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历史上略谋取胜的故事(略取胜的故事有哪些)

2023-02-18 19:26:01 技术常识4 全面教学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1353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9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古代复仇故事三则:李某,秦中县令,瞽者,傝饼阿六,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沧海一粟古代志怪故事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略取胜的故事有哪些1

古代较著名的复仇有“豫让刺杀赵襄子”,“干将莫邪”,“伍子胥”等,今天讲几个小人物的故事。

李某

广东乡民多聚族而居,经历十几代,繁衍愈多拓地愈广。本族虽一致对外,族内也弱肉强食。如有好勇斗狠流为强盗者,官府得知姓名后,大多责令族长捕获送来。族长往往找弱者代替,由此形成不少冤狱。

新会某乡李氏一族甲某犯案累累,缉捕不得,责成族长办理。甲凶悍武勇,族长不敢动手,恰好同族旁支乙某和甲同名,于是被族长绑缚官府。官府并未细查,把乙处决。乙的弟弟李某悲愤欲绝,却无力和族长争长短,叹息道:“这是个虎狼之窟,不能留在这里了!”于是带全家搬到肇庆,做小贩沿街叫卖。

空闲的时候,他把铅块绑在腿上,在无人处挖一个坑蹦上蹦下。四年之间铅块逐渐加重,坑也越挖越深。走街串户的时候也不把铅块取下。终于能一跃窜上丈把高的墙头,日行几百里。

九月初一县令按惯例黎明上香,前夜,李某怀揣利刃飞奔回新乡,跳到族长院里敲卧室的门。族长披着衣服开门察看,被贯胸而死。某甲抛下刀跑回肇庆,天还没亮。他急急背上货物去庙门口等待。

县令来的时候,他低头冲入仪仗队中,货物抛洒一地,然后扭住衙役索赔。县令大怒,把他打入大牢。

几条后新会的公文到来,说某乡绅被杀,现场凶器遗落,刀柄上有李某的名字。查得李某在肇庆境内,请代缉捕。肇庆令安排捕快缉拿,却发现李某在狱中。提审时李某说:“凶案三十日发生,第二日黎明小人即被关押狱中,新会离此二百余里,岂能一夜往返。”肇庆令笑起来,说道:“的确是这样,你冲撞仪仗,被关押这些天也就够了。”于是释放了李某,回复公文说:“已经查明,凶案发生时李某被关在狱中,凶手应该另有其人。”


秦中令

秦中县令吴某贪酷无度,辖区有富民犯了小错,县令想方设法加重他的罪名,羁押在狱里久久不放。家属多次送礼以致破产,富民还是病死在狱中。

这富户有个儿子,当时十多岁,无以为生,托人请求到县令家做仆人。知道底细的人劝县令不要养虎为患,但是富民子温顺驯服,吴某认为这孩子不知道案子的内幕,为省钱留下了他。

一晃多年过去,富民子长成了一个魁梧青年。这期间他一直兢兢业业办事稳妥,对主人恭敬有加。这一年县令罢职,准备回乡谋划,再到别处任职。

途中某天,富民子忽然不知去向。第二天,县令走到一条山路的时候,富民子带着十几个大汉出现,历数县令的罪恶,挥刃断其首,对财物分文未取。其余的仆人战栗不敢动,等富民子离开,一个狡黠的人提议:“如果报官,势必连累我等,不如分了财物散去。”其余人认为有理,分了钱财一哄而散。

当地人把县令的尸体草草掩埋,等家属得到音信来寻,已经找不到埋葬的位置了。(以上两个故事出自《我佛山人笔记》。)


瞽者

清朝时有个三十多岁的瞽者(盲人),每天在卫河岸边走动,听到船只靠岸就问:“殷同在这吗?”然后又详细说明是哪个“殷”哪个“同”。他平时住在客店里,有人听到他梦里也在念叨这个名字。

人们问这瞽者姓名,他今天说叫张三,明天说叫李四,一听就是掩饰。也没人愿意深究他的姓名出身,以及找殷同做什么。这样过去十多年,附近的人都认识了他。不等他开口,船家就会说:“这里没有殷同,去别的地方找吧!”但他毫不松懈。(这个盲人以什么为生原作者并没说。)

有一天,一艘运粮食的船只靠岸,瞽者照常询问,一个人跳到岸上说:“是你?殷同就在这,你能把我怎么样?”盲者者发出愤怒的嘶吼,循声扑上去,抱住那个人的脖子咬他的脸颊。二人撕扯,一起掉到河里被水冲走。

后来,人们在下游天妃宫附近看到尸体,捞上来后发现。殷同的脸被咬烂,盲者左侧肋骨都被打断,十指仍旧插入殷同肩膀里,牢不可破。

这件事惊心动魄,没有眼睛的人寻找有眼睛的,孱弱的搏强横的,自知不敌仍锲而不舍。别人终究不知道这两个人有什么仇。《阅微草堂笔记》


傝饼阿六

傝饼阿六本来姓沈,是城北的老住户。他自小凶狠狡猾,长大后私设赌局抽红为主业,而窝贼窝赃窝娼,无所不为。强盗是他的同党,无赖是他的羽翼,衙役是他的耳目。官府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他的赌局设在废弃将军庙,看场子的无赖被称为堂前兵,比较有名的有小木匠,桃花乔等,都是城北的小地痞。

某次小木匠敲诈富户徐某不成,以致明抢。徐某和县令有交情,但也奈何不了阿六,于是告到省里。巡抚派专员到县督查此案,调动营兵两千,把傝饼阿六党徒一网打尽。阿六等五人发配塞外,小木匠,石老虫等充军。不到两个月,阿六逃回,小木匠等人也花钱找人顶替,回到城北。赌场重开,更加强横。

这一年,有个绍兴富商携妻来到这里,被阿六骗赌失去大半财物。阿六看商人妻子美丽,想占为己有。再次把他引诱到自家,半夜时住下,一个娼女来到富商卧室。阿六等持刀闯入,说商人勾引了他妻子。威胁立下欠据,还要商人的妻子。在利刃面前,商人只好写了字据。

回到自己住处,灯火荧荧,四顾无人,妻子已经被抢去。起初商人想自缢,绳子断开坠地,他呆坐桌边直到蜡烛燃尽,忽然拍着桌子大喊:“阿六!阿六!”找了一把短刀揣在怀里,去阿六门口守候。

当时下了一场小雪,早晨阿六出门,商人上前猛刺。阿六平时穿着一双带铁钉的鞋子,跳起踢中他的手腕,尖刀落地,阿六用力过猛跌倒,鞋子甩脱。商人捡起钉鞋对着他的头顶痛打,阿六顶门被扎了好几个窟窿,倒地不起。商人又取刀刺其腹部,傝饼阿六被杀死了。

这件事发生在道光十六年,商人到青镇司自首。巡检是他老乡,得知事情经过很同情,送他五十两银子,悄悄让看守的人把他放掉,然后上报逃脱。商人带着妻子回了家乡。

故事出自《埋忧集》,傝饼阿六这样的地赖普通百姓无法抗衡,斗智斗力都不能取胜。又没有人命大案,官府也奈何不了。以暴易暴固不可取,然将若何?

