畔上,满脑子想的就是就是如何如何寻短见。第二天,彩英把这事说给二蛋。说父亲跟干大俩个喝了一顿酒,三言两语,就把各自的女子给卖了,连定子钱也收了。俩人抱在一起,哭得天晕地暗。

二月初五那天,山西来的男方家,拉着高骡子大马,响吹细打地把彩英抬上花轿,眼看一步步走出了村子。二蛋站在山峁上,巴望着心上人渐渐远去,绝望地对着天空喊着:“老天呀,你不睁眼呀,你乍把我杀了吧。”接着就唱出了这首感天动地的歌:

羊(啦)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蓝,

(咱们)见(啦)面(那)容易(哎呀)拉话话难。

一个在那山上(呦)一个在(呀)沟,

(咱们)拉不上(那)话儿(哎呀)招一招(呦)手。

瞭(啦)见那村村(呦)瞭不见(呀)人,

(我)泪(格)蛋蛋抛在(哎呀)沙蒿蒿林。

歌声响彻天地。在曝晒曝晒的太阳下,二蛋撕心裂肺地哭喊着,摇摇摆摆着就倒在沙峁上,任由伤心的泪水滴在沙蒿林。失魂落魄的二蛋,再没有一点力气动一动了,只喃喃地喊着彩英的名字。这一切,都被对面山上拦羊的老汉看见了,他回到村里,把看到的听到的给村里人说,大家都唏嘘不已,感到惋惜。从此,村里人就把那首歌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

后来在北京,我对书法家韩亨林说,《泪格蛋蛋抛在沙蒿蒿林》这首歌是给天唱的,不是给人唱的,他当即激动地说:“苗,你说的太对了,你太有灵气了。这首歌真的不是给人唱的,是给天唱的,这不是一首欢快的歌,也不是一首高兴的歌,而是一首悲伤的歌,是充满绝望、苦情、痛苦、无奈的歌。心上的人儿都走出村村了,怎还能瞭得见呢?”。

因为从小在陕北毛乌素沙漠里长大,对这块土地的风土人情,韩亨林了如指掌,他最能理解这首歌的真正含义了。

崔苗:口述 李纪元:整理

古代有音乐的悲壮故事3

#头条创作挑战赛#

嵇康最后一次弹奏古琴,是在临刑之前。

这是公元263年的洛阳,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善于弹奏古琴的嵇康,走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

此前十四年(249年),权臣司马懿发动政变,曹魏政权由此落入司马家族之手,而与曹魏家族联姻、迎娶了曹操孙女长乐亭主的嵇康,则一直对司马家族采取冷淡和拒绝合作的态度,这最终得罪了当时的掌权者、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

在多次征召无果后,司马昭决定采纳谋士钟会等人意见,借口处死嵇康,以此警告仍然效忠于曹魏家族的朝臣和名士。

这一年,嵇康四十岁。

临刑前,嵇康抬头看了下日影,知道行刑时间尚早,于是便向前来送别的兄长嵇喜索来一张古琴,最后一次弹奏了自己喜爱的古琴曲《广陵散》。

曲终声止后,嵇康叹了口气说,“以前袁孝尼想向我学习这首曲子,我却每每固执不肯授传他,可惜啊,《广陵散》于今绝矣!”

说完后,嵇康从容就义。

01

嵇康演奏的古琴,曾经有过多种形制。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一把公元前五世纪战国时期的十弦琴;1970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也出土了一把西汉时期的七弦古琴——与今天的古琴不同的是,这两把古琴,琴面上都还没有十三个徽位,因此只能演奏散音,而无法像今天拥有十三徽位的古琴一样,能同时演奏散音、按音和泛音。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十弦琴

另外,湖北荆门郭店也曾在新中国建国后,出土了一把战国时期的七弦琴,但其底板和面板是分开浮搁在一起,而不是像后世一样粘合在一起,由此可见先秦时期乃至西汉初期的古琴,其形制还没有定型成为今天通行的古琴样式。

