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开国领袖的故事有哪些名字(开国领袖的故事有哪些)

2023-03-15 13:22:01 技术常识4 详细解答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8615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2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中国历代名人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智慧风声g4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开国领袖的故事有哪些1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天王巨星苏东坡

  苏东坡才华出众,加上长得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因此拥有大批的粉丝。虽然苏东坡“星途坎坷”,但这些忠实的粉丝却一直追随,对他不离不弃。

  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喜欢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苏东坡游览西湖时,忽然着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驾船追了上来。苏东坡不知其来意,一时愕然。女子激动万分地说,她自小就仰慕苏东坡,但一直无缘相见,现已嫁为民妻,今日亲眼看见自己的偶像,也了却了多年的愿望。之后,美女粉丝给苏东坡弹奏了一曲古筝,便驾船翩然而去。苏东坡无比感慨,为此,他写下一首《江神子》。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有一个叫李琪的粉丝,非常想要苏东坡的签名墨宝,但一直没有机会。多年过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签名墨宝,眼看苏东坡就要调离黄州,她心急如焚。离开当日,黄州官员设宴为苏东坡饯行,宴席就设在李琪所服务的酒店。真是天赐良机,李琪决定豁出去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苏东坡酒兴正酣。看到时机成熟,李琪便捧着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随即拿出自己的随身汗巾,求苏东坡签名墨宝。苏东坡倒也爽快,让李琪取来笔墨,挥手便在汗巾上写道:“东坡七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到此,即掷笔袖手,复与宾客谈笑。只写两句?这可把李琪急坏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苏东坡再续。苏东坡大笑,接着写了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书毕,在座宾客无不击节赞叹,李琪也了却多年心愿,激动得流下眼泪。

  苏东坡59岁时被贬至惠州,当时,他的邻居温氏有个女儿叫温超超,年方16岁,貌美如花。在当时,16岁已经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但温超超的眼光极高,任提亲的踏破门槛,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兴地对人说:“嫁人只嫁苏东坡!”于是,每天晚上,温超超不顾其淑女形象,愣是翻过高墙,来到苏东坡窗前听他吟诗诵读。一个晚上,窗外的温超超被苏东坡发现了,慌乱之中,温超超马上就翻墙跑回家中。苏轼跟踪寻到温家,问其缘故。温父无奈地告诉了苏东坡实情。苏东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应温父,要给温超超找到一个好归宿。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苏东坡就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因此不了了之。到苏东坡遇赦放还,途经惠州时,温超超已经抑郁而终。

  在京城的皇宫里,苏东坡的粉丝也不在少数。当时,皇宫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不少宫女都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她们对苏东坡的一贬再贬非常愤慨,但始终无能为力。北宋元丰年间,“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逮捕下狱。宋神宗当时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看到自己的偶像入狱,神宗为此闷闷不乐。后来,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搬出了当年宋仁宗“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的祖训,为苏东坡说情。最终,宋神宗决定对苏东坡从轻处理。所谓的“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其实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对苏东坡爱戴有加的一个体现。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苏东坡的粉丝。有一回,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使辽国,在辽国,苏辙惊奇地发现,辽国人常常向他打听苏东坡的情况。后来,苏辙在给苏东坡的信中写道:“谁将家谱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由此可见,苏东坡在辽国也有极大的影响力。当时高丽国有两个兄弟,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他们分别取名为金富轼、金富辙。轼和辙,正是苏东坡兄弟的名字,由此又可见,苏东坡被外国人崇拜的程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康有为曾是炒房高手

  中国传统文人,通常羞言金钱,以“铜臭味”鄙视之。故不少优秀的文人墨客,都不事生产,不谙经营之道。但也有例外,既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又具备超人的经济头脑,懂得理财。康有为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对房地产有着敏锐的判断力,好几次牛刀小试,便获利不菲。其点子之准,下手之稳,就算现在的炒房高手,也自愧不如。

  康有为流亡海外多年,其间得到了许多爱国华侨的慷慨资助,这是他得以周游列国的重要经济保障。但他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赚了不少钱,特别是在房地产上屡有斩获。

  比如1906年春节期间,他访问墨西哥,受到当地隆重接待。当时墨西哥城正在筹款修筑有轨电车,他敏锐地意识到电车轨道经过的地方,必将成为人气旺盛的商业圈,地价必定随之飙升,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赚钱的机会,便大量购置电车轨道经过之处的地产。没过多少日子,这些地价果然上扬了好几倍,他轻轻松松获得了10多万银元的赢利。

