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有动作描写的革命故事片段(有动作描写的革命故事)

2023-02-25 19:52:01 技术常识4 建议收藏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78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2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艺术再现“飞夺泸定桥”壮举,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北青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动作描写的革命故事1

图为网络电影《勇士连》剧照。李百晓供图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影片,革命历史题材网络电影《勇士连》首播后,受到众多观众好评。

伟大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影片《勇士连》聚焦宏大历史中的典型事件,精心截取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历史作为故事原型,以视听语言生动讲述红四团昼夜奔袭240里、在枪林弹雨中22名突击队员踩着13根铁索成功夺下泸定桥的故事,艺术展现红军的坚定革命信念和必胜信心,让观众在感动中重温伟大长征精神。

为了增强历史现场的“代入感”,《勇士连》主创团队多次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实地勘景和学习,同时查阅大量历史文献,拜访多位党史研究专家、老兵家属等。为获得逼真效果,创作团队在场景搭建上也狠下功夫,为确定13根铁索的材质,团队反复试验,最后选择了总重量达20多吨的真实铁索。影片中定格、升格的画面运用,使子弹从枪口射出的运动轨迹清晰可见,在击中手榴弹后爆炸的满屏火海更是充满震撼力,这些战争的残酷场景进一步映衬了红军战士不畏牺牲的钢铁意志。

影片着力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现实主义精神诠释人物的平凡与崇高,英雄形象立体饱满、有血有肉。比如,影片对“勇士连”连长廖大珠的刻画真实可感,没有刻意拔高。廖大珠与指导员王海云商量行军路线,双方意见相左时,廖大珠也会因为难以抉择而心绪起伏——红军战士既是革命英雄,又是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主创团队以这样的理念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鲜活立体的红军战士形象。

他们中,有粗犷勇猛的黑子,轻伤不下火线,与战友血洒战场;有纯真开朗的牛华子,关键时刻毫不含糊,用生命捍卫战旗不倒;有神枪手高进光,视死如归,为战胜对方狙击手,用自己作诱饵,与宝娃子合力完成光荣使命……在紧张激烈的剧情展开过程中,影片将不怕艰难险阻、不惧流血牺牲的英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个充满人性光辉的感人画面直击观众心灵,引发观众强烈共情。

《勇士连》网络首播后,获得广泛关注。在影片的观众讨论区,可以看到这部影片唤起了人们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点燃强烈的爱国情感。《勇士连》的成功播映也启示我们:网络视听媒介触手可及,受众广泛,在传播红色文化、讲好革命历史故事方面具有很大潜力。广大影视艺术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好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载体,一定能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李百晓

(人民日报)

有动作描写的革命故事2

“我只是做了一名军人应该做的……”几天前,在北部战区陆军某旅一次物资点验中,面对被翻出的感谢信,战士杨功亚云淡风轻地说。

今年6月的一天夜里,杨功亚在休假回家途中,发现一片还未收割的麦田地里浓烟滚滚。伴随着夏夜的晚风,火势愈加猛烈,火苗直奔紧邻麦田地的农户家门口。紧急关头,杨功亚一边拨打119报警电话,一边疏散附近村民、挪移车辆、清出麦田隔离带,冲在最前面带领大家有序救火。消防车到达时,火势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事后,村支书多方打听,才知道那个义无反顾冲向火海的人,叫杨功亚。

随着感谢信的公开,杨功亚得到了战友们的广泛赞誉。事实上,这次挺身而出对他来说并不是值得炫耀的“功绩”,见义勇为的精神早已融入血脉之中。

2012年8月4日,受台风“达维”登陆影响,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冲击了整个岫岩城乡,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了严重灾害。全县通信中断,道路损毁严重,一时之间,岫岩山城成了一座“孤岛”。那时还是一名上等兵的杨功亚随队赴灾区执行抗洪抢险任务,这也是他第一次走上抢险救灾一线。身材瘦削的他从不偷懒、钻空子,体型健壮的战友一次能扛两个沙袋,他就加快步伐,多跑两趟;有战友体力不支,他也主动上前分担;集中休息时,看到“党员先锋队”依然在忙碌,他就默默跟在后面……就这样,队伍里原本并不起眼的杨功亚成了战友口中不知疲惫的“小陀螺”,一步一个脚印地“扛”成了“排头兵”。

