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关公的故事有哪些标题名称(关公的故事有哪些标题)

2023-03-18 06:42:01 技术常识4 专业回答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5730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40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关公千里寻兄,路过三山,遇上三个“粉丝”,却因一个误会打三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老乐说历史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公的故事有哪些标题1

历史演义灿星河,老乐斗胆鼓唇舌。看到“关公千里寻兄,路过三山,遇上三个粉丝,却因一个误会打三仗”这样一个标题,估计不少三国迷大概想到了这段故事,也就是关公在千里走单骑的过程中,遇上廖化、裴元绍和周仓三人的小插曲,但标题的描述似乎又跟我们印象中的不大一样,因为在《三国演义》中,关羽遇上他们只是经过两座山寨的事儿,并非三山,自然也不可能打三仗了,这中间的差别在哪呢?

这个故事属于评话《三国》对《三国演义》的合理改编,在小说原版中,关羽先遇廖化,而后过五关斩六将,再之后才在卧牛山遇上了周仓和裴元绍。可是在评话中,估计是说书先生为了让受众更容易记住,便将时间线改了一下。让关羽在斩了秦琪,跟夏侯惇大战,靠张辽解围等故事之后,才陆续认识了这三个山大王。

头一个还是廖化,他在黄河一带混饭吃,山头也没什么名字,他是主动来找的关羽,因为关羽再大战夏侯惇,后来又跟张辽话别的时候,孙乾保护着甘糜二夫人先走一步,结果被廖化的兄弟,杜远劫上山了,廖化一听关羽来了,立刻二话不说,斩杀杜远,保护着两位夫人下山投奔关羽。他倒是没跟关羽起冲突,关羽也很欣赏这个年轻人,只是觉得他们的身份配不上当刘备的不对,所以关羽让廖化暂时等着自己,今后等一切安顿下来后,再来招募廖化。应该说,第一座山寨,并没有大家普遍认定的敌我交锋类的“打仗”,但抢走了刘备的两位夫人,那不比跟关羽直接动手更严重吗?

第二仗就是卧牛山的裴元绍,在评话版本里,裴元绍和周仓虽然同是绿林朋友,但并非一座山上的合伙人,而是各干各的。与《三国演义》一致的地方是,裴元绍就像弄匹好马,就撺掇一个不务正业的年轻人去帮自己找马,结果这个姓郭的小子,遇上了在自家借宿的关羽一行人,他一看赤兔马绝非凡品,立刻偷走给裴元绍送去了,关羽当然不能在他身上吃亏,但碍于他父亲的热情招待,只能简单教训一下,可是这个家伙非但不知悔改,还请来了裴元绍当救兵,双方只能大战一场,直到后来关羽表明身份,裴元绍才知道敌人正是自己威猛谋面的偶像,立刻二话不说,跪地认错。就这样,关羽对待裴元绍也像对待廖化一样,让他等候自己。可倒霉的是,裴元绍后来又去劫赵云,被子龙给处理掉了。

最后一个就是著名的周仓了,因为评话将他跟裴元绍改“分家”了,所以给周仓安置在了一叫草庐山的地方,而后又有了周仓斗关羽,直到最后跟关羽的画像对比后,才意识到自己错了,关公也很喜欢这个粗莽汉子,便直接招募了。评话之所以这样改,可能还是考虑到《三国演义》中,关公对周仓和裴元绍以及廖化,太过厚此薄彼,影响武圣人形象吧?

这个经过评话改编的故事,大概就讲完了,只剩一个所谓的误会,老乐还没有跟大家介绍,其实很简单,为什么关二爷的三个“粉丝”敢跟本尊动手,因为不认识,才有误会的,为什么不认识?过去也没照片,只能靠红面长须的画像做标记,可是,关羽太爱自己的胡须,又有汉献帝御赐须囊,所以关老爷的胡须才不轻易外露,自然让人认不出了。

关公的故事有哪些标题2

蜀汉战将型名将的第一名关羽。

战将型名将第一名——关羽

他在三国名将中知名度最高,形象的演变塑造也最大,从将领变身为帝王,从凡人抬升到神佛,因

此成为三国名将中,在人世间拥有神庙最多的一位。历史上真实记载的关羽是什么样子?作为真实的名

将,他又有哪些成功和失败呢?

一 历史关公

本节登场亮相的这一位,他与刘备情同手足,能在万军之中轻取敌将的性命。他在三国名将中知名

度最高,形象的演变塑造也最大,从将领变身为帝王,从凡人被抬升到神佛,成为三国名将中,在人世

间拥有神庙最多的一位。他,就是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关羽。关羽在历史上真实记载中的形象,属于他的

真身,可以称为“历史关公”;在文化上演变塑造的形象,属于他的化身,可以称为“文化关公”。要

了解关羽,必须先从他的真身说起。那么历史上真实记载的关羽是什么样子?作为真实的名将,他又有

哪些成功和失败呢?

关羽的家庭出身,民间传说很多。但是真正确凿可信的记载,还是《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这段记载很短,但是信息很丰富:首先,古

人的名和字,在含义上总有某种联系。古代传说,长生不老的神仙,长了羽毛能够自由飞翔。所以羽毛

的“羽”,和“长生”有关联。后来大概觉得“长生”二字太直白,没有文采,又改成“云长”,即辽

阔的云海。长了羽毛的神仙飞翔云海,充满诗意啊!其次,史书没有记载他的先世。当时非常重视先辈

的出身,当过一官半职,总要记上一笔。根本不提,证明他是出生于草根平民家庭。第三,他不仅出身

平民,而且还摊上了大事儿,年纪轻轻,被迫从河东郡的老家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解音同谢)

,向东翻越太行山,远远逃亡到涿郡。

在涿郡,关羽碰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就是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的刘备。刘备是西汉景帝

的后裔,但是到他这一辈,家道早已破落。眼看政局衰败社会动荡,他决心拉起队伍来闯天下。于是,

年龄小一点的关羽,还有涿郡本地人张飞,就成为他的左膀右臂。《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说他

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后来《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故事,史书上没有根据,属于文学的

虚构。其实在当时,不同姓的平辈男性,只要友谊深厚,都能以兄弟相称,并不需要焚香结拜的仪式。

比如前面讲到的孙策、周瑜,吕蒙、鲁肃,都是这样。又比如,关羽曾经叫曹魏的大将徐晃为“大兄”

,也就是大哥,这见于《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裴松之注引《蜀记》。吕布也曾经叫刘备为老弟,“名备为弟”,这见于《三国志》卷七《吕布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鲁肃与吕蒙,则互相称“大弟”“大兄”,这见于《三国志》卷五十四《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到了现今,范围就更加宽泛,连不认识的人都能叫哥叫姐,大衣哥呀,草帽姐呀,真的就像孔子曾经说的那样,“四海之内皆兄弟”了。

关羽在刘备手下领兵作战,从东汉中平元年(184)参加平定黄巾开始,到建安二十四年(219)被杀为止,三十五年间,明确记录在史书上的辉煌战功,主要有两件:一是斩杀颜良;二是围攻樊城。颜良是谁?关羽斩杀他的经过如何?其中又有哪些看点呢?