略取胜的故事有哪些2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陈华

他对大汉帝国的稳定居功至伟,凭着与生俱来的严谨和不同凡响的沉着,他护佑新兴的大汉顶住了一场可能致命的内乱。他是典型的功二代,却不肯像其他人那样躺平,而是将自己的一生与大汉帝国的兴衰融为一体,从河内郡守出道,封侯拜将,未来可期。他在细柳营中让汉文帝见识了不动如山的军营风范,从而认定了眼前之人是大汉的定海神针。当那些汉景帝的叔伯兄弟撕去宗室温情面纱,组团造反,攒起数十万大军,准备让刘汉王朝流血的时候,他受任于危难之际,毅然挑起了平叛重任。他谋定而后动,坚决顶住内外压力,在营啸时仍夷然安卧,最终仅用三个月就平定了这场可能改写大汉命运的叛乱。可惜,他这个人在战场上是把好手,在朝堂上却是个憨憨,没过多久就因为一双筷子,被胸怀不甚宽广的汉景帝认定是不可托付之臣,最终不甘受辱,绝食而死。他就是大汉太尉、条侯周亚夫。

筷子是中国人每天必备的吃饭家伙,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始得名“筷”。

据说,商纣王因为使用象牙做的箸(彼时还应叫“梜”,由此亦可看出此条罪状可能是后人编排纣王的),竟把他的老叔箕子吓坏了。老先生认为大侄子如此讲究生活质量,必是挥霍无度的前奏。此时的大商经过数百年的各种花式作死,早已是个空壳公司,折腾不起了。因此,他劝大侄子一定要戒奢用俭。可惜,大侄子生在富贵之乡,哪里听得进老叔苦口婆心的嘟嘟,继续无上限地铺张浪费,最终把商王朝的家底败光了。要说中国儒家事后诸葛亮的本事就是牛叉,居然由“纣为象箸”搞出这么个劝人节俭的故事,真难为他们了。

笔者这么说,并不是说箕子说的不对,而是说商朝灭亡的原因很复杂,绝非一只象箸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的。

不过,这个故事至少可以说明,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筷子已然出现了。筷子不仅出现在故事中,还出现在考古现场。河南安阳殷墟1005号墓中就曾出土过六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

至于“箸”为何被改为“筷”,这可能是船上人家的发明。船家驾船行驶在风波难测的水面上,谁不想顺风快行,哪个喜欢驻足不前。因此,这些船家为了讨个口彩,就将“箸(住)”改为“筷(快)”。

本文主角大汉太尉、条侯周亚夫一生战功赫赫,却因为一双筷子断送了大好性命,成为一位令人扼腕的悲剧英雄。当然,他生活的时代筷子还叫“箸”,笔者只是为行文方便,才说成筷子的,读者大大切莫为此较真哟。

初登职场的周家二郎

周亚夫,沛郡丰县人,生年不详。作为鼓手出身的大汉开国功臣周勃家的二娃,他可是咬着金勺子出生的。不过,正因为是二娃,他与老爹的爵位隔了一道天然鸿沟。

然而,周亚夫是一位有个性,敢追求的娃。虽然没法继承老爹的爵位,但也要凭着本事打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

那时的他已经出任河内太守,正好遇上返乡的天下第一女神算许负(河内温县人,与篡魏的司马家是老乡),心血来潮的周亚夫就请许负帮自己卜上一课。许负仔细瞅了父母官一眼,不紧不慢地说:“据老身看来,周太守三年后会封侯,再过八年会拜将,再过九年就会饿死。”尽管此时的周亚夫已经老大不小了,听了这话仍然很生气,要不是因为面前这个老女人是汉高祖钦封的鸣雌亭侯,他就骂出声来了。

周勃强自压下火气后,才对许负道:“我大哥早已袭爵,而且还尚了公主,即便他死了,也会有他的儿子接班,哪里轮得到我?再说,如果我有封侯拜将的好运,又怎么会饿死呢?”

许负见周勃如此说,也不生气,指了指他的脸道:“你脸上有纵纹入口,这就是饿死的面相!”说完,就不再理周勃了。

笔者也不知道许负是不是有上帝视角,还是后人附会。三年后,周亚夫的大哥周胜之果然卷入一场杀人风波被判了死刑,而且,他与汉文帝的女儿绛邑公主并没有生下儿子。汉文帝认为周勃的家业总得有人继承,既然周胜之把绛侯的名头玩坏了,就给他换个地方吧。

于是,汉文帝让群臣议定周勃的继承人,众臣都推举周亚夫上位。汉文帝随即封周亚夫为条侯。“条”又可写作“蓨”,蓨县在今河北衡水景县,景县距离大汉的政治中心长安,比位于山西运城的绛县远多了。由此可见,绛侯改作条侯,也算是小惩大戒。

不管怎么说,在汉初“非刘氏不王,非军功不侯”的规矩之下,尚没有军功傍身的周亚夫能够袭爵上位,也是挺不错的。当然,对于周亚夫这个有理想的好同志来说,袭爵总不如军功爵实在,因此,他并没有因为当上爵爷就沾沾自喜,反而时刻准备有一天踏着父亲的足迹,立功疆场,成就自己的一番功业。

治军严谨的细柳大将

公元前158年,掠夺成性的匈奴又一次大举入侵。汉文帝在派出数路大军迎敌后,为了保障都城长安的安全,命宗正刘礼(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的幼子,在楚王刘戊造反被杀后承继楚王之位)屯军灞上;开国功臣、祝兹侯徐厉屯军棘门;河内郡守、条侯周亚夫改任将军,屯军细柳(在今陕西咸阳西南)。三军成鼎足之势,重点防备来去如风的匈奴铁骑。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周亚夫实现转型成为一位名垂青史的定乱英雄。

