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关于领袖人物的故事(领袖人的故事有哪些)

2023-02-18 10:44:01 技术常识4 详细介绍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7050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8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十大元帅的“唯一”:平凡中的伟大,看看他们的经历你就明白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宋亚群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领袖人的故事有哪些1

十大元帅的“唯一”:平凡中的伟大,看看他们的经历你就明白了!

能够当上元帅的肯定不是一般人,毕竟部队中有千军万马,元帅一共也才十个。元帅是我军的最高军衔,个个都是“武曲星”下凡。

十大元帅各有各的贡献,每个人都有着辉煌的经历,平时我们学习他们的传记、体味他们的生平,那些丰功伟绩都已经烂熟于心了,今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十大元帅比较另类的“唯一”,看完之后就会觉得这些军事家其实也是凡人,也有可爱的一面。

而且,相信今天所说的十大元帅的“另类唯一”,有很多不为人知,可能作为军事发烧友的你也不一定知道吧!

朱德:唯一一个自费留学的元帅。

朱德早年间的经历可以说是非常辉煌,袁世凯还在台上的时刻,朱德就当过云南护国军的旅长,跟随大英雄蔡锷护国讨袁。后来又当过云南宪兵司令和警察厅长,是滇军中鼎鼎大名的实权人物。

但朱德为了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这些荣华富贵都不要,一心向往共产党。可惜他的入党请求被当时的总书记陈独秀拒绝,朱德非常苦闷,于是和好友孙炳文一起来到欧洲。

在德国,他认识了比他小12岁的周恩来,两位伟人一见如故,在周恩来的介绍下,朱老总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1922年的事,朱德也因此成为最早入党的元帅。

朱德在欧洲的留学是自费的,而且上的还都是非常好的大学,这和其他元帅的勤工俭学和公派不一样,朱德是唯一一个自费留学的元帅。

彭德怀:唯一一个小时候要过饭的元帅。

十大元帅中,有些人的出身很苦,但再苦也没有比彭德怀更苦的。

彭德怀的家庭出身是赤贫,几乎是家徒四壁,他小时候曾经有过跟着白发苍苍的奶奶、牵着年幼的弟弟在大年夜出去讨饭的悲惨经历,甚至没有要到东西吃饿得昏倒在地。

这种非常悲惨的童年铸就了彭德怀铁一样的个性,他恨透了吃人的旧社会,因此性如烈火、嫉恶如仇,养成生活上十分俭朴、性格上从不轻易服输的特点。他关心民间疾苦,晚年还在种地以验证亩产到底多少,这种精神可以说从小就养成了。

彭德怀的个人生活不算圆满,不仅夫人浦安修和他离婚,他一生连个孩子都没有。

林彪:唯一一个“一门三杰”的元帅。

抗日战争爆发、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时候,毛泽东曾和林彪开玩笑:“假如林育南还在,干脆八路军这三个师都由你们林家包了。”

林育南是著名的革命烈士,林育英(即张浩)是八路军129师政委,林育蓉则担任八路军115师师长——林育蓉就是林彪。

林氏三兄弟是堂兄弟,一门三杰,这在十大元帅中是极为罕见的。

可惜,早期革命领袖林育南在1931年被敌人杀害;林育英(张浩)曾任驻共产国际代表,对树立毛泽东的领袖地位贡献很大,在担任129师政委之后病情加剧,不得不回延安治病,129师政委一职由邓小平担任,张浩去世后,毛泽东极为悲痛,亲自为其抬棺。

刘伯承:元帅中唯一一个在南昌起义之前就当上国民革命军中将军长的共产党人。

十大元帅中刘伯承的出道非常早,是赫赫有名的川中名将。他有很多外号:四川一条龙、当代孙吴、川中军神。

在南昌起义之前,我党其实曾策划过一次起义,即由刘伯承、杨闇公、吴玉章和陈毅领导的顺泸起义,刘伯承担任总指挥——这是我党独立领导的最早的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前,十大元帅中已经有好几人功成名就,如兵强马壮的贺龙、粤军实力派叶剑英、滇军名将朱德等,但从级别上讲,刘伯承是十大元帅中唯一一位担任中将军长的共产党人。