  应该说梁启超也是赚钱的好手,早在1898年就以“保皇会”的名义,用入股的方式向海外华侨集资,在上海创办“广智书局”和“新民丛报社”。他凭借自己的知识资源,占有三分之一的股份,一年收益上万银元。当时康有为因逃避清政府追杀而避居印度吉大岭,经济陷于窘境,他得知后马上汇出1800银元,资助康有为。

  有道是“此一时,彼一时”,当康有为在墨西哥的房地产上狠赚了一笔之时,梁启超的“广智书局”却陷入亏损的窘境,康有为得知后马上写信询问梁启超需要多少钱?梁启超回信说:“每年费用3000银元。”康有为立即汇出5000银元:给梁启超本人3000银元,给梁启超在澳门的家属1000银元,给梁启超的兄弟学费1000银元。出手之阔绰,堪与当今那些房地产老板媲美。“康梁”在政治上结为同盟早已美名远扬,在经济上互相施以援手,也传为佳话。

  康有为晚年经济状况非常富裕。1913年康有为55岁那年结束流亡生涯回国,广东政府发还了被清朝政府抄没的康氏家产,并加发官产作为对康有为流亡15年的赔偿。资本贵在积累与增长,康有为非常清楚这一点,通过炒房地产来获利,依然是他的拿手好戏。他于1914年6月定居上海,租赁上海新闸路16号辛家花园,每月租金120银元,一住8年。这期间他看到上海房地产的升值潜力巨大,便马上变卖了广东的房产,在上海买入地皮。没过多久,上海的地皮飞涨,康有为又大赚了一笔。接着他又投资交通干线附近的房产,同样获利颇丰。

  1921年,康有为在愚园路自购地皮10亩,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住宅,取名“游存庐”,十分豪华。晚年时他还在别处修建、购买了3座别墅,分别为杭州西湖的“一天园”、上海杨树浦的“莹园”和青岛的“天游园”。“一天园”占地30余亩,历时4年才建成。“莹园”建成后转让给别人,属于短线投资项目。青岛的“天游园”原来是总督楼,康有为购买后加以改扩建,他的生命最后终结于此。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慕容垂

  慕容垂重小就勇冠三军,深受父亲慕容皝的喜爱。后来却被太傅慕容评逼走,在在付坚麾下忍辱负重几十载,直到须发皆白才重新收拾了燕家天下,也可以算是大器晚成。

  慕容垂为前燕开国皇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暐之叔。甚得慕容皝宠爱,后来得到慕容恪赏识,曾为前锋都督,前燕吴王。369年晋将桓温率军攻前燕,在枋头撤退,慕容垂以三万骑追到襄邑(今河南睢县),大败晋军。后被太傅慕容评逼走,携妻子投降前秦。淝水之战中进攻被委派进攻襄阳,暗中保存实力,在前秦败后叛变,慕容垂纠合鲜卑、乌桓,建立后燕,率军二十万攻邺,一年后夺据邺城。

  386(60岁)年称帝,定都中山(河北定州市)。393(67岁)年消灭慕容泓的西燕政权。因扣留北魏王拓跋圭弟弟,与本是藩属的北魏关系恶化。395(69岁)年太子慕容宝征北魏,于参合陂之役大败,隔年慕容垂反击,但病死于亲征途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鲁迅

  20世纪上叶的旧中国,人力车夫作为下层社会的一部分饱受歧视和压迫,甚至有大学教授说:“如果诗歌描写车夫,就是下流诗歌。”但鲁迅就在这个时候写下了震撼心灵的《一件小事》。发表于1919年底的这篇小说,让人们感受到了高尚人格的力量: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这篇小说或许有虚构的成分,而实际上,鲁迅和车夫之间,曾发生过不少寻常而感人的故事。据鲁迅日记记载:

  1913年2月8日,“上午赴部,车夫误地上所置橡皮水管,有似巡警者及常服者三数人突来乱击之,季世人性都如野狗,可叹!”。鲁迅痛感世道不公,人性扭曲,弱肉强食,无理可讲,其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1915年5月2日,“车夫衣敝,与一元”。