汉文帝是典型的劳碌命。他曾经当过多年的代王,近距离接触过匈奴人,因此他并不放心长安城外的汉军三阵。于是,他打着劳军的骑号,在车骑的扈从下,先后到灞上和棘门劳军。刘礼和徐厉都是文武全才的能臣,徐厉更是一直追随刘邦的老人。不过,他们见到皇帝的专使后,不敢怀疑,也不敢有任何耽误,立刻命人打开营门,恭敬地将皇帝和他的扈从大队迎入军营。对此,汉文帝倒也没说什么,只是勉励一番。对自己的堂兄弟刘礼,他表现得更是非常亲切,仿佛亲兄弟一样。

最后,汉文帝刘恒的车队来到了细柳营前。远远就看到细柳营营门紧闭,营中将士各个披坚执锐,刀出鞘,弓上弦,不似战时,胜似战时。皇帝车队的先遣官是个见过大场面的,见此情景,忙上前大喝道:“呔,营中军校听真,天子将至,快快准备迎驾!”说完,先导官趾高气昂地在马上等着芝麻开门。

然而,此前一喝便开的大门这次却如同锈住了,老半天也没有动静,只有一个守门都尉答道:“将军有令,营中只听军令,不听诏令!”先导官有些短路,这都什么逻辑啊,难道军令可以大于诏令吗?没听说过啊。

当先导官在风中凌乱地捋着军令与诏令哪个优先级更高时,汉文帝的车驾已来到大营前。文帝的亲信宦官邓通见那个先导官在前面犯迷糊,大营却闭得死死的,不禁厉声斥道:“这是什么情况,不知道天子驾临吗?为何不出来迎驾?”车内的文帝注意到前面的动静,也不禁问为何还不入营。邓通只好叫过先导官问明情况。

汉文帝听后不觉有些动容,他深知老爹刘邦留下的将领活到现在的,早没了往日锐气,自己一直想在军中培养后辈帅才,这个周亚夫莫非就是要找的那个人吗?于是,他沉下心来,并没动怒,相反却让邓通好生说话,并让他和先导官一起手持天子符节前去传令。

汉初的都尉算是中上级军官,当然是见过些世面的。看到外面人喊马嘶,不久又过来一个手持符节的宦官说要入营劳军,还能不明白是天子亲至。他虽畏惧军法不敢开门,但也很识趣地派人赶到中军大帐报信。

周亚夫听到皇帝驾到的消息,立刻下令打开营门。邓通见状,刚要下令车驾一拥而入。营门都尉却贴心地嘱咐道:“军营之中不准纵马奔驰!”邓通刚要发火,汉文帝却挥手制止,命令驭者缓慢驾车,按辔徐行。

也不知过了多久,车驾到了中军大营。只见周亚夫和一众部将全都顶盔贯甲地肃立在大帐前。周亚夫见到皇帝走出车厢,忙叉手施礼道:“末将甲胄在身,不能全礼,请以军礼参见陛下!”汉文帝大为感动,不禁站直身体,手扶车轼还了一礼,然后对周亚夫说:“卿果然是将门之后!”之后的劳军进行得有条不紊,那些天子近臣们见皇帝都如此规矩,也没人敢在营中喧哗,都小心翼翼地办完事,然后跟着天子一起缓缓出营。

等到了大营之外,汉文帝不禁长吁一口气道:“这才是战时的军营,一切肃杀严整,有备无患。此前的大营太过儿戏,真要遭到袭击还不乱了分寸。祝兹侯也是多年行伍,可与条侯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周亚夫是个真正的将军,任何敌人在他面前都讨不到半点便宜!”就这样,汉文帝一路走一路夸。

一个多月后,匈奴退兵,三营驻军也撤回原地驻防。汉文帝下令召周亚夫入京,任命他为中尉。这时的中尉可不是后世的兵头将尾,而是妥妥的京城卫戍司令,后世还有一个更拉风的名字叫“执金吾”,也就是汉光武帝刘秀曾经无比羡慕的那个职位。刘秀曾说“仕宦当为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就是因为执金吾负责维护京城治安,每次出行前呼后拥,仪仗森严,看着就拉风。

笔者不知道,周亚夫的中尉当得如何?不过笔者可以肯定,有这位真将军巡行城中,皮子痒痒的好事之徒一定会避之唯恐不及。

通过近距离观察,汉文帝更加相信自己的眼光。汉文帝的皇位来得实属侥幸,所以他这个皇帝一直当得战战兢兢,生怕做的不好让人看不起。一生勤勉的汉文帝虽然实现了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的愿望,使经历大乱的天下得以粗安。但他并没有实现自己最大的愿望,那就是“对外战胜匈奴,对内压服强藩”。

一年后,汉文帝病重,临终前他嘱咐自己那个有些莽撞的太子刘启道:“国家若有急难,可用周亚夫挂帅出征!”汉文帝到了此时,也并没有明说什么是国家急难,不过,当了多年皇太子的刘启当然知道大汉帝国的症结在哪儿,他含泪记下了父皇的嘱托。

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汉景帝提拔周亚夫做了车骑将军。此时的汉帝国奉行黄老学说,战事较少,因此将军的职位比较稀缺。周亚夫能够在龙精虎猛的年纪当上重号将军,可谓前途无量,未来可期。

荡平叛乱的最大功臣

听到刘启顺利即位的消息后,吴王刘濞内心如同打翻了五味瓶一样难受。面对这个失手打死自己太子的族侄,他怎能与之和平共处呢?当年,刘启还是太子时,与吴太子一起下棋。刘启是个臭棋篓子,输了棋就想耍赖。吴太子也是个暴脾气,两人随即发生争吵,结果,刘启竟举起实木棋枰,将吴太子砸了个万朵桃花开。

激情杀人的刘启没有反躬自省,也没有杀人偿命,反倒是汉文帝忙不迭地给堂兄刘濞赔不是,许了他不少好处,还让他不用总是来京陛见,只在国中好好养老。刘濞是刘家二代中少有的血性汉子,面对儿子死了却不能明着报仇的尬境,只好暗中发狠,一面积聚财力兵力,一面与其他诸侯王联络,甚至与匈奴都有勾搭。

