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顺应自然的故事有哪些例子(顺应自然的故事有哪些)

2023-03-03 23:02:01 技术常识4 新人要懂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2005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31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人道不在天道外 除患解难在其中——庄子《人间世》的排忧解难之道,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天地品格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顺应自然的故事有哪些1

细细细品读了庄子《人间世》所阐释的第二则叶公子高将使齐国而身处两难境地且忧患加身的故事,以及庄子假孔丘之口所阐述的排忧解难之道,我不仅对不少世人口口相传的庄子乃化外之人和出世之人的人云亦云之说,不免也会莞尔一笑,更对一些世人的轻信与轻率举动深感无可奈何,继而为庄子在帮助世人排忧解难消除身心大患中所阐释的顺应大道之举而拍手叫绝,惊叹不己,同时对老子的"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及"贵大患若身"等至语真言也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

在这一故事当中,庄子选取了人世间至艰至难的两国间的传话使臣差事,借助叶公子高之口,说明了身处两难境地且感觉难堪重负的主人公应当如何面对危情而适切应对,依循大道大德走出人生困境的排忧解难之道,以此启示世人应当如何掌握自然本原意义上的解困脱困之道。

话说叶公子高将要秉持君王的差遣出使齐国,在开始这一艰难行程前前往仲尼处向仲尼求教。叶公子高说:君王差遣我诸梁前往齐国的使命太为重大了,而齐国对待他国使臣,大多极为敬重但却并不及于召见,凡人俗子况且都不为所动,何况是王公诸侯呢?!我真的对这一差遣深感惶恐不安啊。

先生曾经对我诸梁说过,无论大事小情还是世上的所有巨细之事,鲜有不依循大道而能够欣然且顺当成就的,顺昌逆亡之道无人可置身其外。事情如果不能做成,便会有人道所对应的刑罚加身:事情如果做成了,也会有背离自然所造成的阴阳不适加身。能够在成与不成间游刃有余而又免除后患的,只有那些具备大德的得道真人可以达到啊。

或许叶公子龙也已隐隐感觉到了这件差事本身所具有的"不道″之处,也深知自身尚未具备大道之德,所以不知道应当如何处置了。现实当中,类似这种让人感觉左右为难的情况也并不鲜见,而因此陷入如叶公子龙所面对的两难境地之人也比比皆是。

因此,叶公子龙继续对仲尼实言相告:我只是满足于粗茶淡饭而不求精细完美饮食,并且也谨于执守本份而不会去擅自越俎代庖之人。如今,我早上刚领受了君王之命,晚上便要去饮食冰凉之物,因为我的内心因心生焦虑而消渴燥热不已。正所谓病由心生,我还未真正体验到这件事所带来的现实情感冲击,便已感受到了由此引发的阴阳不适和难于调和;倘若事情没有办成,我必定要受罪于人道的刑罚。身为人臣,我的能力真的很难堪当如此重任,先生有什么脱困解难的锦囊妙计相授吗?

听完叶公子高挂虑其身心安危所带来的内心独白,孔子也就不再委婉,而是直白相告。孔子说:天下有二个世人必须始终持守的戒律法条,其中一个是自然秉赋的天性,另一个是人世上的基本道义。先生之关爱你的亲人,这是自然天性,无时无刻不刻写在你的心上。正如天地时空造化弄人,人们不仅仅会在心里亲近生养自己的父母,也同样会亲近天地自然。至于为人臣子之所以要服从于君王,这本也是人间道义之所在,因为当今世上根本就不存在一个没有人君王族进行统治的地方。上述一切通通涵盖在天地时空之中,世人根本无从逃避,所以说这是非常大的戒律法条,人人都要遵循。因此对待这两种戒律争条规须慎之又慎。

因此,那些真正关爱至爱亲朋之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够让父母们安享天年,这已经是至孝的表现了;那些需要为王室服务的人们,都要无条件地服从君王的旨令并将之执行到位,根本容不得你去挑三拣四,这才是体现其忠心和忠诚度的最高表现;而用大道之行来调适心态变化,且其修身养性也已经达到了不为自身喜怒哀乐的情绪所左右之人,知道世事无常,有些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能够安于天命之规制,信守顺应自然之天条,这是最高的大德境界。身为君王底下的臣子,必然有些需要遵循君王的指令去处置且连自身都无从左右的不得已的事情,只能按照这些事情本身的要求去行事,而忘记自我的存在,哪里还有闲功夫去考量那些生存的喜悦和死亡的恐惧。正如老子所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那些已将生死存亡置之度外,且已经达到完全忘我境界之人,本就达到了天人之境。只要能够明悟这些大道之理,先生也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践行你的使臣之责了。

从天命难违角度给了叶公子高以适切心理疏导的孔子,进一步为其指明了必须信守忠实承诺而不可擅自妄为的处事原则。孔子又说:况且,我也将自身所听说过的话语转告与你。凡是世上的一切交往,大凡地缘接近的,就必须通过其日常的交往来品味其现实的亲近及诚信程度;地缘较远的,就要通过使臣的体验来传达校验其履行诺言的忠实程度。而这种校验就必须通过使臣的语言传导来加以实现。而替双方君主传达喜怒之言的,无疑是天下最难以做好的事情了。双方的道喜之言,常常会杂以一些过份的美化词语;而双方的愤怒情绪,难免就会出现一些过份谴责的语句了。而那些夹杂其中的过份情感,都是虚妄的;虚妄不实的传言,也就不能取信于人。那么,这种使臣也就会因为在传达双方言语时掺杂了个人的情感,以致于出现了不忠不实的夸张与虚构而遭殃受罪了。可见,惟有忠实才能不虚妄,妄则不忠不实也自无从取信于人了。所以,《法言》中才有这样的文字表述,"传达其平常之情和真实语言,不要用个人的情感去增益或减损、夸张和虚构那些过分的话语。″遵循这样的做法已经达到了最为自然的层面,也就可以最好地保全自己了。

