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有思考力的故事作文(有思考力的故事)

2023-03-18 06:20:01 技术常识4 终生受用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9200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3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库布里克一生,有两个最大的遗憾,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虹膜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思考力的故事1

作者:Jonathan Victory

译者:鸢尾花

校对:易二三

来源:HeadStuff(2017年8月28日)

斯坦利·库布里克生前囤积了一盒盒的研究材料和剧本草稿。正如乔恩·荣森的纪录片《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盒子》所展示的那样,大量的文件盒里装的是他几十年工作积累下来的素材。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他遗产的原素材;是这位大师为他的标志性电影和他未实现的项目所做的准备。

《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盒子》(2008)

库布里克的家人意识到了这些文件的历史意义,并且不希望看到这些文件化为蛀纸——它们在家中不断地提醒着他的离世。因此,他们把文件捐给了伦敦艺术大学建立的档案馆。公众通过预约即可参阅这座位于象堡校区的档案馆,所以我来到了这里。当我触到库布里克本人用过的笔记本时,我简直兴奋地昏了过去。我欣喜地发现了更多他未拍摄作品的档案。

在这些未完成的作品里,有两部影片最有可能被库布里克完成,它们和他痴迷的两段历史时期有关。

其一是他一直以来计划拍摄的《拿破仑传》,以及根据路易·贝格利的半自传体大屠杀小说《战时谎言》(暂译,Wartime Lies)改编的《雅利安图纸》(暂译,Aryan Papers)。

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来看眼前这两部影片的材料。我看过库布里克的所有作品(甚至包括他24岁时为一个工会拍摄的影片),阅读这些早已熟悉的影片剧本,在脑海中「重现」这些作品一直以来都是我的愿望。

以下内容是我对那个下午所看素材的记录和评论,也想写给那些也许没有机会来到伦敦翻阅它们的影迷。我是库布里克的超级粉丝,但不是那种不带任何批判眼光的观众。

我不是很喜欢《大开眼戒》,尽管我理解它想探讨的主题。我觉得让瑞安·奥尼尔来扮演巴里·林登这个角色是一个不可被原谅的行为。但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和尊重的是,库布里克已然成为了一个文化偶像。

《大开眼戒》(1999)

在谈论《雅利安图纸》这个与大屠杀有关的计划前,我想介绍一些背景信息。

斯坦利·库布里克1928年出生在纽约的一个犹太家庭,比在德国出生的安妮·弗兰克早一年。想象一下,在20世纪40年代的纽约,当欧洲的法西斯分子正在猎捕犹太人时,作为一个犹太少年,一定处于一种不安的可怖境况。这种童年阴影在库布里克那些以战争和暴力为主题的电影中可见一斑。

斯坦利·库布里克

《第237号房间》虽然是一部过度解读库布里克作品的纪录片,但其中也提到了潜藏在《闪灵》背后的种族灭绝含义。在库布里克的所有13部影片中,每一部的主角都在充满暴力和虐待的世界中游走。拍摄一部讲述大屠杀逃亡故事的影片似乎很适合库布里克。

《第237号房间》(2012)

《战时谎言》是库布里克在筹备下一部作品时,寄给他的众多小说之一。它讲述了一个波兰犹太人塔尼娅和她的侄子马切克在大屠杀期间获得了伪造的身份证件的故事。这些证件使他们能够在波兰的「雅利安人」中生活而不被发现,这也给他们带来了强烈的妄想症和苦难。

库布里克为《雅利安图纸》写了一份详细的大纲。大纲的结构梳理了马切克一家在战前的生活。库布里克的笔记列出了九个最重要的人物,他们出现在一个「娇生惯养的舒适童年场景/段落」中。在他的笔记中,库布里克对这部电影的野心是「展示导致谋杀的温和官僚主义」,这也许就是汉娜·阿伦特所说的「平庸之恶」。

库布里克的故事板勾勒了德国人入侵马切克所在小镇的准备工作。然后,库布里克潦草地写下了这样的问题:「是立即进行随机的残酷和杀戮,还是通过展示一些地方在被占领的最初几天的『相对和平』来制造悬念。」一位天主教医生是马切克一家的朋友,他开始对他们说出冷酷的反犹太主义的话语。令人不安的是,他还保持着他一贯的礼貌语气,好像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镇上的犹太人被集中到一个犹太区,等待着未知的命运,这让人想起罗曼·波兰斯基的《钢琴家》(2002)中的场景。塔尼娅和马切克一起躲避纳粹追捕,随着战争的进行,他们用假身份生活。

