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石涛的故事有哪些

2023-03-27 19:32:01 技术常识4 基础知识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8684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2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石涛作品欣赏——秦淮河的回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今日故事VP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石涛的故事有哪些1

石涛(1642年-1708年)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明末四僧”。秦淮河的回忆图像:25.5 x 20.2 厘米(10 1/16 x 7 15/16 英寸);整体:33 x 24.3 厘米(13 x 9 9/16 英寸),现在收藏于现收藏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美术馆。

此图为石涛早年创作的作品,此图巧妙渲染的构图暗示着从中央上升的物质的底部、森林的轮廓和远处山丘下明亮的朦胧气氛中的席卷运动,形成了一个几乎连续的能量圈——一个温和的漩涡。这是清初理想大流的完美体现,暗示了地下静脉和联系。

秦淮河畔的美好与繁华在此图画中似乎无法找寻,但从连绵的房屋中可以猜测出当时秦淮河是有多么的热闹和繁忙。

感谢开放的互联网

每个人都能自由地看到我们的文明

石涛的故事有哪些2

浅说石涛的一画论

石涛是中国书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博大精深, 充满创造活力。石涛传世的书画作品, 一半以上都是在扬州创作的, 很多人都认为, 他是扬州画派的开山鼻祖。

石涛还有一本重要的绘画理论专著《苦瓜和尚画语录》,人们简称《画语录》。这一著作, 石涛生前在扬州大涤堂就曾亲书精刻成书, 名曰《画谱》, 但流传未广。现在流传的《画语录》, 则是雍正年间汪绎辰的传抄本, 和石涛自己的刻本有不少差异。

石涛《画语录》立志既幽深窈渺, 造语又玄奥晦涩, 传画家不传之秘。《画语录》开篇即云:“太古无法, 太朴不散; 太朴一散, 而法立矣。法于何立? 立于一画。一画者, 众有之本, 万象之根; 见用于神, 藏用于人, 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 乃自我立。”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著名的“一画论”。

现在, 凡研究石涛和他绘画的人, 都会试图对“一画论”做出自己的解释。有的说得很浅显, 认为“一画”就是用来造型的一根线条。这无疑没有深刻领略石涛艺术思想的丰富内涵。有的说得很深奥, 运用儒、释、道的经典旁征博引, 一般读者又很难弄得很清楚。在各家对“一画论”林林总总的解释中, 我认为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解释最为确当, 也最为透彻。他引用《老子》说的“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认为“一画”不止是“一条横线”的意思, 也是“最原始最完整的线”的意思, 是“最上大法也”。他认为, 和世界文化相比, 西方喜散, 分析事物、定立法则愈来愈细, 见散而不知归, 发展下去, 足以毁灭艺术。石涛“立法”,有“念朴”之心, 不忘“太古无法”之时“太朴不散”的本真浑朴之气。他说:“以一法贯众法者, 慎法立而朴远,愈散愈纷, 愈形而下而忘乎源本, 则俗法魔道盛而夺大朴真法矣。”我以为, 他的这段话说得很精彩。我们试看石涛本人的书画作品, 无不淋漓生动, 笔情纵恣, 磊磊落落, 直写胸臆, 这应当是对他的“一画论”最好的诠释。有人说石涛的画法是“以法法无法, 以无法法法”,这也就是石涛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

“一画论”是石涛绘画理论的出发点, 也是其艺术哲学的核心。石涛认为,“夫画者, 从于心者也。”“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 即亿万万笔墨, 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我的理解: 石涛所说的“一画”, 如同是画家的心电图, 它从心生出,是画家心性的流露。而且, 画家的学识修养、技艺训练, 以及他对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的感悟, 甚至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风气、人生际遇等等, 各种显露的、 隐含的、自觉的、不自觉的, 一切尽在一画之中, 一画便是一切。一画未出之时, 所有这些都是存在于画家心中的浑沌的“太朴”, 一画既出, 则“太朴散矣”, 静止的、原始的状态被打破, 而将画家心中浑沌的“太朴”运行为具体而微的纸上的形象, 主宰其运动过程和结果的, 便是这“无法之法”的“一画之法”。西方学者弗洛伊德认为, 艺术创作中, 人的潜意识或潜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而且不为人的主观意志所左右, 也不受种种法的约束。他所指的这种潜意识或潜能, 和石涛“一画之法”的内涵, 都能给人相同的启示。东西方两位大师的心应该是相通的。

