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有故事的好女人直播视频(有故事的好女人直播)

2023-03-16 15:26:01 技术常识4 粉丝投稿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6127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6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从白手起家到身家90亿,75岁“老干妈”直播带货惹争议:女人靠自己活得好才叫真本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婚姻与家庭杂志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故事的好女人直播1

作者:玄圭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日前,75岁身家90亿的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竟也做起了直播带货。

“0添加、0防腐,没有科技和狠活”,在某平台老干妈官方旗舰店的直播间里,带货主播介绍产品之余,也不忘时下流行的配料表梗。

有数据显示,昔日的国民爆款,近3个月来直播几十场,新增粉丝4.7万,直播销售额仅80万元。有不少网友感慨,陶华碧人逾古稀之年还要追赶新潮流,实在不简单。

据说在中国,10个人可能有9.9个人吃过“老干妈”,但是,你知道“老干妈”背后的故事吗?

那个印在每个“老干妈”玻璃瓶上,表情严肃、留短发、系白围裙,名为“陶华碧”的女人——

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享誉全球的“女神”的?

01

90斤体重扛100斤担子:

我不坚强,孩子就没有饭吃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百年孤独》里的这段话,用在陶华碧身上特别合适。

1947年,她出生在贵州省遵义市一个特别偏僻的小山村。家中贫困,孩子多,父母极其重男轻女,陶华碧没上过一天学。

虽有抱怨但从未反抗,穷人家的孩子,最要紧的不是读书,是努力劳作吃饱饭。

五六岁时,陶华碧就开始掌勺为家人做饭。

家中缺粮缺肉缺油盐,但贵州人喜欢的辣椒,他们家多得是。

父母嗜辣,但年幼的弟弟、妹妹吃不了,陶华碧炒菜时就少放或不放辣椒,试着把辣椒做成辣酱。

多亏她的巧手和巧思,这个有着8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在最困顿的岁月里,虽然也饿肚子,但每顿饭都吃得比别家香。

勤劳聪明,俊俏窈窕,用陶华碧自己的话说:“年轻时的我,也是一朵花。”

年轻时的陶华碧是很多男人想娶回家的女子。

村里比她家富裕的人家来提亲,父母想为她做主。

陶华碧却说:“婚姻大事,我得自己说了算。”

19岁那年,她与地质队的一位会计一见倾心。

对方老实本分,有才华,人品好。

20岁那年,两人结了婚。

这场姻缘在当时也是郎才女貌,备受羡慕。人生最重要的一步,陶华碧走得很好。

婚后,陶华碧随丈夫走出逼仄落后的乡村,随他下崇江,赴贵阳。

丈夫虽然端的是铁饭碗,但因体弱多病,早早就病休回家。

两个儿子要吃饭、读书,丈夫要看病吃药,一家四口的重担全落在陶华碧一人身上。

没文化就只能干苦力。

陶华碧说,与其进厂做苦力,不如自己做点儿小生意。

陶华碧以做米豆腐起家。

每天磨豆腐到凌晨两点,天没亮就去摆摊。

这小本生意的钱挣得艰辛无比,但好在她的米豆腐干净卫生又便宜,每天一百多斤的米豆腐都能早早卖完。

陶华碧苦中有乐。

后来,陶华碧又去学校附近卖凉粉。因为营养不良,长期劳作,陶华碧的体重不足90斤。

“但我能挑起100多斤的担子!”时隔多年,陶华碧骄傲地炫耀。

没有人知道,这个挑着上百斤重担子的瘦弱女人,坐个公交车也受人歧视。

“售票员态度非常恶劣,她觉得我碍事,非不让我坐车。当时1毛5分的车票,我给3毛钱,她都不让我坐。我说不行也得行,今天非要坐。”

贫穷人家讨生活,遇善就善,遇恶就要强。

陶华碧说,“我不坚强的话,孩子就没得饭吃,没得书读。”

像冰心在《赠葛洛》里说的

“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让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一样,对女人来说,只要爱人在,孩子健康,再苦再累也觉得值得。