尽管古琴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作为中国乐器大家族中难得的土生土长乐器,古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泛流传于中原地区,当时,在齐国的国都临淄,甚至出现了“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的繁荣景象,可见当时的古琴演奏,是一种通行于社会上下阶层的乐器。

当时,各个诸侯国都设有精通琴艺的乐官,如楚国的钟仪、晋国的师旷等人,都是闻名于史书的古琴琴师,而魏国的魏文侯更是喜欢古琴音乐,有一次,魏文侯听到琴师演奏新曲子,竟然不由自主手舞足蹈起来,可见古琴当时的魅力之广泛。

据记载,孔子就曾经学琴于著名琴师师襄,在编辑《诗经》时,孔子甚至经常就着诗辞一边弹奏古琴、一边歌唱,“弦歌之”;晚年周游列国时,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但仍然“讲诵弦歌不衰”,以歌咏弹琴,来鼓励弟子直面艰难困境。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传说,俞伯牙本是晋国著名琴师,有一年他出使楚国,竟然无意间遇见了樵夫钟子期,钟子期善解琴艺,二人引为知音;后来,钟子期病死,俞伯牙因此伤心欲绝,他特地来到钟子期坟前演奏了古曲《高山流水》,随后将琴弦挑断,并砸碎心爱的古琴,俞伯牙伤心欲绝地说,唯一的知音已逝,琴音已无人听解,此后,俞伯牙遂不再弹琴。

元代·王振朋:伯牙鼓琴图。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琴音缭绕,知音自有人知。

伯牙与子期之后数百年,西汉时期,才子司马相如善弹古琴,有一次,司马相如受友人相约,在四川临邛巨富卓王孙家参加宴饮,席间司马相如演奏了《凤求凰》等多首古琴曲,当时,卓王孙有个女儿叫卓文君,卓文君婚后不久丧夫,刚好孀居在娘家,听到司马相如的演奏后,自己也工于音律的卓文君一听倾心,后来竟然跟着司马相如一起私奔外逃。

东汉抚琴陶俑,出土于四川彭山。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卓王孙大怒,发誓绝不接济女儿。后来,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因为生活所迫,返回临邛境内开店卖酒,作为以往的千金小姐,卓文君放下身段,亲自“当垆卖酒”,司马相如则经常跟下人混在一起刷洗锅碗,搞得临邛境内喧嚣,说巨富卓王孙的女儿女婿在当街做工卖酒,最终,拉不下面子和亲情的卓王孙无奈,只好分赠给了卓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司马相如也因此得以解脱钻研琴曲诗赋,并于后来获得汉武帝赏识青云直上。

当时,陈皇后被汉武帝冷落,独处长门宫,陈皇后就请求司马相如代写了一篇《长门赋》来献给汉武帝,汉武帝读后为之感动。后人就运用这个故事,创作了琴曲《长门怨》。

02

但西汉东汉四百年的风流转瞬即逝,到了三国魏晋时期,随着嵇康的死,古琴作为名士的象征,已经有了风雨飘摇之感。

嵇康被杀的当年,构陷嵇康的钟会领兵攻灭蜀汉,此后两年(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正式篡魏建立西晋,并于公元280年攻灭吴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

西晋虽然统一全国,但以阴谋诡计著称的司马家族很快就陷入了长期动荡的“八王之乱”,当时,作为吴国亡臣的张翰在亡国之后,被裹挟来到洛阳为官。

张翰的父亲是原来吴国的大鸿胪张俨,作为高门之子,张翰善于古琴,曾经创作琴曲《秋风》,取“秋风起兮白雪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思念南国故土之意。

眼见西晋陷入内乱,远离故乡的张翰心生退意,后来,张翰借口思念家乡的菰菜(茭白)、莼羹和鲈鱼,遂辞官返回吴县(今苏州)故里,辞官前,张翰感怀地说:

“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

动情之下,他写下了《思吴江歌》: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不久,张翰辞官返乡,从此,中国琴史和文学史上,多了一个“莼鲈之思”的美丽典故。

在先秦时期,古琴经常是与瑟还有歌咏一起配合演奏的,是为“琴瑟和谐”,也就是“弦歌”。在《尚书·益稷》中,就记载了当时的演奏方式是“搏拊琴瑟以咏”,意思是用击器打着节拍,以琴、瑟伴奏歌咏——由此可见,精通古琴的张翰,他的琴曲《秋风》也是有着弦歌余韵的。

当时,张翰所身处的时代恰逢魏晋时期,在魏晋以前的汉代,古琴的形制仍然有十弦、七弦,以及底板和面板分开浮搁等形式,但到了魏晋时期,古琴形制逐渐定型,在今天流传的传为东晋时人顾恺之所画的《斫琴图》中,就描绘了古代文人制琴的场景画面,画间可见东晋时期的古琴,已经有了今天古琴的十三徽徽位,以及琴面和底板也是结合在一起的,由此可见,大概在魏晋时期,中国的古琴形制,已经定型成了后世流传的样式。

东晋·顾恺之:斫琴图。宋人摹本。故宫博物院藏

古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定型,也使得斫琴术不断发展,进入隋代后,隋文帝杨坚的儿子蜀王杨秀,就曾经“造琴千面,散在人间”,杨秀在四川发起的造琴运动和技术传承,也使得隋唐时期,四川的古琴斫制闻名全国。

隋代仅仅三十八年就宣告灭亡(581-618年),唐代隋后,四川涌现出了善于斫琴的雷氏家族,而由四川雷氏家族所斫的古琴,在唐代和后来也被称为“雷琴”,其斫制之精良,琴音之雅正,也被后世所千古传颂器重。

到了宋代时,苏东坡家中曾经收藏有一把斫于唐代开元十年(722年)的“雷琴”,苏东坡曾经在《杂书琴事·家藏雷琴》中写道,其特点是“琴岳不容指,而弦不㪇,此最琴之妙,而雷琴独然。求其法不可得,乃破其所藏雷琴求之。琴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回不去,乃有余韵,此最不传之妙。”

“雷琴”在唐代时就已享誉天下,而四川雷氏家族中,又以琴人雷威所斫之琴最为精妙,相传,雷威经常特意在大风大雪的天气里,进入深山老林,听辨树木被风吹动的声音,然后择辨良材砍伐造琴。

唐代时,四川雷氏还有雷俨、雷霄、雷钰、雷文、雷会等斫琴名家,而他们所斫的“雷琴”,至今还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九霄环佩”琴、“春雷”琴、“大圣遗音”琴、“飞泉”琴、“玉玲珑”琴以及现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枯木龙吟”等琴,这些跨越千年的遗存,也是中国古琴艺术的珍贵见证。

唐代·九霄环佩琴。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03

就在四川雷氏家族享誉大唐帝国上下时,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二十五岁的诗人李白从故乡四川出发,“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后,他游走于天南海北之间,旅游、高歌、纵酒、击剑,还有,弹琴。

在李白留存的诗歌中,有很多都写到了他自己弹琴或是与友人听琴的场景,例如在《东武二》中写“依岩望松雪,对酒鸣丝桐。”在《送纪秀才游越》中写“绿萝秋月夜,相忆在鸣琴。”在《留别王司马嵩》中写“他日闲相访,丘中有素琴。”

诗人喝醉的时候,甚至会对朋友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

与李白同为“酒中八仙”的崔宗之,曾经送给李白一张古琴,后来,崔宗之去世,李白抚弄此琴,不仅潸然泪下:

“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没。

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

——《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

诗人在诗酒琴剑中日复一日等待,终于,就在李白离开四川十七年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因为诗名显赫,42岁的李白被召至长安,唐玄宗甚至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随后,李白被供奉翰林,但作为御用文人,并不能使期望建功立业的李白开心快乐,时长日久,散漫的诗人心生倦意,加上多少有些恃才傲物,最终,唐玄宗逐渐疏远了李白,并将其赐金放还。

