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60岁开始学点什么呢(60岁孩子学什么好)

2023-03-03 22:50:01 技术常识4 技巧分享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8365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1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一学就会得“近似配色法”,高级又养眼,从20岁到60岁都可驾驭,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疯说时尚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60岁孩子学什么好1

#秋日生活打卡季#

冬天里的穿搭,色彩上会更加浓郁一些。一些深色系的服装,自带高级感,更拥有冬天里的氛围感。但总是穿着深色系的服装,少了年轻的活力,不妨试一些高级的邻近色搭配。

这一期来给大家分享一学就会的“近似配色法”,所谓近似配色法就是一种颜色与其相近颜色之间的搭配。这样的近似配色法,高级又养颜,从20岁到60岁都可以驾驭。

蓝色+紫色

两种色彩亮度都非常高的颜色,看起来很难搭配没想到配在一起却是出乎意料的高级。浓郁的紫色系,在秋冬的季节多尝试高饱和度的深紫色。

深紫色饱和度高,自带高级感,也非常的明媚靓丽。随便搭配一条蓝色牛仔裤,或者是浅蓝色的锥形裤,都是摩登又时髦的。特别适合气场高级,时髦精致的女人穿着。

橙色+红色

一种温暖又火热的配色,真的是充满了高级与温柔。这是一种特别明媚的配色,红色炙热温暖,橙色阳光明媚。搭配在一起,让寒冷的冬天也变得火热起来。

橙红配色,是一种温暖色系的组合。日常的穿搭中,其实并不挑剔肤色。即便是普通的黄皮姑娘,都可以驾驭这种温暖又火热的配色。

红色+

红色的火辣,的温暖。这样的色彩搭配,会比红色与橙色的组合更加张扬一些。视觉上的对比感也会更强,个性张扬的姑娘,喜欢不羁的风格,可以尝试这种红黄的配色。

红色的大衣,更多的可以作为新年战袍来穿着,想要更加明媚靓丽的效果。我们可以尝试红色与的搭配,视觉上更加明媚靓丽,整体造型也会更加地出彩。

蓝色+绿色

一种非常沉稳又高级的配色,蓝绿搭配特别的高级大气。适合气场强大的女性,不管是作为通勤穿搭,还是日常休闲,都是格外出彩的。

蓝色的牛仔裤,或者蓝色的上衣,都是一种比较清爽高级的色系。可以搭配绿色的小外套,或者绿色的高跟鞋,整体风格更加精致也颇有女人味。

蓝色+绿色

深蓝色的颜色,特别的显白又高级。冬天里深蓝色的毛衣或者小外套,都是比较百搭的单品。日常的穿搭中,会有更多女人喜欢这种清爽简约又很高级的配色。

深蓝色的毛衣,质感更加高级。配上绿色的半身裙,视觉上有一种清爽又利落的美感。打破了冬日沉闷,带来了更多清新与高级的配色。

紫色+红色

高级感十足的紫色,搭配上利落明媚又温暖的红色,也是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种明媚又高级的相似色搭配,真的是完全不挑年龄。

不管是20岁还是60岁,都可以尝试这种高级感十足的相似色搭配。粗线编织的紫色毛衣,配上高腰的锥形皮裤,真的是帅气又大方。

+绿色

与绿色的配色,也是一种非常大胆的色彩组合。的明媚大方,绿色的清爽高级。明的毛衣,配上清新的绿色长裤,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清爽感。

明的毛衣,或者浅的衬衫,都可以搭配绿色系的服装。绿色高级清爽,在冬天里穿起来更加的时尚,吸睛指数也会更强。

+橙色

与橙色的搭配,视觉上更加温暖。而且这两种颜色的亮度也是非常高的,明的大衣,配上橘色的高腰微喇裤,给人一种更加协调的美感。

明的大衣,色彩亮度也会更高一些,搭配饱和度高的橘色微喇裤,视觉上更加的温暖大气。这样的色彩组合,自带高级感,饱和度也会更强。

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时尚小知识了,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爱美的姑娘们。现在你知道秋冬季节的相似色搭配,应该如何选择搭配了吗?每天分享时尚穿搭小知识,喜欢的小可爱快点关注吧。(文字原创,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60岁孩子学什么好2

视频加载中...