02

女人靠自己打下一片天,

才叫真本事

只是,命运并没有因为她踩着荆棘前行,就会亲切地拥她入怀。

1989年,患病多年的丈夫离世,42岁的陶华碧,从此要担的担子,也就不再只是一百多斤……

孩子们要吃饭、上学,孤儿寡母一身债,留在城里,步步难。但陶华碧还是要留在城里,因为城里的路子广,孩子们也更能好好地奔前途。

处理完丈夫的后事,她用和儿子们一起捡来的废弃砖头,搭建了一间小平房,取名“实惠小吃店”。

专门卖凉粉、冷面的这家小店,一不小心成了“老干妈”辣酱的孵化地。

“实惠小吃店”生意开业就很火爆,因为食物干净、量大,而且还配有一种好吃得不得了的豆豉辣酱。

小吃店开在学校旁边,附近有很多学生都来光临。对于那些家境贫寒的孩子,陶华碧少收钱甚至不收钱。

孩子们很感激,不知谁先叫了一声“干妈”,大家都跟着叫她“干妈”了。

过路司机来店里吃饭,对她做的豆豉辣酱赞不绝口,陶华碧就给他们装一点儿,让他们走的时候带着。

“跑那么远的路,吃馒头配辣酱的话,就不容易打瞌睡。”

“干妈”辣酱的名声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地传遍了贵阳,很多人为了吃一口辣酱慕名而来。

1996年8月,陶华碧借用村委会的两间房子开了一家辣酱加工厂,品牌名是她自己取的,就叫“老干妈”。

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女人,如何经营加工厂?

陶华碧说,没什么能不能的,好生生地做,就一定能做成。

她也深信,一个母亲活得努力、有尊严,是对失去父爱的孩子最好的爱与保护。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丽丝·门罗在其著作《亲爱的生活》里说:

“接受一切,然后悲剧就消失了。或者至少,悲剧变得不那么沉重了,而你就在那里,在这个世界无拘无束地前进。”

为了在城市里讨生活,陶华碧唯一能做的,就是无拘无束地前行。

对于那些从不屈服的人来说,命运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刁难。巨大的付出,当然会有丰厚的回报。

建厂开始,辣酱产量大没有销路,陶华碧就亲自背着辣酱,大街小巷到处推销。她说:“不好吃就不要钱。”

然而,她的辣酱实在是太好吃。

她踏实经营、不偷税、不贷款、不欠钱、不做广告。因为她坚信“有多大的本事,就做多大的事。”

粒米成箩、滴水成海,“老干妈”品牌越做越大。

建厂第二年,企业产值1400万元,上缴税金86万元;

1999年,企业产值首次上亿;

2005年,企业产值高达10亿。

日产量120万瓶辣椒制品,20多个系列产品,目前国内生产及销售量最大的辣椒制品生产企业,名字叫做“老干妈”。

2019年,“老干妈”年入50亿……

“好生生去做,女人靠自己打下一片天,才是真本事。”

每个人一生当中,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很多,但她的处世哲学,是从来都不怕困难。

03

把辣椒当成苹果切,

你就不会流眼泪

时光荏苒,20多年过去了,除了能写“陶华碧”3个字,其他时候只懂画圈圈的老干妈,凭什么创造了这般惊天奇迹?

一年又一年奇迹背后,“老干妈”陶华碧都做了些什么?

建厂伊始,辣酱生产都是手工操作,其中捣麻椒、切辣椒时,眼睛会被熏得眼泪不止。

工人们都不愿干,陶华碧就亲自上,她一手挥舞菜刀,嘴里还念念有词:“我把辣椒当成苹果切,就一点儿也不辣眼睛了。”

长期搅拌辣椒,她患上了严重的肩周炎,10个手指的指甲全部钙化,陶华碧还是那句话:“不坚强,就没有饭吃。”

从厂子创办的第一天,陶华碧就吃住在厂里。

后来有钱了,儿子给她买了别墅,让她安享晚年,她坚决不住。出去旅游吧?

她说小时候就住在群山环抱的山里,年轻时见过了城市的车水马龙,所在之处,才是安心之地。

生意做大了,全国各地开始仿冒“老干妈”。

湖南某商家抢在陶华碧之前注册了“老干妈”商标。陶华碧找到国家工商总局,得到的答复是两家都可以用。

她愤怒地拍桌子,问:

“你把你家儿子分成两半,他一半、你一半,试试?这是我创造的牌子,我要珍惜它,为什么要让你来侵占?我不同意!”

哪怕倾家荡产,砸锅卖铁,陶华碧也要打赢这场官司。官司最后打到了北京高院,陶华碧赢了。

前几年,厂子交给儿子管理,陶华碧只负责签字、盖章、把握大方向,但她依然闲不住,每天7点起床,亲自下车间,有时还要亲自动手做辣酱。

后来,2019年老干妈的贵州工厂发生两次失火事件,心急如焚的陶华碧,在73岁高龄再度出山,重整老干妈。

通过重新选用贵州辣椒、恢复原来的配方,2019年,老干妈重拾涨势,实现了超50亿的营收,业绩再创新高。

有人曾问她女人的安全感来自什么?

