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有品德的名人故事(关于有品德的人的故事)

2023-03-15 07:46:01 技术常识4 纯干货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408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4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我(们)的志愿故事|周尚升:风雨公益人生路 情满安城善心行,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大众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有品德的人的故事1

苦命经历磨砺不屈性格

与同龄人相比,我的童年是不幸的,我5岁丧母,17岁丧父,靠年迈的祖母维系着这个多灾多难的畸形家庭,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经受了一般孩子没有经受的困苦,但我又是幸运的,我是在各级政府,村干部,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帮助下长大的,所有的这些经历,铸就了我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启发了我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道德情愫,使我从小就萌生了深厚的社会情感,立志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能人好人。

创业是艰辛的,2003年我高中毕业后,毅然放弃了继续深造上大学的美好愿望,拿出家中仅有的2600元钱,又贷款了3000元,在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在村干部和父老乡亲的帮助下进行创业,几经拼搏努力,历经近二十年风风雨雨,事业稳步发展。

滴水之恩涌泉报之

成功后的我,并没有沉浸在满足和快乐之中,我没有忘记当初身边人对自己的关怀帮助,致富不忘回报社会的理念已经深深的扎根在我的心中。2003年底,尽管年利润不足万元,但这是我人生路上淘到的第一桶金,我毅然决然地拿出2000元,捐赠给了周边的中、小学校,拿出1000元给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节日的礼物。尽管没有舍得在自己身上花一分钱,但这一年的春节是我有生以来过的最幸福、最快乐,也是最有价值的一个春节。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每年的六一节、教师节、重阳节、春节等重要节日,我都要向学校捐款、捐物,每年的中秋节、春节都会为本村老人购买过节物品,二十年如一日,我总共向学校捐款近20万元,为本村老人购买物品总价值达10余万元。

不忘初心 薪火相传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越来越觉得,仅凭自己的力量无疑是杯水车薪,为了使自己的能力更大化。2006年我加入了青年志愿者队伍,2009年又加入了慈善义工协会,去带动更多的人,凝聚更大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特别是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他们的求学梦,从2006年开始,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就成了我的奋斗目标。最开始,我通过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局、团委、妇联等单位,先后同凌河、金冢子、石堆等8个乡镇的34名中小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实行面对面捐助。每逢节假日,我都会带上学习和生活用品,走访看望学生和家人,了解他们的困难,尽最大可能的帮助他们解决。第一次捐助的学生中,有一名叫闫春妍的小学生,家住在金冢子镇,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承担不了家庭的重担改嫁他乡,闫春妍的学费问题成了年迈的爷爷奶奶的一大心病,我了解情况后,与闫春妍结成“一对一”帮扶对象,从经济上、精神上等给予资助和鼓励,在我的资助下,闫春妍顺利完成学业,并于2014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在济南市一家培训学校工作,每年寒暑假闫春妍都会回家看望我。她说:“叔叔,没有你的资助,就没有今天的我,我一定会把今天的感恩化作明天对社会、对人们的关爱,把爱心的接力棒传递下去,让爱心的火炬薪火相传。”

二十年来,我陆续共捐助了300多名学生,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圆了这些孩子的求学梦。现在这些学生有的已经大学毕业,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有的也已考入理想大学,大部分学生就读于小学、初中、高中,成绩都名列前茅,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我经常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养好品德、学好本领,将来回报社会。此外,我每年还通过慈善义工协会、民政部门向孤寡老人和困难学生家庭捐款捐物,使这些困难家庭真正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自疫情暴发以来,我一直心系防疫一线,截至目前共捐出一次性医用口罩3万个,酒精100桶,医用手套1000幅,84消毒液大桶300瓶,消毒凝胶1600瓶,抽纸3000余盒,总价值超过4万元。安丘出现疫情后,我主动要求到灾情严重的一线去,协助慈善义工组织进行小区消毒等工作,为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今后我会一如既往,以更加饱满、热情、更加科学的理念,做好做大自己的企业,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中共安丘市委宣传部 周尚升)

关于有品德的人的故事2

上集说到:李克农对妻子的一片爱心,既坚持了革命的原则性,又体现了家庭的温暖。

李克农在对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上,也处理得很好。把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好的结合起来。