刘备一生的创业,以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为界,分为前后两段:前半段山穷水复,艰难困苦,后半段柳暗花明,渐入佳境。斩杀颜良,就在艰难困苦的前半段。而围攻樊城,则在渐入佳境的后半段。

建安四年(199),刘备夺取曹操的徐州。他派关羽镇守徐州的中心城市下邳(今江苏省邳州市),自己驻守下邳西边的沛县(今江苏省沛县),形成掎角之势。这沛县属于沛郡管辖,两者都带一个“沛”字。相对于沛郡而言,沛县的面积小,级别低,所以当时习称小沛。建安五年(200)正月,曹操进攻刘备,小沛被攻破,刘备仓皇向北逃走,前去投奔袁绍。留守在下邳的关羽,被曹操的大军包围,被迫投降曹操。斩杀颜良的表演,就在这样的背景中上演了。

二月间,袁绍出动精兵十万、铁骑一万,南下进攻曹操,刘备随同前往。大军进驻到黄河北岸边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东),袁绍命令先头部队,强渡黄河,围攻曹军的前线据点白马县城(今河南省滑县东)。而先头部队的指挥官,便是袁绍手下第一名将,颜良。

这时黄河南岸的曹军主力部队,集中在白马西南大约二百里的官渡(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白马吃紧,曹操非常焦急,因为白马有失,官渡就等于被砍断了一只手臂。于是,他亲自前去救援白马,手下的精兵强将中,就有刚刚投降的关羽。

曹军到达白马西边十多里时,起劲攻城的颜良才发觉,赶紧转身迎战。曹操下令关羽、张辽二将充当前锋,直取颜良。颜良虽然号称袁绍手下的第一名将,无奈他面对的是两位非凡的角色:关羽名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而张辽则是曹魏异姓五虎上将之首。颜良正在指挥部下行动,而他所在的位置,设置

有主将仪仗队的特别标志,当时称为“麾盖”,即华美的旗帜和伞盖。关羽早就锁定麾盖的位置,策马如飞,径直向颜良冲去。颜良急忙招架,然而已经晚了,只见关羽手中的长兵器,寒光一闪,颜良就被刺倒在沙场之上。关羽跳下战马,拔刀砍下颜良的头颅。主将一死,颜良手下的人马,纷纷四散奔逃,白马的包围就被完全打破了。《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对此的记载是:“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斩杀颜良,是关羽参军打仗十六年来,建立的第一次辉煌战功,不仅为白马解了围,而且为此后曹操战胜袁绍,打好了开局之战的基础,可谓功不可没。曹操和袁绍,是当时割据势力中最强大的双雄,关羽在双方精兵强将众目睽睽的注视之下,独自展示武功绝技,压力真是很大。但是他的表演却是精彩绝伦,震惊全场。据《三国志》卷十四《程昱传》中的记载反映,从此“万人敌也”的美名,就在曹营中传开。清代学者赵翼,在他的《廿二史札记》中,列举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量例证,从而得出结论说:“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换言之,关羽、张飞,成为后来评价战将是否神勇无敌的标杆。

但是,史书这段战况记录,还有两个看点:一是史文说关羽是“策马刺良”,可见他的夺命兵器,并非横向砍杀的大刀。后世说的八十二斤重的青龙偃月刀,当时还真没有。那时马上使用的长兵器,最

常见的是长矛和大戟,特别是纵向刺杀的长矛。1969年甘肃武威市雷台汉墓,也就是出土著名旅游标志

“铜奔马”的地方,正是东汉后期的墓葬,在时代上与三国紧紧相连。这里还出土了当时的青铜骑兵队

列俑,所持武器全都是长矛和大戟,并没有青龙偃月大刀。而当时人刘熙所著的《释名》卷七就说:“

矛长丈八尺曰槊,马上所持;言其槊,槊便杀也。”一丈八尺长的矛,特称为槊,是骑兵马上所使用的

兵器;之所以叫做槊,槊的意思是很方便杀敌。可见在当时,长矛被认为是骑兵最具杀伤力的长兵器。

当时的一丈八尺,即今四点三米。张飞、吕布、典韦、公孙瓒、程普等名将,还有马超的铁骑兵团,他

们所使用的兵器,史书都明确说是长矛。关羽刺翻颜良,最有可能的兵器也是长矛。

二是关羽的坐骑,史书没有说是赤兔马。吕布有赤兔宝马,《三国志》卷七《吕布传》确有记载:

“布有良马曰赤兔。”但是吕布被曹操围攻杀死之后,宝马归了谁,史书上并没有交代。就算当时宝马

还在,也轮不到关羽占有。何以见得?事实为证。吕布有个下属叫秦宜禄,妻子杜氏美貌绝顶。关羽事

先请求曹操,打垮吕布后把杜氏赏给自己,曹操也欣然同意。但是曹操见到杜氏本人之后,承诺就不算

数了,自己就欣然笑纳了。顶级的美女舍不得,顶级的宝马就更加舍不得了,因为宝马不仅能够赏心悦

目,而且关键时刻还能救命。此前曹操多次在战场上遇险,打董卓,打张绣,都是全靠胯下的马儿跑得

快,才没有丢掉性命。现今遇到天下无双的赤兔宝马,曹操还会让给你吗?

三国的名将,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战将型,凭借高强的武艺,冲锋陷阵所向无敌;另一类是主帅

型,凭借非凡的智慧,运筹帷幄用兵如神。关羽斩杀颜良,充分显示出他战将型的能耐。而此后的围攻

樊城,则是对他主帅型品质的严峻考验。围攻樊城是怎样发生的?关羽又显示出什么样的本领呢?

话说建安二十四年(219),也就是斩杀颜良十九年后,关羽从自己的大本营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荆州区),出动上万大军,向北面曹魏的军事重镇樊城(今湖北省襄阳市),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要了解这场战役,先要明白战役发生的背景。当初建安五年(200)七月,就在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决

战胜负之前,刘备找了一个借口脱离袁绍,往南到荆州襄阳投奔刘表。而关羽也借机逃离曹操,与刘备

相会。他们在荆州寄人篱下,蹉跎了七年之后,三顾草庐寻访到诸葛亮。孔明出山之后的第二年,赤壁

之战爆发,曹操败退回北方,刘备和孙权瓜分了荆州的大部分地盘,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后

来双方暂时性和解,以湘水为界重新分配地盘:湘水以东的三个郡,归孙权;湘水以西的三个郡,归刘

备。以上双方在荆州的这些恩怨纠结,前面讲周瑜、吕蒙时已有详细介绍。

暂时安定了东面的荆州后,刘备就在西面的益州,与曹操全力争夺北面的汉中(治所在今陕西省汉

中市),而关羽则留在荆州的江陵镇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夏天,刘备攻占汉中,当年七月自称“汉

中王”,正式在益州建立蜀汉政权的国家机器。在一片大好形势下,关羽也在东边进攻曹魏,要用辉煌

战功作为对大哥光荣称王的献礼。于是,围攻樊城的战役正式开打。

就在刘备称王的七月间,关羽大举进攻正北方四百里开外的樊城。这樊城位于汉江的北岸,与南岸

的襄阳隔江相对。自从赤壁之战结束以来,镇守樊城和襄阳的曹军主将,一直是曹操的族弟曹仁。曹仁

考虑到襄阳位于汉水之南,容易直接遭受关羽从南面发起的进攻,就把防御的重心移往北岸的樊城,以

便依靠汉江的屏障进行防守。他本人固守樊城,另外部署两员猛将于禁、庞德,率领重兵屯据在樊城的

北郊,互成掎角之势。

八月间,关羽的大军刚刚把樊城包围住,就接连下了十多天的倾盆暴雨,汉水猛然涨上江岸,地形

低下的樊城一带,平地水深五六丈,当时的一丈是二点四米,五六丈就是十多米,放眼望去一片汪洋。

关羽不怕,他本来就有上千艘战船,用来运送兵员和物资,因为从江陵到襄阳,有一大段汉江的水道可

以利用。如今平地起水,关羽的兵马立刻上船,由步兵变为水军,安然无恙。但是毫无预备的曹军可就

苦了。

首先遭殃的是樊城北郊的驻军。于禁麾下的七支分队,地势最低,营帐物资全部被洪水冲走不说,

人马也纷纷落水淹死。侥幸生存的将士,各自游往高处逃命。关羽望见于禁本人爬上一座小山头,立即

乘坐大船包围猛攻。于禁虽然曾经当过虎威将军,名列曹军异姓五虎上将第三名,这时也骨头发软,举

手投降。关羽俘虏了于禁,回转船头来再攻击庞德。此刻,庞德率领手下人马站在汉水堤岸的高处,顽

强抵抗。从清晨恶战到午后,庞德等人的箭完全射光,关羽指挥军队再度发起冲锋。庞德支持不住,跳

上小船准备逃进樊城。不料水急浪大,小船翻了,庞德落水,被对方擒获。那庞德不愧是一条好汉,他

的老上司马超,堂兄庞柔,当时都在刘备手下效力,他却坚决不肯投降。不仅不投降,而且在关羽面前

站立不跪,大声痛骂。关羽大怒,下令将其斩首。曹军在樊城北郊的兵马,至此全军覆没。据《三国志

》卷四十七《吴主传》记载,关羽俘虏了“于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战果那是相当的辉煌。