金秋十月,毗邻瘦西湖的一处扬派盆景园内,三盆一组意为“水乡情”的扬派组合式盆景制作完成。消息传出,业内人士和盆景爱好者纷至沓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慕名探访得知,园子的主人叫翁朋太,73岁,并非从事盆景工作的专业人员。从60岁退休时开始系统学习扬派盆景,到了痴迷的程度。2019年代表作《蜃云》获国际金奖,眼下完成的《水云》《乡云》和《情云》为其姊妹篇。

初心:结缘于邮票,数十年坚持

1978年,年轻的翁朋太从一套邮票中看到扬州盆景,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后来到瘦西湖看,发现眼前的盆景比邮票上的还要精细耐看。方寸之地,竟然能够营造这么美的景观。赞叹之余,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制作。怎奈工作繁忙,一直没有充裕时间,这样就一直“拖”到了退休。60岁从机关退休后,正式当起了学徒。当上学徒后,他拜师学艺,拜瘦西湖景区扬派盆景传人杜晓波、徐迅为师。此后数年,拜师不辍,扬派盆景传承人多数当过他的老师。

翁朋太在制作盆景

“盆景是栽培技术和造型艺术的结合,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被赞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活的雕塑。我们中国盆景大致分为五大流派,岭南派、川派、扬派、苏派、海派。扬派盆景采用棕丝‘精扎细剪’的造型方法,如同国画中的‘工笔细描’,特别讲究功力深厚和自幼培养。”翁朋太告诉记者,扬派盆景创作技术要求高,工艺精细,培育周期长,涉及门类多,核心棕丝技术难掌握。棕丝是扬派盆景制作技艺核心,具体操作中,要把棕丝捻成棕绳。对枝干以棕绳定型,是扬派盆景的制作精髓。如黄杨树扬派盆景培育一般需要几十年,展示时间可达数百年。扬派盆景是百科全书,涉及经济、环境、文学、艺术、力学、气象、植保等学科,“扬派盆景创造过辉煌,也一度低迷过。曾经长时间被冷落,甚至遭遗弃。我倾其所有购买盆景和坯料,多达200盆,在再创作过程中精选20多盆,其中的《蜃云》获得了殊荣。”

心得:边学边总结,获奖非偶然

情云

“自幼培植座地弯(根),主杆滚龙有序弯(杆),叶片平薄弯套弯(枝),绒枝芽头填满弯(叶)。”这是翁朋太提炼的扬派盆景基本特征;“单株选择是扬派,浅盆石头土和苔。一湾三曲太极形,一坡三谷组合栽。”这是制作扬派组合式盆景时,翁朋太总结的扬派盆景口诀;“行云水岸长,孤雾碧波泱。叶片情凝聚,枝嗣向一方。”这是翁朋太为盆景作品《情云》写下的诗句。

谈及盆景,翁老打开了话匣子:“黄杨树扬派盆景,易生甲壳虫,此虫身上有一层腊,且躲在树皮缝里,农药要等孵化期才能有效。黄杨树扬派盆景,施肥是一门学问。总的要冬重夏少,薄肥勤施。夏天施肥,肥重最易烧死盆景。最好趁下雨后湿土施薄肥,这样既安全又确保养分。为保障盆景光合作用和通气,常年不进室内,坚持原地制作。扬派盆景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叶片薄平’,这是一种规范美,制作时要备一根直条棒,作水平仪用。叶片平坦舒展的盆景,由于光合作用,显得格外壮实。”

蜃云

驻步翁老的扬派盆景园,秋意盎然,云片飘飘,令人眼前一亮。而与老人深聊盆景制作心得,记者发现他对于自己钟爱乃至痴迷的这门艺术,付出极多,归纳总结也细致入微。据介绍,《蜃云》的扬派盆景坯料原是西园饭店老花工遗物,后进入市场,被翁老收购。

“非遗扬派盆景传承有‘三个不变’,也就是原材料不变、核心技艺不变、价值观不变。《蜃云》的创作体现扬派盆景的特征,尊崇螺线弯,蛇线弯,枝无寸直的绘画理念,并引用了被暴风雨压倒后顽强生长的树木,塑造出不屈不饶的精神。”翁朋太说,《蜃云》在造型方面改变了传统的端庄式,采取了撑天遮地、凌空傲世的飘逸式造型。制作全景注意高深平的艺术效果,集中体现了宁静、空灵、自然之美。获扬州县(市)区盆景巡回展(仪征)金奖,中国精品盆景展(如皋)金奖,2019世界园艺博览会(北京)金奖,连中三元。

进取:成绩已过去,创作不停歇

水云

“成绩已经过去,对于扬派盆景的钻研、传承,对于创作,是不能停歇的。我已到人生暮年,必须抓紧时间。”翁朋太说,作为《蜃云》的姊妹篇,这几年对于《水云》《乡云》和《情云》的创作,一刻也没有停下。