我们听说过这样的故事: 艺术大师吴昌硕学画时, 欲拜当时名气已经很大的画家任伯年为师。任伯年说, 你画几笔我看看。吴说, 我不会画。任说, 你随便画。于是吴昌硕信手画了几笔。任伯年看了大为兴奋, 说: 你将来的成就一定在我之上。后来吴昌硕果然成了一个伟大的画家。听了这个故事, 我相信很多人就会觉得, 石涛的“一画论”虽然玄奥, 但并不是不可理解的了。(作者祝竹系篆刻家)

延伸阅读:作品欣赏

石涛(1641一1707),原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号大涤子、清湘野人等,晚号瞎尊者,自称苦瓜和尚、济山僧、石道人。石涛是其常用号。祖籍广西桂林(一说安徽凤阳),僧籍全州。当和尚后法名超济、原济,亦作元济。

原系明皇室遗民,为避清统治者迫害,自幼出家为僧。在清朝七十余年,内心不时泛起家世的隐痛和故国之思,并流露在诗书画中。为宣泄胸中“郁勃之气”,他常寄情山水,精研书画,不仅登山涉水,搜集创作素材,还通晓画理画法,在画坛上出类拔萃,敢于从前人理法中探骊得珠,在摹古之风盛行的清初画界,实为一“奇峰突起”的代表。

石涛虽逃于禅而隐于画,但他的心并不静寂,他的脚也并不停滞;他虽遭受国破家亡的打击和痛苦,但这也并没有削弱乃至扑灭他的创作才能和欲望,恰恰相反,倒愈加陶铸和焕发了他的绘画品性和才华。他一生浪迹天涯,云游四方,纵览五湖三泖(松江古有三泖湖),越烟吴月,江南名秀,搜遍匡庐、黄□、华岳诸山万千丘壑,乃至远游燕、鲁众多胜地,足迹踏遍半个中国!于是画出了山山水水的千情万态,留下了无数精劲秀逸之致、奇气异彩横溢的作品,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画风。这完全是由于他所喜爱并身体力行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灿烂结晶!

云山秋晓图 立轴 设色纸本 (224万元,2009年4月浙江骏成)

题识:一叶分河汉交夙,恰许平信通华屋。见唯下域中京去,古呼箕濮人游厕。旧英蓬莱耆腊会,幻作老春生夜宿。天枢轸新歌雨露,城弄卮倾墨受逢。世解诗鸣未觉期,黄发滨纷就,就瀛清晖如赏,山水羡忘形。蚪峰年长兄博笑,清湘老人济。钤印:阿长(白)清湘老人(朱)膏肓子济(白)老涛(朱)赞之十世孙阿长(朱)痴绝(朱)大涤堂(白)

有人称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人物之一,从他的绘画技艺和理论等方面看的确是当之无愧。他的艺术主张和绘画实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国画向近、现代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作凡山水、花鸟、人物、走兽无不精擅且富有新意,尤以山水画及其论着《画语录》名重天下,把他看成清代以来三百年间第一人的说法,实不为过。纵观石涛一生的绘画艺术,他的作品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技法表现极为完善。从时间顺序和特征来看来,其创作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石涛早年在武昌,摹仿董其昌风格对传统技法学习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宣城时期,这也是石涛艺术创作中的融会和创新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南京和扬州时期,直至终老天年,是石涛绘画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阶段。

从画风来看,此件《云山秋晓图》应属石涛的第二阶段作品。他在宣城十余年里,广交诗画知己,往来于歙县、黄山一带。特别是与年长十九岁的梅清的交往,对他的创作启发极大。两人经常谈诗论画,终成忘年之交。尽管石涛和他的个性气质未必相近,但在艺术修养上的见地相投,发展为画风表现上某些形式的彼此融洽。梅清画了一辈子黄山风景,在表现黄山空灵的神韵上,后无来者。这时期石涛的作品大多数流露出梅清的一些主要神采,但同时又具备了他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观《云山秋晓图》,虽然保留着梅清的灵秀,但石涛笔墨清腴、恣肆洒脱的笔墨个性已流露无遗。画中景物层叠、树木茂密,墨韵润泽、笔触劲炼。山石用披麻皴,横直交错,秀灵而坚实,密集的破笔苔点,使山势更显苍莽。作者巧妙地运用虚实、黑白的均衡布局,通过迷离晨雾的若隐若现,营造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佳构,避免了画面过分的迫塞。左上首配以婀娜多姿的行书题款,使画面显得更潇洒、秀丽、和谐。构图尤其暗合了石涛所持“两段者,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的观点。体现了他艺术创作风格已处于递变的重要阶段。无论对佛学禅理的悟解,还是对传统笔墨技巧的把握以及在思想认识上的活跃程度,都反映了石涛的艺术创作已进入佳境。石涛不少巨幛大幅作品都是创作在这个精力充沛、心情亦舒畅的时期,《云山秋晓图》即是如此。