《钢琴家》(2002)

盖世太保的调查迫使他们从故乡来到华沙。在华沙,他们有几乎背叛自己的悬疑时刻。一个特别紧张的场景是,塔尼娅为了救自己,将一弹夹的子弹射向一个复仇的邻居。而被误以为早已死去的塔尼娅的远亲们正在与犹太抵抗组织作战。其他人则作为犹太居民委员会视为成员工作,该委员会是由纳粹建立的犹太人社区组织。如果能看到库布里克的电影如何描绘这个微妙的主题,那该多么有趣。

当战争接近尾声时,一名精神错乱的党卫军军官在森林中抓住了马切克,并以他的生命作为交易条件。如果他能分辨出自己的哪只眼睛不是玻璃眼珠,他就让马切克活下去。马切克选择了一只,当被问到原因时,他回答说:「因为......这是一只......有人性的眼睛。」马切克逃了出来,并且和塔尼娅一起被犹太游击队救获。库布里克写道,「战后,他们的磨难终于在1948年结束,当时他们到达了新近独立的以色列国......然后他们就可以自由拥抱新生活了。影片结束。」

这注定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其中有一些极度紧张的场景。如果你还记得《发条橙》的黑暗程度,你会好奇库布里克会如何描绘纳粹时期非人道的暴力。库布里克在笔记中思考了讲故事放在哪个确切的历史日期,以及在叙述中应该使用成年阿姨还是年幼孩子的视角。他对原小说的看法是,这本书「沉闷,没有戏剧性。」对于改编者来说,这显得有些奇怪,但库布里克确实在一步步完善这个计划。

《发条橙》(1971)

库布里克列出了拍摄地和拍摄计划。他让勘景员去东欧拍摄了不少照片,为了尽可能贴近他拍摄《巴里·林登》的地方——爱尔兰。马切克将由约瑟夫·马泽罗扮演,也就是《侏罗纪公园》中的那个小男孩。

饰演塔尼娅的女演员人选包括金·贝辛格、妮可·基德曼、莎朗·斯通、黛米·摩尔、米歇尔·菲佛、伊莎贝拉·罗西里尼、朱丽叶·比诺什、伊莎贝尔·于佩尔、乌玛·瑟曼和梅丽尔·斯特里普。最终,荷兰女演员约翰娜·特尔·斯蒂格(《不朽真情》、《梵高与提奥》)获得了这个角色。

《巴里·林登》(1975)

这部影片本该在90年代初开拍。当库布里克在筹备《雅利安图纸》时,他的朋友斯皮尔伯格已经拍完了《辛德勒的名单》。1993年可能是斯皮尔伯格导演生涯中最好的一年,他同时完成了《辛德勒的名单》和《侏罗纪公园》。库布里克对《辛德勒的名单》评价很高,因此开始着手准备其他的项目。

《辛德勒的名单》(1993)

他的遗孀克里斯蒂安·库布里克后来透露,放弃这个项目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在研究期间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有一天晚上,她看到丈夫坐在家中的图书室,他在看一本大屠杀的书,眼睛都快瞪出来了。这个主题深深地困扰着他,最后,库布里克知道自己无法重述那段历史。

库布里克相当热衷于重现的另一段历史是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的生活。拿破仑是一个改变世界的人物,他的个性很执着,一生都沉浸于军事,库布里克被这个人物所吸引不无道理。这部影片本来计划在《2001:太空漫游》后拍摄,杰克·尼克尔森被选为扮演拿破仑的人选。

当这个项目被推迟后,库布里克拍摄了《发条橙》,然后是《巴里·林登》——一部发生在「七年战争」前的另一个历史故事。之后库布里克再没有机会来拍摄《拿破仑》。鉴于《拿破仑》是如此重要的一部影片,我阅读了库布里克1968年的剧本草稿,我感到很惊讶,因为其中的很多内容都很无聊。

《2001:太空漫游》(1968)

《拿破仑》讲述了拿破仑从科西嘉岛的出生到圣赫勒拿岛的殁世的人生故事。它要在三个小时内完成这一任务,而且只用一个全知叙述者来处理大部分的论述。有时,旁白是适当的,比如《巴里·林登》中的旁白效果就很好。而《拿破仑》的剧本中也有拿破仑本人的叙述,这可能会使叙事变得混乱。