获奖证书

翁老说,自己老家在泰州水乡,离故乡太久,不时心生眷恋,产生盆景创作的冲动。扬派盆景常见单株,难以表现场景。自己就想采用多株组合式的表现手法,这种制作方式运用到扬派盆景上尚不多见。选择材料和创作构思是决定盆景档次的关键。扬派组合式盆景选材,首先确定主树,然后找适合的副树。往往主树易得,副树难求,只能靠自培。组合时树与树避免成一线,高低搭配,疏密有致,照顾整体,突出重点。这就有了“水乡情”三盆为一组的扬派组合式盆景。第一盆《水云》表现形式为水天一色,第二盆《乡云》为田园牧歌,第三盆《情云》为大海情深。

扬派盆景作品

“具体制作上,你比如说和烂泥是童年的话题,我在制作扬派组合盆景时又重操旧业。组合盆景载体是土壤,如何将土堆积得自然、耐看?就像雕塑一样,必须反复堆积粘贴,直至理想才肯丢手。”翁朋太对记者说,树株组合完成后,一般都要用青苔铺上,问题就在于铺的青苔容易翘皮,不自然。自己采取栽青苔的办法,用筷子一点一点地将青苔按入土中,再用一片青苔与沙土搅拌成泥浆水,浇在栽好的青苔上,称为种青苔。成活后,如有缺少的地方,再补一下,整个程序称为青苔“栽、种、补”法。一个月后,青苔长满盆面,如草原般展现眼前,生机扑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盛媛媛

60岁孩子学什么好3

孟宪民,1938年生于杭州,毕业于浙江大学。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承人,牛春明太极拳嫡系传人。

讲述 孟宪民

主笔 团团

01

听母亲说,1929年,外祖父在杭州西子湖畔参加了一场武林盛会,江湖中人称之为“千古一会”。

全国各地的武林高手齐聚一堂,名家们在此各显身手,切磋武艺。我的外祖父也是其中之一。

外祖父五十多岁时

外祖父很喜欢杭州这个山水秀丽的城市,不久之后,他还将自己最喜爱的四女儿嫁到了杭州孟家。

外祖父有七个女儿,我的母亲牛玉冰排行老四。原本,一家人就此打算定居杭州,其乐融融地生活下去。

但好景不长,全国硝烟四起,战火由北到南,抗日战争愈演愈烈。

1938年,外祖父携全家离开杭州,到金华武义避难。

农历三月初五,我出生在一个叫黄皮坑的村子里。在战乱中出生的我,先天不足,体弱多病,家人一直很担心我的身体。

母亲说,外祖父还抱过襁褓中的我,他很喜欢这个小外孙,但那时我太小了,没有记忆。

不久后,在邮局工作的父亲因单位搬迁,被调回了杭州,母亲便带着不满两岁的我一起回杭了。

小时候的我总是生病,父母带着我到处求医问药,但都不见效,一直难以康复。

家中贫困,没有多余的钱给我治病,眼看着我的身体一日日虚弱下去,母亲经常急得一个人偷偷流泪……

1945年,抗战胜利了,全国欢庆。第二年秋天,外祖父从金华来到杭州,暂住在我们家中,就在皮市巷。

8岁的我,第一次真正与外祖父相处。他身材瘦小,个子也不高,但双目炯炯有神,精神矍铄,步伐矫健,一点不像个年过花甲的老人。

外祖父对我很亲切,他的话不多,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模样。

他得知我先天体质赢弱,病痛不断,便开始一边用自己的医术为我治病,一边教我打太极拳。

虽不懂什么是“太极”,可每当看见外祖父与各路拳师研究切磋拳技胜出时,我也会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

在我心中,外祖父的功夫甚是了得,难遇敌手。我也想成为他那样厉害的人,于是下定决心跟着学拳。

没想到的是,我就这样日日跟着外祖父的动作比划,边玩边学,渐渐的体力足了,气色也一点点好起来。

许多年后,太极拳在潜移默化中彻底改变了我的身体,它也让我的人生驶向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那时,我才逐渐得知外祖父年轻时的传奇经历,和那一段段令人惊叹的往事。

02

我的外祖父牛春明,1881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满族家庭,是清王朝八旗后裔。

外祖父从小患肺结核,经常咳血。在那个年代,肺结核是不治之症,相当于现在的癌症,是要死人的。

于是,曾外祖父带着他从小寻访名医,学习各种医术,希望能找到治病之法。

1901年,二十岁时,外祖父进入意大利教会创办的国施医学院学医,成为了一名外科大夫。

有一天,外祖父正在行医,遇到了一位气度不凡的白发老人,前来问诊。

在外祖父的精心医治和照料下,这位老人的小疾很快就痊愈了。对此,老人万分感激。

出院那天,老人问外祖父:“你年纪轻轻,怎么气色这么差?”