紧接着,关羽指挥大军围攻樊城的城池。据《三国志》卷九《曹仁传》、卷三十六《关羽传》记载

,洪峰的最高点,几乎要淹没城墙的顶端,城墙在洪水的冲击下又不断崩塌,城内的数千守军危在旦夕

。同时,关羽又派兵围攻南岸的襄阳,曹操委派在这里的地方官员,先后投降,连曹魏内地中心城市洛

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附近也有几个县举兵响应。一时间,关羽“威震华夏”。逼得曹操一度想把

东汉的临时首都,从许县(今河南省许昌市东)迁到黄河以北,以便躲避关羽的锋芒。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眼看关羽就要攻下樊城和襄阳,从而取得完全的胜利,曹操却使出一手绝招

,来为自己救急解困,于是关羽后方的荆州大本营,倒先被别人占领了。这是什么样的绝招呢?

曹操的绝招是三个字:请外援。外援是谁?就是江东的孙权。原来,这时孙吴的主帅,已经由吕蒙

担任。前面讲吕蒙时已经说过,吕蒙早就在为孙权谋划,如何袭击关羽夺取荆州。就在准备行动之时,

曹操派密使来了,而且还是来鼓动孙权去进攻关羽,并且许诺:事成之后,将把长江以南的地盘,全部

作为对孙权的奖赏。这下子孙权没有了后顾之忧,立即命令吕蒙:进攻兵力空虚的荆州,并且很快就攻

占了关羽的大本营江陵。消息传来,关羽的军心彻底动摇。他只好从樊城的前线,撤退到江陵西北一百

里处的麦城(在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南)。此时,部下的将士纷纷逃亡,关羽见大势已去,准备从这里翻

越西面的荆山,逃回益州。十二月,他和儿子在临沮县的章乡(在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北)被俘虏,当场

被杀。头颅被孙权送往洛阳,由曹操安葬在洛阳的南郊。关羽一死,刘备在荆州三个郡的地盘,全部落

入孙权之手。诸葛亮在隆中所设计的两路夹击中原的战略,就再也无法实现了。

关羽虽然战死疆场,没有取得围攻樊城的最终胜利,但是他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依然应当得到客

观而公正的评价。

首先,在孙吴军事力量介入之前,关羽对战役全局的指挥和部署,能够充分利用天时和地利的客观

条件,能够充分发挥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的主观优势,从而取得擒杀对方两员著名战将,俘虏对方的三万

兵马,动摇对方中心地区政治局势的辉煌战果,表明他也完全具备主帅型名将的才能。如果没有孙吴军

事力量的介入,他最终取得攻占樊城和襄阳的胜利,可能性很大。

其次,丢失荆州的责任,主要也不在关羽。以往不少学者认为,关羽骄傲自大,没有搞好与孙吴的

联盟关系,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其实不然。原因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前面讲吕蒙的时候说到,当时孙权与刘备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其性质是双方核心利益的严重冲突

。后来虽然暂时以湘水为界,重新调整地盘,但是核心利益的严重冲突,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在这种情

况下,即使关羽个人努力与孙吴搞好关系,作用也不大,该偷袭时孙吴照样要偷袭。倒是刘备应当深刻

检讨。首先,他本人进攻曹操的汉中,专门安排首席大臣诸葛亮坐镇后方大本营成都,可见他对镇守后

方的重要性,是有充分认识的。那么关羽出兵时,他为何不调派重量级人物,去为关羽镇守后方大本营

呢?最合适的人选,就是赵云,不仅忠诚英勇,稳重周密,而且当时并没有特别任务在身,正好有档期

,可是刘备却没有这样做。更为严重的是,他把麋芳这样无德无能的角色,委任为南郡太守,去担当为

关羽镇守大本营江陵的重任。结果吕蒙的军队刚刚杀到,麋芳就乖乖举手投降,造成整个战局全面逆转

。麋芳是谁?刘备小妾麋夫人的兄弟,也就是他的小舅子。其次,刘备不仅用人有点唯亲,而且对战局

还盲目乐观。当对方的两位首脑,孙权和曹操,全都亲自赶往前线督战,亲自指挥和调动本国的所有资

源,战争机器全速开动的时候,刘备自己却安坐在成都的王府不说,连赵云也不派去帮忙,让关羽在荆

州一个人唱独角戏。因此,结论很清楚:是刘备的用人不当和盲目乐观,造成了丢失荆州;而首席辅佐

诸葛亮,没有能及时提出建议和提醒,也有一定的责任。

综合关羽战将型的能耐和主帅型的品质,以及围攻樊城对曹魏产生的巨大影响,他完全应当评为蜀

汉战将型名将的第一名,或者仅次于诸葛亮的主帅型名将第二名。这就是历史上关羽的真实形象。

关羽和张飞死时的年龄,史书都没有明确记载。两人最初追随刘备,是在中平元年(184)镇压黄巾

军之时,年龄都应该在二十岁上下。这时刘备的年龄很明确,虚岁二十四。史书记载,关羽比刘备小,

却比张飞大几岁。可见这时关羽的年龄应当在二十三岁左右,张飞应当在十九岁左右。根据这样的推断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死时,应当在虚岁五十八左右。

刘备开创的蜀汉基业,最为兴盛的顶点,就在建安二十四年(219)的秋天。这时在西边的益州,刘

备打下汉中,攻占了益州的全境;在东边的荆州,关羽围攻襄樊,声威震动了曹魏的中原地区:总之,

两边都是形势喜人。但是,越是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人就越难保持头脑的清醒。因为喜讯会令人兴

奋,兴奋就会失去心境的宁静;而心境失去宁静,思考就不能深远。用诸葛亮自己《诫子书》中的话来

说,就是“非宁静无以致远”。因此,如果从自身去总结丢失荆州三郡的教训,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被

重大胜利扰乱了心境的宁静,所以没有能够考虑到荆州的隐患。怎样才能保持心境的宁静?古代的哲人

提供了“养心”的秘诀,孟子就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要想心境宁静,必须先减少欲念。但是,胜利

本来就是一种强烈的欲念,又如何能够减少呢?看来只有对胜利持有通达的态度,既能受得起,又能放

得下,才能恢复心境宁静,从而思考深远,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这正是:

面临胜利须通达,欲上层楼且养心。

要想知道关羽在文化上演变塑造的形象,请看下节。

二 文化关公

三国的众多名将中,只有关羽的情况最特殊,因为他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即历史关公和文化关

公。大体说来,从历史关公到文化关公的大变脸,经过了三个方面的演变和塑造,可以归结为三个“化

”字:一是在外表和内涵上的完美化;二是在身份和头衔上的帝王化;三是在和本领上的神灵化。

那么这三方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是什么原因推动了这三方面进程的发生?最后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

果?这一结果又有哪些特点呢?

先说外表和内涵上的完美化过程。在这方面,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然时间不是最早的,然而

美化却是最全面的,所以作用也是最大的。书中树立起来的正面人物,君主群体的第一位是刘备,文臣

群体的第一位是孔明。而武将群体的第一位,则非关羽莫属。证据在哪里呢?