后来,李白在诗歌里感慨道:“功业若梦里,抚琴发咨嗟。”(早秋赠裴十七仲堪)或许,击剑属于意气激昂的上进;而抚琴,何尝不是诗人失落的伤心。

就在诗人李白再次漂泊江湖之际,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从东北的范阳起兵叛乱,掀开了为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序幕,已经年过半百却功业未建的李白,以为时机已到,于是在公元757年贸然跟随永王李璘起兵东下,没想到却在无意间卷入了唐玄宗、唐肃宗与永王父子三人间的权力之争。

安史之乱爆发后,英雄一世的唐玄宗却怂了,选择逃入四川避乱,其子李亨趁机自立称帝,是为唐肃宗。起初,不甘放弃皇权的唐玄宗试图让自己的另外一个儿子永王李璘起兵,以制衡李亨,但没想到李亨直接自立称帝占了先机,并号令天下追剿永王李璘的军队,稀里糊涂进入这趟浑水的李白因此被捕下狱,虽然为人所救,后来还是被判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

尽管后来因为朝廷大赦,李白幸运躲过一劫,但此时李白已经老病缠身,最终,就在安史之乱结束前一年,唐肃宗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逝于安徽当涂。

唐代·“大圣遗音琴”,背面铭文显示该琴斫制于唐肃宗至德丙申年(756年)。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与李白命运相同的,还有诗人王维。

安史之乱期间,被困在长安城中的王维被安禄山叛军俘虏后,被迫担任伪官给事中,等到后来唐朝官军反攻成功、长安光复,曾经出任伪官的王维等人全部被捕,按照唐律,王维当死,幸亏他的弟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叛有功,上书表示愿意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以大难不死,仅仅以降职得到处分。

对于自己的这段黑历史,王维此后一直活在自责当中,他内疚自己“没于逆贼,不能杀身,负国偷生,以至今日”,此后,他“晚年长斋,不衣文采……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在转向佛教寻求精神安慰的同时,王维还以古琴作为精神慰藉,“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在《竹里馆》他写道: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人生最后几年的孤独岁月里,他经常以弹琴来告慰自己: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酬张少府》

就在李白去世前一年,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王维先行一步辞世,盛唐的两大诗人一前一后陨落,而古琴,是他们生命里,最后的慰藉。

清代·禹之鼎《幽篁坐啸图》,山东省博物馆藏

04

而随着安史之乱老去的,不仅有王维、李白这些诗人,那些专业的琴人,也在时代的风雨中枯萎凋零。

有唐一代,由于帝国开拓进取、广纳四方,这使得来自各地的“胡乐”在唐土广为流行,当时,唐朝以“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大唐雅乐”,并建立了包括燕乐、清乐、西凉、高昌、龟兹、疏勒、安国、天竺等十部乐为基础的“唐大曲”歌舞体系,将器乐、歌、舞融为一体。

在热闹喧嚣的“唐大曲”面前,源自中华本土的古琴音乐却显得落寞起来,例如诗人刘长卿就在《听弹琴》中写道: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幽静典雅的古琴音乐,在蓬勃激昂的盛唐时期难以出头,在安史之乱后的乱世中,更加没落孤寂。因此,当时的著名琴师董庭兰(董大,约695年-约765年)早在安史之乱前,就因为穷困潦倒四处流浪,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董大(董庭兰)在流浪期间,偶遇了诗人高适,高适则为他写诗《别董大二首》: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人高适尽管自己当时也郁郁不得已,但仍然激励老友慷慨向前,此后,一路坎坷的高适因为追随名将哥舒翰进入长安,恰逢安史之乱,高适择机而起,因为追随唐肃宗而得到重用,被委任为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从而成为唯一一位官至封疆大吏的唐代著名诗人。

