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大学唱戏绘画学什么好一点(大学唱戏绘画学什么好)

2023-03-17 10:44:01 技术常识4 实战教学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839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46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2022年高考作文之我见(一线高级教师),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醉卧梨丛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大学唱戏绘画学什么好1

2022年高考所有的作文解析

醉卧梨丛

2022年 全国甲卷适用地区: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

作文真题《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解析

首先说,高考出题者指东打西,言在此而意在彼;可是这个作文题一出现,网上自娱者装猫变狗,人人吹捧自己押到了题。2017年“新教程”就指定高中生必读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了,围绕《红楼梦》,网上肯定有不少文章,我们也在全市高中按期分回地进行了赏析导读。今天打开网一看,到处是借题发挥,大呼小叫,说什么押到题了,押到屁了?睁开眼再看看,作文是怎么出题的?只看第一段的《红楼梦》选材,不看第二段的作文要求,就眯着眼自吹和互吹?

下面我来解析一下。

(一)确实扣准高中整本书阅读必读书《红楼梦》出题,这对教学有很好的导向。出题者的意图是:读书——感悟——生活——创造。

材料出自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本回回目虽然说了两件事,实际重点只写了“题对额”一事。这一回确实是《红楼梦》的重点章节,前五回完成了《红楼梦》时空的整体构架,也把大荒山、离恨天的“情”( 男玉和女钗黛)演绎到了“荣宁二府”,从第六回让宝玉打开“情”“”,到十五回秦钟(情种)灭亡,让宝玉秦钟、宝钗黛玉、熙凤贾瑞、宝玉水溶、秦钟智能等各种“情”“”纷纷上场,完成了《风月宝鉴》《情僧录》《石头记》《金陵十二钗》的初步融合,作为情种导师太虚幻境警幻仙姑的化身的秦可卿和她弟弟秦钟以及胚贾瑞都随着敷衍出的林如海退场回归了,作为生命、生活导师的元春、熙凤开始承担起庇护宝玉的责任了。这中间就是十七回,宝玉懵懂中满是“幻境”,而“大观园”是让宝玉从梦中来到现实的地方,贾政自然要正式试一试宝玉的人间仕途的俗“才”了。太虚幻境变成大观园,孽海情天变成省亲(情)别墅,这自然得用个奇怪人山子野设计,太虚幻境里都是“千红一窟”的“群芳髓”,是宝玉熟悉的梦中之事,他自然顺着梦就将大观园的这条“灵河”之上的桥亭取名“沁芳亭”了,这里沁笼着无数的女孩子。一群俗物清客想到的《醉翁亭》里的“翼然”和自以为聪明的创造之词“泻玉”,和宝玉的心思自然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当然,从曹雪芹创词上看,“翼然”“泻玉”也不是没有寓意,“翼然”是“羽化”,是清轻二气之飘,之虚,是让宝玉回到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开化的“顽石”状态,“泻玉”,是精血二物之重,之实,实让宝玉在这里尽情倾泻他的生命力。这寓意懵懂的宝玉未必了然,但他天性聪慧,知道欧阳修题的是“酿泉”,凭感觉觉得此处乃神仙之地,又加上这里是要纳入“应制之例”的,也就是元妃的特宫,要载入皇家史册的,用一些别人文章的词就太不妥了。由此可见,宝玉应试人间仕宦是轻而易举的,只是其心不在于此,他不屑仕途而已。

(二)作文必须看要求。从要求看,这个作文,实际是让学生思考“读书是为了实用”或者考查学生在生活中有没有“学以致用”的经历。

所以同学们应该抓住,不管是“移用”“化用”还是“创造”,前提是先“学”,结果是“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这是在提示考生,写“读书”也行,写“学习”也行,写“音乐”“绘画”“建筑”“劳动”等等也行。“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如果同学们平时善于观察、记录和思考,那完全可以想到很多“仿”“创”的例子,或者回忆起自己曾经的一次的生活经历。其主题就是“学以致用”“模仿与创造”,或者强调“模仿”,或者强调“创造”,或者写出二者的辩证关系。这个作文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提醒同学们注意读书、学习,要多思考,学以致用,也提醒同学们要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不能躲在书斋里读死书。这个作文很好的体现了新教程的目标和精神。我平时给大家讲的,天上哪来的智慧?知者,知也,见多识广智慧高,必须从书本上、生活中学的多了,就有“知”,一切的创造都来自于“知识”。李白没有青少年时期的仿写《文选》,哪来的“斗酒诗百篇”?你可以肯定机械模仿,就是不管模仿形态还是结构,不管模仿成功的经验还是生活、生产、学习的方式,必须得先学到手,比如写字、绘画、唱戏、武术,甚至相同条件、相同要求下的工作、生活,学到惟妙惟肖就行。也可以辩证的思考机械模仿,分析模仿的目的。就是要研究透模仿对象的原理和实质,或者根据自己所做的性质和目的,启发,吸收,创造。

当然就以上分析去写,肯定要写成议论文,当下学生急需培养的是:用自己的头脑来分析问题,最忌人云亦云,陷入信息时代的汪洋大海里。也可以在分析的基础上,已经有了立意,就可以记叙一个见闻、曾经的仿创故事或经历。总之,这个作文题是比较好的,对于“新教程”提出的高考与教学的关系,落实的很好。

2022年 全国新高考I卷适用地区:山东、福建、湖北、江苏、广东、湖南、河北

作文真题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解析

这个作文和全国甲卷是差不多的,只不过不是以《红楼梦·题额》为材料,而是以下棋为材料。让考生谈的是先按部就班、扎扎实实地学好怎么做,然后才是发明创造的事。这个题目,辩证地谈出基础和创造的关系就可以了,也可以对好高骛远、不学无术的人进行批判。当然也可以反弹琵琶,谈谈敢于追求妙手的精神或敢做俗手的利弊,这样写,得有相当的论说力才可为。这个作文不难写,关键的是有思想、有见地后,还得会结构、擅表达。

如果就下棋谈下棋的议论或者将材料扩写,那肯定得不了高分。这个作文题面的关键点是“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结合材料”,显然得有对材料的简单分析,“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这肯定写成议论文最好了。如果在感悟和思考的基础上,创作一篇小说或者记载一段经历和故事,那就得看阅卷者怎么评价了,容易误判成宿构抄袭,有些冒险。当下的中国需要创造,但创造是建立在基础上的,国家强基计划不正是注重基础培养人才吗?

2022年 全国新高考II卷适用地区:海南、辽宁、重庆

作文真题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解析

这个作文其实回到几十年前的老作文套路里去写就可以,属于命题作文,虽然“选择·创造·未来”不是作文题目,但是文章得围绕三个概念的关系去写。和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差不多。命题作文,一般分概念型作文、关系型作文、判断句作文、假设句作文、选择(辩证)型作文,概念型的先解释概念,是实的还是虚(或喻、拟)的,再确定主题去写;几个概念的,就得找出概念间的关系,是承递还是对立等,几个概念可以有侧重地写。判断句要抓关键概念、分析句子意思和侧重点,假设的当然需要想象,选择的当然先选择后论。这个作文的三个概念,都是切近时代的,选择,创造,未来,哪个词也可以找到大量的现实材料,但如果把三者结合起来,就得用正确的选择和美好的未来来引领了。这个作文题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目的是考查一代人的思想,能够体现出“新教程”的考查意图。

2022年 全国乙卷适用地区:河南、山西、江西、安徽、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

作文真题

作文解析

对于不善于读图表的考生来说,这种形式有点难为人。但是可以划重点,图表只是列出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几种要素,肯定都是好的,“闪耀世界”的。重点是2008——2022,14年,其实,本届考生对2008不太了解,这个题有点弯弯绕了,坚持上次出题模式很可贵,但有些为题出题之嫌。考生可以不去管具体的表,抓住我们国家如何发展的方方面面,谈谈过去与现在,展望一下未来,写写自己的励志。这个题经常看《半月谈》和国家新闻并是个有心人认真记录的学生,肯定有东西可写。这就告诉同学们,必须关心国家大事。