朱德在此之前没有当过军长,贺龙是军长,但他比刘伯承晚一个月,而且,那时他不是共产党员,叶剑英是第4军参谋长,而叶挺只是副军长,其余的聂荣臻、谭平山等人,都没有当过中将军长。所以,刘伯承成为唯一的军长,不过,南昌起义时并没有自己的部队,是个“光杆司令”,真正带部队来南昌起义的,是贺龙和叶挺。

贺龙:十大元帅中唯一的一位江湖豪杰。

十大元帅中,如果说彭德怀最坚毅的话,那贺龙就最豪爽,这和他的家庭出身有直接的关系。

贺龙出身也挺苦,由于生存的需要很早就出来跑江湖、混社会,他祖父是清朝的武举人出身,因此贺龙从小就练武。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世态炎凉的人际关系让年纪轻轻的贺龙变成了一位义薄云天的江湖豪杰和侠士。

因为有江湖豪杰的因素在,所以早年的贺龙经历非常传奇,“两把菜刀闹革命”的传说让毛泽东都心生向往;南昌起义失败后,他回到老家拉队伍,短短时间从无到有拉起一支坚定顽强的部队,这样的本事只有贺龙有。

贺龙对党无限忠诚,南昌起义他把一般军阀视为个人财产的军队贡献出来起义,八路军时代他听从党的命令在晋绥保卫党中央,解放战争又把自己一手带出来的队伍交给彭德怀组建西北野战兵团——他的传奇、他的豪爽已经被大家熟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贺龙就是这样的人。

陈毅:唯一一个自己给自己“动手术”的元帅。

陈毅是十大元帅中唯一一位没有参加过长征的人,在长征前夕他受重伤,战斗中胯骨被流弹击碎,行动不便的他就奉命留在苏区领导游击战争。

游击战争很苦很苦,可以说是艰苦卓绝。本来陈毅就有伤,不得不让人用担架抬着他行军,伤情好点之后,他就拄着棍子坚持工作。当时物质环境极差,陈毅的手术是在红军长征之前做的,还是周恩来强令把已经打包的设备卸下来给陈毅检查和做手术,但由于手术条件差,手术不能算很成功,再加上没有时间恢复,在打游击的时候,陈毅的伤口不时发炎,痛苦不堪。

有一回陈毅急了,在没有消毒药品、更没有医护人员的情况下,自己咬着牙用手挤伤口,竟然挤出半盆脓血,更令人惊叹的是,这次居然把一些手术时没有清理干净的碎骨给挤了出来!“手术”完成之后,陈毅虚脱得几乎昏过去。

不过,陈毅的“医术”看来是很精湛的,因为这次把碎骨取出,结果他的伤势反而一天天好起来,再也不会拖他的后腿了。

罗荣桓:唯一一位参加过秋收起义的元帅。

十大元帅中参加了南昌起义的有7人之多:贺龙、朱德、刘伯承、聂荣臻、叶剑英、陈毅和林彪,参加了广州起义的也有叶剑英、聂荣臻和徐向前等3人,只有罗荣桓一人,参加了秋收起义。

罗荣桓出身还不错,文化程度也很高,应该算是十大元帅中少有的“正牌大学生”。他在武昌大学读书的时候加入共青团,随即转入共产党,之后的精力基本都放在湖北和湖南两省的革命运动上。秋收起义爆发,罗荣桓作为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特务连党代表追随毛泽东起义。

秋收起义后,罗荣桓跟着毛泽东上了井冈山,这个过程中,他亲自经历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定“把支部建在连上”,从此,作为毛泽东最重要的学生,罗荣桓逐渐成为军中的“政工元帅”。

罗荣桓是十大元帅中去世最早的,他也是唯一一名在1966年之前就去世的元帅。

徐向前:唯一一位被蒋介石和阎锡山都看走眼的元帅。

徐向前的一生,注定要和现代中国两位大人物扯上关系,一个是统治了山西几十年的大人物阎锡山,另一个就是旧中国的主宰者蒋介石。

徐向前上过师范,他的教育是半军事制的,后来也当过小学老师,不过,显然他不是当老师的料,都莫名其妙地被解雇了,可能主要原因就是他不善言谈,为人太木讷。

阎锡山和徐向前是真正的老乡,两个村子就隔一条小河。而且,阎锡山还是徐向前的老师和校长,但在徐向前读书的时候,阎锡山无论如何都没看出竟然是这个瘦削的年轻人最终把他赶出了山西。