“如果说听党话、跟党走是党员同志需要终身践行的信仰,那么昼夜不停的‘党员先锋队’是用行动书写着对党忠诚的誓言;如果说日复一日的枕戈待旦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军人的使命,那么村民们那一声声‘谢谢子弟兵’更令我明白,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回想起十年前的情景,杨功亚感慨地说。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认真做”是杨功亚的座右铭。在连队编缺人少的情况下,他时常一人分饰多角,文书、枪械员、侦测员……各种岗位轮着干、连轴转。即便是这样,他依然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也正因如此,他成了大家公认的“大拇哥”。

2017年,调整改革中,完善战备建设、加快战斗力生成成为首要任务。杨功亚深知所属营队任务繁重、人手不足,便主动请缨,随着任务专班上高山、下海岛,走戈壁、踏荒原,成为为营队“开疆拓土”的骨干。几年间,营里的多个独立驻防点位都留下了他不畏艰苦、躬身力行的身影。有人问他:“你不累吗?”他回答道:“累,但是能为集体作贡献,我感到骄傲且满足。”

正如雷锋同志所说:“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连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杨功亚用他的实际行动践行和发扬着“螺丝钉”精神,克己奉公、忠于职守,初心如磐、笃行不怠,在壮阔强军征途中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的“微光”。

来源:向雷锋学习

作者:王玉琢

有动作描写的革命故事3

寻觅革命烈士王振法足迹纪实

一 一谨以此文献给鲁西南地区牺牲的烈士们

革命烈士王振法是我的二伯父,据说牺牲在淮海战役的战场上。

依然记得小时候,每年春节前,当时的村干部们放着鞭鞄、提着二斤猪肉或红薯粉条,拿着县党委和县政府写给全县军烈家属的一封慰问信来看望我爷爷。每当此时,爷爷满眼含泪,不能自已,小小年纪的我却感到无限的荣光。这样的场景直到活到89岁的爷爷去逝为止。

对于伯父的记忆,最深刻的一次印象是我上高中的时候,去曹县三中西面的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瞻仰烈士事迹。无意中在孙老家公社革命牺牲烈士的名单上,发现了王振法的名字。爷爷的儿子,父亲的兄长,我的伯父被刻在烈士记念墙上!可惜,曹县烈士陵园没过几年就拆迁了。大学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的我希望再去看一看,已是物是人非,只好作罢。

前不久,曹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曹县作家协会为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精神资源、决定征集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诞生的红色精神为核心资源,重点描写鲁西南革命根据地发生的抗战故事。借此机会,我也开始寻找革命烈士--我的伯父王振法的人生足迹。

(一)

一个周六的清晨,借着天气凉爽,骑着两轮电车,我从曹县城回到10多公里以外自己的老家,一切都是那么亲切。经历77人年生风雨的父亲是爷爷的第五个儿子,从椅子是站起来需要用手支撑全身的重量,他的身体大不如以前了。

说起我的二伯父,他好象沉思在过去的记忆里,眼里含着泪花。最深刻的一次印象大概在他五六岁的时候,身材高大的二伯父(父亲说与我的大伯父长像相近,只是显得单薄而清廋些,照片为抗美援朝时期的大伯父王秀峰)所在的大部队路过我们的村庄。怀抱着我小叔的奶奶满怀希望在路旁寻找自己儿子的身影,可让她好失望,一整天都没有看到儿子,她哭了,哭得好伤心。没有想到是,半夜听到敲门的声音,打开门一看,竟是自己的二儿子回来了!奶奶几年都没有见自己的儿子,以为不知道死到哪里去了,没有想到还能见儿子王振法一面。