游华阳山图轴 纸本设色

款识:一峰剥尽一峰环,折径崎岖绕碧湍。咫尺诸天开树杪,潆回万壑起眉端。飞梁石引烟光度,负担人从鸟道看。拟欲寻源最深处,流云缥缈隐仙坛。游华阳山中作拈□□。清湘石涛济,津门道上。

钤印:“苦瓜和尚”、“石涛”白文方印,“小乘客”朱文长方印,“冰雪悟前身”白文长方印。

华阳山位于安徽宜城县南七十里,跨宣、泾、宁、旌四邑之境,周数十里。此图写华阳山景,近景巨石压阵,虬松居中,高处重山复岭,山间飞流直深涧水长廊,迂回盘桓,屋岸人物隐置松石丛林之中。浅绛设色,淡雅中见沉厚,丛林中用朱红圈叶,使画面更为绚丽夺目。该幅布局上突破了传统的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分明隔做两段的阵式,远山与近景之间,留有若隐若现的空白,虚实相见,无画处皆成妙境。

松阁观瀑图 水墨纸本 小东庐听泉诗意 立轴

松荫研读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904万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松荫研读图》是石涛上人的精品画卷,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二幅作品《陶诗采菊图轴》、《石涛山水图轴》用笔如出一辙、同年所画,为石涛35岁时的作品。本图中远山横亘,瀑布急湍,学巨然的画法而又略简略变化,极为生动。中景则用折带皴、荷叶皴法画就,略有梅清笔意,又感觉全然不同,已经冲破诸多的清规戒律,奇险而又秀润。近景则以大幅笔墨将研读二士表现得淋漓尽致,前后以松树映衬士人高尚气节,用笔用墨既有高古之气,又有空灵疏野的神韵,石涛作品大致上有二种风貌,一是浑厚严谨、豪放静穆样式的;二是师法自然,气势宏伟样式的。本图为前者样式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张大千在本图的右下角上的题跋写道:“此清湘未流寓邗江(宣城)时所作,其年约当四十左右,为康熙初年也,梅瞿山与清湘江交最契,每游黄山必邀在其家,故其作画多似清湘,此幅可证也。乙卯冬孟,大千张爰拜题。”

本图与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的《山窗研读图》相比对,用笔一致,用墨略有差异,且在构图上略有不同,本图因早於《山窗研读图》,故其笔墨纵恣豪放有馀,而後者则淡定有馀。且本图在石涛上人作品当中,有三个突出特徵:一是本图标明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而《山窗研读图》虽则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强,但不如本图运笔灵活。加之本图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已经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二是本图运笔酣畅流利,多方拙之笔,方园结合,秀拙相生。而《山窗研读图》的画法则是程式化,很熟练,多圆熟之笔,没有拙笔之趣;三是本图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以奔放之势见胜。而《山窗研读图》则讲求气势,虽有郁勃的气势,却没有营造出深邃之境。

山窗研读图 水墨纸本 辛酉(1681年)作 上海博物馆藏

录文:飞瀑乱分若电,奇峰叠汉为云。溪鱼历历可数,山花忽见忽闻。但能枕石其下,自然香满衣襟。

石涛的这幅山水以自己的切身感受来摄取自然山川的万千变化,在画幅上集中了各种生动奇异之景,图中秋山高耸,古木丛丛,远山脚下,高筑楼阁,掩映在云雾之中。近处疎林明堂,小溪萦绕,描绘出了闲逸幽居的生活美景。整幅绘画风格气势逼人,苍浑奇古,骇人耳目,不愧为师造化的佳构。

深秋敬亭山景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673年作

浅绛山水 立轴 庚戌(1670年)作 浔江送别图 立轴 甲寅(1674年)作

西陇藏云图 立轴 设色纸本 乙卯(1675年)作

幕山大观亭图 立轴 丙辰(1676年)作

题识:1.菊寒秋尽晓烟开,结伴相寻草色媒。红树千林藏幕府,白云一带护琴台。西南溪接龙门隐,东北峰连马渡来。不向大观奇处索,却于此地把诗催。泾川明府邓又清招余及诸同人登水西幕山大观亭。命余为首唱七律二首之一。季硕道翁见而喜之属写其意并书博教。丙辰岁清湘石涛济双幢。2.桐柏青青忆旧游,明霞扑面转生愁。念年不渡赏溪水,图尽中看一小舟。赏溪一纸向余宛中所作。今十有八年矣。吾友竺山先生携之金门复归邗上得观再书数字。苦瓜和尚济。钤印:石涛