“我从小就患有肺结核,经常吐血,治不好的……”外祖父如实回答。

“那你怎么不学学太极拳?”老人轻声问道。

“学太极拳干什么?有什么用?”外祖父不解,医学都治不了的病,练拳竟能有用?

“练太极拳可以治好你的病。”老人斩钉截铁地说。

“这太极拳要到哪里去学?”

“难道你还要打着灯笼去找吗?”老人哈哈大笑,说完就走了。

外祖父觉得这事很古怪,回家后便告诉了自己的父亲。他只知老人的名讳,杨健侯,但不知其身份。

“傻小子,你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这位杨健侯就是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无敌’杨露蝉的儿子,是京城武林高手中的高手啊!”

杨健侯,号镜湖

听父亲这么一说,外祖父恍然大悟,第二天一早便直奔杨府,上门拜师。

“不行。我年事已高,在江湖上已经宣布不再收徒。”杨健侯得知外祖父来意,直截了当地拒绝了。

正当外祖父准备悻悻离去之时,杨健侯又说:“不过,看你身患重病,又诚恳好学,我可以教你拳法,你就拜师在我儿子杨澄甫门下吧。”

外祖父喜出望外,立马行叩拜大礼。名义上他是杨澄甫的徒弟,其实一直是杨健侯师祖亲授他拳艺。

幸得此机缘,健侯师祖破例代子收徒,并给我外祖父赐名“镜轩”。

至此,外祖父牛春明成为了杨式太极拳的第一位外姓弟子,也与太极拳结下了一生之缘。

杨式太极拳传承脉络

03

1907年,外祖父由国施医院推荐,担任北京救火会医生。同年,健侯师祖也被聘为北京救火会的国术教官。

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得以朝夕相处,一个教,一个学,日复一日。

在健侯师祖的口传心授下,外祖父学会了九九八十一式杨式太极拳,他每天刻苦练习,潜心钻研,功夫突飞猛进。

有一次出游野餐,忘了带开罐头的刀,外祖父便用手指当刀,点开罐头盒,而手指毫无损伤,众人皆赞叹称奇。

外祖父坚持不懈、勤奋好学的精神深得健侯师祖的赏识,于是将毕生的技艺倾囊相授。

健侯师祖晚年,还把秘传的点穴功夫传授给了他。

外祖父作为杨式太极拳的外姓传人,毕生只学一家之拳,练一师之艺,习一技之长,专心练习杨式太极拳。

因此,他的太极功夫是纯正的,始终保持着杨式太极拳古朴典雅的风格。

1912年,杨澄甫在北京中山公园设立拳场,公开传授杨家的太极拳、剑、刀、枪等,健侯师祖命外祖父协助澄甫公教拳。

1914年起,外祖父在杨家武馆任助教,历时六年之久。由此,外祖父的拳技开始在北京武术界有了影响力。

直至1917年,健侯师祖辞世,临终嘱托我外祖父:去南方发展太极拳。

为了把杨式太极拳向江南发展,外祖父秉承师命,离京南下,以教拳为生。

1928年,浙江省国术馆成立,澄甫公出任教务长,外祖父也被聘请到国术馆任教。他开始了在杭州一边行医,一边教拳的日子。

第二年秋天,杭州举办了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和国术游艺大会。全国各地的武林高手齐聚一堂,我的外祖父也在此盛会上大显身手。

1930年,澄甫公因另有约请而辞去浙江省国术馆教务长一职,离开杭州,赴广州任教。

外祖父则继续在杭教拳,并一度担任军警界的拳师。

在此期间,他在各方面武术活动和比赛中都显示出非凡的太极拳功夫,从而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外祖父在外教拳时

抗日战争期间,外祖父不愿为日寇屈服,离开杭州,避居乡间,在浙江武义、永康一带以行医、教拳为生。

生活虽很贫苦,但他对太极拳的钻研从未间断。

他在永康县成立太极拳术研究社,弘扬太极拳术,并带领身边弟子,每日操练拳、剑、刀、枪术。

外祖父虽拳技精湛,但他为人谦虚,含蓄不露,不图名利。

他初次来到浙江时,人们看到动作缓慢的太极拳,不免异口同声地发出嘲笑。

当时,永康县一位颇有功夫的外家拳师,当面羞辱外祖父,说:“你这种拳有什么用场?软绵绵的,真是打老婆的拳。”