首先是文字的分量。《三国演义》描写关羽的文字分量,远远领先于其他三国武将。在现今通行本

的全书一百二十回中,关羽的名字和头衔,出现在回目的标题上,从而可以一眼判断该回目就是以关羽

为主要角色的,比如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第二十六回“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之类;以及关羽的名字虽然没有出现在回目的标题中,然而正文内容实际上是以关

羽为主要角色的,如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之类,总共就有十四回之多。而其他三国武将,甚

至是名将,最多只有几回。

其次是文字的内容。《三国演义》文字的内容,对关羽进行了全面的美化,这比文字的分量更加值

得注意。

先看外表。开篇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对刘关张三人的外表都有描

绘,其中关羽是:“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

凛。”一是身高,书中武将中最高的九尺;二是胡须,最有男子气概的飘飘美髯;三是眼睛,最好看的

丹凤眼;四是眉毛,最英俊的卧蚕眉。最特殊的第五点是脸色,最具震慑力的紫红色;所谓重枣,即重

阳节时呈现紫红色的枣。总之,外表的各部分都是最顶尖的。然而五点当中,除了美髯这一条,在正史

中有确切依据之外,其他部分,都是罗贯中自己的笔下生花。至于为什么会给他设计一张非常特殊的红

脸,下一节将会深入破解其中的玄机。

再看内涵当中的品德。一是忠诚,无限忠于汉朝,无限忠于刘备,这在书中有多处描写,特别是第

二十六回的“关云长挂印封金”,写他身在曹营心在汉,面对曹操的百般拉拢,毫不动心,依然要回到

刘备身边。二是仁义,懂得感恩,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写他即使对待奸贼曹操时,依然选择

报恩,在华容道放他一马。三是公正,不占便宜,与黄忠鏖战,黄忠战马失蹄摔倒在地,他刀下留人不

杀黄忠。四是正派,不贪女色,曹操故意安排他与两位嫂嫂甘夫人和麋夫人住在一起,他却肃立室外,

秉烛达旦。五是廉洁,不贪钱财,曹操赏赐他大量金银,他离开时全部封库奉还,分文不取。一句话归

总,男性的所有主要美德,他全都不缺。然而,又是然而,和外貌的描写一样,五点当中除了回归刘备

和奉还赏赐这两点,在史书上有据可查之外,其余的部分,也是作者自己的笔下生花。

再看内涵当中的才能。作为武将,关羽的才能主要体现在战功上。上一节已经详细讲过,关羽在历

史上真实的辉煌战功,主要是两件,即斩杀颜良和围攻樊城。但是,罗贯中又笔下生花,添加了更多的

功勋。其中最为典型的美化是两处:第五回中的“温酒斩华雄”,第二十七回中的“过五关斩六将”。

第五回中,先将华雄写成董卓麾下骁勇无比的战将,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先后斩杀了四员

战将,所向无敌。铺垫文章做够了,才让关羽出场,一出场,片刻功夫,便提了华雄的头颅回营,此前

杯中的热酒,依然还有余温,完全是天下无双的神勇。但是,在真实的史书当中,斩杀华雄的却是孙坚

:“孙坚复相收兵,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这明明白白记载在《三国志》卷四十六《孙坚传》

中。这种手法,是典型的移花接木。至于过五关中所斩杀的六将,即孔秀、孟坦、韩福、卞嘉、王植、

秦琪,在真实的史书中完全没有他们生平事迹的记载,连名字也全都出自虚构。这种手法,则是典型的

无中生有。

显然,《三国演义》完全是把关羽作为古今第一名将来美化的。这样做的原因何在呢?前面讲周瑜

时已经讲到,陈寿的《三国志》,是以曹魏为正统。一是因为曹魏最先称帝,而且皇冠直接从东汉献帝

手中得来,属于古玩收藏家所说的“传承有自”。二是因为陈寿的书写在西晋,而西晋的皇冠又从曹魏

得来;不以曹魏为正统,就是不以西晋为正统。果真如此,陈寿就会遭到现实政治的打压。但是此举,

后来却引起“尊刘抑曹”人士的抵制。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就都改以蜀

汉为正统,来写三国的历史。东晋和南宋,都是中原汉族王朝灭亡之后,偏安江南的小王朝,处境与蜀

汉类似,所以会有如此的反应。习凿齿影响小,儒学泰斗朱熹的影响却很大。《三国演义》恰好产生在

朱熹之后不久的元末明初,因而也有浓厚的“尊刘抑曹”倾向。后来清代初年,毛宗岗全面整理《三国

演义》,又在朱熹《通鉴纲目》的影响之下,再度加重了这方面的倾向。于是全面美化关羽,就和美化

孔明一样,在书中出现了。

虽然《三国演义》对关羽进行了全面的美化,但是在关羽本人的身份和头衔上,依然保持了历史的

基本真实,即依然还是君主刘备的臣僚,蜀汉朝廷的大将。但是,第二个方面的演变和塑造就不一样了

,开始破格的大变脸。什么是破格大变脸?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破格大变脸的呢?

所谓的破格大变脸,就是把关羽的身份和头衔,进行破格的提升,不再是臣僚和侯爵,而是要称王

称帝。概括起来是三个字:帝王化。

要知道提升如何破格,先要弄清楚关羽本来的位置。他生前的官职,是刘备给的前将军。生前的爵

位,是当初斩杀颜良之后东汉朝廷封赏的汉寿亭侯。就官职而论,蜀汉沿袭东汉,常规的军职最高是大

将军,以下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前将军排列在第五的位次,虽然

是高级军职,但不算最高。为何蜀汉的第一武将没有得到最高的军职?史书没有交代。最有可能的原因

,是当时刘备刚刚当上汉中王,还没有当皇帝,所以暂时先给一个前将军,留出空间,等稍后称帝的时

候再往上提升。只可惜关羽没有等到大哥当皇帝的那一天,到死都只是前将军。至于爵位,当时有王、

公、侯三个大等级;侯爵之中又有县侯、乡侯、亭侯之分。关羽的汉寿亭侯,是侯爵中的亭侯一等。亭

,是乡下面的基层行政单位。总之,关羽本来的位置,官职上是高级武将,但不是最高一级;爵位上是

侯爵,也只是侯爵的第三等,两方面都没有登峰造极。但是,在他死亡八百多年后,情况完全大变。

据梅铮铮《忠义春秋》,蔡东洲、文廷海《关羽崇拜研究》等书的研究,北宋徽宗封关羽为“忠惠

公”,跳过乡侯、县侯,直接升公爵。后来又升格,封为“义勇武安王”。从侯爵到公爵,再到王爵,

堪称爵位级别的三级跳。到了南宋又有新花样,就是在王爵的前后增加形容词。高宗在北宋封号的前边

加两个字“壮缪”;高宗的儿子孝宗,又在后边加两个字“英济”,全名变成“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朝的神宗,也就是常说的万历皇帝,更是一步到位,直接把关羽的头衔提升为“协天护国忠义帝

”,成为皇帝了。一个皇帝提升另一个人当皇帝,实在是相当搞笑的荒唐事。

更热闹的还要数清朝。顺治皇帝送上新封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个头衔值得注意的是两点:

一是把“忠义”二字安排在最前面,突出清王朝关注的重点。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义”,不是指一

般的仁义,而是指与忠诚密切相关的君臣大义。二是把“神圣”这两个顶尖级别的字,分别镶嵌了进去

,关羽不仅是皇帝,而且还变成神人和圣人。以后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每人都挖

空心思,在后面加形容词,最后关羽的头衔就变成长达二十六个字的“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

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

如果说罗贯中对关羽的完美化,动机出自正统观念的话,那么历代君主对关羽的帝王化,动机又在

哪里呢?答案是五个字:现实的利益。欧阳修《醉翁亭记》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同样,历代君主之意也不在遥远的古人关羽,而在眼前的统治秩序也。

徽宗所在的北宋末年,高宗所在的南宋初期,神宗所在的明朝后期,乾隆以后的清朝,都是危机四

伏的时代。统治者企图通过对关羽的帝王化,竖立起一个最具光辉的忠义楷模,从而吸引大批忠义之士

,努力帮助朝廷稳定统治,化解危机。于是,就出现了越是朝政败坏,帝王化关羽就越是起劲的怪现象

。至于顺治和乾隆,他们虽然没有夕阳西下的恐惧,然而也想通过帝王化关羽,来争取民族的认同,缓

和民族的矛盾,从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现在常说软实力,其实对关羽的帝王化,就是一种软实力的培

养和利用。

后世君主的帝王化,使关羽出现了破格的大变脸。不过,无论脸如何变,他总还是肉身凡胎的人。

但是,第三方面的演变和塑造就大不一样了,这是一场造神运动,要使关羽从肉身凡胎的人,变成法力

无边的神。那么是哪些力量在搞这场造神运动?他们又是怎样把关羽从人变成神的呢?