刘启对于自己的这群富亲戚,实在是欢喜不起来。他没有老爹的耐心,只想凭借日富一日的国力早点搞定这些不安生的亲戚。于是,他重用自己的法律老师晁错实行削藩之策。

晁错也是个急脾气,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他就急火火地拿藩王们开刀了。晁错名字叫“错”,果然是挑错高手,对那些诸侯王们鸡蛋里挑骨头,总能变着法找到错处,今日削三城,明日罚五邑。很快就让这些内心有鬼的诸侯王们深身上下脑袋疼起来。

公元前154年,这些家伙见刘启、晁错君臣明摆着是不给自己活路,索性公然串联,然后共同起兵造反。他们公推刘濞做带头大哥,由吴、楚、赵、济南、淄川、胶西、胶东等七家诸侯王,联兵数十万,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汉景帝没想到自己的叔伯大爷们这么快就造反了,情急之下,他竟然听信谗言,杀死了自己的老师晁错。你们不是想诛晁错吗,现在不用你们诛了,朕帮你们诛了。这一记昏招虽然可以使七国在政治上失分,但是战争机器一旦发动,岂是那么好停下来的?何况这七国造反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只杀晁错,而是惦记上汉景帝的宝座了。

见杀掉晁错,七国不仅不罢兵,反而打得更欢了。汉景帝心知上当,却不肯承认,只能一门心思和七国血拼到底。

汉景帝猛然想起老爹的临终嘱托,于是,他拜周亚夫为太尉,统帅大军平定叛乱。同时,他让自己的亲弟弟、梁王刘武坚守梁国,策应周亚夫。

梁国的都城睢阳(在今河南商丘),控扼吴楚联军的北上之路。面对杀气腾腾的吴楚大军,梁王刘武表现出了汉家男儿的血性,率军死守睢阳,愣是没让吴楚联军占到丝毫便宜。后世的张巡,也是靠死守睢阳,才保住了江淮一带的财赋粮米之地,使大唐挺过了安史之乱后的重重危机。

听到叛军猛攻梁国的消息后,周亚夫并没有派兵救援,他向汉景帝提出了自己的平乱战略:“吴楚之兵素来强悍,如果我军与之正面对决的话,以少敌众,恐难取胜。臣意打算暂时不救梁国,而是先正面坚守其前进通道,然后从背后抄断其粮道。吴楚之兵是七国叛军的主力,人数众多,且粮道过长,一旦陷入绝粮之境,必为朝廷所破。”已从最初的慌乱中醒过劲来的汉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策略。

于是,周亚夫率军绕道前进,刻意不去睢阳。当汉军行至灞上时,遇到了一个叫赵涉的读书人。他向周亚夫建议道,我们不能只想着去抄叛军的后路,也要防止叛军沿途设伏。周亚夫觉得赵涉说的不无道理,毕竟叛军势大,虽然大部队仍然在后方鏖战,却保不齐会派出偏师对付自己。

于是,他听从赵涉的建议,再次改变行军路线,走蓝田、过武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到达洛阳。随后,他派出搜索队前往原计划的行军路线上搜索,果然抓获不少伏兵。很显然,七国处心积虑造反,已然收买了不少吃里扒外的朝廷官员。

刚到洛阳不久,周亚夫就收到了梁国的加急“电报”,原来,刘濞知道伏击周亚夫失利的消息后,加紧了对睢阳的攻击,睢阳城陷入了苦战之中。对此,周亚夫不为所动,继续执行自己的既定方案。在这里,笔者要交待一下,周亚夫这人其实是一根筋,一旦认定是对的,便不管不顾。其实,你如果有了计划,不妨告知梁王,让他明白,免生嫌隙。可是,周亚夫觉得没这个必要。对梁王的求援爱搭不理,这也是后来梁王对他恨之入骨的原因。

周亚夫的十万大军来到山东昌邑城(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昌邑是汉初功臣彭越的故乡,当年彭越发家的巨野泽就在周亚夫大军的北面。碧波万顷的湖水封住了汉军北面的道路,无疑给叛军绕行增加了困难。

不久,梁王的红旗信使又衔尾而来,周亚夫仍然不为所动。这次梁王可急了,他直接给皇帝哥哥写信。汉景帝虽然对这个英武不凡的弟弟有所忌惮,但毕竟兄弟情深,再说也不能伤了母亲的心,遂不顾此前与周亚夫的约定,派人下诏给周亚夫,让他派兵增援。周亚夫见到皇命后,有些犹豫,但他深知自己兵少,叛军兵多,如果再行分兵,后果很难逆料。想到这儿,他心一横,拿出自己当年细柳营中见汉文帝的范,仍然不予理睬。

梁王见皇帝哥哥的诏令都不好使,索性豁出去了,在韩安国等将领的辅佐下,亲冒矢石和蜂拥而上的叛军搏杀在一起。所幸睢阳城高池深,加上之前储备丰厚,硬是让叛军无法破城。

说到这儿,也许读者大大会问了。叛军攻不下睢阳,为何不派兵绕道直取长安?这就有点想当然了,主要是因为:第一,汉景帝虽然最初有些慌乱,但并不能说明他对于诸侯王的叛乱没有防备,他只是没想到叛乱会来得这么快而已。在通往长安的路上,汉军占据不少雄关险隘,加之关中本就易守难攻,叛军又岂能轻易攻入长安?第二,叛军不能攻下睢阳等地,就不能合兵一处,他们各自为战,力量分散,会增加被汉军各个击破的机会。第三,汉文帝励精图治,百姓承平日久,绝大多数人对叛乱持反对态度,如果直取长安,沿途很难得到百姓支持,补给线拉长将会使其陷入缺粮困境。即便强征军粮,效果也不明显,而且一旦与百姓矛盾激化,不免将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刘邦当年就是靠与百姓约法三章获得民心进而夺取天下的,如今距离刘邦去世没过多久,这些刘氏宗王还不想彻底站到百姓的对立面上去。第四,叛乱的主脑吴王刘濞岁数大了,办事力求稳妥,不敢过于弄险。

话说叛军主力攻不下睢阳,又担心周亚夫卡住昌邑对自己不利。于是,只好转头杀向昌邑。这样一来,睢阳的危局不战而解。对此,梁王刘武仍气不过,周亚夫居然不把自己这个天子亲弟、太后爱子的安危放在首位,这让他不免怀恨在心。当然,这是后话,笔者暂且按下不表。

见到叛军气势汹汹地杀来,汉军根本不为所动。这些经过周亚夫多年调教的汉军早已将军法刻入骨子里,只要将军一声令下,哪怕是刀山火海也敢闯一闯,何况是叛军呢?