陶华碧答:“每天听到瓶子响,我才觉得踏实。”

卧室外面就是办公室。

卧室里只有一张床,床头放着几个老式箱子,那还是陶华碧结婚时用的。

她说每次看到这些旧物,就会在心里对故去多年的丈夫说:“我和孩子们都很好。请放心。”

如今已75岁高龄的陶华碧仍在带着老干妈在市场上奋力奔跑,尽管直播带货业绩并不理想,但陶华碧已经对得起自己。

“人要有志气,要自尊、自爱、自强、自信。先做人,后做本,人都不会做,怎么经商呢?”

“一天没有早起,我就觉得不幸福,是懒惰,所以我追求事业,每天都要干活儿。”

“人生的路再难走,但是也要走下去。不能停,即使走得慢,你也不能停。”

这是一辈子只会写自己名字的陶华碧,不经意间说出的语录。

女人的幸福到底来自什么?

有人觉得是家庭安稳顺遂,家人身体康健;

有人认为是事业蒸蒸日上,财富可倾城、敌国。

陶华碧的幸福是有志气、不偷懒,好生生地做人、处世,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我们在这儿编织花篮,

有人编入雷的紫罗兰,

而我只用一根草茎,

充满沉默的语言,

它使空中迸射出闪电。”

德国女诗人奈莉·萨克斯的这首诗,似乎对陶华碧这一生做出了最真实到位的总结。

没错,幸福的获得从来不会一蹴而就,对很多人来说,人生这一程,都不得不踩着荆棘上路,蹚着急湍过河。

但那些不曾畏惧和退缩的人,走着走着啊,就一定会迎来头顶的空中闪电和脚下的花香满径!

有故事的好女人直播2

当线粒体,DNA,端粒……这些听起来枯燥艰涩的生物学专业词汇出现在抖音上,你会有兴趣么?

答案可能出乎意料。喜欢烧脑生物知识的人可真不少。

去年,小米开始在抖音讲生物,DNA的奥秘,进化论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们终将衰老……她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拆解知识点,和大家分享生物学中的乐趣。

很多粉丝在她的评论区留言,点名自己要听的新知识点,大家交流生命科学的问题,讨论得热火朝天。

连小米自己也没想到,做科普自媒体,居然有这么大的成就感。

全职妈妈成科普达人

在成为一名短视频科普博主之前,小米已经做了好几年的全职妈妈。

而在妈妈这个身份之前,她是江苏师范大学的遗传学硕士,江苏淮安一所重点高中的生物学老师。考虑到照顾小孩的需要,在经历了漫长的纠结后,她还是辞掉了工作,选择成为一名全职母亲。

孩子给了小米很多温柔的时刻。但她还是会时不时想起曾经投入心血的专业,每天付出激情的讲台。花了这么多年学习的专业知识,要是就这么不用了,那就太可惜了。“脱离了学校之后,你的这些知识,身边的人是不会安稳听你讲的。”小米说,“自己以前学了那么多的东西,突然一下子没有用武之地了。”

在家看短视频的时候,她发现了许多科普博主,科普物理的严伯钧,科普生物学知识的无穷小亮,以及其它许多学科的科普博主。小米觉得,科普视频不需要高超的视频制作技巧,只需要扎实的知识,通俗易懂的叙述,以及恰当的幽默。

她决定试试。2021年8月,小米上传了第一条视频,科普细胞的DNA结构;接着是DNA里的暗物质、线粒体、基因突变、抗生素……发到第五条视频,浏览量和粉丝数量迅速上涨,速度比她预期的要快许多。

“人为什么会起鸡皮疙瘩?这源自恒温动物立毛肌的收缩,类似于动物的炸毛。”

“细菌的本质是细胞,病毒本身没有细胞结构。”

小米没想到,短视频平台上有这么多人对生物学感兴趣。在短视频平台讲课,内容还更加自由。摆脱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小米可以根据兴趣和热点讲述她喜欢的知识。不管是新冠病毒的变异,还是很多人正在面临的年龄焦虑,她都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寻找到轻松简单的解读方式。

那种分享带来的成就感又回来了。“2021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抖音里,重新回到了生物课堂。”2022年春节前的最后一期视频里,小米如此总结。