蒋介石是徐向前在黄埔军校的校长,至今我们都能看到“善于发现人才”的蒋介石和徐向前的对话,加起来不足二十个字,蒋校长看到这个学生既不写文章,也不谈主义,更不对校长表示崇敬,觉得他太平庸。

后来,一起逃到台湾的蒋介石和阎锡山在谈到徐向前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抱头痛哭。

聂荣臻:唯一一个有特科经历的元帅。

十大元帅都在战场上立有煊赫的功勋,但聂荣臻的功勋还建立在另外一个战场上,那就是没有炮声隆隆但有刀光剑影的特科。

特科的最高领导人是周恩来,骨干人员除了“红色特工王”李克农上将外,还有陈赓大将、康生、顾顺章、向忠发以及聂荣臻等人,陈云等人也参加过特科的领导。

二、三十年代,斗争环境极端艰苦而危险,在上海的中央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军警宪特,还要当心叛徒的破坏,因此,以开展秘密工作、获得军事情报以及惩处叛徒为主要任务的特科在上海成立。

聂荣臻是1930年春天到上海特科的,几个月之后调往中央苏区,时间虽然不长,但仍然险象环生,在聂帅撰写的回忆录里,有这段特殊生活有详尽的描写。

叶剑英:唯一一位出身粤军将领的元帅。

我军的高级将帅多出身在南方,其中尤其是湖南、四川(包括今天的重庆)、湖北更为集中,而广东出身的高级将领也有不少。

除叶剑英外,张云逸大将也是广东人(今海南),叶挺是广东人,肖向荣、邓逸凡、曾国华、谭甫仁等名将也是广东人。

叶剑英在粤军中有深厚的人脉,曾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参谋长,第4军就是粤军。后来的国军体系中,地方色彩很浓郁,和中央军成为鲜明的对比,这是一大特色。在粤军中,著名将领很多,许崇智、李福林、张发奎、薛岳、邓演达、余汉谋、蔡廷锴、罗卓英、蒋光鼐、吴奇伟、黄琪翔、黄百韬都堪称一代名将,其中的蒋光鼐、蔡廷锴、黄琪翔后来都留在了新中国。

在众多的粤军名将中,叶剑英无疑是最为优秀的那个!

领袖人的故事有哪些2

编者按:今天是中秋佳节,1976年的9月8日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一生中度过的最后一个中秋节,是在病榻上度过的。这一天刚刚过去,9月9日凌晨,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每逢佳节倍感恩,最是感恩毛主席!今天,我们特意采撷十一个毛主席与中秋节有关的故事,缅怀伟大领袖丰富多彩的壮丽人生,表达我们永远的缅怀、敬仰和感恩!

1916年中秋征友结义

中秋节,对毛泽东来说有太多的不解情缘。他以“二十八画生”为名征友结义的故事,早已人人皆知,而当年所征到的三个半朋友中的半个朋友李立三,就是在中秋节认识的。

青年毛泽东

1916年(有文献说是1917年,李立三根据自身经历纠正了这一说法)的中秋节,在长沙南城门看到征友启事的李立三,很拘谨地在湖南第一师范与毛泽东相约,在他的印象中毛泽东是一个“怪人”,所以就没有敢同他谈话,只是看了看,但这却是他第一次与这位伟人相识。

后来,毛泽东闲谈这段往事说:“原来是你呀!当时我跟你讲话,你没有回答。”他又说:“那次征友活动,只交了三个朋友,现在再加上你,当时我们没有对话,只见了一面,那就算半个朋友吧!”

也许,毛泽东早已淡忘了这个相识的日子,而李立三却一辈子记住了这年的中秋节。

1917年中秋聚会激辩

1917年的中秋节,血气方刚的毛泽东和同学聚集在湖南第一师范后面的山上,群情激昂地辩论“救国之道”。

毛泽东(四排右起第二)就读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时的同学合影

当时有人主张从政,有人提出从教,毛泽东认为,前者需要金钱与关系,后者耗时太久。别人问他的办法,他径直回答:“学梁山泊好汉。”在封建社会的枷锁下,奋起战斗才是救国的唯一出路。

这次和同学之间的中秋激辩,为他后来的革命事业确立了方向。

1919年中秋回乡祭母

1919年的中秋节,本是家人的团圆节,不想却变成了毛泽东的别母节。

这一年10月5日,一直在毛泽东心目中占有崇高位置的母亲文七妹,因积劳成疾,身患瘰疬,年仅52岁就不幸辞世。噩耗传到长沙,正在领导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毛泽东,悲痛欲绝。

