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城市规划专业学什么(城镇规划学什么专业好)

2023-03-15 16:58:01 技术常识4 简单易懂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9227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4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像废墟?美媒:印度最高法院认为班加罗尔已成为城市废墟的模板,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城镇规划学什么专业好1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刘皓然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苑基荣】从“宜居城市”到“最不宜居城市”需要多久?班加罗尔只用了30年。曾经因高薪行业崛起被众口夸赞的财富传奇,变成了人们眼中生活环境脏、乱、差的代名词,其城建事业的失败已经在印度案件纠纷中被当成反面典型。对此,美国经济分析网站“石英”报道称,印度最高法院认为班加罗尔已成为城市废墟的模板。

“别学班加罗尔!”

据《印度时报》11日报道,近日,印度最高法院受理一起案件,昌迪加尔市政府批准了一项城建计划,一片住宅将被改造成公寓,这遭到了当地市民的强烈反对。

10日,印度最高法院为这起诉讼案撰写了131页的判决书,表示城市规划要在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找平衡点,市政部门在批准任何城建规划方案前必须将环境影响评估工作置于首位,并采取必要措施保护环境。

昌迪加尔位于德里以北约250公里处,是印度最早规划发展的城市之一,于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遗产名录。印度最高法院希望阻止这座美丽的城市重蹈班加罗尔的覆辙,有法官表示:“立法机关、行政部门和政策制定者需要对班加罗尔发出的警告给予应有的重视。”

班加罗尔位于德干高原,终年气候宜人,又因IT行业发达,素有印度“硅谷”之称。这里是印度最富裕的城市之一,人均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因为城市大量的就业机会与商机,班加罗尔在过去20余年人口激增,从2001年的570万增至2022年的1300万,而这种几近“野蛮”的迅速扩张也让班加罗尔深受各种“城市病”的困扰,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及时跟上,该城逐渐绿化不足、交通拥堵、缺水问题严重。

从“花园城”到“垃圾城”

《环球时报》记者曾多次赴班加罗尔采访,看到老城的规划比较乱,街道拐来拐去,塞车比较严重,有的道路较为狭窄、坑坑洼洼,甚至蒿草从生。除了主干道稍显整洁外,大部分道路两边垃圾成堆。路两旁的建筑也比较老旧,未看出城市有相关的更新规划。印度媒体报道称,每年道路坑洞、未覆盖的下水道孔夺走近500人的生命。

无论是在老城还是新城,交通过度拥挤与超长的通勤时间都是令当地居民一直头疼的问题。1971年到2016年间,班加罗尔的车辆数增加到60倍,而道路建设却远远满足不了这一增幅。一份调查发现,IT员工浪费在通勤上的时间折算成经济损失可达60亿美元。班加罗尔市民穆尔蒂表示:“我现在都懒得出门,这交通让警察都感到头疼。”2019年,为缓解交通拥堵,班加罗尔还在街头部署了近70名戴着警帽、穿着制服的假人交警,但作用有限。

除了垃圾围城和交通拥堵,《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城市排水系统和缺水问题也是印度媒体经常报道的焦点。班加罗尔历史上曾以善于治水而著称,分洪蓄水是古代城市管理的亮点,然而,今天却是另一番景象,很多建筑被获批建设在农用洼地或谷地上,一场大雨就能被水漫灌。

在城市内部,市政水网和地下管线系统疏于拓展,年久失修,千疮百孔。2022年9月,连日大雨让排水系统难以负荷,城市交通直接瘫痪,房屋上演“大水漫灌”。

《印度经济时报》报道称,2008年至2018年,该市建设用地增加了584%,班加罗尔200多个湖泊和水库为城市扩张而“让路”,被大量填埋,2003年的卫星成像仅能显示出10余个湖泊的轮廓。现存的湖泊中,还有大量水源被污染,班加罗尔郊区河流有时长达数月被厚达几米的白色污染泡沫覆盖。这样的情况导致如今大量城市用水需要依仗数千辆卡车运送。

“卷轴”新闻网称,截至去年,班加罗尔已经跻身“全国最不宜居城市”行列。

印度大城市普遍存在规划问题

《印度时报》报道称,造成班加罗尔如此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城市规划失败,城市治理者缺乏长远眼光。班加罗尔有统一的市政规划部门——班加罗尔大都市区发展局,该局负责规划、协调和指导班加罗尔城市发展。印度城市规划专家萨义夫表示,市区内部多元行动者和多层政府之间的协调问题,让班加罗尔城市的规划和治理陷入部分甚至大部分的瘫痪。不同党派不同调,各层级政府相互扯皮是常态。IT工程师克丽媞娜已经习以为常,她对《环球时报》记者用了一个词来形容班加罗尔的规划:“糟糕。”