剧本开头的场景是拿破仑在科西嘉岛的出生。从婴儿拿破仑吮吸大拇指的画面到片名的出现,我们已经跳到了他的青少年时期。现在,拿破仑与母亲分开,进入了一所严酷的军事学校里,一直被他人欺负,直到他对一个比他大四岁的男孩进行反击。然后,我们又向后跳了几年,看到拿破仑成为一名毕业生和士兵。他与一个妓女的尴尬遭遇,可能最终启发库布里克在了《大开眼戒》中拍摄了类似的场景。

《大开眼戒》(1999)

然后我们切入法国大革命的混乱局面,拿破仑要在那里逮捕一名革命者。我们看到他在观察一群被一个叫瓦尔拉克的革命演讲者迷住的人群。瓦尔拉克嘲笑了拿破仑和他的投降要求。拿破仑保持着镇定,并说他将从三开始倒数,如果瓦尔拉克仍然拒捕,他就开枪。他开始数:「三……二......一......」并在被人群面前将他击毙。

随后,我们看到路易十六去世,时间来到了1796年,拿破仑成为了革命后政府的一名将军。他给上级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迅速晋升,现在他正在镇压保皇党起义。他还与举行奢华狂欢沙龙的新精英们交往(这可能又是启发《大开眼戒》的另一个因素)。

《大开眼戒》(1999)

在沙龙的纸牌游戏中,拿破仑遇到了约瑟芬·德·博阿尔内,她后来成为了拿破仑的第一任妻子,这是他人生故事中十分重要的一笔。然而,在剧本中,在他们发生性关系之前,我们并没有看到他们之间的情愫。他们从相遇到结婚只用了三页。当我们看到他们的婚姻演变成一段臭名昭著的虐待关系时,并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内容。仔细想想,这与《巴里·林登》很相似。

我不同意针对库布里克的厌女症指责。不过,拿破仑和约瑟芬之间的关系读起来似乎有一种奇怪的怨恨的意味,也许是为了反映拿破仑的痴迷。拿破仑和沙皇亚历山大——这位24岁的俄国统治者之间的酷儿性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奇怪。当他们一起洗桑拿的时候,这无疑是跳跃性的进展。

《巴里·林登》(1975)

《拿破仑》展示了他在奥地利、意大利和埃及的一系列成功的军事行动。战斗场面包括慢动作、激烈的暴力战斗。成千上万的群众演员计划参与演出。剧本用了很多篇幅展示了拿破仑的文书工作和他对地图的研究。他背叛了他曾经为之奋斗的雅各宾派共和党人,并夺取了皇帝的权力。

叙述者谈到了拿破仑在五年内的「行政成功」。即使在成功的时期,拿破仑也有黑暗的私人时刻,这似乎描绘了他遭受的抑郁症。奇怪的是,特拉法加海战被一笔带过。不过影片后续还呈现了他与沙皇之间的瓜葛。

不过法兰西第一帝国与俄国的关系很快就因贸易纠纷而瓦解。拿破仑与约瑟芬离婚后,成为了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征服者,他认为自己可以拿下俄国。他对俄国发起的战役障碍重重,其中不乏激动人心的伏击场面,也有到达莫斯科后发现这座城市安静得可怕、令人不安的场面。拿破仑在克里姆林宫的卧室里踱来踱去,而莫斯科的大部分地区都陷入了火海。俄罗斯无情的焦土政策挫伤了拿破仑的军队,使他们的占领无法持续。

《拿破仑》是一个混合多种场景的剧本。自始至终,人物都像历史学家一样说话,以一种呆板、乏味的方式拼凑出情节信息。描写战争的恐怖场面要引人注目得多。拿破仑从俄国撤退时,在严冬的焦土上,有一些库布里克写过的最暗淡、最令人痛心的场景。一匹马被喂食糖块时被射中头部,几乎令人流泪。

大约有3万匹马都是这样死掉的。拿破仑部队中士兵的损失也被描绘在一个微观的场景中。法国士兵找到一个小屋取暖。小屋里开始拥挤不堪,人们纷纷逃离严寒,所以门被封死了。当小屋起火时,里面的人被活活烧死,而外面的人则围着取暖。

拿破仑的灾难性撤退摧毁了他的信誉。沙皇亚历山大拒绝了一项和平协议。当法国被入侵时,有一个无对白的场景——拿破仑最后一次见到他的家人。他在巴黎沦陷前逃离了那里,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我们看到他在滑铁卢夺回权力的最后尝试。他在草地上的扶手椅上回看着自己的失败。然后,他被流放到一个更加偏远的岛屿;位于南大西洋中部的圣赫勒拿岛。他在那里度过了余生。剧本中写到,就在他死前,他还记得约瑟芬,记得他母亲和童年的泰迪熊。