正在长大的生物科普共同体

对小米来说,做科普最大的收获不是关注度,而是借着这块小小的生物科普园地,认识了更多对生物感兴趣的粉丝朋友。

她发现,关注她账号的粉丝里,除了大量生物爱好者外,还有许多和曾经的她一样的高中老师。

当她在讲孟德尔定律——这个高中生物学的关键知识点时,小米和大家分享了关于孟德尔的科学史小故事。这引起了直播间里好几个生物老师的共鸣,大家都愿意把这种故事和知识穿插的教学方法带回自己的班级,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生物的乐趣。

小米的粉丝不仅有生物老师,还有不少活跃在生物科研界的硕士生、博士生。

一篇曾经发表于世界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的关于阿尔茨海默症的论文被证实造假。不少粉丝在小米的直播间留言,想要听听小米对此的科普。当小米在准备科普材料的时候,得到了一个粉丝的支持。

一聊天才发现,这名粉丝是伦敦大学学院的一名脑科学研究员,他很热心的想帮她一起给更多人解读最新科学问题。在他的帮助下,小米很好的梳理清楚了这个科学大事件的来龙去脉。

无心插柳柳成荫,就这么一步一步,小米的短视频账号成了一块生物科普的试验田。参与科普的不再是小米一人,而是一个自发形成的小小共同体。

短视频已经成为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从事生物研究的专业人士在她的评论区接力科普。粉丝推动小米,小米推动粉丝,大家都在不断拓展知识面,不断探索新的未知世界。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廖芸卿

审签/乔虹

监制/周志飞

2023年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运》

有故事的好女人直播3

陈洁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越剧舞台。

每个月至少有15天,她都会在家化好妆,或是穿上五颜六色的古风戏服,或是武装一身潮流的现代装扮,出现在这块手掌大小的屏幕上——她的抖音直播间。陪伴她的是虚拟的鲜花,不断翻新的留言,以及成千上万实实在在的观众。

这个舞台,陈洁等了20多年。80后的她曾经多次与越剧的舞台擦肩而过。这门古老的艺术,成了被父母安排的安稳人生中可有可无的选项,因为长辈们坚信“靠梦想能养活自己的人是少数”。她上了大学、成了白领,做过财务、销售、市场,却从没忘记过越剧。

她自学越剧数百段,在临近中年时,做出了跟年少的自己同样的选择。她报名上海卢湾青年越剧团的培训班,第一回正式学习并顺利留团,参加了汇演、文化交流及公益演出等等。但疫情来后,她再一次丢了舞台。

后来,她开始在抖音进行直播,并逐渐崭露头角。她广为人知的名字是@越剧陈雪梨,如今已有将近19万粉丝,收获64万点赞。因为直播,这名“票友”终于与越剧紧密捆绑,近期还参与录制了《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依靠直播打赏,她说自己打破了那个横亘已久的传统观念,“梦想可以滋养生活”。

她满足于能够找到直播间这方属于自己的舞台。她说自己其实是一个三分钟热度的人,但“坚持了这么久,连当初反对我的家人,现在也非常佩服我”。

与越剧擦肩而过

陈洁是泡在越剧里长大的。父母工作忙,她从小生活在上海的爷爷奶奶家,收音机和电视机固定播放着戏曲台,每天一到下午,方方的黑盒子里就会飘出越剧温婉的唱腔。这些声音和窗外成片的梧桐树荫、叮叮当当的电车一样,是陈洁童年最重要的记忆。

又或许是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越剧唯美的唱腔,漂亮的服饰和妆容,细腻真挚的情感,这一系列因素综合碰撞在一起,使陈洁也深深爱上了它,“就是喜欢”。

陈洁会唱的第一句越剧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那年她刚上小学,“就像哑巴突然会说话了一样”。后来,陈洁会的唱段越来越多。

小学班里有一位同学也喜爱越剧,两人相约报考当时有越剧特色班的上海市华阳中学,那时越剧泰斗袁雪芬先生也时常去华阳中学授课,让这个越剧特色班一时名气响当当。但现实和理想背道而驰,因为种种原因,陈洁和这所学校擦肩而过。

初中时,她听闻上海戏曲学校又招生了。父亲带她去参加了艺校考试,那时候她没经过什么培训,只是本真地按照自己的理解表演,没想到被录取了。老师还说,这是个好苗子。

父亲却反悔了。他问陈洁:“练功那么苦,你能坚持得住吗?学戏曲最终有几人能出头?”父亲是个生意人,他觉得当越剧演员“性价比不高”,最好的出路还是读书。陈洁这时才知道,原来父亲带她去考试,只是为了让老师拒绝她。