隔岸归帆 立轴 1679年作

横塘渔艇 立轴 纸本

群峰苍润 镜心 水墨纸本 1684年作

款识:重阳无雨懒登高,笔写苍(山)兴自豪。笑煞当时梅道者,敢将浓墨榻古焦。甲子九日。清湘石涛济道人漫设于青溪。印鉴:老涛、四百峰中箬笠翁图书、藏之名山。

石涛山水自成一家,早年居安徽宣城,与梅清交善,受其影响,山水多用方折线条和虬结的皴法,景色奇秀,苍浑。后又遍学前代各家画法,博采众长,主张借古以开今,所作山水苍劲恣肆,生意盎然,笔情恣肆,淋漓洒脱,豪放郁勃。

《群峰苍润》采用平远法,整幅作品骨体清健,雄中有秀,笔墨滋润,用色淡雅,画面表现自然的氤氲变幻、一派秋深素朴气象。近景丛树环绕,屋宇隐落,山体轮廓及前后层次分明。林中掩隐屋舍,一高士独坐,溪水野舍、晓烟秋声。石涛常用“截取”法,此法更与自然亲近。用笔苍劲有力,丛叶多以混点、竖点、夹叶,干湿并用,或再加焦墨。中景写沙陀平坡,几家茅舍半隐半现,隔水对岸层云缭绕,林木含烟,坡石林舍互为映蔽,信手挥写,尽兴便止。山石处理淡墨勾染,树木用墨略重,苍茫含混。远景群峰起伏,云烟出没,远水、遥山,约略点染,水墨交融。山脚下丛树苍茫朦胧,一任自然,疏密有致。远山浓淡墨相间,意境深远。由近而远、由虚渐无,一望空,自然妙境尽显无疑。石涛着力表现自然中的烟雨、明晦和对真山真水的自我感受。整幅画面,峰峦雾霭,生机流荡,用笔灵活多变,注重墨色的浓淡关系,温润雄秀又蕴藏着沉郁苍茫之气。给人一种可游可居,身临其境的感受。石涛长期生活在江南,其山水画大都描绘江南景色。石涛登山临水,从自然山水中领悟四时朝暮,阴晴变幻。主张绘画要“曲尽物态”,写出山水的真性情。石涛《群峰苍润》不但表现出其高超的艺术技巧,也流露了他绘画以内心观照的方式,既超越古法又脱胎于形迹,“与予神遇而迹化”,创造出自由驰骋的精神空间。石涛书画,重在写意。而意境正是中国书画艺术最精灿的古典美学精髓所在。石涛惯以新奇为绘画的意象之本。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石涛作画是遵循着意境界里的“三远”之境而独树一格的。

石涛此件《群峰苍润》图,在绘画结构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于变化中求和谐,于墨色局限中求完美,石涛山水中的点,是构成画面气势和韵律的关键。石涛所谓:“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说的就是那万点恶墨皆情随笔走,落墨不多而心魄抒意,浓墨深墨,潜伏于山脉,行走于松间,让水墨知天地,让笔墨不孤行。《群峰苍润》正是这种神韵意境界的代表之作,郭熙有言:“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色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可见石涛的《群峰苍润》无论从意境还是技法,都是极其少有的神妙之笔。

松壑听泉图 立轴 纸本 1684年作

款识:吴道子始见张僧繇画,曰:浪得名耳。已而坐卧其下,三日不能去。欧公云:古画画意不画形,忘形得意,知者寡。数行墨迹,灪灪芊芊,学问文章之气,当不令聋子抹煞。甲子新秋,清湘瞎尊者济识于秦淮枝下。铃印:瞎尊者、前而龙眠济、老涛、保养太和。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得江山风月之助,带着一身烟云,满怀才情的石涛得到康熙皇帝召见而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这幅上方盖有他接驾时蒙恩赐给的“保养太和”印的巨幅杰作正是画于此时。

此图以浓墨勾皴山石后用淡墨积染而成。山石嶙峋耸立,直插云霄。近处山头更有古松几株,有直有曲,皆作盘虬铁盖之状。一条溪流蜿蜒曲折出于岩后,至画面左下角化为一瀑,飞流直下,激起水雾氤氲。溪上岸石上,一老翁临渊俯视,凝神侧耳,似听水声潺湲,极尽高旷之志。周山杂木茂密,相拥而簇。后景山峰由绵亘而至峭拔,云海弥漫,皆只见峰头森列。全图构思奇诡,笔墨于浑然苍茫中透露俏丽清新。

溪岸幽居 水墨纸本 霜林扶杖图 立轴 水墨纸本

策杖烟云中 立轴 水墨纸本 丙寅(1686年)作

款识:“林下有高士,策杖在烽烟。契合五湖水,闲依千岁松。霞扉云高闲丹壑,非苍如雪吹微蒙”。清湘老人石涛济,时丙寅七月既望作此也。画面左上又复题:“灵岩直对雅宜山,穹林巨石临苍湾,若翁与崔在其麓,白云仙树春阑班。”丁卯过竹西之梅花轩复题一首粤山僧。钤印:石涛、零丁老人、苦瓜和尚、石涛、小乘客、石涛山僧画