三天后,也就是1919年的中秋节,他才从长沙星夜兼程赶回韶山,当时母亲已入棺,他禁不住放声恸哭。

年轻的毛泽东和母亲文七妹、弟弟等的合影

毛泽东跪守在母亲灵前,以泪和墨写下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母文》,赞扬了母亲敦厚诚实、勤劳俭朴的美德,抒发了毛泽东对母亲的爱戴和追思之情。

1959年6月,毛泽东回韶山故乡时,想起当年中秋的一幕,他向父母的墓地深深鞠躬,说:前人辛苦,后人享福。

1925年赋诗言志忆中秋

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离开长沙到广州时,写下了《沁园春·长沙》这篇不朽诗作。

诗中的最后一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其实并非写意当时的实境。据陈赓回忆,毛泽东在这首词里所说的“中流击水”,发生在1914年中秋节。毛泽东等几个青年泛舟湘江,明月朗照之下,心情舒畅,有人提议游泳,陈赓第一个跳下水,激起一片浪花。众人纷纷跳水,毛泽东在水中喊:“莫把我的布鞋打湿了!”当时他刚买了一双新布鞋。

毛泽东曾提过“诗言志”三个字,他在写《沁园春·长沙》时提及10余年前童年趣事,既是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更是抒发了准备投身伟大革命洪流的坚毅和豪情。

1927年中秋宣誓暴动

中秋节曾充满战斗豪情,销烟中曾悠闲饮酒赏月,乐观诗意和家庭欢笑也曾弥漫战斗岁月中的中秋节。

1927的中秋节,肖家祠堂的天井上空挂着一轮皓月。时任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的青年毛泽东,由安源到达湘赣边陲山城铜鼓。

毛泽东指着一轮圆月对与会的人员说:“今天是中秋节,我没有给同志们带来月饼,但我带来了比月饼更好的东西,这就是党的‘八七’会议的精神。”

他宣布了举行秋收暴动的决定,把二十军独立团的番号改为中国工农革命军三团,毛泽东的动员使人们明显感觉到临战空气。

当天,他激情豪吟《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沉沉,霹雳一声暴动。

1940年中秋团聚之宴

1940年6月,毛泽东年届半百喜得小女李讷,十分高兴。女儿满月后的中秋节,毛泽东特意以他和江青的名义邀请中央医院部分医护人员,到他家里做客。

毛泽东、江青与李讷

因为当天请来的客人多,除平时的厨师外,毛泽东还让机要秘书叶子龙及其夫人江英过来帮厨,弄出一顿在当时的延安来说绝对算得上高规格的丰盛午餐。

看着女儿咧嘴甜甜地笑,毛泽东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度守了一个气氛热闹而欢快的中秋节。

1947年中秋《喜闻捷报》

1947年的中秋节,毛泽东是在胜利欢庆中度过的,刚刚结束的沙家店战役改变了西北战局。在陕西朱官寨的一个院子里,毛泽东与战士们席地而坐,就着辣椒喝酒、赏月、谈天,山居过节,他们居然也吃到两块月饼和几串葡萄,小院里传来开心的欢笑。

夜深人静时,一轮皓月挂在天空,毛泽东抑制不住胜利的喜悦,逸光遄飞,诗兴大发,挥毫赋诗《喜闻捷报》: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诗曰: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1948年战火中的中秋

1948年的中秋节,毛泽东则是在济南战役的炮声中度过的。他在对许世友全面作出战斗部署后,静静地等待着胜利的消息。

1948年9月16日正值阴历中秋节,月明星稀,秋高气爽。根据攻城指挥部的命令,进攻济南的战斗从午夜时分开始,“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呐喊声响彻云霄。

经过8昼夜的激烈攻坚作战,在徐州之敌尚未来得及北援的情况下,全歼守敌10.4万余人,济南宣告解放。

1957年中秋畅游湘江

1957年,65岁的毛泽东已步入晚年,他从内心感受到了光阴的无情。也许是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强健的体魄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豪迈誓言,这一年的中秋节,他选择了畅游长江和湘江。

毛泽东在游泳

在品尝彬州梨的同时,他在长江和湘江的激流中展示了自由泳、侧泳、蛙泳、仰泳等各种泳姿,但他最拿手的是自由泳和侧泳。他可以在水上急速前进,又可以仰身躺在水上,两手反过去当枕头,两脚在水面上长时间不动,任水漂流。他还可以“站立”在水中,表演“立正”。