造神的力量主要有三支:最积极的就是明清两朝的皇家。据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五记载,又是

明朝万历皇帝,他一连奉送关羽三个神灵名号:一是“三界伏魔大帝”。所谓三界,是佛教词汇,指众

生世界的三个层次。这个头衔说白了就是,收拾全世界所有妖魔的全能上帝。二是“神威远镇天尊”。

所谓天尊,是道教中最尊贵的天神,也是佛教中的佛。这样一来,关羽的神灵,就横跨了两大宗教。三

是“关圣帝君”。既是人间世界的关圣人,又是神仙世界的大帝君,天上人间两边都占领了制高点。最

后这个带有总结性的最高头衔“关圣帝君”,非常简练明白,也得到清朝皇帝的认同,后来最为流行。

清朝皇家的主攻方向,则主要是在具体的事迹上,努力宣传关羽的神通广大。比如清代官修的《清实录》,以及其他得到官方肯定和准许刊行的书籍中,就有多处记载,说是关公如何在各种场合,显示

神灵的形象,施展无边的法力,来护佑王朝的江山,比如帮助官军取得作战的辉煌胜利,等等。

另一支造神力量是宗教。佛教的参与,起码在唐代就已经开始了。现今湖北当阳市西边的玉泉寺,

是佛教天台宗的千年名刹。唐代人董侹写的《贞元重修庙记》,说是寺院修建的时候,曾得到关羽神灵

的大力帮助,山崩地裂填平深潭,大量木材自然涌现,于是寺院很快就修成了。当阳是关羽战死的地方

,佛教在这里神化关羽,可谓顺理成章。此后,在各地佛教寺院中,往往就将关公作为护法的伽蓝神,

进行供奉。还有道教,宋元时代的道教经典中,说关羽是接受玉皇大帝的特派,总管所有牛鬼蛇神的大

神,还具有“清元真君”的名号。而“真君”,则是道教对神仙的专门称呼。

受到以上两种力量的带动,民间又出现了第三支造神力量。它虽然来自草根底层,其潜在能量却不

可小觑,而且很有特色。具体情况下面就要讲到。

以上三支力量,皇家、宗教和民间,虽然都在造神,动机却不尽相同。朝廷的皇室,是在寻求神灵

的庇护,延长自己的统治;还想借此化解民众的愤怒,以便把自己对民众反抗的血腥镇压,说成是神灵

的意志和惩罚。至于宗教,则是为了自身的顺利传播。尤其是佛教这种外来文化,它在魏晋南北朝之后

加快了本土化进程,而本土化的关键,则是与中国传统的儒家观念相适应。把体现儒家忠义观念的典型

关羽,吸收到佛教当中,正是佛教本土化的特殊方面。至于民间大众,因为灾难深重,饱受痛苦,实在

太需要一个神灵,而且是自己非常熟悉的神灵,来帮助自己解除现实的苦难了,所以就积极跟进,参与

进来。

关羽的历史真身,经过完美化、帝王化和神灵化这三个方面的演变和塑造,最后产生了什么样的结

果呢?这一结果又有哪些特点呢?

如果从态势比较明显的北宋徽宗算起,到清王朝灭亡为止,这三个方面的演变和塑造,从时间上说

,长达八百年之久;从范围上说,上至皇家君主,下至草根底层,包括社会的多个阶层;不仅出现在中

国本土,而且远播海外,包括东亚、南亚和欧美非各洲。最后的结果,使得历史的关羽,变成了文化的

关羽,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当中非常奇特的一幕,即所谓的“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的载体,大体有七大类:文字作品、戏曲作品、图像作品、口头传说、神庙建筑、祭祀活

动、组织帮会等。通过这些载体,关公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力几乎可以与孔子文化相

比。比如祭祀关羽的神庙,就遍布全国各地和海外,现今数量依然不少。比如笔者所到过的山西省运城

市解州镇关帝庙、运城市常平村关帝庙(俗称关氏家庙)、湖北省当阳市关陵和玉泉寺小关庙、河南省

洛阳市关林、许昌市关帝庙、安徽省亳州市关帝庙、福建省泉州市关帝庙、四川省自贡市关帝庙,都是

其中的著名者,至今依然香火缭绕,人气旺盛。至于海外的关公庙,包括遥远的欧洲、美洲和非洲,往

往与当地的华人同乡会馆相结合,从而在大家都一致认同的关公神灵之下,把原籍来源不同的移民组织

起来,相互扶持,共同前进。

关公文化不仅影响巨大,而且很有特色。特色在哪里?主要有两点。一是内容的混杂性。没有什么

统一标准和严格界线,历史与神话,凡人与神灵,人间与地狱,神仙与妖魔,都可以随意穿越,自由混

搭。二是塑造的实用性。皇家的君主,将其塑造成忠于朝廷的护国神。寺院的宗教,将其塑造成自家宗

教的护法神。民间的信众,当然也会如法炮制,按照各自的需求来塑造:发家致富谁不想啊?关公就变

成财运之神。金榜题名谁不想啊?他又变成为文运之神。人在江湖漂,担心会挨刀,谁不想依靠帮会组

织保护啊?他又变成结义之神。农民靠天吃饭,谁不怕旱灾啊?他又变成求雨之神。海外的移民,谁不

想有一个精神认同和根源依靠啊?他又变成各种同乡会馆的统一主神。前年笔者在福建省泉州关帝庙,

看到不断有情侣携手前来,双双跪拜,祈求婚姻美满,关公又变成姻缘之神了。我当时就很感叹:关公

呀关公,真是够您老人家忙活的啊!

总而言之,在关羽身上,我们充分领略到文化在两方面的巨大力量:一方面,是把历史上的关羽形

象,彻底加以改变和塑造,从而形成了面目全新的“关公文化”。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关公文化”

,反过来又对后世产生了深广的影响;在这方面,不要说三国的名将,就是纵观整个古代中国的名将,

也无人可与关羽相比,完全可以评他为总冠军。文化的这种力量,同古代中国五行学说中的水,可谓极

其相似:既是软性的、无形的,然而其渗透和影响的力量,却强大到不可抵挡。用现今时尚的话来形容

,就是软实力。怎样培养具有正能量的软实力,又怎样发挥软实力的正能量,是当今亟待思考和解决的

问题。回顾关公文化现象,会对我们有启迪。这正是:

关公演变成文化,影响人间八百年。

要想知道关羽身后留下的种种谜团,请看下节。

三 谜团关公

三国的名将群体当中,关羽不仅名气极大,而且留下谜团也很多。这些谜团,往往蕴含着丰富多彩

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中的玄机值得破解,其中的风韵也值得领略。比如,与文化相关者,他为何会被赋

予一张最具标志性的红脸?与科技相关者,神医华佗是否主动前去为他做过刮骨疗伤的外科手术?与军

事和政治相关者,他是否在长沙恶战并且收降过黄忠?下面,就让我们一一道来。

第一个谜团,是关于关公的脸。说到他的脸,立即会想到《三国演义》第一回中“面如重枣”的描

绘,也会跳出来那一句“红脸的关公战长沙”的歌词。关公为什么是红脸?背后有什么玄机吗?回答是

确实有玄机,而且这一玄机还很有趣。玄机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来,这与汉代以来,一种非常盛行的政治文化指导理论密切相关。这种理论叫做“五德终始”。

所谓“五德”,德者,性质也,即木、火、土、金、水这五行的特性。古人认为,木、火、土、金

、水,是构成物质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五行的特性各不相同,具有相生或者相克两种关系。以相生关