班加罗尔经历的城市规划失败也是印度大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印度《经济时报》曾报道称,各级市政府过度依赖上级单位和中央拨款,因为没钱,不少城市政府财务处于赤字状态,无力规划住房和建设医院,甚至有时连收垃圾、排污和供水等基本的市政服务都无法做好。

此外,印度城建规划领域的人才严重匮乏。印度高等院校每年培养的相关专业毕业生约为1800人,但该国2023年的人才缺口却高达30万人。

截至2022年年底,全印度近65%的城市缺乏完善的建设规划,这一巨大缺口会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房地产业发展,排水网络建设以及抗洪措施的制定,居民也难免会面临空气污染、水资源供应不足,以及居住环境恶劣等生活问题。

作者:刘皓然 苑基荣

来源: 环球时报

城镇规划学什么专业好2

摘要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生态型创新区逐步孕育而生。生态型创新区规划应重点关注如何处理好发展动力、旧城阻力和生态底线三者间的矛盾,“锚固”生态底线思维、和谐共生思维和以人为本思维。

通过对广东松山湖生态型创新区规划的研究,提出生态型创新区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导向,以藤蔓生长的模式促进生态与城市的和谐共赢,以科创产业激发全产业链发展,以人的需求构建复合、高效、舒适的国际社区,最终建设成为产业、城市、生态多元融合,具有可持续生命力的自主创新示范区——“蔓创城”。

城市创新区是研发机构、创新企业、创新驱动机构集聚,交通可达性良好,居住、办公、商业、文化等功能复合的开放型城市区域。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类专业特色鲜明的城市创新区也在各地快速崛起,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功能提升、空间优化的增长极和标志区,如以工业历史风貌为空间特色,科技金融、文化创意、时尚设计为功能特色的上海杨浦滨江地区;以艺术、工业与生态融合为空间特色,以科技文化、传媒艺术、人工智能为主导功能的上海徐汇滨江地区;以科技研发、科研孵化、科创总部、体验制造为主导的上海张江科学城;将科技研发与生态保护相融合的上海松江“九科绿洲”地区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规划要做到以绿为基、以人为本,强调生态人文、可持续创新发展,要通过高质量的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做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相结合。这大大丰富了创新区的发展内涵,给创新空间的不断变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生态型创新区。

生态型创新区是以藤蔓生长模式来促进生态与城市的和谐共赢,以科创产业激发全产业链发展,以人的需求构建复合、高效、舒适的国际社区,最终建设成为产业、生活、生态多元融合,具有可持续生命力的自主创新示范区。

在珠三角经济圈内,广东东莞松山湖南部滨湖创新区是近年来比较受关注的生态型创新区。松山湖南部滨湖创新区是粤港澳大湾区深莞创新走廊上的重要节点,也是东莞创新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南依巍峨山,北临松山湖,紧邻大朗象山片区,距东莞市区约 20 km,距深圳光明新区约 10 km,距离深圳宝安机场约 40 分钟车程,距离广州白云机场约 90 分钟车程,区位优越(图 1)。基地总面积约为20.7 km2,其中,滨湖核心地区面积8.9 km2。

图1 本文研究项目区位图

近年来,基地发展势头强劲,华为终端总部等国际化高端企业不断聚集,有望成为广州、深圳创新发展“引擎”的重要节点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创新基地(图 2)。

图2 本文研究项目现状用地图

为了建设好这块区域,地方政府组织了城市设计国际方案的征集,力求超前规划、精细管理、精准实施。本文将以松山湖南部滨湖创新区规划为例,探讨针对此类创新区的规划策略。

1

生态型创新区的破题思考和发展理念

2000 年以来,松山湖南部滨湖地区不断加速聚集各类企业。2001 年,为实现东莞未来制造业转型,规划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2010 年成为国家级高新区,2016 年华为总部落户,规划远期目标是打造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注入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力,但也因缺乏超前、科学的规划蓝图而导致地区无序发展。