总的来说,《拿破仑》是一部不太均衡的剧本,其中有一些精彩的场景,但也有很多沉闷的场景。对于库布里克这样的历史「书呆子」来说,说明性的对话一定非常有趣,但它并不真实。当然,我们不知道《拿破仑》或《雅利安图纸》的结果如何,因为它们都没有被拍出来。因此,我们只能对它们的片段有所了解。

能够看到库布里克亲手写的笔记,这大大增强了我阅读这些剧本的体验。他质疑自己的决定。他强调了那些不成功的方面。他告诫自己要更好地充实某些角色的内容。非常令人鼓舞的是,像他这样优秀的人也会对自己的作品产生怀疑。

这些遗留的素材也许能让电影创作者认为,自己的故事需要更多的发展,但不会对自己的故事丧失信心。库布里克一直在努力创作,他的作品留下了如此持久的影响,甚至都有介绍这些未完成作品的书籍。现在你也可以像我一样参观介绍他作品的档案馆,能够看到他的手记,这无疑是影迷的荣幸。

有思考力的故事2

班主任必读的十个寓言故事 (转载)

 一、班主任工作就和交朋友的道理一样

先看一个故事:一只乌鸦打算飞往南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一起停在树上休息。鸽子问乌鸦:“你这么辛苦,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呢?要飞到什么地方去呢?”乌鸦叹了口气,愤愤不平地说:“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里的居民都不喜欢我的叫声,他们看到我就撵我,有些人还用石子打我,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好心地说:“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儿都会不受欢迎的。”

许多人总喜欢责怪别人,怪环境不好,怪别人不喜欢他不欢迎他,但他总不反省自己的为人举止,是否值得他人尊重及欢迎。假如一个人不经常反省自己,只会责怪别人和环境,他就会和这只乌鸦一样,到处惹人讨厌。

由此看来,不被人讨厌是结交朋友的最好办法。做班主任也一样,只要学生不讨厌的班主任就是好的班主任。

做个好的班主任并不难。可为什么很多班主任感觉难呢?主要是评价标准的问题,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是否成功,我只看一点:当遇见学生时,学生是否会微笑着向你走来。

二、做个无忧的班主任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见一老农赶着驴子,驴欲啃路边的小麦,农夫喊:“尽想好事。”随手轻轻地给了驴一鞭。驴慢悠悠继续前行。见此情景,心羡老农——他太幸福了。

“尽想好事”,好事成真当然是幸福的。要是我们的学生都听话,按照我们的“吆喝”前行多好。“尽想好事”这话不太好听,不管怎样,有点好事想总比没有的好。我们心中有梦才会有前行的目标,才会有前行的动力。那就做个梦吧:做个无忧班主任。

三、班主任不做雕刻家,做个欣赏家

过去同一座山上,有两块相同的石头,三年后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一块石头成为雕塑,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和膜拜;一块石头却成为路边石,被人搬来搬去,还经常受到践踏、污损。路边石极不平衡地说道:“老兄呀,三年前,我们曾经同为一座山上的石头,今天却发生了这么大的差距,我的心理特别痛苦。”雕塑石头答道:“老弟,你还记得吗?三年前,曾经来了一个雕塑家,你不愿意改变,更害怕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你告诉它只要把你简单雕刻一下就可以了。而我那时想象未来的模样,乐于改变,也不惧怕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于是,雕刻家在你身上只是简单地处理了一下,在我身上呢?锤子砸,钢锯锯,刻刀刻,纱布磨……我经受的改变是你的数倍,我忍受过的痛苦比你多得多,这才产生了今天的不同啊!”路边石听了这一席话,既惭愧,又后悔。

看完这个故事,千万不要认为我们想成为学生的“雕刻家”,对学生又是“锤子砸,钢锯锯,刻刀刻,纱布磨……”。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件值得欣赏的“艺术品。”学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的选择,我们无法改变他们,只有学生自己能改变自己。我们要作的事是放大他们美好的一面,积极上进的一面。当他们受到污染时,为他们除去污汁。鼓励他们积极地面对人生,对自己负责,做自己命运的雕刻家。

四、追寻学生幸福的象征和感觉

一位国王总觉得自己不幸福,就派人四处去找一个感觉幸福的人,然后将他的衬衫带回来。

寻找幸福的人碰到人就问:“你幸福吗?”回答总是说:不幸福,我没有钱;不幸福,我没亲人;不幸福,我得不到爱情……就在他们不再抱任何希望时,从对面被阳光照着的山岗上,传来悠扬的歌声,歌声中充满了快乐。他们随着歌声找到了那个“幸福人”,只见他躺在山坡上,沐浴在金色的暖阳下。

“你感到幸福吗?”