在中国绘画史上,像石涛这样具有杰出艺术才华,并为后人大力推崇的画家如凤毛麟角,石涛之所以在三百年后得此殊荣,其主要原因是他主张对绘画技法的变革和创新;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却不受传统精神束缚,反对墨守成规,敢于破除陈法,因而他的艺术见解,不仅高出于同时代许多画家之上,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是出类拔萃、屈指可数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石涛不仅画艺高超,还有高深的理论著作问世,一部《石涛画语录》深刻地总结了这位画坛奇才的绘画艺术观和美学思想。

石涛的山水画独具风格,景致构图大胆新颖,笔墨运用多变,是清代早期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与石涛的其它山水画作品不同,本件作品《策杖烟云图》所用笔墨极为干涩、劲力。尤如石涛的自号“苦瓜和尚”寓意之深远。《策杖烟云图》是目前所能见到石涛署年款最晚的作品之一。此画面为:临山的浩淼烟水中,两间茅草屋伫立在江边;一老者身着长袍,手持杖藜正面对一只仙鹤喃喃自语,仿佛在与仙鹤交流着人间的亲疏冷暖之情……江边周围四株古松仅有一株尚存几团松针,其它三株皆针干枝落,萧条万分;画面气氛的渲染看似恬静优美,实为焦急紧张,就连傲视霜雪的苍松都枯谢了,松针所剩无几,从侧面上寓意自己辛劳、奔波、困苦、矛盾的一生。

山水 立轴丙寅(1686年)作 海屋奇观图 立轴丙寅(1686年)作

山 水 立轴 丙寅(1686年)作

题识:茅屋人稀到,幽襟可尽欢。水流云外响,猿啸谷中寒。顽壁奇松寄,崇峦险后安。老夫无一事,携杖过桥看。丙寅秋九月,过天龙古院得阅巨然墨笔,意法劲秀而丘壑别具一番神味,玩之深有得于心者遂尔拟出。清湘石涛济山僧。钤印:大喊堂、清湘遗人、痴绝、前有龙眠济

闽游赠别山水卷 手卷 丙寅(1686年)作

款识:丙寅冬月,偶携舟参看雪藂,宿有榆方丈中,智仚告我来春将有闽海之游,余亦私计踏草幽蓟,智仚为虑别必有日,出所藏长卷铺案,口不言而意有所请,山僧具它心通者,即为燃烛,挥之以作后回相见之笑柄。清湘石涛济识。印鉴:济山僧、老涛、小乘客

石涛一方面以古人为师,另一方面又提倡以造化为师。此幅《闽游赠别山水卷》即是石涛绘画思想的很好表现,此图笔墨之法以古人为师,但途中景物和经营位置皆从造化中得来,并且运用其娴熟的笔墨技巧去表现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场景,以松干之笔勾勒山石,以劲挑的笔锋写出松针,近处山峰奇特,小桥流水,中置草屋,想必就是传说中的大涤草堂吧!

细雨虬松图 立轴 丁卯(1687年)作

这幅《细田雨虬松图》表现秋日的黄昏,山中一场细雨后,盘曲如虬龙的苍松洗涤一新,苍翠欲滴。雨后的山岩、丛树、红叶、屋舍显得更加明亮、洁净、清新。从山崖倾泻下来的瀑布给这澄明的世界增加了一曲奔腾豪雄的协奏,增添了一种新的境界。他以清劲细秀的线条勾勒山石,不多加皴擦,用墨清淡,苔点也不多,染时亦用淡墨,以藤黄调入赭石把亮部染出柔和的层次。这种清朗含蓄的“细笔”之作在石涛的作品中占有重要位置。

千山红树图 丁卯(1687年)作

款识:千山红到树,一水碧依人,避暑知无计,鱼鱛雪染陈。千山红到树,一水碧依人,似有云来岫,呼之澹远亲。千山红到树,一水碧依人,寄与前溪士,当寻作比邻。千山红到树,一水碧依人,记得我旋路,开轩接渭滨。时丁卯长夏,客三槐堂,谓老道翁见访,读案头卷上,喜予千山红到树,一水碧依人之句,出纸命予写山,复用为起语,并呈索笑,石涛济山僧