1.1 问题与挑战

生态弱势与开发强势。良好的松山湖生态环境造就了卓越的开发空间和土地价值,而城市开发正逐渐导致地区“水、绿、山”资源不断丧失,整体生态品质降低,同时也会影响地区的投资环境,不利于创新企业的落户及人才的吸纳。

园区繁荣与社区萧条。创新区的发展最初一般源于大型企业的入驻,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实现要素逐步集聚,规模初显。但这种以经济为主导的“工厂模式”由于功能单一、配套缺失,如公共活动场所缺失、生活配套设施不足、教育设施不匹配等,易导致产城割裂、就业环境差、整体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出现园区繁荣而社区萧条的现象,不符合创新区的发展愿景,也必将阻碍创新区向着更高端的目标迈进。

交通封闭与尽端瓶颈。生态型创新区选址往往离中心城不远,生态环境较好且有一定的基础配套设施,既有利于资源供给,又可以用环境优势吸引人才就业。但这些区域最初普遍存在因自然要素阻隔而导致的交通封闭与道路尽端出现瓶颈的现象。松山湖南部地区就是北有湖、南有山的交通瓶颈区,不利于创新产业的高效运营。

旧区差乱与空间低质。为了激活地区经济和环境,创新区的选址往往也是政府急于进行城市修补和改造的地区,希望通过创新区概念的引入,重估价值,提升功能,实现创新带动城市旧改,同时通过旧改为创新培育基础。松山湖滨湖地区已经有华为总部等新兴企业入驻,环境相对较好,但南部是衰败的工业区、服务落后的生活区和无序杂乱的街道,环境差乱,空间品质低劣。

1.2 破题与思考

处理好三大关系和解决四大矛盾:针对问题与挑战,生态型创新区规划的重点是处理好发展动力、旧城阻力和生态约束力三者间的关系,并解决四大矛盾:解决生态与开发的矛盾,解决企业运营与城市生活的矛盾,解决地形条件约束与创新区交通需求的矛盾,解决旧城旧厂无序和创新区空间品质要求的矛盾。

“锚固”两大思维:一是生态底线思维,把生态资源保护和生态安全维护作为地区发展的基本前提,规划的首要工作是构建适应地区生态培育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二是和谐共生思维,在生态体系基础上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链,打造产业链,集聚创新链,提供服务链,并以人的需求为导向,推动产城融合、景城融合,完善公共服务,使就业、家庭、娱乐三者有机融合。

“蔓创城”(Cirrus Innovation City,CIC)发展模式:即结合问题及挑战,从生态资源、产业活力、交通出行、社区配套、空间尺度、更新改造六个方面入手,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松山湖南部滨湖地区概念规划提出构建“蔓创城”的发展模式。

蔓(Cirrus)——“藤蔓网络+生态经济”:规划以水为脉,以绿为韵,构建廊道网络、智慧农田、景观前沿、工业公园等“生态蔓”空间,并衍生生态旅游、绿色科技、新能源研发等生态经济要素;

创(Innovation) —“系统活力 + 科创引领”:规划科创为魂、城市创新、产业孵育、持续发展的“科创漫”空间,具体发展研发创新、总部服务、双创功能、科技服务、集成制造、高端服务、科技体验、共享平台等多元融合的业态;

城(City)— “综合服务 + 国际社区”:规划步行优先、尺度宜人,产城融合、社区幸福的“生活慢”空间,配置与创新区生活需求相匹配的社区服务、绿色交通、步行街区、各级公共中心等宜居要素。

“蔓创城”模式营造的“生态蔓 + 科创漫 + 生活慢”的功能空间融合特色,有效地解决了基地“割裂” 的问题,实现了生态、生活和生产的融合发展,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管控方式(图 3)。

图3 生态型创新区“蔓创城”发展模式示意图

藤蔓”体系的修复和激活

2

松山湖环湖地区集聚了东莞市域内最丰富的创新要素,包括大学创新城、科技园等资源,形成了环湖科创新城。松山湖南部滨湖创新区是环湖科创新城的核心区域。

基地除了有华为终端总部等新建的大型建筑项目外,多为环境品质低劣的旧城、旧厂,是东莞旧城改造、城市修补的重点区域;排洪渠道逐渐被开发项目占据,生态廊道逐渐消失,滨湖生态防线压力大。如何突破城市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包围和吞噬,构建完整、连贯的水绿网络体系,营造卓越的绿地生态环境并提供有力的生态安全保障,是规划师首要研究的内容。