可能深知人心难测,人为之道有着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存在,也深知过份过当过度的荒唐和虚妄,或许也有感于那些悖离自然心态的潜在危害,孔子继续向叶公子高表达自己对相关事情的认知。孔子又说:凭借机巧心智进行斗智斗力的,常常在刚开始时便显得自身有多么地光明正大,而在最后却是阴招狠招叠出,以至于在极端过份之时,便无所不用其极,什么阴险奇巧的诡计是有什么便用什么,只怕浑身解数不能得以尽情施展。用礼节礼仪饮酒作乐之人,刚开始时还彬彬有礼,似乎一切都歌舞升平秩序井然,等到了几杯黄汤下肚,酒虫挠心,便难于以礼貌收场了;那一种乱七八糟的场面,可不仅仅是那一个恶心可以充分表达;一到了那个极端情形,什么奇乐逸的无度荒也就随之而出了。

而世上的人为之事,又何曾能够不被这种行为定式所左右。刚开始交往之人,起初或许都能表露自己真的属于坦荡君子之流,但结局往往却又陷入了图谋私欲之徒。这种事情的发生,刚开始时或许极其简单,但经过无穷欲望的熏染,待到将要结束时便也成为极其复杂且攸关切身利益的巨大事情了。

或许有感于上述所剖析的人们之言行举止,在人类自身的利害得失中也是善变易变的,孔子继续说道:人之语言,犹如风波忽起忽灭,或许本就全无定性;也易造成口舌之争。人之行为,往往也会因为过于浮华而失去其真实性。言语风波会因其口舌之争而搅动心绪,又会因其变幻莫测而使人动荡不安;而虚华不实的行为又会造成极其现实的危害。因此,当一种没有来由的愤懑情绪突然生发,其中的各种机辩巧言和偏激词语也将随之而来,并试图在这种争斗中求胜。而野兽垂死前的凄厉叫声根本无从再去选择应当如何装腔作势,其被逼入绝境时的气息在挣扎中也就天然迸发。于是,心中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如同困兽撕心裂肺般的心理共鸣;倘若被逼迫到极端境地,连保护自身的坚硬外壳都被敲碎了,当最后一块遮羞布也被无情掀开,怕是相对应的也只有那赤裸裸的不肖之心而非贤人的惺惺作态了。这种本能的反应,没有人知道其是如何发生的。而如果连这种毫无来由的本能反应是如何产生的,又怎么能够知道其确切的最终结果呢?!也是的,本能的东西,本就是一种天性,根本就没有什么因循果报可寻。

因此,《法言》说:不要擅作主张去改变君王的指令,也不能试图用自身的意愿去劝导他人以成就自己。任何过度的言行,都是浮华不实之举,本就与自然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则。所以,杂以个人意愿的"迁令"和"劝成",都是极其有害的危险行为。一种循道大德的养成需要始终如一地长久持守;而一种恶念变成恶行的往往瞬间就会出现,恐怕连及时改正的机会都不会给予,想改变也根本来不及了。所以,人们的一言一行都要十分审慎,万不可因一丝一毫的大意以至于酿成大错。

话题展开到这里,意犹未尽的孔子继续说道:况且,驾乘着天地造化之物遨游于天然本性的清澈澄明,以此托举起人生之中那些不得已的事项,借以涵养那颗中正平和的自然心性,已是人生修养的至臻之境了。又哪儿需要抛弃自然的本性而去索取其他可交换的回报呢?!还不如信守那不可违逆的天命之所,长葆那一颗自然本心,这才是人生之中最为艰难的事情。

……

看完庄子在《人间世》写下的第二个故事,笔者才恍然大悟,原来对于世人而言,如何从背离自然歧路上迷途知返,消弥人为妄欲而回归大道本原,或许才是人世间最难的事项。正如老子所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但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而使老子感慨不已的,是"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因为"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啊!所以,庄子也用这则故事告诉世人,其实人生之中最难的,是始终如一依循天命流行而顺应自然信行大道。只要能够共步天地大道,人世间便没有什么迈不过去的坎陷,也没有排解不了的难题了!

顺应自然的故事有哪些2

畜生之言不可听

一个人喂养了一些家禽和家畜,并且从懂法术的人那里学习了兽语,他能听懂家禽和家畜的话语。

一天,他听到鸡对狗说:“马快要死了。”于是他就把马卖掉了,避免了损失。

不久,他又听到鸡对狗说:“驴子快要死了。”他又把驴子卖了。

过了一段时间,他听到鸡说:“主人的女仆快要死了。”就毫不犹豫地把女仆卖了。

他非常高兴,庆幸自己懂得兽语,可以帮助自己料理家务。

直到有一天,他听到鸡对狗说:“主人快要死了。”

他听后非常恐慌,就去找德高望重的道长讨要主意。

道长说:“现在你可以把自己卖掉了!”

听信畜生之言只能把自己卖掉。许多诽谤别人,背后说人坏话的人,也属于畜生的同类,听信他们的话只能带来麻烦,把自己卖掉。

所以,要保住自己,首先不要听畜生之言,包括那些衣冠禽兽,喜欢诬蔑诽谤之人的一切恶言。

鸥鹭忘机

很久以前,有个渔夫喜欢水鸟,每次出海时,都与水鸟一道游戏,常常有上百只的水鸟飞来和他一同玩耍。

有一天,他的父亲对他说:“我听说那些水鸟都愿意与你游玩,你捉几只带回家给我下酒。”

第二天,渔夫出海了。他一心想着为父亲捉几只回去,但水鸟只是在他的头顶盘旋飞舞,却并不落下来了。

这个故事出自《列子》。“忘机”一词是道家语,意思是忘却了计较、巧诈之心,自甘恬谈,与世无争。

“人能忘机,鸟即不疑;人机一动,鸟即远离”,劝喻人莫生机心。

“鸥鹭忘机”即指一个人若无巧诈之心,连异类都是愿意与之亲近的。后世多用来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牛缺遇盗

在上地这一带地方,有一位声望很高的饱学之士,名字叫做牛缺。

有一次,他要去邯郸拜见赵国国君,途经耦沙时,遇上了一伙强盗。强盗抢走了他的牛车以及随身衣物,他只好步行。

强盗在一旁看到这人对被劫之事并不在意,脸上连半点忧愁和吝啬的表情都没有,心中不免生疑,于是便追上去问个究竟。

牛缺坦然地回答说:“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应当因丢失一点供养自己的财物而去与人争斗,这样会危害它所供养的自身的安全啊。”