陈洁的梦想破灭了。她听父母的话,去了成绩最好的“前进班”,每天做题、背书,但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她总会偷偷打开电视机,披上妈妈的围巾,假装水袖,跟着音乐边舞边唱。她很庆幸,自己“一次也没被抓到过”。

对越剧的喜欢被她压在心底。她常跟同学一起去上海延安西路的一家音像店,别人都去买摆在门口的范晓萱、张信哲,只有她直奔角落,在一个巴掌大的地方翻找新出的越剧磁带和CD。她不舍得买文具、吃零食,把每个月的零花钱都攒起来买这些。陈洁也听流行音乐,把《当代歌坛》借来看,但怎么也没有听到越剧时的那种“毛孔打开”的感觉。

上了大学,尽管离家很近,陈洁还是选择住在宿舍,因为“自由”。她终于可以随时随地听越剧了。毕业后,她入职一家外贸物流公司做财务。直到2017年,陈洁遇到一段低谷期,想着“自己的人生还有什么可以做”。她偶然刷到上海卢湾青年越剧团开展培训班的招生信息。陈洁报了名,时隔多年后,第一次接受了正式的越剧唱腔、身段的培训。

她觉得越剧比想象中更难,也更美。唱的时候每个字都要转音,气息要均匀分配,同时还要唱出韵味。她喜欢演小生,觉得潇洒、英俊,在培训班的时候,她每天穿着10厘米的高靴飞奔。

两个多月的培训结束后,40多人的班里,只有陈洁一个人被留在了剧团。汇报演出上,陈洁一个人演了两段戏的小生,后来有人告诉她,这是剧团史上第一次有学生出演两个角色。她记得那天“观众很多,舞台很大”,紧张得微微发抖。她惊讶地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跟她一样喜欢越剧。

在剧团里,她学习并参演了一些大戏,自己排过几个折子戏,也外出参加了一些汇演、文化交流及公益演出等等。几乎每个月,都有3到5场演出。这是一个几乎由白领组成的业余青年剧团,有工作的陈洁只能趁周末匆匆赶场。她依然开心,觉得终于离梦想又近了一点。

每次演出前的化妆就要一两个小时,她享受把红红的胭脂在脸上一层层铺开、晕染的过程。

在直播间里找到舞台

可是,这个舞台也没能持续多久。

疫情之后,剧团所有的演出都中断了。有的民营剧团倒闭了,有的小剧团解散了。陈洁再一次跟越剧擦肩而过。

也许正因为剧团成员的本职工作不是演员,所以仅有的表演机会丧失以后,大家心里都很丧气。长时间没有练习,功力会退化,再捡起来就难了,但一时之间除了等待,她和朋友们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当时,陈洁的公司实行居家办公制度,工作量也大幅度减少,她发现不少人都在抖音上进行戏曲直播,无论是专业从业者、业余爱好者,还是唱腔略显青涩的年轻人,都深受观众的欢迎,越剧也因此更广泛地为人所知。

陈洁觉得自己也可以尝试。其实,在剧团演出时,陈洁有时间就会发发抖音。一开始,她只是放一些名家的唱段,自己配上口型,拍成短视频,没想到获得了很多赞,很快就积累了两三万粉丝。最高的一条,播放量有50万,点赞量有5万。

她苦练了几天唱腔,花3000元钱买好一系列直播设备,到货的当天开了直播。第一次直播,陈洁紧张得不知道说什么。但令她惊讶的是,许多粉丝就像老朋友一样,在弹幕里发:你终于开播了。还有的粉丝会说,陈洁的哪个短视频是他最喜欢的。全程两三个小时的直播,大概有六七十人一直在线。

后来,陈洁习惯了在下班的闲暇里直播。除才艺展示外,她会和专业院团的老师连线交流,和不同剧种的戏曲主播一起碰撞。她主要学习的是小生,偶尔邀请小旦、老旦、老生齐聚自己的直播间,演绎有故事情节的折子戏,甚至也会板上,全妆出境,“像蒲公英一样,把越剧之花、传统艺术尽情地通过屏幕播撒出去”。

她和观众的距离近了很多。一些人会让她教他们唱,还有人连线过来说,“我唱给你听一下好吗?”以前在舞台上,聚光灯打下来,演员的视线看不清观众,只能尽力诠释角色。但是在直播间,陈洁觉得是在“做自己”。