第二天,这位拳师忽然登门拜访,在客堂用茶时,此人突然偷袭。

外祖父身不离座,转腰随手一送,拳师向后跌出,撞翻桌子,茶具尽碎。

被打败的拳师并不甘心。次日,带来三位拳友,分站客堂四角,同时向外祖父发难。

他从容不迫,将四人战败。后来,这四人向他请教,是如何做到左右逢源,以少胜多的。

外祖父淡淡一笑,说道:“这是太极拳的‘听劲’功夫,先听后发,快如闪电,有此薄技在身,故能受困不惊,临危不惧,得以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外祖父与人推手切磋拳艺

外祖父的“听劲”功夫极好。

他受聘于浙江兰溪中医学校,担任武术教师时,县里有一位武举人不服。

此人自认是金华一带有名的拳师,学校不去请他,反而让外祖父这个外乡人占了这个位子,有损他的面子,便找上门来要与外祖父公开比武。

外祖父婉言谢绝,但此人执意不肯,非比不可。

为化解矛盾,外祖父便同意在家里比试一下,于是在客堂的地上画了个大圆圈,商定谁被打出圈外便算输。

两人进入圈内相对而站,武举人几次抢先出击均被识破而不能取胜。

最后,对方来了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招数,用拳脚一起向外祖父猛击过来,外祖父出手以“截劲”相迎,“哈”声一起,武举人当即应声跌出圈外。

真是“不打不相识”,隔天,武举人竟领着儿子,来拜外祖父为师学习太极拳。

04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外祖父来到杭州,住在我们家。

8岁的我与65岁的外祖父朝夕相处,祖孙之情日益渐浓。他一边到各处教拳,一边用自己的医术为我治病。

我很崇敬太极功夫深厚的外祖父,整日形影不离,一有空就在他身边跟着比划,边玩边练。

外祖父也很耐心地手把手教我,他开始时从不说一招一式的名字,只是让我跟随他练习。仅揽雀尾这一式,我就学了好几个月。

一年多后,外祖父与通背拳师马雨荪、八卦拳师王卓诚义结金兰,按年龄,外祖父排行第二。

王卓诚(左),马雨荪(中),牛春明(右)

他们一起在杭州开元路37号成立了“牛春明太极拳研究社”。

这太极研究社,其实就是一座小小的四合院,前面是教拳的地方,边上就是王卓诚家,外祖父也在此住过一段时间。

正在上小学的我,每天一放学就跑去拳社找外祖父,大家都在四合院中间的圆形空地上交流拳技,切磋武艺。

我最喜欢看他们推手,看似轻柔不用力,实则最考验功夫和劲道。

这一年,外祖父还先后在青年会、湖滨六公园等处设立教练站,传授杨式太极拳。

虽然身兼多职,十分辛苦,但为了使太极拳造福于大众,他仍挤出时间为邻舍父老兄弟无偿教授。

每当外祖父给别人教太极拳架时,我也在旁边一招一式地跟着练习,打着打着,也学了个大概的样子。

有时候,我也自己在家练拳钻研,虽然还不甚明白太极拳的种种深奥理论,但觉得这拳打起来身体挺舒服的,想一直打下去。

05

半年后,外祖父忽然发现我脸上的气色红润了许多。

难道医治见效?作为医生的外祖父心里明白:这病情的好转应该是习练太极拳的功效。

外祖父非常高兴,决意将毕生技艺传授于我。

此后,他开始将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推手、太极技击等套路手把手地传授给我。

外祖父的手抄老拳谱

我虽体弱多病,但脑袋还算灵光,模仿能力极强。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就能上台表演几招了。

但我深知自己的这点拳脚功夫与外祖父是天壤之别,“太极”这条漫漫修行路,我才刚刚开始走。

有一次,我好奇地问外祖父:“您的好功夫是如何练成的?”

外祖父只给了我九个字:“天天练,不停息,用脑想。”这九字,我至今深深铭记在心。

其实,刚开始学习太极拳是很苦的。

我本以为这是一项省力的活动,动作柔缓不用力,轻易即得功夫。但没练几天,腿痛、脚痛、浑身酸痛就一并向我袭来。

外祖父的太极拳架为杨式太极功夫正脉所承,看起来不吃力,做起来很吃功夫。

要想打好这套81式太极拳,首先要过的是体力关,一套拳打下来,常常累得我汗流浃背,腿痛难忍。

面对无尽的疼痛和苦累,我犹豫过,心里矛盾过:这么苦,还要不要坚持练下去?