强盗们听后,同声称赞道:这真是一个贤德之人啊!他们望着牛缺渐渐走远的背影商议:如此贤德之人去见赵国国君,必受到重用,他如果在国君面前告发了我们的强盗行径,我们一定会大难临头,还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这伙强盗再一次追上牛缺,并把他杀掉了。

有个燕国人听说了这事后,就将全族的人集合起来,告诫他们:今后谁遇上了强盗,可千万别学牛缺那样以贤德求忍让呀!大家都牢牢记住了这个教训。

不久,这个燕国人的弟弟要到秦国去,一行人来到函谷关下,也遇上了强盗。他想起了哥哥的告诫,始终不肯轻易舍弃财物,在实在斗不过这伙强人时,他低三下四地哀求强盗以慈善为本,发还抢走的财物。

强盗们被纠缠得大怒,厉声喝道:“我们没有要你的命,就已经够宽宏了。你现在还缠住我们,索要财物,这不就把我们暴露了吗?我们既然已经作了强盗,哪里还有什么慈悲仁义可言?”

只见这伙人手起刀落,将那个燕人的弟弟杀了,同时还杀害了与之同行的四五个伙伴。

这个故事出自《列子》。有两个人被强盗杀了,一个是因为对强盗抢劫无动于衷,一个是过分依赖,但他们遇难的原因都是一个,都是不顺应时理,不懂变通而遭到杀害。

牛缺是君子,他得到的教育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到要有君子风度,风度害死了他,燕人听哥哥的话要和强盗抢夺财物,强盗都不耐烦了他还在抢,哥哥的教诲也害死了他。

面对危难,应该知时应理,就是要知道不同的时机有不同的应变;在危险的时候,了解自己很多时候比了解敌人更重要。

猫头鹰搬家

猫头鹰碰见了斑鸠。

斑鸠问:“你到哪里去啊?”

猫头鹰说:“我打算搬到东边去住。”

斑鸠又问:“为什么呢?”

猫头鹰说:“西边的人们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想搬走。”

斑鸠说:“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叫声,搬走是可以的。不然的话,迁到东边,那里的人一样会不喜欢你的叫声啊。”

这个故事出自《说苑》。如果你希望一切都能变得更加美好,那就从改变自己开始。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选择逃避的态度,而是要勇于改正。

开悟的障碍

有人问道长:“你是如何开悟的?”

道长回答:“是因为一只狗,我才开悟的。”

那人问:“狗是你开悟的导师?”

道长说:“有一天我看到一只狗站在水边快渴死了。每次它探头到水边想喝水,就吓一跳,因为水里有一只狗。”

那人又问:“然后呢?”

道长说:“最后它渴得实在受不了,顾不得恐惧便纵身跃进水中,发现水中的狗不见了,原来无法喝水解渴的障碍只是自己的影子。由这件事我发现隔着我的障碍是我自己,于是障碍便消失而顿悟了。”

自我是开悟的障碍。人生的很多烦恼就是因为做不到“无我”。

顺应自然的故事有哪些3

孙秉伟

我的一部25万字的文集《烟雨人生》,上个月由黄海数字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文集是我几十年来,尤其是退休后的十多年间撰写的散文、随笔、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精选,多篇刊发于各级报刊和文学杂志。文集列为“至爱亲情”“家国情怀”“七彩珠玑”“俗世红尘”“世间冷暖”“驿站心语”等六辑。

该文集由国家一级作家、青岛市作协名誉主席许晨先生;著名散文家、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李木生先生;青岛市影视文化研究会原会长孙宝林教授等三位名家作序,就文集的创作初衷、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精神坐标、哲学高度等从不同视角进行阐述。耄耋之年的岛城知名书法家崔振东先生为文集题写书名,与精美的封面设计交相辉映,脱俗清爽,潇洒飘逸。

文集出版后,得到了相关领导、作家、艺术家、文友和广大读者的积极评价。《青岛晚报》《半岛都市报》适时刊登《书荐》;《黄海散文》《首都文学》等微台相继推出几位作家、文友的精彩书评;《青岛图书馆》热情收藏。遍及多省市的广大读者购书踊跃,点赞、留评、推介者众。更让作者感动的是读者群中,上有101岁的人瑞,下有年少学子,更多的是处在不惑、天命、花甲、古稀、耄耋之年不同的年龄段,年龄跨度可谓大矣。读者们与我徜徉在《烟雨人生》之中,看人世沧桑,忆如烟往事,游锦绣山水,品人生况味。一部文集,结识多少知音,让我感动、感激、感奋、感恩!

为使更多的读者了解《烟雨人生》,特意转发许晨、李木生、孙宝林三位先生的序言,敬请阅读。

大江东去与晓风残月的交响

——孙秉伟文集《烟雨人生》序言

许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是北宋大文豪苏轼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前半阕,读来犹如黄钟大吕壮怀激烈,千百年间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之作。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与苏大学士同朝代的著名词人柳永柳三变《雨霖铃》中的后半阕,品味则是小桥流水情感惆怅,有史以来被视为婉约派的典型诗词。

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南宋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大意是说:苏轼在玉堂署任职时,问一个擅长歌咏的幕僚他的词和柳永相比较如何。此人对他们的艺术风格了如指掌,引了二人各自词作中的千古名句,说明了柳永词娇婉细腻,苏轼词豪情万丈。东坡拍手叫绝,感到评价甚佳。

时光如流,白驹过隙,在二十一世纪的壬寅虎年春天里,我的电脑屏幕上展开了一部名为《烟雨人生》的文学作品集,作者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原济南铁路局青岛铁路分局文联秘书长、青岛市文联第六届委员、宝刀未老志同道合的文友孙秉伟先生。