2.1 构建环湖生态体系

在完善松山湖景区与东莞市生态景观廊道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圈、廊、点、网”环湖生态体系。

“圈”—松山湖生态圈,以松山湖水库为核心,划定一级水源地保护圈,保障生态基底的完整性、安全性;

“廊”—核心绿地廊道,以松山湖生态圈为核心,规划多条蓝绿生态廊道、景观廊道,与基地南部山体、水体相连,划定环湖二级水源保护廊道;

“点”—节点公园,在松山湖沿岸规划各类生态公园,在城市生活区规划多个社区公园,确保生态渗透半径的合理性;

“网”—蓝绿藤蔓的生态网络,在圈、廊、点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城市空间的 “毛细血管”,由大小水系、生态路径以及组团绿地、现状山体组成藤蔓式生态网络(图 4)。

图4 广东松山湖创新区生态体系示意图

2.2 泄洪水转化为弹性城市水

松山湖的水位常年高于基地标高,因此也被称为“悬湖”。当水位超过警戒线时,就会通过泄洪通道放水,以达到安全水位。这些多余的水量大多被排到基地外的河道,进入东莞水系。但松山湖南侧基地是缺水之地,不少水渠也因盲目开发而消失。

因此,如何将多余的泄洪水与城市水系充分融合,成为关键的突破点。规划通过改造、修复基地现状废弃水渠,并与松山湖泄洪水体串联,以及增加河道、优化线性,实现北水南引、水城相融。

最终对水体进行分类管理和使用,即“北部滨湖生态水,护之;南部城市生活水,留之;超水位多余水量,泄之”的实用型水蔓系统,部分水量还可以进行中水处理等再利用措施,营造南部滨湖地区连续的水体景观。

总之,泄洪水转化为城市水的措施,实现了对水体既保护又利用的目标,提高了基地的蓄水能力。

在季节适应方面,规划塑造了弹性水系,提升了蓄水功能:平常时期,水量较小,部分河道形成岛屿、沙洲、滩涂或滨水浅滩等,结合城市生态绿廊,作为生态涵养、引清泄洪、活力休闲的廊道;洪汛时期,允许大部分滩涂、沙洲等被淹没,形成宽阔的水面,其中防汛主通道水面迅速扩大,其他功能廊道短时间内转化为雨水滞洪的支脉,起到调蓄保障作用。

在水岸使用方面,规划根据空间的功能需求,设计亲水平台驳岸、自然驳岸、原石护坡驳岸、硬质驳岸等,适应各种城市场景和使用需求(图 5、图 6)。

图5 常水位景观分析图

图6 洪水位景观分析图

2.3 营造蓝绿生境系统

在水蔓系统的基础上,规划将相对成熟的滨湖绿地顺着水系向腹地渗透,形成以松山湖绿核为“根”、生态绿廊为“杆”、绿色步道为“藤”、绿色客厅为“叶”的蓝绿藤蔓系统,并与城市功能有机相融,实现山、水、城相融合的格局。

在此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形成良好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生境,实现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在内的物种多样性,营造具有地域特征的保育生境系统。南北向的生态走廊可成为湖区与南部山体生物多样流的通廊,也可以成为区域通风、松山湖汛期排洪的重要通道。生态走廊宽度控制在 200~300 m,保留及规划中的建筑占地不超过10%。

蓝绿体系活水净水策略:通过生态草沟、雨水花园、屋顶花园、透水广场等多类型海绵技术的应用,提高河道及绿地的渗透、调蓄和生物自净化的功能。根据水体区位不同设定差异化的净水措施,实现可持续标准:北部松山湖水库水通过水生植物修复、潜流湿地来净化;内河主水系通过微生态滤床净水;场地汇集雨水通过雨水花园的设计来储水、净水(图7、图8)。

图7 蓝绿走廊分析图

图8 生境保育分析图

2.4 激活生态体验

规划利用松山湖优良的山水本底资源,同时利用工业场地现有的设施和特色建筑空间,将生态与城市生活融合,通过艺术化、公共化的处理方式,激发活力,策划多种旅游项目,满足城市休闲娱乐与都市生态体验需求,具体策划三条游线:环湖生态游线,体验亲子、自然教育和野外体验等;水岸活力游线,沿水岸畅游慢行,感受不同驳岸与环境带来的体验;创新城市游线,感受松山湖作为城市创新区的文化积淀。