李克农对父亲很孝敬。他的父亲叫李哲卿,出生于巣县烔炀镇一个农民家庭,小的时候在家读私塾,也在家里干点农活。后来过继给了在芜湖的李老太爷家,就在芜湖定居下来。李泽卿在芜湖的一个洋学堂教书,后在芜湖海关找到一个小职员的工作,家道小康。

二十世纪40年代初,李哲卿被李克农接到延安,他对一家人团聚非常的高兴,对解放区没有剥削和压迫,也不用担惊受怕感到新鲜和宽慰。

新中国成立后,李哲卿随儿子一起进了北京城。李克农尽管工作很忙,但他抽空去看望老父亲。每逢春节,他总会给父亲敬酒,并且追溯童年乐事以告慰老人的心。

20世纪50年代初,抗美援朝的时候,李克农正在朝鲜主持停战谈判,得知父亲病逝十分悲痛,但是因为工作紧张,不能回家向父亲遗体告别,就留起胡须,以示悼念。

克农对子女爱之深,要求也严。在抗日战争期间,李克农引导子女们要抗日、要革命。

李克农和李伦在桂林

1939年,他在桂林八路军办事处任领导职务的时候,让11岁的小儿子李伦当勤务员,和其他勤务员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好好锻炼。后来李伦到延安去学习,先后在燕大附中、抗大和炮兵学校学习。毕业以后参加野战军,立下一等功。后来到解放军总后勤部工作,1989年任总后勤部副部长,是中将。

李伦

从1938年到1940年,李克农也把其他四个子女先后送到革命圣地延安学习,参加革命。当时青年学生奔向延安,参加革命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和后来走后门上大学的情况完全不同。

李克农把子女交给革命队伍之后,就要求他们一切服从革命需要,自己从不以高干身份进行干预。

二儿子李立,1938年在延安抗大和通讯学校学习以后,被分配搞电台报务工作。他认为这是技术工作没意思,李克农知道以后,狠狠地批评了他。说工作应该服从组织分配,不能挑挑拣拣,而且要在一切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搞出成绩来。

于是李立心情愉快,相继在延安的枣园电台,也就是中央社会部电台的别称。还有彭德怀司令员的电台,军委三局等处工作。1949年到军委通讯部工作。二十世纪80年代,任总参通讯部副部长,在建立全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工作方面,卓有成效。

二女儿李冰在姐弟们离开家乡,步行到武汉投奔革命以后,留在芜湖护士学校继续学习。1940年5月毕业以后,到美国人开办的一家医院工作。八月间已经占领芜湖的日军,两次派人来医院查问,李克农是不是有一个女儿在这儿工作?医院办公室主任把这件事告诉李宾,她很生气紧张。中共芜湖地下组织,可能也知道了这件事,几天后派人把李宾带到上海,经香港到桂林,再到延安。1941年李宾被分配到延安中央医院工作,她羡慕别人干革命红火,自己不愿意干冷冰冰的医务工作,找父亲谈想进延安的中国女子大学学习。李克农也批评了她,说干革命首先要服从分配,并教育她,组织上让你干你就干,还挑什么?

从此李宾一直安心搞医务工作。先在解放区看护和医疗伤员,又跟几位著名的医务专家一直工作,后来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创建人。现在是中国的肿瘤专家,有时候到美国去讲学。中美两国卫生部建立了医学合作,共有八个组。李宾是肿瘤组的中方联络员。

本集故事讲完了,明天继续讲述李克农的故事。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评论。

关于有品德的人的故事3

1964年10月,周恩来是在接见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职员时,宣布了原子弹爆炸的消息,当时现场掌声雷动。上文提到的周巍峙,正是《东方红》的总指挥之一

Dec.