选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泡一杯明前龙井,我细细浏览审读这部文集,蓦地,灵感如电光石火一样掠过脑际,情不自禁联想起了古人关于豪放与婉约的品评。尽管现而今的文化人不能与历史上的文豪墨客相提并论,但其中丝丝缕缕的文风诗意却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二者兼而有之,堪称一部“大江东去与晓风残月的交响”之曲。

不是吗?请各位文朋诗友随着笔者的思路看一看吧。

孙秉伟出生在青岛解放那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真正是一位生在红旗下,长在新社会的共和国同龄人。无庸讳言,他经历过艰辛时光、动荡年代,以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参加工作后做过铁路机车乘务员、机关秘书、工会主席等,是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担任过青岛铁路文联秘书长。

他们兄妹七人,孙秉伟是长子,自幼便担起帮助爸妈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他放弃高考改为去上中专,就是为了早些参加工作贴补家用。而在国家遭遇三年困难时期,以及上山下乡运动来临之际,他更是以“大哥”身份想方设法为父母分忧,为弟妹解难,就好像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人世间》,其中所描绘的普通人家似的。

这样的人生历程,这样的时代大潮,势必会给孙秉伟的为人处事和眼界心胸打下深深的烙印。一方面,他随着共和国的发展变革经风历雨茁壮成长,充满了阳光向上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他那帮助家庭亲友的责任感,也会自然而然萌生出了细致柔和的“儿女情长”。因而,加之古典诗词的修养和对于文学艺术的爱好,培植滋养了孙秉伟上述满满的“正能量”。

毫无例外,这些均体现在他潜心编撰的此文集中。因了好学上进,爱好写作,多年来常有文章见诸于报刊,还有自己的博客和公众号并加入了齐鲁壹点号平台,他精选出了上百篇文稿,编为“至爱亲情”“家国情怀”“七彩珠玑”“俗世红尘”“世间冷暖”“驿站心语”等七辑。全面纵览深入阅读,生动感人,我以为具备这样一些特色:

一是情深意长。无论是从大处讲得红色江山、家乡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从小处说得至爱亲朋、家长里短抑或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点头之交”、凡人琐事,作者均投入了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我们知道,文艺作品不管是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还是影视戏剧,都需体现出一个“情”字:友情、爱情、亲情、乡情等等,只有尽情抒发了如此情怀,才能打动读者、观众,起到寓教于乐的艺术效果。孙秉伟先生的作品即是如此。

打开书本,我们最先领略到的就是一组怀亲作品,其间有祭奠逝去的父母老人,怀念命运多舛的姨母、情同手足的兄弟等亲人。看得出来,作者是位孝子,字里行间充满了依依不舍、深深眷恋。尤其《铭记那些沉痛的文字》《那一束清淡的白丁香》《一针一线老娘情》等文章,摄人心魄。请看《此情绵绵无绝期》中的描写:

在台北的表妹把我姨母去世的噩耗传递了过来。老人家终年90岁。表妹说,姨母在弥留之际,弱弱地说,她就要去天堂见她的三姐了。闻此言,我不禁老泪纵横。

姨母的三姐就是我的母亲。母亲已走了五年了。我对着母亲的遗像说,妈,我姨母就要去天堂找您做伴了,你们姐妹又要重逢了,妈,我好想您,也想姨母!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令人怦然心动。

二是正直向上。尽管幼时经历过风雨坎坷,但毕竟是受党培养教育多年的工人出身的企业领导干部、文化工作者,孙秉伟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初心,追求真理真知,对我们党的纲领、国富民强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信念,坚定不移。事实上,当今社会上有些人“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总要把个别不尽人意的事情放大开来,抹黑国家。其不仅无益于纠偏改错以利再战,反而会被心怀鬼胎的人利用。本书作者始终正气凛然,热爱祖国和时代,让生活充满阳光。

这在文集中的《五星红旗遐想》《镰刀锤头之歌》《刘公岛·家国情》《钟表楼子的诉说》《多难兴邦》等篇章中表现得旗帜鲜明、淋漓尽致。比如《国旗傲立广寒宫》一文,作者在述说了嫦娥五号实现了五星红旗在月面首次“独立展示”之后,情不自禁心潮激荡:明月啊明月,当你回想起几千年来日日夜夜看到的人间烟火,目睹神州大地“换了人间”伟大的历史变迁,当你怀抱着五星红旗一睹她的风采的时候,你怎能不为之心潮难平,而倍加生辉?

一轮皓月冉冉升起,把一片清辉洒向人间。今晚,在其冰清玉洁的娇容中闪烁着的唯一夺目的色彩是“中国红”;在其广袤苍茫的大地上跳动着的唯一的一颗心是“中国心”……瞧,写得何等好啊!只有饮水思源心存感恩的人士,才会发出这样的心声,并且引发人们强烈的共鸣。

三是文笔清新。纵观整部《烟雨人生》--有散文、随笔、游记,也有报告文学和杂文时评,给我一个深刻的印象是:本书作者具有丰厚的古典文学素养,掌握了自然亲切、娓娓道来的笔法。在他的笔下,虽说没有多少华丽的词藻和玄虚的修饰,但其对于历史人文、经典诗词心领神会的旁征博引,用真切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就平添了一种亲和朴实、喜闻乐见的艺术魅力。

作者孙秉伟是个有心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或因工作、或去旅游到过一些地方,参观当地的风景名胜,采风斯时的风土人情,往往会使他联想到历史和现实,发思古之幽情,浇心中之块垒。请看这篇《西子湖秋游遇雨》,写他在赴杭州游西湖时,突逢落雨,立时引发了许多遐思:

倏地,我恍惚见到许仙和白娘子从雨幕中的断桥走下来。眉清目秀的许仙带着善良懦弱,“绰约有绝代之色”的白娘子娇艳俏丽,偎依在许仙身旁缠缠绵绵,狡黠慧捷的小青如娇花软玉,紧随其后。“画中人”为烟雨西子湖平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让人如痴如醉……

还有《两颗璀璨的星辰》一文,是其专门到省城济南去参观拜谒“李清照纪念堂”和“辛稼轩纪念祠”之后的感叹。是啊,熟悉宋词精华的人谁不知晓山东“二安”呢?!“千古才女”李清照,人称易安居士;“文武双全”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他们既是山东文坛的骄傲,又是华夏诗词的代表之一,其中文化营养滋育着一代代后来人。当分别歌咏了两位大家之后,作者写道:

走出稼轩祠,夜已降临。泉城灯火通明,车水马龙,真乃人间乐土。抬头望去,郎朗秋月,满天星辰。我憧憬着在那灿烂的星河里,李清照、辛弃疾的名字与其流芳百世的词作,已经化作了两颗璀璨的星辰,与日月同辉。一咏三叹,余音绕梁。类似文章在《竹里花间的人生韵味》《崂山太清宫之秋韵》《飘飘一方红丝巾》《细雨蒙蒙花海行》《徜徉浮山槐花海》等篇什里,也都有令人眼睛一亮的表述。孙秉伟特别敬仰宋代名家苏东坡,在《披一蓑烟雨且徐行》《西子湖秋游遇雨》等文中均有提及,甚而书名也是化用了苏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词句,恰到好处。

此外,文集中还有许多说事论理、针砭时弊的即兴短文,有《清风伴我好唱歌》民间合唱队的详情推介,有《老年人宜“慢半拍”》的生活规劝,也有《从丁祖伋“抱母求医”所想到的》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华孝道,以及《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一位老年大学教师的赞誉。

其中还有一篇《古稀同圆髫年梦——写在“乙甲庄骑手——楚成东文学作品集”出版之际》,令我印象美好而深刻。因为,他所说得这位楚成东先生,恰恰在前不久编辑成书时,邀请我为之写了序言,知道他们是小学同学,那时就有了一个“作家梦”。两人保持了一生的友情,工作之余笔耕不辍,而今均成为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出版了自己的专著。

七岁梦想七旬圆,可谓当下文坛一段佳话。他们的经历充分说明,“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且只要专心努力,就一定会有丰硕的收获。而且,对于退休后的老年人来说,动脑动手,回顾平生,还可以使生活充实有意义、益寿延年,何乐而不为呢!他们为同龄人树立了生活的榜样。

当然,如果选文编辑时再细致一些会更好的。“人过七十古来稀”,那是古语,现在生活条件大有提高,八十、九十甚而百岁亦不希奇了。孙秉伟先生在七十有三年纪出版了作品文集,既有大江东去的豪迈,又有晓风残月的深情,兄友弟恭,子孝孙贤,上可告慰二老双亲,下可传承子孙后人,同时可让各界读者品读赏析,真正是一件功德圆满的喜事、幸事。在此我特向他和支持他的夫人、子女、朋友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是为序。

2022年4月于青岛崂山区

(作者简介:许晨,系鲁奖得主、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原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社长、青岛市作协名誉主席、国家一级作家。著有《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启示录》《琴声如诉》《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耕海探洋》《山海闽东》等散文集和报告文学专著。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全国海洋文学大赛特等奖、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泰山文学奖等奖项。)

《烟雨人生》里蕴藏着散文写作的几条密码

李木生

在“绿肥红瘦”时节,我悉心阅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孙秉伟即将付梓的文集《烟雨人生》。这部20多万字的文集蕴藏着散文写作的密码,挑出我发现的几条就教于方家。

即便写至爱亲情,也不能忘记时代背景,或者说不能脱离开人生赖以展开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犹如树木与大地土壤的关系。鲁迅《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其实是时代悲剧的一个缩影。孙犁“耕堂劫后十种”,这晚华的辉煌,就因为将历史、现实与人心熔铸在一起。十种的最后一部《曲终集》,连不足百字的《题》,都与现实紧紧相连,“报纸扩版成风,而内容变为小报。世风日下,文化随之”。秉伟的《烟雨人生》,就响着时代的足音,如文集中《此情绵绵无绝期》,就将一个海峡将同胞分隔数十年的悲剧,述说得催人泪下。大陆三姐当年赠给小妹的铜盒砚台,“三通”后台湾小妹给三姐的长信,无不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情感与这个时代的本质性原貌。

散文离不开家国情怀,不仅牵涉着格局,还关连真理与谬误。“是夜,朗朗明月,寒星闪闪。我在心中点燃起30万支烛火,遥望南天,默默地为死难的30万同胞祈祷,寄去一个古稀老者不尽的哀思、挥之不去的忧虑,和一个爱国者应有的清醒!”——这是秉伟《点燃30万支烛火……》中的一段话,为南京大屠杀而写。虽已成历史,却可映照当下,让我们知道侵略者的嘴脸与罪恶。虽不能有张正隆《雪白血红》深刻的真实,起码应当在落笔之前,就应该具备直面真相的认知与勇气。

文化散文尤其是历史文化散文,必须要在直面真相、明辨是非的统照下,潜入、深深地潜入历史的细部与人性的幽密处,去探究知识者身心的苦难、挣扎、呻吟与踉跄中的逆行。如秉伟写苏轼的《披一蓑烟雨且徐行》,由乌台诗案说开去,“被人从其诗句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肆意罗织一个‘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羁押四月余,遭受狱卒毒打,垢辱通宵”,从而展现一个于灾难中站起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形象。读到此处,我想起鲁迅的一个深刻论断,便在网上查到了这个准确的说法,“文学史上,我没有见过用阴谋除去了文学上的敌手,便成为文豪的人”(鲁迅致韦素园信)。这是古已有之的现象,不光宋代,唐代亦然,韩愈的《调张籍》,说的也是这样一种现象:产生于磨难中的文字的不朽性,“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与杜甫,他们生时,一定遭遇过诸多的非难与举报,只是被淹没在时间的潮汐中,我们无法一一知其详细罢了。

善心善意善行,化而为文,便是无边的慈悲、恻隐、同情、悯恤、体察、爱恋……这也许是散文写作的最根本处。散文最大的敌人是冷漠、冷酷、自私、隘狭、趋潮、哗众、虚伪、阴险……这种善的慈悲,既是天生的,又需后天培育,而反省与忏悔便是培育的雨露。《烟雨人生》里,处处皆见这种阳光般的热,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亲人与他人。让我感动莫名的,是那篇《京城风雪夜》中遭难母女所遇到的一众善良之人,包括那个小偷的悔过与改正,虽是小说的写法,却有着散文的温暖。还有《凌波仙子》,一颗被遗忘了十年的种子,竟能在无土无水的情势下,独自发芽并被主人怜爱而植种新生。小小的一颗种子,已经接通了自然与人心。虽是“小事”,却不乏精当的细节与朴素的描画,从而触及到了散文的根本处。