但琴师董大却在安史之乱的风霜中枯萎,大概在安史之乱结束后两年,公元765年,董大去世,作为一个在后世,因为诗人高适那首送别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而闻名天下的主人翁,在现实世界里,董大与古琴在唐代一样,都是落寞的。

在大唐雅乐的喧嚣盛世里,他们显得太过清静高雅,最终化成了时代孤单的余音。

唐代·周昉:调琴啜茗图。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尽管古琴在官方和民间都备受冷落,但琴师们仍然在努力探索古琴的奥义,当时,从9岁就开始学琴、会弹300多首古琴曲的琴师薛易简,因为古琴技艺高超,而官至翰林待诏,作为皇家琴师,薛易简在“唐大曲”的喧嚣热闹中,尝试在清净中追寻古琴的艺术美学,他在《琴诀》中写道:

“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对此,当代著名琴家李祥霆评价说:“西方直到18世纪后期才出现音乐美学的概念,19世纪后期才建立学术体系,而薛易简的《琴诀》在1000多年前,就建立了真正的美学理论。”

在寂寥中,古琴的艺术传承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唐时期,琴人曹柔改进了传统的古琴文字谱,改而使用更加直接易懂的减字谱,减字谱是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在中唐时期经曹柔发明后,减字谱又经过不断演化,最终在明清时期定型,从而为古琴演奏的传承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05

唐人的热烈奔放,在安史之乱以后逐渐消散,唐朝天祐四年(907年),军阀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唐朝至此灭亡,历史由此进入了长达五十多年的五代十国混战时期,一直到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后,中原地区才再次迎来了大一统的曙光。

赵匡胤的弟弟、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非常喜欢古琴,根据传说,起初古琴本为五弦,后来周文王和周武王各给增加了一根弦,古琴才形成了七弦,对于这个传说,喜欢攀附古人,同时也有心抬升自己为所谓“圣王”的宋太宗动了心,于是他叫来皇宫中的琴师、琴待诏朱文济,表示自己将下诏制作九弦琴,并询问朱文济有何建议。

作为宋太宗时期宫廷中的第一琴师,朱文济却坚决反对,并表示“五弦尚有遗音,而益以二,今无所缺”,在朱文济看来,给七弦古琴增弦纯属画蛇添足,但宋太宗却执意而为,并令人制作了九弦琴,琴成后,宋太宗还强令朱文济在宴会上演奏。

无奈下,朱文济只得进行演奏,一曲终了,余音绕梁,宋太宗还以为是根据九弦琴弹奏的新曲子,没想到耿直的朱文济却回答说,我仍是以原来的七弦演奏的,这只是古曲《松入风》罢了。

不愿攀和帝王的朱文济,此后遭到了宋太宗的冷落,但“性冲淡,不好荣利”的朱文济并不以为然,当时,北宋首都开封城中著名僧人、慧日大师夷中是朱文济的古琴弟子,朱文济死后,得其真传的夷中琴技扬名天下,后来,夷中又将琴技传给了越州(今绍兴一带)僧人义海。

义海拜别夷中后,长期隐居越州法华山修习练琴,“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后来,很多人跟随义海学琴,但他的弟子却无人能达到他的境界,“天下从海学者辐辏,无有臻其奥。”对于义海琴技无人能及的奥妙,同时代人、著名文人科学家沈括评论说,“(义)海之艺不在于声,其音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

听琴不仅在听声,更在听心、观心,义海的高超琴技,也深深打动了沈括。后来,义海门下又有僧人则全得到了他的真传,由此,从朱文济开始,夷中、义海、则全等人形成了一个传承有序的琴僧流派系统,在佛教和禅宗大兴的北宋,这是古琴流传过程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现象,而佛教僧人与古琴艺术的融合,也为古琴注入了禅宗和宗教的全新风韵。