2022年 北京卷适用地区:北京

作文真题

题目一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题目二网络时代、疫情期间,很多活动转向“线上”,你一定有不少关于“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请以“在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作文解析

题目一:荀子为什么《劝学》?他是个唯物主义者,是个比较现实的人,他又是儒家的继承者,他劝学肯定有他的儒家思想使然,学什么,怎么学,他也有他的说法。这个作文实际是让考生们来一个“学不可以已”的新说,从今天的学习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一个或几个角度去写,说白了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有什么作用,学什么,怎么学,让考生们重新思考“学习”。分析透了题面,作文就没有什么难写的了,围绕今天的学习,怎么写也行。但非常明确,必须写一篇议论文,论证文和辩论文都可以。今天的孩子不愿意学习,对学习感到迷惑,《乡土中国》里费老也提出学习成为人生活的必要才能顺利进行,所以,这个作文题让孩子思考今天的“学习”,是非常好的,这也是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大课题,思考清楚了,对于减负,对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教育生活化,甚至对于处理好学校、家长、社会间的隔阂,都是大有裨益的。

题目二

这个还用分析吗?题目也有了,记叙文也确定了,那就记人或者叙事呗。但注意要求,必须思想健康,内容不能胡编乱造,要有感人的细节,因为记叙文重在以“情”感人。回顾一下建国以来几个重大的时期的高考作文。1951年,新中国第一次高考作文: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作文:大跃进中冲动人心的一幕;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的高考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实际都是比较好的作文题目。北京作文简简单单,直奔现实生活,这应该是个很好的路子,也符合“新教程”生活化的要求,同样是“见证”,比啰嗦一大段与考生年龄段相关的材料要好得多,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这种题目的。

2022年 天津卷适用地区:天津

作文真题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作文解析

这个作文最具人情味。用一种和平的描绘来引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守护”“奉献”,如同《荷花淀》一样,在美的享受中体会战斗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可以写议论文,那就抓住珍爱和奉献或守护去辩证地议论,可以举有爱心的中华温馨故事和时代行为,同时也需要写共和国的卫士们,“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拿豺狼来了有猎枪”,但别忘了“自身体验”。也可以写记叙文,记人叙事,但一定要有自身的体验。也可以写一则梦幻寓言,创作童话等“小说”。总之,这个作文真正能体现出文体不限来,能写出很有文艺水准的文章。但切忌,把原材料扩写举例。这个作文题可以和全国甲卷、北京卷题目二一起列入经典作文题。1988年全国卷的“习惯”,2009年湖南卷的“踮起脚尖”和2010的“早”,都不错。都值得继承下来。

2022年 浙江卷适用地区:浙江

作文真题

近年来,浙江省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深入实施“鲲鹏行动”“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人才工程,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新时代浙江青年,在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开拓创新。如95后姑娘徐枫灿,在空军航空大学刻苦训练、满分通过考核,成为我国陆军首位初放单飞的女飞行员;90后青年工人杨杰,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浙江工匠”,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35岁以下成员占比近九成,勇闯国内智能超算领域“无人区”,斩获超算应用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以上材料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请写一篇文章。【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作文解析

浙江、上海题地方特色浓厚,走在了全国现代化发展的前头,但是,这类作文一般不好推广到全国考生。江浙沪自古人杰地灵,但也总有一种自成体系的聪慧,如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新时代更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种先机随着国家大战略,估计也会有变化。下一步作为改革先头兵继续前进还是融入全国体系接受普众化教育,值得大国思考。

这个作文可从三个方面考虑:国家政策,个人努力,目标方向。“以上材料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必须写自己,那就得考虑现状:个人、家庭等,再分析国家、社会等,再思考计划与未来。可以描绘式的表达,也可以叙述式的表达,也可以抒情式的表达。除议论文外,可以考虑用一些应用文体。记叙文不太好写,不同人物给自己不同的启示,可以写成散文。

大学唱戏绘画学什么好2

【材料主题】

1. 阿尔丰斯·都德《知事下乡》

2. 废名《竹林的故事(节选)》

3. 汪曾祺《云致秋行状(节选)》

4. 刘立勤《麦子黄了(节选)》与文学评论

5.何立伟《空船(节选)》

【考点研究】

一、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

没有完整的情节以及矛盾冲突,淡化人物形象,注重意境的营造(场景描写的诗情画意),语言表达上的抒情意味以及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和特有情绪的展示。

二、不明语言风格的具体表现

对语言风格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中判断对错,许多考生由于不理解语言风格,或者不能区分不同的语言风格,导致理解判断不当;二是在主观题中,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本某一独特的语言风格,考生往往因不知道判断语言风格的具体方法,而无从分析或分析不全面。

【考题对接】

一、[法]阿尔丰斯·都德《知事下乡》

知事下乡

[法]阿尔丰斯·都德

知事先生出巡去了,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轻车,威风凛凛地,一径奔向那共阿非,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所以知事先生,打扮得分外庄严。你看他身披绣花的礼服,头顶折叠的小冠,裤子两旁,贴着银色的徽带,连着一把嵌螺细柄的指挥刀。在他的膝上,正摊着一本皮面印花的大护书。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护书出神;他一路想,几时他到了那共阿非,见了那里的百姓们,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听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可是总生不出下文。

四轮车内的空气,热不可当!道上的灰尘,在正午的阳光下,兴奋奔腾地跳舞。道旁的树林,一齐遮着白灰,只听得整千整万的蝉声,遥遥地在那里问答。

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

知事先生,居然中了诱惑了。他一面吩咐仆人们停车;一面从四轮车里,跳了下来,径自走进那片小的槠树林里。

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一条这样体面的裤子,一个皮面的印花的护书,登时大起恐慌。那鸟儿,一齐停止了歌唱;那泉儿,也不敢再作声了;那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这些小东西们,自从出世以来,从没有见过一个县知事,在这光景里,大家都私下地互通猜度:这样体面的裤子的主人,究竟是一位什么人物?

知事先生,对于如此寂静而清凉的树林,头脑清醒不少。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帽子,在一块草地上,端端正正地坐下,把皮面印花的护书,张开了放在膝上,又向那护书里面,抽出一张四六开的大纸。

“这竟是一位美术家呀!”那秀眼鸟先开口说。

“否,否,”接着说的是一只莺鸟,“这那里会是美术家,你不看见他裤子上的徽带吗?照我来看,十之八九,还是一位贵族哩。”

“也不是美术家,也不是贵族,”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们俩的辩论,他曾经在那知事衙门的花园里,足足唱了一个春天的歌。“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事呀。”

这时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放纵起来了。

“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

一会儿,紫堇花发问:“他可含有什么恶意?”