“是的,我感到很幸福。”

你的所有愿望都能实现?你从不为明天发愁吗?”

“是的。你看,阳光温暖极了,风儿和煦极了,我肚子又不饿,口又不渴,天是这么蓝,地是这么阔,我躺在这里,除了你们,没有人来打搅我,我有什么不幸福的呢?”

“你真是个幸福的人。请将你的衬衫送给我们的国王,国王会重赏你的。”

“衬衫是什么东西?我从来没见过。”……

每个人都在追寻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诠释各有不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自我感觉,关键是如何把握这种象征和感觉。

同样的道理,班主任的育人目标就应该去追寻学生幸福的象征,追寻学生幸福的感觉。这种象征、感觉是什么?这难以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但我们知道学生幸福的象征,学生幸福的感觉都写在学生的脸上。这需要班主任的万能定律:“呵护那一点点光”解读。

班主任育人目标就是——学生幸福的象征,学生幸福的感觉。

五、适合自己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有一则《井蛙归井》的寓言故事:井里的青蛙向往大海,请求大鳖带它去看海。大鳖平生第一回当向导,非常高兴,便欣然同意。一鳖一蛙离开了井,慢慢前行,来到海边。青蛙见到一望无际的大海,惊叹不已。它“呱呱”大叫,急不可待地扎进大海的怀抱,却被一个浪头打回沙滩,措手不及喝了几口咸水,还被摔得晕头转向。大鳖见状,就叫青蛙趴在自己的背上,带着它游海。一蛙一鳖漂浮在海面上,乐趣无穷,青蛙也逐渐适应了海水,能自己游一会儿了。就这样,它俩玩得很开心。过了一阵子,青蛙有些渴了,但喝不了又苦又咸的海水。它也有些饿了,却怎么也找不到一只它可以吃的虫子。青蛙想了想,对大鳖说:“大海的确很好,但以我的身体条件,不能适应海里的生活。最要命的是,这里没有我能吃的食物。看来,我还是要回到我的井里去,那里才是我的乐土。”于是,青蛙向大鳖告别,回到了自己的井中,过着平安快乐的生活。

原来如此,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马尔比·D·马布科克说:“最常见同时也是代价最高昂的一个错误,是认为成功有赖于某种天才、某种魔力、某些我们不具备的东西。”其实,成功的要素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成功的教育方法是不容易学到的,假如容易学得到的话,我想领导们就会不惜一切代价让我们出去学习,专攻“点金之术”,那教育就简单了。故事给我们很好的启示,适合自己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不必太在意与名家的不同。可能你会说:“井底之蛙,见识少,才会这样说。”或许你说得也没错,我们生活的世界真的是很有趣,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善与恶”、“积极与消极”……等等,就看你看到那一面。我看还是努力把别人的教育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使自己的教育行为具有鲜明的个性。适合自己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六、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教育难题

拿破仑·希尔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对我们每个人都极有启发。

塞尔玛陪伴丈夫驻扎在一个沙漠的陆军基地里。丈夫奉命到沙漠里去演习,她一个人留在陆军的小铁皮房子里,天气热得受不了——在仙人掌的阴影下也有华氏125度。她没有人可谈天——身边只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而他们不会说英语。她非常难过,于是就写信给父母,说要丢开一切回家去。她父亲的回信只有两行,这两行信却永远留在她心中,完全改变了她的生活:

两个人从牢中的铁窗望出去。一个看到泥土,一个却看到了星星。

塞尔玛一再读这封信,觉得非常惭愧。她决定要在沙漠中找到星星。

塞尔马开始和当地人交朋友,他们的反应使她非常惊奇她对他们的纺织、陶器表示兴趣,他们就把最喜欢但舍不得卖给观光客人的纺织品和陶器送给了她。塞尔玛研究那些引人入迷的仙人掌和各种沙漠植物、物态,又学习了有关土拨鼠的知识。她观看沙漠日落,还寻找海螺壳,这些海螺壳是几万年前的,这沙漠还是海洋时留下来的……原来难以忍受的环境变成了令人兴奋、留连忘返的奇景。

是什么使这位女士内心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呢?