之后,他又去了杭州,观看钱塘江大潮,并在钱塘江游泳,从此留下了“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分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的美丽诗篇。

1976年中秋伟人辞世

1974年7月至1975年4月,80多岁高龄的毛泽东离开北京,先后在武汉、长沙、南昌、杭州停留270天,特别在长沙停留了114天。

有历史学者认为,这期间的中秋节,毛泽东是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度过的,因为这期间他作出了一个重大决策,重新选择邓小平接班。

毛泽东与邓小平

1975年的中秋节,陆定一的子女请复出后的邓小平转交毛泽东一封信,转达了陆定一被关押之前对毛泽东所表达的坚定信念,并期望毛泽东再次挽救他们的父亲。

中秋节过后四天的9月28日,毛泽东批示:请小平同志商有关同志,研究一下,提出意见告我。然而,病入膏肓的毛泽东再也无力过问这一问题。

1976年的中秋,毛泽东已是弥留之际。进入八月十六凌晨时分,他就永远离开人世。

毛泽东的一生,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在革命的战斗生涯中,毛泽东所经历的付出、痛苦和离别远远大于给予、欢喜和团圆。中秋佳节之际,仰望星空,追思伟人,缅怀先驱,愿天晴月更高,万里共婵娟。

领袖人的故事有哪些3

作者:爱军

1947年2月底,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在太岳区召开了战斗英雄大会,共有战斗英雄、工作模范代表五百余名参加了大会。大会进行典型报告时,一个年轻的战士,在掌声中走向主席台。这是十六岁的少年英雄马林山,上年9月才从胡宗南部第1旅解放过来——当时他是吓得钻在炕洞里被拉出来的。然而现在,他已成为人民军队的英雄。

他在大会上回忆说:他被俘时非常害怕,可是到了宿营地,见同志们早预备好了开水,老百姓送来了饭,就放心了。欢迎会上人民代表讲:“你们放下了武器,我们就欢迎;谁不放下武器,进攻老百姓,我们就反对。”他十分感动。解放大队(由被俘人员编成的队伍)举行诉苦,他一口气诉完自己痛苦的身世:从小全家被人逼迫讨饭,祖父、父亲全是饿死的,他两次被卖给人家当奴才,后又被迫当蒋军。诉完苦,便下决心“永远和解放军在一起,给父母报仇!”进军吕梁以前,他就和许多解放过来的蒋军士兵一块请求参加了解放军,并且订了立功计划。在汾阳、孝义地区的战斗中,他夺了敌人一门山炮,两门迫击炮,缴了一挺机关枪,还和班长捉回60多个俘虏。

听完马林山在大会上讲的英雄事迹,陈赓司令员热情地紧紧握住他的双手,一猫腰,把他瘦小的身躯抱了起来,举上肩头。

陈赓

马林山并不是仅有的例子,这次战斗英雄大会上,像他这样英勇立功的解放战士还有许多。

我们知道,我军从诞生起,能够迅速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改造了大量的解放战士,这是我们解决兵员难题的重要法宝之一。但其中的奥妙,蒋军可能永远无法理解,即使理解了也无法做到。以马林山为例,一个一打仗就吓得尿裤子、钻炕洞的娃娃兵,一旦进入对方的阵营成为敌人,眨眼间就化虫为虎,蜕变成八面威风的英雄,这个脱胎换骨的过程是怎样完成的呢?

蒋氏做梦也想不到,他辛辛苦苦花钱买武器,之后又请美国教官训练出来的部队,都是在给解放军输送物资和兵员,而且都是优质的物资和兵员。

关于俘虏问题,早在红军时期,主席带领部队就执行过相应的政策,每次捉到俘虏兵先派人去宣传,如果愿意留在红军部队中就留下来,不愿意就每个人发一些路费,开欢送会送他们回家,对于俘虏的伤兵和路远的士兵发的路费会更多一些,所以很多被俘士兵不愿意回去,加入了红军。

到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对待俘虏政策有一定的变化,1945年10月16日,在《关于战俘处理办法的指示》中首次阐明了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期间应该执行的俘虏政策,那就是所有俘虏的精壮士兵,都尽量进行争取,俘虏的军官大部分都不进行释放,而是交由地方看管和教育,以免他们回去后继续和我军作战。