“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

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他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他们的香气……在这喧哗而又恬静的林子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去筹备他的演说了。

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知事先生,把肩胛一耸,露出不屑睬他的意思,回转头来,想继续去筹划他的演说;哪知道那啄木鸟很不知趣,索性大声地唱将起来。

知事先生,气嘘嘘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手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一面加上些气力,回头来重新干他的本行:“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才刚结束,一丛小弱的紫堇花们,觑着知事先生思绪缭乱的当儿,也一起翘起了他们的梗儿枝儿,和着一种甜而且软的语气,沙沙地唱起歌来。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儿们,登时就在他的脚下,潺潺地奏起一种文雅的音乐;那些秀眼鸟儿,也在他头顶的树枝上,使尽毕生的本领,唱出一阕优美的调子;其余树林周围、上下左右一切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效尤着,全体一致地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

知事先生,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他只得低下头来,继续去筹划他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

……

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已被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再述两三回:

“诸位先生,诸位同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描写知事出巡的衣着,隆重庄严,与后文知事解去华美装饰、随意洒脱的形象对比,说明知事已摆脱烦琐礼仪的束缚。

B.在槠树林间,知事跟动植物们进行了直接的对话和交流,他开始生气,后来受到熏染,灵感迸发,筹划出了他的演说稿。

C.小说主要借助排比、拟人、点面结合等手法对林间生物进行描绘,既生动优美,又特点鲜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D.文章以插叙的方式,借老黄莺亲身经历来点明知事先生的身份,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推动了情节发展,可谓匠心巧运。

2.文中四次出现“诸位先生,诸位同事……”的字样,分别表现了知事先生不同的心情,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次,局囿在四轮马车内,苦于无下文,心情气闷烦躁。

B.第二次,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恼羞成怒。

C.第三次,置身树林,面对干扰,无可奈何,只得随遇而安。

D.第四次,融入自然,获得灵感,筹划出演说稿,轻松愉悦。

3.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小说,虽也微波屡兴,但总体上平和推进,呈现出一种散文化、诗意化的美感。试结合全文,分析这一特点。

4.《知事下乡》虽是外国小说,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思想。请据此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探究本文的主旨意蕴。

一、[法]阿尔丰斯·都德《知事下乡》【答案】

1.C【解析】A.“说明知事已摆脱烦琐礼仪的束缚”过分解读,文中只是说“衣服上华美的装饰被暂时解去”。

B.人和动植物之间是不可能进行直接的对话和交流的,作者是借助拟人手法,通过知事自身的感悟,来展示自然对人的浸染作用。

D.不是“插叙”,老黄莺的亲身经历是情节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

2.B【解析】B.“恼羞成怒”指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知事先生受干扰,尽管气嘘嘘地涨红了脸,只是“随意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而已,可见知事先生只是有些许生气而已,并非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

3.①淡化故事情节。作者没有刻意构建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而以知事先生进入树林的见闻感受为行文脉络,情节平和舒缓。

②淡化人物性格。文中虽以知事先生为主角,但大量篇幅却放在对林中生物的描绘上,这种淡化人物性格而着意氛围渲染的写法,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和思想内涵。

③营造诗化意境。对槠树林间各种生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生机盎然、愉悦美好、天人合一的意境,使人、景、情相互交融,呈现出特有的诗情画意之美。(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小说没有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而以知事先生进入恬静和谐树林的见闻感受为行文脉络:局囿在四轮马车内,知事先生苦于没有下文,气闷烦躁;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愠怒气恼;融入自然,身心愉悦,筹划出演说稿,轻松自和。文章情节平和舒缓。

小说淡化了主人公的人物性格,而是将大量篇幅却放在对林中生物的描绘上。“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他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他们的香气”“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作者借助拟人手法,着意氛围渲染,体现环境对知事先生的浸化及熏染,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和思想内涵。

小说注重意境的塑造。“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知事先生,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已被解去”,小说对槠树林间各种生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生机盎然、恬静和谐、天人合一的意境。

4.①文中“天地”“万物”指的是自然界,我”指的是人类,作品旨在揭示“人与自然”共生合一的主题。②自然是善意包容的,对人具有浸化、熏陶作用。面对气闷的知事,小槠树林笑嘻嘻地欢迎他;对初入树林的知事,林间生物虽有些恐慌,但--经老黄莺解释,立马将之视若朋友,甚至跟他开起善意的玩笑。林中万物使知事由气闷心躁到最后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可见自然能使人卸下包袱、滤去尘俗、受到启迪,让身心获得彻底的解放。③人类应该亲近、热爱、保护、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天人合一。知事逐渐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感受美好点滴,最终获得了愉悦和灵感。老黄莺在知事的衙门花园里唱了一个春天的歌,知事毫无恶意,所以林中的生物才敢亲近他,才会有和谐共融的局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作答时,考生首先要理解“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含义,“天地”“万物”指的是自然界,如同本文中的槠树林,而“我”指人类,本文中以“知事先生”为代表。

“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面对气闷的知事,小槠树林笑嘻嘻地欢迎他;“‘他可含有什么恶意?’‘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他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他们的香气”,对初入树林的知事,林间生物虽有些恐慌,但一经老黄莺解释,立马将之视若朋友,甚至跟他开起善意的玩笑: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可见自然对人类是善意包容的。

“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已被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再述两三回”,当知事先生逐渐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感受美好点滴时,他终于获得了愉悦和灵感,所以这启示我们:人类应该亲近、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此我们更应该保护、敬畏自然。

纵观整篇文章,局囿在四轮马车内,知事先生苦于没有下文,气闷烦躁;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愠怒气恼;融入自然,身心愉悦,筹划出演说稿,轻松自和。这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合一的主题。

二、废名《竹林的故事(节选)》

竹林的故事(节选)

废名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同教书先生用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只有抄梢还没有斩去的枝桠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就在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青蓝大布,不过现在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的罢了,所以并不显得十分异样。独有三姑娘的黑底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母女都是那样勤敏,家事的兴旺,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

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却也正在瞧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

“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

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聒聒的喧声,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他牵引了去了。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妈妈不作声,三姑娘娇恼着:

“到底!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三姑娘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

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适才饭后同妈妈在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三姑娘本不依恃妈妈的帮忙,妈妈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所以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

三姑娘站起来,一二三四的点着把数,然后又一把把的摆在菜篮,以便于明天一大早挑上街去卖。

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的什么也不记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

我在祠堂里足足住了六年之久,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我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的站在那里笑。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这时青椒出世还不久,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鲜青椒煮鲜鱼,是再好吃没有的。三姑娘在用秤称,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

“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妈妈在家里等吃饭。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1924年10月

(有删改)

1.这篇小说读起来非常接近散文,可以说是散文化了的小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姑娘八岁就死了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但文章并没有过多渲染人物命运的悲苦,而是在叙述母女二人的生活时流露着淡淡的诗意。

B.“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一扫“纸幡残片”的颓丧,是母女俩通过勤劳的双手逐步改善自己生活的写照。

C.“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三姑娘忖着声音自言自语,说明她内心对热闹场所也十分向往,只不过被“乖巧”抑制住了。

D.“乡户人家呵,要这样?”是妈妈对女儿每天打扫房间的心疼,女儿出门做客,妈妈硬拿出花来逼得女儿快哭了,也体现了妈妈强势的一面。

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我”的视角观察三姑娘,作为一位旁观者,描述了三姑娘的一些日常生活片段,这些片段衔接自然,浑然无隙。

B.文章两次提到雀子:第一次以雀喻人,突出两人的外在形象特征;第二次将雀子拟人化,通过写两人听到雀子叫的感受突出内在心境。

C.文章写三姑娘拒看赛龙灯,和妈妈争吵,通过表面的不和谐体现了母女间的互相体贴,深化主题,同时展现民风民俗,吸引读者兴趣。

D.文章用词表现力强,“像一阵旋风”“冲到那街”“硬从盒子里拿出”“抓起一把掷在”等形象地反映出不同境况下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

4.三姑娘这个人物的内在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二、废名《竹林的故事(节选)》【答案】

1.①结构散文化,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②人物散文化,三姑娘的性格呈现出本真的原貌。③环境和情韵散文化,着力渲染氛围和意境,充满诗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从结构上看,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观察三姑娘,“我”作为一位旁观者,描述了三姑娘的一些日常生活片段,如三姑娘丧父、和母亲居住的日常、结婚等。片段与片段之间有留白,没有明显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结构散文化,呈现给读者的多是三姑娘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淡化了有关三姑娘的小说情节,少有悬念,找不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式的结构模式,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轴平淡朴讷、从容雅致的山水画卷,却又在淡雅之中寄寓了深深的哀愁。

从人物上来看,传统小说理论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这篇小说却将人物虚化,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三姑娘纯真朴实,含蓄内敛,不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三姑娘种菜、卖菜,打扫屋子,偶尔做客,时常因“过于乖巧”而同妈妈争吵几句;出嫁后不太回娘家,妈妈一边走一边抱怨她。三姑娘的性格特征被淡化了,小说在淡美的情景中,流泻出三姑娘的缕缕哀愁,呈现出三姑娘本真的原貌。