沙漠没有改变,印第安人也没有改变,但是这位女士的念头改变了,心态改变了。一念之差,使她把原先认为恶劣的情况变为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冒险。她为发现新世界而兴奋不已,并为些写了一本书,以《快乐的城堡》为书名出版了。

同一个学校,班主任的知识水平应该说没有明显的差异,差异很小。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教育效果的很大差异。积极的教育心态容易使教育成功,消极的教育心态必导致教育失败。在这方面应该说,我们有切实的体会.

七、教育行为开始之前一定要换位思考

有一位作母亲的很喜欢带着5岁的女儿逛商店,可是女儿却总是不愿意去,母亲觉得很奇怪,商店里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东西那么多,小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开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突然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可怕的景象:眼前晃动着的全是腿和胳膊。于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从此,即使是必须带孩子去商店的时候,她也是把孩子扛在肩上。

真是一位细心的母亲。

“蹲下身来看看孩子的世界”,与学生换位,反思我们的教育,真的有点可怕。学生犯了错事时,经常采取一些责问、训斥、罚站等做法。这样的做法学生根本不会有安全感,设想一下没有安全感的教育怎么会有效呢?难怪很多老师在教育学生之后,没有期待到想象的效果时,也多半觉得委屈,“好心没好报”。其实,这样的大动肝火,不如宽容、谅解和体贴入微的感情上的感化。

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以关爱学生的态度教育学生,这样的教育有安全感,有安全感的教育才会有效,学生才会有自信,才会有追求,才会有奋斗的行动。老师给予学生一分关爱,然起学生一分自信。

切记,教育行为开始之前一定要换位思考。

八、班主任完美定律

有三个这样的孩子:一个孩子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经还遭遇到退学的命运。

一个孩子曾被父亲抱怨是白痴,在众人的眼中,他是毫无前途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所有教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

这三个孩子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

这个答案不会让你感到意外吗?我们做过类似的傻事吗?曾被我“预言”不成器的学生中,虽没有像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似的著名人物,但也不乏活得滋润、幸福的,事业小有成绩的。我真的担心那些被我“预言”不成器的学生,现在是否真的就不成器了?

其实,每个学生都心存着一个梦想,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天堂,我们不能发现它,那是我们还缺少一双智慧的眼睛。

面对学生应该怎样做呀?再看看下面的故事,我想会有答案。

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才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的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妈妈了儿子的话,感觉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不知道怎样回答。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人的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有说出口。

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以此来搪塞儿子。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后来,这个孩子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也再没有人追问他小学时成绩排第几名,因为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故事中没提到母亲的答案是什么,给我们留下了个性的想象空间。我想母亲的答案一定很完美!(补充答案:就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现在这位做儿子的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也再没有人追问他小学时成绩排第几名,因为去年他已经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寒假归来时,母校请他给同学及家长们做一次报告。其中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他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的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跨大洋的还是它们。”)

故事没有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教育思路,但也能给我们一点启示:班主任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教育问题,都要有寻求“完美答案”的精神。只要我们这样做了,或许教育效果不一定好,至少不会伤害学生。只要我们这样做了,或许我们不一定会成为好班主任,起码我们不会平庸。

九、爱得多了也是一种伤害

有一个湖,叫天鹅湖,湖中有一个小岛,住着一个老渔翁和他的妻子。渔翁摇船捕鱼,妻子养鸡喂鸭,除了买些油盐,他们很少与外界往来。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岛上,它们是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的。老夫妇看到这群远方来客,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在这儿住了这么多年,还没有谁来拜访过。渔翁夫妇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招待天鹅,渐渐地这群天鹅就和渔翁夫妇成了朋友。它们在岛上不仅敢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而且在老渔翁捕鱼时,它们随船而行,嬉戏左右。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往南飞,它们白天在湖上觅食,晚上在小岛上栖息。当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觅食的时候,老夫妇就敞开他们的茅屋让它们进屋取暖,并且给它们食物。这种关爱一直持续到春天来临,湖面解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不过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的时候冻死了。有时候爱得多了也是一种伤害,并且致命。

我们工作中有没有因“爱”给学生造成了伤害?总担心学生无法建立班级秩序,我们建立的班规;总担心学生做不好卫生,我们做出的榜样;总担心学生违规,我们的苦口婆心;总担心学生春游出问题,我们放弃了学生寻找春天的渴望;