叛军啃不动睢阳,同样啃不动昌邑。一来二去,双方僵持下来。见到叛军没了往日生猛,周亚夫立刻派军潜出,偷偷地截断了叛军的粮道。为了加速叛军的灭亡,他甚至派兵打劫叛军现有的存粮之地。叛军受不了周亚夫的袭扰,只好鼓起勇气,一连几天挑战周亚夫。周亚夫只是紧守大营,死活不出战。

一向生猛的汉军什么时候见过周亚夫如此憋屈,不禁有些沮丧,甚至出现了军心浮动的现象。很多时候,军心就是这么难以捉摸,毕竟在生死面前,任谁都很难淡定。如果一味死战,士兵们也许不会动摇,大不了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可是一旦安生下来,有些人又会思前想后,情绪波动。

果然,汉军当了数日的缩头乌龟后,在有心人的鼓动下,大营中居然在晚上发生了混乱。那时候的人们夜盲症患者居多,到了晚上看不清楚敌人在哪儿,一旦陷入混乱,只能乱砍乱杀,只求保住自己先。听到营中一浪高过一浪的嘈杂之声,刚刚入睡的周亚夫立刻就醒了。不过,他却没有翻身起来,而是自顾自地安卧不动。在他看来,即便他之前把军营治理得再严整,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任谁也很难让大家安静下来。为今之计,只能自己强自安静,进而带动营中将校静下心来,最终让那些骚动的士兵归于平静。果然,见主帅安卧如常,汉军营中也慢慢平静下来。

与汉军对峙多日,眼见破营无望、存粮无多的刘濞真的受不了了。他决定集中兵力发动最后一战,在他看来,只要能够击破顶在自己命门上的周亚夫,其他的汉将就不足为虑了。

这一天,叛军对汉军大营的东南方向发动了空前猛烈的攻击。一队队叛军在军官的指挥下,不要命似地杀向东南营区,仿佛那里有取之不尽的粮食一般。见到此情此景,汉将纷纷请示周亚夫,希望能够支援东南方向的袍泽。

哪知,已经盯着叛军观察多时的周亚夫却摇了摇头道:“你们的判断不对,敌人的主攻方向不是东南,而是西北。如今他们借着佯攻之际,已然将大部队调至我军的西北方向。很快就会对西北营区发动致命攻击。”于是,他命部将率兵前去加强西北营区一带的防务。果然没过多久,按耐不住的叛军便向西北营区发动了最猛烈的攻击,如同排山倒海的叛军撞上了铜墙铁壁的汉军营垒,自然是有去无回。

再次瓦解了叛军的大规模进攻后,周亚夫对部将说:“如今叛军存粮已经见底,今天他们之所以攻得这么猛,不过是临死前的最后挣扎罢了。据本帅估计,叛军很快就会因无粮而退,你们立刻回到各自大营,准备追歼敌军!”

就在周亚夫为夺取最后胜利作出安排的时候,刘濞也无奈地发布了撤退命令。可是,叛乱这事,进可生,退必死,自古皆然。叛军本来也是好端端的大汉子民,如今追随刘濞叛乱,要么是被胁迫,要么是想搏富贵,一旦逃跑,不仅希望全失,还会祸及三族,在此情况下,又有几个人会为刘濞拼命呢?

因此,从叛军转头后退开始,逃兵就层出不穷。而且周亚夫此前安排的截粮部队此刻也化身阻击部队,处处设伏,层层拦截,他们与追击的汉军前后呼应,将绝大部分叛军拦了下来,这些人没办法,只能投降请罪。

至于刘濞,这位汉高祖的大侄子,本想带着儿子逃入瓯越人的地盘苟延残喘。哪知道瓯越人根本就是只收钱不办事的主,一个不注意就将刘濞砍了脑袋,然后送给追击的汉军当礼物,请他们到此为止,千万不要打扰瓯越人民的和平生活。汉朝要想收降这些化外之民,还要等到汉武帝时期。

与此同时,另外两路汉军分别在栾布、郦寄的率领下,将那几个造反的诸侯国一一拿下。这些刘邦留下的天潢贵胄要么被杀,要么自杀。一场虎头蛇尾的七国之乱,因为周亚夫担纲的主场作战速战速决,居然在三个月内就搞定了。

周亚夫这个功二代,没有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胡吃闷睡,反而凭借其正确的预叛、周密的部署和稳定的发挥,成就是不世之功,从而避免了给新兴的大汉帝国造成严重的伤害。别的不说,那些各怀鬼胎的诸侯王一旦得逞,很快就会因为分赃不均而重燃战火,汉家天下到时鹿死谁手真的很难说。

即便他们最终在把猫脑子打出狗脑子后决出胜负,也必然国力大损,此时那些觊觎大汉的异族会不会乘虚而入呢?别的不说,当栾布与郦寄合兵一处杀向赵国时,受邀助战的匈奴人见汉军迅速平乱,生怕吃亏,就强行按耐住了进攻中原的企图。所以说,七国之乱未能演变成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从而给中国造成空前浩劫和民族灾难,周亚夫这枚定海神针可谓居功至伟。

耿直犯冲的倔强相国

笔者相信,当看到堂叔那颗死不瞑目的头颅时,汉景帝对周亚夫的敬仰必然是如滔滔江水不可断绝。周亚夫果然没有辜负先帝的厚望,没有辜负朕的倚重。这必须得赏,于是,回到朝堂后的周亚夫受到了英雄般的接待。

两年后的公元前152年,丞相陶青因病辞职,汉景帝遂任命周亚夫接替其相位。此时的周亚夫,位列三公之首,功盖天下,可谓风光无限。周亚夫和他的父亲周勃对于大汉的功劳,怎么点赞都不过份。没有这一对同时进入后世武庙父子功臣,大汉会是什么模样,笔者不敢妄断,但文景之治会不会如你所愿,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在周亚夫登上人生巅峰的时候,他的悲剧戏码就悄然上演了。