滨湖绿道“五线谱”,即沿松山湖滨湖地区规划五条动线:滨湖生态棕线,可淹没的连岛木栈道,总长度为 6.8 km;趣味游乐橙线,总长度为14.6 km,设置六个二级驿站,提供自行车租赁停放、自动贩售、WiFi 热点等功能;休闲骑行绿线,滨湖路改造为适宜骑行的廊道,总长度为 10.3 km,共设置五个驿站,每个站点间距约700~1 200 m;活力公交蓝线,依托有轨电车和华为小火车打造活力通道,共长 5.7 km,设置五个驿站;城市生活红轴,对环湖路进行断面改造,营造街道两侧浓郁的生活气息,全长7.9 km,共设置五个一级驿站。

绿水青山体验:规划保护滨湖山体和自然生态群落,并在恢复自然水体的基础上,完善河、湖体系,形成以生态屏障功能为主,适当融入城市活动的绿水青山体验中心。该区域通过蓝绿藤蔓体系连接科创、休闲、生活、文化等城市功能,通过塑造山体探险、湿地景观、活水公园、文化广场等空间,实现山、水、城相融的独特风貌。

岸线多采取木质栈道、自然生态岸线、人工硬质岸线、景观核心混合式岸线,在保障生态屏障与城市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供多样化的亲水体验,打造人气聚集、活动丰富的滨水空间(图 9)。

图9 生态体验旅游分析图

创享湖区四大前沿景观,实现滨湖区与腹地的功能缝合,形成特色鲜明的五大滨湖特色功能体验段。

生态体验前沿:本主题段的现状为岛屿、湿地、田园景观融合,结合松山湖西部引水口,规划湿地游憩公园,为华为、中集等企业的工作人员和周边居民提供多元活动空间。文化体验前沿:本主题段的现状为缓坡林地,结合华为终端总部等大型企业的入驻,规划打造科技前沿的体验公园,为周边企业就职者提供会晤交流的商务会客厅及企业形象的展示平台。

风貌体验前沿:本主题段的现状为山地密林,面积较大,保留有大肚佛、松风阁等人文遗迹,规划为展示松山湖独特文化魅力的活力舞台。运动体验前沿:本主题段地形平缓,紧邻东阳光生物医药企业园,规划设计成都市慢生活的活力运动带(图 10)。

图10 滨湖公共活力圈分析图

3

构建产城融合、复合高效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在珠三角大湾区广深区域协同发展的驱动下,松山湖环湖片区以其良好的区位、环境、地价、交通条件等,成为承接深圳创新要素与产业外溢的重要空间载体。基地也不断引进高科技企业,华为终端总部基地、中集智谷产业园、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东阳光生物药业总部基地等国际化企业与大型项目陆续进驻松山湖南部滨湖地区,提升了地区经济和就业机会。

但这些大型企业基本是各自为政、独立发展,缺少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空间关联,也缺少与城市功能空间的融合。针对此问题,规划提出以人的需求为导向,构建产城融合、复合高效的发展理念。

3.1 协同与错位,构建动态开放的创新产业生态链

基地与松山湖环湖产业技术开发区协同发展、错位互补,成为区域总部创新和生活服务的核心。发挥松山湖现有科创资源,打造科创引擎,辐射带动相关衍生和配套产业,构建圈层式发展的产业格局,构建动态、开放的创新产业生态链。

内核发展源:核心企业进驻(如华为终端总部、中集智谷、中以合作产业园等),落实大科学设施,强化研发机构能级;中间圈层:产业外溢效应明显,打造技术研发区(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类研究平台、机构及研发企业等);

外圈层:提升产业拓展,打造应用转化区(如孵化器、众创空间、创新产业高端化和集群化发展的产业等),同时为松山湖北部大学城提供人才创业和就业机会。

打造外向型共享平台:提供产业面向市场快速试错的可能性。同时发挥“鲶鱼效应”,鼓励小型创新企业发展,打造高速变化、动态竞争的产业环境,不断强化创新的危机意识(图 11)。

图11 产业圈层发展分析图

3.2 构建“前店后厂”的产业互动模式

根据土地价值、环境价值整体的功能,形成北部滨湖核心区(总部创新、生态体验、人才社区)和南部拓展区(源头创新、应用转化、集成智造、综合服务、多元社区)两大片区,具体分为四个功能带(图 12),从滨湖到腹地依次为:生态体验带(生态休闲、旅游、科技体验、运动健康、水岸体验功能),总部创享带(科创、研发、居住功能),综合活力带(居住、教育、医疗、金融、商务、会展、交流功能),科创产业带(科创、研发、智造、商务功能)。