奶奶心疼自己的孩子,流着泪,连夜给二伯父包了一顿水饺,儿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因为在一次战斗中双肩都有子弹穿过,留有枪伤,当时10岁左右的姑姑记忆依然清晰,长长的伤口周围红肿,依然在发炎流水。部队首长本来让他在家休息,可他坚决要跟大部队一起走!于是首长答应给他半天假,第二天早上,伯父拿着长枪领着五六岁父亲去村外曾打中一只乌鸦,这成为父亲童年最高兴的一件事。上午,二伯父跟爷爷告别时坚定地说:“打不倒蒋介石,决不进王家门”!没有想到这一走,就真的再也没有回来。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日伪敌顽、国共两党在鲁西南地区反复拉锯,各派势力犬牙交错,黑白两道、国共双方明争暗斗、此起彼伏,拉锯抗衡潮长潮落。上个月是日伪军统治,这个月是共产党领导;白天过来的是国民党,夜里住下的是抗日游击队。因催粮要款,爷爷与二伯父被国民党吴化文的保安旅抓去关了“七天七夜”,一双小脚七天送了三次饭,奶奶是两头见星星。

二伯父恨透了国民党反动派,先加入了曹南基干大队,后来转为八路军的正规部队。父亲曾听爷爷这样说,后来国民党曹县国民政府因为二伯父为解放军“干事”,就把我大伯父王秀峰抓了壮丁,不到100天时间就成了俘虏,后来参加人民解放军,因表现突出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从文书干起到参加抗美援朝时,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某连指导员了。

(二)

70多年过去了,二伯父究竟是什么时期参加革命?在哪个部队?是怎样负伤的?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个谜。父亲说烈士证书应该有,发证几十年了,一时想不来在哪里了,他要找一找。但父亲提供了一个线索,听村里的老人说是与孙老家镇李集村的村民李连合的爷爷一起参加八路军大部队的,他可能了解一起情况。

第二天晚上,37度的高温,仍感觉热浪袭人。现年68岁1971年入党的老党员李连合老人在他的农家小院里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母亲死得早,他跟着爷爷长大。爷爷给他讲过很多战争年代的故事。他的爷爷叫李朝德,有三个儿子,老大李西贤、老二李西廷、老三李西芝。当年在曹县六区(现在的阎店楼镇)的田区长(名字记不起来了,外号田瞎子)的引导下一家四口参加了革命。爷爷李朝德是56团的一名炊事员、与他父亲转业回家务农;二叔李西廷与我的二伯父王振法在同一支部队“干事”,后来因负伤转业回家。老三李西芝当年只有13岁,年龄小,六区田区长就送他上学,后来是驻辽宁扶新县军队的医院当护士,转业去了菏泽东明县,曾任东明县卫校校长。

第三天清早,在李西廷儿子李连信的带领下,来到了他近90岁的母亲住处。说明来意后,老人用颤抖的手从衣柜里找到一个匣子,打开匣子是一个放了几十年的旧手绢,层层剥开,是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伤残军人证。发黄的证件中记录着1922年5月出生的李西廷1944年4月自愿入伍,1946年8月在陇海路南天宝杨战斗受枪伤,后来定为三等乙级伤残。备注中写道:“七纵队五六团三营七连一排三班战士,1947年11月退伍”。这个记录与备注让我倍感兴奋。

我终于找到二伯父生前的部队了,距了解伯父的真相越来越近了!老人告诉我,他的丈夫李西廷曾说起过我的伯父不怕死,打仗总是冲在前面,是条好汉!在一次战斗中,他身背炸药包完成了一次炸碉堡的任务,但另一个同志在炸另一碉堡时牺牲了。他向突击队长提出请求,自己可以完成任务!随后在我机枪的掩护下,第二次携着炸药包匍匐前进,在冲向敌人的第二座碉堡时,被碉堡里机关枪射中胸部而负重伤。我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下来,眼前晃动着他携着炸药包奋力前行的身影。心里也感到无比激动,我的伯父是一名合格的战士!