让汉景帝对周亚夫转变看法的导火索是废太子事件。当时,汉景帝对年老色弛的宠妃栗姬心生嫌恶,担心她成为吕后似的人物,索性把她最后的念想太子刘荣也废掉了。对此,周亚夫坚持原则,认为太子是国本,不可轻易废除,刘荣是个好孩子,也没有任何过错,废之无由。可是,汉景帝主意已定,反为周亚夫的耿直不知变通而生气。念在周亚夫此前有功的份上,汉景帝也没有动他的相位,只是从此开始有意疏远他。

对此,善于捕捉战机的周亚夫却并没有过多在意,他在潜意识中仍将汉文帝与汉景帝父亲视作一样胸怀的人,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着想,因此没必要逢迎君王。殊不知正是此种事情,为他埋下了祸根。由此可以看出,周亚夫一生的功业,成也细柳营,败也细柳营。

废立之事,虽然君臣意见相左,但并没有动摇周亚夫在汉景帝心中的位置,毕竟国家安全还得依靠大将效命。汉景帝是位有为之君,虽然心胸不够宽广,但也不至于一点儿担待都没有。

听到丞相和皇帝闹别扭的消息后,梁王再次跑到母亲窦太后那儿说周亚夫见死不救的坏话。老太后心疼儿子,不免对周亚夫生出几分怨气,时不时地找来汉景帝唠叨两句。汉朝讲究以孝治天下,汉景帝他爹汉文帝都入选二十四孝了,汉景帝也不可能对母亲的话无动于衷,因此,他对周亚夫的观感越发差了。

之后,发生了两件事,让这对君臣彻底失和。第一件事是王皇后兄长王信封侯之事。王皇后也就是汉武帝他娘,在扳倒栗姬母子成功上位后,她就想给自己的哥哥封侯,借以壮大王氏外戚的势力。对此,周亚夫坚决反对,他拿出刘邦当年的盟誓“非刘氏不王,非军功不侯”说教汉景帝。让汉景帝很不爽,心说:“我也是个大人,别总拿训小孩的口气跟我说话成不?”于是,他搬出老娘说事,说窦太后的侄子,也就是自己的表兄弟在文帝时没有封侯,让老太后觉得对不起死去的哥哥,因此总劝皇帝早点封皇后的哥哥为侯。不得不说,面对周亚夫这个军功傍身的丞相,汉景帝做事也挺难的。

另一件事是看到汉朝生活幸福,五个在匈奴中混得不好的贵族便带着族人心向光明投奔了汉朝。对于远人来归之事,中国历代君王都认为是自己治国有方的祥瑞,是脸上贴金的大好事,汉景帝也不例外。于是他决定给这五个匈奴贵族封侯,好吸引更多匈奴人来归。这种千金市骨的事说不上好坏,关键要看成效。对此周亚夫却坚决反对,而且这次他说得非常有气势:“把这些匈奴的叛徒都封侯,难道是想激励大汉将士为臣不忠呢?”汉景帝听了很不爽地说:“丞相此言太过迂腐,难道不知道一码归一码吗?”见汉景帝不用己言,气愤不已的周亚夫索性来了个托病请辞。同样在气头的上汉景帝当场批准。

此后的周亚夫无官一身轻,只保留着条侯的爵位,倒也过得挺潇洒。如果剧本朝这个方向写下去的话,周亚夫混个善终那是妥妥的了。偏偏历史老人在此又跟这位定乱英雄开了一个残忍的玩笑。

公元前143年,汉景帝遇上乐事了,就张罗着大宴群臣。心血来潮的他突然想到赋闲多年的周亚夫,毕竟今天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有他的一份大功在里面。只是这个老儿太倔,一点不会转弯,如果早点给自己认个错,又何至于这么多年不给落实政策呢?如今自己已年过五旬,该为后事考虑一下了(古代皇帝寿命短,一般活不过大臣,读者大大千万不要和笔者计较周亚夫比汉景帝岁数只大不小,如何成为托孤之臣?),不妨也让他来随喜,顺便看看他现在的样子。

于是,周亚夫不尬不尴地被召进宫来了。哪知道,他刚刚找到自己的座位坐好,却突然发现自己的桌案上竟然没有筷子。莫非是管事宦官忘记呢,可为啥别人的案上都有筷子,偏自己的案上没有呢?更让人奇怪的是,别人的案上佳肴罗列,自己的案上只有一盘没切的大肉,这让自己如何吃得?

于是,周亚夫很不高兴地向管事要筷子。一直注视着周亚夫反应的汉景帝见状却笑着对他说:“莫非有肉吃还不能让你满意吗?”周亚夫闻言一个激灵,立刻明白这是御宴,作为臣子如此作派,岂非失礼,自己可是懂规矩的人啊。于是,他强压心头不快,起身离席向汉景帝跪下谢罪。

那一瞬间,君臣的隔阂似乎可以消释了。毕竟汉景帝要的就是一个听话的功臣。哪知道,汉景帝刚刚说了一个“起”字,周亚夫就如弹簧般站了起来,不等皇帝再说话,径直转身走了。看着周亚夫的背影,汉景帝瞬间失望了。他没有想到,周亚夫赋闲多年,却只长岁数不长智慧,居然如此不省事,难道不知道自己对他有所寄托吗?自己何尝不想像父亲那样将儿子托付给周亚夫,可是,看周亚夫这个样子,自己敢将儿子托付给他吗?汉景帝此前有多大希望,此刻便有多大失望。

宫中赐宴不快的事还没过去多久,周亚夫又摊上事了。事情的起因是他的儿子周阳见老爹年岁大了,就想提前给老爹准备后事,让人偷偷买了五百副甲盾,准备将来作为冥器长伴父亲墓中。甲盾属于战略物资,在当时严禁个人买卖。周亚夫的儿子本已犯禁,偏偏还很悭吝,不肯痛痛快快地给佣工工钱。这货心怀怨气,又不敢惹周家,就跑到官府去告发周家私自买卖违禁品,意图谋反。

也不知老周家的人是不是天生有造反嫌疑。周勃当年因为家甲被抓,结果与汉文帝连亲家都差点做不成了。如今,周亚夫又整这么一出,真是在同一条河里跌倒两次,咋就这么不走心呢?