图12 功能结构示意图

根据土地价值合理分布产业类型,滨湖高价值区域作为产业“前台”(图 13),发挥动力源头作用,布局中集智谷园、华为终端总部园、中以产业园、现代商务园、生命科技园五大复合型总部。腹地旧城拓展区布局四大产业小镇—智造小镇、动力小镇、科学小镇、梦想小镇,作为新兴产业“后台”(图 14)。“前店后厂”的模式有利于不同能级的产业协同发展、优势互补。

图13 “前台”五园分布图

图14 “后台”四镇分布图

3.3 用地复合,弹性活力

为满足生态创新区土地使用与管理的创新发展,规划提供多种混合用地类型以及灵活多样的城市建设管理途径,同时形成多层级的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在各个片区组团中,产业、居住、服务用地高度混合,形成完整的功能组团,有利于高品质的土地开发和城市建设。混合用地总量占建设用地的比例高达 34%。

创新研发(M0)用地混合模式:M0 用地是针对新兴产业专门开辟的土地资源,是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新经济模式。通过 M0 混合用地的设置,对现状松山湖传统产业进行转型提升,以产业为核心,圈层内发展研发型办公、孵化器、实验室、各类城市配套功能、绿化活动设施等,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强对产业社区的服务配套建设(图 15)。

图 15 M0产业复合创新模式示意图

交往平台用地混合模式:在每个组团内部集中设立高度混合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主要功能为商业、娱乐、文化交流等,将公共活动交往功能集中在组团核心,促使组团内不同类型产业人群、居住人群、旅游人群等集聚在交往空间,塑造社区活力核(图 16)。

图 16 规划用地图

3.4 职住平衡、配套完善的生活圈

职住平衡:居住建筑的开发规模体现了职住平衡的需要,避免“钟摆效应”,形成低碳高效的生活方式,同时营造具有活力和魅力的宜居宜业环境。住宅户型配比兼顾本地居民与新兴产业就业人群的需求,并建设人才公寓,提高就近就业的比例。规划地域范围内居住人口为13万人左右,就业人口为18万人,职住平衡比适宜。

配套生活圈:结合蓝绿网络以及城际铁路、地铁、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网络,布置渗透城市内部各功能单元的公共服务设施,以服务均衡、功能复合为原则,提供国际化、高标准、特色化的教育、医疗、文体设施,形成平等、和谐、活力、创新的社会关系,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系统。规划搭建“城市级——组团级——社区级”三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城市级公共服务中心,依托现状城际铁路站点以及便捷的交通支撑,是对外辐射服务能力的重要核心,主力职能为商务办公、商业购物、文化娱乐、生态旅游;片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基于组团内部的共享活动平台,串联产业与居住功能,形成组团内部的活动与交流,主力职能为面向本地居民与周边就业者的大中型购物、文化、医疗、文体活动中心和初高中教育设施,以及文化展示、科研办公等产业配套设施;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结合居住社区布置社区级服务中心,主力职能是为社区内部提供服务,如菜场、零售点、卫生站、体育活动点等社区服务配套设施,完善服务层次,优化服务环境,提升配套功能。

通过多元、多层级的生活配套,确保居民在舒适的游憩出行范围内,通过非机动交通工具抵达品质化的社区服务设施;通过生态、健康的生活方式优化社区服务配套,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最终架构为“5 分钟——10 分钟——15 分钟”健康生活圈(图 17)。

图17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分级图

建立快慢协调的立体街区

4

基地作为创新区,除了强化对外交通、对接大湾区快速交通体系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营造高品质的交通环境和适合步行的宜人街区,并与基地的功能及环境相融合。基地被北部松山湖水体和南部山体阻隔,导致南北交通不畅,东西干道又对城市空间造成严重割裂,属于交通瓶颈地区,过境交通压力大。

另外,基地新旧产业区布局无序,长期粗旷发展,导致“断头路”问题突出,多有道路分布不均衡、通行品质差、“有道无街”的现象。为改变这一现状,形成与创新区相匹配的交通环境,规划提出建立快慢协调的立体街区策略。