  1916年5月17日,“下午自部归,券夹落车中,车夫以还,与之一元”。

  1923年3月25日,“黎明往孔庙执事。归途坠车,落二齿”。此事在日记里述焉不详,但在《从胡须说到牙齿》一文中却有补忆:“天气很冷,所以我穿着厚外套,带了手套的手是插在衣袋里的。那车夫,我相信他是因为瞌睡,胡涂……自己跌倒了,并将我从车上摔出。我手在袋里,来不及抵按,结果便自然只好和地母接吻,以门牙为牺牲了。”鲁迅言语间幽而默之,并无任何责怪之意。而且这种事情无独有偶,1912年8月7日,“午归寓途中车仆堕地,左手右膝微伤”。鲁迅对此也仅是轻描淡写而已。后来鲁迅之所以对“坠车落齿”旧事重提,其实是为有关他缺齿的传闻澄清事实,以回击谣言和中伤。

  20世纪20年代末,新兴的交通工具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开始在国内发展,很多人力车夫陷于无以谋生的困境。于是北京数千车夫组织暴动,上街捣毁电车,遭到当局的残酷镇压,许多车夫惨遭杀戮。鲁迅在1929年11月8日给章廷谦的信中愤慨地说:“近日之车夫大闹,其实便是失业者大闹,其流为土匪,只差时日矣。”

  夏日的上海天气炎热,柏油马路上如火烤一般,人力车夫们嗓子焦渴,有时连话都说不出来。鲁迅和内山完造商定,在内山书店的门前设一茶桶,免费供给人力车夫等随时饮用。此事在鲁迅日记中亦有记载:1935年5月9日,“以茶叶一囊交内山君,为施茶之用”。

  周晔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了鲁迅晚年的另一件事:一个寒冷的黄昏,北风呼啸,周建人一家三口去鲁迅家串门。在离鲁迅家不远处,他们看到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原来他光着脚拉车,不小心踩在了玻璃上,玻璃片插进了脚底,鲜血淋漓,伤痛难忍,无法回家。周建人问明情况,赶快跑到鲁迅家里,不一会儿,就同鲁迅一起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鲁迅还送给那个素不相识的车夫一些钱,嘱咐他在家多休养几天,并且把余下的药和绷带给了他。

  鲁迅与车夫的这些事,对鲁迅伟大的一生来说,只是平凡小事,但也足以反映出鲁迅对下层民众朴素而深沉的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开国领袖的故事有哪些2

许多朋友都知道,毛泽东主席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简称“一师”),毕业后,他先后担任过“一师附小”的主事、“一师”国文教员。

朋友们也许并没注意到,还有不少党政军高级领导人也曾有过从教的经历。

在毛主席手下的十大开国元帅中,当过教师的就有九位,其中七位还当过校长。

毛泽东主席

第一,朱德元帅-曾经担任四川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体育教习(也就是体育教师)。

“我是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这是朱总司令在《朱德选集》中的自述。

1907年,朱德考入四川省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

从体育学堂毕业之后,朱德回到老家仪陇县,在县立高等小学堂当了体育教师。

当时,朱德的选择让他的父亲非常恼火。

为了让朱德“出人头地”,他的父亲、母亲勒紧裤腰带,付出了许多。

他们满心希望自己的儿子通过读书而升官发财,光宗耀祖。

没想到事与愿违,自己的儿子却当了“教书匠”,选择了这个行当,也就意味着“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愿望落空了。

尽管这样,父亲最终还是默认了儿子的选择。

朱德为什么执意要报考体育学堂、当体育老师?

首先,体育运动是朱德的爱好,朱德希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其次,朱德认为,体育运动可以强健国人的体魄,教育可以救中国。

应该说,在那个时候,朱德的想法还很单纯。

不过,当了一年体育教师后,朱德的想法有了变化。

朱德认识到,要想改变中国,光靠强健的体魄是不行的,必须改变腐朽的社会制度。

1909年,朱德告别老家,历经70多天,徒步行走1000公里,从仪陇来到了昆明。

离开老家前,朱德写下了一首诗-《赠诸友》:

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

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

因为云南讲武堂只招收云南人,几经周折之后,朱德这个四川人终于考入了云南陆军讲武堂。

这是朱德元帅一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

这一年,朱德刚满23岁。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学府之一,当时,云南、天津、奉天三个讲武堂并称为“三大讲武堂”。