汉景帝对此事高度重视,立刻责成廷尉府一查到底。那个眼睛向上的廷尉大人听说前太尉兼丞相成为此案的最大嫌犯,立刻本着疑罪从有的原则,安排属下开始了紧锣密鼓地问询。

当周亚夫被请到廷尉府喝茶时,面对属吏的问询,他竟然毫不知情。看到被抓的爱子,他有点儿头大,也不知儿子做错了什么,自然是一问三不知。再加上他当着皇帝都敢发飚的性格,让属吏以为周亚夫一定是仗着自己曾经的宰相身份,有意耍摊,不配合调查。于是,他就把此事向上级汇报了。听说周亚夫到了廷尉府,还不老实交待问题,汉景帝更生气了,责成廷尉亲自出面审理此案。

廷尉是九卿之一,也是朝廷重臣,由他出面,周亚夫不得不重视。加上他已经大概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于是就直言道:“你们一定是误会了,我儿子买的是丧葬用品,准备在我百年之后用的,这怎么是造反呢?”哪知廷尉大人一句话就差点没把周亚夫气晕过去:“君侯何出此言,你私买那么多甲盾,就是不在地上造反,恐怕也会在地下造反吧!”

听到廷尉如此说,周亚夫终于明白了,敢情这货是成心跟自己过不去啊。士可杀不可辱,这货明显是仗着皇帝的命令非要整治自己,自己绝不能让他如意,更不能辱及家门。当初自己被传召时就想自杀,是老妻好不容易劝住的,如今在廷尉府身边没有刀剑,那就绝食吧。既然许负那神婆把自己此前的一切都说对了,那最后自己就一死成全她的预言吧。再者说,皇帝赐宴不给筷子,不就是不想赏饭给自己吃了吗,自己索性再也不吃他的俸禄了?于是,从廷尉亲自下场审问那一天起,周亚夫就绝食抗议。五天后,这位功在社稷的定乱英雄就在气愤加饥饿中呕血而亡。

周亚夫死后,其子受到牵连,失去了继承爵位的机会。笔者不知道这位坑爹的娃儿到底结局如何,想来不用皇帝杀他,他也得内疚而死。

好在汉景帝念在周家有功于社稷,没有因其绝食抗议过多为难周氏族人,还在一年后让周勃的弟弟周坚袭爵,继承周勃的事业,只是将其改封为平曲侯。平曲在河北霸州一带,离长安又远了一些。好在周坚吸取父亲和哥哥们的教训,乖得很,爵位一直传续了三代,才因为酎金成色不足失爵。又过了一年,汉景帝驾崩,也不知在地下是否遇到过“企图”谋反的周亚夫?

周亚夫的墓在河北景县,也就是古代的蓨(条)县。当地人因为他的故事对他非常崇敬,将其视作保护神,为他修筑了高大的墓冢。那位创作《中山狼》的马中锡曾为周亚夫的祠作记表彰。文革时,造反派想到此破四旧,因为墓冢高大,下不去手,只好作罢,不再打扰泉下将军的安静,也不知是不是那五百副甲盾发挥奇效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略取胜的故事有哪些3

近日,“王宝钏挖野菜”的梗刷爆全网,王宝钏更是被网友们戏称为恋爱脑“祖师奶”。历史上,并无薛平贵和王宝钏这两个人物,他们的原型是唐代历史上的传奇名将薛仁贵和其妻子柳氏(民间传说名柳银环)。

那么,真实的薛仁贵是什么样的呢?这要从一次未能完成的迁坟开始说起。

贞观十八年(644年)十一月,绛州龙门县修村一位年轻的农民,正打算在村外迁葬自家的祖坟。没等正式开工,妻子劝住了他,说当今皇帝正在募集勇士,东征高丽,大丈夫应该以事业为重,等将来功成名就之后,再回来做这件事,岂不是更加光宗耀祖?此人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主动来到龙门县武装部,报上了自己的名字,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东征战士。这个人的名字,正是薛仁贵,那位深明大义的妻子,就是柳氏。作为唐代历史上的传奇名将,薛仁贵在民间故事和影视剧的出镜率很高。抛开“挖野菜梗”不谈,我们细究历史,不难得以窥见一代战将的传奇人生。

薛仁贵的勇猛程度,在整个唐朝都是凤毛麟角的

薛仁贵祖上是北朝的名将,后来家道中落,不得不靠种地谋生。妻子柳氏据说出自河东柳氏,这是唐代一个十分显赫的家族,高宗王皇后的舅舅柳奭、中唐的大文豪柳宗元,都是这个家族的著名人物。

参加东征后,薛仁贵在战场上显露出自己勇猛、张扬的一面。

贞观十九年(645年),驻跸山之战,唐太宗用天才般的军事部署,以三万人包围了高丽军十五万人。

战斗正酣的时候,天空忽然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只见薛仁贵穿着白袍白甲闪亮登场。他胯下战马,手握长戟,两边挂着箭袋,左右开弓,箭无虚发,将敌人杀得人仰马翻。最终,将士们在他的鼓舞下,歼灭了这支五倍于己的敌军。

连唐太宗都注意到了这个勇猛的年轻人,后来班师回国的时候,特意把他叫来谈话,说:

“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这场战争的表现,为薛仁贵一生的战斗生涯做了注脚,那就是勇猛善做,能打硬仗。

薛仁贵的勇猛程度,在整个唐朝都是凤毛麟角的,能与他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秦叔宝、尉迟敬德、李存孝等寥寥几个人。

唐朝在灭亡高丽之前,一共发动了7次战争(3次大的,4次小的),薛仁贵参加了4次。由于他名气太大,高丽人遭遇到他之后,一般就是一种表现——闻风丧胆。

显庆三年(658年),薛仁贵进攻高丽的时候,唐军遇到了一个劲敌。

当时高丽军中有一位神箭手,一连射杀了唐军十余人,一时间,唐军非常惊恐,无人再敢向前。就在这时,薛仁贵大喝一声,策马冲了过去。不可思议的是,这位神箭手可能是被薛仁贵的气势慑服,竟吓得手都抬不起来,弓箭直接掉到了地上,结果当场被他生擒(其贼弓矢俱失,手不能举,便生擒之)。

龙朔元年(661年)十月,薛仁贵北上平定铁勒部叛乱,这当然又是他一次精彩的个人武力表演。

当时两军在杭爱山相遇,就是古代史书中所称的天山。开战之前,铁勒军派了几十个彪悍的骑士过来挑战。

我们要知道,唐军之所以强大,并不是由于单兵作战厉害,更多的是依靠先进的武器装备、严格的训练和纪律。要论单打独斗,他们未必是铁勒这种马背上民族的对手。

可如果敌人派人挑战,恐怕唐军还不得不出战。因为在两军对垒的时候,不出战就等于认怂,而认怂是会影响士气的。

薛仁贵会怎么做呢?