4.1 地面慢行加地下快速穿行

南北穿湖:现状松山湖南北区域无法实现快速联系,车辆到达北岸需要绕行 5.1 km,因此,规划预留湖底隧道连接南北两岸,既减少交通绕行,又有助于松山湖南北产业园高效互动。

东西穿街:基地东西长、南北窄,东西向干道需求相对较多,给原本就扁平的基地带来更严重的割裂。规划借鉴上海外滩隧道的经验,提出控制东西向地面道路的尺度,确保地面交通的慢行品质;在地下规划多条东西向隧道,重点加强滨湖大道的下穿功能,作为过境快速通道,实现快慢分离。

提高密度:规划的新路网充分尊重现状路网肌理,优化路网结构,增加路网密度,提高交通微循环能力。规划范围内总体路网密度为 7.5 km/km2,各功能区域的路网密度也有所区分,其中商务区的路网密度为 8.5 km/km2,居住区为 7.2 km/km2,产业区为6.1 km/km2(图 18)。

图18 道路下穿规划图

4.2 慢行街区加步行城市

慢行街区:规划控制街坊、街道尺度,体现慢行导向的开发与更新。

活力街区单元边长约为 150 m,规模为 2~3 hm2。慢行街区突出生活性,街区外部沿街面主要展现公共功能,如零售点、画廊、餐厅、酒吧、创客空间等业态;街区内部鼓励设置开放空间,通过步行通道将各个开放空间串联起来;人行道通过环境设计提升宜人氛围。

慢行线路:慢行线路与综合交通枢纽、公交线路无缝衔接,优化出行结构,改善城市交通。慢行线路根据功能的差异分为慢行快线、慢行畅线、慢行游线。

慢行快线分布在城市绿廊和生活性主干道上,强调线路的可达性,与公交线路的衔接便捷,实现跨区域的高效通行;慢行畅线分布在城市街道和滨湖主要动线上,强调线路的连贯性以及线路密度和步行体验的舒适和安全性;慢行游线分布在各组团功能轴线和滨湖游线上,强调沿线的功能混合与线路的趣味性。

慢行驿站:慢行驿站是慢行线路的驻留休息点,根据规模不同分为一级驿站和二级驿站。

一级驿站沿慢行快线,结合交通枢纽、城市公园、重要服务设施布置,平均间隔距离为 1 000 m,提供车辆租赁、停放,以及零售、休闲、医疗等功能,占地面积为 200~300 m2,建筑面积为100~300 m2。

二级驿站沿慢行畅线结合绿化空间布置,平均间隔距离为500 m,功能主要以自行车租赁为主,占地面积为 50~80 m2。

二层步廊:为了实现人车分流和滨湖地区的步行可达,规划设置南北向连接公共建筑的二层步行廊道,进一步缓解东西向交通对垂直滨湖通道的阻隔(图 19)。

图19 慢行街区

4.3 多种公交方式和 TOD 模式

规划城际铁路、城市地铁等多条大运量轨道交通,建立基地与市区甚至深圳的联系;规划中运量的有轨电车环线,串联所有轨交站点和组团中心;华为企业的小火车建立起职住便捷通道;常规公交承担短途接驳客运,解决小运量、中短距离出行,并为轨道交通输运客流;新能源车作为公共交通系统的补充,结合停车场布局设置分时租赁站点;以地铁线和有轨电车线的导入作为地块开发的重要引导,采取 TOD 开发模式,围绕轨交站点和公共交通线路节点组织公共空间,紧凑布局,复合开发,提高用地价值,提升城市活力(图 20)。

图20 TOD 模式分析图

构建城际铁路、城市地铁、有轨电车、常规公交等多种公交方式,并形成高度集成的衔接方式,方便各类交通工具之间的换乘。

5

嵌入式更新策略提升人文品质

松山湖南部腹地多为衰败的工业区、服务落后的生活区、萧条而杂乱的街道。地区集聚了较多的电子、五金等生产企业,单位土地产出效能和产业潜力都较低,整体属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地区整体空间品质低劣。

规划策略采取更新嵌入模式(图 21),以改造更新、新旧融合发展为主,并植入商业、绿化、创意文化空间,形成工作、生活、休闲交融的新型产业社区;在风貌方面注重岭南传统建筑要素的嵌入,突出地域人文特点。

图21 更新模式

结语

6

笔者认为,生态型创新区规划应注重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生态资源、产业活力、交通出行、社区配套、空间尺度、更新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景区、园区、城区融合的“蔓创城”模式(图 22)。