钤印:“苦瓜和尚”、“臣僧原济”、“我法”。藏印:“海隅殷简公藏”、“宝宋斋藏金石书画”。

古木寒鸦 立轴 鬼面峻峰图 立轴

秋山红叶图 立轴 纸本 丁卯(1687年)作

题识:1.山路枫林霜染红,瀜瀜涧水小桥通。秋还树色新过雨,嵒静松声饱受风。顾影已成无智汉,置身聊作泛靝翁。当年曾共溪云订,珍重长镵舟短蓬。2.抚松来蹋晓山红,久矣名山姓字通。雨后乱流奔巨壑,秋涤落叶醉天风。携朋旧羡浮家客,索句长逢有酒翁。正尔登高还远望,遥山如黛点秋蓬。3.峰头长啸韵泠泠,雁字挥空云自停。忘拟议时真笔墨,此图绘处有丹青。斟来白乳供茶圣,待买村醪酬酒星。幸有邻翁同把臂,临风检点注山经。丁卯初冬拟张僧繇没骨写生法。清湘大涤子石涛济山僧。

钤印:清湘老人、苦瓜和尚、膏盲子济、大涤子极、石涛鉴藏印:大风堂渐江髡残雪个苦瓜墨缘、别时容易、大千居士供养百石之印、大风堂珍玩、球图宝骨肉情

官山望渡 立轴 纸本 戊辰(1688年)作 山居图 立轴绫本 戊辰(1688年)作

松泉高士图 水墨纸本 长江秋色图 立轴 水墨纸本

松荫闻泉图 立轴 水墨纸本

此图以俯视法即古人所谓深远法写山泉奔突,急泻於溪流之中,一人於溪头静听松声泉韵。疏林绿竹之中,有瓦屋数椽,屈曲的板桥将高士和幽居与外部世界联係起来。石涛总以入世的眼光,去发现可游可居的人间佳境。这种佳境,一经他经营描绘,就益现其幽险奇辟,出人意表。郑板桥称其“千变万化,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贴”,观此图右上跋语“昨说定法,今日说不定法,吾以此悟解脱法门。”可以领会石涛画所以能“千变万化”愈出愈奇的原委。是图书画俱佳,是石涛极精之品。

横塘曳履图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四袖荷衣着短裳,拖筇曳履到横塘。湖头艇子迴青嶂,山下人家尽夕阳。孤雁南来悲慨远,疏钟初觉韵声长。此时不通名姓,逢着黄花醉晚香。清湘大涤老人济广陵树下。钤印:清湘老人(朱文)、老涛(朱文)、膏盲子济(白文)。

此轴画湖山小景,一人拽杖行经于疏林小路间。画中的山石林木,不同于他綑笔严谨的画法,而近于粗犷狂放、浓墨大笔的一路,但却较收敛而鬆散,这与他创作此轴时的情绪有关。诗意中也透露出他有一种孤独无奈之感。

西山倚仗图 设色纸本 深谷风雨过 立轴

黄山紫玉屏图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1.惆怅当年紫玉屏,至今落日尚未醒。我时精选一千峰,万仞飞流下深冥。夏日风雨中,与客说黄山,忽忆紫玉屏,以浅色得之。清湘石道人,济。2.檠宫道翁偶遇予一枝阁下,拈出旧时草稿补款索笑。石道人。印鉴:老涛、小乘客

石涛在艺术上的求索亦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一部《苦瓜和尚画语录》,奠定了他在画坛永恒的地位。作为四僧中唯一有绘画理论传世的一位,后人对石涛的研究趣味盎然接踵相连,更因为他的理论适合新文化运动革新的需要,石涛一跃成为清代最伟大的画家、理论界的偶像。大涤子的笔墨确有过人之处,他落笔以构图和气势取胜,以绘画实践自己的绘画理论。该图属于苍劲纵横一路,墨色分披,苔点突出,气韵淋漓,物象氤氲,一派挥斥方遒的大家手笔,书法题跋更是奔蛇走虺,锦上添花。紫玉屏是黄山炼丹台前俊秀多姿的小峰,石涛的《黄山紫玉屏》是一帧横空出世备受瞩目的名作。

江山无尽图 手卷 水墨纸本

携友观山图 立轴纸本 松风涧水图 水墨纸本 山 水 水墨纸本

南山为寿 立轴 水墨绫本 (528万元,2006年4月中贸圣佳春拍)

款识:绣佛斋余德自新,应知陶母是前身。吾将一语遥为祝,寿若须弥不记春。奉祝许母王太夫人九十千春,南田心畴。

印鉴:耕隐心畴(白文)、南园(朱文)、未能舍余习(白文)