从唐代开始兴起,进入北宋后更加蓬勃发展的禅宗,以其义理精深,深深俘获了北宋一代的知识分子,对此北宋时人张方平(1007-1091年)总结说,他们那一代的知识分子“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皆归释氏。”而释氏,指的就是佛教,尤其是禅宗。

当时,作为北宋文学宗师,欧阳修(1007-1072年)久仰琴僧夷中大名,但却一直无缘聆听,后来,欧阳修有一次因缘际会,得以现场观摩聆听夷中大师另外一位弟子、僧人知白的古琴演奏,欧阳修为此非常感动,特地写了《送琴僧知白》一诗:

“吾闻夷中琴已久,常恐老死无其传。

夷中未识不得见,岂谓今逢知白弹。

遗音髣佛尚可爱,何况之子传其全。

……

岂知山高水深意,久以写此朱丝弦。

酒酣耳热神气王,听之为子心肃然。”

虽然无缘得听夷中大师的琴音,但在听到知白的演奏后,欧阳修认为夷中琴技终于有传,自己也终于放心了。

后来,欧阳修与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失败,欧阳修被贬黜到滁州(今安徽滁州)担任知州,也就是在这里,他写下了闻名后世的《醉翁亭记》,其中有文句阐述他的胸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以其意蕴深远,在成文后就广泛流传,后来,同时代的北宋太常博士、音乐家沈遵特地追随欧阳修的足迹来到滁州,并根据《醉翁亭记》,谱成了琴曲《醉翁吟三叠》,又称《醉翁操》。

清丽流畅的《醉翁操》很快就流传开来,在听闻沈遵特意用自己的文章谱成古琴曲后,欧阳修又是惊喜又是感动,他为此特地写下了《赠沈遵》诗:

“羣动夜息浮云阴,沈夫子弹醉翁吟。

醉翁吟,以我名,我初闻之喜且惊。

宫声三叠何泠泠,酒行暂止四坐倾。

有如风轻日煖好鸟语,夜静山响春泉鸣。

坐思千岩万壑醉眠处,写君三尺膝上横。

沈夫子,恨君不为醉翁客,不见翁醉山间亭。”

古琴曲《醉翁操》在当时流传开后,很多人包括欧阳修本人,都曾为《醉翁操》填词,但效果都不理想,后来,欧阳修和沈遵相继去世,沈遵的琴友庐山玉涧道人崔闲,又邀请欧阳修的弟子苏东坡为《醉翁操》填词,苏东坡于是挥洒而就:

“琅然,清园,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涓涓,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禽夜猿。

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兮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请听徵外三两弦。”

最终,历经欧阳修、沈遵、玉涧道人崔闲和苏东坡的前后接力,《醉翁操》最终曲词合一,成为千古名曲。

北宋·“松石间意”琴。这把琴的背面,铭刻有北宋苏东坡,明代唐伯虎、文徵明、祝枝山等多位名人题记

06

尽管天才纵横,但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卷入党争的苏东坡,一生却仕途坎坷、不断被贬,从黄州(今湖北黄冈)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再到儋州(今海南儋州),在长达二十多年的贬谪岁月里,天性乐观的苏东坡最终耗尽了生命。

公元1100年,宋徽宗赵佶即位后宣布大赦,苏东坡因此被允许返回朝中,但在从海南北归开封途中,耗尽了一生心力的苏轼,最终病逝于途中路经的常州,享年65岁(1037-1101年)。

苏东坡去世时,北宋恰逢末世,当时,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艺术天才横溢的宋徽宗在位,但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治国理政一团糟,面对女真人的不断崛起进逼也毫无危机感,整日沉醉于潇洒享乐之间。

宋徽宗本人热爱古琴,琴技也不错,他曾在开封皇宫内专设“万琴堂”,“搜罗南北名琴绝品”,其中最珍贵的,就是唐代著名琴师雷威所斫制的“春雷”琴,宋徽宗特地将其列为“万琴堂”藏品第一。