蒋军士兵,尤其是技术兵种,很多都经过美军顾问的严格训练,其中炮兵、坦克兵、高射炮兵、工兵、汽车兵等兵种的素质很高,而解放军缺的就是特种兵部队的人才。所以对这些被俘人员格外重视,一般俘虏了蒋军的炮兵、工兵、空军、电台兵、军医、兽医后,都会经过教育,补充到各个部队中。

为了努力争取和改造俘虏的士兵,使之成为合格的解放战士,各部队都在摸索和采取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其中最有效并被大力推广的办法就是“诉苦教育”。这里讲的就是中野4纵一个真实的事例。

其实,在被俘的蒋军官兵中,除了几个蒋军的死走狗和特务头子外,绝大多数的农民、工人和部分知识分子,都是被强迫来打仗的。当他们被迫拿起枪打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把他们看作敌人,只能与他们坚决打到底,但是只要他们放下去器,就是我们的朋友、伙伴和同胞。

对俘虏官兵缴枪不杀,不搜腰包,并救护伤兵,战斗结束后就给以亲切的接待,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关心他们的生活与痛苦,这正是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

许多被俘的蒋军士兵之所以能在短时期内觉悟起来,主动参加我军,并且变成出色的英雄模范人物,都是我军耐心教育的结果,这也是我军组织政治工作发挥的重要作用。

对俘虏官兵进行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举行“诉苦大会”。经验证明,诉苦教育是自发与提高自觉的最生动、最具体、最切实而且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它准确抓到了受教育者的痛点和最敏感的神经,因而能够直接挖掘到他们思想感情的最深处。不仅诉苦者本人能够从切身的痛苦中去解脱宿命论、伪善的良心主义等恶劣影响,更能由难言的隐痛和忍气吞声中,进到尽情的彻底的控诉,由不自觉的消极的难受和悲哀,激起自觉的积极的仇恨,以至把仇恨变成坚决反抗敌人的力量,划清敌我界限,坚决地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

各部队除了组织广大俘虏士兵进行诉苦外,还收集整理极其生动具体的材料做出总结,找出他们受苦难的总原因,指出他们的出路,同时,向他们详细介绍革命的目的、意义和光明前景。

下面是中野4纵改造战俘的一个生动具体的事例:

王富中同志是某解放大队第一中队的副队长兼指导员,原在东北军57军当过兵,以后在八路军中当过连长。他是1946年9月底开始担任这个职务的,在改造俘虏的教育工作中,他有许多好的经验。

解放大队就是由被俘官兵临时编成的部队,第一中队共有103人,都是从蒋军嫡系胡宗南的第1旅俘虏来的,思想很复杂。

王富中的第一步,是先揭穿反动教育造成的对蒋氏的神秘观点和盲目崇拜。

王富中的头一课,便提出要他们研究一下蒋氏的“好处”和坏处,让大家自由发表意见。有人说:蒋氏的“好处”是打日本。王富中就回忆说:“九一八”东北军不抵抗是奉蒋氏的命令,我在第57军榆关抗战的义举就是蒋氏扑灭的。他还未说完,有3个原在19路军当过兵的便争着讲述“一二八”淞沪抗战遭受蒋氏破坏、阻挠、出卖的经过。

谈到抗战,王富中除讲述了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功绩外,还将蒋军各派系军队参加历次会战,而蒋军嫡系坐视不救、消灭杂牌的旧账加以计算,揭露蒋氏的恶毒心肠。这些情况都是俘虏们所熟悉的,他们便提供出自己经历的种种材料加以补充。河南籍的俘虏回忆起1944年豫湘战役的溃退,37天丢了38座城;记起中原父老“罪孽深重”的岁月,抓壮丁、闹灾荒——“三年大水三年旱,三年蝗虫害死完。”许多人又提出黄河决口,队中有人当年在蒋军中就曾在炸黄河堤时埋过炸药,就向全队讲出当时的详情,恨得许多人咬牙根。

如此讨论了8天,大家逐渐认清了:那个装模作样的“领袖”蒋总裁,不过是个“蒋总灾”。到第9天,被俘士兵苏德政、鲁微仁等就主动站起来下“结论”,都说,这几天算来算去,蒋氏一点好事也没有做过。

解放大队实行较严格的生活管理,但我军管理人员在态度上十分温和亲热,使被解放的蒋军士兵感到温暖。同时,尊重他们的人格,一律不称呼“俘虏”,而叫他们“解放战士”,在生活上也和他们打成一片。

