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有传统节日的故事

2023-03-15 08:24:01 技术常识4 必须知道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3397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9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关于中秋节,这5个传说,你可知道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国学论坛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传统节日的故事1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时至今日,中秋节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让大家难以忘怀。

下面是关于中秋节的5个传说故事,看看你知道吗?

一、嫦娥奔月

传说后羿射下来天上的九个太阳,为民除害。随后就娶了美丽善良的嫦娥姑娘,夫妻非常恩爱。有一次后羿巧遇王母娘娘,便向她求了两颗长生不老的仙丹,回家后交给妻子嫦娥保管。

三天后,后羿率领弟子们进山打猎,他有个叫逢蒙的弟子却装病留在家中。原来这个逢蒙是个小人,他偷窥到嫦娥保管的仙丹,想借此机会把仙丹抢走。嫦娥被逼无奈,就拿出两颗仙丹一口吞了进去,然后身子便轻飘飘地飞出窗口,一直飞到天上,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

后羿回家得知此事,发现逢蒙早已经逃亡,气得他顿足捶胸,悲痛欲绝,仰天呼喊妻子的名字。朦胧中看到月亮上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便飞一般地朝月亮追去,可无论如何也追不上。

这一天正好是八月十五,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嫦娥,就在这天的月亮下面摆设香案,祭拜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二、玉兔捣药

相传月亮上除了嫦娥之外,还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人们都称为“玉兔”。这个玉兔经常拿着一个玉杵跪在地上捣药,然后做出药丸,传说服用此药丸后可以长生不老。

三、吴刚伐桂

传说把守南天门的吴刚与月亮上的嫦娥很要好,因为经常去找嫦娥相会,疏于职守,玉皇大帝一怒之下,就罚吴刚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桂的树,如果他砍不掉这棵树,就永远不要回南天门,更休想与嫦娥相会。

吴刚足足砍了半年,好不容易快要把树砍光了,玉皇大帝却派了一只乌鸦,把吴刚挂在树上的衣服叼走了。当吴刚把衣服追回后,发现被砍下的树又恢复原来的样子了。

从此以后,每当吴刚快把树砍光的时候,乌鸦就会过来,吴刚只要扭头看它一眼,大树就又重新恢复原状,永远也砍不完。

四、貂蝉拜月

相传三国时期的貂蝉,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出生后,当地的桃花、杏花,三年内都是随开随谢;貂蝉夜里祭拜月亮时,就连嫦娥都自愧不如,匆匆隐身而去,这也是成语“闭月羞花”的由来。正因为貂蝉的这种美貌,才迷惑住了有勇无谋的吕布,使得王允的连环计得以成功。

五、月饼起义

元朝末年,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的残暴统治,各地纷纷起义抗元。高邮人士张士诚为了暗中串联各地的起义队伍,就利用中秋节互相馈赠麦饼的机会,在其中夹上一张纸条,约定中秋夜起义。从此便形成了每年中秋节家家户户吃月饼的习俗。

有传统节日的故事2

每逢春节,人们都会说“过年啦”,可你知道“年”的来历吗?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它头上长着角,还长着尖利的牙齿和锋利的爪子,非常生猛。“年”平时生活在深深的海底,而到了除夕那天,它就会爬上岸来祸害百姓。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为了躲避“年”,都会逃到山里。

又到了除夕这天,村里每家每户都在忙着收拾东西往山里躲。这时,一个手里拄着拐杖,肩上搭着袋子的白胡子老人不急不缓地来到了村里。

一位老婆婆看到他,觉得他可怜,就送给了他一些吃的东西,并跟他说:“今天是除夕,怪兽“年”就要来了,你快和我们一起躲到山里去吧。”

白胡子老人听后却笑了,说:“没事,没事,今晚我就留在你家里,看看‘年’有多厉害。”老婆婆看白胡子老人坚决不离开,只好自己上山避难去了。

到了半夜,“年”果然来了。它东跑西窜,把村里搞得乱七八糟。当它走到老婆婆家门口时,发现她家门板上贴着大红纸,而且屋里还亮堂堂的。这可把“年”吓坏了,它可从来没见过这场景啊!