这些“爱”,有的会伤害他们的心灵,有的会使他们心灵碎弱,有的会使他们

避责任!太细心的“关爱”使他们无法面对现实。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就要接受社会的摔打。

十、班主任万能定律:呵护那一点点光

这是一个关于孩子和母亲的故事。朋友们!这个故事要用心去读。

孩子两岁了,第一次看见一只蚂蚁。也许别的母亲会鼓励她的孩子去一脚踩死那只蚂蚁来锻炼他的胆量。可是这个孩子的母亲却柔声地对他说:“儿子,你看它好乖哦!蚂蚁妈妈一定很疼爱她的蚂蚁宝宝呢!”于是小孩就趴在一旁惊喜地看那只蚂蚁宝宝。它遇见障碍物过不去了,小孩就用小手搭桥让它爬过去,母亲一脸欣喜。

后来,孩子上幼儿园了。有一次,他吃完了香蕉随手乱扔香蕉皮。她没有像一些母亲那样视而不见,而是让他捡起来,带着他丢进果皮箱里。然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女孩,在妈妈的熏陶下,她总要把垃圾扔进果皮箱里,有一次对面才有果皮箱,她就过马路去丢雪糕纸。妈妈看着她走过去。然而一辆车飞奔过来,小女孩像一只蝴蝶一样飞走了。她妈妈就疯了,每天都在那个地方捡别人丢下的垃圾。当地人感动了,从此不再乱丢垃圾,他们把那些绿色的果皮箱擦得一尘不染,在每一个果皮箱上都贴上小女孩的名字和美丽的相片。从此,那个城市成为一座永远美丽的城市。故事讲完了,孩子的眼眶湿润了。他说:妈妈,我再也不乱扔东西了。

孩子上小学了。可是最近他总是迟到。老师找了他的母亲。她没有骂他,或者打他。临睡觉的时候,她对他说:“孩子,告诉妈妈好吗?为什么那么早出去,却还要迟到?”孩子说他发现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所以他每天都去,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第二天,母亲一早就跟他去河边看了日出。她说:“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他没有迟到。傍晚,他放学回家时,他的书桌上有一只好看的小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

后来,孩子上初中了。有一天,班主任打来电话,说有严重的事件找她去学校。原来,儿子在课堂上偷看一本画册,里面有几张人体画!她的脑袋嗡了一下。和老师交换了意见后,她替儿子要回了那本画册,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第二天早晨,儿子在他的枕头上发现了那本画册,上面附着一封信:儿子,生命如花,都是美丽。所以一朵花枯了,很多年后,我们还能忆起;所以一个女人死了,千年后,我们还能怀念她的美丽,比如李清照,还有秋瑾。孩子,从美出发,记住那些让我们感动的细节,比如一片落叶,一件母亲给你织的毛衣,一个曾经为你弯腰系过鞋带的女孩……有一天,你就会以你充满色彩和生命的心香感召世人,就像你小的时候我给你讲的那个飞翔在果皮箱上的小女孩。人们爱她,因为她是天使……

这位极聪明伟大的母亲懂得在孩子的缺点中发现那一点点优点,并用无微不至的圣洁的母爱呵护着他生命中的那一点点光!而那一点点不曾被扑灭的光,总有一天会洒成满天的星星、月亮和太阳,照亮这个我们深爱着的人世啊。

让我们虔诚地把故事牢记在心,用心思考,用心感悟。让教育智慧升华,炼就一双慧眼,发现孩子“那一点点光。”总会有那一瞬间,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都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鲜活生命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呵护那一点点光”永存心中,作为我们教育行为的准则。

有思考力的故事3

卢卡·莫德里奇的故事感动、激励了无数球迷,也包括那些怀揣远大梦想的少年。最适合描述他的词语是:谦逊的天才。

下文作者为前国际足联官员——兹沃尼米尔·博班

这是一本特别的传记,讲述了一个来自克罗地亚南部某座小村庄的谦逊天才的故事。当我思考该在前言里写些什么时,这本书的联合作者、我的老朋友罗伯特·马特奥尼让我尝试聊一聊对卢卡的不同看法,为读者提供更侧重战术分析的深度阅读材料。

我不确信自己能否做到,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唯一重要的是,我们所有人都在享受卢卡·莫德里奇的独特球风:看似简单,却又如此美妙。卢卡能够举重若轻地完成极其复杂的传球,控球极具协调感,在场上既充满了动力又沉着冷静——在一篇简短的前言中,我很难详细描述他的所有特点,无论使用多么精确或华丽的词句。