从环境、情韵上来看,这篇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竹林”,潺潺的流水,茂林的修竹,碧绿的菜地……作者以凝炼而韵味无穷的笔致,勾勒出宗法制农村中一派充满诗情画意、青春气息的田园牧歌图画,以及在此图画下所蕴藏的生活的悲苦。意境优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用笔浅淡,“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阴雾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着力于氛围的渲染,构成一种自然明净、宁静哀愁的情调,充满了散文般的诗意。

2.D【解析】D.“也体现了妈妈强势的一面”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三姑娘“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这是因为三姑娘知道家里贫穷,生活艰辛,所以她非常节俭、懂事;而母亲“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这是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打扮得漂亮,希望女儿能有新生活;而“三姑娘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母亲才知道女儿确实不愿意,“才不作声”了。这是母亲爱女儿的表现,并不是“体现了妈妈强势的一面”。

3.B【解析】B.“第一次以雀喻人,突出两人的外在形象特征”说法错误。从文中来看,“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这里是突出三姑娘母女寂寞的心境,是突出两人内在的特征,不是“外在形象特征”。

4.①勤劳能干,质朴善良。②乖巧懂事,孝顺节俭。③恬静温柔,含蓄内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三姑娘失去父亲后,“母女都是那样勤敏”,所以园子里的菜“绿得可爱”;“拿一束稻草,一菜篮适才饭后同妈妈在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一二三四的点着把数,然后又一把把的摆在菜篮”;在卖菜时,大家都抢着买她的菜,因为“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可见三姑娘的勤劳能干。我们和三姑娘开玩笑,要她多称一两青椒,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可见三姑娘的质朴善良。

三姑娘“过于乖巧”,有时会和妈妈发生善意的争吵。她不跟大家一起去看赛龙灯,妈妈让她不要这样守着自己,她会“娇恼”,“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但是自己偶尔出门做客,却“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不肯戴花。可见三姑娘乖巧懂事,孝顺节俭。

三姑娘不肯上街去看灯,但锣鼓喧天,“心早被他牵引了去了”“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也会“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地猜测,而她终究是没有去看灯,而是在家里陪着妈妈。当“我”说“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时,三姑娘羞涩地“跑了”;而“我”今年遇到三姑娘时,她和母亲“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母亲说她不回家,她也没有回应。可见,三姑娘恬静温柔,含蓄内敛。

三、汪曾祺《云致秋行状(节选)》

云致秋行状(节选)

汪曾祺

云致秋家贫,少孤。他家原先开一个小杂贸铺,不是唱戏的,是外行。致秋上过小学、初中,还在青年会学了两年英文。他文笔通顺,字也写得很清秀,而且写得很快。照戏班里的说法是写得很“溜”。他有一桩本事,听报告的时候能把报告人讲的话一字不落地记下来。他曾在邮局当过一年练习生,后来才改了学戏。因此他和一般出身于梨园世家的演员有些不同,有点“书卷气”。

致秋原先在致兴成科班。致兴成散了,他拜了于连宣。于先生原先也是“好角”,后来塌了场,就不再登台,在家教戏为生。

云致秋很聪明,摹仿能力很强,他又有文化,能抄本子,这比口传心授自然学得快得多,于先生很喜欢他。没学几年,就搭班了。他是学“二旦”的,但是他能唱青衣。致秋唱了几年戏,不管搭什么班,只要唱《探母》,太后都是他扮的。致秋有一条好嗓子。据说年轻时扮相不错。我一共看过他两出戏:《得意缘》和《探母》。他那很多地方是死膛肺里的氧气实在不够使,我看他扮着郎霞玉,拿着大枪在台上一通折腾,不停地呼哧呼哧喘气,真够他一呛!不过他还是把一出《得意缘》唱下来了。《探母》那回是“大合作”,在京的有名的须生、青衣都参加了,在中山公园音乐堂。那么多的“好角”,可是他扮的萧太后还真能压得住,一出场就来个碰头好。观众也有点起哄。一来,他确实有太后的气派,“身上”穿着花盆底那两步走,都是样儿;再则,他那扮相实在太绝了。京剧演员扮戏,早就改了用油彩。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后来都是用油彩。可他还是用粉彩、鹅蛋粉、胭脂,眉毛描得笔直,樱桃小口一点红,活脱是一幅“同光十三绝”,俨然陈德霖再世。

云致秋到底为什么要用粉彩化妆,这是出于一种什么心理,我一直没有捉摸透。问他,他说:“粉彩好看!油彩哪有粉彩精神呀!”还是真话么?还是标新(旧)立异?玩世不恭?都不太像。致秋说:“粉彩怎么啦,公安局管吗?”公安局不管,领导不提意见,就许他用粉彩扮戏。致秋是个凡事从众随俗的人,有的时候,在无害于人,无损于事的情况下,也应该容许他发一点小小的狂。这会使他得到一点快乐,一点满足:“这就是我——云致秋!”

致秋一辈子走南闯北,跑了不少码头,搭过不少班,“傍”过不少名角。他给金少山、叶盛章、唐韵笙都挎过刀。他会的戏多,见过的也多,记性又好,甭管是谁家的私房秘本,什么四大名旦,哪叫麒派、马派,什么戏缺人,他都来顶一角,而且不用对戏,拿起来就唱。他很有戏德,在台上保管能把主角傍得严严实实,不洒汤,不漏水,叫你唱得舒舒服服。 该你得好的地方,他事前给你垫足了,主角略微一使劲,“好儿”就下来了;主角今天嗓音有点失润,他也能想法帮你“遮”过去,不特别“卯上”,存心“啃”你一下;临时有个演员,或是病了,或是家里出了点事,上不去,戏都开了,后台管事急得乱转:“云老板,您来一个!”“救场如救火”,甭管什么大小角色,致秋二话不说,包上头就扮戏。他好说话。后台嘱咐“马前”,他就可以掐掉几句;“马后”,他能在台上多“绷”一会儿。有一次唱《桑园会》,老生误了场,他扮的罗敷,愣在台上多唱出四句大慢板!一一临时现编词儿。一边唱,一边想,唱了上句,想下句。打鼓佬和拉胡琴的直纳闷:他怎还唱呀!下来了,问他:“您这是哪一派?”——“云派!”他聪明,脑子快,能“钻锅”,没唱过的戏,说说,就上去了,还保管不会出错。他台下人缘也好。从来不“拿糖”“吊腰子”。为了戏份、包银不合适,临时把戏“砍"下啦,这种事他从来没干过。常言道:“宁带千军,不带一班。”这种事,致秋从来不往里掺和。戏班里流传两句“名贤集”式的处世格言,一是“小心干活,大胆拿钱”,一是“不多说,不少道”,致秋是身体力行的。他爱说,但都是海聊穷逗,从不钩心斗角,播弄是非。因此,从南到北,都愿意用他,来约的人不少,他在家赋闲当“散仙”的时候不多。

他给言菊朋挂过二牌,有时在头里唱一出,也有时陪着言菊朋唱唱《汾河湾》一类的“对儿戏”。这大概是云致秋艺术生涯登峰造极的时侯了。

我曾问过致秋:“你为什么不自己挑班?”致秋说:“有人撺掇过我。我也想过。不成,我就这半碗。唱二路,我有富裕;挑大梁,我不够。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挑班,来钱多,事儿还多哪。挑班、约人,处好了,火炉子,热烘烘的;处不好,虱子皮袄,还得穿它,又咬得慌。还得到处请客、应酬、拜门子,我淘不了这份神。这样多好,我一个唱二旦的,不招风,不惹事。黄金荣、杜月笙、袁良、日本宪兵队,都找寻不到我头上。得,有碗醋卤面吃就行啦!”