公元1127年,南下的女真人攻破开封城,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北宋灭亡,是为靖康之变,后来,宋徽宗收藏的“春雷”古琴流入女真人之手,并辗转到了金章宗手上,金章宗对“春雷”也非常爱惜,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春雷”殉葬。

女真人创建的金国,最终于1234年被蒙古人和南宋联合攻灭,此后,“春雷”不知如何又重现人间,并辗转落入蒙古大臣耶律楚材之手,耶律楚材本人也精于琴道,后来,他将此琴特地赠送给了他的老师,当时的著名琴人万松行秀禅师。

“春雷”古琴此后辗转流传,到了晚清时又流入裕亲王府,后来又被民间琴家所得收藏留在大陆;但据传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一张唐代“春雷”古琴,而南北两张“春雷”古琴究竟孰真孰假,至今仍是琴坛趣事。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这幅画被认为是宋徽宗所画,但经考证,此画应是北宋宫廷画家描绘宋徽宗演奏古琴的作品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的儿子康王赵构外逃建立南宋,是为南宋首帝宋高宗,尽管宋高宗一生畏惧金人如虎,但他的接班人、宋孝宗赵昚却毅然在1163年发起隆兴北伐,尽管遭遇失败,但宋人并未放弃收复故土的奋斗,隆兴北伐失败四十三年后,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主持南宋军政的韩侂胄再次发动北伐,但此次北伐南宋准备不足,加上四川守将吴曦叛宋降金,以致此次开禧北伐也遭遇失败。

面对金人的压力,南宋奸臣史弥远与宋宁宗的杨皇后勾结,矫诏暗杀韩侂胄,并将其人头割下献给金人,由此换来了金人同意议和。受此影响,积极支持韩侂胄北伐的南宋大臣张岩也被罢官。此前,喜爱古琴的韩侂胄家中曾藏有众多古琴琴谱,张岩曾经抄录韩侂胄家中的琴谱,后来又四处收集古谱,合编为十五卷计划出版,没想到开禧北伐失败,韩侂胄被杀、张岩被贬,于是,张岩将这些古谱交给了他的门客、琴师郭楚望(即郭沔)。

局势风云变幻,作为琴师,郭楚望只得无奈离开朝堂隐居。后来,他创作了琴曲《潇湘水云》,来表现他在开禧北伐失败后的心境——北伐遇挫、主将遇害、门主遭贬,作为一介琴师,郭楚望无力改变时局,只得寄托古琴,传递愁绪。

而通过政变控制大权的史弥远,也在朝堂上下安插羽翼,为了打探宋宁宗的太子赵竑的动向,当听说赵竑喜欢古琴后,史弥远专门培养了一名善弹古琴的美女,将他安插在太子赵竑身边卧底,由此清晰掌握了太子赵竑的喜好动向。

史弥远通过卑劣政变上位、权倾朝野,这自然引起了太子赵竑的强烈不满,有一次,赵竑甚至在愤怒之下,在案几上写下“弥远当决配八千里”,宣称即位后一定将流放史弥远,打听到太子赵竑对自己强烈不满后,史弥远多次向宋宁宗进谗言构陷太子赵竑,但宋宁宗却坚持立赵竑为嗣。

无奈之下,公元1224年,宋宁宗去世,随后史弥远再次勾结宋宁宗的杨皇后和朝中军将大臣,炮制假诏书废掉了太子赵竑,并改立另外一位宗室赵昀(赵贵诚)为帝,是为宋理宗。第二年(1225年),史弥远以湖州兵变为由,强令赵竑自杀。

此后,史弥远把持南宋朝政,一直到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年)病死,史弥远死后第二年(1234年),金朝在蒙古人连年猛攻下彻底瓦解,当年,蒙古与宋朝联军攻入蔡州,金哀宗在绝望中自杀,仓促上位的金末帝随后也死于乱军之中,金朝至此灭亡。