也就从这里开始,朱德踏上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革命道路。

不过,即便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无论军务有多忙,条件多简陋,朱德都没有放弃体育运动这个喜好。

作为军人,朱德把体育运动融入到了部队建设之中。

但凡没有战斗任务的时候,朱德经常会组织一些大大小小的体育比赛。

这个时候,体育教师出身的朱德又有了发挥专业特长的用武之地。

大部分时间里,朱德是裁判员、教练员,人手不够时,他也会亲自上场充当运动员。

著名的“朱德篮球队”就诞生于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年代。

在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简陋的篮球场上,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

除了朱德,同样喜欢打篮球的贺龙、左权、聂荣臻等八路军高级将领也都是球场上的“常客”。

著名华侨陈嘉庚访问延安时看到过这样的场景。

那天,朱德陪同陈嘉庚路过“抗大”操场,一群八路军官兵正在那里打篮球。

看到朱总司令,官兵们齐声高喊:“朱总司令来一个!”

朱德笑呵呵地对陈嘉庚说:“小伙子们这是在向我挑战呢。”

说罢,朱总司令脱去上衣,步履轻松地跑步进入球场。

陈嘉庚看到,球场上的朱总司令身手矫健,奔跑、运球,补位、投篮,朱德丝毫不亚于那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

朱德总司令经常说一句话:“军强文壮,才好打仗办事。”

在朱总司令看来,“铁的体质”始终都是军人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素质。

这也是他热爱体育活动、同时带动大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初衷。

毛泽东主席 朱德元帅

多年的体育锻炼也让朱总司令受益匪浅。

在我党、我军主要领导人里面,朱德总司令的体质无疑是最好的。

万里长征途中,毛主席、周恩来等许多领导人先后病倒,只有朱总司令始终健健康康,就连感冒都没有得过一次。

即便到了晚年,朱总司令也很少生病,他依然腰板笔直、目光炯炯、精神矍铄。

直到去世前一个月,朱德总司令还在人民大会堂接待外宾。

对此,朱德总司令是这样说的:

“因为从小就锻炼身体,所以打了那么多年仗,我没有掉过一次队,一点儿病也不生。”

在朱总司令看来,体育锻炼是健康之道,而强健的体魄是革命的“本钱”。

在体育这个“本行”里,朱德总司令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和参与者和组织者。

在课堂上,朱总司令也是深受学员们欢迎的好教师。

延安时期,朱总司令曾经多次去“抗大”给学员们讲过课。

与毛泽东主席的讲课风格不同,朱总司令的授课方式颇像四川人“摆龙门阵”。

听过朱总司令讲课的人说,朱总司令讲课以讲故事为主,其中贯穿了战略、战术的分析和总结。

他从南昌起义讲到五次反围剿,从万里长征讲到百团大战,不疾不徐,娓娓道来。

一堂课下来,学员们如同重新回了一次战场,胜在哪,败在哪,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第二,林彪元帅-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首任校长。

林彪元帅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属于为数不多的“科班生”。

林彪接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排兵布阵、领兵打仗颇有章法,深受毛泽东主席的赏识。

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陕北之后,中共中央决定在保安开办“红军大学”。

毛泽东主席对这件事情极为重视,他亲自担任了“红军大学”教委主席,同时点名让林彪这位红军头号战将出任“红军大学”的校长兼政治委员。

“红军大学”后来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后,林彪继续担任该校的校长职务。

“抗大”没有像传统军校那样设置众多的学科分类,全部课程也只有四门,分别是《党的建设》、《马列主义基础》、《战术概则》、《哲学》。

“抗大”的课程不多,但是,授课教师的阵容却极其“豪华”。

教授《党的建设》课的教师是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朱德总司令;

教授《马列主义基础》课的是从苏联留学归来、曾经担任过我党最高领导人的博古;

教授《战术概则》课的教师有好几位,其中有黄埔二期学生何迪洲等“科班生”,朱总司令、林彪等首长也经常亲自充当这门课的教师。

换在平常,性格内向的林彪校长寡言少语,惜字如金。

但是,一讲起战术、战例分析,林彪则得心应手、滔滔不绝。

抗大校长林彪

在“抗大”的四门课里面,《哲学》这门课的教学难度最大。

“抗大”学员基本都是红军团以上高级干部,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其中还有不少人是“半文盲”。