我与秉伟兄于网上相识,以文会友,其乐融融。读罢《烟雨人生》,也有令我稍稍不满足处。有时文字、故事与落笔的当下贴得太紧太实太具体,容易被漩流裹挟。有时应当稍稍站开站高一些去体会,甚至需要往后想得远一些,看看过了长久一段时间之后,是否还有意义。另外,使用的语言,个别地方风格化还不突出,虽然已能很好地表达,但总还有书面语报纸语的痕迹。毕竟瑕不掩瑜,我还是欣喜地祝贺秉伟兄大著的出版,这当是青岛散文界一个可喜的收获。

壬寅初夏于运河之畔垦荒斋

作者李木生 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讲师团专家,济宁散文学会、淄博市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发表出版散文作品近300万字,作品曾被《人民文学》《当代》《十月》《大家》《钟山》《花城》《随笔》《新华文摘》等刊物重点推介,并入选《三十年散文观止》、《新中国70年丛书 散文卷》《新中国散文典藏》《中国百年散文》等200余部选本。

山东散文学会副会长、著名散文家李木生先生

夕阳路上的生命交响

孙宝林

“雨水”节气初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孙秉伟将他即将付梓的文集《烟雨人生》从网上发给我,望我作序。读后的第一印象是,文笔清澈、文字秀丽、意蕴茂密,书中奔涌着热烈的情意和高尚的精神。我站在窗前,脑海中不断浮现着作品中描述的情景和感人的细节。冷风从海的那个方向吹来,我却感到吹面不寒。我知道,温暖是文集带来的心理感受。

走进《烟雨人生》用文字构筑的诗性世界,我不禁又想起了海德格尔。这位举世闻名的德国哲学家,钟情荷尔德林“诗意栖居”的理念并身体力行。为推攘都市生活的喧嚣,独自一人遁隐在南黑森林的山坡小屋,留下了隽永的文思。《烟雨人生》的文字,也如空山雨后,散发着脱俗的清气,但它却不是引导读者潜入山林,而是希望蘸着人间烟火,书写生命的崇高、充盈、深刻与美丽。

凝视文集,尽管有些篇章的“事件时间”,最早的刻度是作者童年,是他人生的早晨,但“叙事时间“却主要是他从企业领导岗位退下的这10多年。当我们的目光注向这个时间框架,会看到他的“秋天”依然阳光灿烂,景色迷人,到处洋溢着对退休生活的热情,以及被热情浸润过的日子——组织老年合唱团、照料生病的家人、帮助亲人编纂文集、采访各行英俊、游览名胜古迹、读书思考写作、与网友文事交流……。

当然,读者也会看到他向过去岁月投去的眼神,比如上个世纪60年代的拾荒记忆、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老铁路”们的苦乐酸甜……,但是,这些“过去”,已经不是纯然的“过去”,而是暮年人带着当下的情感和理解对往事的回眸。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往事”已经具有了“现在”的性质,折射着当下书写时的思情,这似乎可以套用荣格的那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文集中还有一些篇章,可能并不是作者本人的生活,比如:《飘飘一方红丝巾》、《叶子梦圆》、《外窗台上的雀儿》、《京城风雪夜》……,但是,作者的本意很明显,是想借助这些“他人”故事,向世界表达自己现在的心声,即对爱和正义的呼唤。这也许是故事的结尾,常有一条呼唤真善美的“光明的尾巴”的原因。由此来看,如果把社会比作人生的竞技场,作者和他的文集组成的“方队”,入场时高举的“引导牌”,上面所写显然是“退休生活及其情思”。

请不要让目光绕过这些呕心沥血的耕耘,也不要视为一阵微风拂面而过,这部“退休生活及其情思”,有温度也有重量。

对于作者来说,文集是一条精神的纽带,作者用它连接他所热爱的时代、祖国和信仰。一位叫阿赫玛托娃的苏联女诗人说:“我至今没有停止写诗。对我来说,诗歌是我和时代、和我的人民的新生活联系的纽带。"文集作者与诗人并不站在同一国度同一时代,但他们的思维之手紧握在一起。有人认为,退休,离开体制,意味着可以从此关上那扇与时代、与社会、与信仰交往的大门,闭门独居,就如日落而息、鸟儿归巢,合情合理。然而,这位从基层工人做起,和共和国一起并肩前行的同龄人,却并不这样认为。文集,是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示,也是“老有所为”的行动证明,是他献给祖国、亲人和友人的一份珍贵的心灵礼物。在他的人生词典里,退休,只是进入了另一个社会房间,信仰和进取的阳光同样透过窗户照在心上。生命之舟减速但航向依旧,船体吃水变深但高度未变。他要借这些句句走心的文字告诉社会、告诉信仰:退休生活的服装“虽然穿在身”,但那里面依然是装着长江黄河、镰刀锤头的“中国心”。

对于进入暮年的同行人来说,文集是与他们亲切交流的心语。记得许多年前观看电影《英雄儿女》,那些站在路边,手持喇叭、挥舞竹板,鼓动战士奔赴前线的宣传队员特别让我感动。不要小看文集发出的声音,作者同样也是一名站在时代大道鼓舞暮年群体积极前行的呐喊者。文集中的话语,有的或如一盏灯,为迷路者指引方向;或像一缕光,为寒风中的老者送去温暖;或是一束小花,在夕阳西下的阡陌小路上向同伴微笑;或似一记暮鼓晨钟,把昏睡者从梦中唤醒。