1.有人评论汪曾祺“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请结合文本对汪曾祺小说的特点加以分析。

2.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中的云致秋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归纳分析。

4.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三、汪曾祺《云致秋行状(节选)》【答案】

1.(1)汪曾祺的小说情节因素很弱,较少矛盾冲突,更关注生活,通过生活来写人写事。小说中云致秋即是这样的小人物。(2)内容多横写市井风情,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掌故传说等等,渗透着乡土气息,有一种博识的杂家的风范。所选的小说中对云致秋所扮的角色的描写就体现出了杂家的特色。(3)语言朴素、自然,于平常中求韵味,有散文化的特点。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汪曾祺“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的特点,考生可以分析本文的散文倾向的特色。

首先,本文弱化情节、几乎没有冲突,而是写云致秋“和一般出身于梨园世家的演员有些不同,有点‘书卷气’、有戏德,并以琐碎的生活剪影来写人写事,体现了散文的特点;

其次,“来约的人不少,他在家赋闲当‘散仙’的时候不多”“挑班、约人,处好了,火炉子,热烘烘的;处不好,虱子皮袄,还得穿它,又咬得慌”等句子都可以看出,本文语言有朴素自然中显韵味显内涵的散文化特点;

还有,“甭管是谁家的私房秘本,什么四大名旦,哪叫麒派、马派,什么戏缺人,他都来顶一角”“ 戏班里流传两句“名贤集”式的处世格言,一是‘小心干活,大胆拿钱’,一是‘不多说,不少道’”等都可以看出,本文还写了戏剧派系、市井思想等等,内容广博中展现云致秋特点,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开篇交代云致秋的家庭背景和上过学的经历,以及他的文笔“溜”、记性好、有“书卷气”等特征,为后文做铺垫。

【解析】第一段“家贫,少孤。他家原先开一个小杂贸铺”交代了云致秋的家庭背景;“致秋上过小学、初中,还在青年会学了两年英文”交代上学经历;“文笔通顺,字也写得很清秀,而且写得很快”“和一般出身于梨园世家的演员有些不同,有点‘书卷气’”写了云致秋的文笔和气质特点,为后文写他的独特个性和气质做铺垫。

3.(1)聪明过人:有点“书卷气”,学戏极为聪明,什么戏都能演。(2)热情敦厚,人缘极好,又极具人情味。台上“救场如救火”,台下从不掺杂纷争。(3)淡定从容,甘当配角:虽有能力,但甘当配角,能把主角“傍”得舒舒服服。(4)特立独行,有时发一点小狂: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人都用油彩,只有他坚持用粉彩。

【解析】依据第一段“文笔通顺,字也写得很清秀,而且写得很快”、第三段“云致秋很聪明,摹仿能力很强,他又有文化,能抄本子,这比口传心授自然学得快得多”、第五段“他聪明,脑子快,能“钻锅”,没唱过的戏,说说,就上去了,还保管不会出错”等,可知云致秋聪明过人。

依据第五段“‘救场如救火’,甭管什么大小角色,致秋二话不说,包上头就扮戏。他好说话”“为了戏份、包银不合适,临时把戏‘砍’下啦,这种事他从来没干过”等可知,云致秋热情、人缘极好、厚道等特点;

依据第五段“在台上保管能把主角傍得严严实实,不洒汤,不漏水,叫你唱得舒舒服服”和最后一段“唱二路,我有富裕;挑大梁,我不够”“我一个唱二旦的,不招风,不惹事”可知,云致秋知足从容,甘当配角等特点。

依据第三段“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后来都是用油彩。可他还是用粉彩、鹅蛋粉、胭脂”可知,云致秋特立独行,坚持自我的特点。

4.(1)运用排比手法,写出他会唱的戏多,乐意帮人救场。(2)运用叠词“严严实实”“舒舒服服”,表现出云致秋很有戏德。(3)多用短句,简练明快。

【解析】“该你得好的地方,他事前给你垫足了”“主角今天嗓音有点失润,他也能想法帮你……”“临时有个演员,或是病了,或是家里出了点事……甭管什么大小角色,致秋二话不说,包上头就扮戏”,用了排比手法,写出云致秋乐意助人、帮人救场的特点。

“他很有戏德,在台上保管能把主角傍得严严实实,不洒汤,不漏水,叫你唱得舒舒服服”长短句结合,且用“严严实实”“舒舒服服”等叠词,简洁明快地赞美了云致秋很有戏德。

四、刘立勤《麦子黄了(节选)》与文学评论

文本一

麦子黄了

刘立勤

时令进了二月,杏子的红花落地化为春泥,我们就急切地盼望麦子黄。那时节,田野里是一片金黄,迎面是扑鼻的麦香,村子里是欢声笑语,这才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日子呀,谁不喜欢呢?

然而,最让我们喜欢、最让我们盼望的是麦子黄了的时候,枝头的杏子也会黄了。高大的杏树枝叶繁茂,金黄的杏子带着满脸的红颜在枝头飘摇,宛如梅子飞过来的那妖娆的媚眼,让人有说不尽的向往和期待。

可惜,地里的麦子才刚刚分蘖,稀疏的麦苗虽然一日日地茂盛起来,一日日的有了颜色,就像邻家新娶的媳妇,一天天地变得妩媚,一天天地变得慵懒,好像是充满了希望,可要分娩一个新的生命,还需要很久的等待。

麦子长得太慢了,慢得像是奶奶的小脚,一步一挪,一挪三寸,让人心急得要命。焦急的我们匆忙地爬上对面山上的杏树林,又攀上高高的树枝,眼睛在一片新绿的树叶里寻找。杏子终于长出来了,小得像是橡皮头,白乎乎毛茸茸的,伸手想摘一个尝尝,唉,太小了。跳下树,灰溜溜地回到麦田边,急切地看那遍地的麦子。麦子咋还没有黄呢?

麦子生长得真是慢呀,我忍不住拔下一株麦苗看了看,心里是一股暖流。麦子拔节了,山上的杏子怎么样了呢?我们又爬上山,攀上树,杏子已经脱了毛,而且有指头大了,颜色是脆生生的,喉结滚动,哈喇子就砸在地上。伸手摘一枚放进嘴里,那是怎么一个酸呀,酸得好像是嘴巴和下巴都没了一般。好在杏子里的杏核很好玩,像心一般的形状,乳白色。捏在指尖稍微用力,杏核的汁液喷射出去,就有了满村子的尖叫和欢笑。

这时,我们更加关注田里的麦子了。麦子长,杏子也在长,麦子黄的时候,杏子也就黄了。那么,麦子怀胎了,麦子扬花了,杏子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又来到了山上,不用上树,我们就看见了枝头结满了杏子。杏子是翠绿的,和叶子一样的颜色,杏子的表面还生出了不多的黑点点。难道杏子的青春也有满脸的痘痘吗?我不明白。不过这时候的杏子可以吃了,就是酸,酸得可以掉牙齿。我们不怕,可劲儿地吃。

麦子终于黄了。午睡的时候,我和二傻偷偷地爬上了山,老远的地方就看见枝头的杏子也黄了。金黄金黄的,和麦子的颜色一样。不一样的是麦子的头顶上有扎人的麦芒,而杏子的脸上是红红的娇艳。就像梅子的脸,好看又馋人。刚想到这里,又怕二傻看透了心事,回头看一眼二傻,二傻高兴地笑了。笑笑的二傻说:“好看吧,像不像梅子?勾人魂呢。”我没有想到二傻也喜欢梅子,就急忙爬上树,去摘杏子。经过春天和初夏的采摘,枝头的杏子已经不多了。我想摘几个最好的杏子,晚上好送给像杏子一样美丽的梅子。