每当此时,外祖父便会让我坐下来,给我讲故事。他说:“练拳如同烧开水,要让冷水沸腾,必须坚持用柴火烧,坚持不懈,水才会开。”

几十年后,我才逐渐明白这故事中的深意。

烧水如此,练拳更是如此,既非一蹴而就,又无捷径可寻。

功夫是练出来的,苦练功夫才能上身。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厚积薄发,体味太极之真谛。

如果自负聪明,不愿下功夫,恐怕到老也悟不出拳中的精奥之处,只能徘徊于门外。

外祖父自己,从练拳之始,就从未忘记过健侯师祖的教诲。

每天4点多,天还不亮,他就已起床。先在家里打三遍拳,再练半小时扎杆,然后去湖滨六公园教拳。

从家到西湖的路上,他既不骑自行车,也不坐车,而是打着太极拳中的搂膝拗步和野马分鬃这两个动作,一路前往。

七十多岁的外祖父,全身肌肉仍如青年一样结实饱满,这就是中国武术所说的“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拳山有路勤为径,艺海无涯苦作舟”。这是外祖父时常激励我练拳的座右铭。

从此以后,我便以苦为乐,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无一日懈怠。

严冬清晨,天色晦暗,西湖边的凛冽寒风呼呼地吹着,刮在脸上如刀割般生疼。

我跟在外祖父身后,一遍遍地练拳。很快,手便冻得像十根小萝卜似的伸不开,脚冻得直往地上跺,但我心中没有半点退却。

炎炎夏日,汗水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下落,我的衣服像在水里浸过一样,找不到一处干的地方。但我仍坚持练习不止,没有一点敷衍和马虎。

记得有一次,我跟外祖父同睡,半夜里在睡梦中,我突然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便赶紧地把外祖父推醒了。

“干什么?”外祖父问。

“该起床练拳了……”听到我迷迷糊糊的声音,外祖父开心地笑了。

06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

眼看着国家日益繁荣,外祖父也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虽已进入古稀之年,但他决心继续做好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工作。

外祖父不辞劳苦,多次应邀到浙江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省军区医院、杭州市邮电局、杭州制氧机厂、杭州张小泉剪刀厂、都锦生丝织厂等单位教拳。

每天清早,他都会在西湖边的六公园带领群众晨练,义务教拳,风雨无阻,无一日间断。

1956年,外祖父作为浙江省武术队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武术竞赛大会,荣获优秀运动员奖章。

全国武术竞赛大会时的合影,外祖父(第一排,中间)

回来后,他告诉了我在北京发生的一件“趣事”。

会议期间,各省青壮年选手纷纷与外祖父推手,其中有一位参赛的东北大汉,慕名来找他,要求与之试手,切磋技艺。

外祖父当时想既然是交流拳艺,很自然就答应了。但同时嘱咐对方不要告诉其他人,相互交流,点到为止就可以了。

于是,双方约定第二天清晨5点,在住所楼下园子的花坛旁见面。

第二天清晨,双方都按时赴约。对方凭借着自己身材魁梧的优势,一出手,竟毫不客气,直向外祖父的裆部按去,恨不得一下就把他击倒在地。

外祖父见状,知道来者不善,即随对方来势,将身体自然后坐化开,接着借对方的力,双手先用一个“挤”劲,再用一个“掤”劲,轻轻往前一送,直接把对方抛到花坛后面去了。

霎时间,四周响起了一片掌声。

原来,周围的窗户和阳台前都是探头观看热闹的人。外祖父感到此人心术不正,过去将其扶起后便转身离开了。

一时,“牛大力士”的名号传得沸沸扬扬。

很快,新体育杂志社、《新民晚报》等新闻单位的记者对外祖父进行了采访,要外祖父介绍“牛大力士”的经验。

外祖父说:“我今年已经76岁了,不要说一桶水,就是半桶水,我也提不起来,哪算什么大力士!”

记者又问:“那你怎么能把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摔出去呢?”

外祖父回答说:“这就是太极拳中所说的‘借人之力,顺人之势’,对方打来的力越猛,我顺势化解后,对方要收回的力肯定也就越大,我是借了对方的力,轻轻送了他一下。实际上还是他自己在打自己,并不是我有什么力气。”