《南山为寿》用细笔勾勒时很少皴擦;在粗线勾斫时则皴点并用,浓重之处,墨气淋漓,画出纵深。画面的结构布局与前人、与石涛其它作品都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画中男子对华盖松的揖拜,点出“寿比南山”的主题,与画家在题诗中所言的“遥为祝”形成呼应。题诗则称赞老人有每饭之后即绣佛像的美德,简直就是东晋陶侃的慈母湛氏的后身,因此祝她与须弥山一样不老且长春。石涛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自述作画的宗旨是既“不立一法”,也“不舍一法”,既兼容并蓄,也不奉哪路权威为样板:“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读画家石涛,让人想起词家辛弃疾,辛曾称:“不恨吾不见古人,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可见艺术感悟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原来就不是依仗照搬照抄的。

山水 水墨纸本 山 水 水墨纸本 庚午(1690年)作

奇峰图

款识:余尝论皴法必回峰之体异峰囗直生峰与皴合皴自峰生皴不变峰之体,用皴却能资峰之形声,此论当俟解人定之清湘老人画于大滌堂。印鉴:老涛

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此幅《奇峰图》长120厘米,宽29厘米,是典型的石涛风格,由内往外透着几分陈老莲似的怪异性格,画面整体修长,近处坡石以破墨法皴擦,两株老树郁郁葱葱,前面一株以泼墨法随意点写,后有一株精细勾勒穿插其中,高处峻岭以方笔折角为外形,茂密的树林中若隐若现的村落,后面远山与主体山石果断断开,奇峰高耸入云。左上方大面积留白,犹如晨曦迷雾,朦朦胧胧。是在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佳作。

云岩观瀑图 立轴 纸本

水涯接荒冈 立轴 设色纸本

秋山行旅图 立轴

飞瀑奇峰图 纸本设色 纵200.7厘米 69.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石涛的山水自成一家,既重学古人,又重师造化。他早年居安徽宣城时,与梅清交善,受其影响,山水多用方折线条和虬结的皴法,景色奇秀,苍浑。后他又遍学前代各家画法,博采众长,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特别主张从自然中汲取创作源泉,画出了许多体现黄山特征与风神的作品。他的山水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生意盎然。他还著有《苦瓜和尚话语录》是清代著名画论著作,对后世影响极大。这幅画的起首是险峰石壁回抱,以后奇峰怪石层出不穷。

深山重瀑图 山水清音 镜心 设色纸本

寒山石径图 立轴 纸本

山水清音 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石涛的作品一变古人和四王三重四叠之法,以构图新奇见长,在这幅画上原济用了他最擅长的“截取法”,在丛林中截取了幽阁深藏的一段景致,以特写的手法绘出,虽则画的的是一段小景,却传达出一种深邃的意境。元济笔墨画法多变,善于用墨,这幅图上墨气浓重滋润,湿笔较多,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合,使山林的清润深幽被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幅画画了丛林中的一处幽阁,水边坡上有小亭翼然,其下幽篁密布。画的左下方,有一方白文印“搜尽奇峰打草稿”。这是石涛论画的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是石涛绘画思想的精华之一。

溪山深秀图卷 手卷 纸本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 纸本墨色 纵42.8厘米 横285.5厘米 1691年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卷迎首处,石涛以其独特的隶书自题:“搜尽奇峰打草稿”,钤“老涛”。画尾的空白处,有石涛于画兴之余所题写的长篇画论:“郭河阳论画,山有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余曰:江南江北,水陆平川,新沙古岸,是可居者。浅则赤壁苍横,湖桥断岸,深则林峦翠滴,瀑水悬争,是可游者。峰峰入云,飞岩堕日,山无凡土,石长无根,木不妄有,是可望者。今之游于笔墨者,总是名山大川未览,幽岩独屋何居?出郭何曾百里入室,那容半年交泛滥之酒杯,货簇新之古董,道眼未明,纵横习气安可辩焉?自之曰: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尔,赏鉴云乎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学者知之乎。时辛未二月,余将南还客且憨斋,宫纸余案,主人慎庵先生索画并识请教,清湘枝下人石涛元济。”钤“苦瓜和尚”、“冰雪悟前身”、“石涛”。后隔水及尾纸,有墨香堂、陈奕禧、徐云、叶河音布等家题诗和题记。全幅钤鉴藏印数十方。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作于康熙三十年(1691),正是他50岁北游京城期间,应当说是其画中精品。看画卷:一小溪分隔两岸,石壁耸峙,群山巍峨。山间云雾飘渺,下有一水蜿蜒流淌。水上架小桥,两小艇载人垂钓其中。渐入深山,路道盘桓,峰峦起伏。山间林木茂密,村舍瓦屋掩映其间,有两人晤谈屋中。后渐开阔,水流潆洄,汇成大湖。湖畔孤岛,小桥连岸,坡岸有高士席地,水中有舟载客而来。显然这是人间的寻常生活,恬静平淡。作者以其难得的细笔,一层层勾、皴,再由淡而浓,反复擦、点,淡墨渲染。尤其是点,经由干、湿、浓、淡,反复叠加,至“密不透风”的程度。石涛善用点,是其一大特征。整幅画面显得苍莽凝重,深得元人意趣。尽管他在卷后自谓“不立一法,是吾宗也”,其实还是脱不开传统技法。此图中有一段对长城的描绘,这不仅是长城图像首次在山水画中出现,同时,也印证了此画的写实性以及作者所提倡的师法造化“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美学观。该画在表现上,于奇险中见雄浑,严谨处寓虚空。虽看似笔墨豪放,皴擦点染尽在无意,而在整体上却把握了峰峦层次,云气走向及林木隐现的神韵。特别是,它的构图虽然充塞满纸,却丝毫不失疏朗空灵,这的确是只有搜尽奇峰才能炼就出的本领。