由谁来讲这门课,如何讲好这门课,让学员们听得进、听得懂,“抗大”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教师人选。

最好,还是毛泽东主席“毛遂自荐”,自告奋勇揽下了这个不容易完成的任务。

除了这四门课外,“抗大”还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演讲会,周恩来、刘少奇等许多领导干部都曾经在“抗大”发表过演讲。

解放战争时期,在人民解放军经略大东北的时候,林彪还兼任过东北军政大学校长。

第三,刘伯承元帅-曾经担任过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等学校的校长。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刘伯承这位有着丰富军事理论和军事教育经验的战将兼任了“抗大”副校长。

全国解放后,刘伯承再执教鞭,担任了南京军事学院首任院长。

说起军事教育,刘伯承元帅应该是我军高级将领中教学经验最丰富的一个。

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回到中央苏区之后,刘伯承就担任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

长征途中,刘伯承又担任过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校长。

刘伯承校长讲课的风格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这就是:形象、通俗。

以讲授“炮兵基础”这门课为例。

为了让红军战士记住并理解弹道抛物线的原理,刘伯承在课堂上是这样讲的。

他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在撒尿的小男孩。

战士们不知就里,看着画在黑板上的小顽童,战士们哄堂大笑。

等战士们笑够了,刘伯承指着小男孩问:“小男孩撒尿,撒出去的是不是一条直线?”

战士们异口同声道:“不是!”

刘伯承点头说:“对,小孩撒尿,撒出去的不是直线,而是一条抛物线。”

刘伯承接着说:“大家记住,打炮就像小男孩撒尿一样,炮弹出膛以后的飞行路线也是一条抛物线,这就是‘弹道’”。

无须更多的解释,所有听课的战士都知道了“什么叫抛物线”,明白了弹道原理,而且永远都不会忘记。

担任“抗大”副校长之后,刘伯承主要负责军事理论的教学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兼任了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

除了亲自教课、亲自编写教材之外,刘伯承还翻译了大量外国军事著作。

关于军事教育,刘伯承主张“建军必建校”,“治军必先治校”。

指挥作战的时候,刘伯承是运筹帷幄、足智多谋的“军神”;

毛泽东主席 刘伯承元帅

硝烟散尽之后,刘伯承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办军校,当教书匠。”

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曾经考虑让刘伯承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之职。

刘伯承却向毛主席提出:“这个参谋长我就不当了,还是让我去办军校、教书吧”。

从1950年10月起,按照毛主席的要求,刘伯承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南京军事学院的筹备工作。

1951年1月15日,南京军事学院(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正式成立,刘伯承担任了这个学校的首任院长。

军校开办之初,刘伯承不仅要克服物质贫乏带来的困难,还面临着教师严重缺乏的困难。

经过中央军委批准,刘伯承另辟蹊径,在起义、投诚的原国民党军队里挑选600名军官充实到了教师队伍,人数一度达到全体教师的七成。

刚开始的时候,学员们戏称“这是打败仗的教打胜仗的”,对这种做法不理解,不尊重那些“手下败将”。

刘伯承却在学院提倡“尊师重道,教学相长”,帮助学员们转变了思想。

可以这么说,为了人民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刘伯承元帅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影响非常深远。

刘伯承也因此被誉为新中国“军事院校之父”。

第四,贺龙元帅-当过“半日学校”校长、贺龙中学校长、西北军政学校校长。

贺龙元帅小时候没上过几年学,但是,他却十分重视文化学习和军队教育。

参加南昌起义之前,贺龙就想方设法开办学校,尽力让穷苦百姓的子弟入学读书。

他办过一个名叫“半日小学”的小学堂,并自任校长,专门招收那些读不起书的穷苦孩子。

因为那些孩子还要挣钱养家,不可能全天都来学校上学,所以,小学堂每天只上半天课。

“半日小学”因此而得名。

1945年9月,贺老总又在山西吕梁创办了一所中学,同样主要招收穷苦人家的孩子。

贺龙自任这个学校的校长,并多次到学校看望孩子们,有时候也给他们上课,向孩子们灌输一些革命道理。

这个中学被称为“贺龙中学”,三年后,“贺龙中学”与陕甘宁步兵学校合并组成了西北军政大学。

贺老总继续担任这个学校的校长。

毛泽东主席 贺龙元帅

据统计,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贺龙元帅先后创办过40多所学校,培养了数万名学生。

贺老总命令开办的教导队、培训班、讲习所、军政干校、随营学校更是不计其数。

据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晓明回忆,贺老总一生总共创办了1890所培训教育机构。

看到这个庞大的数字,你是不是会感到一种震撼和惊讶?