系而言,木材燃烧生成火焰,火焰生成灰烬即泥土,土层中矿石生成金属,金属融化生成水样的液态(

另一种说法是水汽在冰冷的金属上凝成水珠),而水则滋润树木生长,这样就形成相生的循环。这种五

行之说,后来又与政治发生结合,逐渐形成“五德终始”的理论,并且在汉代,开始对现实的政治和文

化,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按照东汉班固《汉书》中所引录的《世经》,这种理论是把中国古代的王朝,根据时间先后排序之

后,再用循环相生的关系,将“五德”(也就是五行)与之对应匹配。第一位是伏羲氏,与之相对应的

是木德。每经过五个君主和王朝,形成一个循环,然后周而复始。第三个循环,是从周王朝开始,对应

木德。但是请注意,接下来并不是秦始皇的秦王朝,而是刘邦的汉王朝,对应的是火德。理由是此前的

秦国,曾经是周王朝下属的诸侯国,即使后来完成统一,也不能算是承受天命而创建的崭新王朝,所以

不能列入正规的序列当中。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属于汉王朝的中兴重建,并非革新天命之举,所以

依然属于火德不变。

不难看出,这是一种为新兴王朝,尤其是东汉王朝,制造“奉天承运”的根据,从而将其政权神圣

化的理论,在今天看来未免有点荒诞。然而在东汉和三国,以及三国之后的长时间内,这玩意儿却是正

儿八经的指导性政治文化。刘备所建立的政权,自称继承东汉王朝,正式的国号依然是“汉”,而不是

后世所说的“蜀”或“蜀汉”。这从《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所载蜀汉与孙吴订立的正式盟约中

,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既然依旧是汉朝,所以也继续对应火德而不变。

木、火、土、金、水五行,分别又有五种颜色,即青、赤、黄、白、黑,所以同王朝对应的,还有

五色当中的某一色。而对应的颜色,就是该王朝象征正统和吉祥的标志性颜色。汉朝既然对应火德,所

以标志性颜色,就是赤色。由于赤色是汉家正统的标志,当时的人们又常用“赤心”一词,来形容对汉

朝的忠诚之心。比如,董昭替曹操给杨奉写信说:“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这见于《三国志

》卷十四《董昭传》。孙权给曹丕写信说:“权之赤心,不敢有他。”这见于《三国志》卷四十七《吴

主传》裴注引《魏略》。所谓“赤心”,就是现今所说的一颗红心。

说到这里,背后隐藏的玄机就很清楚了:原来关公这张红脸,是一个具有双重文化内涵的图像标志

,套用现今的时尚名词,就是英语词汇“标志”的LOGO:首先,它是在彰显汉朝的正统,表明关公只是

汉朝,而非其他任何王朝的顶尖勇将;同时,它又在突出关公的品质,表明关羽是无限忠于汉朝的最大

忠臣。换言之,它的双重文化内涵,就是两个具体的:一是朝代的,二是品质的。后世有

一副赞美关公的对联,写得非常之准确:

青灯观青史,手中青龙偃月;

赤心辅赤帝,胯下赤兔追风。

其中“赤心辅赤帝”一句,就是上面双重文化内涵的简练表达。赤帝者,即汉室皇帝刘备也。

其实,就连当时另外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也与此密切相关。三国各自的第一个年号,曹丕称帝时

是黄初,孙权称王时是黄武,称帝时是黄龙,都带“黄”字;唯独刘备称帝,取了一个章武。说穿了原

因也很简单:曹丕和孙权,都认为自己是改朝换代的新兴正统王朝。旧的汉朝属火,对应的是红色;火

生土,新王朝属土,对应的是,所以第一个年号都带“黄”字,不然,就不能显示自己是正统所归

而承受天命。刘备则不同,他是兴复汉室,并非改朝换代,所以不用“黄”字,要扫黄,取了一个“章

武”。章武者,彰显武功从而兴复汉室的祖业也。还有,蜀汉灭亡那一年,曹魏军队大举进攻,面对生

死关头,后主刘禅公布了最后一个年号,叫做“炎兴”。这是为什么?你看炎字怎么写?两个火字上下

重叠,火上又加火,既是汉朝的象征,又表示国运会再度旺盛。再加上一个兴字,老天爷应当就会保佑

自己的王朝渡过难关重新振兴了。还有,据《三国志》卷五十四《吕蒙传》记载,东汉时期的军装,是

红色的“绛衣”。为什么是红色?因为这是汉朝的标志色呀!

第二个谜团,是《三国演义》中第七十五回,写了一个后来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是关公中了曹军的

毒箭,神医华佗得知,专程前往进行刮骨疗毒的外科手术,而且义务献爱心,不取分文报酬。那么这个

故事究竟是真还是假呢?

关羽刮骨疗毒,《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确实有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每至

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令医劈之

。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左臂被医生切口子动手术,右手却在切烤肉端酒

杯,关大将军确实是一条好汉。然而非常遗憾,这位在关公左臂上动刀的,究竟是何方神医,史书却完

全没有交代。《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说主刀者乃是神医华佗,时间在关羽进攻樊城水淹七军的时候

,这就经不起认真的推敲了。为什么经不起推敲,必须先从华佗说起。

华佗其人,《三国志》卷二十九有专篇的传记。他本来姓华,名敷,字元化,沛郡谯县人氏(今安

徽省亳州市),是曹操的小同乡。前面讲过,古人的名和字,总有意义上的某种联系。“敷”字的意思

是分布、布施,他的表字“元化”,意思是基本的教化,合起来就表达了布施教化的意思,两者完全吻

合。为什么后来名字又变成华佗了呢?据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精细考证,原因在于东汉佛教文化的影响

:因为传播佛教的梵语当中,有一个表示药物的词汇“agada”,中文音译是“阿伽陀”。其后面两个音

节“gada”,与当时中文“华佗”的读音相同,所以“华佗”,其实就是“药神”的意思。这是对医术

高超的华敷,表示崇高敬意的特别称呼。

华佗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全能型医疗和保健学家。据《三国志》卷二十九《华佗传》记载,不仅内

、外、妇、产、儿,科科医术精湛,而且还擅长健身和养生。在临床医疗上,他是口服麻醉剂“麻沸散

”的发明者,病人口服之后失去知觉,他就开腹动手术,切除坏死的肠道,缝合后涂上自制的药膏,“

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在健身上,他是中国第一套多动作组合式健身体操,即“

五禽戏”的发明者,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五禽戏”

的禽字,在这里泛指禽兽,而不单指飞禽。他的徒弟吴普坚持做,活到九十多岁。在养生上,他还创制

了养生养颜的独家秘方,即“漆叶青黏散”。漆树的树叶,再加青黏,即中药的黄精,按比例配制。他

的徒弟樊阿坚持服用,活到一百多岁。

华佗的贡献很巨大,命运却很悲惨。他不幸生在医生地位相当卑下的时代。当时皇帝、官僚统治下

的人群,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士,即未来要当官的知识分子,后备官僚,第一等。农、工、商三类

纳税人,又有本末之分。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的农业,被视为本业,基本产业,所以农民是较高的第二等

;余下的工、商,被视为末业,次要产业,所以工匠、商人,是低级的第三、第四等。至于医疗行业,

被归入工的大类,比农民还低一等。华佗本来是熟读儒经的士人,后来行了医,却以从事低贱的医疗行

业为耻,所以经常后悔,即《华佗传》所说的“以医见业,意常自悔”。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结,他才对

曹操居高临下的随意驱使产生强烈的反感,便借故妻子有病,不去为曹操服务。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等级

观念,曹操才对华佗很轻视,说是“天下当无此鼠辈耶”,这明确记载在《华佗传》中,意思是天下难

道就再找不出这样的鼠辈贱人了吗!于是,华佗就惨死在曹操的屠刀之下。

在杀死华佗这件事上,曹操后来非常后悔。原来,他最喜爱的宝贝儿子曹冲,就是想出主意用船来

称大象体重的那个神童,十三岁时生了重病,医生束手无策,不幸夭亡。曹操这才想到华佗的难得,悲

叹说:“吾悔杀华佗!”