13

灼见(ID:penetratingview)

伯伯从来最喜欢同群众一起,但又最不愿扰民,最反对张扬。

作为20世纪有着重大国际影响的巨人,周恩来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周恩来”这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永远深深铭刻在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心中。

周恩来的侄儿周尔均在《百年不了情:我与伯父周恩来相处的日子》一书中,生动真实地记叙了周恩来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生侧面和工作情景。本书还对周恩来家族史及其他有关史实进行了考证和梳理,大多未曾发表,弥足珍贵,丰富了对周恩来的研究。周恩来精神将凝聚照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历史精神脉络、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01 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群众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七伯就说过:不怕战争失利,就怕战争失了民心。

1943年,四十五岁的七伯写下了《我的修养要则》,其中第六条写道:“ 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

七伯同我的谈话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 群众”这两个字。他反复叮嘱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关心群众利益,要向群众学习,要爱护各兄弟民族群众,好事要先尽着群众, 不能脱离群众,等等。

七妈在我入党时写给我的亲笔信中,突出地强调了:“你必须注意密切的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向群众学习,从而你才能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困难时期,有一回在西花厅,七妈送给我和在军一个花生米罐头,说给孩子解馋。正巧被进屋的七伯看到了。七伯说:“现在群众生活困难,花生米罐头不要给孩子,留下换外汇,改善老百姓生活。”七妈解释:“这是出口苏联检验不合格给退回来的。”七伯这才点头作罢。在西花厅,我俩不时陪七伯、七妈散步。有时,七伯不让卫士跟随,同我们一起出后门,走进北海桥边人群中。安全起见,我俩有意遮挡一下,他不让。七伯感到在群众中很自在,很愉快。

七伯热爱文艺,他时常自己到剧场看戏,对他来说,这既是工作,又是休息,还能置身群众之中。每次,他都是自己花钱买票,从不给剧场或有关部门打招呼。他交代卫士,不要告诉剧场是他来看戏,位置要和观众挨着,不准特殊安排,并且要等演出开始、灯光熄灭后进场,结束前几分钟离开,以免妨碍他人。伯伯从来最喜欢同群众一起,但又最不愿扰民,最反对张扬。

02 关爱和尊重少数民族

七伯关爱与尊重少数民族,不仅因为他是国家总理,是职责所在,更是出于他对各兄弟民族怀有炽热的情感,也是他高尚的人格修养的自然流露。

我们看到,七伯在云南西双版纳泼水节上留下的镜头:他与傣族同胞互相追逐、嬉笑泼水,浑身上下都湿透了,笑得好开心啊!那是1961 年七伯在西双版纳的一次美好经历。卫士长成元功回来后告诉我俩,七伯说他在那里“度过了最高兴的一天”。他形容傣族的服装“头无顶,衣无领,鞋无帮,裤无裆,很有特色”,说在这方面“少数民族比汉族进步,穿得比我们好看”。七伯仔细了解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听说有些地区还很落后、少数民族群众害怕汉族时,心情十分沉重,批评当地领导:“是我们的祖先把他们赶到了不毛之地,今天我们要替祖先赎罪。要在群众中进行广泛深入的教育,反对历史遗留下来的大汉族主义,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从政策的优惠上,扶持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如果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得不到发展,群众生活得不到改善,就谈不上真正的平等。”

七伯还认为,我国的少数民族服饰鲜艳,能歌善舞,他们居住的地方虽然多属穷乡僻壤,却是没有开发过的处女地,河川秀丽、天然浑成,是难得的旅游盛景。他嘱咐担任电视文艺导演的在军,要把镜头对准少数民族地区,既要重视表现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歌舞,也要重视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独特风光。

03 廉洁自律,伙食标准要同群众一样

廉洁自律的七伯、七妈,在三年困难时期对自身要求格外严格。西花厅的基本食材就是白菜、豆角、豆腐等,其中不少是七妈的劳动成果。主食中增加了红薯干,七伯说:河北上交公粮中红薯干比例很大,调剂给各地一些,顶粮票用。

有一次,七伯从杭州开会回来,吃饭时见有南方的蔬菜,他把卫士长成元功叫来,问这道菜是从哪里来的。元功说:回京时市交际处送了筐蔬菜,他谢绝了,飞机起飞前才发现后舱装了两筐菜。交际处的同志向他解释,这不是送给总理,是送给中央领导同志的,附有发票,到时候付钱就是了。元功不得不带回上交给管理局,局里把菜分给各位首长,都收了钱,其中也有总理的一份,钱已照付了。七伯听后十分生气,严厉批评成元功“自作主张”。“付了钱也不行。”他责问元功,“这样的菜北京老百姓能不能吃得到?”元功回答:“吃不到。”七伯说:“我能吃到,群众吃不到,他们会怎么想?”“自己定的规矩自己不遵守,让下面遵守,让别人遵守,这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这和国民党有什么区别?”那天,七伯放下筷子,饭也没有吃。