第五,陈毅元帅-曾经兼任过华东军政大学校长。

陈毅元帅是我军不多的“军政双优”的代表性人物。

他当过政治工作者,也长时间担任部队的军事主官。

陈毅年轻的时候曾经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工作过。

他的公开身份是军校政治部的准尉文书。

当时,黄埔武汉分校实际上的负责人是政治总教官恽代英。

党组织的其他几位成员基本上都是军校的教官,他们的职级都高于陈毅。

但是,在党内,陈毅是武汉分校我党组织的负责人。

所以,在不公开的场合,武汉分校经常会出现“准尉给校官布置任务”这样的一幕。

陈毅虽然不是军校的教师,却经常有机会给学生讲课。

这是因为,武汉分校虽然在名义上属于国民党,事实上,军校的管控权基本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

为了培养真正的革命军人,恽代英会经常安排陈毅给学员们上政治课,这个时候,他的身份是“代课教师”。

所以,许多曾经就读过武汉分校的将军都对陈毅印象深刻,尤其对他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教学风格记忆犹新。

毛泽东主席 陈毅元帅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毅元帅真正当了一次校长-华东军政大学校长。

华东军政大学刚成立,陈毅校长就送给了学员们一个特殊的“见面礼”。

学校当时要求所有学员都要剃光头,对于这个要求,来自军队的学员毫无意见,痛痛快快地剃光了头。

可是,那些从地方入学的学员就有意见了,纷纷表示“不能接受”。

陈毅校长二话不说,他当着全体学员的面,痛痛快快地剃了个光头。

在开学典礼上,陈毅校长摘下帽子,指着自己的光头说:“我是你们的校长,剃光头是我的要求,我这个校长当然要带这个头。”

“从入学开始,大家要从零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剃光头只是第一步,这叫做‘从头开始’”。

在陈老总的言传身教和正确领导之下,华东军政大学发展迅速,为华东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人才。

第六,罗荣桓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首任院长。

毛主席曾经称罗荣桓元帅是“一生共事的人”。

从1927年上井冈山那一天开始,到1963年逝世,罗荣桓元帅始终追随毛主席,风风雨雨三十余年,从来未曾辜负。

在开国将帅中,罗荣桓元帅是少有的全日制大学生之一。

他毕业于武汉中山大学,参加革命后,他长期从事政治宣传工作,是我军政工干部的杰出代表人物。

参加革命前,罗荣桓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工程师。

25岁之前,他一直在青岛、武汉、上海、广州等地求学,希望走一条知识救国、实业救国的道路。

因为近视,罗荣桓认为自己不适合从军。

但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对民族危亡的忧虑,最终让满身书生气的罗荣桓放弃了原本的理想,投笔从戎参了军,而且一干就干了一辈子。

毛泽东主席 罗荣桓元帅

作为资深的军队政治工作者,罗荣桓有丰富的革命理论知识和很高的演讲水平。

因此,罗荣桓屡屡被我军各类学校聘请为教师,频繁出现在“三尺讲台”之上。

建国后,罗荣桓元帅亲自领导创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并担任了这个学校的首任院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为部队培养了近万名政工干部。

不幸的是,罗荣桓元帅英年早逝,成为第一位去世的开国元帅。

对于他的逝世,毛主席表示了深切的惋惜和哀悼。

他在诗中悲痛地写道: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第七,徐向前元帅-当过小学教师、“抗大”校长。

与朱德元帅一样,徐向前元帅年轻时也当过小学教师。

不过,他俩离开学校的原因却不一样。

朱德元帅当年是主动辞职,而徐向前元帅却是因为被学校辞退而离开的学校。

徐向前被辞退的原因是:他向学生宣传了爱国主义思想,因此触犯了学校的忌讳。

从此之后,徐向前投笔从戎,开始了漫长的军旅生涯。

不久之后,徐向前被编入孙中山先生的卫队,参加了北伐誓师,并在1924年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一期。