有一次,解放战土宁结实病了,王富中马上到班里去探问,煮面汤给他出汗,并把自己的毯子,被子全送去给他盖。全队都很受感动。宁结实说:“在蒋军,病死了当官的还要私吞一笔棺材费,解放军指导员待我比爹娘还亲。”

有一天,部队剧团来演出揭露蒋军抓壮丁、打内战罪恶的情景剧《血泪仇》,解放大队全体都来看。唱到第二出,台下就一片嘘声。看看台上,想想自己,解放战士大都抹着眼泪低泣。一个叫曲明的情不自禁地放声痛哭。另一中队的吴启信和伊尚晨,哭倒地上,悲恸得站不起身。被蒋氏害得特别惨苦的吴启信哭叫着:“娘呀!……这演的正是我的戏呀!”

看完戏,悲愤充盈全队。第二天王富中便和20多人个别谈话,了解他们的身世,并召集到一块诉苦:“看了《血泪仇》,跟自己比一比。”他正预备带头先诉自己的苦,宁结实便抢先诉说他由学校返家探母病,途中被抓当兵经过。述及所受种种欺压,声泪俱下。抓他当兵的王尚武也在场,宁结实便指着鼻子哭骂,王尚武也泣不成声。结果20几个人齐哭齐诉,房东四邻闻声来看,听了也大都落泪。

次日,又个别谈了50多人,晚间和头天20多人一块诉,然后全队都参加,依旧是全场痛哭。王尚武在大会上也诉苦,他虽然抓过别人当壮丁,其实,他的经历比别人更凄惨。这个中队103人,只有4人没诉苦,他们在家都是保甲长、蒋帮地方的爪牙。从诉苦的相互教育中,启发了大家的阶级意识,并且从中了解了每个人。

诉完苦,还要“追根”—追劳根,挖苦根,解答苦痛是谁造成的。开头还是意见纷纭,有的怨抓壮丁,有的怨粮草太重,有的怨保长,怨日本,怨美国,怨打内战,怨蝗虫,怨天旱,怨黄河决口,怨冰雹,怨自己不务正,怨小偷,怨抽大烟,怨,怨自己命苦,怨自己老子不成器,怨“财神爷不公道”,怨中国没有“真龙天子”,怨蒋氏不实行三民主义……一下追出36条“根”。可谓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针对追出的这些根子,队上请驻村干部帮助找“总根”。村教育主任讲解放区如何消灭土匪、盗贼、鸦片、的过程。民事主任讲解放区救灾政策;妇女救国会秘书讲兵役政策;又请合作社主任讲政府的公粮政策及合作社的低利借贷;翻身户来讲自己翻身的经过。还由俘虏组织“调查研究对内宣传小组”,了解的材料都向全队作报告。他们所得到的材料都证明:大家所提出的许多穷苦根,在解放区都被消灭了,都不再是人民穷困苦痛的根源。

事实胜于雄辩。真理如同黑夜的火炬照得大家心上通明。村干部的报告没有完,队里就吵嚷得十分热闹。有的说:“哪一件事不怨蒋氏呢?”有的说:“怨命,解放区就没有一个命苦的?”“有神,你肚饥为啥神不给你吃个馍?”争吵的结果意见渐趋一致:“蒋氏是祸根子!”讨论美蒋和内战关系时,有人说:“蒋氏是炮弹,美国是底火,没有底火炮弹就响不了。”

结果,每人胸中都点燃起复仇的怒火。高天祥说:“我才认清白天与黑夜,光明和黑暗。我要参加解放军。”王长海说:“报不了仇我是死不瞑目。”

经过50天的教育,原先神志沮丧的俘虏,便都成了生龙活虎般的战士,一个个如同脱胎换骨。他们坚决一致的请求被满足了,全体高兴地足蹦着跳着参加到连队里去打敌人。后来在和胡宗南作战时,他们表现得都很勇敢。吕梁战役中,他们又抓送来了大批新的俘虏兵。

诉苦运动产生的蝴蝶效应是无法准确量化计算的,它扇动着小小的翅膀,在战俘改造中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力量,进而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壮大了我们的人民军队,推进了战争进程,加速了蒋家王朝的灭亡。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古代的领袖有哪些故事和传说(古代的领袖有哪些故事)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关于领袖人物的故事(领袖人的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3646.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