但女真人建立的金朝覆灭,也为蒙古人继续南下扫荡南宋清除了障碍,此后,蒙古与南宋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年的宋蒙战争,到1276年,蒙古大军兵临南宋首都临安(杭州)城下,无奈之下,当时主持朝政的宋理宗的皇后谢道清(当时已经是太皇太后)带着年仅6岁的孙子宋恭宗赵㬎出城投降元兵(蒙古)。

南宋首都临安沦陷,但不甘投降的宋人仍然继续抵抗,当时,宋将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辗转扶持宋恭帝的哥哥益王赵昰(宋端宗)和弟弟卫王赵昺(宋帝昺)继续抵抗元兵,抗战一直持续到1279年,最终在广东崖山海战失败后,大臣陆秀夫不甘投降,遂背着年仅8岁的宋帝昺跳海自尽,当时,宋朝最后的十万大军和从属人员一直战斗到了最后,他们或战死、或跳海自尽,以悲壮的抗争为宋朝画上了沉重的句号。

而早在1276年就被元兵俘虏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则连同宋恭宗还有百官臣属一起被押往元大都(北京),当时,宋朝宫廷琴师汪元量也随同被俘虏北上。

当时,状元出身的宰相文天祥在临安陷落后逃出生天,继续组织宋军抵抗元兵,就在崖山海战前一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俘,在多次自杀失败后,文天祥被送往元大都监禁。

当时,同样为南宋状元宰相出身的留梦炎等人投降元朝,并试图劝降文天祥,都为文天祥坚决拒绝。琴师汪元量则在被俘北上后,因为琴艺得到元人赏识而被释放优待,有感于文天祥的坚贞,汪元量多次前往监狱探望文天祥,他还特地为文天祥演奏了《拘幽十操》《胡笳十八拍》等古琴曲,文天祥则多次“倚歌和之”。

南宋·玉壶冰琴。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作为一位流落北廷的琴师,汪元量深知亡国之痛,对文天祥更是敬佩有加。而在被幽禁五年后,元朝至元十九年(1283年),此时距离崖山海战和南宋覆灭也已过去了四年,但文天祥仍坚持不降,当年,忽必烈亲自召见文天祥,进行最后一次劝降,文天祥却说:

“我文天祥作为大宋的状元宰相,宋亡,只能死,不能活。”

忽必烈无奈,只得下令处死文天祥。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临刑前,文天祥特地要求,向着南方故国大宋的方向郑重跪拜。

然后,他要来纸笔,写下了最后的绝命诗:

“昔年单舸走维扬,万死逃生辅宋皇。

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

……

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

惟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

写完最后的诗,临死前,他对着围观的上万市民高声呐喊说:

“吾事毕矣!”

然后,文天祥从容就义。

几天后,文天祥的妻子欧阳氏为他收尸,在文天祥的衣带中发现了他的遗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至此,南宋帝国在1279年灭亡整整四年后,这个帝国的最后一位忠臣义士,最终选择了一条殉国之路。

至此,宋史才算合上了无尽叹息的最后一页。

就在文天祥殉国当年,从太皇太后被蒙古人降格为寿春郡夫人的谢道清也在元大都去世,五年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经历国破家亡、看破世事红尘的琴师汪元量决定出家为道士,并被元朝批准可以南归。

次年(1289年),汪元量抵达故乡钱塘(杭州),后来,他组织诗社、寻访旧友,游湖南、入四川,自称“野水闲云一钓蓑”,终老于山水之间,只是无人知晓,他南归后是否仍然操弄古琴,因为琴声一曲悠扬,故国却已物是人非。

那时,大宋,已然灭亡多年了。


参考文献:

许健:《琴史新编》,中华书局,2012年

黄河:《天籁心经:中国古琴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

吕伟涛:《坐上琴心:中国历代古琴文化鉴考》,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22年

余蔚:《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4日 星期六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古代有音乐的悲壮故事有哪些(古代有音乐的悲壮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1845.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