在这个小小的直播间,陈洁似乎找到了比在舞台上更亲切的感觉——无数人为了同一个爱好聚在一起,互相帮助,分享快乐。

“梦想可以滋养生活”

经历过几次与越剧擦肩而过,这一次, 她终于在直播间圆梦了。她觉得自己很幸运,一些认识的越剧爱好者,随着线下演出的停滞离舞台越来越远了。

要做一件事,陈洁就想做好。曾经在服装公司工作时,陈洁报班自学了服装工艺;演出后,她也自学了戏曲妆。为了做好直播,她先看了不少主播学习经验,然后迅速研究适合的设备,包括声卡、话筒、灯光。

直播也带来了一些收入。通过直播打赏,她更换了设备,现在的话筒、声卡是专业录音棚级别的,加了各类辅助的灯光,也有了专门用于直播的电脑和手机,配了专业的耳机,有机会去做多种多样的戏服,使戏曲直播间更专业,主题更明确。

如今搭建一个想要的演出效果不再遥不可及。她知道,戏曲的表演呈现需要一定的经济成本,场地、设备、服装等等都需要投入,越完美就越需要更多付出。通过直播打赏,她提升了日常表演质量,也奠定了搭建舞台的基础。

陈洁最喜欢的一出剧目是《何文秀》,是一个书生对抗恶霸,最终与妻子团聚的故事。这种坚守,是越剧留给她的精神底色。她想,未来自己可以找场地、乐队、艺术指导,跟两三个演员朋友“一起玩一场”。

“如今,越剧于我,不仅仅是一份‘为爱发电’的业余爱好,我赚到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打破了梦想不能滋养生活的传统观念,未来也多了一些可能性。”陈洁说。

近日,她还被邀请参与《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一同录制的大多数人都是专业院团的优秀演员,或是在专业戏校学习的在校生、毕业生,因为抖音主播的身份,她成为了少数的业余选手之一。

越剧于她也有了更加多元化的意义。陈洁曾驱车50公里去金山公益敬老节演出,也为自闭症患儿进行表演。那场为自闭症患儿进行的演出结束后,一个孩子伸手触摸了一位女演员的头饰,母亲说他此前从不敢和陌生人互动,也很久没和家人说话了,这位母亲双眼含泪,一直道谢。

她期望自己成为一个“传播者”。在她的直播间,有韩国、美国的粉丝,并且年轻的粉丝越来越多。有网友表示,自己是第一次看这个,戏果然好听,终于知道爷爷奶奶为什么喜欢了。有一个年轻人,一直在直播间帮忙上字幕。还有90后、00后的年轻人评论:“我竟然已经听了这么久,我是不是老了?”陈洁总是笑着回复:“相信我,你没老,我从七八岁就开始喜欢越剧了。”

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陈洁会在抖音上用越剧的唱腔改编《三寸天堂》《涛声依旧》这些流行歌,也会穿着时尚的休闲服、配着可爱的特效唱越剧的经典唱段。她想让观众知道,越剧没老,年轻人也没老。

她觉得,如今传统文化的载体太少了,许多人不是不喜欢越剧,而是“不知道自己会喜欢”。这些年,在抖音上传播传统文化的账号越来越多,怀宁黄梅戏剧团在2020年之前只在县里演出,在抖音开播后仅3个月就积累了60万粉丝。

抖音曾于今年4月启动DOU有好戏计划,截至目前,已有1054名专业戏曲演员线上开播,其直播收入同比增长86%;124家戏曲院团或机构探索线上直播,累计有上亿人次观看。日后还将继续从产品能力、线上节目、流量扶持等方面加大对戏曲行业的扶持力度。

未来,陈洁希望成为一个全职的越剧主播。兜兜转转了二十多年,这个爱好最终还是成了她的工作,她觉得“很幸福”。前些年,她在上海南京路有一场露天演出,邀请了父母观看。下台后,母亲悄悄告诉她:“你爸爸就给你一个人鼓掌。”

值班编辑: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贝远景

故事多的女人的特征(有很多故事的女人特点)

有故事的女人什么特征呢(有故事的女人什么特征)

有故事的女人更漂亮英文(有故事的女人更漂亮)

女人有哪些感人的故事情节(女人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形容有故事女人的眼神的词语(形容有故事女人的眼神)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6日 星期四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有故事的好女人直播视频(有故事的好女人直播)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9797.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