这期间,七伯去外地出差,特地嘱咐成元功向地方交代:伙食标准必须同群众一样,不准吃肉,不准吃蛋,不准吃油炸的东西,油炸的东西耗油。元功告诉我,伯伯冒着暑热到上钢一厂和三厂调研,穿着工作服,头戴安全帽,在火热的炼钢炉旁同钢铁工人长时间交谈;爬上吊车,同司机一起升空,亲切询问;到幼儿园、食堂问候老师、孩子们和炊事员,详细了解生活情况,亲自做笔记。厂里为他准备了晚餐,七伯没去,自己到食堂要了副碗筷排队买饭,工人们让他先买,七伯笑着谢绝了。排到他跟前,花五分钱买了个白菜,二分钱买了个馒头,一分钱买了碗汤,跟工人一起边吃边谈,七伯吃得很开心。

04 对待金钱的态度

七伯同我们侄儿辈讲家史时,不止一次地提到,当年我们的七祖母(七伯生母万冬儿)为中彩票遭遇的种种烦恼,最终导致人财俱殁,九岁的他不得已苦苦操持破败家务的辛酸过去。正因为如此,七伯在自己的生活中从来远离金钱,他和七妈把工资交给卫士长管理,除生活必需的开支外,用于资助有困难的身边工作人员和亲属,其余全部作为党费上交。

成元功告诉我:“总理经常在各部门讲话或作报告,有很多次是在报刊上发表的,但总理从来不让收稿费。就有那么一次,好像是在一次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事后报社给寄来了一笔稿费,有位同志收下了,存进银行。过了几年以后,那位同志把钱交到了总理处,总理指示将款全部退回。可是已经过了好几年,机构已经变动了,无处可退,大家为难了。还是办公室主任童小鹏出了个主意,说,这样吧,就作为咱们办公室的文体活动经费,以后就用这笔钱买了一些文化用品和体育器材作为公用。”

七伯的卫士、后来任七妈警卫秘书的高振普,把他保存的最后一份工资单送给我们举办的“缅怀周总理珍品展”展出。他说:“周总理的工资每月人民币400元8角,邓大姐的工资每月347元5角。从1958 年到1976年,两人工资共16万多元。其中近5万元补助亲属和工作人员。邓大姐说:这样做,既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也给国家减轻了负担。另外决定,多余部分,凡够5000元就交党费。周总理1976年去世时,两人总共积蓄5100元,所余积蓄都交了党费。”

这就是七伯、七妈对待金钱的态度。

七伯在同我俩交谈时笑着说:“陈毅同志把他写的一首《七古·手莫伸》送给我,让我提意见。这首诗的前几句给我印象深刻:‘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写得好!”

05 圣洁的爱情,世人的楷模

七伯、七妈既是做人的楷模,也是恋爱和婚姻的典范。抗战期间,他们在“红岩”南方局青年夫妇的婚礼上,多次应大家要求,介绍他俩恩爱夫妻多年的宝贵经验,作为赠送新婚夫妇的礼物。谈话内容最终归纳成“八互”:“互爱、互敬、互勉、互慰、互让、互谅、互助、互学”。这“八互”,是事关恋爱和婚姻大事的一份珍贵教材。在这方面,七妈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长征过草地时,七伯患了重病,随休养连行动、身在远处的七妈,急忙赶来照顾,途中陷入了沼泽,半个身子埋在泥里,幸好被后面来人救出。她精心照顾昏迷中的伯伯,把他身着背心里的虱子一个个拣出来,一共挤死了一百七十多个虱子,双手指甲都被染红了。伯伯醒来才发现七妈在身旁,一下子安心多了,病也慢慢好了。

七妈与七伯情深意笃,爱意深沉。回想1946年在上海他俩到东照里住处看我,从汽车里下来,走过一条长长的弄堂,两人手牵着手,一个英俊潇洒,一个清秀端庄,引起过往人们注目。我心里暗暗骄傲,七伯、七妈就像是一对神仙伴侣。