对于社会来说,文集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护。在一个物质膨胀精神萎靡,信仰、理想、诚信、爱……,人类一切美好和价值,被消费主义和工具理性的联盟所霸凌时,社会多么期待多一些“思想的闪电”(马克思语),射入被黑暗和雾霾侵占的心灵空间?文集虽然不是“思想的闪电”,但同样有热力、有震撼。这是一位从企业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老者,为捍卫人类精神家园不至于枯萎而做出的努力。当我们深情唱出那句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也许有人仅仅想到扶起倒地的老人,或者给边远山区的孩子送去衣物,而文集,却是在给社会生产精神食粮,它会让共和国巨人的骨骼更加健壮。

许多人都说,一切伟大的作家都是思想家,“思想”的厚度是判断一部作品价值的重要尺度。文集作者虽然不能与”伟大的作家”比肩,但读他的文集,其中涌动着的“思想的风暴”(马克·吐温语),却扑扑可闻。这是构成这部文集的重要特色。

弄清作品中“风暴”的源头并不太难。文如其人。大学本科学历,长期从事工会、文联和思想宣传工作的历练,酸甜苦辣的人生经验,以及勤于阅读思考的素养,这些资源在时间的熔炉里淬火锻打,等到暮年时节出炉,当然会脱去“为赋新诗强说愁”的稚气,让澄澈的眼睛多了些深沉,清词丽句下跳跃着睿智。

读读文集中那些家国抒怀,相信你会同意这种看法。这类作品在文集中占有不小的篇幅。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排出一列名单:《五星红旗遐想》、《镰刀锤头之歌》、《国旗傲立广寒宫》、《大红“福”字寄情思》、《刘公岛·家国情》、《秋夜遐思》、《莲花情思》、《钟表楼子的诉求》……毋庸讳言,这些文章给读者带来的首先是情感的冲击,那些国破家亡的悲愤,勇赴国难的呐喊,胜利之日的欢欣,改革开拓的激昂,像冲出地壳的岩浆,在字里行间喷涌,交织成灼灼烈焰,令人血脉偾张,难以平复。

不过,作品的情感之流始终都没有脱离理性的河床。《刘公岛·家国情》,讲述作者在细雨蒙蒙的暮秋登临刘公岛,环顾海天一色,抚摸历史留下的飞甍广厦,他和26岁时的闻一多一样,情感的海洋洪波顿涌,但是,这一切很快就让位给理智,让给对民族“梦碎、梦醒、筑梦、圆梦”历史逻辑的诗性剖析。其它几篇也是如此:他凝视猎猎飘舞的五星红旗和镰刀锤头旗帜、张贴在华夏世代儿女大门上的大红“福”字,以及青岛火车站德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钟楼,视线都没有停留在情感的肤表,而是引领读者推开这一扇扇岁月大门,走进历史深处,抚今追昔,追根溯源,去思索造成国家悲剧的历史根源,以及中华民族必然复兴的理由。这些对“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恩格斯语)的冷静审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和思考。

这种对“思想”的表达方式,就是常说的“寓理于情”。还有不少篇章采用了“因事及理”的手法。聆听所在合唱团的一首新歌《我是一条小河》,作者浮想联翩,思绪落在普通人应该具有的生命姿态:不要因微小而自卑自弃,而应像“一条小河”那样,永远“向着太阳”,奔赴“理想和信念“的大海。他借一位诗人的诗句“一粒松子的悄然落下,迎接它的是整座空山”,深刻阐发那条普世价值观念:敬畏生命、生命至上。他由一位同事急闯斑马线而酿成车祸,悲叹之余谆谆告诫:年事已高,要服膺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自然规律,承认生命已经不能承受快捷生活之重,“慢半拍”应该是为暮年生活点亮的明灯。

至此,读者应该大致可以看到文集的思想风采,然而,作者的脚步并未到此为止,有些篇章实际已经不是一般地表现思想,而是进入了哲理层面。有人说,泰戈尔是“歌手加哲人“,因为他不满足于一般地歌唱思想,而是歌唱“对思想的思想”,也就是哲理。文集作者似乎听到了那个遥远国度传来的教诲,不少篇章也同样充满了哲理的声音。如在《凌波仙子》中,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十多年前购买的一块药材,其中潜伏的绿植生命,度过漫长岁月,终于绽放花容。从表面看,这是对生命力顽强的礼赞,但实际上它是让我们感悟那个朴素的哲学道理:事物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内因一定会在包括时间在内的外因条件下,沿着那个叫“规律“的轨道执着前行。这种哲理的形象化诉说,在《山涧走马意无穷》、《“二八”法则的感悟》、《自大一点就是臭》、《要提倡老年人“活在当下”》等篇章中,都有精彩的表现。

思想让人深刻,而哲理不仅让人深刻,还让人思索生命中一些终极“大道”,找到那些撬动思维“地球”的阿基米德支点。然而,“那种把思想诉诸语言的努力,则像高耸的杉树对抗风暴的场景一样”(海德格尔语),已经非常不易,何况“对思想的思想”。但是,我们钦佩地看到,作者在向那个高度顽强攀登。

我一向认为,每部优秀作品里都蕴储着一种特有的芬芳,或弥漫在人物、事件、景色、物象里,或散溢于作者的感思、怀想中。踏入其中,宛如走进一座景色旖旎的花园,可以闻到桂花的浓郁、栀子的雅淡、荷花的清幽。阅读《烟雨人生》时,我的这种感觉总是不断袭来。

我觉得,文集特有的芬芳,来自传统文化和古典的审美余韵。请读一读《西子湖秋游遇雨》、《崂山太清宫之秋韵》、《两颗璀璨的星辰》、《蒙蒙细雨花海行》……作者走进自然天地,把一处处春色秋景、花海人潮,描绘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令人心神摇荡。可赞的是,他还不时从遥远的古典天空,采撷几句绝美的诗词美文,让我们久久沉浸于或豪放、或婉约的幽幽意境。

再读读这几篇文章: 《披一蓑烟雨任平生》、《从辛弃疾“壮志难酬”说起》、《竹里花间的人生韵味》······作者或借友人赠送的一纸墨宝,或循着与家人旅行的游踪,把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蒲松龄等文学巨匠,请到读者面前,让我们见识他们“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家国豪情、“梦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英雄壮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宏大胸襟,描鬼画妖背后的浩然正气,以及虽然报国无门、厄运如聚,然却泰然自若、笑对风雨、从容前行的快意人生。