据《三国志》卷二十《曹冲传》明确记载,曹冲死在赤壁之战发生的建安十三年(208)。既然曹冲

生病时华佗已经死去,所以华佗的死亡,应当比曹冲的死年,即建安十三年更早。但是,关羽围攻樊城

水淹七军,却发生在曹冲死了十一年后的建安二十四年(219)。显然,华佗的医术再神奇,也绝不可能

在自己死亡多年以后,重新死而复生,赶到水淹七军的樊城前线,去给关大将军主刀。可见罗贯中笔下

的故事,只能是美丽的传说善意的穿越了。

然而无论怎么说,那位敢于给关大将军开刀做手术的无名医生,也是一位医术非同凡响之辈,应当

对他表示敬意。事实上,在三国,还有不少医术精湛却未在青史上留名的外科医生。例如《三国志》卷

十五《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曹魏的大臣贾逵,颈部长了囊状大肿瘤,当时叫做“瘿”,

并且流传有“十人割瘿九人死”的说法,即进行切除手术的话,十个人中会有九个人死亡。笔者的老伴

就当过外科医师,据她判断,这很可能是现代医学所说的颈部甲状腺瘤,外科手术切除后的伤口观察期

间,如果照顾不细致,造成伤口有血块淤积,未能及时清除,就会出现死亡的风险。而贾逵坚持要找高

明的医生开刀切除,手术后却安然无恙。《三国志》卷五十五《凌统传》裴松之注引《吴书》又记载,

孙吴的勇将凌统,在沙场上身负重伤,命悬一线,幸好军队中配备了治疗外伤的特效药,得以起死回生

。这种神奇的药物,是一位姓卓的医生的独家秘方,当时明确标明为“卓氏良药”,可见已经具有了品

牌意识,相当于三国时期的云南白药。总而言之,当时的中医临床外科手术,已经达到了比较高超的技

术水准,所以那位无名医生,为关羽的左臂开刀动手术,并且将其疾患成功治愈,完全没有问题,只不

过真实的主刀者,并非华佗而已。

至于华佗死亡的具体时间,据程喜霖先生《华佗之死及其生卒年》一文考证,认为也在建安十三年

(208),死时六十七岁。

最后来说第三个谜团。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

汉升”中,对此也有描绘,说是关羽进攻长沙,黄忠出马应战,一个刀法强悍,一个箭法精准,交手的

结果势均力敌,不分胜负。后来黄忠在压力之下,投降关羽献出长沙。关羽和黄忠之间,真的发生过这

样的故事吗?

黄忠的生平,《三国志》卷三十六《黄忠传》有可信记载:“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

,以为中郎将。及曹公克荆州,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文字虽短

,信息却很丰富。

一是名字。汉升,意思是汉朝提升。为何会提升,因为忠诚的忠啊。这样名和字就有关系了。关羽

的忠,体现在红脸上;黄忠的忠,体现在名字上。

二是籍贯。这里的南阳,是郡名,而不是城市的名称。东汉的南阳郡很大,下属三十七个县,在册

人口二百四十多万。首府在宛县(宛音同渊),即现今的河南南阳市。当时史书记载某人的籍贯时,如

果不知道具体的县,照例只写郡名,黄忠就是如此。同样,诸葛亮《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南阳

”中的南阳,也是指南阳郡。

三是经历。最初是当中郎将。当时军官的职称,有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等几大类。一般而言

,中郎将比将军要低一等。黄忠最初是刘表的部下,曹操攻占荆州,他又转为长沙太守韩玄的部下。长

沙郡的首府临湘县,即现今的湖南省长沙市。先主是指刘备,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领了荆州南部长沙

等四个郡。黄忠就在这时“委质”,即投降了。至于怎么投的降,向谁投的降,没有明确交代。史书的

其他地方,也没有黄忠大战关羽,并且向关羽投降的记载。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描绘,也是上面讲

关公时讲到的,属于全面美化关羽的笔下生花。你老弟张飞,不是义释过严颜吗?让你也义释一回黄忠

,虽然是虚拟版,总能添点光彩嘛!

关羽虽然没有直接领教过黄忠的武艺,然而却间接生过黄忠的气。刘备当上汉中王,派特使费诗,

到荆州宣布提升关羽为前将军。到了之后,关羽听说黄忠被任命为后将军,与自己的品级相同,勃然大

怒说:“大丈夫绝不同老兵站在同一个行列里!”拒绝接受任命。这费诗很会做思想工作,平心静气劝

说道:“从前萧何、曹参,是高祖的老部下;而陈平、韩信,则是后来的新臣僚。然而打下天下评定官

位,却把后到的韩信列在头名,萧、曹二人没有任何怨言。现今汉中王殿下,因为黄汉升最近斩杀曹军

大将夏侯渊的大功,给予他特殊奖励;但是内心情意的轻重厚薄,又怎么能与您相比呢!况且汉中王殿

下与君侯您,就像是同一个身体那样亲密,所以您不应当过分计较官职的高低。在下我,只是传达命令

的使者,您实在不愿接受任命,我回去如实向汉中王殿下报告就是。只是为您可惜,因为您终究会因此

举动而后悔不已的啊!”这番话摆事实,讲道理,而且柔中带刚。关羽大受震动,立即接受任命不说,

还要将功补过,于是亲自统率大军,围攻樊城水淹七军去了。

其实深究起来,关羽当初之所以生气,还不在黄忠的官职高了,而在自己的官职低了。证据在哪里

?“三国探客”告诉你。据《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记载,五年前的建安十九年(214),骁勇善

战的马超,前往益州投奔刘备。关羽得知消息,写信给孔明,问马超的人才可以与谁相比。孔明先生深

知他自尊心极强,就回信中说:“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

之绝伦逸群也!”马孟起文武兼备,雄伟壮烈,是一代的英杰。可以与张益德并驾齐驱,但是依然比不

上您美髯公的超群绝伦啊!结果“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关大将军看了回信为什么如此高兴?因为

孔明先生把他放在比张飞、马超还高的位置,在蜀汉军界独占鳌头。可见独占鳌头,就是他心中认为自

己应该得到的位置。事实上,当时关羽独自受命镇守荆州,承担任务的重要性,也确实超过了其他任何

将领。所以这“绝伦逸群”四个字,还真不是拍马屁乱吹捧,而是实至名归。如今官位上排座次,把马

超、张飞、黄忠分别安排为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他无所谓,可以接受。但是让他屈就前将军,与

这三位站在同一排,他就接受不了了。上一节讲过,前将军,只是当时军职的第五等,上面还足足有四

等,即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从各方面的条件看,给他安排一个卫将军,高过众人一

等,对他来说很合适,对其他人而言也没话可说,摆得平。事实上,半年之后北面的曹丕继位当上魏王

,马上就把曹魏军界的头号人物夏侯惇,提升为第一等的大将军。相比之下,给关羽前将军就不免显得

有点吝啬。好在关大将军终归能够顾全大局,知错就改,重新振作上战场。对他那样强势的个性来说,

能这样做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以往常说关羽骄傲自大,气势凌人,其实,他也有严格督促自己,传达正

能量的时候啊。

还有一个小谜团。关羽的籍贯,《三国志》记载得很明白,是东汉河东郡的解县,即今山西运城市

西南的解州镇,此处自古以来就有一片大盐池。《三国演义》说是“河东解良人”,不对。因为当时的

河东郡并没有解良县,只有解县。

在以上谜团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事,当属神医华佗惨遭屠杀。医者,仁术也。华佗精心研讨医术

,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最终自己的生命,却被人无情剥夺了,这是多么残酷和痛心的结果!时下常常

说医患矛盾,而华佗之死,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而且最著名的,由医患矛盾造成的社会悲剧。曹操对别

人生命的漠视,最终使自己尝到了苦果,导致最钟爱的儿子曹冲夭折。到了这时,他深深悔恨已经无济

于事。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告诉当今的我们:患者如果要想消除医患矛盾,真正对自己有利的办法,还是

按照正规的程序,运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盲目使用暴力,频繁伤害医务人员的身体甚至生命,不仅解

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使你今后的就诊更加困难。道理很简单,医疗行业一旦变成社会上最高危的职业

,谁会愿意来从事呢?医院纷纷关门了,你又到哪里去就诊呢?这正是:

令人扼腕神医死,启示当今知不知?