可是,当我夜里揣着杏子赶到梅子家外的小河边时,二傻早就到了。梅子靠着河边的柳树吃着二傻给她的红杏子,二傻可劲儿地渲染摘杏子的艰难,吹得神乎其神的,好像杏子金贵得像《西游记》里的人参果一般。真想走上去戳穿二傻的把戏,咬着牙忍住了。这时,梅子也吃完了杏子,二傻又拾起杏核,假模假样把它种进梅子的地里,说是五年之后,梅子就可以在门口吃到自己种下的杏子了。看见二傻那傻样,我真想第二天就把那杏核挖出来,让梅子永远吃不上他种下的杏子。

遗憾的是,那一年的暑假我就离开了那个小山村,去了爸爸当兵的那个城市。在那里读中学,上大学,找工作,结婚又离婚。我常常回想河里的鱼儿,地里的麦子,树枝上的黄杏子。我也常常想起会吹牛的二傻,想起长得像黄杏子一样迷人的梅子。尽管我一直没有和他们联系过,可我知道二傻和梅子都没有考上大学,二傻终于娶了梅子,小日子美气得不得了。

今年的麦黄的季节,我终于回到了阔别了十五年的故乡。故乡变化太大了,我虽然看见了老家那金色的麦浪,却不见了少年时那片杏子林。回想那美丽的杏子,我想看看常常想起的如同杏子一般美丽的梅子,还有那和我一起摘杏子的傻乎乎的二傻。梅子成熟得更加迷人了,二傻还是那么傻乎乎的,傻得请了十五天假,花了近千元的路费,回家收那不足一亩地的麦子。因此,当梅子劳叨他不会算账过日子时,我也补了一句:“这么远,真的不划算呀。”

二傻说:“值得呢,我不光收麦子,还要摘杏子呢。”

哪里来的杏子呢?我随着二傻来到河边,真的有一株粗壮的杏子树。树叶茂密,金黄金黄的杏子顶着一脸红颜,像极了少年时梅子,勾人的魂呢。二傻说,这就是当年我俩摘下的杏子种下的树,十年前就挂果了。二傻还说,十年了,每到杏子黄了的时候,我无论在哪里,都要赶回来给梅子摘杏子。

二傻说罢,看着那树杏子傻乎乎地笑了,笑得很甜,笑得也很幸福。

(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的诗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达诗化,运用隐喻、象征等诗性手法,寄托深层意蕴。形象诗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发掘灵魂美、人情美,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意境诗化,移情入景,物我交融,描摹创设别有韵致的意境。

(选自网络,有删改)

1.请结合材料二关于小说诗性的说明,分析小说《麦子黄了》的诗性表现。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用排比句式写出了杏花落时麦子成熟的美好景象及村里人们丰收的喜悦。

B.小说用奶奶的小脚挪得慢来比喻麦子长得慢,突出了孩子们渴望丰收的急迫心情。

C.小说细致刻画二傻各种“傻乎乎”的事情,是赞美他的纯朴真诚和对爱情的坚守。

D.小说反复叙说金黄杏子像极了少年时梅子,隐含了对现实中梅子容颜不再的失落。

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化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点明时令,为了描绘乡村的秀美。

B.小说连用两个“一日日”形象表现了麦苗生长的迅速,表现了“我”内心的焦急。

C.对杏子由出生到成熟各阶段细致的描述,写出了孩子们对品尝杏子的向往和期待。

D.描写二傻把杏核埋在梅子家旁小河边,为后文叙写二傻坚持为梅子摘杏子作铺垫。

4.小说以“麦子黄了”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加以概括。

四、刘立勤《麦子黄了(节选)》与文学评论【答案】

1.①表达诗化:运用梅子的妖娆的媚眼、美丽的梅子、迷人的梅子反复比喻金黄的杏子,寄托自己深沉的爱慕之情,用“麦子黄了”“杏子黄了”象征人生成长,爱情的成熟;②形象诗化;通过刻画看杏、尝杏、摘杏、送杏等情节塑造了梅子、二傻、“我”等形象,讴歌了纯真的爱情、善良淳朴的人性,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③意境诗化:小说中以孩子的视角写孩子的成长,把深沉的情感寄寓在娓娓道来的叙事中,创设出天真淳朴的意境,呈现出生活的质朴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高大的杏树枝叶繁茂,金黄的杏子带着满脸的红颜在枝头飘摇,宛如梅子飞过来的那妖娆的媚眼,让人有说不尽的向往和期待”“杏子的脸上是红红的娇艳。就像梅子的脸,好看又馋人”“金黄金黄的杏子顶着一脸红颜,像极了少年时梅子,勾人的魂呢”等处可知,作者运用梅子的美丽、迷人反复比喻金黄的杏子,寄托自己深沉的爱慕之情;从“二傻说,这就是当年我俩摘下的杏子种下的树,十年前就挂果了。二傻还说,十年了,每到杏子黄了的时候,我无论在哪里,都要赶回来给梅子摘杏子。二傻说罢,看着那树杏子傻乎乎地笑了,笑得很甜,笑得也很幸福”等处可知,作者用“麦子黄了”“杏子黄了”象征人生成长,爱情的成熟。综上所述,作者运用隐喻、象征等诗性手法,寄托深层意蕴,表达具有诗化的特征。

从“高大的杏树枝叶繁茂,金黄的杏子带着满脸的红颜在枝头飘摇,宛如梅子飞过来的那妖娆的媚眼,让人有说不尽的向往和期待”“伸手摘一枚放进嘴里,那是怎么一个酸呀,酸得好像是嘴巴和下巴都没了一般”“我没有想到二傻也喜欢梅子,就急忙爬上树,去摘杏子”“当我夜里揣着杏子赶到梅子家外的小河边时,二傻早就到了。梅子靠着河边的柳树吃着二傻给她的红杏子……”等处可知,作者通过刻画看杏、尝杏、摘杏、送杏等情节塑造了梅子、二傻、“我”等形象,讴歌了纯真的爱情、善良淳朴的人性,使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诗化的特征。

从“遗憾的是,那一年的暑假我就离开了那个小山村,去了爸爸当兵的那个城市。在那里读中学,上大学……我常常回想河里的鱼儿,地里的麦子,树枝上的黄杏子。我也常常想起会吹牛的二傻,想起长得像黄杏子一样迷人的梅子”等处可知,小说中以孩子的视角写孩子的成长,把深沉的情感寄寓在娓娓道来的叙事中,创设出天真淳朴的意境,呈现出生活的质朴美。小说具有意境诗化的特征。

2.C【解析】A.“写出了……麦子成熟的美好景象及村里人们丰收的喜悦”错误,从“时令进了二月,杏子的红花落地化为春泥,我们就急切地盼望麦子黄。那时节,田野里是一片金黄……”可知,杏花落时是二月,麦子成熟是对后来的想象;

B.“比喻麦子长得慢”错误,这个比喻主要是写孩子们对杏子成熟的渴望;

D.“隐含了对现实中梅子容颜不再的失落”错误,应该是隐含了“我”内心一直深藏的对梅子的爱慕。

3.A【解析】A.“为了描绘乡村的秀美”错误,是为了突出孩子渴盼杏子成熟的急迫心情。

4.①实指麦子成熟;②关联杏子成熟;③象征孩子们的成长;④象征二傻与梅子爱情的成熟以及后来的幸福生活;⑤寄寓了我对农村少年生活的怀念和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从“时令进了二月,杏子的红花落地化为春泥,我们就急切地盼望麦子黄”等处来看,标题“麦子黄了”的表层含义指的是麦子成熟;

从“最让我们喜欢、最让我们盼望的是麦子黄了的时候,枝头的杏子也会黄了。高大的杏树枝叶繁茂,金黄的杏子带着满脸的红颜在枝头飘摇,宛如梅子飞过来的那妖娆的媚眼,让人有说不尽的向往和期待”等处来看,“麦子黄了”也关联着杏子成熟;

从“今年的麦黄的季节,我终于回到了阔别了十五年的故乡……梅子成熟得更加迷人了,二傻还是那么傻乎乎的……”可知,“麦子黄了”象征孩子们的成长;