将士们都在等待命令的时候,薛仁贵一支箭射出去,一个铁勒骑士掉落马下,顷刻身亡。还没等两军回过神来,又一支箭伴着凌厉风声穿过,第二个铁勒战士也被射死了。当时铁勒人已经吓傻了,但还没等来得及逃跑,薛仁贵又射死了第三个人。

三支箭,三个人,给你们安排得明明白白,直接送去见阎王。由于薛仁贵膂力过人,能拉硬弓,所以他弓箭的射程远超普通人的想象。

这下铁勒人崩溃了,在巨大的惊恐和混乱下,他们竟然纷纷下马,向唐军投降。

这就是“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的由来。这件事听起来非常像民间故事,但却是史书上明明白白记载的。

某种程度上,薛仁贵这个举动是改变了历史的

薛仁贵的另一个特点,是他和皇帝的深厚渊源。

唐太宗对这员虎将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回国之后,马上给他安排了一个官职——右领军郎将,这个官职属于禁军编制,而他守卫的那个地方,叫做玄武门。这种角色,不是铁杆心腹是不可能交给他的。

要说薛仁贵和唐太宗的关系已经够密切了,但谁都不会想到,他和唐高宗的关系会更密切。

永徽五年(654年)五月,初夏,唐高宗离开长安,到附近麟游县的行宫度假。晚上一躺下,就沉沉地进入了梦乡。

一场灾难就在这时悄悄靠近。

这天深夜,天上突然下起了特大暴雨,引发了山洪。洪水从山中奔腾而出,直奔山脚下而去,它停歇的终点,正是皇帝的行宫。

当时薛仁贵和很多侍卫都在行宫门口执勤,很多人见势不妙,立刻逃跑了。薛仁贵怒吼一声,你们都是执勤宿卫的士兵,天子有难,怎么可以擅离职守?说完趟着水跑到宫内,爬到门梁上,向里面大声叫喊。

宫里的随从听见了他的呼喊,急忙叫醒熟睡中的高宗。高宗一个激灵从床上爬起来,赶紧出来找了一个山坡避险。

不多时,大水就在他眼前淹没了寝宫的屋顶。

薛仁贵就在此刻达成了一个空前绝后的成就,成了皇帝的救命恩人。而高宗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专门送他一匹御马当作礼物,并十分感激地说:

“幸亏有你这个忠臣,要不然我就被淹死了!”(赖得卿呼,方免沦溺,始知有忠臣也)

某种程度上,薛仁贵这个举动是改变了历史的。如果高宗被淹死,后面的大唐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了。

自此以后,高宗对薛仁贵特别好,打了胜仗,赏!打了败仗,赦!有表现的机会,给你!

值得一提的是,唐高宗和薛仁贵冥冥之中似乎真的有些缘分,他的命是薛仁贵救的,他和薛仁贵也是一年去世的。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贵和唐高宗分别在年初和年末去世。

名将逝于战场,正是最完美的谢幕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薛仁贵的命运一定会顺风顺水,成为一个郭子仪那样的富家翁,优哉游哉过一辈子。

但很多情况下,英雄人物承受的挫折和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分割的两面,两者反差越大,就越有冲击力,越容易让人印象深刻。

在薛仁贵的战斗生涯中,有一个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就是大非川之战。

咸亨元年(670年)八月,薛仁贵带着十万大军,踏上了茫茫雪域高原,讨伐吐蕃。

自唐太宗去世以来,唐朝和吐蕃就从盟友成了竞争对手,围绕安西四镇展开了反复争夺。唐高宗也是一个有点雄心壮志的人,索性派薛仁贵深入高原,来个直捣腹心,把吐蕃一举打垮。这从他的头衔——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就可以看出来。逻娑就是吐蕃的首都,现在的拉萨。

按薛仁贵当时的军事部署来看,本来唐军取胜的几率是很大的,可没想到副将郭待封违抗军令,在他外出作战的时候,擅自带着辎重离开驻地,结果遭到了吐蕃名将论钦陵的伏击,全军覆没。

薛仁贵当时已经打了胜仗,却得知辎重丢了,没有办法,只能带着仅剩的兵力,到大非川和论钦陵决战,由于人家以逸待劳,兵力又有四十万之众,结果也是几乎全军覆没。

这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最大的一次失败,也是最可惜的一次。大战之后,吐蕃一跃成为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强敌,此后的上百年,他们给大唐制造了无数麻烦。

回国之后,高宗对这位救命恩人手下留情,并没有严厉处罚,只是削职为民而已。

但薛仁贵的厄运还不止于此,过了几年,他又犯了罪,被流放象州,成了一名犯人。直到五六年以后,高宗才再次想起他来,重新起用,派他去讨伐东突厥的反叛势力。

当时的突厥人非常有意思,开战之前,忽然多嘴问了一句,你们的将领是谁?

薛仁贵当场回答:薛仁贵在此!

突厥人吓了一跳,在大唐周边的部族中,没有人不害怕这位战神,但他们都以为薛仁贵早已经在流放地死了。

这时,薛仁贵摘下了头盔。突厥人傻眼了,也不知是过于崇拜,还是过于害怕,他们竟然纷纷下马,向薛仁贵行礼。

薛仁贵却没有给他们回礼,下令大军发起攻击,穷追猛打,彻底歼灭了这股敌人。凯旋回师的路上,他突然急病逝世,享年七十岁。

名将逝于战场,正是最完美的谢幕。回顾薛仁贵的一生,实在是一个传奇,他有过无数次高光时刻,也饱尝了各种坎坷磨难,然后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终于以一场酣畅淋漓的胜仗找回了自己。

唐朝有很多名将,功劳并不比薛仁贵少,可他们的故事却不如薛仁贵流传得多,因为他身上有一种非凡的英雄气。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壮哉!

文/皮唐(历史作家)

比较简短的故事有哪些(最简短的故事有哪些)

有金砂二字的故事有哪些(有金砂二字的故事)

关于长城的历史故事有哪些(长城的历史故事有几个)

相互喜欢的故事(互相欣赏的故事有哪些)

关于圈的故事(圈有哪些著名的故事)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历史上略谋取胜的故事(略取胜的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3867.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