事后,新体育杂志社、《新民晚报》等都发表了报道文章,并刊登了外祖父的拳照。新闻界的报道,在更大的范围内引起社会各界对太极拳和外祖父的关注。

许多人都知道了我的外祖父“牛春明”的名字,知道了杭州竟有一位功夫如此了得的杨式太极拳传人……

外祖父(第一排右二) 与褚桂亭、陈微明、王旭东等武术名家的合影

07

1959年,我21岁,一晃,我跟随外祖父练太极拳已有十三年。

正在杭七中读高三的我,学习十分紧张,但对练拳,我依旧无一日懈怠。

学校的老师同学都知道我会打太极拳,活动课时,也有不少同学会在操场上跟着我一起练。

阳春三月,杭州市举办首届武术选拔赛,外祖父推举我参赛。

第一次参加这样大规模的比赛,我的心绷得紧紧的,整天忐忑不安。这一切,外祖父都看在眼里。

我深知,太极拳比赛最忌紧张,紧张则动作笨拙,难以展示舒缓的太极功夫。

比赛前,外祖父把我叫到一边,语重心长地跟我说:“练太极拳者‘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是要领,要静中有动、身心放松。无一不以松为上,松者乃身心自然之形也。”

听罢,我点点头,若有所思,心已然沉下了许多。

我带着外祖父的嘱托和鼓励上台了。经过两天的比试,我囊括了太极拳、太极剑两项冠军。

第二年五月,作为杭州市的代表,我参加了在宁波举办的“浙江省武术比赛大会”,又一次获得全省男子太极拳冠军。

紧接着,我获得了参加“全国第一届运动会·武术太极拳比赛项目”的资格,但马上要高考了,我选择放弃了比赛。

1960年9月,我被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录取,即将迎来大学生活。

我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外祖父,他也很为我开心,骄傲。

我(左一),外祖父(左二)

08

这一年,外祖父也终于完成了他有关太极拳拳术的书稿。

外祖父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太极拳事业辛勤耕耘,他高尚的武德和精湛的拳术,受到武术界人士的尊敬,也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人民体育出版社向外祖父约稿,要求他编写、出版太极拳拳术的书籍,以向全国推广。

1960年,中央领导陈云、滕代远等同志在杭州接见了外祖父,还让解放军报社的摄影记者给外祖父拍摄了全套太极拳拳架照片。

陈云同志看过照片后,非常满意,但觉得静态的照片不能生动地反映出太极拳的风貌,应该拍成电影片。

于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与浙江电影制片厂合作,为外祖父拍摄了一部太极拳拳术的纪录片,取名为《万年常青》。

在拍摄太极拳功夫纪录片《万年常青》时,摄影师请求外祖父露一手太极拳真功夫。

外祖父便叫人取一鸟笼来,打开笼门,用手掌托住鸟雀,引出笼外,任凭小鸟双翅扑腾,竟然无法挣脱他之掌心的松化引力而起飞,旁观者无不称奇。

当时,在全国很多城市都公开放映过《万年常青》这部影片,并以外祖父牛春明所传授的这套太极拳架作为杨式太极拳的范本,向群众推广。

外祖父教拳一生,从学者数以万计,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太极拳人才。

他不图名利,收徒、教拳打破陈规旧俗,不要求请客送礼。对患病练拳者,更是倍加关照,平时常常义务教拳。

跟随外祖父学拳者中,有许多是身患慢性疾病,重病缠身多年,寻医问药均无效的职工、干部和学生。

练太极拳,只要练进去了,便能使病者愈,弱者强,忧者喜。很多曾遭受病痛折磨的人,都因跟随外祖父练习了太极拳而得以康复,重返工作岗位。

因此,外祖父经常自豪地说:“我虽是医生,给人治病却很少用药,是以拳为主。”

太极拳对增强体魄,疗愈身心的益处,我是亲身体会到的。

如果没有外祖父,没有他传授给我太极拳,从小重病缠身的我,根本无法走到今天,也不可能拥有如此健康的体魄,和充实美好的人生。

年轻时的我

09

1961年5月,正值春夏交替的季节,年过八旬的外祖父,依然如往常一般,自己搭乘公共汽车去浙江大学教拳。

但前些天刚下过大雨,路很滑,他下车时不慎失足,跌倒在地,腿部受伤。

家里人将他送入医院治疗,做了很全面的检查,但这一查,可不得了了。

外祖父查出了“肺癌晚期”,医生建议还是送回家休养……

我和表舅一起把外祖父从医院抬回家,全程都小心翼翼的,生怕碰了摔了。医生说他的肺上都是黑斑,连脊柱也快“烂空”了。

家里也没什么能吃的药,外婆就找人弄了几条蛇来炖汤,说能清肺热,给他以毒攻毒。

我们都知道,外祖父的病不会好了,他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

外祖父自小就患有严重的肺结核,但通过练习太极拳,他的身体基本恢复如初。

可这一生,外祖父唯独没能放下一个“嗜好”——抽烟。

儿时,我就看到外祖父烟不离手,教拳时嘴里也时常叼着根粗粗的雪茄。

突然检查出肺癌晚期,家里人很惊讶。

外祖父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看着都很好,每天练拳、教拳从不间断,生活也皆能自理。