卢卡拥有敏锐直觉和化繁为简的踢球方式,这些都是10号球员的特点:在足球界,10号是最受尊敬的球衣号码。在征战顶级联赛的职业生涯中,卢卡从来不是一名传统10号球员,但他一直被人们视为10号球员的楷模。谁都不能说卢卡是一名4号、8号球员或一个纯粹的组织核心,正如没有人会认为他不适合担任10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卢卡似乎兼具中场所有位置球员的技巧,无论代表俱乐部还是国家队出场,他都会全力以赴。

在足球比赛中,中场是对阵双方必争之地,卢卡需要在快速的攻防转换和激烈对抗下掌控节奏,在狭小局域内发现只有极少数人才能看到的空间,为队友创造机会。卢卡坚持他的信念,会问自己足球运动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在90多分钟的时间里,在每场比赛的分分秒秒,无论皮球是否在我脚下,我怎样才能为球队做出最大贡献?

这个问题看似复杂,对卢卡来说却很简单。很多时候,他都要从内心寻找问题的答案。

卢卡愿意在必要时牺牲自我,总是优先考虑团队而非个人——这是通往伟大的唯一途径。面对外界质疑和战术变化,卢卡拥有出色的适应能力,会积极地调整自己,从而不断进步。如果他需要放弃自己的一些特点才能变得更好,他会毫不犹豫地那样做。卢卡从不怀疑自己作为一名足球运动员的道路,若非如此,他不可能实现如今的成就。

当然,这要求他拥有非凡的品格、自信心和奉献精神。我毫不怀疑,卢卡从父母身上继承了这些价值观:卢卡童年时家境贫寒,他在艰苦的环境下长大,工薪阶层的父母虽然收入微薄,但仍然为他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因此,从一堂训练课到另一堂训练课,从一场比赛到另一场比赛,卢卡日复一日地为足球运动中的伟大胜利搭建舞台,以独有方式帮助团队赢得奖杯,而他个人也收获了无数荣誉。

在过去的几年里,卢卡逐渐成熟,成为一名全面、伟大的10号球员。如果将卢卡与同一时代的其他伟大中场球员进行比较,许多人无法说出他的哪项技术特点最突出。事实上,卢卡不是哈维那类组织核心,没有像伊涅斯塔那样的柔和球感,也没有像皮尔洛那样运筹帷幄的视野和大局观。不过,卢卡兼具这些球员的部分特点,并凭借美妙的传球节奏、奔跑和化繁为简的处理球方式,形成了自身独一无二的风格。

更重要的是,在攻防两端,卢卡都有能力让他的所有队友变得更好。这是上述三名中场大师都不具备的能力。卢卡总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足球愿景,将团队置于个人前面,并通过这种方式激励队友,建立了自己的独特领导力。

不,我并不是说卢卡是一位天生领袖,但通过他的比赛方式,以及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他确实在领导球队。无论在萨格勒布迪纳摩、托特纳姆热刺、皇家马德里还是克罗地亚国家队,卢卡的队友和球迷们都对此深有体会。有两个瞬间,能够很好地反映卢卡的这项特质。

2018年世界杯上,卢卡展现了一名勇敢队长的形象。在克罗地亚与俄罗斯一役加时赛的最后几秒钟,卢卡已经精疲力尽,但他仍然快速冲过俄罗斯的防线,从中场一直跑到了对方禁区。卢卡不知疲倦地奔跑,用实际行动鼓励所有队友在场上拼尽全力。第二个瞬间发生在2017年皇马对阵尤文图斯的欧冠决赛,皇马在下半场占尽优势,但卢卡的心态没有丝毫松懈,他跑到尤文图斯禁区右侧传中,助攻C罗打进一球。

在卢卡的个人生活中,命运常常令他进退两难、焦虑,却又迫使他快速成长,通过艰苦奋斗来实现梦想。无论作为球员还是男人,这些经历只能让他变得更强大。

在这篇序言的结尾,我想回到我的第一句话,因为我相信那句话能够最准确地描述卢卡:他是个谦逊的天才。我相信,全世界所有热爱足球运动的人都有同感。

对我来说,能成为卢卡的榜样是莫大的荣幸。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儿子曾经连续几年穿着卢卡的球衣睡觉——这反映了我的家人对这位出色球员的尊重。向这名伟大的10号球员致敬!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出版社

《“魔笛”:我的足球人生》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8日 星期六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有思考力的故事作文(有思考力的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90832.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