关公的故事有哪些标题3

我们的三国官方作家 孔门弟子 原创

日前读到一篇《关公:中国百姓最后的精神偶像——漫议关羽从人到神的嬗变》,作者孙昌宇,洋洋洒洒三四千字,讲了老百姓需要一个精神偶像,讲了统治阶级对偶像的利用,但就是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没有讲明,为什么是关羽而不是别人成为了“武圣”这个偶像,百姓和文人想象力的最初根据是什么?

光荣插画师长野刚版关羽

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关羽其实一点都不完美,他目空一切,刚愎自用,目光短浅,心地褊狭。勋业也十分寻常,作为山西解良区区一介贩夫走卒,遭逢乱世,际会风云,与那个以“复兴汉室”为号召的刘备相识,在那群雄逐鹿之时,同甘共苦,南北转战;终其一生,除了与刘备一起经历了无数艰难困顿,颠沛流离之外,他平生的战绩也只有两件事值得一书,一是斩颜良,再就是建安二十四年樊城之役降于禁擒庞德那一次的辉煌,前面斩颜良,其实水分很大(很多网友有分析,感兴趣的自己问度娘),后面樊城的胜利,也主要是得益于一场大水的帮助。史载“秋,大霖雨,汉水泛滥,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可以看出,于禁七军覆没是因为汉水泛滥的原因,跟关羽设计没有多大关系。而说起关羽的败绩,先曾被曹操生擒而投降,后又因自大而败走麦城,可以说,如果纯粹从军事功业的角度说,关羽实在算不上一个“名将”。

我们首先要清楚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关羽的形象并不伟大,只是作为刘备集团和蜀汉的一个重要将领而有其位置而已,但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被作者罗贯中塑造为一个“武圣”和“武神”的形象。一个文学形象与其历史形象有差异,这很正常,问题的关键在于,罗贯中为何这样塑造关羽?他是基于怎样的背景,又为何会选择关羽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来承载他要塑造的“武圣”形象呢?

在从魏晋到隋唐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关羽并未给人们留下什么深刻美好的印象,关羽头上开始亮出“神”的光环并被多数人所接受,大约发生在北宋时期,关于这一点,从当时的《三国志平话》以及类似的民间传说野史之中可以寻到踪迹。如果从史籍上去追根溯源,有一句话是后来的人们神化关羽时借以生发和附会的重要史乘依据。北宋学者司马光在他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里,赫然用了十分醒目的一段文字,他写道:“⋯⋯自许以南,往往遥应羽,羽威震华夏。魏王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孙昌宇认为是“威震华夏”的评语使后来一些喜好穿凿附会借题发挥的人们便以此为依据,把关羽“树”成了顶天立地叱宅风云的大英雄。笔者认为,这可以说是人们开始神化关羽的一个表现,而决非最重要的依据和原因。那北宋时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力量和背景使关羽开始从一个败军之将走向“武圣”的神坛呢?

北宋时期,伴随着欧阳修在文学上提出古文运动的同时,在思想界,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这一时期的儒学被称为新儒学或宋明理学。关羽形象的主要塑造者罗贯中主要是受宋明理学影响的,宋明理学是儒家在特定时代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儒家观念中,“义”是由“仁”生发出的一个重要理念。仁的本义为通(训“麻木不仁”),意为个人与他人、进而与天地万物通为一体,感同身受,由此而生发出爱人、恻隐诸涵义。“义”的内涵,孟子说,“义者,宜也”,义是仁的理念向个人责任之落实,是个人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根据具体情况来实践仁的一些相对具体的道德行为准则。仁是通一不二的,义就分化出诸多道德条目,忠、孝皆是“义”的具体形式。

在“义”的层面,由于针对不同对象各有要求,便会产生道德冲突。当发生冲突时,便要根据仁来调适,这时才显示出“义”的本真涵义。古人常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语,是讲,这时必须要个人作出抉择,本于真正的“仁”在发生道德冲突时作出抉择便是真正的“义”,大义。

新老电视剧关羽形象

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标题非常清楚,就是要演一个“义”字,也就是说,要通过对历史故事化的叙说来阐明作者心中关于“义”的观念。在三国这段历史材料中,罗贯中是如何在关羽身上找到阐发“义”的内涵的最佳依据呢?或者说,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人们对关羽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关羽的一生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他的一次投降和一次不降,有意思的是,这两次截然不同的选择都被后人称为“义”,从这里可以探究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深奥之处。

下面我们看关羽第一次的“降”。关羽在下邳附近为曹操大军围困。演义中借张辽之口说关羽若不投降而战死的话将有三罪:“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并说暂时投降有三便:“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在这个背景下,关羽提出三约,才有了后来“身在曹营心在汉”和“千里寻兄”的所谓义举。

如果所有的投降都说“身在曹营心在汉”“留有用之身”的话,一切的投降便成为正当的了。事实上,历史上许多的投降都是不被原谅的,比如西汉的李陵。李陵自提5000步卒,深入大漠,与匈奴主力8万血战,重创单于,道穷矢尽,陷围无救。不得已而出降(当时“降”为俘非叛)。可以说李陵其降,非为怕死,乃思有以报汉耳。但李陵之降,不仅汉武帝不能原谅他,而且数千年来骂声不绝。那么,关羽的投降与李陵有何区别?

其实是有区别的。匈奴与汉不仅异国,而且异族,在当时来讲,是完全敌对的势力。但在下邳之战时,曹操与刘备之间的关系不是这样。曹刘都是汉的臣子,曹操为汉司空,以朝廷的名义行征伐。曹操是否有不臣之心我们先不论,至少当时曹操并没有反叛汉室之实际行动,关羽之降可以说是“降汉不降曹”。历史中的关羽心里实际上怎样想并不重要,但因为曹操打着朝廷的旗号,而且事实上关羽后来又投奔了刘备,后人就完全可以把关羽的行为解释为“降汉不降曹”。而且即便是降曹,曹操与刘备在当时的割据混战中也是分合无常,随时有可能因为情况的变化而成为朋友的,这也正是后来曹操不杀关羽并允许关羽千里寻兄的一个重要因素。关羽的这次“投降”是在不违背国家民族大义的前提下成就了兄弟之义——至少基于当时的客观形势,罗贯中可以做出这样的解释并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

新老电视剧关羽形象

我们再看关羽第二次的“不降”。关羽镇守荆州时,刘备已正式建立蜀汉,在曹丕和刘备分别称帝的背景下,蜀汉与曹魏之间,从今天说是敌对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当时说,是两个互争正统的政权之间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绝对无法并存的关系。关羽不仅是作为刘备的义弟镇守荆州,而且是作为蜀汉重臣,被交之以国家重任。失败后面对东吴诸葛瑾的劝降,关羽曾回答:“安肯背义投敌国乎?”这时刘备已自立为汉皇帝,以汉之正统自居,此时,任何不归顺刘备而与之对抗的势力便都是“汉贼”,况且,关羽作为蜀汉重臣,没有完成所交付的国家重任,丢了荆州,即使能够再回到蜀汉,如果不自领一死,就会让刘备背上“因私废公”的不义之名,事实上,以刘备的枭雄风格,大概也会演一出“挥泪斩义弟”的好戏。作为战败的英雄,关羽已是不得不死。关羽选择死,而不是降,在后人眼中,这一死不仅是成就了国家大义,也是成就了兄弟之义。

正是关羽这一降一死的两次截然不同的选择,能够最好地阐释儒家“义”的内涵,所以是关羽而不是别人被塑造成了“武圣”。

版权说明:

本文系“我们的三国”网站官方作家 孔门弟子 原创作品,任何媒体或个人如需转摘请先与本站联系。

作者简介:

孔门弟子,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归宗于儒学一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惜乎道之不行,乃寄情诗词,游戏文字,以为隐也。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8日 星期六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关公的故事有哪些标题名称(关公的故事有哪些标题)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90841.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