从“我知道二傻和梅子都没有考上大学,二傻终于娶了梅子,小日子美气得不得了”“二傻说罢,看着那树杏子傻乎乎地笑了,笑得很甜,笑得也很幸福”可知,“麦子黄了”也象征二傻与梅子爱情的成熟以及后来的幸福生活;

从“我常常回想河里的鱼儿,地里的麦子,树枝上的黄杏子。我也常常想起会吹牛的二傻,想起长得像黄杏子一样迷人的梅子……”可知,“麦子黄了”寄寓了我对农村少年生活的怀念和感慨。

五、何立伟《空船(节选)》

空船

何立伟

小船轻揉哗哗涛声好久,将一条大河竟揉得安静了。渐渐,夜从浅浅舱里漫出来,彤云染得就极蓝。此此彼彼灯火胆大跳进水中,作荒唐嬉闹,却不溶没。河水又从容,旷古皆然的来而且去。

然而小船并不飘走,固然缆索,业已烂断。

——抑或没有风的缘故吧。

细伢子的纸船,载了些天真和梦想,偏偏为浪颠覆,与邋遢泡沫一同抹在了河滩上,将慢慢归结到无。并且河滩上老渔翁阔大脚印,尚微微的有些暖。收网罾仰天看云时,知他起了多少浩叹?竟是一语不出,在寥阔苍天下渐小渐远去。

今夕何夕?日子叠了日子。何况鱼已不多了。水鸟叫得人心里别别跳,出汗。

老屋里灯影放大弓曲的背;绕梁有鱼香一带抖抖地飘;待消灭在夜夭里时,木板床上一双阔大脚,便一动不动了。网罾悬着等待着。

小船呢自然是微漾,极细声音的呢喃,半截缆索懒懒,蜷伏。

对面沙渚,柳烟空濛。似乎有人说话,将湿湿声音递过来,拍独立人耳鼓。

然而他似乎不曾听得。只痴痴望河水粼粼地流。思想不在此,在远方,同那河水恰一样。天涯里有歌声,斯人独可闻。他于是浮一微微笑了(自然不晓得脚正将碎纸船,踩入了沙泥里)。却忘了带洞箫,不然便可幽幽地吹。并且自信天底下,会有一个人,在晶莹泪光里侧耳,危坐在碧蓝无限间。

“唉……”他说。遂用肩膀撞开夜,走了。

起细细一阵风,移小小一片云。船就横了横,然而并不飘去。仍复枕住散碎并不流走的灯光。

一个黑点晃大来,便站住了一个细伢子(是不是白昼里飘纸船的那个?不晓得)。惶惶地这里那里的看来看去,又将双掌搭拢,喊另一个细伢子名字。嘴巴小去时,便听到自己声音长长短短射远。忽然背上就有了些些冷。就从裤档里,掏出一线尿来。人影子和尿泡子不多时皆不复见。

云就停了。先前横过去的船,仍复横了过来。河里灯火是渐渐少了许多热闹。但凫水的人似乎上了沙渚,小小黑点遂为柳烟所没。唯浅浅笑语一朵朵黯然地开。残月如慈眉。

阵阵足音响起,自然又来了人。仰头看星月,低首看流水。倏忽觉到两间余一影,甚是寂寞,又无可排解者,于是空得慌大得慌,亦复踽踽走去。剩那小船深深拍水,细而单调的哗哗哗。

桨是决计没有的——大约也算得不想飘离的缘故吧。

但这寂寞不久即为一男一女衔了窃窃细语声音一点一点耐心填,坐在愈见其凉的沙滩上。

这夜便是女人长长黑发一部分了。并且她顺手扯了把草,一节节掐碎,一节节扔在水里边。点点黯绿遂缓缓游走。河水啊长又长。

女人说:“不。不能够再这样!”

这声音也同了那草,于微微起伏间逝远。

慈眉的月遂朝这边凝眸了。

其时,柳烟里的人站起来,看灯火在水里一颗一颗,仿佛为鱼咬灭。就一阵阵生了凉意,清寂着一张面。何况真是有了细细风,远远来而且远远去。

沙渚便也静了。手掌似的摊在水面慢慢眠去。有些足印凌凌乱乱不复识辨,却要什么紧——暖暖风自然要熨平了它,给另一些脚们在上面再涂鸦。

两个影子尚蓝蓝地塑着。女人身边业已没有了草。冷冷沙从她指缝间,无声泻下去,竟起了小小坟。那男人说了什么?叫女人生了气,空气于是四面惊闪开来好些地方,颤颤着放大一个“不!”

复又愈合了静。唯风来摆动她长长黑发了。

并且眼眶里添了两颗大星,一闪兼一闪。

“好吧……不说吧。”

“什么都不要说。”

“天快要——”

“什么都不要说!”

——什么都不要说,听河水呢喃,听草虫轻唱,而一飏一飏长长黑发远去时,就徒剩这一只空船了,载将逝未逝莫大的夜,竟不走。也无缆索也无桨。

居然吃水不浅。

(选自《何立伟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1.作家何立伟曾坦言:“我喜欢古典诗词,尤爱许多的唐人绝句。我以为短篇小说很值得借鉴它那瞬间的刺激而博取广阔的意境且余响不绝的表现方式。”这篇小说诗化的语言深得古典诗词的神韵,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从炼字、炼句两方面进行品味。

2.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没有个性鲜明的人物,情节也淡化到了极点,通篇只写暗夜里一只顺水飘浮的小船,岸上散碎的灯光,惊惶撒尿的小孩和一男一女的窃窃细语。

B.“对面沙渚,似乎有人凫水,似乎有人说话,将湿湿声音递过来。”因声音是从那些凫水人口中传来,因而想象声音也是潮湿的,这是由听觉引出触觉印象。

C.这篇小说着力描摹了一种人生空漠、无所寄托的意象,如果拿古典诗词来比较的话,它与“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所描绘的意境十分相似。

D.作者善用短句,长短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散文化小说的节奏和韵味。另外小说运用丰富的比喻、排比、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也为作品平添了些许诗意。

3.小说为什么要以“空船”做标题?

五、何立伟《空船(节选)》【答案】

1.这篇小说借鉴了古典诗词中的省略跳接、超常搭配、叠字等语言技法,产生了诗意的审美效果。比如:①“小船轻揉哗哗涛声好久,将一条大河竟揉得安静了。”运用成分省略手法,把三句并成一句,从“哗哗涛声”跳跃到“大河的安静”,在跳跃和转换的瞬间形成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味。②“起细细一阵风,移小小一片云。船就横了横,然而并不飘去。”运用叠字反复和超常搭配,精心选择动词和叠词,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抒情性,使句式显得整齐而富有韵味,让读者在深度体味中获得一种空灵而又深邃的审美效果。③精心搭配动词,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揉”“起”“移”等。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文中画线句子,从炼字、炼句两方面进行品味,且赏析的重点在“瞬间的刺激而博取广阔的意境且余响不绝的表现方式”。划线句①“小船轻揉哗哗涛声好久,将一条大河竟揉得安静了。”划线句②“起细细一阵风,移小小一片云。船就横了横,然而并不飘去。”划线的两个句子借鉴、采用了一些诗的技巧手法,或省略跳接,或超常搭配,或叠字通感,产生了诗意的审美效果。句①的“揉”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船与大河的关系。句②的“起”“移”,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又轻描淡写地写出了对“风”的刮起与“云”的移动。句①中的“哗哗涛声”,句②的“细细一阵风”“小小一片云”,运用了叠词,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抒情性,使句式显得整齐而富有韵味,让读者在深度体味中获得一种空灵而又深邃的审美效果。作者打破了传统的语法规范,以其搭配形式的陌生化增加了感知的困难,延长了读者感知的时间长度,使读者在深度体验与反复体味中获得了一种空灵而又深邃的审美效果。

2.D【解析】D项,“小说丰富的比喻、排比、通感、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分析错误,小说没有使用排比修辞。