在人民军队中,像徐向前、陈赓这样的“黄埔一期生”寥寥无几。

因此,1943年春,毛泽东主席找徐向前谈话,提出让他接任“抗大”校长一职的想法。

在此之前,“抗大”的校长一直由徐向前的“黄埔学弟”林彪担任。

“平型关大捷”之后,因为被友军误伤,林彪不得已离开前线回到延安疗伤。

在此期间,林彪继续担任“抗大”校长。

但是,因为延安的医疗条件太差,中央把林彪送去了苏联,在那里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因此,林彪在苏联疗伤期间,“抗大”的工作事实上由“抗大”教育长罗瑞卿主持。

对于毛主席让他当“抗大”校长的提议,徐向前事前没有任何思想准备。

但是,徐向前非常清楚“抗大”在毛主席心目中的地位,自然也知道校长这个职务的分量。

所以,徐向前一口回绝道:“不行啊,我根本没有办学经验,你还是找别人吧。”

事实上,毛主席早已拿定了主意。

他对徐向前说:“林彪是黄埔四期的,你是黄埔一期的,说起来你还是林彪的学长呢。”

“依我看,你来当这个校长是最合适不过了的了。”

徐向前不便再做推辞,接下了“抗大”校长的重任。

毛泽东主席 徐向前元帅

在担任校长期间,徐向前采取了与林彪截然不同的领导、管理方法。

林彪不苟言笑,管理学员严肃、严格、严厉。

徐向前则温和、谦逊,同时注重带头示范、言传身教。

他的耐心极好,从不骂人,却“不怒自威”。

学员们对徐向前这位新校长心悦诚服,那些功劳大、资格老的学员对他也是恭恭敬敬,言听计从。

毛主席后来评价道:“办军校,徐向前还是很有一套的。”

第八,聂荣臻元帅-曾经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

聂荣臻元帅是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曾经就读于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化学工程系,后来还去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过。

1924年,聂荣臻又成为伏龙芝军事学院东方系第一批中国学员之一。

1925年,聂荣臻奉命回国参与筹办黄埔军校。

严格说来,聂荣臻一开始并不是黄埔军校的教官。

在黄埔军校,聂荣臻的职务是军校政治部秘书。

但是,在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安排下,聂荣臻兼任了军校的政治教官。

黄埔二期、三期、四期的学员都曾听他讲过“社会发展史、政治工作”等课程。

聂荣臻讲课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他善于把枯燥的历史和生涩的政治理论讲得有滋有味、深入浅出。

毛泽东主席 聂荣臻元帅

很多学生都很喜欢听聂荣臻的课。

这些学生包括很多黄埔名将,比如:

林彪、刘志丹、黄公略、王耀武、张灵甫、胡琏、戴安澜、谢晋元等等。

“中山舰事变”后,聂荣臻奉命离开了黄埔军校,转而担任了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特派员。

第九,叶剑英元帅-曾经担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政治教官,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华北军政大学校长。

他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军事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院长。

当年,受廖仲恺先生邀请,叶剑英也参与了黄埔军校的创建工作。

黄埔军校正式开学后,叶剑英担任了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兼兵器学教官。

据陈赓等黄埔学生回忆:“叶剑英教官讲课很风趣,一点都不枯燥,我们都很愿意听听讲课。”

“不过,他的国语说得不怎么样,广东口音太重,我们有时候会听不清楚他的讲话,还会闹出些误会。”

毛泽东主席 叶剑英元帅

事实上,叶剑英在黄埔军校以“严整学风”而著名,他既严厉,同时又不失通情达理。

因此,叶剑英是黄埔军校中最有威望的教官之一。

后来,因为前线战事吃紧,叶剑英离开了黄埔军校,重新回到了粤军第二师。

在中央苏区,叶剑英还担任过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为红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抗日战争时期,应蒋介石的请求,叶剑英还主持过国民党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多次给国民党军高级将领讲授游击战术。

解放战争时期,叶剑英又担任了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为华北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政人才。