在西花厅,有次七妈当着七伯的面对我俩说:“你伯伯每天要工作到凌晨。我身体不好,只能按正常时间作息。常常我起床时,你伯伯刚要休息。匆匆见上一面,说上三两句话,互相间也是一种安慰。”七伯回应说:“是啊!你七妈体弱多病,为了照顾我的习惯,常常影响她休息。”他俩说话时充满了爱意,洋溢着幸福的感受。何谦秘书还告诉我,在重庆曾家岩,七伯和七妈住在几平方米的阁楼里,七伯外出工作回来得晚,怕吵醒七妈,每次上楼前都要把皮鞋脱下拎在手里,光着脚走进房间。在西花厅还是这样,七伯从正门进卧室要经过七妈住的房间,他晚间办完公事回房,都从后门绕着走,久而久之,这条路被大家称为“周恩来小道”。

不过我回忆,我俩在西花厅就餐一般是在午间,七伯、七妈大多同时在座。想来,他俩一定主动调整自身的作息时间,争取两人既能在一起,又能与晚辈一道吃顿饭。这也可以看出,他俩心心相印,难舍难离。

七伯和七妈之间的爱情,有如他俩喜爱的西花厅年年盛开的海棠花,岁月轮回,依然美得让人落泪。在这世界上,没有比他俩信仰更坚定的生命的种籽,也没有比他俩的深爱更强大的力量。

06 为崇高誓言奉献全部心血与生命

我曾经有一个疑问:根据现有资料,七伯在1972年5月就已经发现尿里有癌细胞,1973年3月检查确认为膀胱癌,1974年6月做了第一次膀胱部分切除手术。也就是说,从发现癌细胞、确认膀胱癌到进行第一次手术,历经了两年时间。为什么手术做得这样晚呢?

带着这个问题,1997年,我向曾担任七伯保健工作的卞志强大夫请教,他的回答是:“小平同志告诉我们:‘请求了,保守治疗。’这时我们都哭了。”

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我不清楚。当时也可能还有许多复杂的因素招致最终不治的后果。他在病重时说:“既然把我推上了历史舞台,我就得完成历史任务。”七伯用他全部心血与生命,实践了自己的崇高誓言。

七伯逝世后我才得知,他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做了大小13次手术,几乎平均40天就要动一次手术。在这期间,他除了批阅、处理文件,还同他人谈话216 次,会见外宾63批,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出院开会20次,外出看望或找人谈话7 次。他仿佛是一台为人民工作永不停歇的“永动机”。

但是,世界上并没有“永动机”。七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面临的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保健医生张佐良回忆:“总理叫我进去,说实在太痛了,我能不能哼一哼。听到这里,我的眼泪都掉出来了。我说,总理,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说完了,他还是没哼哼。”用坚强意志对抗病魔的伯伯,最终把自己的体重耗到了只剩下30.5公斤。

这就是我们在最终告别时见到的七伯!

火化时,八宝山的工人不肯按电钮,还是七妈劝说后,焚化工才用颤抖的手,把此刻已变得有千钧重的电钮按了下去……

十里长街送总理,实际上这条路长达三十多里,百万民众自发地涌上街头,簇拥在长安街两侧,哭别总理。车队行进到北京饭店门口时,有几位外国友人跳着脚哭泣。到了闹市口,多位老人截车要求不要火化总理。邓朴方同志告诉我,他同301 医院的病友专门备了酒,冒着寒风到医院门口洒地酹祭,哭别总理。

这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心和泪,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的最动人心弦的故事。

书名:百年不了情——我与伯父周恩来相处的日子

作者:周尔均

定价:98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书号:9787521747812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本书作者为周总理的侄儿,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高级将领,他从亲历者的视角,生动真实地记叙了周恩来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生侧面和工作情景。用许多感人至深的细节,印证并丰富了众口传颂的周恩来精神。这种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德的集中写照。

本书以大量史实和生动事例记述了周恩来少年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追求救国救民真理,作为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之一,带领中国人民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历经几十年革命斗争,使中国走向新生。他担任开国总理26年里,日理万机,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复杂工作付诸实施,为新中国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留言互动

你对周恩来总理有哪些了解?

欢迎在留言区交流分享

我们将在精彩留言中 随机抽取6名读者

赠送图书

《百年不了情——我与伯父周恩来相处的日子》

— THE END —

关于有品德的古代故事简短(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故事)

品德高尚的人的故事(有品德修养的人的故事)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5日 星期三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有品德的名人故事(关于有品德的人的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8927.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