外祖父是行医之人,应最清楚自己的身体,但他从未提起过自己的病痛。也许,他早已得知,自己归期将近。

我们看到的外祖父,总是面色红润,目光澄澈,打出的拳一招一式都行云流水,轻柔舒缓似云似雾,内里又不失劲道,饱含磅礴之势。

但功夫再深的宗师,也有寿终正寝之时,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的。

1961年6月,外祖父因病去世了,享年81岁。

得知外祖父离世的消息时,我正在学校里上课,很可惜没能见到他老人家最后一面。

小姨说,外祖父走得很安详,没有经历什么痛苦和挣扎,他躺在自己家的床上,安安心心,平平静静地,永远闭上了眼睛。

10

外祖父六十年的太极生涯,给后辈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牛春明”这个名字,对浙江,甚至全国练习太极拳的人来说,都是熟悉的、亲切的。

我一直牢记着外祖父的教诲,坚持勤练探索,勤修太极拳术的同时,又十分注重拳学理论的研究,以务实科学的态度钻研太极。

自1960年开始,我一边在浙江大学求学,一边在校园里广招同窗学友一起弘扬太极拳。

眼看着,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了练拳健身的行列,我们的太极拳队伍越来越庞大了。

可好景不长,1966年,太极拳文化遭遇劫难。

电影制片厂摄制外祖父的《万年常青》电影被停映,外祖父珍藏的太极拳谱和许多刀剑器械大部分被毁。

还是我的小姨牛筱灵,冒着风险,偷偷隐藏下外祖父的几本太极拳谱,才不至于失传。

小姨也不许我外出教拳,只能每天趁夜深人静时,我一个人在月光下偷偷练拳。

直到1971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其中有毛主席提倡打太极拳的话。

我如获至宝,立即来到西子湖畔,重新树起太极拳的旗号,公开招收学员。

1978年,改革开放,我心里暗下决心,要趁改革的春风,让太极拳这个祖国的瑰宝发扬光大。

此时,我早已把传承和弘扬太极拳文化,作为今生的责任和使命。

我想到自己在杭州市邮政局工作,邮政局职工几千人,但很少有人会练太极拳。

于是,我在邮政局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利用业余时间开设职工太极拳培训班。

经过几年的努力,一支出色的太极拳队伍形成了。通过精心的传授与训练,我培养的这支队伍中太极拳优秀人才层出不穷。

后来,我们的队伍去参加杭州市运动会和浙江省运动会,斩获了多枚太极拳、剑比赛团体冠军和男、女个人金牌。

1981年,浙江省武术太极拳、剑比赛在绍兴举行,我带领杭州市太极拳队亲自参赛,43岁的我再度摘取了太极拳、剑个人冠军。

在弘扬太极拳的同时,我还多次受邀请参加国内外太极拳学术交流会议,撰写太极拳理论书籍,与国内外拳友们切磋拳艺。

时光飞逝,今年我已经85岁了,从8岁起跟着外祖父学拳,无一日间断,到如今已经77年了。

退休后,我依然每天练拳、教拳,就在外祖父当年教拳的西湖边,六公园。

六十余年来,我致力于牛春明太极拳的研修和普及工作,传授国内外学员数万人,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太极拳人才。

牛春明太极拳是中国杨式太极拳的重要分支。2016年,牛春明太极拳被确定为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荣幸能作为牛春明的嫡系传人,在杭州这个美丽的地方,将外祖父的太极拳一代代传承下去。

我衷心希望,同样传承下去的,还有外祖父重情重义的仁义武德和诲人不倦的高尚精神。

如今,我也有多位出色的入室弟子一直在传承和弘扬太极拳,如陈小敏,周丽珍,莫勇,边淑芳,徐爱莲,法金,杨辉……对此,我感到很欣慰。

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只要还有人肯学,我就肯教,只要还有人在学在练,太极拳就将不断传承发扬下去。

这一生,我亲身体验到了太极拳给我和身边人带来的种种意想不到的改变,也希望它能造福更多人。

很感恩,能有外祖父陪伴我的童年,很幸福,能有太极拳陪伴我的一生。

-END-

孩子比较害羞学什么比较好(孩子害羞应该学什么好)

孩子学什么艺术方面好一点(孩子学什么艺术方面好)

孩子学什么声乐好(宝宝声音好适合学什么)

孩子学舞蹈学哪种好(孩子除了舞蹈学什么好)

孩子学管乐什么乐器好一点(孩子学管乐什么乐器好)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3日 星期五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60岁开始学点什么呢(60岁孩子学什么好)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1687.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