刚回到家,父亲告诉我,他与我母亲寻找了几天,终于在一个老柜子里终于找到了二伯父生前的烈士证书!我急急忙忙跑过去,终于看到了这张1983年8月1日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证书证明:王振法同志,在解放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一九八三年八月一日。旁边显示我急需了解的文字。我才知道二伯父生于1925年2月,早在1944年2月只有19岁的他就参加了革命,比李集村22岁的李西廷还早两个月。生前所在单位为中原野战军一纵十九旅五十六团三营八连战士。牺牲时间为1948年,牺牲地点为曹县大立庄,牺牲原因为因战。我终于看到了二伯父可查得最为确切的信息。

(三)

可两个证书的文字也引起我的怀疑,王振法与李西廷不是在同一支部队吗?怎么一个是“中原野战军一纵十九旅五十六团三营八连战士”,一个是“七纵队五十六团三营七连一排三班战士”?这是不是同一支部队?在这个部队他们参加了哪些著名的战斗?取得了怎样的战果?通过查找军史,我终于解除了困惑,找到了答案。

经查,“中原野战军一纵十九旅五十六团”的前身是牺牲在曹县王厂战斗中的著名革命烈士朱程创建的“华北抗日民军第1旅”,后缩编为民1团,也是后来的冀鲁豫军区第10军分区18团(王振法应是在1944年的2月从曹南县大队加入18团)。解放战争初期称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第19旅第56团”。1947年3月16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团的第7纵队与第1纵队合并为第1纵队。1948年5月9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重建中原军区,并将晋冀鲁豫野战军团改称中原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团第一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一纵队。因此,王振法所在的五十六团与李朝德、李西廷所在五十六团其实是同一个团队。

五十六团是支英勇的团队。1943年9月,曾参与著名的曹县王厂血战,1945年10月,在赵基梅指挥下,五十六团参加解放菏泽城的战斗中担任主攻任务。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五十六团与兄弟部队共歼敌4000多人,其中击毙国民党菏泽专员崔立三、敌旅长赵兴汉等450人,俘虏敌旅长孙连科等以下官兵3500余人;缴获迫击炮1门,掷弹筒68个、手榴弹3000余颗、各种枪支4233支、汽车9辆、摩托车1辆、战马300匹、电台2部、电话机45部、粮食30余万斤,军用物资一大宗,打了一场漂亮仗。

1946年7月至10月间,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五十六团参与并取得出击陇海、定陶、巨野和鄄(城)南等战役的胜利,予敌以沉重的打击。1946年8月,李西廷在陇海路南天宝杨战斗受枪伤。在定陶战役中,第19旅旅长吴大明带领第五十六团攻歼小杨湖之敌。吴大明带着部队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趟着泥水,很快布置好队伍,向敌人发起攻击。敌人凭着美式装备进行顽抗。战斗持续了一夜,第二天拂晓,敌人重新组织队伍,整连整营地向我军反扑。吴大明不顾自己的安危,亲临前线指挥。这次战斗,前后三天三夜,共击跨敌人五个营,活捉敌师参谋长一名、团长两名,俘敌千余人。第十九旅和兄弟部队一起,粉碎了敌人企图围歼冀鲁豫主力部队的阴谋,打击了蒋介石的反动气焰。

可伯父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牺牲的呢?李联合老人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曾听他爷爷说我伯父是牺牲在亳县西北一个叫“丁大庄”的地方,当时阻击来自商丘方面的敌军而中枪牺牲的,并且埋在了丁大庄附近。