3.(1)“空船”运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空船象征着空旷和孤寂,也象征了梦想与闲适,小说借“空船”这一空旷闲适、逍遥自在的物象;(2)(以空船)表达了作者对尚未逝去的自由、美好、宁静、祥和生活的向往。(3)“空船”这一意象贯穿小说始终,串起了朦胧的场景和写意的形象。

【解析】本文标题“空船”,“空船”是小说中最主要的物象,标题抓住了小说中最主要的物象。这篇小说没有个性鲜明的人物,以描写为主,情节也淡化到了极点,通篇只写暗夜里一只顺水飘浮的小船,借“空船”这一空旷闲适、逍遥自在的物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宁静、祥和生活的向往。标题突出了小说主旨,小说中的描写如:“然而小船并不飘走,固然缆索,业已烂断”“桨是决计没有的——大约也算得不想飘离的缘故吧”,可见文中的“空船”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了普通人心目中尚未逝去的美好的生活愿望。标题“空船”也是串连起小说各个朦胧的场景的形象,成了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如开头有“小船轻揉哗哗涛声好久”,中间有“船就横了横,然而并不飘去”“剩那小船深深拍水,细而单调的哗哗哗”,结尾有“就徒剩这一只空船了,载将逝未逝莫大的夜,竟不走”。

大学唱戏绘画学什么好3

宜阳县第四届水蜜桃采摘节上,农民演员正在表演民俗文化节目。田义伟 摄

孩子们在香鹿山镇北留村农家书屋里阅读,度过书香暑假。田义伟 摄

今年,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蓬勃发展的沃壤。通过向农村群众输送优质实用的正能量文化资源,鼓舞干事劲头,提升脱贫信心,让群众心中有力量,创业有办法,精神有寄托,形成你追我赶争上游、不甘落伍奔小康的精神风尚,谱写了文化惠民新篇章。

文化根脉深植乡村沃土

去年以来,宜阳县加快建设以县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纽带、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像根脉一般,深植乡村沃土,为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资源的输送提供滋养,让文化之花朵朵盛开。

在县城区,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图书馆、文化馆建成投用;“书香宜阳”工程8座城市书房成为市民汲取文化知识的“新粮仓”;滨河文化广场和锦屏生态文化广场、李贺广场等8个文化景观广场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大舞台”。

在村镇,该县高标准建成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套建设室外文化广场及各类器材设备;建成村级标准化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53个,覆盖全部行政村,村民都被纳入了“两公里公共文化服务圈”。

“扶贫先扶志,振兴要振心,我们通过打造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样式多、接地气的群众性文娱活动,提振精神,信心百倍摘穷帽。”宜阳县相关负责人这样阐述该县以文化引擎驱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同步稳健前行的思路。

烹饪“文化餐”助力脱贫战

百姓需求是出发点,群众满意是立足点。该县立足基层“种文化”,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文化资源输送,“软硬兼施”两面兼具,将优质文化服务向全县89个贫困村倾斜,把艺术种子播撒到脱贫一线。

“文化大篷车”带来了最新的养殖技术口袋书;文化服务志愿者摆起了脱贫政策宣传台;脱贫政策被精心印制在挂历、对联、水杯上,由工作人员登门送到贫困户手中;脱贫故事被编排成群众喜爱的河洛大鼓、豫剧小品、快板书、三句半等文艺节目,巧借“美丽乡村行”“百场戏曲送农民”活动,在田间地头欢快地响起来……宣讲团、宣讲队编演了河洛大鼓、快板书、戏曲小品等30多个原创主题节目,乡乡到、村村进,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各项脱贫惠农新政策。更鲜活、深入、精准、贴心的文化服务,带来接地气的丰富文化供给,政府搭台群众看的各类文化活动如火如荼蓬勃开展。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百场戏曲送农民”等活动近400场。“图书赶庙会”等活动为基层群众送去各类图书8000余册。支持高村镇农民剧团进行精品创作,倾力打造《万家灯火》《古树老宅》等精品剧作,并在全县89个贫困村开展了巡演活动,其中《芳草》荣获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该县围绕“弘扬主旋律、文化进万家”主题,连续17年举办“滨河之声”群众文化活动,成为享誉全省的群众广场文化活动金字招牌;持续开展“送春联,惠民生”活动;组织开展“舞动船城”全民广场舞大赛、“前进杯”全民龙舟大赛、全民健身球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赛事,荣获“全国健身球操之乡”称号;深入推进“诗词宜阳”建设,成功创建“河南省诗词之乡”;群众文化活动年年有创新,场场看点多,把艺术种子播撒到基层,实现“乡乡有节目、村村有活动”。

同时,该县推行订单式服务,精心选派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文艺骨干,按照戏曲、舞蹈、书法绘画、图书分编等专业分为5个辅导培训组,到乡村一线开展文艺专项辅导培训。同时,组织县音乐家协会、硬笔书法家协会等团体,委派专业教师参与专项培训工作,群众农闲时能在家门口学唱戏、学画画、写书法,订制的“文化餐”品种更丰富,“味道”更可口。丰富的文体活动吸引很多群众从牌场、酒桌“回家”,跳起了广场舞,读起了致富书,学起了新技能。

文明化春雨 滋养好风尚

“这几年村里最大的变化就是爱护环境、尊老爱幼等文明做法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宜阳县莲庄镇陈宅村村民孔宪方说。

目前,宜阳县建成覆盖三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13个,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117支,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在中小学校和乡村开展宣讲活动,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转观念、破陋习、树新风。

同时,该县强化教育引导,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滋养新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民公约、乡规民约、道德模范上了墙、融入了生活,形成实践;深入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活动,倡导文明节俭、健康向上的新风。

该县还积极组织道德模范、最美宜阳人、孝善之家、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2018年,共评选出乡镇级道德模范382名和一批村级道德模范,美德榜样引领,文明星火燎原;更多群众崇尚文明新风,投身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中,全民广场舞大赛、“快乐星期天”“黎明晨跑团”“欢乐腰鼓队”“全民阅读”等政府搭台、群众“主演”的群体性文化活动,已成为干部群众美好生活的见证。

文化 旅游 振兴新动能

这个夏天,宜阳县莲花公园有点“热”,宜阳各项旅游活动也异彩纷呈,高潮迭起。莲花节、电音节、青岛啤酒节……宜阳巧用域内文旅资源,通过打造精品景区,组织多彩活动,发展文化历史游、乡村休闲游,把文化软实力转换成经济硬效益,催开旅游产业花,群众才能“有钱花”。

立足乡土文化,该县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以文旅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历史文化景区带贫增收,宜阳依托“西游文化、驿馆文化、禅修文化、诗词文化”,打造了花果山、三乡汉唐文化公园、灵山寺、莲花公园等历史文化景区,带动周边群众兴办家庭宾馆88家,发展餐饮、购物、娱乐等服务业惠及贫困群众4500余人。

该县依托域内丰富的农业生态资源,培育乡村节庆文化,形成了上观桃园文化节、韩城桃花节、凤凰岭槐花节、柳泉草莓采摘节、锦屏镇石榴节等,带动周边6个乡镇29个村发展特色种植,惠及3.5万农民群众,让乡村文化旅游成为带贫增收新载体。

同时,该县充分挖掘红星陶瓷、青岛啤酒、富隆特公司、好射手体育文化集团等工业文化资源,大力建设红星陶瓷文化小镇、青岛啤酒文化广场、富隆特文化产业园、凤凰岭体育小镇等,通过吸纳用工、虚拟岗位、入股分红、入园经营等方式,带动群众增收。

大学的学历学什么好就业(大学的学历学什么好)

兰州大学学什么专业好(在兰州学什么专业好)

语言学专业学什么(大学语法专业学什么好)

346分报什么专科大学(专科345分学什么好)

学化妆选什么专业好(大学化妆专业学什么好)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7日 星期五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大学唱戏绘画学什么好一点(大学唱戏绘画学什么好)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90317.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