1958年,叶剑英创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并担任了院长兼政委。

同一年,叶帅又兼任了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院长。

毛泽东主席 彭德怀元帅

十大开国元帅中唯一没有教师经历的是彭德怀元帅。

彭德怀元帅没有当过老师,却也不是一些人想象中的“一介武夫”。

他非常喜欢读书、学习,即使战事再繁忙,彭德怀元帅也会抽出时间读书学习。

而且,彭老总写得一手笔力遒劲的毛笔字,还写过不少诗。

另外,在彭德怀元帅身边工作过多年的同志说过一个情况。

彭老总有一个习惯,对于在他身边工作且能力表现优异的同志,彭老总一向不同意他们调去别的地方。

但是,只要他们是调往军事院校学习、工作,彭老总都会“忍痛割爱”,毫不犹豫地给予“放行”。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与其他开国元勋一样,彭老总也十分认同毛泽东主席说过的那句话: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开国领袖的故事有哪些3

今天介绍的这位开国少将,名叫郑国仲,参军的经历非常传奇,后来发生的故事,更是让人感动

有多感动呢?谁看谁落泪! 郑国仲小时候因为家里穷,父母就把他送到一家裁缝店里当学徒,多少有碗饭吃。 学成归来后,郑国仲在家一边种地,一边接裁缝的活儿。来找郑国仲做衣服的都是穷人,郑国仲不忍心收他们的钱,结果生意惨淡,快要关门大吉了。

有人说他太傻,郑国仲却说:「 ”我不当裁缝还能种地,不让种地,我还能当兵,饿不着我!” 有一年,湖北红安来了一支红军,当时郑国仲正挥舞锄头在地里刨坑,看到红军,郑国仲就问其中一个战士:「 ”红军是干什么的?”战士说:「 ”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郑国仲大喜,说:「 ”我等的就是你们!”说完,把锄头一扔,也没通知家里,就「 ”混”进了红军队伍里。 父母等到天黑也不见郑国仲回家,一打听,才知道儿子竟然跑去参军了,再出门寻找,早就没了人影。

红军打仗非常危险,郑国仲经常看到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地倒下,虽然很难过,但他始终没有退缩过。有一次作战时,郑国仲受了伤,战友劝他撤下来,郑国仲来了脾气,大眼一瞪,说:「 ”回去干什么,当裁缝?我就是死在战场上,也比当裁缝强!” 到了解放战争时,郑国仲担任中原野战军3纵副司令。有一次,部队行进路线正好路过郑国仲在湖北红安的老家,郑国仲就决定抽空回家看看,毕竟二十多年没见过父母了,他甚至不知道父母是否还健在。

郑国仲很快就找到了家,刚想敲门,从旁边走过来一个老太太。老太太头发全白了,正弯着腰背一堆柴火。郑国仲的眼睛立刻湿润了,这正是自己朝思暮想二十多年的母亲啊! 郑国仲叫了一声「 ”娘”,把老太太吓了一跳,端详着郑国仲,竟没认出来,因为前些年老太太就听人说,儿子早就在战场上牺牲了。老太太颤微微地说: ”长官有什么事啊,是不是想喝水?” 郑国仲点了点头,问家里还有别的人吗?老太太说,还有个老头子。老太太带郑国仲进屋的时候,叹息着说:「 ”二十多年前,儿子参军去了,后来死在部队里了。老头子每天都在想儿子,你说话的时候要注意下。”郑国仲已经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果然,在昏暗的堂屋里,有个同样花白头发的老头儿,正围着一堆火在烤。郑国仲双膝一弯,跪在二老面前,痛哭失声。

两位老人都没认出郑国仲,但从他的穿着看,是个大官,都吓得不知所措。郑国仲流着泪说:「 ”爹!娘!我就是你们不争气的儿子郑国仲啊!” 老两口儿一听,都惊呆了,可又不敢相信。郑国仲忙用家乡话把自己的家庭情况报上来,丝毫不差,老两口儿这才相信自己失踪二十多年的儿子终于回来了!母亲抱着郑国仲号啕痛哭,父亲也在一边直抹眼泪。

因为部队要急着行军,郑国仲只是和父母短暂相聚,他说:「 ”儿子这条命已经给了解放军,前线有战事,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郑国仲把自己所有的津贴都拿出来,塞在父母手中。临别时,郑国仲郑重地下跪,给父母磕了三个头,才含泪离去。 建国后,郑国仲出任海军青岛基地第一副司令,虽然工作繁忙,没多少机会回家,但每个月都会把自己的工资省出一部分,寄回老家,以孝敬二老。

关于领袖人物的故事(领袖人的故事有哪些)

古代的领袖有哪些故事和传说(古代的领袖有哪些故事)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5日 星期三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开国领袖的故事有哪些名字(开国领袖的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9085.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