石涛的故事有哪些3

石涛笔下的小人儿,个个有故事!

石涛,明末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法号有元济、原济等。后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他有着“世人皆知又让人费解的”古怪别号:苦瓜和尚,瞎尊者。

苦瓜何解?

苦瓜者,皮青,瓤朱红,寓意身在满清,心记朱明。

双目明亮,又何以称瞎尊者?

瞎尊者,失明也,寓意为失去明朝。失明之人,岂有不想复明之理。

《黄山图(之十二)》局部:不知怎么搞得,一觉醒来,竟在树上,吓死老夫了……

提起石涛,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山水,处处体现豪放之气。今天,让我们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石涛山水画中的萌萌小人儿,来看看这位“清代以来300年间第一人”的不俗创造力!

《春江垂钓》

局部

钓鱼,一定要将头发高高束起,以免遮蔽了双眼,让鱼溜了~

《寒江独钓》

局部

钓鱼岂能正襟危坐?要摆像我这样销魂的姿势才好,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急不得!

《独树老夫家》

局部

媳妇儿不在家,留老夫一人独守空房,甚是寂寞~

《山居待客图》

局部

快开门,让我老铁进来,好久不见,想死他了!

《高士策杖》

局部

你瞅啥?瞅你咋滴!

《浔江送别图》

局部

这俩人不要太重哦,12个人拉都拉不动!

《溪流碧水》

局部

游山玩水的最佳姿势,再惬意不过了。

《山水人物》

局部

走累了?我谁都不扶,就扶树~

《听泉图》

局部

翘着二郎腿,听瀑布流水~

《黄山紫玉屏图》

局部

这哥们儿放现在走钢索是一把好手!

局部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洞庭放棹》

局部

冬晴何可得,旭日照南窗。泼墨烟云起,图书与寄堂。

《山溪独坐》

局部

寒夜大醉,以此醒酒,未识可否?

《孤舟独钓》

局部

我钓鱼,一定要坐的端端正正!

《溪亭听瀑图》

局部

既然是听瀑,为何连耳朵都看不清楚?

《泊舟图》

局部

都注意哈,我要停船靠岸了~

《群峰苍润》

局部1

这位钓鱼更省事儿,鱼竿固定,拿都不用拿了~

局部2

哇,眼睛都没有画出来,临窗而立,看的是什么景色呢?

《山水》

局部

这醒目的后脑勺儿,很想知道面相如何?

《松林参禅》

局部

参禅要闭目静心,眼睛睁这么大是要干啥?

《桐荫高士》

局部

这草丛里好像有什么了不得的东西,眼睛瞪得老大!

《高士闲立图》

局部

我是想着怎么把这果子弄下来尝尝~

《松荫研读图》

局部

师父不在,我们出去玩吧!

别,师父指不定在哪旮沓瞄着呢~

山水图(之一)

老爷,您在看什么?

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黄砚旅诗意图(之一)

山上风景果然不错。

老爷英明。

深山观瀑 局部

嘿,老友,为什么我们要躲到山洞里?

嗯~大概,是为了不被瀑布打湿吧!

黄山八胜图(之六)

泡温泉好舒服啊,太享受了~

陶潜诗意图(之三)

传授予你我的毕生功力~

呃~

余杭看山图

山水图(之五)

爬山真的很累,我歇会儿,你先上~

书画(之二)

哦,我的老腰,直不起来了!

黄山图(之八)

关于黄山有哪些故事(黄山有哪些桥的故事)

军警犬的故事有哪些名字(军警犬的故事有哪些)

坚持 的故事(有哪些关于坚持的故事)

关于小狗的小故事(关于小狗的故事有哪些)

赣南地区的红色故事(赣南的红色故事有哪些)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27日 星期一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石涛的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95730.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