图22 规划效果图

要点包括:第一,价值共赢,协调生态与开发,构建和培育生态可持续空间基础框架。

第二,职住平衡,协调园区与社区功能。配置高端产业链,吸引创新企业、创新人才集聚;产城互动,建立共享、共荣的国际社区,注重就业、家庭、娱乐的融合以及工作、生活、亲子的一体化。

第三,快慢分离,协调通勤与出行。分离快速交通线路,实现人车分流,建立高效、安全、舒适、有趣的步行环境为城市增加活力;注重公交与步行结合的交通出行方式,培育创意、创新、开放、包容的生活与工作氛围。

第四,新旧融合,协调新区与旧区。嵌入式发展营造新旧融合、人文创意的城市风貌。

城镇规划学什么专业好3

说起基建,大家想起的可能是高速公路、铁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那么大家知道我国正在大力建设的“新基建”有哪些吗?

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新基建7大领域及其相关专业,这些都是和国家需要相匹配的专业,未来前途光明,一起看看吧!

什么是“新基建”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新基建”可细分为七大领域: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01

5G基站建设

现在全国5G建设热火朝天,前景一片大好。5G在工业生产、医疗等领域都有很多应用,影响覆盖面广泛。目前国家大力支持5G建设,而且现在5G建设已经影响到了世界局势的发展,某些国家不断打压我国企业就是最好的证明。

相关专业推荐:

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

02

特高压、电力物联网

特高压输电是国家又一重大建设项目。目前我国电力正在全面转向新能源发电,水力发电主要集中在大西南,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主要集中在大西北。要将西北、西南的新能源电力输送到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用电大省,就要靠特高压电网和电力物联网了。

通过特高压,可以减少远距离输电中的电力浪费问题,通过电力物联网,可以让电力传输、利用更加自动化、智能化,为我们日常生活、工业生产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

可以说,特高压和电力物联网,是国家未来能源建设的骨干工程,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大项目。

相关专业推荐: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工程等。

03

高铁、轨道交通

高铁可谓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快速通道”。随着高铁的建设,旅游、物流、贸易等产业都有了极大发展。现在国家还在大力发展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学生们如果对下面这些专业感兴趣,对高铁建设感兴趣,就可以选择这一领域,未来前景非常好!

相关专业推荐:

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轨道交通电气与控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土木工程等。

04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目前最火热、最受关注的行业之一,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在向这一领域加大投资。有权威机构预测,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高达369亿美元。如今,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已运用于智能安防、医疗、金融和教育等领域。目前全世界都在围绕人工智能进行国家战略布局,国与国之间的人工智能人才争夺战已经打响了。

相关专业推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息安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

05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是物联网在工业的应用,是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融合形成的新制造业态。工业互联网能够让工厂生产实现全部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大大增加了生产速度,使企业效益越来越好。

目前工业互联网在整个制造业中都有广泛应用,而且随着中国现在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会越来越稀缺,智能工厂也必然会越来越普及!

相关专业推荐:

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械工程等。

06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说起新能源汽车,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如果现在买车,很多人都会考虑买新能源汽车。然而目前,给新能源汽车充电仍然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因为目前城市里的充电桩密度比较低,很多人对购买新能源汽车有顾虑,通常也是担心充电和续航。

现在国家对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以及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车主,都有很多补贴,有些地方甚至优先给新能源汽车发放车牌,各地的充电桩建设也是如火如荼。

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发展新能源汽车,可以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二是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未来可以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颠覆世界汽车产业格局。三是出于环保考虑,使用新能源汽车可以极大改善环境问题。以上这几点都是目前国家非常重视的领域,关乎国计民生,这种行业前景怎么可能会不好呢?

相关专业推荐:

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

07

大数据中心

大数据中心是现代互联网、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随着5G技术的全面推广,大量基于5G的应用在金融、制造、医疗、零售等传统行业中开始示范和推广。VR、AR、自动驾驶、高清视频、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应用需求也将为数据中心市场发展与服务模式创新打开成长空间。

目前全球40%的数据中心机柜在美国,我国只有8%,而我国互联网用户多于美国,这意味着大数据中心发展空间很大。

目前我国全面启动了“东数西算”工程: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2022年2月,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

相关专业推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5日 星期三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城市规划专业学什么(城镇规划学什么专业好)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9185.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