查阅亳县解放战争时间的有关文献:1947年1月,刘邓领导的冀鲁豫大军在攻取柘城后分头出击,七纵奋袭鹿邑,六纵攻击亳州。2月3日至5日,七纵十九旅、二十一旅协同六纵在城北燕庄一带迫敌退至张庄、丁大庄、齐台寺三地,毙伤国民党军千余人,生俘千余人。而这个“丁大庄”恰恰就在亳县西北。在现在的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原亳县)汤陵街道办事处五里村建有五里庙烈士陵园(距离丁大庄最多1公里),据亳州市党史网报道,当地70多岁的老党员王福安老人回忆:当时他刚记事,据老人们说阻击敌人援军的战斗就离这里大约10里路,这里是战场后方,很多伤员被送到五里庙抢救,一些重伤员救治无效牺牲了,战斗结束后,群众就在五里庙附近埋葬了270多位无名烈士的遗体。那些战士大部分都很年轻,有不少是河北、山东人。

而据今年已经81岁的姑姑说,二伯父2月1日(阴历正月11晚上)到家,2月2日坐汽车与大部队向南进发,当年的秋季收庄稼时听说2月5日(阴历正月15)就被打死了。也正巧在这一年的4月19日(阴历2月28日),奶奶去逝了。当时姑姑10岁,二伯父与奶奶同一年去世,所以记得很清楚。而姑姑属牛,生于1937年,10岁就应是1947年了。并且部队、时间、地点都是相符合的,可信度较高。这样看来,二伯父应是1947年2月5日牺牲在解放亳县的战斗中,死后埋葬在五里庙烈士陵园。

(四)

可查阅烈士证明书上明明写着牺牲的时间地点是“1948年曹县大立庄”。可二伯父参加的是解放军的正规部队--“一纵十九旅五十六团三营八连”。查阅军史,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1、第2、第3、第6纵队组成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30万人,分三路从曹县、郓城、巨野出发,向大别山挺进。

刘邓大军先后越过陇海路,涉过黄泛区,跨过沙河、涡河、汝河等重重障碍于8月末胜利到达大别山,由此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为了加速根据地的建立,从1947年10月初开始,刘邓从各纵队中抽调了第五旅、第十九旅、中原独立旅和三个主力团,分别改为皖西、鄂豫边地区的地方武装骨干,分散开展地方工作。至11月、12月,先后组成了皖西、鄂豫两个区党委和军区。一纵十九旅副旅长傅春早带旅部及五十六团和教导团组建第三分区,转化为地方部队,坚持斗争,最后应该是牺牲在淮海战役战场上,怎么可能牺牲在曹县呢?查阅曹县志,也没有发现大立庄这个村子,更没有战斗的有关记载。

是不是还有一种可能?因为有枪伤在身,部队首长最终没有同意二伯父的请求,让二伯父回到了鲁西南地方部队,继续进行革命斗争,据曹县县志记载,1948年2月,国民党军20余万人对鲁西南地区大举进攻。12日占领曹县城,采取了过境拉锯、包围合击、分散“清剿”等手段,残酷屠杀鲁西南革命干部、群众。曹县、齐滨、复程等县区武装和鲁西南军分区部队,依靠人民群众通过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方式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但同时也付出重大牺牲。3个多月的时间,三县干部、群众共死伤近千人。我不知道是不是包括我的伯父王振法。

时光荏苒,70多年过去了,很多当时人们早已不在人世,我也是只听在世的老人说的“只言片语”。因为年代久远,今天的我们也许无法穿过历史的云烟去考证历史的真相。但这几天的考查让我意识到,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来自不易!我们应牢记党的使命,不忘初心,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学习,踏实工作,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菏泽党史》2018年第2期,作者王爱忠)

故事中的动作有哪些类型(故事中的动作有哪些)

有动作的数学小故事二年级(有动作的数学小故事)

有动作情节的幼儿故事有哪些(有动作情节的幼儿故事)

有动作的小故事简单版(有动作的小故事简单)

有动作的故事怎么讲好听(有动作的故事怎么讲)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6日 星期一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有动作描写的革命故事片段(有动作描写的革命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7925.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