还可以看看《铭记那些沉痛的文字》、《那一束清淡的白丁香》、《一针一线老娘情》、《妈妈的时间都给宸宸了》、《我陪女儿考司法》《我帮母亲出文集》、《“马姐”淑贞》、《此情绵绵无绝期》和《来世我们还做好兄弟》。在这些篇章中,用爱筑就的家园,处处摇曳着温馨的亲情之花;夫妻双方父母对儿女的舐犊之情、作者与女儿将这种情愫的绵绵传承、子辈对父母的跪乳情深、作者与爱妻“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的相濡以沫、作者母亲与胞妹、作者与胞弟之间的手足相依,以及作者为文友著述作序、点评的一片冰心……。篇篇章章感人动心,比如这个生活画面:作者年轻时早晨上班,犹如“开电车”,自行车大梁上一个童座,坐着大女儿,(妻子)淑贞坐在后座上,手里拖着一童车,二女儿躺在里面。那情那景,犹如电影的一个经典镜头,看了就不会再忘记。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主,辅以道、佛,三位一体的思想集合体。儒家的自强不息、热爱生命、积极进取意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友信”,以及夫妻互敬互爱的伦理规则,“精忠保国”的爱国情怀,道家和佛家的顺应自然、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汇成了一股强大的精神之流。相信读者会从上述作品的家国和亲情抒怀中感受到,来自遥远但清晰的传统文化的精神余韵,沿着悠长的历史文化隧道,汩汩流进了作者的笔端,让历史老人的谆谆叮咛,氤氲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只要轻轻吮吸,就会感到那股芬芳气息扑鼻而来。

这里,特别要提一下作者对从容淡定生活态度的礼赞与践行。它是弥漫于文集中最浓郁的芬芳。作者在许多篇章里都如冬日期盼温暖的阳光,殷殷呼唤。他将这种思绪在文集“后记”中做了总结式的归纳。他高度肯定作家余秋雨对“成熟”的阐释: 对事不再偏激、张扬,而是持中、大度。他向读者描绘心目中至美的一道“风景”:北宋文学家苏轼出行遇雨,众人狼狈不堪,他却吟咏长啸,悠然徐行。他深情赞美其中流露的从容淡定,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示:“我喜欢人生这般成熟、这般从容、这般潇洒、这般淡定、这般豁达。“他还因此将书名定为“烟雨人生”。

从表层来看,这抹芬芳是作者进入暮年人生的真实心声。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是围绕于人生存的各种因素的聚合。作者退休后身处和平年代,脱离了当年体制的漩涡中心,大部分时间回归家庭,加上经历了太多的坎坷,惯看秋月春风。对作者这样善于驾驭生活之舟的智者来说,心态的转向实属必然。试想,假如时代战火纷飞,假如仍然居于基层领导岗位面对是是非非,再假如每日还是和一帮“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我相信,他照旧会气宇轩昂,“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容淡定是他“与时俱进”的生存智慧,是为退休生活而设置的精准的精神坐标。

这个坐标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特别是“中庸之道”、“顺乎自然”等理念的的馈赠。积极意义的“中庸”、“顺乎自然”,不是圆滑,而是参透世间万物本质规律的一种睿智。“中庸”理念,在看待和处理人与外界事物的关系时,寻找事物上下、左右、前后、表里的平衡点,以求达到事物矛盾各方的和谐共处。主张不走极端,凡事“适度”,深知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文集作者深谙其理。他赞成香港女演员梁凤仪处理人际往来的“半斤八两”说,因为“剃头挑子一头热”不会持久。他同意吃饭穿衣诸事要遵循“二八法则”,适可而止,不可满打满算。他借一则寓言性质的画马故事,说明作画要学会“留白”,以一当十,留有余地,不可过满。他借一件小事,告诫人们在自我评价时不要触碰极限,偏执自大。《西子湖秋游遇雨》是一篇文笔优美、可读可咏的记游散文。西湖美景在晴雨之间的变奏,散发着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和谐之美。文中引出那首“水光潋滟”的千古绝唱,是东坡先生“顺乎自然”,阴晴皆喜的和谐中庸之观,也是作者与前贤心有灵犀的表征。

因为以上所述,我相信,《烟雨人生》会让读者受到启迪,得到净化,变得睿智,眼睛会更加明亮,呼吸也会更加沉稳。请读者记住这部作品,记住这部夕阳路上的生命交响。

是为序。

(孙宝林,笔名林之。山东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大学教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顾问。曾任省现代文学学会、鲁迅学会理事、高校影视学会常务理事、青岛市影视文化研究会会长,多届青岛市社科联全委会委员、优秀成果评选委员会委员。出版论著(包括合著)16部,论文(包括评论)100余篇,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40余篇。获国家、省、市社科和文学创作优秀成果奖20余项)

青岛市影视文化研究会原会长孙宝林教授

崔振东伉俪

崔振东 男,1941年12月生,山东省潍县人。笔名东来。书法家。现为中国艺术研 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创作委员,山东省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青岛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他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多年来对诸多名家字帖进行临摩和潜心研习,熟练的技 巧、独特的艺术观点和文化修养,为他的书法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 取得了新的艺术成就,为中国书法的继承和发展、书法的进步和解放付出了心血和 汗水,作品的大胆独创和发挥,表现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在国 内外书画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专家们予以很高的评价。

作品和论文多次在国际、全国、省 市赛展中获奖,并辑入《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等多种书画册。传略被《中 外书画家简明辞典》、《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和《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 、《东方之子》等辞书收录出版。书法作品曾多次在报刊上发表,并流传到台湾、香港、 日本、东南亚和欧美地区被国际友人,展览会和单位收藏。

孙秉伟 山东青岛人 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市作协会员。原青岛铁路文联秘书长,系青岛市第六届文联委员。

壹点号浮山书屋

乡村自然的故事有哪些作文(乡村自然的故事有哪些)

顺其自然的故事有哪些名字(顺其自然的故事有哪些)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3日 星期五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顺应自然的故事有哪些例子(顺应自然的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1693.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