“年”愣在原地,不敢再往前走。就在这时,院子里传来噼里啪啦的响声。“年”听到这剧烈的响声,更加害怕了。

院门打开了,那个白胡子老人披着一件红袍子走了出来,“年”看见披着红袍子的老人,哪里还敢待在那里,吓得扭头就跑了。

第二天,避难的村民们陆续回家,看见各家房子完好无损,都感到奇怪。老婆婆想起白胡子老人昨天不愿离开村子的怪异举动,认为是他赶跑了“年”才使得村子得以保全,他回家一看,白胡子老人还在。

老婆婆说:“老人家,是你赶跑了那个怪兽吗?”老人点了点头。“您用了什么法术?”老婆婆又问。

老人笑了笑,说:“我没有用法术。我只是知道,“年”最怕红色、火光和响声,所以它看见大红纸和火光,听见爆竹声就逃跑了。明年它再来,你们用相同的方法就可以把他赶走了。”老婆婆听后,十分感激老人。很快,这件事就在村里传开了,人们纷纷向老人拜谢。

从此,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红对联,放爆竹,屋内灯火通明,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岁。这个风俗越传越广,于是就有了现在隆重又热闹的春节。

有传统节日的故事3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春节:正月初一

春节即夏历(农历)新年 英文为:Chinese New Year

汉代前春节为干支历的岁首立春,后来演变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现今春节时间狭义上是农历正月初一,广义上是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别称:岁首、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元日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等。

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

中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游神赛会、年例、押舟、祈福、庙会、游锣鼓、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二、元宵:正月十五

元宵节,又称灯节、小正月、元夕、上元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三、龙抬头:二月初二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元时期把“二月初二”称为“龙抬头”的日子。

中国北方一些地区二月二有围粮囤、引田龙、敲房梁、理发、煎焖子、吃猪头肉、吃面条、吃水饺、吃糖豆、吃煎饼、忌动针线的习俗。

为了纳吉,二月初二这天中国北方人的吃食物均取与“龙”相关的名字,面条不叫“面条”,称作“龙须面”;水饺称作“龙耳”、“龙角”;米饭称作“龙子”;煎饼烙成龙鳞状,称作“龙鳞饼”;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

在南方,有祭社神、采龙气、起龙船、舞龙、使耕牛、开笔写字的习俗,大部分南北方现在还有剃龙头的风俗。指二月初二理发,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二月二日》——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四、寒食节:清明前一两日

寒食为旧俗中流行于中国北方的一个节日,古时日期并不固定,有说在清明节前一天,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现大多和清明节过。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

寒食节是源传于中国北方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改火,源于古人的钻木取火和换取新火的制度。

古人认为,每年不能用同一个火种,火用久了就要熄灭,需要重新取火。在换火仪式中,新火与旧火不能相见,要先熄灭旧火,再迎接新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

《寒食 》——唐·韩翃(hóng)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五、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在公历,也就是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拜清(清明祭祖)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拜清活动长达一个月。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节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故有踏青、植树、放风筝、扫墓祭祖、插柳、拔河、荡秋千、斗鸡、射柳、蹴鞠、蚕花会等习俗。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六、端午:五月初五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粽子节、端礼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由于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阴邪以及这天的草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容,如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

所以各地就有不同的:挂艾草、吃粽子、放纸鸢、洗草药水、拴五色丝线、打午时水、铸阳燧、佩豆娘、贴午时符、拜神祭祖、画额、薰苍术、挑端午担、躲端午、避五毒、采药、制凉茶、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端午雨、跳钟馗、斗草、打马球等习俗。

《浣溪沙·端午》——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十二传统节日还有六个,由于本文篇幅过长,剩下的请看下篇吧。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5日 星期三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有传统节日的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8946.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